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糕 :以糯米粉赤豆为主材制作的美食

更新时间:2023-09-20 14:19

重阳节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花糕,是以糯米粉赤豆为主材制作的美食。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

汉朝时已有九月九日吃重阳糕的习俗。到了宋代,吃重阳糕逐渐演变成为重阳节的专属食品。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更加普及。重阳糕没有固定做法,原料以糯米和米为主,糕身嵌有赤豆、红绿丝、蜜饯、果仁等物。先将果脯、豆沙等备好,把糯米粉、粳米粉、红白糖等掺和拌成糊状粉浆,捏成型后加入果脯、豆沙上火蒸透,取出后切成菱形糕状,最后用彩色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重阳节糕是一个标志性的重阳符号,因“糕”和“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成为吉祥的预兆。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糕的寓意也在不断扩展,不仅仅是祝福、纳吉,它还是交流、分享、友爱等人文精神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重阳节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底蕴。

2019年9月,重阳糕入选“常州市十大面食小吃”。

名称由来

重阳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因表面要撒上一层桂花,所以又叫“花糕”。

历史沿革

据《西京杂记》载,汉朝时已有九月九日吃蓬饵之俗,即最初的重阳糕。饵,即古代之糕。重阳糕品种很多,主要有菊花糕、万象糕、狮蛮糕、食禄糕和花糕等。从唐朝开始,重阳糕在民间流行,根据《唐六典》和唐代《食谱》等书籍的记载,唐代重阳节有麻葛糕、米锦糕以及菊花糕。此外,《文昌杂录》中也提到:“唐时节物,九月九日则有茱萸酒、菊花糕。”这些糕点食品在当时深受人们的喜爱。

到了宋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吃糕逐渐演变成为重阳节的专属食品。重阳糕更加讲究材料配置、造型工艺和色彩搭配,有多种花样做法。《东京梦华录》载:“上插剪彩小旗,掺果实,如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之类。”这些食材使重阳糕增添了许多民间祈愿和喜庆色彩,如“栗黄”寓意“顺利”。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在重阳节,人们会饮用新酒,佩戴菊花,并将菊糕作为礼品互相赠送。菊糕是以糖、肉、秫面等材料混合制作而成,上面点缀有肉丝、鸭饼、石榴籽等,还印有彩旗作为装饰。同时,人们还会制作蛮王狮子形状的糕点,以及用糜粟粉末混合蜂蜜、印花脱饼制作的果饵。此外,人们还会将紫苏稍微浸泡后与梅卤、蔗霜、橙玉、榴肉等混合,制作出名为‘春兰秋菊’的糖果。”

到了明清时期,这一习俗更加普及。《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京师重阳节花糕的制作极为讲究。有以油糖果为原料的炉灶所制作者,有以发面垒果蒸制而成者,还有以江米糜子捣制而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作为标识。市井之人争相购买,供奉家堂,馈赠亲友。”这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口舌之欲,更是重阳节馈赠他人的上好佳品。清人杨静亭在《都门杂咏·论糕》中描述道:“中秋节才过又重阳节,又见花糕各处忙。”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民俗的流行还在不断增加新的内涵和寓意。

菜品特色

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花糕,是中原地区传统的节日糕点,重阳节的节物。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地区,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重阳糕没有固定做法,原料以糯米和粳米为主,糕身嵌有赤豆红绿丝、蜜饯、果仁等物,表面还要撒上一层桂花,所以又叫“花糕”。先将果脯、豆沙等备好,把糯米粉、粳米粉、红白糖等掺和拌成糊状粉浆,捏成型后加入果脯、豆沙上火蒸透,取出后切成菱形糕状,最后用彩色小旗插在糕面上即成。重阳节糕要做成九层,像座佛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制作方法

食材准备糯米粉300g、粘米粉200g、红豆沙200g,白糖、大枣碎、葡萄干适量。将白糖用清水化开;把糯米粉和大米粉倒进糖水中,少量多次加水,并不停搅拌;按揉面团至一捏成型、一搓就碎的状态;铺一层面团在模具中,上锅蒸20分钟;将蒸好的面团上铺一层豆沙馅,再铺上剩下的面团,最后撒上葡萄干和红枣碎;上锅蒸40分钟即可。

菜品影响

重阳节糕是一个标志性的重阳符号,它不仅是古人味蕾的调剂,更因“糕”和“高”谐音,寓意步步高升,成为吉祥的预兆。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糕的寓意也在不断扩展,不仅仅是祝福、纳吉,它还是交流、分享、友爱等人文精神的体现,极大地丰富了重阳节的民俗内涵和文化底蕴。长三角地区的许多老字号以糕团闻名,其中一些特色重阳糕更是受到广泛欢迎。例如,苏州市黄天源、采芝斋、叶受和等老字号点心店一天售出的重阳糕数量就非常惊人。不仅苏州,杭州市的糕点铺也纷纷推出特色口味的重阳糕,其中以江南春的桂花栗子糕最为抢手,而知味观的重阳糕则有桂花板栗、枣泥核桃两种口味。在安徽省一些地区,人们将重阳糕制作成五颜六色,并在糕面上洒上一些木犀花,因此重阳糕也被称为桂花糕。在上海,不仅有老字号如沈大成、乔家栅、杏花楼等制作的重阳糕,在郊区如松江叶榭镇,还有一种家喻户晓的糕点——叶榭软糕。在闵行桥地区,百年来一直有蒸制桶蒸糕的传统,以祝福家人“百事俱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颛桥糕会就是远近闻名的重阳节集会,近年在重阳节延续“糕文化”,汇聚沪上和长三角地区知名糕点,吸引市民游客品糕、买糕。

