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 :孔门七十二贤之首

更新时间:2023-05-15 17:14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字子渊,又被称为颜渊,鲁国人,生于齐国临淄(今淄博市)。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子学生中的“七十二贤”之首。被尊称为“颜子”,尊为“复圣”。颜回是儒家五大圣人之一,《论语》编撰者之一。

颜回出生于鲁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夏历十一月十六日,当时的颜氏家族已经衰落,他跟家人居住在鲁国都城曲阜市的旧城陋巷之中。鲁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十三岁的他前往鲁国向孔子求学,并成为孔子的亲传弟子之一,他也是较早体会到孔子学说精妙的弟子。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次年,娶了宋国女子戴氏为妻。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01年),儿子颜的出生。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颜回随孔子开始周游列国。不惑之年才回到鲁国的陋巷之中。随后开始讲学,并帮孔子整理典籍。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颜回因故辞世,享年41岁。

作为孔子最得力的学生之一,颜回在政治和社会事务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他秉持孔子的理念,提倡仁爱、礼义和诚信,力图通过教育和道德建设来改善社会风气和人伦关系。他也积极参与各地的政治改革和社会事务,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了自己的力量。颜回的智慧和品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思想和教诲通过《论语》等文献广泛传承,成为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坚守着道德的原则,追求人格的完善,为后代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伦理观念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自曹魏正始元年(公元240年)祭孔时以颜回为配享后,历代统治者对颜回封赠有加。颜回先后被封为“亚圣”“亚圣国公”“兖国复圣公”“复圣”等。

人物生平

生平考据

生卒年考据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颜回是孔子的学生,是孔子学派的重要人物。根据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院宋立林的说法,颜回应生于公元前521年,卒于公元前481年,享年41岁。

然而,也有一些学者对颜回的生卒年提出了不同的观点。按《史记》《孔子家语》所载颜子皆少孔子三十岁,而又与《公羊传》等记载相符,较为可信。但崔适史记探源》等以颜子“三十二岁”卒,当孔子七十一岁时,故其当少孔子四十岁,《史记》等所言“三十”当为“四十”之误。宋立林认为,如果颜子少孔子四十岁,则当孔子开始周游列国时,他不过十三四岁,恐尚不及“束修”之年龄,未入孔门。而据《史记》,颜子当始终追随孔子周游。第二,颜子之父颜路,少孔子六岁,则从常理推之,颜子之生年与伯鱼之生年亦应在六、七岁至十余岁之间,不可能相差过大,故颜子少孔子四十一岁,可信度不高。

一些史书比如《家语·七十二弟子解》记载颜回在世年数为三十一,关于颜子之“三十一”当为“四十一”之讹。因为古代记数中“三十”与“四十”只差一竖笔,极易出现错讹。综合各家之说以及史料推断,宋立林认为颜子当少孔子三十岁,卒时为四十一岁,其生卒年当为西元前521年一前481年。

颜回生平

根据史料,可将颜回的一生划为三个阶段,一是在鲁阶段(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97年),二是随孔子周游列国阶段(公元前497-公元前484年),三是返鲁阶段(公元前484-公元前481年)。

在鲁阶段

公元前521年,鲁昭公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颜回生于鲁城陋巷。颜回出生的时代为春秋末期,那时周天子的王权和各诸侯国的公室都在衰落。在鲁国,颜氏家族的衰落也变得明显。到了颜路和颜回父子这一时期,他们除了保留了祖传的贵族身份和颜路的鲁卿大夫头衔外,只有简陋的住宅和五十亩的郭外田地,以及十亩的郭内菜园。在春秋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这些少量的土地无法维持一个贵族家庭的生计,颜回父子不得不削减一般性的开支,过着简朴的生活,居住在陋巷中。由于家境贫寒,他曾经在田间劳作,但他对学问的渴望从未减弱。

长大一点,听闻孔子的名声,颜回决定前往拜见他,并在十三岁成为孔子的学生之一,那时的他也是孔子门下最小的弟子。颜回不喜言语,不露才智,甚至孔子也无法直接判断颜回的天资。直到有一日孔子与颜回畅谈终日,才认识到颜回其实天资聪颖,后来更是发现就算是端木赐也其实不如颜回。

颜回拜入孔子门下后,对于儒家学说的各种问题表现出较高的理解力和领悟力,受到孔子的赏识和称赞。他遵循孔子的“仁”“礼”思想,谨言慎行。孔子对他的教育也很用心,称赞颜回有“五十而知天命”的修养。颜回在孔子的影响下,成为了一位儒家学说的坚定信仰者。史载,鲁定公七年(公元前503年),颜回西游至卫,由卫至宋。鲁定公八年(公元前502年),十九岁的颜回娶宋女子戴氏为妻并与次年生下儿子颜歆。

随师周游列国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97年),孔子“三都”的计划失败,发现在鲁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已不可能,便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颜回随孔子游历列国,传播儒家学说,旨在寻求实践儒家思想的机会。

卫国之行

孔子一行离开鲁国的第一站便是卫国。在卫国孔子寄住在弟子仲由妻子的兄长颜浊邹家,颜回与颜浊邹同为小子颜友的后人。颜浊邹十分热心的将他们引荐给卫灵公,卫灵公尊敬孔子,以孔子在鲁国的俸禄水平优待孔子。但是有人向卫灵公进谗言陷害孔子。卫灵公便派公孙余假带人持兵器在孔子居所附近出入暗中监视孔子师徒。孔子感觉到威胁,害怕获罪于卫灵公,便带弟子出走去往陈国

