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族 :小说《九州》中的种族

更新时间:2024-09-20 15:21

蛮族是小说《九州》系列中的设定的种族。蛮族名义上是一个松散的联合国家,一共有七个主要的部落,分别是青阳、阳河、朔北、澜马、沙池、九、真颜七部。

巴部落分布

巴部落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曾以今重庆市为中心,建立奴隶制政权。

越部落亦称傣族、百粤。秦汉以前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部落众多,故有百越之称。后逐渐与中原人融合成为汉族,部分与今京、高山、壮、黎、傣等族有渊源关系。

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编:“居住在南方的人统被称为‘蛮族’。其中九黎族最早进入中部地区。九黎当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又各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神话里说他们全是兽身人言,吃沙石,铜头铁额,耳上生毛硬如剑戟,头有角能触人。这大概是以食肉目为图腾,勇悍善斗的强大部落。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县(涿鹿或说在河北怀来县或说在涿鹿县),后来炎帝部联合黄帝部与九黎部在涿鹿大械斗,蚩尤请风伯雨师作大风雨,黄帝也请天女下来相助。这些荒诞的神话,暗示着这一场冲突非常激烈,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部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部俘获,到西周时还留有‘黎民’的名称。”

边疆民族

民今畲族的古称。有关记载最早见于南宋末年史籍。主要分布在今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等省的山区。

羌最早见于甲骨卜辞。夏商时起,分布于今青海省甘肃省四川省一带。秦汉时,部落众多,有先零、烧当、婼、广汉市、武都、越巂郡等部。后逐渐与汉族与其它民族相融合。今分布四川的羌族是古羌人后裔。汉代的发羌,与今藏族有渊源关系。

吐谷浑亦作吐浑。原为鲜卑族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后西迁至今甘肃、青海一带。

地理位置

蛮族的领土,主要限于九州中的瀚州,也包括殇州和宁州的部分。蛮族和宁州的羽族,殇州的夸父,都有不定期的军事冲突。主要源于土地出产有限,和自然环境的恶劣,不得不向外求取发展。同样,蛮族也觊觎东陆的领土,并且一直有突入东陆的尝试。但是东陆强大的海军和整体实力一直有效的抵抗蛮族的入侵,所以正统的蛮族其实并无实力踏足东陆内部(东陆土地也有少量蛮族居住,都是在朝建立早期甚至更早的时候流入东陆的,主要不是通过军事入侵。夜北高原的牧人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拥有蛮族血统)。东陆对于蛮族进行的抗争不多,最有名的是《蛮荒》之前大约50年胤朝武帝的两次“风炎铁旅”北伐,在汇集帝国之力重创了蛮族武装的同时,也不幸的削弱了帝朝中央的力量,乃至后来有诸侯胁持天子的混乱局面。

蛮族的首都“北都”位于瀚州中部的朔方原中央,“朔方”是一种鸟的名字,意思是“怀念”,传说中这种鸟从出生就飞向四方,但是预感到自己将死,则会不顾雷云闪电的飞回故乡,而且即使在重重迷雾中也有一种神示般的力量指引它们,不致迷失道路。所以“朔方原”其实意味着蛮族的故乡原野,*领这片草原的,则是蛮族的霸主。

制度规定

蛮族名义上一个松散的联合国家,一共有七个主要的部落,分别是青阳、阳河、朔北、澜马、沙池、九煵、真颜七部。每一部都有若干家族构成,比如青阳部的主要大家族是吕姓和巢氏。部落的划分很难追究其缘由,其实各部落之间的生活基本是相似的,主要的区别可能是神话信仰的问题。不过神话的主干还是一样的,只是具体到细节有着微小的差别。

神话体系

青阳部的神话模式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闪族文化”神话体系,包括了唯一的主神盘鞑天神和一个使者谱系,盘鞑天神通过在人间选取自己的使者从而传递自己的意志,他一只眼睛金色而另一只眼睛是猫一样变化的瞳孔,分别是日月,整个星空就是盘鞑天神的象征。这个天神的源头根据东陆学者们的推测是源于盘古神话,尤其是他的身体变成天空,和盘古的身体化为大地和天空的天地神创学说是接近的。蛮族保存有所有盘鞑使者的传记,并把它们写成诗歌吟唱,这种诗歌在蛮族称为“骊歌”。当然也有其他类型的短小骊歌,但是巨型的诗歌都是歌颂天神及其使者的。被传颂为天神使者的大部分是部落的首领,武力超群的英雄等等,其中比较著名的逊王阿堪提,关于他的诗歌最为宏大,称为《逊王传》。除此,另外一部则是预言未来的盘鞑使者的长诗《铁沁》,和与之相关的古书《铁沁图说》。“铁沁”是蛮族语言“大海与大地之王”的意思,是世界的主人,只有盘鞑天神掌握的天空不属于他。他注定要拔出火山中的神剑,带领蛮族一统世界。虽然历史上有诸多的首领宣传他们就是古书中所说的铁沁,但是公认的是铁沁还没有真正诞生。关于铁沁的传说很多,但是关于它的起源就很难追究了。同时《铁沁图说》因为是一部关于未来的“未来之书”,所以有很强的神秘主义成分。蛮族使用星相术,不同的部落使用同一本星相教本《石鼓卷》,它和《铁沁图说》构成了蛮族整个的预言和神秘主义体系。

