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卑族 :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

更新时间:2023-11-17 16:34

鲜卑族(The Xianbei)鲜卑族是中原地区古代的一个北方部族。与乌桓同为东胡部落。

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鲜卑部族迁保辽东塞外大鲜卑山,因以山名为号。另一支则保大鲜卑山,即后之拓跋鲜卑。与乌桓同役属于匈奴。西汉刘彻时,乌桓附汉,南徙至今老哈河流域,鲜卑亦向南迁居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一带。其时,鲜卑人以游牧为主,兼及农业和渔猎。其社会组织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邑落公社阶段,若干邑落组成部,部与邑落各有大人与小帅为首领,均由选举产生。东汉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大人偏何归附,同东汉合作攻打北匈奴,后占据蒙古草原。公元二世纪中期,檀石槐统一蒙古草原各部鲜卑,骚扰东汉边境,檀石槐死后,联盟瓦解为三部。三国时期,轲比能再次统一内蒙古地区,青龙三年(公元235年)轲比能被暗杀,联盟再次瓦解。其后,鲜卑各部分布益广,西域东、大漠南北、曹魏北部边郡均有。两晋十六国时期鲜卑族开始大规模南下,成为“五胡”之一,并在该时期建立了多个地方政权,如前燕后燕南燕等。特别是拓跋鲜卑,在北魏时期实现了与汉族的深度融合和统一北方的大业。然而北魏政权由于内部矛盾、政治腐败等因素走向衰落。最终分裂为东魏西魏,最后由隋朝统一。

鲜卑族的南下使得当今众多民族的源头都指向鲜卑族,由于鲜卑族于两晋十六国时期南下,与汉族文化交融,使得历史不乏大量鲜卑族与汉族混血的后裔。而根据历史考究,当今的锡伯族土族的源头也有鲜卑族的影子。

族名词源

物名说

持物名说的学者认为“鲜卑”即“犀毗”的异译,亦称“师比”,指胡人带钩而言。这种带钩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匈奴列传·索隐》引张晏言指出:“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瑞祥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依据这种说法,则春秋战国时期,东胡已有鲜卑之名。

地名说

人名说

持人名说的学者认为鲜卑族称系由其部落酋长之名转化而来。鲜卑为满语Sabi(意即吉祥)的译音,原为此部落酋长,后以其名为族称。

历史沿革

族群起源

鲜卑族群的起源在不同文献中有多种说法,最早出现鲜卑这个名称是在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的《国语·晋语》卷八上:“昔[周]成王盟于歧阳,楚为荆蛮,与鲜卑守燎”。据《后汉书》卷九十《鲜卑传》称:“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大鲜卑山,故因号焉。……汉初,为冒顿单于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与乌桓相接,未常通中原地区焉。……(刘秀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鲜卑始通驿使”。《三国志·魏志》卷三十《鲜卑传》斐注引王沈魏书》亦称:“鲜卑亦东胡之余也,别保鲜卑山,因号焉。……鲜卑自为冒顿所破,远窜辽东塞外,不与余国争衡,未有名通于汉,而自与乌桓相接。至光武时,南北单于更相攻伐,匈奴损耗,而鲜卑遂盛”。这些记载证明了鲜卑的族源,即“东胡之支”。

除此之外,《史记集解》引东汉服虔云:“山戎、北狄,盖今鲜卑。”意为鲜卑族是山戎的后裔。而《史记索隐》引东汉应奉上奏刘志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大鲜卑山,引以为号。”意思是指鲜卑人是秦朝筑长城是逃亡的汉人,以鲜卑山为名号从而诞生了鲜卑族。

西汉时期

公元前三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保辽东寒外鲜卑山幞,因以山名为号。另一支则保大鲜卑山,即后之拓跋鲜卑。鲜卑部族与乌桓同役属于匈奴。西汉刘彻时,乌桓附汉,南徙至今老哈河流域,鲜卑亦向南迁居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西拉木伦河一带。

东汉时期

西汉时期,鲜卑未直接与汉朝交往。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前后,鲜卑与匈奴、乌桓联合数次侵扰汉边。二十二年匈奴内乱,为乌桓击破,内蒙古地区地空。二十四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二十五年,鲜卑大人偏何至辽东归附。永平元年(公元58年)偏何攻赤山乌桓,斩其大人歆志责,于是鲜卑大人皆来附汉,受汉赏赐和封号。至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鲜卑与丁零、南匈奴及西域诸国攻围北匈奴,迫其西遁。章和元年(公元87年)鲜卑又大破北匈奴,斩优留单于。永元元年(公元89年)至三年间(公元91年),北匈奴西迁西域,鲜卑遂据有蒙古草原之地,声势日盛。