但是在去往陈国的路上,途经匡地(今河南长垣市境)时,被误认作曾侵犯匡地的阳虎而被简子带领的匡人围困。此时恰好颜回在路上因为遇到一位远房亲戚而耽误了行程,听说恩师被困,便立即前往宁俞府上寻求帮助,宁武子随颜回赶到向简子说明情况方将孔子一行放行。孔子见到颜回激动地说:“吾以汝为死矣。”颜回恭敬地回答道:“子在,回何敢死。”出匡地之后,孔子一行在蒲乡与公孙戌达成协议不返回帝都,后来颜回以公孙戌此法不仁义为由劝孔子返回帝都。卫灵公特设国宴欢迎了他们。但是回到卫国之后,孔子却觉得越来越不自在,逐渐发现自己的抱负无法在卫国实现。于是在公元前492年,孔子决定离开卫国。

宋陈之行

离开卫国的孔子先是决定去往晋国,但半路决定前往宋国,在宋国遭到司马耕的哥哥,当时的宋国大夫司马桓的迫害,于是又逃往陈国,在陈国泄庄颜回与孔子遇到一名风度不凡的采桑女,恰逢陈国君主授九曲明珠请孔子穿线,颜回便返回泄庄请女子传法,由此孔子在陈国受到认可。

公元前489年,吴国大举攻陈,楚国出兵相助,但后来陈国依旧处于混乱之中,孔子师徒无处容身便欲前往楚国。

前往楚国

颜回也随着孔子前往楚国,途径了蔡国,途中因为路途险恶,孔子一行一度陷入绝粮之境。在路中遇到几名军官和囚徒,端木赐将自己的衣服给与站岗囚徒御寒,囚徒为感谢其情义,帮师徒几人买米度过粮荒。其间,孔子发现一片兰花,借此情景操琴作赋。颜回听出其中归隐之意,孔子称赞其:“知我者,莫若回也。”

到达楚国后,楚昭王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甚至在得知消息后,立即就命人在十里长亭搭建迎贤楼,在城内披红挂彩以示欢迎。孔子一行在楚国受到了重用,而这却让令尹子西感到嫉妒,于是进谗言使楚王冷落了孔子。于是在楚昭王去世后,公元前488年,孔子又带领弟子回到了卫国。孔子六十七岁这年,他的妻子离世,孔子终日郁郁寡欢,但是没有声张,弟子们不知老师悲伤的原因,只有颜回一语猜中,孔子随将所有苦闷都告诉了颜回。

随师归鲁

孔子一行人周游列国14年,想要实现“仁政”“德治”,但是却到处碰壁,最终在鲁哀公季康子的邀请下,孔子决定返回故土,颜回与一些弟子也跟随师父回到了鲁国,也有一些弟子继续留在卫国做官。

回到鲁国之后,颜回除讲学外,便是帮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颜回在整理时,不限于一般的刻写与编简,而是着重于考证及校对,把周游列国时所获得的不同古籍互作参证,去伪存真。特别是《易》,颜回是主要整理人之一。在整理过程中,颜回呕心沥血,以致劳累而死。颜回死后,孔子在颜回对《易》所作整理的基础上,又经过“韦编三绝”的辛劳,才给后世留下一部完整的《周易风水》。

然而,颜回在年轻的时候就因病去逝了。他去世时只有不到五十岁,为儒家学派和中国古代哲学界的早逝英才之一。孔子对他的去世深感痛心,并亲自主持了他的丧礼。

人物身份

颜回在世时,是孔子的弟子,也是孔子弟子中较有贤能的一位,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颜回便是这七十二位之首。

在后世,颜回有多种封号,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将其奉为先师,而后,开元八年(720年)李隆基封其为亚圣。嘉靖九年(1530年),明世宗将孟子封为亚圣,而将颜回封为复圣,这个封号被后世一直沿用。

同时,颜回也被认为时颜氏之儒的开创者,是颜氏之儒的核心人物。

思想主张

以舜为志

颜回认为舜是一个有德行和才能的君主,他具备了治理天下的能力和品质。颜回认为认为舜天生具备了治理天下的天赋,他的德行和品质得到了天地的认可,四海之内的人民都愿意听从他的命令。同时他也欣赏舜“无为而治”的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所倡导以“民”为本的“王道”思想。颜回以“愿无伐善,无施劳”表达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内修己德、外施爱民,这就是与舜之志相似。

同时颜回在崇尚的治国论事之道上也得到舜的启发,有一次,颜回陪着鲁定公,东野毕在台下驾马车。定公说:“东野毕驾车的技术真是高明。”颜回说:“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鲁定公听了不高兴,跟他身边的人说:“我听说,君子不在背后说人坏话,颜回也会在背后说人坏话吗?”颜回就两步作一步地跨着台阶离开了颜回回去后过了三天,养马的人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骏马跑了,两匹服马进了马概。”鲁定公听了,越过席位站起来,立刻备车召见颜回。颜回到来之后,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之事,你说:“东野毕确实善于驾车,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我不明白你怎么知道的?”颜回说:“我根据先王治国知道的。从前帝舜善于管理百姓,造父善于驭马。舜不耗尽民力,造父不让马筋疲力尽,因此舜无逃亡的百姓,造父无逃跑的马。现在东野毕驾车,拉紧疆绳,上好马嚼子;纵马于峻险之地,长途奔跑,耗尽马力还要马不停狂奔,所以我知道马会走失。”

