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巽他群岛 :东南亚海域的群岛

更新时间:2023-11-14 15:21

小巽他群岛(英语:Lesser Sunda Islands),又名努沙登加拉群岛(印度尼西亚语:Kepulauan Nusa Tenggara),位于印度尼西亚东南部,和大他群岛共同组成了巽他群岛,东西长约1600千米,总面积77800平方千米。群岛中的大部分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帝汶岛的东半部则是东帝汶国土。

小巽他群岛有巴厘岛龙目岛帝汶岛等岛屿,分为北部群岛、南部群岛两个群岛,其中北部群岛为火山起源,群岛由于处在印度尼西亚火山带,地质活动活跃,火山喷发、地震频发,群岛上地形地貌主要有火山、石灰岩山丘、山地等,其中北支岛弧有活火山约20座,龙目岛上的林贾尼火山海拔3726米,为小巽他群岛最高峰,印尼第二高火山。小巽他群岛属于热带气候,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干雨季分明。小巽他群岛由于长期与大陆隔绝,栖息着许多特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线穿过小巽他群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群岛上的科莫多巨蜥是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物种。

在约42000年前,小巽他群岛境内已有居民。第一批居民在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迁徙期间抵达该地区,此后美拉尼西亚人、原始马来族先后迁入。约14世纪,帝汶纳入东南亚、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网络。满者伯夷帝国于1343年建立了巴厘岛殖民地。16世纪初,欧洲探险家抵达巴厘岛。1520年葡萄牙人占领帝汶岛。1859年,荷兰葡萄牙确定了帝汶岛正式边界。19世纪下半叶,荷兰政府控制了包括小巽他群岛在内的印度尼西亚群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小巽他群岛被日本占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1945年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后,在小巽他群岛设立了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和东努沙登加拉三个省,并在1975年出兵占领东帝汶。1999年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赞成独立。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小巽他群岛经济主要以农业、矿业和旅游业为主,群岛上的西努沙登加拉省是印尼重要粮仓之一,主要种植稻米、可可、咖啡等。石油开采收入在东帝汶经济结构中占较大比例。群岛上的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巴厘岛上古老的稻田水利管理系统苏巴克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巴厘省印度尼西亚重要的旅游目的地,科莫多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自然遗产。

命名

小巽他群岛名字来源于西爪哇省(Pasundan)及爪哇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海峡,为与大巽他群岛区分,被称为小巽他群岛。印尼语称为努沙登加拉群岛则来自于东努沙登加拉和西努沙登加拉,合在一起意为“东南群岛”,努沙即“岛屿”,登加拉即“东南”。

位置境域

小巽他群岛位于印度尼西亚东南部,西接爪哇和巴厘岛,东接新几内亚岛,南接澳大利亚,北接苏拉威西,从西到东依次为巴厘岛(Bali)、龙目岛(Lombok)、松巴哇岛(Sumbawa)、弗洛勒斯岛(Flores)、松巴岛(Sumba)、萨武岛(Savu)、罗特岛(Rote)、帝汶岛(Timor)、阿陶罗岛(Atauro)、阿罗群岛(Alor Archipelago)、西南群岛(Barat Daya Islands)和塔宁巴尔群岛(Tanimbar Islands),岛屿大约延伸在南纬05°~南纬19°,东经114°~东经136°之间,包括西起巴厘岛,东至帝汶岛的南北两支岛弧,东西长约1600千米,总面积77800平方千米。

成因

小巽他群岛根据其地质起源可分为北部群岛、南部群岛两个群岛,其中北部群岛为火山起源,而南部群岛本质上是非火山。小巽他群岛为内弧岛屿,这些岛屿的形成与沿爪哇海沟俯冲有关,由西部印度洋板块俯冲和东部陆岛弧碰撞形成。在内弧岛屿的南部,一个增生楔形物形成了外弧脊,其中山脊在东部暴露在空中,如萨武(Savu)和帝汶岛。西北部的小巽他群岛下方是白垩纪晚期的增生地壳,东北部转变为海洋地壳松巴岛具有独特的地质结构,岛屿的起源仍有争议。

小巽他群岛为海洋岛屿,从未与大陆有陆地桥接,但两侧的岛屿却有其他大陆曾相连,巴厘岛和爪哇的其他大巽他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在形成巽他陆架的冰川盛期期间定期与亚洲形成陆地桥梁。新几内亚岛在盛冰期定期成为通往澳大利亚的陆地桥梁,并形成萨胡尔陆架。

地理特征

气候

小巽他群岛属于热带气候,大部分地区为热带雨林气候,平原、谷地属热带草原气候,干雨季分明,雨季约从12月到次年3月,终年高温多雨,湿度大。年平均气温25℃~27℃,年平均降雨量为1349毫米,是印度尼西亚最干燥但季节性最强的地区。