公元二世纪中期,鲜卑檀石槐统一蒙古草原各部鲜卑,建庭于高柳(今阳高县)北三百余里的弹汗山歠仇水,檀石槐实施了政治、经济改革,任用汉人,制定法律,学习中原先进技术使得鲜卑社会得以快速发展。之后,鲜卑先后击败扶余国、乌孙、丁零,成为北方最为强大的民族。檀石槐将其领地为东、中、西三部,各部由大人分统其间,在这一时期,鲜卑不断南下,骚扰东汉边境,造成不小的威胁。刘志因此造使封檀石槐为王,欲与和亲,遭到拒绝。

至灵帝光和年间(公元178年至公元183年),石槐死其子和连代立,鲜卑选举大人制废。和连才不及其父,西部鲜卑相继叛去,联盟瓦解,自云中郡以东分裂为三部:一为据有云中雁门、北地郡代郡及太原郡部分的檀石槐后裔步度根集团;一为称“小种鲜卑”、在高柳以东至上谷郡边塞等地的轲比能集团:一为辽西地区、右北平、渔阳塞外,原东部大人素利弥加为首的集团。

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魏国初年,轲比能集团由弱转强,大批汉人归附,汉人教其制作兵器铠盾。轲比能集团与魏国结好,先后兼并步度根集团和东部素利、弥加集团,统一内蒙古地区,尽收匈奴故地。曹叡时(公元227年至公元239年),轲比能两次大败魏军,又出兵响应诸葛亮攻魏。青龙三年(公元235年)魏幽州刺史造刺客暗杀了轲比能,鲜卑联盟再次瓦解。其后,鲜卑各部分布益广,从西域东、大漠南北曹魏北部边郡均有。

两晋时期

晋朝初年,鲜卑族形成三个主要的聚居区:一是东北地区的后期东部鲜卑,即在辽河流域的慕容部,在辽西郡的段部和在今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的宇文部;二是从大兴安岭迁至内蒙古地区阴山山脉一带的拓跋部鲜卑联盟;三是迁至西北的鲜卑,主要是以乞伏部为主的陇西鲜卑,以从拓跋姓部分离出来的脱发部为主的河西鲜卑,以及从慕容姓部分出,据有青海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的吐谷浑等。慕容部首领莫护跋曾从司马懿辽东公孙渊有功,曹魏拜其为率义王。至其孙慕容虎时,于晋太康十年(289)遣使降晋,居大棘城(今义县西),并逐渐由游牧转向农业。段部臣届于晋,永嘉初(307),晋封其首领务勿尘为辽西公。宇文姓部首领源出于南匈奴,后为东部鲜卑大人。最初段部势力较强,三部争战不已,后慕容虎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安辑流亡,由弱转强。

东晋与十六国时期,鲜卑中的慕容氏、宇文氏、段氏、乞伏氏和拓跋姓秃发皇后都曾强大,建立起雄踞一方的政治势力。清河公主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乞伏氏建立了西秦;秃发氏建立南凉;拓跋氏则建立了代国。

慕容氏诸燕

前燕

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皝始自称燕王,史称前燕;灭段部,迁都朝阳市(今辽宁朝阳),又东击高句丽,灭宇文部,将势力伸入黄河流域。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儁继父皝为韩广。次年,他分兵三路伐赵,攻陷蓟城后徙都于此。拿下蓟城并迁都,之后又进而占领了广宁县上谷郡代郡等地,又南下冀州区,扩大了领土。之后燕将慕容恪攻下中山,消灭了冉魏,占领了邺城遗址,随后慕容俊迁都邺城。此时太原市后赵的旧将张平占据,关中则有以苻坚为首领的秦国,在秦国内乱时,张平趁此出兵掠地,苻坚率兵讨之,平军大溃,并州诸镇将率垒壁一百三十八纷纷向燕王投降。升平五年(公元361年),平阳郡人在张平指使下全部降燕,燕王慕容暐段刚知府,并戍兵平阳,从此秦国和燕国就开始发生了直接的冲突。太和四三年(公元369年),晋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上伐燕。燕国的军队分散在黄河南北诸郡,一时很难集中,因此派使者请秦国出兵,约定退敌之后燕割虎牢(关名,在河南汜水西北)以西的地方为酬。及晋兵败退,燕王悔约,苻坚遂遣王猛等率兵伐燕,攻下洛阳市。太和五年(公元370年),苻坚又发大兵两路攻燕,燕国不敌,慕容暐以下所属诸州郡及各部族首领皆降秦国前燕至此灭亡。前燕自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慕容孰独立称王始,至太和五年(公元370年)慕容暐被灭止,共三十三年。