道德修养

作为儒家学者,颜回极有可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他可能认为,政治家首先要在自己身上树立良好的榜样,通过自身的品德和道德行为来影响他人。他强调忠诚、孝顺、正直和谦虚谨慎等道德品质的培养,认为这些品质是一个人成为真正君子的基础。他主张通过自我反省和修身养性的方式,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素养,成为一个有德行和品德的人。

修身治国平天下

颜回认为要平定社会动乱,必须从个人道德修养做起,每个人都应修身成为真正君子,全社会才能达到理想状态。这体现了他把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结合的思想。儒家重视君子治国的理念,即希望有德行高尚的人担任政治领导职务,以实现国家的和平繁荣和百姓的幸福。颜回可能主张将政治权力授予德才兼备、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颜回认为君主要首先达到内心道德圆满和智慧,做到“内圣”,然后通过道德感化来“外王”,使国家安定统一。“内圣”是进行外王的前提条件。

仁爱与仁政

儒家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仁爱,即以爱心和善意对待他人。颜回明确提出“仁”是治国的核心准则,君主以仁政可以使国家安定统一。这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重要内容。颜回可能认为政治应该建立在仁爱之上,政府应该关心民众的疾苦,实行仁政,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颜回强调每个人都应全心全力地实践仁爱之道,只有每个人都能尽心行仁,社会才能和谐稳定。这是他在个人道德修养方面的核心主张。

教化人民

作为儒家学者,颜回认为政治的根本在于教化人民,培养道德良好的公民。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从而改善社会风气和政治环境。颜回非常重视教育和学习的作用。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提升人的品德的重要手段,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获得知识和智慧,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他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名人的言行来塑造自己的人格,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来提升自己的智慧和见识。他强调学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培养品德和塑造人格。

天人合一

颜回思想贯穿天人合一的理念,反映中国古代理想主义世界观。与天地同流、“天人合一”的人间至“乐”,是一种超越物我、超越道德伦理而通向审美的至善至美的境界。这种君子“忘我”的超然境界,这种与世无争的博大情怀,与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相契合。可以说颜回的言行就是孔子精神中最高的范畴——天地境界的外化。

传承

颜子师承

颜回的师父是孔子,是孔子门下十大弟子之一。他跟随孔子学习了几十年,深得孔子的真传。颜回是孔门七十二贤之首,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他传承并弘扬孔子的思想和修养方法。

颜回在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的进程里,完成了从孔门入室弟子到孔子最得意弟子的学术成长过程。他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和修身方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学问。颜回晚年回到鲁国,以孔子的思想教导弟子,使孔孟之道在鲁国广为流传。同时,颜回帮助孔子整理古籍,有说法认为《易》的主要整理者就是颜回。颜回通过自己的学问修为和教学事业,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成为儒家学说的重要传人,奠定了他在儒家学术史上的地位。

老师孔子

颜回的老师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姓,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孔子”。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 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 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 该书在后世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 他创办私学,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 他的心理学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思想背景上产生的。颜回作为他的学生,也在践行孔子的思想和意志。

颜氏之儒

颜氏之儒是指中原地区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家颜回及其弟子颜路等人。《韩非子·显学》指出:自孔子死后,儒分八派,“颜氏之儒”是其中的一派。颜回通过自己讲学授徒,传授儒学六经;通过协助孔子整理古代典籍,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形成了儒家的一个宗派——颜氏之儒。

颜回是颜氏之儒的核心人物,他致力于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他将孔子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学说中,并通过教育和培养弟子将其传承下去。

汉代

颜氏之儒在春秋时代已有一定影响。汉代时,颜安乐严彭祖开创了春秋学“颜氏学”。汉末时颜盛以儒学传家,其长子颜钦,精通韩诗、礼、易、尚书。颜钦之子颜含“少有操行,以孝闻”,他笃行儒家“孝悌”,并以孝道教育儿子,对儒家重视实际和重民思想亦有所弘扬。此后,金陵颜氏家族在儒学领域多有建树,世传《周官》《春秋》《左传》等。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颜延之“好读书,无所不览,文章之美冠绝当时”。颜延之“每折以简要,连挫续之”,“言约理畅,莫不称善”。他又作《庭》,对儒家的伦理、政治、哲学观点多所阐发。颜协“博涉群书”,以儒家思想教育子弟,其子颜之仪颜之推皆善儒学,其中尤以颜之推影响较大。颜之推幼承庭训,对《左氏》《礼》《传》皆有较深造诣,著有《颜氏家训》。他以儒家的传统观点对立身处世、求学、修养、治家等问题提出了较有价值的认识。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颜氏一族发展达到高峰期。颜思鲁以儒学显,颜游秦曾撰《汉书决疑》,其侄颜师古注《汉书》时多资取其义。颜游秦在任廉州刺史时,以儒家的“德治”思想治理地方,时当地“人多以强暴寡礼,风俗未安”,颜游秦以德治理同时参照道家无为思想,安抚开导。颜师古是唐朝著名儒学大师,精于训,曾奉李世民之命撰修《五经定本》,在文字上统一儒学,为儒学的复兴做出巨大贡献。与其弟颜勤礼颜相时三人同为弘文崇贤学士,与四弟颜育德一起参加校订经史工作。颜昭甫更被称为“硕儒”,其子颜元孙颜惟贞俱为一时名儒,孙颜早卿、颜真卿自幼传习儒学,受到良好的家族教育。

