鹳嘴翡翠 :嘴形巨大且呈红色的中型鸟类

更新时间:2024-09-21 13:10

鹳嘴翡翠(学名:Pelargopsis capensis)为翠鸟科鹳嘴翡翠属的鸟类。

形态特征

鹳嘴翡翠是中型鸟类,嘴形巨大,粗长而尖,形状好像鹳的嘴,呈红色。额部、头顶、枕部为灰褐色,后颈有一个宽阔的黄褐色领环。背部为天蓝色,腰部、尾上覆羽和尾羽为蓝色。上背、肩部和翅膀的表面为深铁蓝色,上背微缀绿色。初级飞羽黑色,羽缘的颜色较淡,次级飞羽为暗蓝色。颏部、喉部、胸部、腹部、翅下覆羽和腋羽等整个下体均为赭黄褐色,其中颏部和喉部的颜色较淡。

虹膜褐色,脚红色。嘴红色、侧扁;嘴峰两侧有鼻沟;尾较嘴长;翼形短圆。

大小量度:体重140-200克,体长350-370毫米,嘴峰72-84毫米,翅146-165毫米,尾94-98毫米,跗15毫米。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米以下的常绿阔叶林中溪流与河谷岸边。在有灌丛或疏林的、水清澈而缓流的小河、溪涧、湖泊以及灌溉渠等水域活动。

生活习性

鹳嘴翡翠性孤独,多单独活动,平时常常直挺地停息在近水的低枝、芦苇或岩石上,伺水中捕鱼机捕食鱼虾等,和其他翠鸟科一样,扎入水中后,还能保持极佳水中捕鱼的视力,因为,它们的眼睛进入水中后,能迅速调整水中因为光线造成的视角反差。所以翠鸟的捕鱼本领几乎是百发百中。

主要以鱼、虾、甲壳亚门和水生昆虫为食,也吃四脚蛇、鼠类、蛙、蛇、蚱蜢和蚂蚱等小型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叫声:亮而尖的“wiak wiak”似笑声,告警时作粗嚎。

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次大陆及中国的中国西南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不丹锡金王国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以及中国西藏的东南部地区等),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太平洋诸岛屿(包括中国的台湾省、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菲律宾文莱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华莱士区(指传统的华莱士线(从棉兰老岛的东侧海域经望加锡海峡巴厘岛龙目岛之间)以东、巴布亚新几内亚以西的区域,包括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岛小巽他群岛、西南群岛、马鲁古群岛(马鲁古群岛)、东帝汶等岛屿)。

近种区别

相似种蓝翡翠体型和嘴均较小,头黑色;颏、喉、上胸和领环白色,翅上覆羽黑色。飞翔时翅上有白色翅斑,区别甚明显。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3一6月。营巢于河岸上的岩洞中,自己掘洞营巢,巢洞呈隧道状,洞的末端扩大为巢穴,这些洞穴一般不加铺垫物。卵直接产在巢穴地上。有时也在河边的树洞中营巢。每窝产卵3一5枚,但大多为4一5枚。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卵。早成雏为晚成性。成鸟在河岸、腐烂的树木或树上的白蚁巢中挖洞筑巢,每窝通常有2到5枚圆形的白色蛋。

亚种分化

分类与命名

鹳嘴翡翠的第一个正式描述是由瑞典自然学家卡尔?冯?林奈在他1766年的《自然系统》第12版中完成的,当时被命名为Alcedo capensis。林奈的描述是基于马修兰·雅克·布里松的《好望角翠鸟》。布里松错误地认为他的标本来自南非好望角地区,但该物种并不生活在非洲,后来确认标本来自印度西孟加拉邦邦的Chandannagar附近。林奈的种加词capensis表示好望角。目前的属Pelargopsis是由德国动物学康斯坦丁·格洛格在1841年引入的。尼亚斯岛和巴图岛的nesoeca以及门太瓦岛的isoptera现在被归入sodalis。在将模式产地更改为Chandannagar之前,印度的鸟类被归入gurial亚种,但现在这个种群已经与名义种capensis合并。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原地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国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4-02-07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