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子 :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二十四孝子之一

更新时间:2023-05-14 16:19

闵子(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87年),名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闵子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二十四孝子之一。闵子以孝闻名,其德行与颜回并称。在闵子尽孝道的事迹中,“单衣顺母”的故事最为典型,并留下“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传世名言。孔子听闻此事后,对他大加称赞。闵子的德行高尚,在闵子的老师孔子仕鲁期间,把持朝政的季氏曾请闵子去做费邑宰。闵子答应后,在为官期间发现季氏所作所为不符合仁义之道,便毅然辞官。1074年,由苏辙撰文、苏轼书写《齐州闵子祠记》的石碑,叙述了修建祠堂的经过。到明代,经历城人刘敕发集,捐资重修了闵子骞墓和祠,并在殿后修起了“讲学堂”的东西厢房“阖闺斋”和“芦花馆”。

闵子骞的孝行自古流传。为纪念闵子,后世在济南市宿州市等地都建有闵子的墓或祠堂。明朝有编撰《二十四孝图》,其中闵子位列第三。

人物生平

单衣顺母

闵子骞的先祖是鲁国国君鲁闵公,至其父闵马父时,被公室降为庶民,闵马父只得以开馆教书为生。后来闵子骞举家南迁,住在宋国相邑之东,在一富户里教书。闵子年少丧母,父亲娶了后母,并生育两个儿子。后母极其偏心,对自己亲生的儿子极好,却对闵子另眼相待。但是在闵子的父亲面前,后母表现出一副慈母模样。有一年冬天,后母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做御寒衣物用的都是温暖的棉絮,但是在闵子骞的衣物里填充的都是看起来厚实则不起保暖作用的芦花絮。

一天,父亲带他们兄弟三人外出,让闵子骞掌鞭赶车,由于无法抵御寒冷,闵子骞的双手都冻僵了,几次失手把套牲口的缰绳弄掉地上,马车也因此失去控制。其父见状而感到生气,于是拿起鞭子朝闵子骞抽去,却抽破了闵子骞的棉袄,里面的芦花絮露了出来,随着寒风飘扬。其父见状十分惊讶,又去撕开另外两个儿子的棉衣查看,发现他们的衣服中都是暖和的棉絮,这才恍然大悟自己冤枉了闵子骞,原来闵子骞一直在遭受后母的苛待,其父遂决定休妻。闵子骞却跪下向父亲苦苦哀求,告诉父亲,后母在的话只要他一人受冻,而如果休了她,他的两个弟弟也要因此受苦。其后母闻言极其惭愧,决定痛改前非做一个慈母,对闵子视为己出。

闵子辞官

闵子后来师从孔子。孔子仕鲁期间,鲁国掌权人季氏听说了孔子这一弟子的才德之后,欲请他当费邑宰以管理费城政务。起初,不了解真相的闵子以为可以帮助国家分担政务并作出贡献而答应下来,后来,闵子知道费邑并非国家所有土地,而仅仅是季氏的私人之地后,毅然决然要辞去这一职务。他认为季氏的所作所为不符合仁义之道,目无国君,纵使季氏几番派人游说,他也执意不答应,并表示如果季氏再派人来找,他便逃出鲁国去大汶河之北。季氏便只好打消这个念头。孔子认为他既不做大夫的家臣,也不要昏君的俸禄,若有人来找他,他一定逃到汶水以北了。闵子辞官后,随孔子周游列国,病逝于长清县,享年50岁。

五里三贤

其师孔子逝世后,闵子和同门弟子樊子及宓子为他守墓三年。后来,闵子三人为躲避战乱,便从现在的曲阜市搬到了鱼台。闵子落脚于当今武台大闵村。闵子和另外两人在武台教书,前来跟他们学习的人很多。直到樊子逝世后,闵子才离开鱼台。

人物典故

曹溪一滴

闵子骞师从孔子时,由于家贫而交不起学费,即“束脩”,也就是干肉条,便用曹溪之水精心酿成一缸美酒,以此充当学费,却因此遭到他同学的嘲笑。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在授课时故意讲道:“虽是曹溪一滴,远胜束脩百条”,对闵子骞克服万难求学的精神给予了肯定。

五里三贤

闵子的老师孔子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逝世,闵子和同门弟子樊子及宓子为他守墓三年。后来,闵子三人为躲避战乱,便从曲阜市搬到了鱼台。三人来到鱼台后,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落脚,闵子便住在当今武台大闵村。闵子和另外两人在武台教书,前来跟他们学习的人很多。直到樊子逝世后,闵子才离开鱼台。后人为了缅怀三贤,分别在他们的故居修建了庙、府,世世代代祭祀。后因三贤居住之处相距不超过五里,故称这件事为“五里三贤”。

家族成员

父亲:闵马

老师:孔子

长子:闵子鲁

孙子:闵泽

曾孙:闵伯衍

参考来源:《闵子世家》《闵子家乘》《闵子世普》

影响与评价

影响

闵子骞的孝行已经流传两千余载,在北宋时期就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践行孝道,弘扬了华族的孝义精神。后世人们把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改编成书面文学、戏曲艺术等流传下去,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学宝库,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更让孝文化发扬光大,影响深远。