西燕

前燕灭亡十多年之后,鲜卑贵族又建立西燕。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苻坚南征失败,引起了国内被征服的鲜卑等族首领的复国活动。慕容泓背前燕自立,不久为高益所弑。其弟慕容冲继立,破秦符坚兵,太元十年(公元385年)即皇帝位于阿房城,改年号为更始元年,是为西燕的开始。时苻坚与慕容冲时有战争,胜负不一,之后慕容冲又占领了长安。由于当时鲜卑军队希望东归,而慕容冲不愿东归,冲因此被军人所杀。此后面燕无常主,随立随杀,至慕容颌,始率鲜卑男女四十多万口去长安而东。至慕容忠在位时,众人始渡河至闻喜县,筑燕熙城而居之。时燕王(后燕)垂已称皇帝于中山(正定县),忠至此亦称皇帝,故不敢东进。俄而西燕王忠又被部下所杀,后者推慕容永大都督、河东王,称藩于燕王垂。此时西燕最为强盛,疆域南至软关(在今济源市),北至新兴(今山西忻州),东至太行山,西至黄河。由于慕容永永诛杀了燕王儁以及燕王垂在西燕的子孙,且燕王垂的叛臣劲敌均在走投无路时投奔西燕,太原市十八年(公元393年)燕王垂决定出兵征伐西燕,最终慕容永败回长子(今长子县西南)。晋阳守将闻兵败,弃城逃走,燕王垂轻取晋阳。随后进围长子。西燕王永困急遣子弘求救于晋,又向魏主拓跋珪告急。晋魏的救兵尚未来到,永之部下发生内变,开城门纳垂兵,垂遂斩西燕王永及公卿大将三十余人,得西燕所统八郡七万多户。又慕容永等自长安携来的伎乐、图书、珍宝很多,此时皆被燕军所获,置于中山。西燕遂亡。西燕从慕容冲于太元十年(公元385年)称帝起,至慕容永于十九年(公元394年)被杀止,共十年。

后燕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国力大为削弱,太元九年(384年)冬,前燕旧将慕容垂趁机与丁零翟斌联合进攻洛阳市,然后引兵东下,在荥阳市自称大将军、大都督、燕王,改前秦建元二十年为燕元年,恢复前燕旧制,建立后燕。后燕以前秦为前朝正统,前秦冀州区苻定镇东将军苻绍等人投降后,慕容垂下诏给予他们王侯的名号,并拟三恪,主持前秦聂氏宗祠祭祀。后燕前期实力强盛,于东晋太元十九年(394年)先后攻灭了翟魏西燕,基本恢复了原先前燕的版图,统治区域包括今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山西省河南省大部,成为十六国后期中原地区最强盛的国家。

后燕北魏关系不断恶化,太元二十年(395年),两国爆发参合陂之战,后燕惨败,数万名俘虏被拓跋珪坑杀。太元二十一年(396年),后燕再次出兵北魏,回师途中慕容垂病死,其子慕容宝即位。拓跋趁机率四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后燕,隆安元年(397年)10月占领中山,后燕被迫迁都朝阳市。此后,后燕内乱不断,慕容宝被慕容垂的舅父兰汗杀害,兰汗趁机发动政变,自称大将军、大单于、昌黎王,改元青龙,最终被慕容宝之子慕容盛联合亲信平叛,重新恢复后燕,改元建平。慕容盛生性多疑,施行严刑峻法,使得朝中人人自危。隆安五年(401年),前将军、思悔侯段玑秦兴段泰趁夜发动叛乱,在宫中擂鼓呐喊,城中大乱,慕容盛在混乱中遇刺身亡。群臣拥立慕容垂少子慕容熙为帝,改元光始。慕容熙即位后,大兴土木,荒淫无道。东晋义熙三年(407年),慕容熙的妻子苻氏病死,他亲自出城送葬。龙城的将领们推选北燕天王慕容云为主,拒绝慕容熙回城,慕容熙逃入龙腾苑后被杀,后燕灭亡,立国共二十四年。