五代

五代时,颜真卿后裔颜诩,与颜、颜翔兄弟数人事继母以孝闻,笃志儒学,尤精祠翰,严于礼法。颜衍少时苦学,治左氏春秋,守章句学,无文藻,然直谅孝悌,为时所推。

宋元明清

宋代福建龙溪人颜慥颜师鲁颜耆仲、颜颐仲等,均为儒学传家的著名人物。

明清时期有“泰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颜钧和“颜元”的开创者颜元,他们创立的“大中哲学”和“实学”体现了平民化的哲学思想。颜素则特别精通《易》,四方学者日众。二十年不涉官场。著有《易研》五卷,诗文数卷。

近代

近代,有湖南省学者颜昌晓,欣赏王夫之学说,积极参与《船山学社》的组织与宣讲工作。他与杨昌济一道推荐毛泽东加入《船山学社》。颜昌晓博古通今,治学严谨,一生尤潜心于管仲研究,在湖南大学开设《诸子》课,书其楼为“校管楼”。《管子校释》一书,是颜氏的一部巨著,后郭沫若编著《管子集辞》时,曾引用了不少颜氏的见解。

当代

当代颜氏后裔在哲学领域有较高学术建树者,当推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颜秉罡,他同时兼任山东大学中国哲学研究所所长,山东哲学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周易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主讲《中国哲学史》《儒家哲学》《中国哲学导论》等课程。他着力于对现代儒学的研究和探讨,尤其是对当代大儒牟宗三熊十力的哲学思想进行深人研究。而山东省淄博市企业家颜景策,则从企业经营管理中结合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总结出一套“颜氏经营哲学”,受到国家领导人薄一波、田纪云及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并应稻盛和夫之邀赴日本讲学。在其著书《颜氏经营哲学》一书中,颜景策结合自己的实践,提出了共同发展的经营思想,合法、合理、合算的原则和友谊、贸易、效益的六字方针。

人物影响

对子思和孟子的影响

颜回的“内圣外王”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和实践,这影响了子思和孟子强调道德修养和仁政的思想。而他强调“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要轻徭薄赋,关爱民生,这又影响了子思和孟子关注民生和轻税薄赋的思想。同时,颜回讲究诚意和博学,这影响了子思和孟子重视诚意、知行合一和广泛学习的思想。他的“知言”和“正心”思想,即要言必诚,正心然后诚言,这又对子思和孟子强调修身正心、诚意正言产生了重要影响。“动容貌,违众偶”的思想,即要打破常规,不要随波逐流,这也影响了孔伋孟子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思想。

对庄子的影响

颜回“内圣外王”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这与庄子推崇“养生”、“逍遥”的思想有相通之处;颜回的“正心”、“知言”,庄子也倡导调心遣意,言必信,二者都反对浮夸虚伪的言行;颜回提出“动容貌,违众偶”,主张独立思考,庄子的“逍遥”、“绝俗”思想也有违背传统的成分;颜回重视内在修养,庄子提出“忘言”、“无为”等理念,都强调回归自然,少有功利之念。然而,颜回注重礼仪修养,庄子则认为应“绝圣弃智”,二者在自然态度上还有差异。

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正心诚意”都有颜回“正心”和“内圣外王”思想的映射,颜回强调“知言”“正心”,然后才能真正体悟天理,这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思想一脉相承;颜回传承发扬孔子的礼教思想,这也为宋明理学的理学发展做了铺垫;颜回注重“教心”,宋明理学的心学也强调以心传心,启发学生自悟。颜回提倡知行合一,理学也强调君子“致知在格物”,知与行的统一。颜回“违众偶”引导独立思考,理学也鼓励学者独立思考,不依附权势。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孔子描绘颜回的生活方式时,将其形容为“一食一瓢饮”。这个经典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树立了深远的影响,成为读书人志在清高、安于贫穷、不为物质财富所困扰的文化典范。颜回也被祭祀在孔子庙,宋代以前被称为“亚圣”,后被封为“复圣”。

颜回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参与的统一。颜回认为一个君子要先“正心诚意”,做到内心正直,然后才能承担起治理国家的重任,通过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化和教化百姓。这一思想为后世君子政治思想奠定了基础。

颜回倡导“礼治”思想,强调仁义礼乐的实践。颜回认为仁义礼乐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方式,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礼仪可以达到内心的平和高尚。这一思想对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仪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

颜回创建诸子百家之一的“颜氏”,讲学弘扬儒家思想。颜回将当时的儒家理论加以发展,使它成为独立的学派,对后世儒学的形成和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他提出“诚意”“正心”等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孔子“仁”的内涵。

颜回还倡导平等教育,反对门第观念。他强调不分贵贱、富贫,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学生。这对当时重视门第等级的社会风气产生了很大冲击,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相关人物

亲人

师门同窗

颜回在孔子门下,而同属于孔子门下的弟子中,有颜路颜幸闵子冉耕、南容、公冶长等同属颜氏的德行之儒,也有端木赐仲由冉求公西赤这类在政事方面有较高成就的从政弟子,与颜回同门师兄成就较高的还有孔鲤原宪曾子颛孙师卜商等人。后世将孔子门下较有成就的弟子并称为孔门十哲和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十哲

《论语·先进》载,“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冉雍;言语:宰予、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后世将这十位弟子合称孔门十贤。他们可以全部归入“四科”行列,其中“德行”科目包括:子渊、闵子冉耕、仲弓;“政事”科目包括:子有、仲由;“言语”科目包括:子我、端木赐;“文学”科目包括:子游、子夏。

