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拉辛 :法国剧作家

更新时间:2023-03-24 12:29

让·拉辛(Jean Racine,1639-1699)是古典主义悲剧家,他把悲剧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三一律”的典范。在拉辛所创作的所有悲剧和喜剧中,作为代表作的是《安德洛玛克》和《费德尔》。

1639年12月22日,拉辛生于拉费尔泰-米龙,四岁时成了孤儿,由笃信让森派的外祖母抚养长大。1649年至1953年,拉辛在波尔-罗瓦亚尔修道院就读,然后进入博韦中学,1655至1658年,他听取朗赛洛、尼科尔开设的课程。1658年,他到巴黎的阿尔库中学学习逻辑,开始让森派所不许可的戏剧,因此受到革除教门的威胁。1667年,拉辛宣布与让森派决裂,同年,写出《安德洛玛克》,演出获得极大成功。之后,他陆续写到《布里塔尼斯》、《贝雷尼斯》、《巴雅泽》、《米特里达特》、《伊菲吉妮》,直到1677年,写出他最重要的悲剧《费德尔》。同年,路易十四要求他停止一切戏剧活动,与尼古拉·布瓦洛一起做他的史官。至此,拉辛停笔十二年之久,三次随从路易十四亲征。1690年,他被封为国王侍臣,1694年,他担任国王的私人秘书。拉辛晚年写了两部悲剧《爱丝苔尔》和《阿塔莉》,并且被指责信奉让森派教义,与路易十四关系日渐疏远。1699年,拉辛离世。

拉辛的作品取材于古代神话,写人性的弱点以及人心灵深处的矛盾。在他的作品中,主人公难以控制自己的欲望,强烈的情欲驱使他们无法挽回地走上了悲剧的道路。拉辛的作品虽然取材于神话故事,但人物和情节都具有现实感,真实而可信,剧情单纯,语言干净,深刻描写人物的心理。他能熟练使用“三一律”,能体现古典主义戏剧那种简约、典雅、和谐的审美特征,从而把古典主义悲剧推向高峰。

拉辛一向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的典范,他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罗马悲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特定的历史和道德的范域中,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同时输入法国古典悲剧的心理机制,并加以改造与延伸,使心理过程和历史过程有机地统一,在借古喻今中达成道德和审美教育。拉辛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尤其是法国戏剧影响深远。司汤达在 《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指出,拉辛在他的年代可以仿效古人并实现创新,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浪漫主义者”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拉辛的贡献在于他既传承了古典悲剧,又预示了现代戏剧。

人物生平

杰出教育

1639年,让·拉辛生于巴黎东北拉费尔特米隆一个职位卑微的赤贫的财政官员家庭,一岁母亲离世,三岁父亲离世,九岁开始由祖父母抚养长大,他被送进波尔-罗亚尔修道院,波尔-罗亚尔修道院是让森教派的大本营之一。让森教派是天主教内部的反对派,也是专制王权迫害的对象。这一派的教义认为世界已经坏到极点,根本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中过一种真正有价值的生活,因此,它的信徒们都主动地放弃社会中的进取,过着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世人称他们为“孤独者”。让森派的教义对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某些阶层有着相当大的精神上的影响。

拉辛的老师们都是学识渊博的人文主义学者,但在精神上和道德上受到的却是让森派教义的熏陶。这也对拉辛后面的创作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在修道院,拉辛受到宗教和希腊语两方面的严格训练,拉辛还热爱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剧本,而且翻译了几本他们的作品。但这些老师们都是苦修的让森派,对拉辛要求很高,管理很严,拉辛喜欢剧作的情况和他们无法相容,所以不久就和让森派的老师们疏远了。最终,拉辛未能遵守教义,远离社会功名,而是在十九岁那年到巴黎去学习,追求功名。

文坛得意

1658年,他写了一首十四行诗歌颂马扎兰。为了庆贺国王结婚,他写出《塞纳河的水仙》,献给王后。后来又写出《给缪斯的声誉》,引起了尼古拉·布瓦洛的注意。莫里哀在1663~1664年上演了拉辛的第一个悲剧《底比斯故事》,随后《亚历山大》又上演了,这两出悲剧并不成熟但是展示了拉辛的文学才能。