南燕

隆安二年(398年),慕容德邺城遗址被攻,南徙滑台,自称燕王。三年,德出兵西征,部下以滑台降魏。德无所归,乃引兵而南,兖州北边郡县皆降。德进兵攻下广固(今山东青州),以为首都,并于四年称帝。义熙元年(405年),慕容德之侄超嗣德即位。超原在武威郡,值凉王吕隆后秦,秦移其民于长安,超与其母、妻遂同至长安。慕容德称南燕王,遣使迎之,超不告母妻,乔装东归,至此继德称帝。超母妻在长安被姚兴所拘。姚兴遣使至广固责超称藩,并求太乐诸伎,若不可,使送“吴口千人”。原来太乐诸伎是服务于历代王朝的雅乐乐工。永嘉之乱,晋室南迁,宫廷中的乐伎迁往河西,为西凉张姓所有。苻坚平西凉,雅乐遂归前秦慕容冲陷长安,太乐诸伎入西燕,移至长子。西燕被灭,慕容垂得之,置于中山。北魏下中山,乐官李佛等携带大乐细伎奔邺,归慕容德,德徙之于广固义熙三年(407)年南燕王超以求母妻东还之故,献太乐伎一百二十人于后秦,母妻乃归。义熙五年,超为补置太乐伎人,遣将率骑兵南掠宿豫区(今宿迁市),得男女二千五百人,付乐坊学乐舞。晋宋武帝以此遂发兵伐南燕,次年拔广固,斩鲜卑王公以下三千人,没其家口万余口为军赏。南燕以亡。南燕的疆土,北至黄河,南至泗河,东至于海,西至巨野县。南燕从隆安四年(400年)慕容德称帝起,至义熙六年(410年)被刘裕所灭止,共十一年。

代国

晋朝建兴三年(公元315年),司马邺册封拓跋部部帅拓跋猗卢赵代王嘉,并以代、常山二郡作为其食邑,于是拓跋猗卢“城盛乐以为北都,修故平城以为南阳郡“于灅水之阳黄瓜堆,筑新平城,晋人谓之小平城。”确立起了拓跋姓部落联盟的政治中心。拓跋郁律继任部帅后,“西兼乌孙故地,东吞勿吉以西,控弦上马将有百万。”迅速壮大了部落实力。拓跋郁律子拓跋什翼犍继任时,拓跋部的势力较以往有了更大的发展,加之他在广宁乌桓成长时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因此拓跋部建立政权的内外条件均已经具备。由是,拓跋什翼犍改其年为建国元年(公元338年),“始置百官,分掌众职”,建立起了鲜卑民族历史上第一个拓跋部政权代国。其时,“东自濊貊,西及破洛那,莫不款附。”部落联盟有部众十万余人,疆域之广、声势之大,前所未有。拓跋什翼犍率部迁都云中郡之盛乐,并在盛乐故城南八里处兴建了盛乐新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自此,代国开始有了稳定的政治中心。建国二十八年(365年),匈奴铁弗部在首领刘卫辰率领下脱离代国投靠前秦,引发了代国与前秦之间的矛盾,双方战事不断升级。建国三十九年(公元376年),拓跋什翼犍被其庶长子拓跋寔君所弑,更为兴盛强大的前秦乘机灭亡了代国。

南凉

鲜卑秃发部源自拓跋部,其部帅拓跋匹孤乃拓跋部部帅拓跋诘汾长子。由于拓跋姓诘汾将部帅之位传于幼子拓跋力微,拓跋匹孤乃率领所部脱离拓跋部西迁至河西雍、凉二州之间,并采用与“拓跋”同音而字异的“脱发”为部落名,建立起了以秃发部为中心的部落联盟,后又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南凉政权(公元397年)。南凉建立前,氐人部帅姚苌渭河平原攻杀苻坚、灭亡前秦,建立了后秦。前秦灭亡后,其将领吕光武威郡建立了后凉政权(公元386年)。吕光死后,后凉陷入内乱,到后凉主吕隆时,南凉北凉交相逼攻,后秦势力也逐渐渗透到河陇一带,对后凉压力逐渐增大,最后吕隆降于后秦,后凉灭亡(公元403年)。“其地三分。李暠为西凉,建号于敦煌市秃发乌孤为南凉,建号于乐都。沮渠蒙逊为北凉,建号于张掖市。”至此,河西地区已经成为南凉、西凉、北凉、后秦四大势力的角逐地。在这四大势力中,以后秦势力为最强,因而最初的争夺在南凉、武威郡和北凉三方展开,沮渠蒙逊首先率领北凉军队灭亡了西凉(公元421年),后又对南凉发动进攻。