地质

小巽他群岛位于巽他岛弧,由外弧脊、前弧盆地、内火山弧岛、大陆架边缘、弗洛雷斯盆地、松巴岛等多个构造单元组成,澳大利亚板块以每年6.7厘米的速度沿爪哇岛西部方向移动,其中巴厘岛地质活动自始新世以来一直很活跃,该地区有潘塔尔断裂、松巴岛裂缝两个主要的构造间断将班达弧与巽他弧分开。第三系分为内弧和外弧两种类型,内弧以火山喷发岩为主(流纹岩玄武岩及凝大理石),外弧以非火山喷发岩为特征,是灰岩、礁灰岩、砂岩等沉积。

外弧脊又称弧前脊,是印度板块俯冲形成的增生楔。在小巽他岛地区西部,外弧海脊形成于海平面以下约3000米处,与内弧平行。在东部,外弧山脊在空中暴露出来,形成作为外弧岛屿的帝汶岛等,外弧以爪哇海沟为界,外弧山脊的北缘部分被弧前盆地沉积物覆盖。外弧脊具有一系列逆冲断层。其中一些断层在外弧山脊顶部形成了“背负式盆地”,其中充满了周围构造高地的新沉积物。

前弧盆地为内火山弧和外火山弧之间的海底凹陷,主要有龙目岛盆地、萨武盆地,其中西部的弧前盆地称为弧前盆地。龙目岛盆地水深约4000~5000米,萨武盆地是位于小巽他群岛东部的弧前盆地,与龙目岛盆地相隔松巴岛,部分地区水深超过2000米。萨武弧前盆地发育于东部小巽他群岛,萨武盆地西边是松巴岛以及沿西北-东南方向倾斜穿过前弧的海底山脊(松巴海岭),盆地向东逐渐缩小,北部以火山岛弧为界。

内火山弧岛是一串年轻的海洋火山岛,被礁石石灰岩或其他沉积物质环绕,这些沉积物质从岛屿主体侵蚀并在熔岩舌和其他挤压物之间堆积起来,这些岛屿的基底物质从西向东逐渐变得年轻。火山脊的南侧蕴藏着丰富的火山沉积物。北部高处较小的海底可能是由火山侵入形成的。

小巽他群岛东南部为澳大利亚大陆架边缘,位于松巴岛的北侧,帝汶岛附近,属巽他陆架的一部分,深层的基底为晚白垩世增生地壳,也有观点认为为第三纪海洋和弧地壳。

小巽他群岛北部发育一条向南倾斜的东西向正断层弗洛雷斯盆地,该盆地水深约4000多,盆地内发育有弗洛勒斯逆冲带,逆冲带从东向西延伸,断层带将南倾沉积序列,包括古新世裂谷和相关沉积物与南部的复杂变形物质隔开。

松巴岛不属于巽他弧的一部分,是位于内弧和外弧之间的暴露的弧前基底,为弧大陆碰撞带。

矿产资源

小巽他群岛的帝汶海区域有储量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约1.87亿吨(约50亿桶),天然气约7000亿立方米。

主要岛屿

巴厘岛位于小巽他群岛西端,为巴厘省辖地,岛上东西宽140千米,南北相距80千米,大致呈菱形,主轴为东西走向,面积约5620平方千米,地势东高西低,山脉横贯,有10余座火山锥,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干季约6个月,为世界旅游胜地之一。

龙目岛位于西努沙登加拉省,西面与巴厘岛龙目海峡相望,东与松巴哇岛阿拉斯海峡相望,总面积约4738.65平方千米,岛上有林贾尼火山,岛上湿度和温度相对较高,平均气温28.7℃,平均湿度78.5%。

松巴岛印度尼西亚东部东努沙登加拉省的岛屿,属于小巽他群岛,位于松巴哇岛东南、弗洛勒斯岛西南、帝汶以西、澳大利亚以北,面积11153平方千米。松巴岛大部地区海拔600~1000米的高原,最高点1340米;年降水量约1625毫米。

帝汶岛位于小巽他群岛的东端,分为东部的东帝汶主权国家和西部的印度尼西亚主权国家。印度尼西亚部分,称为西帝汶,构成东努沙登加拉省的一部分。西帝汶境内有一块东帝汶飞地,称为欧库西区。该岛面积30777平方千米。帝汶岛多山,最高点是塔塔迈劳山(Tatamailau),海拔2963米,年降水量1475毫米。

地形地貌

小巽他群岛有火山、石灰岩山丘、山地等地形地貌,其中北支岛弧有活火山约20座。群岛地势多山,低地一般分布在沿海。东努省地形以火山和石灰岩山丘为主。龙目岛上的林贾尼火山(Gunung Rinjani)海拔3726米,为小巽他群岛最高峰,印度尼西亚第二高火山。巴厘岛上多山地,仅南部及北部沿海地带有一些狭窄平地。

