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 :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政权

更新时间:2023-06-08 11:09

吐谷浑(英文:Tuyuhun,拼音:tǔyùhún,329年—663年),亦称吐浑,退浑、河南国,起源于鲜卑慕容部的分支吐谷浑氏,是兴起于中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西北地区的鲜卑族政权。先后与晋、南北朝、隋、唐诸代政权并立。共历十八帝,国三百三十四年。

吐谷浑源于辽东慕容鲜卑,是慕容鲜卑迁入西北的一支。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叶延以白兰为首都,以吐谷浑为国号,建立了吐谷浑政权。叶延对内仿效汉制,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发展生产,同时推崇汉文化,重用儒生,对外则采取积极的防御政策,停止用兵,远离战乱。其后的碎奚视连继位后都延续了叶延时期的统治政策与策略。视罴任吐谷浑王时,虚襟抚纳,转变方略,采取钟恶地的德法兼治、刚柔相济的治国方略,恩威并施、马厉兵,对外则实行对外扩张政策,但仍被西秦所强国所制。阿豺继位后,在视的基础上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对内兼并氐、羌等部,对外开始向南梁政权通贡称臣,吐谷浑实力不断发展。慕璝执政时,联合北凉、夏对抗西秦,西秦灭亡后又趁机侵夏国主赫连定,从中获得大量的土地、人口等财物,实力渐增,吐谷浑开始走向兴盛时期。慕利延伏连筹时期,随着汉化的深入,吐谷浑政权对内继续仿汉建设与治理,向南朝政权学习中原礼制,并开始吸收佛教思想,吐谷浑政治制度渐趋完善与封建化;对外则继续实行远交的政策,向刘宋北魏称臣纳贡,于战败后送质入朝。这一时期吐谷浑西入于阗国、南征宾,北并楼兰、且末,连通西域,开通了连接南北及中西的“吐谷浑道”,并利用其地理位置优势,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与政治往来等活动。夸吕继位前期,对外继续远交近攻,在北朝各政权中周旋,时战时和,这一时期,吐谷浑与南梁的关系渐淡,后因北周的阻隔而失去联系。

夸吕末期,朝政腐败,加上常年对外用兵,吐谷浑国内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危机不断。伏允继位不久,便遭隋炀帝大规模征讨,进而失去大片领土而亡国,后趁隋唐交替、天下大乱之际,收其故土。伏允复国后,重整旗鼓,吐谷浑得以暂时复兴。后随着唐朝政局的稳定及北部突厥问题的解决,吐谷浑很快遭到唐朝的讨伐。至慕容顺、诺易钵统治时期,二人已无力稳定政局,遂主动向唐称臣内附。后随着西南吐蕃势力的崛起,吐谷浑成为了唐与吐蕃的征战场,。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吐蕃大举进攻吐谷浑,彻底灭掉了吐谷浑政权。

吐谷浑疆域变动频繁,初时占据了枹罕镇以东千余里,西至河南省,南界城、龙涸一带,后在战争中不断丢失领地,又不断收复和开拓新的领地,伏连筹时,吐谷浑的领域“东至垒(叠)川(今甘肃迭部县东南),西邻金玉国,北接高昌,东北通秦岭”。吐谷浑的经济主要以畜牧业和狩猎业为主,商业十分发达,但农业仅处于次要地位。吐谷浑没有自己的文字,语言上则为旁蒙古语系。

国号

吐谷浑的国号来源于人名。叶延建立政权,以其祖父吐谷浑的名为姓氏、族名和国名。《晋书》中曾记载,“公孙之子得以王父字为氏,吾祖始自昌黎,光宅于此,今以吐谷浑为氏,尊祖之义也”;《梁书》中对其国名来源的说明为“因姓吐谷浑,亦为国号”。因吐谷浑统治的区域在黄河以南,所以又称“河南国”,而后吐谷浑的首领被其他政权以国号之名封为“河南王”。作为部族,吐谷浑还被称为“阿柴虏”,又称作“阿虏”、“赀虏”或“野虏”等。“退浑”一名最早见于《旧唐书》,后《新唐书》沿袭了这一叫法。清代学者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从训学的角度,认为“退浑”即“吐浑”,其本来的读音皆为“吐谷浑”。

历史沿革

早期迁徙

三国志》中曾记载:鲜卑檀石槐在漠北,其地分中东西三部,从右北平(今河北平泉)以西至上谷郡(今怀来县)为中部,柯最、阙君、慕容为大帅。在胡三省所著的《资治通鉴音注》里,引该段并注释为“是则慕容部之始也”,即证明慕容部是从东胡鲜卑中分化出来的一支。

吐谷浑属于辽东慕容鲜卑,是慕容鲜卑迁入西北地区的一支。曹魏初年,慕容廆曾祖父莫护跋由右北平至上谷一带,迁至辽西地区(今卢龙县东南)。曹魏景初二年(238年),莫护跋又率族迁于辽河西昌黎郡的棘城(今锦州市附近)以北,后因跟从司马宣王讨伐公孙渊有功,拜为率义王,并在棘城以北建国。

莫护跋死后,其子慕容涉归继部族首领之位及率义王的封号,并按部族传统,分其本部落七百户予庶子吐谷浑。晋朝太康二年(281年),慕容涉归又率族迁至辽东北。此时涉归统治部族附属于晋,因巩固晋东北边防而功拜鲜卑单于。

四年(283年),慕容涉归去世,其弟慕容耐篡位并统领部落,同时对涉归的嫡子慕容廆起了杀心,不得已,慕容廆出逃辽东。后慕容耐被部将所杀,并复迎慕容廆为部族首领。十年(289年),慕容廆又率族从辽东北迁回到辽水之西昌黎郡徙何(今义县)青山;西晋元康五年(295年),再次南迁回到大棘城,并开始了封建化的改革。

慕容廆任首领期间,吐谷浑与他产生矛盾,吐谷浑遂率部从向西远徙,留居阴山山脉(今狼山、乌拉山、大青山一部分),在此拓地建国。受西晋末年的影响,吐谷浑一族再次向南迁徙,在永嘉之末到了(今附近地区)一带。但吐谷浑在枹罕停留的时间不长,很快又向西、向南移动了。

建武元年(317年),吐谷浑逝世,其子吐延继承王位。

叶延至视连时期(329-390年)

慕容吐延在征战昂城时,被刺身亡,其子叶延继位。自吐谷浑部西迁以来,时常与当地的氐、羌部落发生激争,经济衰败不堪。叶延袭位后,总结父辈的经验教训,与氐、羌部落休战,西迁白兰,休养生息,积蓄力量,吐谷浑部趋渐安稳;叶延还延续吐延对汉文化的推崇,积极营造汉文化学习氛围,不断提高统治者的自身文化与品德修养;而多民族的融合使得吐谷浑族群规模渐大,族众构成与数量已超越了部族控制界限;同时,动荡混乱的外部局势也为偏安一隅的吐谷浑部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加速其从部落转变为国家的的步伐。

东晋咸和四年(329年),叶延以白兰为首都,以吐谷浑为国号,置百官,形成了一整套管理国家的政治机构,标志着吐谷浑政权的建立。

吐谷浑政权建立后,叶延对内仿汉建制,设长史司马、将军等官职,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部自治的政权管理制度,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采取“轻徭薄赋”的方针发展生产,同时推崇汉文化学习,重视儒生。对外停止用兵,奉行政治上称臣纳贡、妥协退让,军事上实施积极的防御政策,确立“保白兰”和“永为中原地区西藩”两大策略。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叶延去世后,长子碎奚继位。此时,北方氐族贵族苻坚建立的前秦政权势力日渐强大,先后取得前凉的枹罕镇、灭了前燕,又降服盘踞在西和县(今甘肃西和县南)的氐王杨纂,给吐谷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东晋太和六年(371年),碎奚遣使送予前秦五千匹马和五百斤金银,以示投诚,苻坚封其为安远将军、川侯。

碎奚性情仁厚,他的三个弟弟专恣国政,国内大权被掌握在以西漒羌豪长史钟恶地为首的羌族手中。为独揽朝政,钟恶地怂司马乞宿云杀害了碎奚的三弟。碎奚因恐惧而精神恍惚,不久便忧郁而死。

东晋太和六年(371年),碎奚的儿子视连继位后不理政事,军国大事一律委于钟恶地等佐将,羌人集团牢牢把控着吐谷浑的国政。而建立政权成为了当时吐谷浑最大的威胁,不仅占据了部分吐谷浑的疆域,还迫使吐谷浑向其称臣纳贡,并封视连为白兰王。