数月后,拉辛和让森派决裂。尼科尔在一封公开论战信中说:“一个炮制小说的人和一个喜剧诗人是一个公众的下毒犯,不是对信徒的身体,而是对他们的灵魂下毒。”拉辛认为这封信是间接针对他的,他在1666年写了一封公开信回应尼科尔。

1667年,拉辛上演了五幕诗剧《安德洛玛克》,这是他的第一部杰作。此后十年,是拉辛创作的辉煌时期。1669年,他上演《布里塔尼居斯》,1670年创作《贝蕾妮丝》,1672年创作《巴雅泽》,均获得了成功。1673年,拉辛成为院士。同年,拉辛创作《米特里达特》,1674年创作《依菲革妮亚在奥利德》。1677年,拉辛创作《费德尔》,这是拉辛的第二部杰作。拉辛的敌人组织人写了一个同名剧一面上演,一面给拉辛喝倒彩。一件下毒案把拉辛牵连进去。拉辛就此搁笔12年,重新和让森派接近。

进入宫廷

1677 年《费德尔》现世后的几个月内,拉辛结婚,并从商业剧院退休,与好友布洛瓦一起接受了令人钦羡的皇家历史学家职位。自此,拉辛正式进入了路易十四国王宫廷,之后长时间在国王身边担任皇家史官。1678、1683和1687年,拉辛跟随路易十四出征根特阿尔萨斯卢森堡等地。1690年,拉辛荣获国王侍臣的荣誉,1964年又获得了国王私人秘书的荣誉,深得路易十四赏识器重。

晚年创作

斯捷潘·拉辛晚年见证了路易十四王权由盛转衰,曾上书谏言表示长年战争致使国力亏损,应当放弃对外征战,与民生息。路易十四十分不满,并与拉辛日渐疏远。

在曼特侬夫人的干预下,他才重新回到悲剧写作上来。拉辛从《圣经》中选出爱丝苔尔的题材,这是一部三幕悲剧,保持合唱队的形式,但是,拉辛创作的《爱丝苔尔》被教会人士认为对少女的心灵不利,于是曼特侬夫人请拉辛再写一出悲剧,就是五幕诗剧《阿塔莉》。

此后,拉辛搁笔不再写剧,只写过一部《波尔-罗瓦亚尔简史》。他过着相当豪华的生活,在遗嘱中表示要埋葬在波尔-洛瓦亚尔墓地阿蒙医生的墓穴旁边。1699年,拉辛离世。

人物关系

人物作品

戏剧作品

诗歌作品

《安德洛玛克》

《安德洛玛克》是拉辛受到最高评价的悲剧。此剧描写埃比尔的国王皮吕斯杀死特洛伊主教赫克托尔,把他的妻子安德洛玛克据为己有,撕毁和爱妙娜的婚约。希腊使节俄瑞斯特要求皮吕斯杀死赫克托尔的儿子,皮吕斯拒绝了,但俄瑞斯特以希腊人的要求来要挟安德洛玛克。她无奈之下嫁给皮吕斯,打算结婚仪式结束便自尽。爱妙娜听到两人结婚的盛况时,愤怒至极。但当俄瑞斯特告诉她,他已发动希腊人杀死皮吕斯时,她又把俄瑞斯特骂得狗血淋头,最后她在皮吕斯身边自杀。拉辛将这些人物的悲剧均归于感情战胜理性,个人欲望压倒国家利益和公民义务的结果。全剧中唯一保持高度理性和自我克制的是安德洛玛克,她富于理性,反抗强暴,忠于自己的祖国,既保全了儿子,又保持了自己的贞节。

《费德尔》

《费德尔》取材于的古希腊神话《希波吕托斯》。戏剧主要讲述了雅典王后费德尔无法自拔地爱上了继子希波吕托斯,却遭到了其无情的拒绝。在羞愤中又听闻国王生还回来,费德尔担心其向王子表露爱意的事迹败露,陷入恐慌之中。受到乳母的教唆,二人先向国王诬告王子侵犯继母的罪行,国王听信了谎言,一气之下驱逐了王子。费德尔原本想过拯救希波吕托斯,但在得知他另有所爱后因嫉恨而放弃,希波吕托斯在流放途中不幸死去。费德尔悔恨万分,她向国王澄清了希波吕托斯的清白,最终以自杀完成对自我的惩罚。