水文

河流

小巽他群岛上的河流主要有阿勇河、西萨河、贝纳宁河等。

阿勇河是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上最长的河流,全长75千米,沿着分隔巴厘岛北部和南部地区的山脉南坡,从金塔马尼流向沙努尔,流域面积109.30平方千米,平均水流量为8.69立方米/秒。

湖泊

克里穆图湖(Kelimutu)位于克里穆图火山国家公园,意思是“沸腾的湖水”,克里穆图火山湖的颜色不定期的变换。该湖也称三色湖,按水面的颜色分为左湖、右湖、后湖三部分。其成因是一座死火山的山口积水成湖,因湖中火成岩浆含不同矿物,引起湖水颜色各异,形成三条各宽200米,带不同颜色的水面,并随着晴、阴、雨天气变化而变幻。

生物多样性

综述

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线穿过小巽他群岛巴厘岛和龙目岛之间,该线为动物地理区划中东洋界大洋洲区的分界线。亚洲物种在小巽他群岛中占主导地位。小巽他群岛森林分为东爪哇省巴厘岛雨林、东爪哇-巴厘岛山地雨林、小巽他落叶林、松巴岛落叶林、班达海群岛湿润落叶林6个生态区,其中小巽他落叶林包括北部岛屿链,从龙目岛松巴哇岛东部到弗洛勒斯岛和阿罗岛。岛屿较高的斜坡上有罗汉松针叶林和黄杞森林,而沿海平原生长着棕榈

植物

小巽他群岛上主要植物有Protium javanicum(橄榄科马蹄果属植物)、多花山辣椒(Tabernaemontana floribunda)、Schleichera oleosa(久树属的一种)和卵叶海桑(Sonneratia ovata)等,有40多种竹子,兰花在群岛中种类较多,有Dendrochilum galeatum、凤蝶兰属 tricuspidata(凤蝶兰的一种)、佛罗伦斯蝴蝶兰(蝴蝶兰属 floresensis)等特有兰花。特有蕨类植物门有二岐鹿角蕨(Platycerium bifurcatum)。小巽他群岛有药用植物279种,其中野生植物181种,驯化植物98种,分属83科225属,主要有檀香马钱子等。菊科是最大的科,有19种,其次是豆科,有18种。

动物

小巽他群岛由于长期与大陆隔绝,栖息着许多特有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有51种哺乳动物,其中包括5种特有动物,如极度濒危的弗洛勒斯(Flores shrew)和科莫多鼠(Komodo rat)。群岛上有273种鸟类,其中29种为特有或近特有鸟类,如瓦氏短尾鹦鹉短尾鹦鹉属 flosculus)和佛罗乌鸦(Flores crow)等。小巽他群岛的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代表了一个特殊的脊椎动物群体,世界上最大的蜥蜴物种科莫多巨蜥(Komodo dragon)是该生态区的特有物种,该公园公园约有4000只科莫多巨蜥。该公园记录有7种陆生哺乳动物,除科莫多巨蜥外,其他包括食蟹猕猴(Macaca fascicularis)及72种鸟类,如小葵花凤头鹦鹉(Cacatua sulfurea)、橙脚雉(Megapodius Reinwardt)等,海洋哺乳动物包括蓝鲸(Balaenoptera musculus)和抹香鲸(Physeter catodon)以及10种海豚儒艮和5种海龟。该地位于珊瑚三角区,东帝汶的阿陶罗(Atauro)附近的珊瑚礁有253种不同的物种,单个地点记录的物种数量最多为642种不同鱼类。

自然保护地

克里穆图火山国家公园(Kelimutu National Park)位于印尼东努沙登加拉省,处于弗洛勒斯岛,面积50平方千米,成立于1992年,最高点海拔高度1731米。国家公园有19种濒危动物,分别是弗洛绿鸠、华莱士角(Otus silvicola)、弗洛里斯鹰和褐冠地莺等。该地区有1个植物园和1个迷你丛林,代表了克里穆图国家公园的植物多样性,植物园内有36科78种植物。

西巴厘岛国家公园(West Bali National Park)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布勒伦县,公园占总面积19002.89公顷,其中陆地面积15587.89公顷,水域面积3415公顷,有雨林、干燥稀树草原、金合欢灌木丛和低地森林,及山地森林、红树林。公园内记录了160种鸟类,包括濒临灭绝的长冠八哥(Leucopsar rothschildi),国家公园内发现的其他动物群包括野牛、家燕、凤头雕等。国家公园内有大果紫檀龙脑木木等多种濒危植物。