碎奚、视连在位期间,一味沉浸在孝悌思想中,不理政事,多延续叶延时期的统治政策与策略,在面临外部政权威胁时,继续实施防御策略并对外称臣纳贡。

视罴至树洛干时期(390-417年)

东晋太元十五年(390年)视连去世,长子视罴继位。视罴认为吐谷浑国正是因重仁义而轻刑法,才致使国力弱小,不堪一击,因此,他勤于政事,对内实行“德法兼治”的政策,大力吸收先进的汉族文化,重用汉族儒生,并邀请他们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对外则以军事战争为主,政治外交为辅,变积极防御为主动进攻,欲改变吐谷浑对外称臣纳贡的依附地位。

视罴在位初期,北方正处于分裂、混乱的局面,尤其是西秦占据了前秦的陇右地区后,势力渐增,直接威胁吐谷浑的生存。视罴不甘心向西秦称臣纳贡,也拒绝了西秦的册封,公开与之对抗。此时,中原政权经过角逐与征伐,只剩下后燕西燕东晋政权。视罴奉东晋为中原正统政权,以匡扶中原正统为由,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欲对外用兵,但行动还未开始,便引起了西秦的忌惮。西秦主乞伏干归担心吐谷浑变强,遂于二年(398年),遣两万人马讨伐吐谷浑。视罴大败,退保白兰,不得不继续向西秦纳贡,并送质到西秦;而西秦为笼络吐谷浑,将宗女嫁与视罴为妻。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视罴去世,因其子年幼,由其弟乌纥堤继位。乌纥堤性格懦弱,好酒色,继位后朝政多由其妻念氏掌管。念氏沿续了视罴时的统治方略,平衡各方势力,保障了政权的稳定过渡。乌纥堤继位时,西秦已被后秦所灭,西秦王乞伏乾归先投南凉,后又逃往后秦。吐谷浑趁西秦亡国之机,趁机夺取枹罕以南洮儿河流域,此举激怒了乞伏氏。东晋义熙元年(405年),乞伏干归反击,乌纥堤大败,客死南凉,吐谷浑国势大衰。

晋朝义熙元年(405年),视罴之子树洛干继位。树洛干继位时,河湟地区发生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国力最弱的吐谷浑开始谋略向东发展。在树洛干的带领下,吐谷浑的首都迁徙到了莫何川,树洛干自封大都督、车骑大将军、大单于、吐谷浑王,号戍寅可汗,他团结诸部族,对所归附的部落进行教化改革,同时继续轻徭薄赋的政策和严明赏罚的制度,很快便重建起了王权,并先后从西秦手中收复了漒川,又与南凉争夺浇河地区,一度为西秦乞伏炽磐所忌惮。

树洛干仍奉东晋为正统,并欲称霸西戎。七年(411年),树洛干趁南凉外患之际,率众来袭,打败南凉太子武台,势力大振。西秦不愿坐视吐谷浑的强大,于次年由乞伏干归率二万兵士讨吐谷浑支统阿若干于赤水,阿若干不敌,投降于西秦;晋朝义熙九年(413年),西秦再次讨伐吐谷浑及其别统,树洛干无力应对,暂降于西秦,并向其朝贡,西秦因此封树洛干为赤水都护、平狄将军。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在尧扞川大破阿柴领导的吐谷浑军,俘获吐谷浑五千余口,奔保白兰山,愤恨而亡。

阿柴至慕璝时期(417年—436年)

东晋义熙十三年(417年),树洛干的弟弟阿柴接任王位。继任之初,吐谷浑再次被南扩的西秦所败,为求自保,阿柴于西秦建弘二年(421年)遣使降西秦,并被西秦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安州牧、白兰王。臣服于西秦的同时,阿柴谋划向北方的黑水、沙州(今青海贵南北穆格塘一带)扩张,取得初步成功后,他又开始南扩,势力一度到达龙涸(今松潘县)、平康(今四川黑水西南一带)。阿柴还在境内修筑了西强(今甘肃洮河上游)、浇河(今青海黄河南岸贵德县境)二城和河厉桥,以加强当地的交通建设。在南下靠近益、梁之际,阿柴实行远交政策,选择与刘宋政权交好,暂时缓和了吐谷浑四面受敌的危机。

南朝宋元嘉元年(424年),阿柴暴病而亡,乌纥堤的儿子慕璝继位。慕在沿袭阿柴远交的政策之下,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夏承光四年(428年),赫连定称帝,进征南大将军、白兰王吐谷浑慕璝为开府仪同三司、河南王。西秦永弘二年(429年),慕璝联合北凉大破西秦。西秦永弘四年(431年),夏国主赫连定杀乞伏暮末,西秦灭亡。慕璝后趁夏转攻北凉之机,突袭夏军,侵获赫连定,灭夏政权,收复了九曲之地,又乘势占据了枹罕镇(今甘肃碌曲县东)等郡,获得西秦、夏部分土地与人口等财物。

西秦、夏政权相继灭亡后,北魏西扩,势力渐增。慕璝为避免与北魏产生直接冲突,遂主动遣使北魏,并将所侵的夏国主赫连定送至北魏京师,以表与北魏友好通贡的诚意。北魏也意欲拉拢吐谷浑,所以拜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同时,吐谷浑与南朝刘宋政权也始终保持着友好通贡通商的关系。

慕利延至拾寅时期(436—481年)

北魏太延二年(公元436年),慕璝逝世,其弟慕利延继位。慕利延在位后,与南朝刘宋政权来往密切,向其学习中原官制与礼仪制度,并开始对吐谷浑国政治制度进行改革,并大力压制、防范宗族其他旁支的势力增大。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佛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了吐谷浑,慕利延的儿子琼还曾遣使资财建寺。由于与中原政权及邻近汉族交往次数的频繁,吐谷浑也在不断学习与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制度,如改进良种马培养技术、引进波斯马种,制造出了犁、耙等先进农具。

在对外关系上,慕利延仍奉行和平远交政策,分别向刘宋北魏称臣纳贡,与刘宋通好,与北魏相安无事。北魏灭掉北凉后,意欲招抚吐谷浑,以控制刘宋,但慕利延始终与刘宋保持密切往来,使北魏孤立刘宋的计划落空,遂对吐谷浑心生不满。太平真君五年(444年),拓跋焘借吐谷浑内乱之机,发兵吐谷浑。北魏采取迂回包抄战术,率先占据大母桥,切断了吐谷浑西逃之路。吐谷浑部众惊惧突围,被迫西逃至势力薄弱的西域地区,对当地进行大肆掠夺与破坏。次年,北魏太武帝再遣大将拓跋那追击慕利延,慕利延西渡流沙(即柴达木盆地),逃去了于阗国。不久后,慕利延返回故土,恐北魏再犯,继续遣使通贡北魏。

北魏正平二年(452年),树洛干之子拾寅继位。内政上,拾寅继续推行汉化建设,中央职官逐渐扩展为王、公、仆射、尚书、郎中等较为齐全的官制;又迁都伏罗川,筑城池、建宫殿,开启城居之风。随着疆域的扩张,为有效管理,拾寅继位后设戍统辖,分派王族子弟守卫、管辖。在对外关系上,拾寅继续与刘宋及北魏政权奉修贡职。

尽管与两国均通贡,但拾寅却以北魏险远为由,颇不贡命,态度傲慢无礼,这一行为再次激起北魏愤懑。北魏和平元年(460年),拓跋濬派兵士,分兵两路讨伐吐谷浑,拾寅大败。之后双方息兵休养,拾寅继续向刘宋遣使纳贡,互通有无。北魏皇兴四年(470年),拓跋弘以拾寅不供职贡为由,再次出兵讨伐吐谷浑,拾寅再度大败,此后再度岁修职贡。北魏延兴四年(474年),拾寅遣子入北魏为质。随着北魏中后期对吐谷浑的策略转为怀柔羁,吐谷浑恢复了对地的控制(浇河除外),同时,向西占据着,保持着对丝路南道的控制权。而伏罗川所在的鄂拉山北连—祁连山牧场,开启了吐谷浑北向发展的历程。

度易侯至夸吕前期(481—576年)

北魏太和五年(481年),拾寅之子度易侯继位。度易侯偏爱星文,不善理政,对内治理上多遵循拾寅时期的治理方略,无过多新作为。在外交政策上,与北魏保持着和平往来政策,向北魏纳贡,开展政治与经济往来;同时遣使南齐,实行和平友好的通贡通商政策。