创作特点

早期创作

1660年,为了庆贺国王结婚,他创作了颂歌《塞纳河的水仙》献给王后。之后写作悲剧《阿玛齐》,受到了玛雷剧团的拒绝,又写作了《奥维德的爱情》。1661年,拉辛钻研《圣经》和圣托马斯的著作,重读普布留斯·马罗的作品,写出《论〈奥德修纪〉》,又在希腊悲剧作品上写批注,开始思考写悲剧。1663~1664年在莫里哀剧团上演了第一个悲剧《兄弟阋墙》,这出悲剧写的是俄狄浦斯的两个儿子的争斗。随后《亚历山大》又上演,此剧描写的是亚历山大和波吕斯的斗争。这两个悲剧并不成熟,但是显示了拉辛描写激情的才能。

成熟期

1667年底,拉辛的五幕诗剧《安德洛玛克》取得成功,却招来皮埃尔·高乃依甚至莫里哀的攻击。1668年,拉辛上演喜剧《讼棍》,模仿阿里斯托芬的《胡蜂》,讽刺当时的司法机构。1669年,拉辛的悲剧《布里塔尼居斯》上演,剧本写的是掌权后的尼禄,一心想将爱着弟弟布里塔尼居斯的朱妮据为己有,他监视着朱妮,不许她与弟弟相见。一番波折之后,朱妮直接弃绝尘世,献身于神,让尼禄的欲念落空。1670年,拉辛写出《贝蕾妮丝》,剧本描写柯马热纳国王安蒂舒斯五年来暗恋着巴勒斯坦女王贝蕾妮丝,但蒂图斯皇帝准备娶她。婚礼前夕,安蒂舒斯向她表白,贝蕾妮丝十分意外。而此时,恰巧蒂图斯受到罗马元老院反对,犹豫不决,最后将她让给安蒂舒斯,贝蕾妮丝最终没有离开,接受了孤独的命运。拉辛在序言中说:“在悲剧中出现血和死不是必不可少的。”1672年,拉辛在《贝蕾妮丝》获得成功的鼓舞下,不从古希腊罗马选取题材,而以17世纪的土耳其为题材,写出《巴雅泽》。这是法国伊斯坦布尔市大使提供的一则真实故事。《巴雅泽》又一次获得成功,拉辛声誉日隆。1673年1月12日,拉辛进入了学士院。第二天,他的《米特里达特》上演。1674年,拉辛写出《依菲格尼亚在奥利德》,获得成功。拉辛顺从观众的喜爱和兴趣,再从希腊神话中取题材,创作了《费德尔》,这是拉辛的第二部杰作。此剧1680~1988年共演出了1362场,深得观众喜爱。

后期创作

在曼特侬夫人的要求下,拉辛重新开始写作一生最后两部悲剧。第一部是三幕悲剧《爱丝苔尔》,取材于《圣经》。犹太女人爱丝苔尔成为波斯国王阿苏吕斯的妻子,在宠臣阿芒的建议下迫害犹太人。最后,爱丝苔尔想国王讲了自己的身世,揭露了阿芒的残暴。国王醒悟,处死阿芒,大赦犹太人。第二部是五幕诗剧《阿塔莉》,描写母后阿塔莉在王国建立异教,灭绝子孙后代。大祭司若阿德打算让妻子从屠杀中解救出来的小王子继位。阿塔莉梦到一个孩子刺穿了她的心脏,于是包围了神庙。此时若阿斯坐在王位上,被武士们簇拥着,武士们将阿塔莉杀死。1685年,路易十四宣布废除南特赦令,天主教会重新迫害胡格诺教徒。拉辛选择爱丝苔尔的故事作为他的悲剧情节,提出了宗教容忍的思想,政治意义明显。《阿塔莉》则以人民起来推翻专制暴政为主题,更有反封建反暴政的倾向。

思想内容

揭露人欲横流

拉辛的悲剧描写了贵族上层阶级人欲横流的一幕幕场面,包括各种各样罪恶的爱情。对贵族阶级的揭露是拉辛悲剧的价值所在,也正因此他受到大贵族的攻讦。在《安德洛玛克》中,与皮吕斯、爱妙娜、俄瑞斯特三人相比,拉辛塑造了对爱情忠贞不二的人物——安德洛玛克。她坚决不肯嫁给皮吕斯是为了忠于自己的国家赫克托尔,在不得已之下,委曲求全,和皮吕斯结婚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活命,准备婚礼一结束就自尽。她对爱情的忠贞反衬出其他人物情感的卑劣和不受约束。

