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石矶 :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的文化生态旅游区

更新时间:2023-05-13 10:13

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是位于中国安徽省马鞍山市雨山区翠螺山麓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坐落于长江南岸,距离马鞍山市约5千米,占地面积为3.92平方千米。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热同季。

采石矶的历史源远流长,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自古时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早在唐朝元和年间就有记载此地建有“太白楼”;唐代著名诗人李白曾经多次登临采石矶,并最终长眠于此。因此,景区以诗仙李白的历史经历为灵感,以“大江绕绝壁,草圣伴诗仙”景观为特色,打造了集自然风光、战争文化、宗教文化和人文历史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区。景区主要包括采石矶、采石古镇、望夫山和滨江文化园四大功能区,内有特色景点如太白楼、三元洞和林散之艺术馆等数十个,展现出了对李白文化历史文脉价值的传承。

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隶属江东控股集团,2019年五一假期期间,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创下开园60年来单日游客接待量最高峰,达到5.1万人。2020年底,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坐落于长江南岸,东起锁溪河,西至长江,南接采石河,北连西山。景区东边连接交通要道205国道,高速环绕,

气候条件

采石矶生态文化旅游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温度约为15.9℃;最冷月份为每年1月,平均温度约为2.9℃,最热月份为每年7月,平均温度约为28.3℃。其次,采石矶景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该地雨热同季,一般每年7、8月属于梅雨季节,雨水较多;另外每年2月降水量也较大。

地质

采石矶岩层为侏罗纪砂岩

地形

采石矶山字型构造,使这一带的长江两岸山脉走向与河谷以及断裂带都受到弧形构造控制。

地貌

长江中下游的断裂带大致由几条平行的断层组成,如出现在江水中的丘陵,便称“岛山”。由于江水的长期冲刷,“岛山”软的岩层被侵蚀破坏,化为泥砂,石砾被江水运走,坚硬的岩石,成了江边的丘陵或阶地,出露在江边的石滩就是“矶”,这就是采石矶名字的由来。

水文

采石矶滨江湿地风光带,长江不对称河谷的形成与采石矶的关系较为密切。

历史沿革

命名由来

采石矶又名牛渚矶、牛渚,由古时金牛出诸的故事而来,相传在采石矶下有一个石洞,深不见底,连接着洞庭湖,曾有人在石洞中见到一头金色的牛,这便是“金牛出诸”。在历史文献《元和郡县志·工南道》中曾有记载:“(牛渚山)突出江中,谓之牛渚坼,津渡处也。”文献中的“牛渚坼”就是人们今天所熟知的采石矶。后来相传三国东吴赤乌年间,有僧人在此地发掘井水,意外得到五彩宝石,为了纪念来之不易的井水和五彩宝石,将此地改为“采石矶”。

历史渊源

采石矶的历史源远流长,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由于采石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厚重的文化历史渊源,被誉为“三矶之首”。

由于采石矶地理位置优越,位于长江咽喉,历来便是中国兵家必争之地;此地曾发生过著名战争20余次,如孙策渡江袭牛渚司马炎灭吴俘孙皓陈叔宝遣兵战采石等。从东汉末年时期开始就有将领在采石矶地区遣将屯兵,东晋时期修筑牛渚城,西山、宝积山、翠螺山都是天然的屏障,在宝积山上还建有练兵台;唐贞观年间,设置“采石戍”,到了宋朝时期,古牛渚城被重新修建以抵御金兵,建成兵营房屋数千间;明朝时期,采石矶地区曾被设巡检司、江防署、参将公署,还在采石江口修筑石炮台以抵御外敌,而到了清代时期则常驻长江水师

旧时采石矶除了是军事重地之外,还是中国早期的佛教胜地之一,山上的广济寺始建于三国东汉年间,自古即是江南名刹,千百年来佛事频繁。

由于经历了历代战争,采石矶留下了众多战争遗存,而历史上众多将领和士兵的驻扎,也使得采石矶和周边古镇逐渐繁荣,带动了当地的商业和旅游业发展。据史料记载,自唐朝以后,采石矶周边古镇先后建起多处为游客服务的客栈、酒店等,成为了当时著名的旅游集镇;其名胜古迹、秀丽风光引得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到了民国时期,采石矶作为旅游名镇,在此地有史料记载的庙宇就有60余座,可见其兴盛与繁荣。

主要景点

太白楼

全国闻名的“太白楼”古名“仙楼”,位于三台阁南部,也处于整个景区的最南端,正对长江江湾,楼高约18米,主楼一共有三层,一层为厅、二层为楼、三层为阁;正对长江,背靠翠螺山。太白楼始建于唐元和年间,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宋朝和元朝时期都曾被修缮,于明朝被重建,清顺治时期改名“太白楼”,又称“唐李公青莲祠”,后毁于战火,清光绪时期兵部尚书彭玉麟捐资重建。2013年,太白楼被国务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湖南岳阳楼、湖北黄鹤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长江著名的“三楼一阁”。