北魏太和十四年(490年),度易侯之子伏连筹继位。伏连筹大力效仿中原王朝来治理国家,并增设官职,同时利用向北魏、南朝政权遣使朝贡的机会,多次与他们进行贸易往来。外交上,伏连筹沿袭其父的政策,继续与北魏遣使通贡,在拓跋宏去世后,还遣使奔丧,以表哀痛。南齐灭亡后,伏连筹又与南梁继续和平友好政策,多次遣使通南梁,献方物,开互市,并充任南北及中西交往与贸易的翻译、使者、向导、中介者等多重身份。

二年(540年),伏连筹之子夸吕继位,此时,吐谷浑的中央官制制度及管理机构趋向完善。夸吕上位后,强化君权意识,自号“可汗”,又在王族和近亲中大力封王以分化事权,使各小王之间相互制衡以加强王权。

夸吕继位时,北魏已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夸吕遂因势而变,实行远交近攻的政策,联合东魏进攻西魏,并与东魏互结姻亲关系。其后东魏与西魏又先后被北齐北周所取代,夸吕则继续联合北齐对抗北周。宇文觉元年(557年),北周初建,夸吕趁其内部不稳,掠夺凉州,被北周大将贺兰祥等率兵击退,并夺走吐谷浑洮阳、洪河二城。为求自保,夸吕于北周保定元年至三年(561年—563年),频繁向北周遣使朝贡。北周保定四年(564年),夸吕联合宕昌国侵犯北周西境,被北周击退后又遣使通贡,如此反反复复。翌年,吐谷浑龙涸王莫昌率部归附北周,后吐谷浑赵王他娄屯也率部归附北周。

对待南梁政权时,夸吕继位初期延续了伏连筹时期的政策,但自萧衍大同六年(540年)后,吐谷浑停止了对南梁的朝贡,转而着力经营与北朝的的关系。

夸吕后期至世伏时期(576—597年)

夸吕晚年时,不思进取,疑心颇重,面对内外社会环境的变化,不但不因势而变,反而继续以往治国思路与方略。北周建德五年(576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夸吕经此大乱后,疑心更重,杀掉了太子,立嵬王诃为太子。后嵬王诃担心被夸吕所杀,请降隋廷。隋八年(588年),吐谷浑名王拓拔木弥不满夸吕的专制行为,率部向隋请降。吐谷浑政治动荡的同时,经济也呈现凋敝之势。北周灭北齐之战后,河西走廊通道得以复通,吐谷浑失去地理优势,对外贸易停滞,重新回到游牧畜牧经济阶段,难以自足时,吐谷浑就采取掠夺方式。隋朝建立后,夸吕继续边境掠夺,屡次被隋击退,严重削弱了吐谷浑的国力。

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夸吕之子世伏继位。他因势而变,停止寇扰,主动向隋示好。杨坚刑部尚书宇文粥抚慰之,并于开皇十六年(596年),以弘化公主妻世伏,双方缔结姻亲之好。但世伏的亲隋政策并未使国内政局稳定,反而使得矛盾斗争愈演愈烈。开皇十七年(597年),吐谷浑国内大乱,国人杀死了世伏,立世伏的弟弟伏允为王。

伏允至诺曷钵时期(597—663年)

伏允采取和平的外交政策,主动遣使向隋朝陈废立之事,实则刺探隋的虚实。隋大业元年(605年),吐谷浑侵犯张掖市,被隋击退后,伏允忌惮隋朝的实力,遣子慕容顺入隋为质,并进献朝贡。隋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开始西征,身处河西走廊南部、占据青海道的吐谷浑成为隋炀帝征讨目标。隋大业四年(608年),投降隋的铁勒部受令出击吐谷浑,迫使伏允东走西平,并遣使向隋朝求援。隋炀帝乘机派军从东夹击吐谷浑。伏允见势不对,向西潜逃,后在宇文述的追击下,伏允南走雪山(今青海阿尼玛卿山)。

隋军撤走后,伏允卷土重来,再次侵扰张掖。隋炀帝决心彻底征服吐谷浑,根除边患。隋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亲率40万大军,在覆袁川(今青海省青海湖东北)大败吐谷浑主力,吐谷浑国内十余万部众降隋,隋又乘胜攻破了吐谷浑都城伏俟城(今铁卜卡古城)。伏允逃往党项族(今青海果洛),吐谷浑的大部分领地皆被隋所占有,并相继设置了青海湖、河源、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南部)四郡。

大业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吐谷浑伏允趁机收复故地,自称吐谷浑可汗。北部突厥势力突起,伏允畏其势力,遂向其称臣。唐朝初建时,伏允趁唐忙于平叛各地割据势力之机,多次侵扰唐西境的洮、岷、叠、旭、河等州,与唐为敌。

唐贞观八年(634年)十一月,吐谷浑再扰凉州,拘行人赵德楷,李世民遣使十余次要求吐谷浑放人,伏允予以拒绝。是月,唐太宗下《讨吐谷浑诏》,历数吐谷浑“肆情拒命,抗衡上国”等诸多罪行,意图剿灭吐谷浑。唐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侯君集为积石道行军总管征讨吐谷浑。此役,唐朝派出十余万兵力,分三路剑指青海省。而此时的吐谷浑本就实力衰落,国内诸王又各据一方,昔日盟友纷纷降附于唐朝。很快,伏允被部下所杀,吐谷浑内部再度分崩离析。

唐贞观九年(635年),伏允的儿子慕容顺称臣内附,吐谷浑成为了唐朝附属国。李世民封慕容顺西平郡王,送他回到吐谷浑管理国内,但慕容顺继位仅半年左右即被杀害。

唐贞观十年(636年),唐又立慕容顺之子、诺曷钵为河源郡王。诺曷钵继位后,请求向唐派遣子弟入侍,颁布唐历,奉唐年号,以表示对唐朝的臣服。唐太宗随即颁发《宥吐谷浑制》,正式以诺曷钵为吐谷浑可汗。与此同时,身处吐谷浑西南部的吐蕃的势力也逐步壮大,通过与吐谷浑贵族通婚,趁机拉拢吐谷浑贵族。唐与吐蕃势力在吐谷浑的渗透,加上诺曷钵年幼,致使吐谷浑国中大乱,出现了以吐谷浑王室慕容氏为首的亲唐派和以宣王为首的亲吐蕃派。李世民再次派遣侯君集率军入吐谷浑,平息动乱,安定吐谷浑。至此,唐朝的势力进一步延伸进了吐谷浑,使之名副其实地成了唐的属国。。

同时,诺曷钵为巩固自身统治地位,入唐请婚。唐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将弘化公主许给诺曷钵,却拒绝了吐蕃国君松赞干布的请婚,这一行为激起了吐谷浑国内亲吐蕃势力的反对。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吐谷浑国内的亲吐蕃势力以祭山神为名,准备袭击弘化公主,挟持诺曷钵投吐蕃。诺曷钵得知后,与奔逃至鄯城(今西宁市)。唐派兵帮助吐谷浑平息了内乱,后经李世民的调停,三方相对保持着友好的关系。

松赞干布去世后,大论东赞摄政。唐永徽元年(650年),吐蕃开始北扩,与唐朝展开对河西、西域等地的争夺,吐谷浑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其后,吐谷浑与吐蕃攻伐不断。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蕃䘵东赞再次率大军进攻吐谷浑,由于吐谷浑内亲吐蕃的大臣素和贵的泄报,吐蕃大军顺利攻入吐谷浑境,在黄河边上击溃了吐谷浑军队。是年十一月,大将苏定方奉承李治的“平两国怨,以安集吐谷浑”的消极政策,致使吐谷浑遭到彻底的失败,领土全被吐蕃所占据。吐谷浑灭亡。

复国失败

吐蕃占领吐谷浑后,于唐麟德二年(665年)遣使至唐,要求恢复唐与吐谷浑的友好关系,并要求唐承认吐蕃对吐谷浑的兼并,遭到了唐朝的拒绝。但吐谷浑的灭亡,使唐朝直接与吐蕃相接壤,也使唐感受到了压力,遂积极准备动用武力,迫使吐蕃退出所据吐谷浑之地,使吐谷浑复国,为其屏障。唐乾封元年(666年)五月,天宝封河源郡王慕容诺曷钵为青海王,三年后,又以武力护送诺曷钵回国。但吐蕃的阻挠致使唐朝计划受挫。唐咸亨元年(670年),唐大将薛仁贵大非川之战之败,最终使吐谷浑诺曷钵等依靠唐朝力量复国的希望归于破灭。从此,吐谷浑作为一个部族,分别归于吐蕃、唐朝统治,散居在今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