库里格大会

部落之间存在很频繁的战争,但是它们拥有一个名义上的政治共议制度——“库里格大会”。库里格大会不定期的召开,由七部的共主“大君”召集,通常在朔方原周围的大草场。各部的首领带着武士骏马和帐篷跋涉千里赶来,扎下营寨,饮酒歌舞同时议事。各部内部的事务是大君无权管理的,他只负责召开库里格大会决定诸如战争、迁徙和新大君确立等等大事。原本库里格大会是一种早期的民议制度,大君的人选是由各部共同推举的,但是渐渐的演变,随着某些部落掌握了强大的军力,大君也变成一种世袭的尊号,是称霸的部落首领的另一重身份。《蛮荒》发生的时代,青阳部是草原上最大的部落,青阳的首领则是北陆的大君。库里格大会至此已经有了五百余年的历史,从早期小部落之间的松散联盟,渐渐演变成一个制度和体系都非常复杂的草原议会。在没有战争的年代,库里格大会就是诸部势力倾轧的一个舞台。

语言表达

蛮族有自己的语言,有把这种语言称为“蛮语”或者“荒文”的。但是这种语言的表达能力非常有限,蛮族自己认为那是因为古老的语言太过复杂,在流传过程中渐渐缺失的缘故。比如《逊王传》就有一个连蛮族巫师都无法解读其十分之一的蛮族语言版本,但是东陆的学者们多半认为蛮族语言本身的表达能力有限,而且是一种为了神话而创造的语言,可以说古代的蛮族人就是为了写《逊王传》这类书而创造了一套文字。所以《逊王传》的复杂并不代表蛮族语言的系统全面。好在蛮族和东陆的接触使得他们适时的引入了东陆语言文字,所有的古代诗歌和图书都有一个东陆文字的简化版本,大部分蛮族也会使用东陆语言,除了少数生活地域偏远的牧民,他们依然只能使用少量的蛮族语言。通常的蛮族人的生活语言是一种东陆语言和蛮语混合的模式,比如姓名和一些特定的称谓他们使用蛮语,而其他的表达则是东陆语言。但是出于对东陆文化的推崇,在贵族上层,尤其是青阳部,使用东陆语言是一种时尚和身份的标志。所以大家族都为自己起了东陆的姓氏,并且使用东陆的名字作为自己的正式名字,而把蛮族名字作为家中的称呼,比如大君吕嵩的蛮族小名是“翰达”,在他的父母死去之后,已经不再有人喊他翰达。

主要人物

简单的列表如下,一一对应《缥缈录》中主要蛮族人物的东文蛮语名字对应关系:

吕嵩——翰达。

吕守愚——比莫干。

吕鹰扬——旭达罕。

吕贺——贵木。

吕归尘——阿苏勒。

楼苏——勒摩(吕归尘的生母)。

厉长川——沙翰。

(这不是他的名字,只是蛮族所谓的“天师”的称呼。“天师”的名字是密语,不能告诉别人,只有盘鞑天神知道。所以亲近的人如吕归尘也不知道厉长川的蛮族名字。)

叼羊会形式

这是一种古老的择婚制度,为了选取草原上最善于驾驭骏马、最强壮、最勇敢的年轻人,有待嫁女儿的家庭会在帐篷前竖起一根长杆,其上挂着三条玄色的狐尾。但凡看见这个标志的未婚年轻人都可以参加叼羊,母家放出一头善于奔跑的岩羊,脊背染红,年轻人们不得使用武器,仅仅带着鞭子和绳索上马,要将岩羊夺回。最先夺到岩羊并且带着它返回帐篷的年轻人,就是新郎。

但是渐渐的演变下来,叼羊会已经变成了一种婚礼形式。一般人家选定了女婿之后,会有一个小小的叼羊会,几个和新郎友善的年轻人会假意和新郎争夺,但是最后一般都是任随新郎夺得岩羊回答帐篷,然后人们就会振臂欢呼,算是确定了新郎的身份。

不多的时候,贵族家庭还是会召开挑选夫婿的大规模叼羊会,比如巢氏的叼羊会,为后来的大阏氏阿依翰选择夫婿。这种叼羊会有着很深的政治背景,通常是大家族之间带着寻求政治同盟的目的而进行的联姻。参加这类叼羊会的,身份有着严格的限制,必须是姓氏高贵的蛮族贵族子弟,同时必须勇武有力。这时候有意和巢氏进行政治联盟的大家族就会排出最俊美勇武的年轻人,他们之间再进行争斗。巢氏这么做的背景是巢氏没有嫡传的儿子,必须寻求有男子的大家族。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