在此期间,匈奴铁弗部刘卫辰之子赫连勃勃建立了西夏政权(公元407年),西攻南凉,南攻后秦。后秦在东晋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亡于东晋刘裕北伐,随后赫连勃勃的大夏占有了关中等后秦故地。南凉处于北凉和大夏的夹攻下,而此时的南凉国内则是危机重重,其国主“(脱发)傉檀外有阳武之败,内有边、梁之乱”,在内外双重打击下,国力大不如前。东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同是鲜卑族建立的西秦政权利用秃发傉檀率部西掠鲜卑乙弗部之时偷袭并攻占了南凉的都城乐都,南凉太子秃发武台与文武官员及百姓万余户被迁至枹罕,秃发傉檀乃降于西秦国主乞伏炽磐,南凉由是灭亡。

西秦

西秦是由鲜卑族乞伏部落联盟建立的政权,建立之初一度受到外部的夹击而沦为后秦的附属国。而后,乞伏部首领乞伏干归、乞伏炽磐父子利用后秦受到多方进攻而一蹶不振之机,再度恢复西秦政权,但西秦的外部环境依然严峻。东边的西夏不仅巩固了对渭河平原的控制,还不断窥伺西秦边界;南边的吐谷浑“招集秦凉亡业之人及羌戎杂夷众至五六百落”势力逐渐转强;西面的北凉在灭亡了武威郡后,对西秦也由战略防御转为军事进攻。西秦虽然在此时侥幸灭亡了南凉,但国内天灾人祸不断,乞伏炽磐之子乞伏暮末继位后,由于他“政刑酷滥,内外崩离,部民多叛”,加之此时西秦国内又发生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民流叛者甚众”。最终使西秦无力维持,在与大夏交兵时败于大夏,乞伏暮末投降被杀,西秦灭亡。

吐谷浑

吐谷浑源自鲜卑慕容部慕容吐谷浑辽东鲜卑慕容部帅慕容涉归庶长子,慕容涉归死,幼子慕容廆继立,慕容吐谷浑率所部西迁,至于枹罕,子孙相承,建立起了部落联盟,其孙叶延时以祖父之名吐谷浑为姓氏和族名。至阿豺为部帅时,吐谷浑“兼并羌氐,地方数千里,号为强国”。并建立起了行国政权的吐谷浑国。吐谷浑国建立之初,曾一度为西秦的藩属国,至慕王继任吐谷浑王后,不仅摆脱了与西秦的藩属关系,而且多次出兵攻打西秦,直接加速了西秦的衰亡。大夏胜光四年(公元431年),大夏主赫连定灭西秦后,渡黄河进攻北凉时遭吐谷浑袭击,赫连定兵败被俘,被吐谷浑送往北魏,大夏于此灭亡。及至隋初,吐谷浑内有夸吕“屡因喜怒废其太子而杀之”,造成的国内政局动荡,外受隋朝西进行动的军事打击而屡次战败,大片领地亦为隋朝所有,其国王伏允率部依附于党项族。 至“(隋炀帝大业末,天下乱,伏允复其故地”,再度恢复了政权。 至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本已归附唐朝的党项族和洮州羌族部落纷纷叛逃吐谷浑,唐朝联合突厥、辽朝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夹击,吐谷浑战败,吐谷浑王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国再无反抗实力,成为唐朝属国。 李治龙朔三年(公元663 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灭,故地尽入于吐蕃。

南北朝时期

拓跋姓政权在发展初期遭遇了重大挫折。前秦国主苻坚代国领土以黄河为界划分为西、东两部分,分别由独孤部帅刘库仁和铁弗部帅刘卫辰统领。前秦政权在与东晋淝水之战后(公元383年)不久崩溃,原来前秦统治下的北方各族乘机独立,拓跋什翼犍的孙子拓跋珪在贺兰部等原拓跋部落联盟成员的支持下收复了代国领地。公元386年,拓跋珪代王位,改称魏王,后又改代国为魏国,即历史上的北魏。拓跋珪通过离散部落、分土定居的方式从形式上改变了部落联盟国家的组织形式,削弱了加盟部落对皇权的掣肘。北魏后来又经历了几代皇帝的不断汉化,终于随着拓跋宏的全面汉化改革和迁都,北魏彻底去除了部落制国家的印记,变部落联盟国家为封建政权,实现了封建君主制的高度集权化。