拉辛大部分悲剧都以宫廷中淫乱的情欲作为描写对象。比如《巴雅泽》中,后妃罗克珊娜在国王苏丹离开后,便对国王年轻的弟弟巴雅泽产生了爱欲,但是巴雅泽心有所属,于是罗克珊娜为了逼迫巴雅泽就范,抓他心上人受刑。苏丹一直都躲在背后,他最后将巴雅泽和后妃一一处死。在《米特里达特》中则描写了老王同两个儿子争夺一个王妃的故事。《费德尔》的同名女主人公心中怀有乱伦的情感,虽竭力与之做斗争,可是终于抵挡不住这种欲念的诱惑,在听到国王去世的消息后爆发了出来。拉辛笔下那些为了满足情欲而不择手段的人物,正如让·德·拉布吕耶尔所说的那样:“人们想获得全部的幸福,如果办不到,就要让所爱的人遭到不幸。”在贵族上层和宫廷,丑恶的感情纠葛本是司空见惯的事,加上他们的权力在手,报复起来就非常可怕,流血和死亡是在所难免的。17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封建社会发展到极盛时期,但宫廷的灿烂辉煌越发促使人欲横流,这就是拉辛的悲剧所折射的社会现象。

描写权力斗争

拉辛悲剧描写争夺权力的尖锐斗争。《布里塔尼居斯》就是一出政治色彩相当浓厚的悲剧,描写古罗马皇帝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和他的母亲阿格丽萍争夺权力的斗争。其他一些悲剧也不同程度地描写到权力的争夺。《巴雅泽》描写首相阿珂马想反对国王,挑起后妃罗克珊娜的情欲,以便由他来控制局面。在《米特里达特》中,老王的大儿子法尔纳斯为了篡夺王位,勾结罗马人,企图借助外国军队推翻父亲的统治。《阿塔莉》同名女主人公想灭绝丈夫的后代,建立异教的信仰,剧本写的虽是异教和基督教的斗争,实际上也是最高权力的斗争。

命运观念

拉辛继承了古代悲剧的命运观念,他已经预感到时代的变化。《费德尔》中伊波利特说:“良辰美景一去不返,这里一切已经变样。”这也是拉辛对时代的看法和预测。拉辛的人物收到神灵的诅咒,是神灵的仇恨的牺牲品。《巴雅泽》中,阿塔莉德在自杀前也指责命运。不过,虽然拉辛从古代的命运观念出发,却不同于希腊人从外部来写命运,他是从内部来写“激情的命运”。当人物起来反抗命运时,他感到自己是不幸的制造者。俄瑞斯特“盲目地投身于”命运中,是由于对爱妙娜的狂热爱情。费德尔指责爱神“整个儿拴住她的捕获物”,恶的源泉是爱情本身。她等待着“永劫不复”。可以说,拉辛的悲剧是描绘命运如何战胜人的弱点,人绝望地对一种折磨、侮辱他们,压垮其意志,毫不手软地给他们以致命打击的超人力量做斗争。

艺术特色

三一律原则

拉辛在《布里塔尼居斯》的序中指出他与皮埃尔·高乃依的艺术不同之处时,提出了他的戏剧理想的著名定义:“简单的情节,材料很少,就像在一天之内发生的情节所应有的那样,逐渐朝结局发展,只受到人物的利益、情感和激情的支撑。”这句话包含了拉辛悲剧创作的艺术奥秘,也是严格遵循三一律的原因。

文艺理论著作《诗学》中,亚里士多德给悲剧下了如下定义:“悲剧是对一个完整而具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而这其中的“完整”一词,情节结构须具有整一性,情节的设置要有始有终。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所要求的 “三一律”, 是对以卡斯特尔韦特罗为代表的意大利学者在对亚里士多德 《诗学》阐释基础上所制定的规则的遵从与发展。“三一律”是对剧作表现内容在时间、地点、情节上所规定的三项原则。遵守“三一律”即意味着一出戏要以一个情节为限,它发生在一个地点,并与一天之内完成。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规定,如整个戏一般都限于五幕,特别是它的情节内容必须“肖真”,等等。所谓肖真,它包含了三个层面:真实感、道德观和通性。拉辛没有把这些规则视为是一种束缚自己的脚镣,他在《费德尔》的创作中令人信服地表现出,他既严格遵从了新古典主义的种种规则,又能自如地将人物性格和内心冲突都表现得丝丝入扣、细致动人。在《安德洛玛克》中人物的内在精神冲突构成了悲剧冲突的基础,剧本完全符合“三一律”要求的时间、地点和情节必须保持“整一”的原则。与古典主义时期传统戏剧不同的是,拉辛避免了简单保守和程式化创作手法。心理描写的部分很多,使人物角色在情欲和理性之间的挣扎展现在观众面前,增强了戏剧冲突和张力

