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芦荻 :陈芦荻

更新时间:2024-09-20 11:48

陈芦荻,著名诗人。原名陈培迪,南海区西樵镇学堂乡人。1949年8月,陈芦荻参加革命队伍,任东江解放区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委员。1950年4月当选为民进中央候补理事,1979年当选为民进中央委员,曾担任民进广东省筹备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民进广东省委会副主委。直至逝世以前,他还担任民进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民进省委顾问及广州诗社顾问等职。1986年3月离休前是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的诗集主要有《桑野》、《驰驱集》、《远讯》、《旗下高歌》、《田园新歌》、《海南颂》、《芦荻诗选》、《荻花集》等。

简介

陈芦荻的父亲是个华侨,长期在南美秘鲁经营小生意,是个爱国爱家的人,母亲及兄弟三人靠侨汇过活。陈芦荻排行第二(其弟是广州市有名的老中医陈培淦),他6岁人乡塾,10岁曾把《诗经》 中的一册全背诵,深得父亲喜爱。陈芦荻12岁就离乡到广州大新街苏馆(较新型的私塾)就读,初涉古典文学诗赋。1927年他入读广州南海中学,后转广州市知用中学广东广雅中学及中山大学附中就读高中。他曾在学校壁报上发表一些小诗和散文,在级际国文比赛中获得第一,而且尤其喜爱新诗。鲁迅茅盾、叶圣陶的小说,朱自清周作人的散文,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冰心的诗以及莫泊桑的翻译小说等都成了他喜读的作品。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中受到革命思想的启蒙,在郭沫若译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中,第一次获得最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知识。高中就读期间,抗日怒潮汹涌澎湃,社会进步思潮激荡。陈芦荻的同学中或组织抗日剧社、或组织读书会,他本人参加了读书小组。1930年4月间,中大附中的读书小组曾在广州白云山黄婆洞举行活动,陈芦荻与曾生、钱兴、曼禾等合影。他第一次参加社会上的文艺活动——由欧阳山主持的作者俱乐部文艺座谈会,此后,他更多地阅读优秀文艺作品,包括苏联的一些名著。

生平

1933年夏

陈芦荻高中毕业升人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时值"九一八事变"事变、"一·二八"淞沪会战、"八·一三"事变、"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等相继爆发。"一·二九"运动期间,他所在的班首先开会响应,并积极参与,他积极参加学生组织的爱国宣传运动。1936年1月13日,广州市学生支持抗日救国运动的示威受到反动政府的镇压,但学生运动的火焰并没有熄灭,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民先)左派文艺活动在地下党领导下蓬勃发展。1936年10月,广州文艺青年在举行追悼鲁迅逝世的大会上倡议成立广州艺术工作者协会(“艺协”),陈芦荻为“艺协”的发起人之一。“艺协”下设诗歌、小说、戏剧、版画、理论等组,他和温流黄宁婴陈残云等都参加诗歌组,投身抗战诗歌的创作行列,他们主张诗歌为抗日救亡而战斗、而歌唱,提倡诗歌要通俗易懂,大众化。他们以诗歌为武器,写街头宣传诗,举行诗朗诵会、诗广播会,为抗战募捐,并创办《今日诗歌》。次年诗歌组组长温流去世,陈芦荻接任组长,继续出版第二期,第三期改名为《中国诗坛》。从那时开始,陈芦荻走上丁诗歌创作的道路,也从此走上了中国的诗坛。(《中国诗坛》在广州战役前坚持出版,并于1940年在广西桂林和1946年解放战争中在香港特别行政区两度复刊)

广州沦陷之后

1938年12月,他流亡到广西壮族自治区,从南宁市转到合浦县廉州镇)、北海,到广西的部队。在北海前线各地,做抗日救亡宣传工作。投身于保卫大北海,拿起诗笔,激情成篇,引吭高歌,他以诗作号角,作战鼓。在抗日救亡期间,诗人的感情达到沸腾点,先后写下较长的抒情诗《中华民族解放的史诗》、《我高歌着新生的中国--寄山西雷石榆》、《我们要创造世界第一乐园》以及若干首短诗《送友人赴陕北》等,并装订成一本24开的诗集《驰驱集》。

1939年7月

政治形势逆转,中国国民党假抗日真反共,当地的部队不容他立足,连爱国热情也不让抒写歌唱,迫使他离开合浦县这抗战前方。此后,陈芦荻转到桂林市广西日报》任副刊《漓水》编辑,至1944年9月,日寇进逼桂林前夕,他随疏散的大流到了贵阳市,并在《南明晚报》任副刊编辑之职。

日本投降后

陈芦荻在广州市流离了一个多月,闻《华商报》要在港复刊,便即到香港特别行政区,并在香岛中学任教,与陈残云黄宁婴一起复刊《中国诗坛》,与胡明树合编《学生文丛》。当时他生活较为艰难,但人穷志不穷,他爱诗,爱真理,1946年,他参加港九各界于7月举行追悼李公朴、闻一多的大会,并写下《如果暴力能征服世界--痛悼闻一多先生》一诗。