但到孝文帝之孙元诩时,其母宣武灵皇后擅权乱政,造成了“上下离心,文武解体。所在乱逆,土崩鱼烂”的局面,北魏由此陷入混乱。权臣尔朱荣高欢宇文泰等人相继以武力控制朝政,最终导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鲜卑化的汉人高氏建立北齐,鲜卑宇文姓建立北周。当时北齐和北周都是比较强大的政权,尤其是北周还在之后统一北方。东晋十六国以及南北朝时期,虽然割据势力繁多、征战不断,但是各民族实现了大融合,鲜卑族进一步被同化。尤其是北魏统一北方之战之后,拓跋宏实行改革,促使鲜卑学习和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大力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这一系列改革不仅促进北魏制度的完善,更使得鲜卑制度和中原的固有制度相结合,进一步促使中原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空前发展,对于后世具有很大的影响。之后隋唐两朝便承袭了北魏均田制北周府兵制

隋唐时期

隋朝统一全国之后,鲜卑族建立的各割据政权被灭掉,至此,鲜卑作为一个民族实体已不复存在。以鲜卑族后裔和鲜卑化汉人为主体的关陇集团却对隋唐两个朝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或武川镇军阀。武川镇军阀之名来自清代考据学史家赵翼所著的廿二史箚记卷十五,其中提到“北周隋唐皆出自武川”。陈寅恪再提出新学说,用以阐释西魏、北周、隋、唐三代政权的特点。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镇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的汉人豪右如京兆韦缜、河东柳泽、太原市郭彦、武功苏椿河内司马裔敦煌市令狐整等所组成。他们互相通婚加强纽带,其后代并有鲜卑姓名,故鲜卑族为隋唐皇帝外族(古代母族之意)。10多个少数民族一千多万人口融入汉族后,对中古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巨,因而隋唐以后政治、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隋唐政权继承了北朝多元文化的基础。杨坚长期生活在鲜卑人之中,并娶匈奴鲜卑化之独孤氏为妻。李世民的祖父娶贞懿皇后为妻,其父李渊则娶鲜卑纥豆陵氏(太穆皇后)为妻,自己娶鲜卑长孙氏为妻。朱熹曾说“唐源流出于夷狄”,郑思肖也说,“唐朝为《晋·载记》凉武昭王李暠七世孙,实夷狄之裔。”唐初高祖、太宗倚重的关陇集团中人,大多为西魏北周以来之世胄或胡汉混血世族。

后世演变

20世纪70至80年代以来,在今内蒙古地区发现了一批鲜卑早期墓葬群。其中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工发现的墓群,保存着家族丛葬制,有完整的马匹埋殉风俗。殉葬品以骨器为主,亦有手制陶器、铜器,从形制看,深受黄河流域及匈奴文化的影响。而在新巴尔虎右旗札赉诺尔发现的墓群,单人葬较普遍取代了丛葬,整体殉牲不再采用,仅以头和蹄为象征,反映了鲜卑原始社会末期的社会状况。

汉族

鲜卑影响中华文明

秦汉以来,鲜卑民族在中华文明进程中扮演持久角色。十六国时期,其各部族政权蓬勃发展,如慕容氏的前、后、西、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北、东、西魏,宇文氏的北周,以及鲜卑化的高氏北齐,持续近三个世纪。宇文鲜卑创建的辽朝和后来的西辽也延续了近两个世纪。北宋至清,党项羌拓跋部的西夏也持续近二个世纪。此影响自十六国始,贯穿千年。

鲜卑南下与文明转型

南下的鲜卑人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正值中华文明大转型,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文化定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成为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增多,差别性减少,逐渐融为一体。北方各民族步入汉族封建化道路,尽管北魏全盛期总人口不到两千万,但其非汉族总数已达数百万,北方民族远非少数。在政治舞台上,众多非汉族出身者和跨种族混血儿活跃,可见北朝时期胡汉融合之深。

锡伯族

南下的鲜卑人在古代活动范围广泛,大多与北方汉族融合,少数融入其他族群。其中一支拓跋部长期独立,后成为锡伯族。锡伯族源自拓跋鲜卑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地区,后迁徙至嫩江中游,从事农业生产,清代被编入八旗。在历史上有多种写法,最终定为锡伯,可能源自鲜卑带钩之名或地名演变。根据学界研究,锡伯族发源于汉代前的东胡系,经过演变形成。