子骞,即闵损,字子骞,鲁国人。闵损在孔子门下以“孝行”著称,汉朝刘向曾在他的《说苑》一书中有如下记载:闵损被后母虐待,吃穿都受到为难,但后母对两个亲生儿子却非常慈爱。闵损的父亲知道此事后非常恼怒,要将闵损的后母赶出家门。虽然按照当时的礼法规定,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但闵损得知后却力阻他的父亲这样做﹣﹣他认为后母对待自己一个人恶毒,其他两个兄弟却可以受到关爱,但如果将后母赶走,其他两个兄弟也要受苦了。闵子的父亲最后听从了他的劝解,后母也从此改头换面,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对待闵损。此外,闵损一生没有进入仕途,并且有明确地拒绝做官的言论和行为。

冉耕,即冉耕,字伯牛,鲁国人。冉耕一生注重德行,保持操守,得孔子赏识。后来冉耕不幸得了麻风病,为了不传染别人而闭门不出,独自治疗,即使是孔子前去探望也只能隔着窗户。冉耕说:“恩师看望,本应亲自迎接行礼,但是为了不将病传染给恩师,只能让人认为我无礼于恩师了。”孔子非常感动,曾因此而发出对上天的不满,认为冉耕这样德行高远的人不应该遭受这样的厄运。

冉雍,即冉雍,字仲弓,鲁国人。冉雍虽出身贫贱,且他父亲的品行也不好,但冉雍却出污泥而不染。他的心胸和德行,很受孔子喜爱。曾经有人用冉雍父亲的恶行攻击他,但冉雍说:“即使是最普通的耕牛,也可以生出小牛来作为祭祀用的神圣供品。”以此来证明自己一心向贤的决心。后世中,荀子(即荀子)对冉雍大力推崇,认为他是孔子之后的一代大儒。

子有,即冉求,字子有,又称冉有或有子,鲁国人。冉求多才多艺,是孔子赞赏的弟子之一。冉求曾任官职,政务得当,而且在理财方面也有天赋,同时冉求在军事上颇有成就。公元前484年,冉求被任命为鲁国统帅,以巧妙的战术击败齐国,并趁机说服季康子(时任鲁国正卿,掌管朝政并兼任最高军事指挥官)迎回流亡在外十余年的孔子。唐朝开元年间,冉求被李隆基尊为“徐侯”;宋朝大中祥符年间,赵恒又封冉求为“徐公”。

仲由,即仲由,字子路,又称季路,鲁国人。仲由出身贫贱,但生性果敢,又好武艺,有军事才能。孔子对仲由的评价非常高,曾说过,如果儒家思想不能发扬光大,他就去世外隐居,那时仍然跟随在他身边的恐怕只有仲由。仲由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对于那些敢非议孔子的人向来不留情面,因此在他成为孔子的弟子后,孔子就很少再听到众人的非议了。后来仲由战死,年过七旬的孔子因此极度悲伤。

端木赐,即端木赐,字子贡,卫国人。端木赐善于思辨,对事物有独特见解,《论语》中他与孔子的对答出现最多。但孔子对端木赐时有微词,器重他不及颜回。端木赐的成就在政治和经济上:在政治方面,他曾游说各方势力,不用一兵一卒保鲁国周全;经济方面端木赐是当时的富商,也是孔子门下最富有的弟子。孔子过世时,端木赐未能及时赶回参加葬礼,所以孔子的其他弟子都是守孝三年,但端木赐却在孔子的墓前守候了六年,师生情谊可见一斑。

宰予,即宰予,字子我,又称宰我,鲁国人。宰予在孔子门中以善辩著称,即使和孔子也常有争辩。比如对守孝期的规定,宰予认为三年过长,应该为一年,但孔子出于对孝道的遵行,驳斥了宰予的提议。《史记》中有记载宰予因参与政变被杀,不过据北京大学国学教授张岱年考证,被杀的人只是与宰予同字,实际上并非一人。李隆基追封宰予为“齐侯”,而赵恒则追封他为“齐公”。

言偃,即言偃,字子游,又称言游,吴国人。言偃在孔子门中以文学见长,学识渊博,也是孔子器重的一名弟子。孔子曾对言偃做出“吾门有偃,吾道其南”的评价,意思是说有了言偃这名弟子,他的儒家思想就可以传播到南方去了。当时,南方被认为是荒蛮未化之地,而言偃也是孔子门中唯一的南方弟子,难得的是他在文学科目上又可以排在第一名,其身份的特别可见一斑。

卜商,即卜商,字子夏,又称卜子夏,卫国人,但是据北京大学国学讲师钱穆先生考证,卜商为晋国人,现被主流学者采用。卜商文笔秀丽,是孔子晚年得意弟子,他的成就在于对儒学的创新和发展。孔子也曾因卜商的见解而受到启发(《论语.八》),将儒学不断推向更高的成就。虽然卜商文采极佳,但他的人生并不顺畅,因晚年丧子,哭瞎了双眼。唐玄宗追封卜商为“魏侯”,而宋真宗则追封他为“魏公”。