疆域

领土变迁

首都变迁

内政

行政制度

中央行政

吐谷浑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但其汗位继承方式却效仿中原王朝,实行父死子继的汗位世袭制度;

吐谷浑王权伴随着吐谷浑封王而出现,始于赫连定于夏胜光元年(428年)进吐谷浑慕璝为河南王。但受封王并非是真正的吐谷浑王权。拾寅继位后,“乃用书契,起城池,筑宫殿,其小王并立宅,国中有佛法”,吐谷浑王权在这一时期才真正的具备了雏形。至伏连筹时,“内修职贡,外并戎狄,塞表之中,号为强富。准拟天朝,树置官司,称制诸国”,这一时期,吐谷浑已设置了官司了,并且有了相应的官职辅佐,其王权得到一定的体现。夸吕时期,“始自号为可汗。居伏俟城......官有王公、仆射、尚书及朗将、将军之号”,即吐谷浑有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政权体系。在王权之下,又延伸出相应的封王制度,如夸吕时期的广定王、钟留王等,伏允时期的仙头王、尊王、高昌王等,诺曷钵时期的宣王。诸王的设置仅是吐谷浑政权地方统治制度的完善,也是吐谷浑王权得到发展的体现。

吐谷浑前期的官职始于慕容涉归起,以仿照晋朝的王国官制,设立了长史司马、将军、侍郎、博士等职,吐谷浑西迁后,完整承袭了涉归所创立的官职,这也是吐谷浑汗国设置最早的官职,同时也是吐谷浑前期的主要官职,直接服佐于可汗。吐谷浑前期的官职不成体系,后随着受封王又不断完善,如受封的使持节、都督、牧、大将军、大单于、刺史等职。但这些职官隶属于授封国,而非吐谷浑国内所独有。在王权逐渐形成并加强时,吐谷浑相权也逐渐形成如,如夸吕时期设置的仆射、尚书等皆为相权所属,也意味着吐谷浑在当时已经有了实际掌权的“国相”。伏允继位后,因此吐谷浑相权发展已相当完善,不仅有政治职能,还掌握了一定的军事权利。

地方行政

吐谷浑地方政权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树洛干阿豺之前的酋邦部落制时期;树洛干、阿柴——伏连筹时代的酋邦宗族部落制并行时期;夸吕之后的完善的汗国宗族部落制时期。

树洛干、阿柴之前的酋邦部落制时期:学者王希恩认为,东汉时期檀石槐世袭的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的“酋邦”。檀石槐政权瓦解后,析出的慕容部乃至吐谷浑部均沿袭了“酋邦”的统治结构。酋邦体制与游牧民族部落制度相适应后,其地方政权管理体制产生出一种独特的“酋邦部落制”,即吐谷浑首领直接统治处于主导地位的鲜卑吐谷浑本部,其他各部族由各自的原部落首领高度自治,吐谷浑国主与这些部落首领是严格的上下级关系。

树洛干至度易侯时代酋邦、宗族部落制并行时期:树洛干迁都莫何川,稳定了对沙镪地区的统治,奠定了吐谷浑在川西北、青海省东南一带的地位,加之人口增多、开始与中原王朝接触,促使吐谷浑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变化:宗族部落制的地位慢慢提升,并逐步成为吐谷浑地方政治体制的主流,而酋邦部落制的地位则缓慢下降。宗族子弟得以分封土地、管理地方宗族部落,但吐谷浑政权内部仍存在具有相当实力的异族部落自治,如鲜卑或羌族部落。

伏连筹夸吕之后的完善的汗国宗族部落制时期:这一时期,汗国正式成立,封王领治地方的体制稳定并成为吐谷浑政权的基本制度,形成了更加完备的官制体系,地方宗族部落制度的发育成熟又稳定和巩固了宗族地方封王制度。

法律制度

关于吐谷浑的法律制度,史书中有简单的记载。吐谷浑的法律中有死罪,杀人及盗马者都为死罪;除死罪外,还有“征物以赎罪”和“量事决杖“。“征物以赎罪”即所谓罚款,可以用牲畜来抵扣责罚;“量事决杖“即为“杖刑”。“刑人必以毡蒙头,持石从高击之”说明吐谷浑汗国以“石刑”作为死刑的执行方式。

军事制度

吐谷浑的军队编制与其他古代游牧民族一样,与其部落、氏族组织一致,即无战争时,士兵则从事农业生产、放牧牲畜,战争发生时,则自备乘马和粮草,以部落为单位参加战斗。军队兵士的家属及牲畜、财产随军一起行动,如战败,则往往失去大量的人口、牲畜。吐谷浑军队的武器主要有弓、刀、甲、。

外交

吐谷浑从迁徙之始的三百多年里,先后与相邻的十六国和南北朝有关政权、柔然、突厥、隋、唐、吐蕃诸政权都存在着或疏或密的互动;建立政权以后,更是以共主、附属(藩属)国、敌对国、平等政权等角色展开其对外关系。在吐谷浑对外的民族关系中,朝贡质子和和亲是最具特色的交往形式。

朝贡是吐谷浑民族交往过程中最有特色的内容。根据现存史籍记录,吐谷浑朝贡始于碎奚前秦,终于北宋淳化五年(994年)朝贡于辽,前后共历600多年,朝贡范围包括十六国前秦、西秦政权、除陈、西魏以外的南北朝各政权及隋、唐政权,史载朝贡次数158次,其中与北魏的朝贡次数最多,频率也最高,有一年4贡者,亦有多次一年3贡的记录。吐谷浑灭国后,散播于各地的吐谷浑人,仍继续沿用朝贡的方式,与其统治者交往。

和亲也是吐谷浑对往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根据吐谷浑政权及其民族支系与和亲(联姻)对象的关系,吐谷浑人的和亲(联姻)有四种类型:一是吐谷浑政权时期与其所统治的羌系部落的联姻,如视罴羌族部落女子念氏为妻、伏允与党项羌的联姻;二是吐谷浑政权时期与其他政权,如中原政权、突厥和吐蕃等的和亲,如夸吕举荐其从妹嫁于东元善见为殡、世伏尚隋光化公主、诺曷钵尚唐弘化公主、松赞干布的儿子恭松恭赞娶吐谷浑公主蒙洁嘎为妃等;三是吐谷浑灭国后各支在各自的地方政权之下的联姻,如吐蕃立吐谷浑傀儡国后,吐谷浑王聚吐蕃赞蒙墀邦为妻、吐谷浑慕容宣超与唐姑臧县主联姻等;四是吐谷浑政权时期迁入中原王朝的吐谷浑部落首领和贵族与统治层的普通的政治婚姻,如吐谷浑曾辖治的乙弗一支降附北魏后,有女进入魏延成为皇后,此支首领并得三世尚魏公主。

送质子是吐谷浑政权时期处理政权、民族关系的措施之一。吐谷浑政权曾有四次纳质的事件,分别是晋朝隆安二年(398年)送质入西魏、北魏延兴四年(474年)送质入北魏,隋大业三年(607年)送质入隋、唐贞观十年(636年)送质入唐。吐谷浑的送质一般是在战争失败,以送质请罪并表达称臣交好的诚意。

与北朝及其他政权

吐谷浑与北朝政权的接触最早发生于5世纪30年代,即吐谷浑可汗慕璝向北魏擒献赫连定之事。此后,吐谷浑与北朝诸政权关系密切,双方既有战争也有和平交往。

与北魏

吐浑与北魏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公元431年至444年间,两国建立了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开始互相遣使;公元444年至473年间,北魏多次发动对吐谷浑的战争,双方关系一度断绝;公元473年至534年间,双方恢复友好往来,且来往频繁。

与兴盛时期的吐谷浑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北魏。两国最早产生关系是在慕璝擒夏赫连定之时,时有《魏书》和《资治通鉴》记载,吐谷浑王慕璝遣侍郎谢太宁奉表于魏,同时将擒获的赫连定送至于魏,北魏因此封慕璝为大将军、西秦王。但慕璝在上表书中要求北魏赏给土地和财物,同时要求将魏境的原西秦流人遣送回故土。北魏拒绝了慕璝的请求,此后,吐谷浑与北魏之间的来往趋于稀疏。