土族

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建国吐谷浑,分为土族和藏族(称霍尔人)。他们的活动地区曾在湟水沿岸。吐谷浑在663年被吐蕃并,部分人留在青海省。现在土族主要聚居在湟水沿岸,部分融入汉族,部分融入藏族。土族地区有十几个村庄,当地汉民称他们为“土观”或“托红”。一部分土族传说他们的祖先来自蒙古族,与当地霍尔人通婚,逐渐形成土族。

社会文化

语言

鲜卑族自己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京语言大学、胡语或者胡言,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显赫语种。但在北魏孝文帝改革后趋向衰落,直到隋朝末期完全失传。

北魏汉化改革中,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是语音相近转写、语义相近直译两种方法,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

社会组成

鲜卑社会由若干部组成,各部有数百千邑落,每邑落约有二三十户。部首领称大人。邑落首领为小帅。大人以下,各自畜牧治产,不相徭役;大人有所召呼,部众不敢违,违者死罪。盗窃不止,亦死罪叛逃者捕归,放逐于沙漠中。有罪,可以牛羊赎。大人、小帅最初由邑落人民推选勇健、能理决斗讼者得举,公元二世纪末以后变为世袭

乌桓俗贵少贱老。怒杀父兄,不以为有罪,然不害其母,因母有族类;而父兄以己为种,故无人过间,血族复仇之风颇盛。

宗教信仰

鲜卑族早期崇尚萨满教,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鲜卑人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并且日益深入中原腹地之后,同汉族的杂居和交流加深,加之众多高僧大德不遗余力的弘传,以及统治者的推动,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日益成为鲜卑宗教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萨满教对鲜卑的影响越来越弱。

慕容姓鲜卑人痴迷佛教,据隶书记载,慕容部是最早接触佛教的鲜卑部落。公元342年,慕容皝迁都朝阳市(今辽宁朝阳)后,出现两龙相飞的祥瑞景象,“皝大悦……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这是已知最早建立在东北地区的佛寺,也是慕容部倾心向佛的明证。自此以后,佛教开始在前燕内广泛传播,佛教信仰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慕容鲜卑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而拓跋部鲜卑曾对道教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相对于佛教而言,拓跋鲜卑对于道教的接触更早,早在代国的拓跋沙漠汗时期就有了奉道的迹象。北魏建立者拓跋珪对于道教也颇为热衷,天兴年间,拓跋珪设立道教仙牌,煮炼白药。拓跋焘时,因为出身于奉道世家的司徒崔浩大力推举,道教更是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鲜卑信奉道教,说明鲜卑人与汉文化的深层认同。

拓跋部鲜卑也同样重视佛教。早在道武帝平定后燕之时,便下令大兴佛法。到拓跋嗣时,佛法开始在拓跋姓贵族和民间广泛传播,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也先后开始修建。但与此同时,萨满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根除。在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中,仍有神巫参与其中;在拓跋鲜卑的祭祀当中,仍有大量的原始色彩;在民间,萨满巫师仍然很受欢迎。

在拓跋部鲜卑北方政权中,道教、佛教在鲜卑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是佛教先后经历了拓跋焘宇文邕二武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教训;二是在大力举荐者崔浩由于写史问题被杀后,道教便也开始暂时衰弱,鲜卑时期其实和中国历史的大多数时期一样,儒释道并存依赖影响且斗争。

民族习俗

髡头

鲜卑人髡头,女子至嫁时才蓄头,分为髻,戴一种桦皮制的高帽子,称为句决。

婚俗

男子娶妻,皆先私通,略其女去,半年百日后,始造媒送马、羊、牛为聘;随麦归,服役二年后,妻家才厚遣其女回夫家部落内,除战争外,一切皆从妇女之计父兄死,妻后母,报寡嫂;寡嫂之小叔死小叔之子可以伯母为妻;小叔若无子,再轮及其他伯叔。

丧葬

鲜卑人土葬,用棺。葬时亲旧环坐两人诵咒文,杀一肥大及死者生前所乘马烧衣物、服饰,歌舞,哭泣相送。鲜卑人敬鬼神,祀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及已故著名大人。以牛羊为牺牲,饮食必先祭。