自然灾害

小巽他群岛主要自然灾害为地震、热带气旋火山喷发等,其中地震和火山喷发容易引发海啸等次生灾害。

小巽他群岛处在印度尼西亚火山带,有多座火山历史上曾多次喷发,造成巨大灾难。1257年龙目岛上的萨玛拉斯火山(Volcano Samalas)的大喷发向平流层释放了足够的硫和卤素气体,从而在13世纪下半叶使全球变冷。1815年7月15日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Tambora)爆发,引发了海啸等自然灾害,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散布到世界各地,导致全球气温降低。2017年巴厘岛阿贡火山自11月21日首次喷发后,活跃强度不断增强,并多次喷发大量火山灰,巴厘岛伍拉·赖国际机场自11月27日7时15分起临时关闭,进出港航班全部取消,导致400多趟航班取消,近6万旅客受影响,1.7万中国游客滞留。

小巽他群岛由于地质活动活跃,地震频发。2018年7月,龙目岛地震造成20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同年8月19日,龙目岛再次发生地震,造成13人死亡,1800座建筑物受损。

小巽他群岛也是热带气旋的过境地之一。2021年4月4日,过境东努沙登加拉省的热带气旋“塞罗亚”给当地带来极端天气,引发洪灾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截至当地时间5日23时,该省5个县3102个家庭的11107人受到影响,其中8424人被紧急撤离。

人类活动

历史沿革

早期历史

在约42000年前,小巽他群岛境内已有居民,考古学家曾在东帝汶东端杰里玛莱(Jerimalai)发现了相关文化遗迹,该遗迹为东南亚岛屿上已知最古老的现代人类活动遗址之一。第一批已知的居民是在澳大利亚-美拉尼西亚人迁徙期间抵达该地区,这些早期定居者拥有高水平的航海技能。公元前3000年左右,由美拉尼西亚人迁徙至该地区。公元前2500年左右原始马来族,即来自华南和印度支那北部的人迁入。760年左右,东爪哇省国王在巴厘岛南部建立一个印度教国家。

约14世纪,群岛内的帝汶已被纳入东南亚、中国和印度的贸易网络,主要出口老山檀香、蜂蜜和蜡,该岛被满者伯夷帝国记录为贡品来源地。满者伯夷帝国于1343年建立了巴厘岛殖民地,后爪哇人大规模移民巴厘岛。16世纪初,欧洲探险家为寻找檀香到达群岛中的巴厘岛。为与原住民贸易,葡萄牙在在此建立了定居点。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开始传入境内,在西努沙登加拉地区存在四个印度教王国。

殖民时期

1519年~1522年葡萄牙人斐迪南·麦哲伦西班牙国王之命,率领探险队由西班牙出发,横渡大西洋,绕过南美大陆南端,经过菲律宾群岛和小巽他群岛,绕过非洲大陆南端的好望角,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此后西方殖民者先后涌入群岛,1520年葡萄牙人正式占领小巽他群岛最东面盛产檀香的帝汶岛。1597年,荷兰殖民者科内利斯·德·豪特曼(Cornelis de Houtman)抵达巴厘岛,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1613年,荷兰势力侵入帝汶,并于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排挤葡势力至东部地区。18世纪,英国殖民者曾短暂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兰恢复对帝汶岛的殖民地位。此后,帝汶岛在葡萄牙人和荷兰人之间多次易手。

随着老山檀香的几乎灭绝,葡萄牙人于1815年引进了咖啡、甘蔗和棉花。1815年7月15日松巴哇岛上的坦博拉火山爆发,该火山爆发引发了海啸等自然灾害,导致坦博拉和帕皮卡特两个王国的消失,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散布到世界各地,导致全球气温降低。1859年,荷兰和葡萄牙通过条约确定了正式边界,界定了荷兰控制的西帝汶和葡萄牙控制的东帝汶。1893年,英国西班牙、荷兰和葡萄牙重新确认了该条约。19世纪下半叶,荷兰政府将控制范围扩大到包括小巽他群岛在内的整个印度尼西亚群岛

东帝汶一直是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的一部分,1896年开始成为一个独立的殖民地,拥有自己的总督。东帝汶仍主要出口檀香,在19世纪中叶咖啡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直到19世纪末,东帝汶仍然只是作为一个贸易站存在,葡萄牙在基础设施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很少。荷兰当局则对小巽他群岛的行政管理进行了多次变更后,于1938年建立了大东方省。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葡萄牙宣布中立,并将这一声明扩展到其海外领土。为防止日军借助东帝汶进攻澳大利亚,澳大利亚和荷兰军队于1941年占领了东帝汶。1942年2月日本开始进攻小巽他群岛及东帝汶。1943年2月底,澳大利亚军队撤离帝汶,日军占据帝汶。此后,东帝汶志愿者和盟军在组织游击队在山区开展游击战对抗日本人,被称为帝汶战役,战役造成40000至70000名东帝汶平民死亡。日本占据后,小巽他群岛为日本海军管辖区域。