慕利延嗣位的次年,北魏主动与吐谷浑示好,不仅追谥慕璝为惠王,封其子元绪为抚远将军,还封慕利延为镇西大将军,仪同三司,后改为西平王。北魏太延五年(439年),拓跋焘率大军灭北凉后,势力伸入河西。吐谷浑慕利延惧怕魏军南下,因此率众西奔。但魏太武帝因吐谷浑有擒献赫连定之功,遣使抚慰,慕利延才重回故地。北魏太平真君五年(444年),北魏安定了河西后,先后三次发动了对吐谷浑的战争。在此之前,吐谷浑已很少向北魏纳贡称臣,反而与刘宋关系日渐密切,而连续的战争,促使两国关系一度断绝,互不往来。

最后一次北魏进攻吐谷浑是在北魏皇兴四年(470年),吐谷浑王拾寅亲率大军对战,但败于曼头山。事后,拾寅遣使入贡求和,又遣子入侍为质子。直至,两国关系有所缓和。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在北魏的威迫之下,伏连筹遣世子觐见,北魏赐伏连筹使持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中郎将、西海郡开国公、吐谷浑王等封号,两国友好关系再度恢复。

与东魏、西魏

夸吕嗣位前约一年(534年),北魏分裂成东、西两魏。吐谷浑与西魏邻近,自然两者关系较为密切。西魏乃至于以后的北周,与吐谷浑因争夺土地和财物,矛盾比较尖锐,双方基本上处于敌对状态中,战争频繁。吐谷浑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与西魏的强敌东魏及以后的北齐和好,多次遣使朝贡,相互通婚。

吐谷浑与东魏开始有关系来往,大致始于元善见兴和年间,吐谷浑使者随柔然使者到了东魏,当时,高欢为联合吐谷浑共抗西魏,故对吐谷浑“喻以大义,征其朝贡”。武定三年(545年),吐谷浑王夸吕以其从妹嫁与东魏静帝,之后夸吕又向东魏请婚,东魏以济南市王元匡孙女广乐公主嫁以为妻之。之后,武定六年(548年)、七年,吐谷浑均遣使到东魏。高洋篡夺东魏政权,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后,吐谷浑又开始遣使到北齐。

吐谷浑与西魏的关系初建始大统初。先是西魏丞相宇文泰遣使到吐谷深,以制止吐谷浑对河西、陇右等地的寇掠。于是,夸吕向西魏遣使献马及牛羊等。但吐谷浑对西魏边境的寇掠并没有停止,因此两国之间因对边境财物的争夺战争不止。宇文觉废帝自立,改国号为周,史称北周时,吐谷浑一面称臣纳贡一面骚扰边境的情形仍没有改变。直到北周宣政元年(578年),吐谷浑赵王他娄屯降周,两国之间的关系才真正破裂。

与南朝及其他临近政权

吐谷浑与南朝政权的交往始于刘义符景平元年(423年),终于萧衍大同六年(540年)。在与南朝政权交往的一百余年中,双方没有发生过一次战争,彼此的交往都是以册封、朝贡、互市贸易等和平方式进行,主基调为和平交往。

刘宋建立后不久,即与吐谷浑有了关系往来。时任的吐谷浑王为阿柴,他兼并氐、羌,拓土至龙涸、平康,与刘宋西边的益州接壤。宋景平元年(423年),阿柴为加强与汉政权的联系,遣使向刘宋献贡。刘宋对其宠任有加,封阿柴为“可督塞表诸军事、安西将军、沙州刺史、浇河公。但阿柴因暴卒而未及拜受。宋景平六年(429年),慕璝嗣立后不久,也遣使到刘宋,要求“更授章策”。次年,刘宋封慕璝为“可督塞诸军事、征西将军、沙州刺史、陇西公”。后又加封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秦、河、沙三州诸军事、征西大将军、西秦、河二州刺史,领护羌校尉,进爵陇西王”。刘宋不仅对慕璝加官进爵,还封其弟慕利延为平东将军,树洛于子拾寅为平北将军,阿柴子纬代为镇军将军。此后,双方关系更加友好和密切,直到拾寅继位后,仍多次遣使向刘宋朝贡。

刘宋政权为南齐所替代后,齐高帝萧道成即进号拾寅为“骠骑大将军”,拾寅继续遣使向南齐朝贡。拾寅死后,南齐又相继册封度易侯、伏连筹

南齐雍州刺史萧衍夺取政权,建立南梁后,梁武帝又进吐谷浑伏连筹为“征西将军”。以后两国之间多次互相遣使,关系十分密切。

与宕昌、邓至

宕昌是羌族梁氏建立的、位于甘肃白龙江上游的政权,位于吐谷浑的东南,常受吐谷浑干扰。吐谷浑还介入宕昌内部的王位争夺战,扶持宕昌王虎子的弟弟羊子夺取王权。北魏太和九年(485年),宕昌王弥机逝世,其子弥博嗣位,吐谷浑乘机出兵攻打宕昌,弥博不得不逃奔仇池,借北魏仇池镇之力赶走吐谷浑。尽管宕昌与北魏关系密切,但却受吐谷浑的挟制,称吐谷浑王为“大王”。北魏灭亡后,宕昌彻底依附于吐谷浑。后宕昌被北周所灭后,一部分宕昌属民归入党项,一部分并入了吐谷浑。

邓至同样是羌族所建立的政权,位于宕昌以南。南北朝时,邓至隶属于吐谷浑。后魏废帝前元年(552年),后魏逐吐谷浑,在邓至置郡,邓至才彻底脱离了吐谷浑。

与隋朝

隋朝与吐谷浑的关系,在杨坚时期,以防御、和亲为主,双方关系相对缓和;隋炀帝时期,则以军事讨伐为主,造成了吐谷浑的衰落。

隋开皇初期,吐谷浑可汗夸吕多次率军袭掠敦煌市张掖市武威郡兰州市枹罕镇(今临夏回族自治州)、临洮县、西平(今西宁市)等郡,造成隋朝人员财产的极大损失。为了反击吐谷浑的侵扰,隋文帝曾先后两次派数万兵出击吐谷浑,虽当时大败吐谷浑,但隋军一撤离,夸吕又控制了整个吐谷浑旧地,并屡为隋边患。隋文帝杨坚的数次派兵征讨,均未取得决定性胜利,遂在临津修建临津关,设置管理出入关津的关官,并修筑临津城。

夸吕死后,其子世伏即位,遣侄子无素出使隋朝,“奉表称藩,并献方物”,还请求将女儿送予隋文帝杨坚为妻。隋文帝没有同意这次和亲。次年,隋文帝派刑部尚书宇文弼到吐谷浑慰问世伏;开皇十六年(596年),吐谷浑降隋,朝廷以宗女弘化公主赐以世伏为妻,从此两国交好。开皇十七年(597年),吐谷浑发生内乱,世伏被杀,伏允被拥立为吐谷浑首领。慕容伏允即位后,立即向隋朝求娶光化公主。自此,吐谷浑向隋“朝贡岁至”。

隋炀帝继位时,曾在大业四年(608年)和大业五年(609年),先后两次进攻吐谷浑。特别是在大业五年(609年)时,40万隋大军在覆袁川大败吐谷浑主力,使其部众十余万人降隋,又乘胜攻破了吐谷浑都城伏俟城,导致吐谷浑国趋于全面衰落。

与唐朝

唐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平定陇西,设置秦州总管府,统辖秦(今甘肃天水)、成(今甘肃礼县南)、武、文、扶、宕、芳、洮、岷、渭(今甘肃陇西)等州。从此,唐与吐谷浑接壤。唐武德二年(619年),吐谷浑遣使长安,双方就吐谷浑出兵协助唐攻击李轨、唐廷归还羁留长安的质子慕容顺达成利益交换。五月,李轨已平,唐以其地置凉州总管府,统辖凉(今甘肃武威)、甘(今张掖市)、瓜(今甘肃瓜州)、鄯(今甘肃乐都)、肃(今酒泉市)、会(今甘肃靖远)、兰(今兰州市)、河(今临夏回族自治州)、廓(今青海化隆县西)九州。平定李轨战役后,吐谷浑再次面临东部秦州总管府、北面凉州总管府的双重地缘压力,唐、吐地缘矛盾逐渐凸显。