太白楼的整体建筑分为前后两个院子,前院为太白楼,后院为太白祠,楼和祠之间以连廊和阶梯相连。在祠堂正厅供奉着一尊楠木材质的李白站像,传神地再现了诗仙的神态,背景为唐长安城大明宫图;太白楼内有一尊李白自然坐像雕塑,收藏着当代书法家林散之书写的李白所作《横江词二首》石刻;太白堂和正殿堂内分别有一幅用瓷砖烧制而成的李白赏景图和一组李白在悠然书写的塑像,这些图画和塑像都生动地再现了著名诗人李白的洒脱风貌。

林散之艺术馆

林散之艺术馆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于1991年10月为了纪念当代杰出的书法大师、诗人、画家林散之先生在马鞍山采石风景区建成,了却了先生“归宿之期愿与李白为邻”的心愿。林散之先生(1898~1989年),祖籍安徽和县,出生于江苏江浦,有诗、书、画“三绝”之称,在书法艺术方面颇有造诣,先生在古稀之年悉心钻研草书,不断创新,有着“当代草圣”之誉。

林散之艺术馆主要由主馆、副馆、学术厅及墓园四个部分组成,陈列内容丰富多样,建筑风格独特,内部布局典雅清秀,具有园林风格。主馆主要展示林散之先生的精品书画艺术作品,横跨先生不同的年龄阶段共百余幅,由于屋顶被茅草覆盖,又名“江上草堂”;学术厅则用于学术研究和接待作用。目前,林散之纪念馆已然成为书画艺术家和爱好者的实践研修基地。

长江不夜城

长江不夜城景区总面积约89332平方米,街区总长1100米,于2022年12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长江不夜城以长江流域典型文化为主要设计元素,结合马鞍山市采石矶生态旅游区特有的人文历史背景和自然风光,将长江流域的11个主要城市进行串联,按照地理走势顺序立体排布,展现不同城市的特色产品、历史文脉、文化风俗和历史传承,打造沉浸式艺术场景体验和创新型的商业空间布局,实现“一步一景,一步一娱”的特色风貌。

三元洞

三元洞,又名三官洞、三观殿,在道教文化中,三元、三官意义相同,都是神灵,即紫微大帝、地官、水官。民间有传说三元洞庇护了三位从湖南省赴京赶考的秀才殿试中包揽三甲,做了高官;为了感谢神灵庇佑,特在此营建庙宇奉祀,所以得名“三元洞”,又称“三官洞”。因此,三元洞因其传说和宗教属性成为了学子们的必游之地。民间传说曾有湖南三位文士进京赶考,途经采石矶江面,陡然狂风大作,雷雨交加,便泊船于崖洞中。待风平浪静后,所有江上船只均被吞没,唯此三人幸免,他们认为有神仙保驾。后三人果然中榜做官,于是在崖下石洞筑一洞阁,世人称三元洞,又名三官洞。

三台阁

三台阁最早建造于明朝,在清朝时期被毁,到了民国时期又再次毁于战火,于1999年被马鞍山市政府重建,如今三台阁有六层,高约31米,以传统建造方式打造了飞檐翘角。三台阁面朝长江,坐落于翠螺山顶,长江西岸,被群山环抱,站在阁上可见江上船只络绎不绝,江景层峦叠嶂,南边可远眺天门山,是观赏江景的绝佳去处。著名散文家余秋雨先生在《三台阁题记》中曾提到:“此阁居高临下,俯瞰苍茫,应该比别处更能读懂万里长江。”

延园

延园位于采石矶翠螺山的背阴面山坡上,紧邻林散之纪念馆,占地约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园内主要研究诗书画艺术,陈列了著名收藏家季汉章先生捐赠的72方中国古砚和当代名家的书画艺术精品。延园内主要以院落式布局为主,整体建筑风格简洁淡雅,坡屋顶较为伸展,具有唐朝风格。延园建筑以一层为主,局部有二层,由主展厅、两个副展厅和多功能会议室组成。

滨江湿地公园

滨江湿地公园位于采石矶北部,长江西岸的滩涂上,东临望夫山,拥有总面积约2000亩的杨树林片区和10个观景平台,园路栈道总长约5670米,曲径通幽,呈环形分布,有三个出入口;湿地公园内有横江渡、千字文台、相思台、秦始皇渡江台、芦苇江湾(横江夜月)等景点。随着2019年“长江东岸环境整治生态复绿专项行动”的大力整治和修建,滨江湿地公园逐步被修建成为了方便人们观赏、休憩和欣赏长江江景的亲水景观公园。