由于中国国民党反动当局大肆迫害进步民主人士,香港一时集中了柳亚子等很多文化工作者,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港澳分会成立,陈芦荻被选为候补理事。1945年12月至1949年8月,陈芦荻在港积极参加民主运动,职业是从事教学,实际上是从事民主运动和文化工作。1948年6月,他任中国民主同盟港九分会宣传委员,12月任民盟广东省委委员。同年8月15日,中国民主促进会港九分会正式成立。他由司马文森等介绍人民进(据家属反映,他是原拟申请加入共产党,但介绍人建议他加入民主党派更能发挥作用)。港九分会成立后,在港的马叙伦、王绍、许广平等参加分会活动,陈芦荻与徐伯昕、陈秋安胡明树、谢加因等经常参加聚会,陈芦荻在民进港九分会任理事兼负责秘书工作,分会的很多函件都是由他亲自拟文送达民进北京总会。在此期间,在港的文化界人士每月都有叙会,有时在黄宁婴或陈芦荻家里举行,邵荃麟黄药眠等都去参加。那时,他生活虽然艰苦,但对新中国即将诞生充满希望。1949年4月在大军渡江前夕,他写下一些歌颂解放战争的长诗《百万雄师下江南》以及一些反蒋的歌词,在《大公报》、《文汇报》发表,后辑成诗集《旗下高歌》。

1949年9月

中国民主促进会港九分会改称华南分会,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决定性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布《向全国进军》命令。4月渡江战役开始,各地爱国民主运动受到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疯狂的镇压,在这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陈芦荻等分会同志在总会的领导下,密切与中共联系,配合在港各民主进步力量,开展反蒋爱国斗争。他们在配合华南解放运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港的各民主党派人士不少北上参加新政协会议,还有一些不顾香港特别行政区当局严密监视继续从事地下活动。而陈芦荻在1949年9月,由林林介绍与梁纯夫、谢加因、胡明树等转入广东东江解放区,参加昆仑山独立教导营学习,准备广州解放时协助接管城市工作。

1950年

广州市于10月14日解放,他们从惠阳区兼程随军人城。陈芦荻在广州军管会文艺处任群众文艺编导组组长,欧阳山任处长。同年底,他又先后担任广州华南文联筹备会委员、文学部副部长,主编《文艺快报》。1950年初,民进华南分会迁至广州。4月间,中国民主促进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陈秋安等四位同志代表分会出席了大会。陈芦荻当选民进第三届中央候补理事。6月间,根据会议关于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及大城市适当发展的决议精神,经民进中央同意,华南分会改为广州市分会,并于同年8月17日在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统战部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成立了民进广州市分会筹备委员会,陈秋安任主任委员,陈芦荻担任筹委会委员。他们积极搞好组织建设,学习政协制定的《共同纲领》,发动会员积极参加镇反、土改和支援抗美援朝运动,带领广大会员从爱国主义走向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建国初期至90年代初这40多年间

诗人都是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他自1953年6月至1990年连任中国作家协会广州分会理事。60年代初暨南大学成立和1978年暨南大学复校,他均在中文系任教,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现代诗歌等课程。1978年编写的《中国历代诗歌名篇选》(唐五代部分),先后由暨南大学和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陈芦荻还先后当选为第一届、第二届广州市人大代表,第二届广东省人大代表,曾任广州对外文协理事。1977 年任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委,后任第五、第六届广东省政协委员,省政协联谊会理事。

1957年

"反右"运动,他讲了几句真心话,差一点被打成右派,多亏陶铸在报上说芦荻是个革命诗人……但运动结束后,他虽然没有被划为右派,但遗留的一些历史问题,一直等到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纠正。

1979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得到恢复和发展,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召开了第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了民进的性质,制定了新时期的工作方针任务。1980年,陈芦荻任民进七届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并于次年5月积极参加民进省委筹备工作,任筹委会副主任。1982年12月16日,民进第一届广东省委会成立,陈芦荻当选为副主任委员。1983年11月中旬,民进中央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陈芦荻与广东省的26位同志一道赴京出席了会议,参与修改会章、决定全面开创民进工作新局面的方针任务。会上,他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1984年8月30日,为祝贺中国体育健儿在第二十五届奥运会上取得的辉煌成绩,由陈芦荻配诗的中国民主促进会书画家15幅书画作品送给获得金牌的健儿;1986年初,陈芦荻还担任省民进主办的东方诗书画研究会会长;1986年1月初,他应邀参加澳门东亚大学中文学会主办的澳门文学座谈会,并作了“澳门的新诗”专题讲座。

作为省政协委员,陈芦荻积极关心国家大事,在重大问题上献言。1983年,他向四届省政协五次会议提交《请重视、珍惜和爱护中年知识分子,进一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祖国的现代化贡献力量》等提案。在五届一次会议上,他又与郭翘然等提交了《关于请求广州市人民政府划拨地皮,给省级民主党派建办公大楼》的提案,他还提交《请抓紧和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需要》等提案,充分表达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老知识分子的心情和积极履行政协委员职责,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决策的赤子之心。

晚年,陈芦荻旅居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但对故国、故园、故人仍充满深情厚谊,写下了不少具有浓郁的乡情、友情的诗篇和信札。广州诗社及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书画界不少人士,还与陈芦荻保持密切的联系,有的还就诗画以及个人工作问题等向他讨教。他在万里之遥的澳洲,还时时鸿雁往来,寄托相思之情。

1993年12月16日

在诗人满81岁高龄的日子里,《荻花集》出版志庆,叙情雅集在广州市举行。广州市委副书记邬梦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伟宁、老同志欧初,民进省委林国炎副主委、民进广州市委卢有光副主委等出席致贺。文学艺术界著名人士赖少其陈残云韦丘楼栖姚锡娟等近200人参加了活动。与会人士纷纷赞扬他在诗词方面的艺术造诣、文学成就和爱国、爱乡的情怀。

1994年10月10日

陈芦荻在广州病逝。暨南大学陈朗教授在悼念诗人陈芦荻文章中说:“今天,祖国正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驰骋,诗人却永远不能为它吹起笛子。但是,当我们的儿孙辈们,在芦荻百岁纪念活动时,相信中国已经是21世纪的强大国家之一,中国已经是屹立于世界的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