此时唐朝初建,为保证长安至西域的战略通道畅通,需要在通道南北两面建立有效屏障。吐谷浑正占据该通道南面的战略区位,唐朝势必将其控制。于是在随后的十几年时间城,双方冲突频发,武德三年(620年)至贞观二年(628年)间,吐谷浑频繁侵扰唐境,唐朝困于突厥入侵以及岷州周边地区的动乱,只能被动防御。

贞观三年(629年),唐设置静边镇,控制了从九曲通往青海省之南大非川的道路,又设置了西唐、西盐、、嶂四个羁縻州,势力直逼吐谷浑中心青海湖。贞观八年(634年)年,李世民下诏书,以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度各路军马,兵部尚书侯君集为积石道、刑部尚书任城王道宗为鄯善道、凉州都督李大亮为且末道、岷州都督李道彦为赤水、利州区刺史高甑生为盐泽道行军总管,与突厥、契苾一同出击吐谷浑。这场战争从贞观八年开始,至十年(636年),以诺曷钵为河源郡王而结束。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吐结束了自武德三年以来兵戎相见的局面,进入平稳时期。

与吐蕃

吐谷浑与吐蕃的关系经历了至少四个多世纪,从时间序列上来看,主要有和平交往、战争役属统治、直接统治等几个时期。

早在北周时期,吐谷浑就开始与吐蕃产生了往来,但这种交往形式可能仅限于民间、局部的往来,而其性质主要是和平的交往。战争时期:吐蕃的崛起使它的扩张野心开始彰显。唐贞观十二年(638年)起,崛起的吐蕃以吐谷浑使者挑拨其与唐廷关系而不能和亲为借口,发动了对北邻吐谷浑的战争。这场战争将吐谷浑王室逼于青海湖以北,吐蕃获取了吐谷浑大量的牲畜财物,并占据了吐谷浑河源及其以南的部分领土,又攻破吐谷浑东南的党项族、白兰等属部,促使吐谷浑主诺曷钵倒向唐朝,并于次年向唐廷求和亲,同时也促使吐谷浑统治层内部产生了亲吐蕃的势力。

这场战争以后,吐蕃撤出了吐谷浑南部占领区,两国又保持了近20年的和平相处期,一度关系亲密,并有两国和亲的记录。

显庆元年(656年),吐著以对白兰的战争宣告青藏高原和平局面的结束。吐蕃先攻破吐谷浑属部白兰,约三年后,吐蕃开始与吐谷浑交战。这场战役虽以吐蕃的失利告终,却揭开了吐蕃与吐谷浑战争、与唐王朝争夺青海省地区的序幕。此后,吐蕃与唐廷支持的吐谷浑在青海地区展开了长时间的较量:唐显庆五年(660年),吐蕃以吐谷浑内附唐朝为借口,发动对吐谷浑的讨伐;次年,吐蕃大论噶尔·东赞依然在吐谷浑进行战争和经营;唐龙朔三年(663年),吐谷浑大臣素和贵叛逃吐蕃,并“具言吐谷浑虚实”,吐蕃再次出兵攻打吐谷浑,致使吐谷浑大败,青海湖周围及青海湖以南的地区全部被吐蕃吞并,吐谷浑国灭亡,吐谷浑王诺曷钵奔逃唐朝。

唐咸亨三年(672年),唐廷在灵州置安乐州,封吐谷浑慕容诺钵为刺史,诺员钵率亲信部落寄居灵州,由藩邦变成为属国性质的跌州。同时,吐蕃青海省扶植起另一个吐谷浑傀儡政权,与吐蕃成了附属国与共主的关系。

安史之乱时,慕容诺曷钵部的吐谷浑所居住的安乐、长乐两州沦没于吐蕃,一部分吐谷浑人留居原地,成为吐蕃属民,成为吐蕃后来征战唐廷的有生力量;一部分吐谷浑人向东北迁于朔方郡山西省。安乐、长乐州一带的统治始自安史之乱以后,直至李忱大中三年(849年),吐蕃灭亡后,安乐州吐谷浑才脱离其控制。

经济

赋税制度

吐谷浑作为典型的西北游牧民族且部内民族种类又繁多,再加上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恶劣地形复杂等因素,使得吐谷浑国内经济发展趋于不平衡,发展速度亦极其缓慢形成了以发展游牧经济为主,兼营部分农业、手工业及小额贸易的经济特色。同时,为稳固统治,缓和社会内部矛盾,统治者在经济上践行“休养生息、轻摇薄赋”的思想。

在税收政策上,因吐谷浑国内贫多富少,为笼络人心、稳定统治,叶延采取轻薄赋政策。规定“国无常税,调用不给,辄敛富室商人,取足而止”,即不定期地向国内社会上层各部落酋豪及部分手工业者、贸易者征税。这种按国家需求而征税,且以“富室商人”为征税对象,取足而止的税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一般民众的负担,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

经济形态

畜牧业

吐谷浑与其统治的羌族的经济都是以游牧为主。吐谷浑征服了羌族,并逐渐加强对他们的统治,使其经济也渐渐与吐谷浑的游救经济融为一体。吐谷浑人从漠北高原带来的游牧生产的技术和习俗,必然促进了当地羌民游牧经济的发展,最后形成了吐谷浑游牧经济的特点。吐谷浑游牧经济中养马业最为发达,而且产善马。史籍多次记载吐谷浑向内地政权进贡马匹、善马之事。如吐谷浑碎奚向前秦苻坚“送马五千匹”;北魏后期,吐谷浑伏连筹向北魏贡献“耗牛、蜀马及西南之珍”。史书还称吐谷浑国为“多善马”国,“出良马国”。其中最著名的善马号为“龙种”“青海”。“青海骢”产于青海湖一带,由波斯(今伊朗)马种与当地种马交配而成。

除马以外,吐谷浑还养殖牛、羊、骆驼、骡等,野牦牛也一度作为贡品。

狩猎业

狩猎业常作为游牧经济的补充。吐谷浑人“好射猎,以肉酪为粮”,多射猎耗牛、野生羚羊等动物。在朝贡的物品中,也常见野兽的皮毛。同时,大规模狩猎也是吐谷浑军事训练、武力威慑的手段。吐谷浑迁徙到青海湖附近后,依靠青海湖及周边支流产鱼的优势,渔业也成为吐谷浑所统治的乙弗部及契汗等部落的重要经济生产方式之一,《北史》中曾记载,乙弗人以食鱼和苏子为生。

农业

从农业地理的角度来看,吐谷浑北部的青海湖周围地区及西北柴达木盆地只适合种植对高寒气候适应性较强的芜菁和大麦。而吐谷浑占领的河湟地区是青藏高原东缘的主要种植业分布区,被统治的羌族在这一地区从事农业生产,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其农作物品种较为丰富,其中以大小榆谷的农业最为发达。但由于河湟地区历来是各政权争夺的焦点,故难以成为吐谷浑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因此,农业虽为吐谷浑的经济类型之一,但并不是吐谷浑人主要的经济类型。

手工业

吐谷浑的手工业较为发达,主要有毛皮加工、毛纺、制毡、木器制造、采矿、金属冶炼、兵器制作、金银器加工、装饰品制作、制盐、建筑等部门。毛皮加工、毛纺、制毡是吐谷浑最基本的手工业部门。由于游牧业是吐谷浑人的主要生产生活方式,在其经济结构中始终占有主导地位,牲畜数量大,畜产众多,加之狩猎产品也较为丰富,故而以牲畜或野生动物毛皮为原料的手工业产品加工和制造水平较高。吐谷浑人“庐帐为屋”“恒处穹庐”“必以毡蒙头”等文献记载以及都兰热水古墓中出土的皮靴、皮件等皮制品,均说明这些手工业部门在吐谷浑社会中广泛存在。木器制造业也是吐谷浑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之一,车辆、弓矢、穹庐骨架、马鞍等在游牧生产和生活中所必备的工具都离不开木器制造业。都兰热水古墓中出土的木鸟、木碗、木盘等木制品,表明了当时的吐谷浑有着较为发达的木器制造业。。吐谷浑统治的白兰山多出黄金、铜、铁,而吐谷浑统治达百年之久的鄯善地区,历来就是出产铁矿的地方,因此吐谷浑在金属冶炼和制造上较为先进,史记中曾记录吐谷浑所产的兵器有弓、刀、甲等。同时,吐谷浑出产金银,金银器血及装饰品的制作工艺也较为发达,在它向内地政权朝贡的物品中,也常见金银或金银器物。