孔门七十二贤

历史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

颜回的老师孔子给予了颜回很高的评价,孔子说过最多的就是“贤哉回也”,当得知颜回居于陋巷之时,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当与颜回深谈之后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甚至在颜回去世后,当提及他的时候孔子也感叹:“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孟子对颜回的评价是:“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他认为大禹后稷和颜回三人处于不同的环境,但他们的行为和追求却是一样的。大禹考虑到天下有被水淹没的人,就像是自己使他们被淹没一样;后稷考虑到天下有挨饿的人,就像是自己使他们挨饿一样,所以才会那么急迫地去拯救他们。颜回则是因为他的意愿而不能做到,而不是因为能力不足而不去做。如果让大禹、后稷和颜回交换处境,他们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唐宋时期

唐朝韩愈在《闵己赋》表达了对颜回的景仰与缅怀之意:“昔颜氏之庶几兮,在隐约而平宽,固哲人之细事兮,夫子乃嗟叹其贤。”

李隆基在《颜子赞》中也给予颜回很高的评价:“回也亚圣,某也称贤。四科之首,百行之先。”

同时期的陆龟蒙则在《陋室铭》中对宴会的安贫乐道做出了”箪瓢屡空,其乐怡怡。圣人之言,终日不违“的评价。

宋朝苏轼在《颜乐亭诗并序》中称颜回为老师:”美哉我师,安在微巷。渺然其身,中亦何有。”

赵匡胤认为颜回:“德冠四科,名垂千古。”高宗赵构则认为:“宜称贤哉,凭仅不愚。”

赵昀也给出“步趋圣人,瞠若其后”的评价。

宋朝程颢称赞颜回的成就“盛德弥光,风流日长”“万世心目,破昏为醒”

明清时期

朱元璋认为颜回“具体希圣,克已为仁,德明道立,光昭千载”。

明朝的陈镐在《次李东阳韵》中以”萧然陋巷居,乐哉斯独人“称道颜回。

罗璟在拜颜庙之后,留下”从容四勿为仁地,千古寥寥愧后尘”的赞誉。

明朝的陈凤梧赞美颜回“博文约礼,超入圣门。”

康熙帝称颜回为“王佐之器”,他的思想“礼乐四代,治法兼备”。

爱新觉罗·弘历爱新觉罗·弘历在《祭颜子文》中称“惟复圣颜子,泗水钟英,杏坛希圣,四科首选”。

人物争议

韩非子所说的"颜氏之儒",属于"八儒"中比较有争议的一派。孔门弟子中有八、九位颜氏,因此韩非所谓颜氏之儒具体何指人们意见不一。关于韩非所说的“颜氏之儒”有四种不同的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无法确定具体指的是哪位颜氏,因为孔门弟子中有多位颜氏,比如梁启超就认为:“颜渊先孔子卒,是否有弟子传其学,无可考。此文颜氏之儒,不知出谁何也。”孔繁亦直接指出,颜氏之儒为根本不可考证的。

第二种说法认为“颜氏之儒”指的是颜回及其学派,郭沫若《儒家八派的批判》认为,“‘颜氏之儒’当指颜回的一派。颜回是孔门的第一人,他虽然早死,但在他生前已经是有‘门人’的”,颜回是颜氏家族的后代,属于颜氏家族的儒家学派。颜回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他们都是颜氏家族的代表人物。因此,许多史书和文献都将颜回视为颜氏家族的传承者,将其学说归属于颜氏儒家学派。

第三种说法为“ 言偃说”,李零不同意郭沫若的说法,而提出一种新说:“惟‘颜氏之儒’,多以为是颜回的学派,则有疑问。案孔门弟子以‘颜’为氏者有九,未必即颜回。又据上博楚简,言游之‘言’与颜回之‘颜’无别,它也可能是言游的学派。”其弟子胡兰江表示支持。但是他的弟子徐刚和梁静则认为是颜回。

而第四种说法认为可能是指颜浊邹及其后学,将颜浊邹与子张并列, 似乎可以证明韩非子所说颜氏之儒应为颜浊邹一派,但此说法说服力较小。但是学界主流认为“颜氏之儒”指的是颜回一派。争议主要集中在颜子的生卒问题和是否有门人的问题上。

历代封号

颜回去世后,各朝代均有立庙祭祀颜回有他的老师孔子,自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过曲阜市,以太牢之礼祀孔子,颜回配享后,在李世民之前各朝君主常在祭祀时以颜回配享孔子,同时后朝也常有封赏颜氏后人,如《续文献通考》中有载:曹丕设立三氏学,专教孔、颜、孟三氏子孙。而自唐太宗始,各朝也有对他新的封号:

名言章句

译文:老师您还健在,弟子颜回哪敢死啊。

译文:先生行走我也行走,先生快步我也快步,先生奔跑我也奔跑。

译文:老师的道,越抬头看,越觉得它高明,越用力钻研,越觉得它深奥。看着它似乎在前面,等我们向前面寻找时,它又忽然出现在后面。

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译文:颜渊说;“舜是什么人,我就是什么人,只要有作为就能像舜一样。”

译文:如果我们的“道”没有修好,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的“道”已经完善而不被采纳,那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

译文:鸟走投无路了就会乱啄,兽走投无路了就会乱抓,人走投无路了就会欺诈。从古到今,还没有使臣民走投无路而能没有危险的君主啊。

译文: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好像有一个十分高大的东西立在我前面,虽然我想要追随上去,却没有前进的路径了。

亚圣之“争”