宝积山

宝积山因状似荷包,又名荷包山,坐落于采石镇北部,总体面积约为7.75公顷,海拔208米,长350米,宽120米,俯看宛如一条蟠龙卧在青山中;山上盛产奇石,尤其是青绿宝石,宛如被无数珍宝奇石累积而成,因此得名宝积山。在宝积山上可以眺望南面的翠螺山和北面的小九华山,风景独好。宝积山曾是谢尚练兵的场所,有着战争文化历史渊源,蒙学大师周兴嗣曾也居住在这里;为纪念宋朝时期“采石矶大捷”战役大将虞允文,在今宝积山南麓南宋虞公祠旧址旁还建有一游园浮雕

翠螺湾

翠螺湾位于翠螺山边,处于景区北部,东部有延园、林散之纪念馆长江不夜城等景点。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西南部,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水系面积约5万平方米,整个园区以江南山水园林为主基调,有不同材质、不同形状的桥共6座坐落在映杉湖以及其他水系之上,打造了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的景观。六角亭、栈道、水、钓鱼台、农家乐、月季园和牡丹园等景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其中,大片的池杉林和步行栈道隐藏在山水湖景中,风景优美。

谪仙园

谪仙园主要以李白在在安徽、当涂县和采石的故事为主要元素,以诗仙李白的人格魅力和诗歌文化为支撑,打造江南园林风格的纪念性园区。谪仙园内曲径通幽,巧妙利用地形优势,以瀑布、深潭为中心,点缀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景观和草木奇石,其中穿插“铁杵磨针”、“桃花潭送别”等主题雕塑,使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巧妙结结合。

其他看点

洪滨丝画

洪滨丝画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手工丝棉画艺术品。产品的种类从品种上分为动物、风景、花卉、人物肖像、静物等;从表现手法上涉及国画、油画、剪纸、摄影、卡通等领域,被费孝通先生誉为“东方一绝”,2005年获得“尤里卡世界发明特别金奖”。

采石矶茶干

当地名产,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为清廷贡品之一。产品曾远销日本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获省、部优和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及92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中国优质保健品三项银奖,并荣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

太白酒

采石矶牌太白酒是马鞍山市太白酒厂的产品。为安徽省的名酒和优质产品,1984年获得轻工业部银杯奖。马鞍山市古时属当涂县,境内长江东岸有著名的历史古镇“采石矶”。传为唐朝大诗人李白“浪迹天下,以酒待适”之地,晚年曾恋景慕酒来此居住,故酒因人而得名,又称“采石矶酒”。当涂县在唐代时盛产美酒,至今已有1200余年历史。宝应元年(公元762年),李白投奔其族叔当涂县令李阳冰,酷饮当涂美酒,并死于此地,因而采石矶留有李白的遗址。

相关文化

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

为了纪念诗仙李白,传承诗歌文化,自1989年以来于每年农历重阳节前后,均会在采石矶景区“太白楼”举办“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至今已经举办了34届。在此节日上,演员们运用诗朗诵、情景歌舞、表演唱等表演形式来诠释诗歌文化与采石矶以及马鞍山市的渊源。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1995年,被安徽省政府确定为五大节庆活动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马鞍山市中国国际吟诗节已然成为马鞍山市的一个重要标志。2014年,中国诗歌学会授予马鞍山市“中国诗歌之城”称号,现已成为马鞍山市一张重要的城市名片。2015年,采石矶融入非遗文化元素,围绕安徽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打造非遗传统舞蹈“采石矶和合”定期开展戏曲、非遗表演。

历史人物

相传采石矶地区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终老之地,留下了临终前的一首《临路歌》和“醉酒捉月,骑鲸升天”的美好传说,对如今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的山水文化带来了较大影响。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陆续修建了如李白衣冠冢、太白楼、太白祠等纪念性建筑,还有与其诗歌相关的遗存如清风亭、行吟桥、迎津渡、横江馆、怀谢亭、捉月台等。李白一生曾多次到采石矶登高赏景并留下诗歌著作50余首,如《牛渚夜泊怀古》《横江词》《牛渚矶》等。受到李白的影响,其他著名诗人如孟浩然、白居易、刘禹锡杜牧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杨万里等也纷至沓来,在采石矶地区留下了近千首诗文,为此地赋予了厚重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属性。

开发与保护

开发

2002年5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由采石矶片区、塘片区、青山片区、横山片区四部分组成采石风景区;其中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以李白为灵魂,借青山美景造人文景观园。景区内将基础设施和软文化建设同时完善,融合科技游览,建成数字化旅游平台。