商业

吐谷浑地处中西陆路交通要道,北与蒙古草原,西与西域、,南与青藏高原、,东与黄河、长江流域,均有贸易来往,商业十分发达,且主要从事国际商贸。

慕璝时代,多次朝贡南梁,并北交赫连𪻺、沮渠北凉等,青海省以东到益州的丝路商贸开始初露端倪,但这一时期商贸利益几近于无,政治联络的意义大于经济贸易的意义。慕利延之后首开西域,在控制西域东部的楼兰、且末等丝路枢纽后,吐谷浑的贸易开始真正发展起来,并介入了大宗的国际贸易。吐谷浑与柔然、突厥、西域城郭、中亚诸国甚至远至东罗马都有贸易往来。吐谷浑上层致力于周旋于各国之间发展丝路商贸,吐谷浑的政治中心在丝路贸易的驱动下不断西移,一直到拾寅时期,丝路贸易臻于繁荣。这一时期,吐谷浑借助于交通要道,组织商业运输,给过往商队提供引导、通译和保卫工作,从中获取了高额利润。吐谷浑对国内的商业实行鼓励和保护政策,商人可以自由地免税经营,只有国家需要时,才由商人和富有人家承担全部开支。遣使是吐谷浑开展国际贸易的重要方式,吐谷浑遣使通商的规模较大,且频繁地来往南北朝,还与其他政权开放互市。到了北周时期,北周政府控制益州一带,阻断了吐谷浑的南梁贸易路线,并不断侵并吐谷浑东部领土,致使吐谷浑的丝路贸易开始走向衰落。

吐谷浑交易的主要商品包括丝绸、善马、野牦牛、舞马、乌丸帽、金银器、胡王金钏及玉石等。

其他业态

吐谷浑控制的青海省地区盐池遍布,盐业资源丰富,《宋书》称吐谷浑境内的“屈真川有盐池”,吐谷浑人开发利用了这些资源,制盐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此外,吐谷浑人修筑的一系列城郭及其在黄河上修建的河厉桥,表明在吐谷浑国内同样存在着较为发达的建筑业

文化

宗教

根据现有资料及研究成果,吐谷浑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有原始萨满教、佛教、狮子崇拜等。从其宗教发展经历了从原始萨满教向原始萨满教与佛教长期并存局面的演变的过程。

原始萨满教

原始萨满教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普遍信仰。作为发源于慕容鲜卑的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吐谷浑最初的信仰亦为原始萨满教。《北史》中曾记载吐谷浑率部西迁之时,慕容廆长史乙那楼冯谈到慕容涉归曾用卜的方式询问子孙吉凶,卜筮”是原始萨满教的一项重要仪式。《晋书》也曾记载视罴对卜筮的结果深信不疑的话语,可见“卜筮”对吐谷浑人的影响之大;吐延被姜聪所害后,其子叶延“缚草为人,号曰姜聪,每旦辄射之,射中则喜,不中则号叫泣涕”,缚草为人并射之的行为也是萨满教的仪式之一;吐谷浑丞相宣王以祭山神为名,阴谋袭击弘化公主,而祭山也是萨满教中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

佛教

佛教是一种普世性的宗教,大约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吐谷浑汗国所处的魏晋南北朝隋唐,正是佛教的兴盛时期,加吐谷浑的四邻,如北朝、金玉国等都信奉佛教,随着各政权交往的日益频繁,佛教也逐渐传入吐谷浑,最早在统治阶级中流行起来。的世子琼对从西域返回的慧览很优待,奉赠资财,还在修建了左军寺;统治时期,因释玄畅因精通佛法,贤名远播吐谷浑,拾寅颇为倾慕,竟至驰骑数百迎他到吐谷浑讲授佛法;伏连筹即位后,由于彼时梁朝的统治者萧衍极度崇佛,吐谷浑与南梁之间的佛教交流已经成为了两个政权之间的官方行为,伏连筹不仅向梁武帝进献金装玛瑙钟,还在益州修建了九层佛寺;夸吕可汗时,曾遣使至,求和经论。

尽管吐谷浑人信奉佛教,但萨满教也同样一直存在吐谷浑的社会当中。

狮子崇拜

学者李文学根据《北史·吐谷浑传》“夸吕椎髻珠,以皂为帽,坐金狮子床”的记载,认为吐谷浑人还有着狮子崇拜。王座是君主权威的象征,将王座制作成狮子造型,说明吐谷浑人认为狮子象征着最高权威和力量,因此存在着狮子崇拜。从《北史·龟兹传》《洛阳伽蓝记》《隋书·龟兹传》等史籍分析,吐谷浑的狮子崇拜应当自西域传入,属于受西域文化的影响的产物。自慕利延攻入金玉国伏连筹兼并楼兰、且末后,吐谷浑成为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和中介,大量西域文化随着贸易的繁荣纷至沓来,对吐谷浑的文化造成冲击与影响。受西域文化的浸染,吐谷浑产生了狮子崇拜。

语言

吐谷浑属于东胡鲜卑,其语言与东胡鲜卑相同,同属于阿尔泰语系,但所属的语族却历来保有争议。有专家认为吐谷浑属近代的通古语族,也有专家认为蒙古语族,还有专家认为吐谷浑的语言是蒙古语与突厥语的混合。从最新的研究来看,中外有部分学者证实吐谷浑语属于旁蒙古语系,但已经失传。与汉政权来了往来后,汉语也在吐谷浑中较为流行。

音乐

吐谷浑的音乐歌舞是在继承鲜卑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鲜卑音乐有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是在马背上演奏的,因而被称为“马上乐”,以鼓吹器为主要乐器,打击和吹奏为主要演奏方式。吐谷浑继承了“马上乐”,并以吐谷浑可汗的丰功伟绩为主题,创作了用鲜卑语演唱的音乐歌舞《吐谷浑》。吐谷浑的舞马,还开启了李隆基训练舞马的先河。

社会

姓氏

吐谷浑国内已考证的姓氏主要有吐谷浑氏、白氏和纥拔氏。

吐谷浑部出自慕容姓鲜卑,吐谷浑本人原姓慕容,为慕容吐谷浑。西迁之后,叶延引据周礼,尊祖改氏为吐谷浑,并以吐谷浑命名其民族、国家,叶延即为吐谷浑叶延,其父吐延则为慕容吐延。但吐谷浑的改氏当仅限于吐谷浑王室或核心部落。到了隋朝,吐谷浑夸吕在位,废止吐谷浑姓,恢复慕容姓氏,即吐谷浑夸吕的继承者世伏全名为慕容世伏。吐谷浑姓自叶延行用,历十六世,两个半多世纪,又被慕容姓所代替。历史学界一般将原留在辽河流域、建立前燕的慕容氏及其后裔称为东支慕容,而改吐谷浑姓以后的慕容后裔称为西支慕容。

吐谷浑国还存在着“白”姓,其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龟兹白姓西汉入迁中原,到后刘宏时人口滋繁,吐谷浑在晋朝末徙经鄂尔多斯市南部时,大量白姓人流入吐谷浑迁徙队伍。慕璝大败夏赫连定,十余万夏国人被吐谷浑所吞并,其中就有大量的白姓胡人,这也是吐谷浑白姓来源的另一个契机。

吐谷浑国还有纥拔氏一姓,同音异写为贺拔氏。吐谷浑纥拔氏即北魏贺拔氏,后改为何氏者。贺拔氏居住在今包头市东北、呼和浩特市以西的阴山山脉南麓一带,此地也是吐谷浑始迁时“西附阴山”的居留之地。五胡乱华时,拓跋姓政权动荡,有一部分贺拔氏人随吐谷浑部落西南迁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联名制

联名制度是广泛存在于中国西南民族的一种风俗习惯,其表现形态是民族或部族的统治者父子之间、母子之间、母女之间或兄弟之间名字有一字或几字相同,其内在蕴意则是标志世系传承、巩固和发展种姓家支制度。其形式主要有父子联名、兄弟联名、母女联名、母子联名、父母子女混合联名等。吐谷浑的联名制度类似于羌族,亦属“初期阶段”,如吐延与叶延视连视罴为父子联名,拾虔、拾寅、拾归、拾皮则为兄弟联名。吐谷浑是一个接受汉文化较多的民族,吐谷浑的姓氏加上父子联名,是一种文化的综合现象。视罴以后,不再有父子联名,而仅出现兄弟联名,可能即是不断接受汉族文化的结果。吐谷浑国亡、王族迁于灵州安乐州以后,汉化更为明显,如慕容忠及其三子“宣赵、宣昌、宣彻”的名字。

