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 :211重点工程本科院校

更新时间:2024-09-21 15:11

陕西师范大学是国家211重点工程本科院校,新校区长安区校区于2000年奠基,2002年建成,新校区位于长安“西部大学城”园区,第一批学生已于2002年9月份入住,是该园区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校区,目前正在积极建设。

学校介绍

学校现设有16个院(系),62个本科专业;有6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95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有国家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6个;有国家基础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2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各类研究中心(所)48个。学校设有南昌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教师干部培训学院、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学院、西安国际汉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宿舍都是统一的四人间(上铺下桌),配备有电脑桌、椅。有线、无限宽带接入状况良好。

办学条件

院系概况

陕西师范大学现设有21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63个本科专业;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地理学、化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1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生物学、化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地理学、哲学、理论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数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10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40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86个硕士学位授权专业,另有1个教育博士专业学位点,20个硕士专业学位点(含工程硕士8个领域),国家现有13个学科门类中该校学位授权点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农学、医学、艺术等11个学科门类;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历史地理学、古代史、中国古代文学、动物界;省部级重点学科56个

院系设置

国家级特色专业11个,省级特色专业2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2个(中国语言文学、生物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历史地理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应用表面与胶体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6个,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数字传媒技术教学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生物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地理实验教学中心、心理学实验教学中心、环境实验教学中心),各类研究中心(所)60个。学校设有北京理工大学远程教育学院、教师干部教育学院等办学机构,此外,还设有教育部西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教育部西北教育管理干部培训中心、西北综合图书资料中心以及中国唐史学会、中国古都学会等几十个学术团体和学术机构。

专业设置

长期以来,学校以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自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42项;9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40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1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特色专业,2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特色专业,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推行“2+2”人才培养新模式,并积极探索教师教育“4+2”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附属机构

校设有教学实验性质的附中、附小、幼儿园,其中附中是陕西省重点中学,附小、幼儿园是省级示范小学和幼儿园。为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优势,还与社会企业合办了锦园国际学校和金泰丝路花城学校。

学校是全国最早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高校之一,并积极探索出了一条被誉为“陕西师范大学模式”的后勤改革之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教学单位

师资队伍

学科体系

专业招生

学校现有全日制本专科生17495人、研究生7595人,继续教育和网络教育学生4万余人,外国留学生815人。

本科招生专业有:

师范类:学前教育、教育学化学、物理学、应用电子技术教育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体育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食品工艺教育;

非师范专业:心理学、应用心理学经济学、金融学、市场营销人事管理电子商务财务管理应用化学、物理学(创新实验班)、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中国语言文学(基地班)、对外汉语、汉语言文学(创新实验班)、法学、社会学行政管理、哲学、博物馆学古典文献学新闻学编辑出版学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英语(创新实验班)、日语俄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软件工程、运动训练(单独招生)、数学与应用数学(创新实验班)、表演(音乐表演方向)、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平面设计方向)、艺术设计(动画方向)、绘画(国画方向)、绘画(油画方向)、生物学(基地班)、生物技术地理科学(创新实验班)、环境科学、旅游管理、地理信息系统、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

人才培养

本科生教育

陕西师范大学实行“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是学校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而作出的理性选择,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要手段和重要途径。

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原则上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培养,学生主要学习通识课程模块、学科基础课程模块;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学生主要学习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专业技能模块)、实践教学模块。学生入学一年后实行一次专业分流,可在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重新选择专业(特殊专业除外),转入与转出比例均控制在10%以内(专业分流办法若有变化,按国家新政策执行)。学校“2+2”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通识培养有两个层面,第一个是学校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校整体设计的通识模块的课程;第二个是学院层面的通识教育,主要体现在学院设计的学科基础模块课程。

通识模块课程是学校平台课程,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通识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大学外语、计算机基础及程序设计、大学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等数学和大学语文等。通识选修课程包括公共限定选修课和公共任意选修课,公共限定选修课分为5个系列:人文社会科学系列、科学技术系列、教师教育系列、艺术体育系列、健康教育系列等。同时,启动了“教授讲堂”——核心公选课,以提高教学质量。

学科基础模块课程是学院平台课程,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和本学科基础课程两部分。学科基础模块课程必须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开始开设,可跨学科、跨专业设置。本学科基础课程是各学院为各专业(方向)设置的共同基础课程,课程内容要强调基础性。

专业模块课程是专业平台课,是适应各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的职业定位的、独立的且能形成有机整体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专业选修课包括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专业任意选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是根据专业特点,开出若干组柔性课程,每一组课程代表本专业的一个研究方向或系列;专业任意选修课是学院的通选课,是各学院充分挖掘和整合本单位的课程资源而设置的,本学院各专业学生都可以自由选修。

教师教育课程主要是为师范类学生设计的课程模块,旨在从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和专业精神伦理出发,培养师范生的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专业态度、专业身份和终身从教的能力。教师教育课程作为一个开放的课程模块,非师范专业学生也可以修读。对于非师范专业学生,可设置专业技能模块,加深学科专业技能。

实践模块包含三个层次,一是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与素质的基础实践;二是以职业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实践;三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实践。同时将分散的见习和集中的实习有机结合,积极探索并实施混合编组的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新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台湾师范大学特色

学校从2006级本科生开始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培养理想和通专结合、文理渗透的原则,实施“2+2”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前两年按一级学科为基础的大类进行通识教育,后两年进行专业培养。2007年,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六个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部分学生实行免费师范教育。免费师范生可按照学校规定在师范专业范围内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有志从教并符合条件的非师范专业优秀学生,在入学一年后,可在教育部和学校核定的计划内转入师范专业,并按标准返还学费、住宿费,补发生活补助费。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以外,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公益服务活动,倡导高雅艺术进校园,形成了大学生中国艺术节,科技文化节,综合素质大赛,英语角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学生马克思列宁主义读书社先后得到几任省委书记的亲自指导。学校积极探索教师教育“4+2”城乡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教育培养优质师资。

学术交流

学校积极开展广泛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设有西北唯一的“国务院侨办华文教育基地”,先后与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越南香港特别行政区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所学校建立了校际友好与合作交流关系,培养留学生3000余人。

科研成就

长期以来,学校以教学质量为生命线,坚持以“三级三类”教学评估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狠抓教学管理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2000年以来共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7项,有6部教材入选“国家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6项,2部教材入选教育部推荐使用的研究生教学用书,6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12个专业被评为省级名牌专业。学校1999年被中央文明委首批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校团委2004年被团中央授予“红旗团委”光荣称号,学校连续十五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学校毕业生因其专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踏实敬业而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连续多年一次性就业率在90%以上,位居全国师范院校前列。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科研实力逐年提升,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显著优势。。“十一五”期间,人文社会科学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72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类项目81项,教育部项目106项;有118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出版学术著作432部,教材160部,发表学术论文4793篇。

自然科学“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44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60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4项,973前期专项项目2项;出版学术著作105部,发表学术论文6454篇;有23项科技成果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奖,116项科技成果被授予专利权,其中发明专利11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

发展目标

向新世纪,陕西师范大学西部大开发和教育大发展为契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正朝着以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的目标努力奋斗。

参考资料

陕西师范大学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简章.yz.snnu.edu.cn.2024-04-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