2015年,马鞍山市正式启动采石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一是融入李白诗歌文化元素,在采石古镇建设夜泊广场,增设李白登岸、寻皇华驿的故事介绍。二是融入历史故事元素,沿江设置主题雕塑。设置千字文研学步道、谢尚识袁宏场景雕塑、以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打造爱情文化主题。

2019年5月,景区新建成北大门、采石古镇、游客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并投入使用,使景区面积从1平方公里提升到3.92平方公里;同时,民宿、酒吧、餐饮、礼品店等也逐步建设落成,打造多元化、多样化的文旅消费集聚区。

2023年,马鞍山市投资千余万元先后完成采石矶景区智慧旅游游客信息云系统建设及二维码电子导览讲解、视频监控系统、WIFI免费开放点等工程建设。通过“文旅马鞍山”公共服务平台、“马鞍山文旅云”等一系列数字化建设成果,助力采石矶创建线上宣传,累计发布图文及音视频信息千余次,受众近百万人次。

保护

2015年,马鞍山市正式启动采石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对采石矶景区周边环境实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尤其是滨江湿地公园周边长江沿线的生态环境治理。治理和改造主要集中在薛家洼区域,治理工作以自然恢复为主,配合长江十年禁渔政策,将之前的乱搭乱建、非法码头、污染企业等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草坪铺地、观景平台以及种植的季节性开花植物,保留杨树林、芦苇荡等生态湿地,修复长江生态环境。在整个长江东岸整治过程中,马鞍山市以生态为主,在采石矶景区依法拆除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违法建设、问题船厂;拆解渔民作业船、住家船,对住在旧民居的居民实施危旧搬迁安置;同时,新建长江防护林带和滨江生态湿地公园、小九华山片区游园和陈家圩段生态岸线。

重要事件

防御建筑

采石矶是南京的门户,是北进江淮的腹地,南守江南的长江要冲,一向是群雄争战的战略要地东汉末年,扬州刺史刘繇、吴侯孙策曾在这里遣将屯兵、设牛渚营、筑牛渚垒。三国孙吴时,孙桓来到采石,又在这里设置牛渚督,造横江船坞,使采石矶成为水陆兵马的集结之地。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苏峻从历阳(今和县)渡江来到采石矶,在采石矶东北设置江滨戍守处。晋朝永和三年(公元347年),安西将军谢尚任南豫州刺史,出镇牛渚,曾在采石矶修筑牛渚城,又称谢公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江防制置使姚希得在采石建成兵营房屋3000间。明洪武二年,明朝在采石镇设巡检司。明朝天启年间,曾在采石镇设置江防署。明朝崇祯年间,设参将公署,并在采石江口修筑石炮台。清代在这里常驻长江水师

商业建筑

据史料记载,自唐朝以后,采石镇先后建起多处亭、台、楼、阁,也先后建起多处庵、观、寺、庙,并建多所为游客服务的客栈、酒店,其中最大的是横江馆,有头门、大堂、穿堂、后堂、回廊、厢房共计34间,可见采石镇自古以来就是旅游集镇北宋贺铸在《蛾眉亭记》中曾经这样写道:“采石江山之胜,甲于东南。未亭之先,晋温峤谢尚袁宏,唐李白崔宗之诸贤啸傲觞咏于斯。既亭而后,名公巨卿、骚人墨客,舟过其下,必维舟系缆,盘桓终日而后去。”可见采石镇作为旅游之镇,从东晋就开始了。到了民国年间,更有“采石虽小,七十二庙”的说法,至今在史志上记载的庙就有六十多座,从中可见旅游之镇采石的兴盛和繁荣。在民国时期,采石镇酿酒业和粮食加工业已十分发达,临近的农副产品都在这里集中,然后通过舟船再转运出去。到抗日战争之前,采石镇已有商店130多家,粮食行40余家,手工作坊数十家。另外,采石镇还在南京、苏州市等地设有会馆,作为贮存货物,商贾食宿之用。

景区荣誉

1989年,第一届马鞍山市中国国际吟诗节在采石矶举办。

1992年,马鞍山中国国际吟诗节被国家列为中国国际观光年百项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2015年起,马鞍山市正式启动采石矶AAAAA级景区创建工作。五年来,马鞍山市推进采石矶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旅游区及周边长江岸线。

2020年05月,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获得“安徽文旅十大新晋网红打卡地”奖项。

2020年12月,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被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2021年11月,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入围2021年度AAAAA级景区品牌100强榜单。

2021年12月,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获得“美好安徽·TOP繁荣景区”奖。

2023年02月,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入围2022年度国家AAAAA级景区影响力100强榜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