社会经济

鲜卑族是游牧部族。他们的经济生活主要是依靠畜牧业,但是后来人主中原建立北魏之后,农业经济迅速兴起和发展,并且早期的手工业也得到长足发展。

畜牧业

史载鲜卑族“俗善骑射,弋猎禽兽为事。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弯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鲜卑族的畜牧业很发达,马牛羊特别多。东汉刘秀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辽西鸟桓大人郝且等 900余人到汉朝首都洛阳市朝贡,贡物中大多都是牛马、虎豹紫貂之类。可见鲜卑人拥有畜群的数量之巨大。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完工和扎赉诺尔区的基葬中发现有殉羊、殉马、殉牛和殉狗的习俗,说明这些动物已作为家畜驯养。有的墓葬,殉牲的数量很大,这说明牲畜被饲养的数量也很大。然而在嘎仙洞发现的动物骨骼却是以野猪、野鹿和野山羊为主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拓跋姓鲜卑在南迁以前是以狩猎为主;南迁至“大泽”之后,他们的畜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同时说明他们当时的经济是以畜牧业为主。拓拔鲜卑的游牧生活,持续到他们建立北魏。公元345年,代王拓跋什翼犍曾议迁都、筑城郭、起宫室。《晋书·苻坚载记》上记什翼犍的话,说他自己的部民只能部六畜、善骑射、逐水草。公元 376年,什翼犍兵败逃至阴山山脉以北,不久被迫返回内蒙古地区。其主要原因就是阴山以北难以适应“刍牧”。公元 395年,拓跋珪为了回避后燕对他的进攻,乃仅徙部落和牲畜西渡黄河千余里。可见拓拔鲜卑从远祖直至北魏建国初期,始终是过着游牧生活。

农业

史载鲜卑族“俗识鸟兽孕乳时以四节,耕种常用大杜鹃为候。地宜青称、东墙。东墙似蓬草,实如葵子,至十月熟。能作白酒,而不知作麴蘖。米常仰中原地区”。从1956年考古学者在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的乌桓墓葬发现的众多农具看,证明鲜卑族确实从事过农业。而这些农具的大多数都有汉字,这又说明鸟桓鲜卑人的农业是从中原华人那里学到的。尤其是拓跋姓鲜卑入主中原以后,就愈来愈多地受到中原农垦文化的影响,因而农业在拓拔部内,首先在拓拔部的统治地区发展起来。农业在北魏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北魏社会的经济基础。

手工业

鲜卑族的手工业是以铸铜和冶铁为主。

铸铜业

铸铜业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匈奴大联盟尚末分裂以前,即公元前三世纪末,铸铜业已经形成一个独立而发达的部门。西岔沟出土了大量安装在铁剑上的铜柄和铜镡、铜镞、铜“鸣镝”、铜斧、铜当卢青铜作的兵器和用具、饰具,种类繁多,造型优美而复杂。

冶铁业

冶铁业则是一个新兴的部门。当匈奴大联盟分裂后,匈奴主体西迁而鲜卑族南进到接近中原地区,受到农垦文化影响的结果。西岔沟出土了不少铁刀、铁剑、铁矛、铁镞、铁马衔、铁锥、铁镬、铁斧、铁锛、铁锄及铁釜残片,其中铁剑为最多,共有 71件。这些铁器仿造汉式的居多数,也有中原地区制造的。这就说明,鲜卑族时期中原汉族蒙古高原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从西岔沟出土的文物分析,鲜卑族的冶铁业不如他们的铸铜业那样发达。

金银制造业

从西岔沟已发掘的63座墓中,每墓都有出土的金银丝穿珠扭环饰品,造型复杂、精美。这些金银丝穿珠扭环饰品是富有鲜卑族特征的文化遗物之一,它可与匈奴东部早期的双虺纠结形铜饰具和人面铜饰牌媲美。从其中可以看出金银饰品与双虺纠结饰具之间在造型设计和构思上的一致或近似。

陶器业

陶器业在鲜卑族早期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到两汉时代,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可以从西岔沟出土的900余件陶器加以认定。陶器的形制主要可以分为壶、罐、碗、杯四类。虽大部分都是夹砂粗陶,但中心墓区普遍出土了一种质地较佳的篾纹磨光、涂朱、长颈的红陶壶珍品。

纺织手工业

纺织手工业是否已经形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这个问题在文献和考古中都难于获得明确的答案。虽史书记载鲜卑族“妇人能刺韦作文绣,织楼曷”;又载鲜卑族曾与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拿皮、布向匈奴赎回被驱掠的妇女弱小。西岔沟也有布片出土。但妇女能纺织只能说明纺织手工业的出现和存在,还不能说明它在社会经济中业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