闵子骞“单衣顺母”的故事在其发生地宿州市代代流传,由此形成了具有宿州当地特色的孝文化,即“善事父母、既养且敬;宽恕仁慈、崇尚仁义;尊师守礼、正直清廉;移孝为忠、忠孝两通”。且该故事的深远传播又深刻影响了宿州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有助于构建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从而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还有助于构建新型社会道德体系。此外,宿州孝文化还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解决养老难题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在当代社会治理方面仍然发挥着重要价值意义。

评价

孔子评价他:“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即认为闵子的孝行使人们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什么异议。“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也。”即认为他为人清正廉洁,既不做大夫的家臣,也不要昏君的俸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即认为闵子平日不怎么讲话,但是一开口就说到事情的要害上。

《孟子》中记述了后人传言:“昔者窃闻之:卜商宋前废公、子张皆有圣人之一体,冉牛、闵子、颜回则具体而微。”即认为闵子大体具备了孔子的所有品行,而局度略小。

诗人陈永修在《鲍西楼诗草·过闵子墓》一诗中写道:“古墓丛祠垂姓名,孝哉闵子死犹生。行人叹息华阳路,芦荻花飞见性情。”

人物纪念

车牛返村

萧县西南大概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麓,有一座两千七百多年的古村,即鞭打芦花车牛返村,简称车牛返村。车牛返村隶属于杜楼镇孟窑行政村,是中国最长的村庄地名,也是中国的孝文化教育基地,有着中国最美地名的荣誉。鞭打芦花车牛返这一村名来源于闵子“鞭打芦花”的典故。2016年12月,安徽省民政厅等六部门批准该村为安徽省第三批“千年古村落”。村内保存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包括闵子骞覆车古道,孔子“晒书岩”等等。“鞭打芦花传说”是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弘扬和传播孝文化的旅游景点之一。

陵墓祠堂

闵子骞祠堂

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南部2公里处,有一座名为闵祠村的村庄,北邻曹村镇曹村,西与萧县白庄村搭界,南邻河北村,东与陈山相连接。闵子骞晚年时期便生活在这里,为纪念他,该村便更名为“闵祠村”。此处修建的闵子骞祠堂、墓地是宿州市重点名胜古迹,均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被安徽省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闵子骞祠建祠情况,王洪震指出,“闵子祠始建于汉,兴盛于唐、宋,元初毁于兵火,明成化年问,提学御史司马公堑命知州万君本巨资重修,明嘉靖丙申年间,巡按御史苏公佑命知州应君重修,清道光年间、民国元年均按此规模重修过。”

闵氏家庙

闵子骞的出生地闵家寨坐落在费县县城东北方向,闵家寨内有供奉闵子骞的家庙,庙内唐朝至民国的碑石有上百余块。闵家庙正阳门三间,门上悬挂着爱新觉罗·弘历的手书“笃圣祠”这三个金光大字。此外,闵子骞的长子闵沃盈葬在此地,在村前占地百余亩的闵氏林中,原本就有其长子闵沃盈之墓。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闵氏家庙等建筑遭到破坏。2003年,参考孔子庙的建筑风格及布局,闵氏族人出资修建了现在的闵氏家庙,且在村中寻来了五块古纪事碑。

闵子骞墓

在今安徽宿州、河南范县及山东济南均有闵子骞墓存在。

宿州的闵子骞墓位于闵祠村,是由三座墓组成的墓群,此而济南和范县两地的闵子骞墓是单独的一座陵墓。

济南市的闵子骞墓坐落在济南孝道文化博物馆,毗邻济南市百花公园。济南的闵子骞墓内有一座仿古庙堂,庙堂为一座三开间的普通建筑,庙内供奉着闵子骞的雕像,三面墙壁上都有他的生平事迹。在庙宇的北面,有一座凸出的坟墓,周围有石羊,石马,石狮,还有一些古老的树木,这就是闵子骞墓。闵子骞的坟墓北面有一座题为“闵子骞墓”的碑文,并配有一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简介。闵子骞的墓区,到处都是石碑等古物。墓地西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公路,叫做闵子骞路。从2005年开始,闵姓后裔在济南市建立济南闵氏宗亲会,此后,闵氏子孙每年清明节都会到闵子骞的墓前拜祭。

范县的闵子骞墓位于张庄镇闵子墓村,距县城18公里。后世因崇敬闵子之德,遂以闵子为题,于2002年获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闵子骞的墓,座北朝南,冢高1.5米,周长8.4米,建筑面积20平米,是一座古墓。《范县志》中有记载,明朝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知县陈奎初为其修建了一座庙宇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十四年,知府唐晟秀建了一座陵墓,墓碑旁种着松柏,碑文《重修闵子墓》是由山东省督粮道孙星衍所著。闵子坊位于陵北,因文化大革命,于一九六六年遭到破坏。

而究竟哪个才是真正的闵子骞墓还尚存争议。

三贤故里

孔子逝世后,他的弟子为他守墓三年。后为躲避战乱,闵子、樊子、宓子自今曲阜市迁移至鱼台。樊子逝世后,闵子和宓子才分别离开鱼台。后世为纪念三贤,分别在他们的故居修建了庙、府,世代祭奠。

后世追封

闵子骞病逝后,因为他高尚的德行,历代帝王对其屡有追封:唐朝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追封费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封琅公、南宋赵禥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又称费公。

二十四孝

明朝有编撰《二十四孝图》,其中闵子位列第三。

研究书目

论语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闵子骞单衣记》

《二十四孝图》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