二战后至今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澳大利亚负责管理东帝汶,不久后,葡萄牙恢复对东帝汶的殖民统治。1945年印度尼西亚宣布独立后,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宣布成立东印度尼西亚邦(Negara Timoer Besar)。1950年,印度尼西亚合众国解散为单一国家,将其组成地区划分为多个省份。1958年,根据印度尼西亚法律,在小巽他群岛设立了巴厘岛、西努沙登加拉和东努沙登加拉三个省。东帝汶则在1952年根据葡萄牙宪法,成为葡萄牙的“海外省”。1960年,联合国将东帝汶列入非自治领土名单。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发康乃馨革命。1975年葡政府允许东帝汶实行民族自决。主张独立的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主张同葡维持关系的民主联盟、主张同印度尼西亚合并的帝汶人民民主协会三方之间因政见不同引发内战。革阵于1975年11月28日单方面宣布东帝汶独立,成立东帝汶民主共和国。同年12月,印尼出兵东帝汶,次年宣布东为印尼第27个省。

印度尼西亚在当地进行了残酷统治,东帝汶爆发了与印度尼西亚军方的多次大规模流血冲突,1975年至1999年间,东帝汶有10万至20万人因军事冲突而丧生。1999年8月30日,东帝汶举行全民公决,75%的民众投票赞成独立。1999年10月20日,印度尼西亚议会决定正式批准东帝汶从印度尼西亚分离。2002年5月20日,东帝汶民主共和国正式成立。

政区和人口

区划

小巽他群岛大部分是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为巴厘岛省、西努沙登加拉省和东努沙登加拉省。帝汶岛的东半部是独立国家东帝汶

族群

小巽他群岛主要族群为巴厘岛人、沙沙克族和安东尼人等。在东帝汶,总人口的78%为土著人,20%为印尼人,2%为华人。印尼的巴厘岛省,总人口的90%为巴厘岛人,5%为爪哇人;西努沙登加拉省总人口的68%为沙沙克族,14%为比玛族,松巴哇族占比为8%;东努沙登加拉省总人口的22%为安东尼人,15%为芒加赖人,12%为松巴族。

语言

小巽他群岛主要语言有印第尼西亚语、德顿语、葡萄牙语等。印第尼西亚语主要在印第尼西亚地区使用,德顿语和葡萄牙语则为东帝汶官方语言。其他土著语言有科当语、可地语、锡加语、韦叶哇语等。

德顿语(英语:Tetun,印度尼西亚语:Bahasa Tetun;葡萄牙语:Tétum)是帝汶岛上使用的一种南岛语,是东帝汶的官方语言之一,贝鲁县和印度尼西亚西帝汶也使用该语言,使用人数共计超过300000人。其语言融入了许多葡萄牙语和印第尼西亚语词汇,借用葡萄牙语中的许多辅音元音音素。

宗教

小巽他群岛境内主要宗教为印度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新教、佛教。伊斯兰教信众在西努沙登加拉省占比较大,是群岛上的第一大宗教,天主教和新教由殖民者传入,信奉者主要集中在东帝汶和印尼东努沙登加拉省,设有罗马天主教恩德总教区,印度教信众集中在巴厘岛省,信奉佛教的主要为华人。2022年统计,岛上信奉伊斯兰教的占比41.09%,罗马天主教的占比19.61%,新教占比13.61%,印度教占比25.16%,佛教占比0.30%。其中西努沙登加拉省穆斯林占97%,印度教2%,信奉基督教、佛教等人口共占1%;东努沙登加拉省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占53.74%和36.82%,穆斯林约9.25%,是是印度尼西亚唯一一个以罗马天主教为主要宗教的省份;巴厘岛则有86.9%为印度教徒,穆斯林占10%;东帝汶约91.4%人口信奉天主教,2.6%的人口信奉基督教,1.7%的人口信奉伊斯兰教

经济

综述

小巽他群岛经济主要以农业、矿业和旅游业为主,群岛上的西努沙登加拉省是印尼重要粮仓之一,主要种植稻米、玉米、木薯、红薯、花生、大豆、绿豆,经济作物包括可可、咖啡和丁香。东帝汶境内有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开采收入占据经济结构中较大比例。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其中巴厘省印度尼西亚重要的旅游目的地,2021年该行业产值占巴厘省经济比重16.66%。其他地区也把旅游作为重点产业发展。