相关文化

相关传说

重阳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据南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汉朝时,汝南郡桓景跟随费长房学习仙术。有一天,费长房告诉学生:九月九日有大灾降临到你家,可以教家人缝制布囊,内盛茱萸,系在手臂上,届时登山饮菊花酒,灾祸可消除。桓景依言行事,果然无事。后人仿效,形成了重阳节登高山、饮菊酒、插茱萸等一系列重阳节习俗。大约从宋代开始,重阳节食“重阳糕”的习俗正式见于记载,如吴自牧梦粱录》卷五记临安区重阳节之俗:“此日都人店肆以糖面蒸糕,插小彩旗,名‘重阳糕’。”其后如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亦载北京市重九之俗:“糕肆标纸彩旗,曰‘花糕旗’。”这种插小旗于花糕上的传统,至今未改。分析其原意,一般市民因为都市地貌和物产资源的限制,难以登高避祸或采集茱萸,所以用食糕代替登高、以插纸旗代替插茱萸,藉由谐音来应对故事,用意仍在避祸。

一种说法认为重阳节食糕的习俗在唐朝已经非常流行,据《刘宾客嘉话录》记载,袁德师因为他的父亲名讳“高”,而不敢在“九日出糕”的习俗中吃糕。此外,《唐六典·膳部》中也有关于“九月九日麻葛糕”的记载,但并没有将这种食品称为“重阳节物”。古人认为九月是黍秫成熟的季节,因此用黏米和其他美味食材制作糕点,以此祭祀先人并献给神灵品尝。吕原明在《岁时杂记》中提到:“二社、重阳节尚糕食,而重阳为盛。”这说明重阳糕的前身是在春秋两次社祭中用来奉享祖神的祭物。此外,根据《隋书·五行志》的记载,民间有“七月禾伤早,九月吃糕正好”的童谣,这表明这种习俗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只是在唐宋时代,随着重阳节习俗的流行,它才演变成为该节日的专有食品。然而,重阳糕所代表的庆祝秋成的民俗涵义仍然存在。例如,陆游的诗句“旋压麦糕邀父老”,以及吕姓“二社……尚糕食”的记载都表明这一点。

另一种说法认为,重阳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食品“蓬饵”。“蓬”指的是蓬子,一种蒿类植物;“饵”则指的是具有黏性的食品。现代汉语辞书多解释为“糕饼”,因此可以得知蓬饵就是用蓬子掺和米粉做成的糕饼状的食品。晋朝葛洪的《西京杂记》卷三中记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侍女回忆宫中旧事,其中有“九月九日……食蓬饵”的句子,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个习俗在汉初之前就已经存在,应当是先秦的传统。《礼记·内则》中说:“射人以桑弧、蓬矢六,射天地四方。”孔颖达疏解道:“蓬是御乱之草。”这个认识与《西京杂记》卷三中“食蓬饵以祓妖邪”的解释相吻合。因此可以得知,重阳节食蓬饵的原本含义是驱邪祓妖,而这个习俗在演变为宋代的重阳节食糕之后,其原始含义被埋没了。

另一种说法见于敦煌市发现的唐朝卷子《杂抄》,该书记载古时帝喾有子名为尧,尧在八岁时被封为唐侯,并在十二月八日升位。某年的九月初九,唐尧召集天下诸侯开会,准备用面米和酒招待。然而,面米尚未送到,帝就去世了。于是,百官推举唐尧继位,由于要为帝喾服丧,不能饮酒,就改用白米和胡麻做成白米面团、糕饼等食品,供诸侯拜会新主时食用。自此以后,白米面团和糕饼就成了九月九日的专有食品。有人认为,《唐六典·膳部》所称的九月九日的“麻葛糕”,就是从这种白米面团和糕饼演变而来;而《食谱》中提到的“张手美家重九米锦糕”,其原料为米面黑芝麻等,只是制作方法不同。因此,九月九日食糕的原始含义似乎是对唐尧登位的纪念。

此外,在中国南方,彝、白、侗、、布依族、土家、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在重阳节庆祝并食用黏性食品如糕饼的传统,但相关的风俗、风物传说却各有不同。例如,贵州锦屏、剑河县天柱县一带的侗族人民,在重阳节都会制作糯米粑来庆祝。据传,这是为了纪念侗家民族英雄姜映芳率领起义军反抗官府取得胜利。而湘西土家族的节日打糯米粑,则寓意着辟恶灾。

相关作品

营养与健康风险

重阳节吃重阳糕,其中还蕴含着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重阳时节是菊花、桂花等花卉盛开的季节,各种花卉有其不同的功效作用。菊花具有明目、治头昏、降压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气的功效。桂花性温,味辛,具有健胃、化痰、生津、平肝的作用。将这些花卉制成重阳节花糕,便有了养生保健的作用。如加入桂花的桂花糕具有舒肝行气化痰、醒脾开胃的功效,用绿豆粉与菊花制成的菊花糕具有清凉祛火的功效。重阳糕既好吃又有不少保健作用,但也不是人人适宜食用。在重阳糕制作过程中,为了使糕点香甜可口,通常会放入较多的食用糖和烹油(甚至猪油),重阳糕中糖类和脂肪的含量较高,是一种高糖、高脂、高热量的“三高”食物。因此,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缺血患者应不吃或少吃、慎吃。另外,重阳糕除了重油、重糖以外,其常用主要食材糯米中所含的支链淀粉比例较高,不易被消化,胃肠消化功能较弱的老年人、儿童以及脾胃虚弱者应慎食少吃。“三高”的重阳糕会刺激胆汁、胰液的分泌,加重肝脏、胰腺的负担,凡有胰腺炎、胆囊炎等肝、胆、胰疾病的患者都不适宜吃。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