药姑山 :瑶族文明的发祥地

更新时间:2024-09-21 10:08

坐落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的药姑山又名龙窖山,为幕阜山余脉,跨湘鄂两省四县,临湘市通城县崇阳县赤壁市毗邻,方圆200余平方公里,由7峰、10岭、11山组成。有“瑶胞故园”、“天然药库”、“佛道圣地”、“红色之乡”、“人间仙景”之称。

药姑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千家峒大泊水瀑布是古瑶先民心中的世外桃源,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并留下了大量石屋、石寨、石墓葬等100余处天然文化石遗址遗存。龙窖山自然资源丰富,生态优良,人文荟萃,是长江中游武汉市长沙市都市圈旅游聚集地之一。

药姑山地处湘鄂赣三省中心黄金地带,交通十分便利。京广高铁、京珠、杭瑞、武汉—深圳高速公路北京—香港公路在山下交汇,逐步形成了武汉、长沙、南昌市2小时城市生活圈,开发绿色生态旅游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简介

药姑山(又名龙窖山)位于陆水流域源头、湘鄂两省交界处,是湖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00多平方公里,有“瑶胞故园”、“天然药库”、“佛道圣地”、“红色之乡”、“人间仙景”之称,为幕阜山之名山。

药姑山是瑶族文明的发祥地。瑶族是人类历史上谜一般的民族,来源扑朔迷离,足迹遍及世界,有着非凡的智慧和奇特的经历,被称为东方“吉普赛人”。千百年来,瑶族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千家峒大泊水瀑布。而药姑山即为瑶族发祥地之一,至今其主峰南麓大风磅一带还遗留有大量石寨、石洞、石井、石台等瑶族原始石群文化遗址。2001年,中国(广西)瑶学会近百名专家学者聚集药姑山,召开瑶族专题研究会。随后通过数年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形成《龙窖山千家峒认定意见书》,确认龙窖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是极其少见的瑶族文化遗产。至今药姑山下的通城县仍留有诸多瑶族文化遗迹,如经当地政府整理的拍打舞,即是以手互相拍打自娱自乐的汉、瑶原生态舞蹈发展而来,曾荣获中原地区第八届民间中国艺术节金奖。

2022年9月7日,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和《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管理办法》,经有关市(州)文化和旅游局推荐,省文化和旅游厅按程序组织综合评定,并于2022年9月6日完成公示,确定咸宁市通城县药姑山·古瑶村景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历史悠久

药姑山(龙窖山)是瑶族发源地,2001年10月,中国广西瑶学会暨全国46位瑶学专家经过严格考证,结合地方史志资料,确认龙窖山是瑶族早期先民的居住地——千家峒大泊水瀑布,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2007年8月被湖北省文化厅命名字为“拍打舞之乡”,欧亚万里茶道源头—羊楼洞村,2010年12月被国家住建部和国家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11月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茶业第一古镇,2013年5月“龙窖山堆石墓群”获批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月份药姑山被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4年3月药姑山遗址被列入第六批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被认定为:“湖北省瑶文化之乡”。瑶学专家宫哲兵、李庆福教授等一致认为,药姑山是一个值得研究、发掘、开发的文化旅游项目。

天然药库

药姑山有江南天然药库之称,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多次到药姑山采集药物标本。药姑山药材资源丰富,历史上就有江南“天然药库”的美誉。这里的药物种类繁多,计有草本、木本、藤本、真菌等植物1700多种。贵重药材有人参、党参孩儿参等,药用动物有蛤、油蛙、尖吻蝮等。因此药姑山成为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学的重要基地。他为编写《本草纲目》,足迹踏遍药姑山,曾云“药姑山上百草全,只缺甘草与黄连”。他曾在此研究蕲蛇,写成《蕲蛇传》。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李时珍在此山采药时的趣闻逸事。传说神仙吕洞宾也多次按落云头迷恋山中美景。其实,药姑山名称由来就和医药紧密联系。相传很多年前,从外地来此山结庵居住的李氏三姐妹,喝泉水,食野草,箬叶遮身,故又名姑山。后来一种叫“打摆子”(疟疾)的病在当地流行,李氏三姐妹在山上遍采百药,反复配方,亲口尝试其药性药效,找到一“有病治病、无病防灾”的药剂,挨家挨户送到当地百姓家中,分文不取,使人们免遭疾病的困扰。百姓对李姓三姐妹感激不尽,把她们视为下凡神仙,在家中设立牌位,天天烧香,顶礼膜拜。三姐妹的善行感动了上天,王母娘娘把她们升天成仙,封为司药女神,专司人间百草,此山就此称药姑山了。山上还有李氏三姐妹升天成仙的遗址三仙坛。