第一产业

小巽他群岛的第一产业种植业为主,主要种植稻米、玉米、木薯、红薯、花生、大豆、绿豆,经济作物包括可可、咖啡和丁香。其农业机械化程度低。龙目岛是印尼重要的珍珠养殖基地,东努沙登加拉省则有广阔的草原,畜牧业以养殖猪牛羊马为主。东帝汶主要农产品有玉米、稻谷、薯类等,全国80%以上的人口依赖农业,但粮食不能自给,经济作物有咖啡、魔芋等,其中咖啡是主要出口产品。

第二产业

小巽他群岛的第二产业规模较小,主要有小部分食品加工,如海藻加工等。东帝汶境内则以石油开采等矿业为主,2020年,东帝汶石油产量为36百万桶油当量。

第三产业

小巽他群岛的第三产业以旅游业为主,其中龙目岛印度尼西亚有名的潜水胜地之一,松巴岛是知名冲浪地,科莫多国家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自然遗产,巴厘岛则是印尼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其中酒店餐饮行业为巴厘省支柱产业,2022年巴厘省接待外国游客215.5万人次,印尼国内游客805.2万人次;东努沙登加拉省则在2021年接待游客80.2万人次,包括外国游客5.8人次,印尼国内游客74.4万人次。西努沙登加拉省2022年接待印尼国内游客24.9万人次,外国游客2.53万人次。

交通

公路

小巽他群岛主要公路有苏艾高速公路和每个岛屿的环岛公路,岛屿之间没有道路链接,其中苏艾高速公路是东帝汶第一条高速公路。群岛上的东帝汶公路总长10820千米,许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车,东帝汶陆路向西可抵位于印度尼西亚西帝汶北岸的飞地欧库西和印度尼西亚西帝汶的首府古邦,但道路状况不佳。截至2022年,群岛上的巴厘省建有国道629千米,省道743千米;东努沙登加拉省有国道2153千米,省道2650千米;西努沙登加拉省有国道935千米,省道1484千米,县市道6085千米。

航空

小巽他群岛主要机场有印度尼西亚境内的扎努丁·阿卜杜勒·马吉德国际机场、伍拉·赖国际机场和东帝汶境内的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等。

伍拉·赖国际机场(印尼语:Bandar Udara Internasional Ngurah Rai,英语:Ngurah Rai International Airport,IATA代码:DPS;ICAO代码:WADD)是位于印尼巴厘岛南部的机场,也称为登巴萨国际机场,位于巴厘岛南部,为巴厘岛唯一的国际机场,距离巴厘岛首府登巴萨则约13千米。始建于1931年,1968年以纪念印度尼西亚国家英雄伍拉·赖命名。截至2024年2月,机场出发区设有62个值机柜台和10个国际登机口,跑道长3000米,新的国际航站楼于2013年启用,翻新后的国内航站楼于2014年重新开放。2022年机场起降航班86977架次。

尼古劳·洛巴托总统国际机场(葡萄牙语:Aeroporto Internacional Presidente Nicolau Lobato,IATA代码:DIL;ICAO代码:WPDL),之前称科摩罗国际机场(英语:Comoro International Airport),机场位于东帝汶帝力,以东帝汶国家英雄尼古劳·洛巴托命名。该机场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由当时的葡萄牙帝汶殖民政府建造。截至2023年2月,机场设施包括1座客运大楼、1条1850长跑道和4条出口滑行道。

航运

小巽他群岛航远以海运为主,其中西努沙登加拉省主要港口有伦巴(Lembar)、巴达斯(Badas)和比玛(Bima);东努沙登加拉省主要港口有德瑙(Tenau)、拉布汉巴乔和拉鲁兰卡(Larulanka),古邦的德瑙港是一个国际港口,有客轮通往巴厘省、爪哇及苏拉威西;巴厘岛省可停靠邮轮的海港为南湾国际海港(Benoa),东部的巴塘巴依(Padang Bai)港口联通西努沙登加拉省龙目岛,西北部的吉利马努港口(Gilimanuk)是往来爪哇岛的重要通道。东帝汶境内则有帝力港、欧库西码头、阿陶罗码头等港口。

帝力港是东帝汶是唯一的集装箱码头,水深条件一般,码头前沿仅8米,靠泊能力有限,后方堆场区域狭长,集装箱堆储能力有限,港口设计吞吐量为10万标准箱/年,年吞吐量约4.2万标箱,卸货25万吨,多为进口,出口很少。同时帝力港还承担客运港的职能,停靠帝力往返欧库西和阿陶罗岛的渡船。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蒂坝港项目2022年11月30日开港,港口主体为630米长的码头,包括1个7000标准箱泊位和1个3500标准箱泊位。该港口建成后,原帝力港作为邮轮港使用。