孟子究竟是颜回还是孟子,存在一些争议。自李隆基诏封颜回为亚圣的数百年里,亚圣在官文史料中一直被认为是颜回。但是自唐朝韩愈提出道统之后,孟子的学说不断被重视,韩愈认为孟子是孔子真正的传人,由此开始了孟子的升格运动,而后随着唐宋时期儒学的不断发展,北宋程颢程颐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推崇以及南宋理学家朱熹对此四书的合并注疏,孟子在儒家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升和巩固。至顺元年,孛儿只斤·图帖睦尔将孟子封为”邹国亚圣公“,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嘉靖九年,明世宗明更定孔子祀典,改孔子封号“大成至圣文宣王”为“至圣先师”,设立四配:复圣颜回、曾子曾子、述圣子思、亚圣孟子,颜回为四配之首。相应地,作为从祀者之一孟子的尊号也由“邹国亚圣公”改为“亚圣”。

典籍里的颜回形象

《论语》中的形象

明睿好学

颜回初入孔门,表现并不突出,甚至孔子错认为他是个愚钝之人。然而后来夫子不仅觉得颜回不愚,甚至认为他最聪明。子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与!”此句粗略看去,仿佛意在强调颜回的勤奋,实际是赞美颜回的聪明。原因是,只有颜回能完全听得懂。夫子不管讲多快讲多难,颜回都跟得上听得懂,精确领会掌握,所以他不懈怠。夫子甚至以略带遗憾的口气说,教这样的学生对自己都没什么帮助,起不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颜回既对夫子所言心悦诚服,又从不懈怠。

颜回“好学不厌”。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孔子对颜回的回忆充满了赞叹和痛惜。赞叹颜回生前最为好学,而他死后诸弟子中,没一个能像他那样好学的;痛惜如此好学的颜回,却不幸短命。

用行舍藏

颜回的最高修为,可用“用行舍藏”4个字概括。子谓颜回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颜回有能,但不夸耀;有功,但不表白。这不是虚伪,是大善,因为他关注到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在他人那里引起的感受。“不夸耀不表白”,即便是很好的才能和很大的功劳,也只有合乎“礼法”,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其价值,从而获得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最后,孔子叙说了自己的志向,也是对颜回“无伐善无施劳”所得结果的正面补充。在这个志向里,孔子描绘了一个极其美好、洁净而理想的世界。人人心里安然满足、彼此信任、充满感恩和怀念;这是一个人人守“礼”的世界,是师徒愿意倾其一生修养自己奉献他人的世界,也是古圣贤的人生志向。

《庄子》中的形象

好学善学

不论是在《论语》还是《庄子》中,颜回“好学”的形象都是一以贯之的,颜回的“好学”也正是孔子喜爱颜回的重要原因之一。庄子笔下的颜回,继续发扬了颜回好学善学的特点,《庄子》中颜回分布在十一篇中,大多数篇目中的颜回都是作为问道者的身份出现,《大宗师》颜回问孔子孟孙才丧母之事、《天运》中颜回问师金孔子西游于卫一事、《庄子·山木》颜回问孔子“无受天损易”、《田子方》中颜回问孔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无器而民滔乎前之因”、《知北游》中颜回问孔子如何做到“游”、《庄子·外篇·达生》中颜回问孔子津人操舟之语,这些篇目中的颜回都是以问道者的形象出现的。足以体现颜回的好学。

安贫乐道

提起颜回,最广为人知便是《论语·雍也》中孔子对颜回的高度评价,“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虽然身居陋巷,仍然保持好学。

在《庄子》中,颜回安贫乐道的形象基本保持了一致。《人间世》“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让王》中,“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火食,羹不糁,颜色甚惫”。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孔子仍旧弦歌不辍,以至于仲由端木赐对老师的做法感到不解甚至产生了怀疑,而颜回却只是采摘野菜,对其所处困境安然处之。在这里,庄子借子路和子贡的言行衬托颜回的安贫乐道,颜回在此正作为“安贫乐道”的典范形象来呈现。

问道者

庄子》中塑造了颜回的形象,从儒家思想转向道家思想。颜回通过问道者的身份,最终领悟到“心斋”之真谛,能够以顺从自然的方式处理政治事务。颜回的好问、勤学的特点与《论语》中的形象呼应,增强了说理的信度。在《大宗师》中,颜回成为道家的代言人,通过阐发“坐忘”思想,压制儒家的真理。在《让王》中,颜回表达了不愿仕的理想,强调个体道德修养和自乐的精神,与儒家的入世思想形成对比。颜回作为布道者向孔子阐释道家思想,实现了扬道抑儒的思想交锋。

轶事典故

居陋巷

孔子收徒,有教无类,不问贫富,只要认学,他都招进门里。颜回初见孔子时,是个十岁多的小孩,他个头矮小,衣衫简陋,面黄肌瘦,但他的额头却很高,向前凸着,双眼深凹,炯炯有神。颜回向孔子三拜磕了仨头,就算成了孔门弟子了。颜回初见,并没有给孔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后来,孔子渐渐发现,在弟子之中读书最用功的就是颜回,而且很少提问,只是瞪着一双打眼像贪食般地听孔子讲经受业。放学了,弟子们都回家吃饭了,颜回总是最后一个走,饭后又第一个来到学堂,然后就捧卷诵读。时间长了,孔子就觉得奇怪了,颜回为什么回家吃饭这么快。