心理分析

拉辛擅长描写内心悲剧,通过人物保全自身利益和激情来组织情节。拉辛的悲剧专门写人的心灵,他不在舞台上搬演流血的场面,观众看不到皮吕斯被杀害、布里塔尼斯被毒死、巴雅泽被扼死、依菲革妮亚被献祭,拉辛写的是人物的内心悲剧冲突。相较而言,他往往通过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来描写。一开场,观众就了解到了主要人物、他们的往昔、如今的状况、关系、心理的主要特点。面对各种始发事件,每个人物都按照自己的利益和情感去行动,人物之间相互影响。人物心理变化具有连锁反应,拉辛的悲剧都是这样发展的,人物的性格按照情节的逻辑演变。随着人物性格的变化,情节也逐渐推进。

语言典雅和谐

拉辛的语言是典雅、和谐而简洁的。阿伽门农不让克莉唐奈斯特走进祭坛,只说了这一句:“我有我的理由。”他没有透露应该献祭依菲革妮亚。人物简短有力的话语表达出他的主要思虑和情感,这一情感制约着悲剧的进展。拉辛的语言还富有音乐性。他在浪漫派和象征派之前已经注意到语音同感情的联系。例如,他在重复“i”这个字母中突出这个尖锐的音节所能传达出的忧郁情感。

思想主张

崇古派

拉辛写下颂诗《塞纳的水仙》作为进军文坛的处女作,紧扣“和平凯旋”这一政治主题,得到了许多知名御用诗人的赏识。但是,诗中所援引的古代异教神话形象受到了批评家的批评,认为拉辛用作为异教神的玛尔斯维纳斯来譬喻身为基督徒的路易十四夫妇,大大亵渎了法兰西RNG电子竞技俱乐部虔诚和威严。但拉辛并不接受这一批评,他认为古代主神是神圣的,完美的存在。也正是因为这场风波,说明了拉辛以作品为事实站在了崇古派的阵营。自1664年创作的第一部悲剧到1677年,拉辛所创作的九部悲剧全部取材于异教掌故,而非基督教宗传统。

批判封建贵族、暴君

拉辛揭露封建贵族的腐败堕落,抨击宫廷黑暗和暴君罪恶的政治观点和民主倾向体现在《布里塔尼居斯》和《阿塔莉》两剧中,前者特地将尼禄·克劳狄乌斯·德鲁苏斯·日耳曼尼库斯放在罗马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背景下,着力描写他刚走上独裁道路的形象,并显示群众制约暴君臣的历史力量;后者有意塑造残暴成性、血腥屠戮异教的犹太女王阿塔莉的形象,并正面表现群众和反叛士兵推翻暴君的斗争场面。这种否定封建君主独裁统治、表达人民群众意志和力量的胆识和勇气,堪称高扬了人文主义的战斗传统,也启迪了即将兴起的启蒙思潮。

主要影响

拉辛批判地继承古希腊罗马悲剧的现实主义精神,从特定的历史和道德的范域中,对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进行审美评价,同时输入法国古典悲剧的心理机制,并加以改造与延伸,使心理过程和历史过程有机地统一,在借古喻今中达成道德和审美教育。《安德洛玛克》正是这一崭新模式的成功试验,这一悲剧模式的杰出构造,引起进步评论界和广大观众的强烈反响,但也遭到了反动贵族和极端保守派的攻击。除此之外,拉辛还通过设计作为主要情节陪衬的次要情节,以及运用回溯和预测的方式,延伸情节的长度和拓展场景的容量这两个手段来创作悲剧,既符合了三一律的原则,又创造性地在此基础上丰富戏剧。

拉辛曾谈到他对戏剧的看法:戏剧的“第一规则”是“使心灵快乐,受感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将戏中的重要角色(通常是女人)刻画成十分冲动而且有强烈欲望的人,因此他的剧本成为感情心理学研究的样本。