环境问题与保护

小巽他群岛面临着森林植被退化和外来物种入侵的环境问题,印度尼西亚通过火灾监控和建立保护区的方式进行物种保护和环境保护。

环境问题

森林植被退化

小巽他群岛一半以上的森林已经消失。伐木、火灾和农田改建导致地区退化和侵蚀,破坏了岛屿的生物多样性。在帝汶和韦塔,据估计近2/3的森林已被砍伐,大部分原始季雨林被稀树草原和草原所取代。火山活动也威胁着植物。该地区的植被可能会受到熔岩的影响并被火山灰覆盖。大气中的水和火山灰羽流中的火山气体也会产生酸雨

外来物种入侵

小巽他群岛最为危险的外来物种为豹猫、狗、灰鼠、黑鼠、小稻鼠、獴等,该群岛是遭受外来物种入侵最严重的三个岛屿类地区之一。

环境保护

为保护小巽他群岛自然植被和环境,印度尼西亚通过发布正式公报和基于社区的保护举措,扩大了环境保护区域;并进行整个岛屿的火灾管理;通过保护科莫多巨蜥的栖息地、猎物基地和反偷猎,开展保护科莫多巨蜥的工作。其建立了科莫多国家公园保护科摩多巨蜥,该公园后来同时也致力于保护包括海洋物种在内的多种生物。

风景名胜

世界自然遗产

科莫多国家公园

科莫多国家公园(印尼语:Taman Nasional Komodo)是印度尼西亚的一座国家公园,位于东努沙登加拉省和西努沙登加拉省的交接地带──小巽他群岛地区,包括科莫多岛帕达尔岛林卡岛3个较大的岛屿,以及26个小岛,公园占地共219322公顷,这个国家公园建立的目的是保护世上最大的蜥蜴科摩多巨蜥,后来致力于保护包括海洋物种在内的多种生物。该国家公园位于两个大陆板块的交界处,构成了阿尔弗雷德·华莱士生物地理区内、澳大利亚和巽他生态系统之间的“破碎带”,被确定为全球优先保护区域,1991年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立为世界自然遗产。

主要景点

人文景观

百沙基庙(Besakih Temple)座落在巴厘岛东北部的阿贡火山南麓,海拔约1000米,始建于11世纪初,是巴厘岛最古老、面积最大的印度教寺庙群,是巴厘印度教寺庙的总部,被称为“母庙”。百沙基庙由30多座庙宇组成。进入庙群前,左侧为接待大厅,,旁边还有一座小型图书馆,收藏大批有关百沙基庙的书籍。右侧为一片草坪,正门是阴阳门,主入口的左右两侧有许多石雕,其中较大的18尊雕像,是印度教《摩诃婆罗多》史诗中的神灵。百沙基庙一年举办数次大型庆典活动。

巴厘岛海神庙(Tanah Lot)位于巴厘岛西南边,距登巴萨约20千米,海神庙原文Tanah Lot在巴厘语的意思是“海中的陆地”。该庙是巴厘岛六大寺庙之一,为印度教拜祭海神的圣地,由15世纪的一个宗教人员所建立。海水涨潮时,海神庙与陆地分开,神庙被海水四面包围。退潮后露出平坦的礁石,印度教徒在履行仪式后,可步行登上神庙。

圣泉寺(Pura Tirta Empul)位于巴厘岛中北部,为印度教庙宇,寺中有十多个泉水出水口,附近的村民每天早、中、晚三次在此沐浴。圣泉寺初建于962年,分为两部分,内寺是朝拜区,外寺是沐浴区。

自然景观

林贾尼火山(Mount Rinjani)位于龙目岛,是印度尼西亚最高的火山之一,海拔3726米,位于火山顶部有火山口湖,位于火山口边缘以下600米处。在这个湖内又形成了一个新火山,由1990年火山爆发而形成。巴厘人每年都会来此举办仪式纪念大山的圣灵。

阿贡火山(Mount Agung),为巴厘岛最高峰,也被称作“巴厘塔”,海拔3031米。阿贡山被当地人认为是“地球的中心”,山脚下有一处巴厘省印度教庙宇百沙基神庙。

库塔海滩(Kuta Beach)位于巴厘岛,是离巴厘岛国际机场最近的一个海滩,海滩平坦、沙粒洁白,在库塔月牙形的海湾中,两端适宜戏水和初学冲浪,中间段则是专业的冲浪者的乐园。海滩上有提供传统印度尼西亚按摩。

相关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

苏巴克(印尼语:Subak)是印度尼西亚巴厘省境内的一整套稻田水利管理系统,发展于公元9世纪。这项工程不仅仅为农作物提供了灌溉的功能,同时也构建了一套复杂的人造生态系统。整个系统由占地近19500公顷的水稻梯田以及宗教寺庙组成,50至400名农民负责管理同一个水源的供水。由于体现了哲学概念,将精神、人类和自然融为一体,2012年7月6日,苏巴克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范围包含巴都尔山与巴都尔神庙、帕克努萨分水岭苏巴克景观、克特安格巴特克努苏巴克景观、塔曼阿尤寺,组成部分包括保护供水的森林、梯田景观、由运河、隧道和堰系统连接的稻田、村庄以及不同规模和重要性的寺庙。