服饰

吐谷浑人服饰的以男子首服最为常见,且有贵贱之分。普通民众头戴“长裙帽”,王公贵人多戴“幂”,可汗夸吕则“椎髻、毦珠,以皂为帽”。在幅的材质上,尊贵者通常以“缯”为帽,即用丝绸制成的鲜卑帽,而广大牧民出于防风沙、抗雨雪等实用目的以及经济地位所限,一般是以毛皮、毛织品等材料制成的鲜卑帽。“幂䍠”是吐谷浑王公贵人常戴的在帽檐周围垂以织物、可遮蔽全身的帽子,一般用于骑马时佩戴。“罗”则表明这种帽子是用罗、纱等质地轻薄的丝织品制作而成。

吐谷浑人的体衣,男装为小袖袍,小口袴类典型的鲜卑服装;女装为襦裙,恪尊和披锦大袍。小袖袍也被称为窄袖袍,方便骑射。小口袴便于着靴,利于骑马。由于吐谷浑的丝绸多来源于内地,因此丝绸价格昂贵,只能作为王公贵族的服饰原料,而普通吐谷浑人的服装,主要以皮革及毛织品制作而成。

吐谷浑人的发式为男子椎髻,女子辫发。“椎髻”即将头发挽束头顶做髻如椎状。吐谷浑男子椎髻的发俗,承袭自慕容鲜卑,西迁后也一直沿袭。吐谷浑女子则于辫发之上贯以珠贝作为装饰,且以多为贵。吐谷浑女子发式在今天甘南藏族自治州青海省藏族妇女中仍很流行。

吐谷浑国灭亡后,其人或内徙入唐,或成为吐蕃治下的属民。内徙入唐的吐谷浑人服饰逐渐与汉人趋同,留在故地的吐谷浑人的服饰则逐渐吐蕃化,与之相融合,成为了吐蕃服饰文化的一部分。

饮食

吐谷浑人一直居住在适宜游牧的地区,游牧业也始终是其最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有支配地位。因此,以牛、羊、马、驼等牲畜加工制成的肉食品和白食始终是吐谷浑人赖以维持生存的主要食物。各朝的史书中都曾提及吐谷浑人以“肉酪为粮”。吐谷浑人还从事狩猎活动,其治下的羌族从事农业,种植大麦、菽(豆)、粟、芜菁等农作物,鲜卑乙弗部还从事渔业,故而鹿肉、野牦牛肉等兽肉,大麦、粟、豆等粮食以及鱼肉也是吐谷浑人,尤其是统治阶层的重要饮食组成部分。

民族

吐谷浑统治阶级中,占主要地位的除鲜卑慕容氏外,还有许多其它的鲜卑氏族或部落,包括一那蒌氏、段氏鲜卑、素和部(白族鲜卑)、阿若干氏、薛干部、乞伏鲜卑、乙弗鲜卑、匹娄氏。吐谷浑统治的民族主要以氐族和羌族为主,其中羌族部落主要包括姜氏、钟羌、白兰羌、宕昌国党项族、姚氏等。除上述外,构成吐谷浑统治基础的还有其他许多民族,如原属匈奴的氏族和部落、原属铁勒、突厥的氏族和部落、原属西域胡人等。

住房

作为游牧民族,早期吐谷浑没有固定的居所,多居住于穹庐、帐房。到拾寅时期,才开始修城池、筑宫廓、建土房。甘南藏族自治州作为吐谷浑的重要领地,先后建有多座城郭,如西疆城(漒川城)、马牧城(叠州城)、洪和城(即洮州卫城)、洮阳城(即临潭旧城)、牛头城(临潭县古城为阿柴的都城)、鸣鹤城、镇念城、三泥城。但城池内的住房仍多为王公贵族所居。普通百姓仍居于穹庐。

交通

唐初时,以吐谷浑旧都树敦城(今共和县城恰卜恰镇)为中心,东北以赤岭道通中原,东南以伏罗道—洮水路通剑南,西南以曼头道—当弥道通吐蕃,西北以尾道通西域:

赤岭道:从吐谷浑旧都树敦城往东北,经赤岭、承风岭(戍)入牛心川至鄯城镇,转东南至鄯州。赤岭道是吐谷浑通往中原的交通孔道,亦为唐蕃大道重要路段。

碛尾道:又名青海路。自树敦城西行,经屈真川西头的贺真城与伏俟南路相交,西过盐泽(盐池)转西南行,至羁縻都州,傍白兰山北麓西行,横穿柴达木盆地,越阿尔金山脉楼兰,与丝绸之路于阗道相接。

曼头道—当弥道:自树敦城莫离驿西南行,经曼头城、那录驿,过赤水、破逻真谷,越汉哭山至乌海城。此道是吐谷浑联系当弥、吐蕃等国的重要通道,也是吐谷浑亡国后唐蕃大道西段的重要路段。

伏罗道:自浇河道中的洪济镇渡河南下,经羁縻玉州、伏罗川、沙州至长柳川,与赤水路—洮水路相接,是树敦城通往洮、岷、叠、松地区的重要干道。

四条主干道之下,分别以羁縻桥州、乌海城、陪都白兰故城、新都伏俟城及羁縻永州为枢纽,分为若干支线,沟通吐谷浑战略要地河西九曲、岷山河曲、浩亹河川及四大戍地,并藉以联系白兰部族、河西走廊乃至朔方。

婚俗

根据传世文献及出土墓志资料的记载,吐谷浑人的婚姻习俗主要有窃婚、聘婚和收继婚三种类型。其中,初婚一般采用窃婚或聘婚的方式,收继婚则发生于女方再婚之时。

吐谷浑人的婚俗有富家厚出聘财,贫人窃女而去的奇特景象,既是吐谷浑的富家采用聘婚的方式,男方在结婚时要赠予女方大量的财物,如马、牛、羊等牲畜,作为聘礼,所以也叫买卖婚;而贫者婚姻多为窃婚,也叫作掠夺婚,是在征得女方同意的前提下实施的,只是没有聘礼。窃婚是鲜卑传统婚俗的遗留。

收继婚也是吐谷浑人的一种重要婚俗。所谓收继婚,是指女子在其丈夫死后转嫁给亡夫的兄弟或非亲生儿子的婚姻形式。吐谷浑社会中存在着母报嫂的收继婚制。从吐谷浑可汗世系的传承上,亦可以证明这种婚姻习俗确实存在,且被其统治阶层所遵循:如视罴死后,其弟乌纥提娶了视罴的妻子念氏;又如世伏被杀,其弟伏允继位后尚了世伏的妻子隋光化公主。收继婚作为古代少数民族社会的一种家庭保障制度,不仅是收继者对被收继者的赡养和抚养,也为被收继的妇女提供和延续了一种较正常和较容易的生活保障。

从吐谷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来看,其百姓绝大多数比较贫穷,因此,在其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是没有能力支付聘礼的,再加上鲜卑传统习惯的影响,吐谷浑人的婚姻形式应该是以窃婚为主。而收继婚发生于女子丈夫死后再嫁之时,并非主要婚姻形式。

丧俗

吐谷浑人死后,实行土葬,但不垒坟。送葬时,虚设棺柩,立冢。吐谷浑墓葬有殉祭的习俗,多以动物为殉葬品,而又以马为主要殉葬动物。吐谷浑的丧葬仪式中,还有刀面、并尸俱焚等细节。所谓刀剺面,是吐谷浑人采取毁坏脸部肌肤的方式,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并尸俱焚是将死者生前所用的物品和遗体一并焚烧。吐谷浑人殉牲仪式流程的大致过程为:下葬之日,亲朋到场并牵装饰华丽的马匹,随后举行以刀剺面、血泪歌哭、讼咒语、歌舞相送等丧葬仪式;再将马匹身上的马具取下随葬入墓室并宰杀部分马匹殉入墓道之中,也有将死者生前车马器用在墓道内或墓葬外进行焚烧;然后将焚烧后的木炭、烧骨及马匹身上的旌旗杆一同埋到墓道填土内,最后封闭墓葬。

史料争议

史料辨析

关于吐谷浑的史料,出现在各类史籍及及专传中,但各书的记载都存在相异之处。

度陇西迁

关于吐谷浑早年西迁所至地点及该部早期活动范围,各史料记载均有差异。

君王年表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