拉辛的作品对欧洲文学尤其是法国戏剧影响深远,对于拉辛的悲剧成就,伏尔泰曾多次表示自叹弗如。斯汤达在 《拉辛与莎士比亚》中指出,拉辛在他的年代可以仿效古人并实现创新,是路易十四时代的“浪漫主义者”等,从某种意义上说,拉辛的贡献在于他既传承了古典悲剧,又预示了现代戏剧。

在法国的文坛上,20世纪是名副其实的批评的世纪。1963年,罗朗·巴尔特说,在法国同时存在着两个批评,一种是“大学的批评”,一种是“意识形态的批评”,此论一出,立刻引起一场批评界的“欧那尼之战”,一方被称作传统批评,一方被称作辛批评,而双方的战场就是300年前的拉辛悲剧。1961年,莱蒙▪毕加尔在传统批评的指导下创作了《拉辛的事业》一书。戈德曼在其著作《隐藏的上帝》一书中运用社会学批评评价了拉辛及其悲剧作品。莫隆在其作品《拉辛作品和生平中的无意识》一书中运用精神批评分析拉辛作品产生的原因。1963年,罗兰▪巴特运用结构分析创作了《论拉辛》一书,实现了拉辛作品的多义性。同时还留下了吕西安·戈德曼的《拉辛作品和生平中的无意识》(1955年)和《剧作家拉辛》(1956年),夏尔·莫隆的《拉辛作品和生平中的无疑是》(1957年)等大量研究作品。

在拉辛的悲剧里情欲是危险的,会带来不幸。通过《费尔德》的故事,拉辛从反面强调了保持理智和清醒是多么的重要,告诫当时的贵族男女们不能为了情欲抛弃责任与义务。在现代,如何达到理性与情感的平衡做出恰当的人生选择,是这部古典主义悲剧在当下所具有的价值。

人物评价

法国诗人、小说家及19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纳托尔·法朗士:“让·拉辛……向古希腊、罗马的诗人学习……始终能遵守充满着美和智慧的古希腊、罗马传统……他的温柔、敏感、热情、好学不倦,甚至他的缺点,这一切都使他体验到强烈的情感:即悲剧的因素,并能表达出恐惧与怜悯。”

苏联作家阿尔泰莫诺夫:“拉辛悲剧中的全体登场人物都不是英雄(单就这个词的本义来说),他们都是人,是“普通人”……观众喜欢他们,同情他们的痛苦,原谅他们,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他们所做的事。”

法国作家、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先驱司汤达评价拉辛的戏剧:“虽然戴上镣铐,但依然英姿勃勃,优雅迷人。”

德国学者赫尔德认为拉辛是当时看见时代弊病的少数人之一,但痛惜其“不该如此心甘情愿成为路易十四宫廷的一员”。

法国学者布鲁奈提埃尔指出,拉辛等法国古典主义文学作家,极少涉及像浮士德、哈姆雷特的灵魂困境问题,在思想上未能达到像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莎士比亚那样的深度,这也是由于路易十四治下的法兰西,在理性主义的光辉下,文人作家倾向于取悦宫廷贵族而致。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评价拉辛说:“路易十四欣赏他的出众才华,任命他为宫内侍从,让他数次伴君出行,几番龙体欠安时赐他在国王寝室守夜的殊荣,并授予他丰厚的俸禄。然而,拉辛唯恐不能讨君王欢心,乃至为此郁郁而终。”——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人物轶事

拉辛的“女主角们”

根据一些人的观点,拉辛的私生活丑闻不断,这可能是导致他从1677年开始停止写作的部分原因。他先是从莫里哀的剧团里挖走了女主角特丽莎▪杜▪帕克,还跟她有一段感情纠葛,后来东窗事发。这个女演员当时已经结婚,可是不久就很蹊跷地死去了,拉辛起初被怀疑毒害了她。不过,后来查明她的死因可能是意外流产,因此拉辛被宣布无罪。后来,拉辛又声称他与另外一位女演员——《贝瑞尼斯》的女主角有过一段情史。

相关作品

文学作品

音乐作品

《Cantique de Jean Racine (拉辛颂诗) 》是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作曲家加布里埃尔·福雷 (Faure Gabriel) 早期在音乐学院就读时所创作的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