节日

静居日(Nyepi)一词来源于sepi,安静之意,也被称为“安宁日”,是巴厘印度教教徒按照塞迦历法庆祝印度教新年的节日,是巴厘印度教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静居日”前的两三天,巴厘印度教教徒们要进行净化仪式(Upacara Melasti)。净化仪式的举行地点从平时的家庙转移海边或湖边。“静居日”前一天,巴厘印度教徒们会在省府、县、镇、乡、村等各地举行拜祭仪式。各家会向众神奉上各种佳肴,随后会举行巡游。“静居日”当天,人们在家里不说话,不生火,不开灯,不出门,没有娱乐活动,做自身修炼、瑜伽或坐禅。

帕索拉(Pasola)是一项来自松巴岛西部的节日,即骑马矛战比赛,两队各25人,骑手骑马向对手投掷木矛,以庆祝插秧季节。帕索拉一词在当地语言中是矛的意思,源自梵语sula。节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最初作为一年一度纪念农业之神的庆祝活动的一部分,以确保人民丰收和繁荣。帕索拉在2月和4月举行,为期4个星期。

加隆安节(Hari Raya Galungan)是巴厘岛上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漂泊在外的巴厘人在这一天回家团聚,并盛装出席巴厘印度教庙宇的祭祀活动。相传巴厘岛曾有一位国王叫马雅德纳瓦(Mayadenawa),是恶魔檀那婆的后裔,具有能够化身为雕塑、石头、野猪等形态的魔力。后帝释天下凡用神剑将他击败。人们将胜利日叫做加隆安,并在这一日树立起penjor,上面高悬着丰收的稻米、水果和椰果等祭祀品,象征着高举印度教教义和智慧。

艺术

舞蹈

小巽他群岛境内传统舞蹈有巴龙舞(Barong)、雷贡舞(Legong)与猴舞(Kecak)、卡恰舞(Kecak)等。

巴龙是巴厘岛神话中的一种类似黑豹的生物,是灵魂之王、善良之主的领袖,也是巴厘岛神话传统中恶魔女王和所有灵魂守护者之母朗达的敌人。巴龙舞以巴龙和让达之间的战斗为内容,代表善与恶之间永恒的战斗。舞蹈起源于吉安雅地区(Gianyar Regency)。巴厘岛舞者通过手指、手、头和眼睛等身体动作来表达舞剧的故事。

卡恰舞原是巴厘印度教祭拜神灵的一种神圣舞蹈,后加入了印度《罗摩衍那史诗》部分情节,舞蹈由50-150名演员表演,大部分舞者为男性,上身赤裸,仅用红腰带将黑白格子相间的沙龙布系在腰间。演员分成三圈围坐在地上,用有节奏的“恰!恰!”声作为舞蹈伴奏,配以整齐的手部动作进行表演。

音乐

管古筝(Sasando),一种类似竖琴的传统音乐弦乐器,原产于印度尼西亚东努沙登加拉的罗特岛,其起源与民间故事有关。有10根或11根金属弦,镶嵌在由棕榈制成的共鸣器中。演奏时,用右手拨动低音弦,左手演奏高音弦。音高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可移动琴马调音弦轴来调节的。偶尔作为独奏乐器演奏,主要用于为歌曲伴奏。

影视

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巴厘岛

《世界上最美丽的地方:巴厘岛》是美国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于2007年播出。该纪录片拍摄了巴厘岛的美丽景色,包括巴厘岛水寺庙,揭示巴厘岛野生动物的生活和复杂精美的大自然美景。

神在巴厘岛

神在巴厘岛》为日本于2015年上映的喜剧电影,编剧为森迅史,主演为堤真一尾野真千子等,讲述一群人在巴厘岛建造幼儿园的故事。该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大哥原型名叫丸尾孝俊。他当过暴走族、当过学徒、加入过吉本兴业,开过卡车。28岁带着仅有的18万日元远赴巴厘岛,现拥有不动产公司数十家,收养170名孤儿,同时兼任演员。

恋爱捕手 in 巴厘岛

《恋爱捕手 in 巴厘岛》为韩国于2022年播出的真人秀,共播出8集,由全炫茂、张度妍、金曜汉等主演。主轴以制作组寻找五男五女居住在位于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恋爱公寓”,共同历经八天,而10人中有“恋爱捕手”和“金钱捕手”等角色,各角色需完成自己的任务。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