这一天,孔子派人偷偷跟随颜回,看个究竟。原来,颜回家住东关的贫民区。平时,颜回的父亲在城外种地,不回家吃饭;颜回的母亲又在外给人帮工,也不回家吃饭。这样,颜母每天走时给儿子做一锅菜汤。颜回回到家也不管凉热,拿起竹筒做成的饭碗,舀出菜汤就津津有味地吃起来,有时菜汤喝不饱,他就跑到井边,用水瓢舀几瓢水喝,然后拍拍胀起的肚皮,乐滋滋地拿上包,往学堂跑去。

孔子派人观察了几天,天天如此。孔子听了回报非常怜悯,又十分叹服。于是说了收在《论语》上的这段话:“一箪食,一瓢水,居陋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后来人们把颜回居住的街称为“陋港街”,把颜回当年吃水的井叫做“陋港井”,还在井上修建了“颜乐”亭,以追念颜回这种贫贱不改志向的德行。

颜回输冠

一天,颜回去街上办事,见一家布店前围满了人。只听买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为啥要我二十四个钱?”颜回走到买布的跟前,施一礼说:“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是你算错了,不要吵啦。”买布的仍不服气,指着颜回的鼻子说:“要评理只有找孔子,错与不错只有他说了算!”颜回说:“好,孔夫子若评你错了怎么办?”买布的说:“我错了输上我的头。你错了呢?”颜回说:“评我错了输上我的冠。”二人打着赌,找到了孔子。孔子问明了情况,对颜回笑笑说:“颜回,你输啦,把冠取下来给人家吧!”颜回从来不跟老师斗嘴。他听孔子评他错了,就老老实实摘下帽子,交给了买布的。对孔子的评判,颜回表面上服从,心里却想不通。他认为孔子已老糊涂,便不想再跟孔子学习了。

第二天,颜回就要请假回去。颜回临行前,去跟孔子告别。孔子嘱咐他两句话:“千年古树莫存身,杀人不明勿动手。”颜回听了便动身往家走。路上,突然风起云涌,雷鸣电闪,眼看要下大雨。颜回钻进路边一棵大树的空树干里,想避避雨。他猛然记起孔子“千年古树莫存身”的话,就从空树干中走了出来。他刚离开不远,一个炸雷,把那棵古树劈个粉碎。颜回大吃一惊。赶到家,已是深夜。他不想惊动家人,就用随身佩带的宝剑,拨开了妻子住室的门栓。颜回到床前一摸,呀,南头睡个人,北头睡个人!他怒从心头起,举剑正要砍,又想起孔子的第二句话“杀人不明勿动手”。他点灯一看,床上一头睡的是妻子,一头睡的是妹妹。

天明,颜回又返了回去,见了孔子便跪下说:“老师,您那两句话,救了我、我妻和我妹妹三个人哪!您事前怎么会知道要发生的事呢?”孔子把颜回扶起来说:“昨天天气燥热,估计会有雷雨,因而就提醒你‘千年古树莫存身’。你又是带着气走的,身上还佩带着宝剑,因而我告诫你‘杀人不明勿动手’”。孔子又开导颜回说:“我知道你请假回家是假的,实则以为我老糊涂了,不愿再跟我学习。你想想:我说三八二十三是对的,你输了,不过输个冠;他输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冠重要还是人命重要呢?”颜回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孔子无论走到哪里,颜回再没离开过他。

后世纪念

颜庙

颜庙,又称为复圣庙,是一座元代至清代建造的庙宇,位于山东省曲阜市陋巷街北首。颜庙是专门祭祀孔子贤弟子颜回的庙宇。庙内的建筑多以《论语》中的名言命名,如博文门、约礼门等,这些名字都来自颜回对孔子的赞扬:“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而克己门、复礼门、归仁门等建筑则取自孔子在《论语》中的言论。该庙于1977年被公布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陋巷坊

陋巷坊是颜回故居所在地,位于颜庙正门偏东,位于陋巷街的北端。该坊建于明朝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由山东巡抚郑汝璧巡按连标共同建造。在修建过程中,西侧部分曾经塌陷,于1985年进行了重修。陋巷坊是一座石质建筑,有三间四柱的格局。柱子呈现出头的形状,明间有大额枋,花板上没有纹饰,而小额枋上刻有火焰的形象。火焰下方刻有“陋巷”二字的楷书字板,字板的两侧浮雕着云纹,上下两个云彼此交叉,中间部分透雕雕刻。在陋巷坊的两侧还有一座楼阁。

相关影视

纪录片:《颜子》

纪录片《颜子》注重、放大细节的原生态的真实感、庄重感、优美感。《颜子》或以演员表演,展开故事,或空镜头景物加字幕,或学者诠释,或旁白解说等方式,以多形态的表现手法巧妙弥补了实物、遗迹严重不足的客观困难。情景再现、动画、专家访谈等融为一体,将师生之间的情感波澜、学理传授、道德继承,以戏剧性的故事桥段引人入胜地表现出来。在一个个故事讲述中,感知颜回的德行;在学者的解读中,体悟颜回的存在意义;在跨越时空的对比中,从颜回身上找到中国知识分子身上不计事功,专意追求道德理想和真理的“原儒”精神。

电影:《孔子》

》颜回是电影中除了孔子之外出镜最多的人物,孔子一生弟子众多,颜回是他最为欣赏与器重的一位。颜回一生清贫却内心纯净,颜回对孔子的儒家思想吸纳与传承。在电影《孔子》里扮演颜回的是任泉,电影里的颜回会陪伴孔子会见鲁定公、征战齐国收复失地、堕三都,生死相随周游列国,在风雪中为孔子保管书简。颜回一直陪伴在恩师身边,坚守儒家思想。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