龙窖文化

临湘市龙源乡境内的药姑山,古名龙窖山。龙源乡今已并入临湘市羊楼司镇,龙源过去称为龙窖源,附近的药姑山就称为龙窖山。龙窖山是幕阜山余脉,主峰海拔1261.1米,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其范围还包括湖北的通城县崇阳县赤壁市。龙窖山地势险峻,森林茂密,云雾缭绕,山水相映,环境良好。

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中国(广西)瑶学会近百名专家学者聚集龙源龙窖山,召开瑶族专题研究会,通过数年的实地考察和调查分析,确认龙窖山是瑶族历史上早期的千家峒大泊水瀑布,是全球300万瑶胞的精神家园,是极其少见的瑶族文化遗产。瑶族在两宋时期长期居住在龙窖山,繁衍子孙,创造出独特的瑶族古文化。但是,瑶族也是一个受封建统治压迫很深,被迫不断迁徙的民族,他们“吃过一山又他徙”。自元代后期,龙窖山的瑶民离开祖居地,“漂洋过海”(指的是渡过洞庭湖),从北向南,入湘黔,越两广,寻求幸福家园。今天的瑶族已经成为一个跨国民族,在东南亚及欧美等地广为分布。大部分的瑶民虽然已经迁走,但他们在以羊楼司镇龙源梅池村为中心的龙窖山留下深深的印记。既有物态化的山水风物、历史遗址、民居建筑和典型的畲族石头文化,又有制度化的宗教仪式、瑶族风情,还有观念化的歌舞说唱、礼仪禁忌等,与龙窖山的自然环境和汉族文化相依相存,遗存下来了较为完整的瑶族文化区域,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品牌。

资源

药姑山上生长的药材众多,止血藤、绶草车前,田七随处可见,青牛胆、金樱子蕺菜遍山都是。贵重药材有“人参党参孩儿参,黄柏黄芪与黄连,田七天麻白术,树舌贝母八角莲”,药用动物有大壁虎、油蛙、尖吻蝮等。

药姑山是明朝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采集药物和研究药物学的重要基地。他为编写《本草纲目》,足迹踏遍药姑山,采集了大量的药物标本。他在《本草纲目》里所写“难得一把五加,不求金玉满车”中的“五加”,还在该山的烂船坡一带俯首皆是。他曾在此研究蕲蛇,写成《蕲蛇传》。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李时珍在此山采药时的趣闻逸事。特别是李时珍在该山遇知音的故事,引人遐思。相传他采药来到该山白云寺“药王殿”后,看到一白发老僧在一棵银杏树下摘白果仁,便信口道出一联:“氧化铅佛手摘白果”,老僧一看来者不俗,随对一联:“金樱子归(闺)身披红花”。他顿悟老僧非等闲之辈,拱手道:“大仙高才,晚辈失礼。”老僧致答:“老朽不才,施主非凡。”后老僧请他到禅房歇息,两人聊得十分投机李时珍说话不离本行:“橘皮橘核柑橘同果功有异。”老僧知医懂药,随即说:“苏叶苏梗紫苏共根效不同。”一个称颂对方:“大仙慈海念佛普渡众生,功德无量。”一个赞誉对方:“先生深山采药治病救人,万古流芳。”

也许是近山知药性,当地不仅老僧知医懂药,也出了很多著名的中医郎中。南宋时当地一位叫吴四元的名医,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诗词歌赋无不通晓,医理更是精熟,曾以治愈汉灵帝皇后宋氏乳疾而被赐封为“姜子牙”,名声闻于朝廷。秘方传布乡里,他逝世后数百年间邑人仍受其恩惠。乡人在山南麓立有一座庙宇,名曰“显圣堂”,至今还在祭祀这位先贤。

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曾是湘鄂红军医院的所在地。1932年,红军十六师师长徐彦刚、团长赵琪带领赤卫队,在药姑山区同国民党十九师浴血奋战,在该山大港冲、栗树坡建立红军医院,后秘密迁至楠竹沟。那时候,医药设备十分落后,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我中国工农红军医务人员利用该山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千方百计抢救了一批批红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群众,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有眼光的企业家看准山上的金刚藤药材,办起了制药厂,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大型现代化中药制药企业。

巍巍药姑,在中华杏林中不断抒写着精彩,创造传奇!(玉林市

参考资料

官宣!湖北又添10家.今日头条·长江云.2022-09-0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