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胸鹀 :鹀科鹀属的一种鸟类

更新时间:2023-04-21 17:15

黄胸(学名:Emberiza aureola),别名:禾花雀,是鹀属的一种鸟类。由于人类的过度诱捕、农药使用的增加,以及其栖息地的丧失等因素,在1980年至2013年期间,黄胸鹀种群数量下降了84.3-94.7%,截至2015年,欧洲的成年个体数量仅有120-600只。因此,黄胸鹀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被列入中原地区《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黄胸鹀分布于欧洲、亚洲、北美,常集体栖息在低山丘陵至平原有稀疏树木的灌丛草甸,和开阔平原地带的溪流、湖泊及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中。黄胸鹀一年内有春秋两次迁徙,春季约4月前后由越冬地向繁殖地迁徙。繁殖结束后,又逐渐集群南迁。它们的食性在迁徙时到达各地及越冬地大致相同,地区性差别很小,都以吃农作物最多。仅在繁殖地区偏食了些动物性的食物(如昆虫、蜘蛛等) 。繁殖期喜单独或者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常集成大群。

黄胸鹀颜色艳丽,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宋代杨万里《寒雀》中的“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语晚晴”,元代王恽《疏梅寒雀图》中的“山禽尽日怜幽致,争拣寒枝趁晚栖”。另外,黄胸鹀捕食的害虫多于益虫,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益处。

形态特征

黄胸鹀体态较小,是小型鸣禽,体长14~15厘米,体重19~29克。其虹膜为褐色,嘴为黑褐色,脚呈暗棕色。

雄鸟的繁殖羽的额部、头顶和喉部均为黑色;肩、背、腰及尾上的覆羽为栗褐色;肩背部有黑色纵纹,胸部横贯一条栗褐色条带;尾羽黑褐色;翅上的小覆羽为栗褐色,中覆羽为白色,大覆羽为栗褐色;下体其余部分为黄色,向后颜色逐渐变淡。雄鸟在秋季换羽后,头顶栗色,眼先、眉纹淡皮黄色,耳覆羽皮黄色缀黑褐色纵纹,其余体羽似繁殖羽,但有较宽的沙黄色羽缘,胸部没有繁殖期时的纵带。

雌鸟眼先、眉纹黄白色,头顶为栗褐色,具有黑色羽干纹;上体棕褐色,有黑色纵纹;腰、尾上覆羽栗红色,尾、两翼与雄鸟相似,但大、中、小覆羽均为暗褐色,大覆羽羽缘淡棕色,中覆尖端较宽,为白色;下体淡黄色,部分雌鸟胸部有黑褐色细纹,两胁有黑褐色纵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黄胸鹀分布的地区遍布欧洲亚洲、北美,繁殖于俄罗斯、芬兰、堪察加半岛、鄂霍次克海岸、蒙古国、库页岛、乌克兰北部、哈萨克斯坦北部、日本千岛群岛,越冬于南亚及东南亚地区。

中原地区分布

黄胸鹀在中国繁殖于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的部分地区,迁徙经过河南省山东省及东南沿海至华南地区,部分在海南岛和台湾越冬,部分继续南迁。

亚种分布

栖息环境

黄胸鹀是典型的沼泽草甸和森林草原型候鸟。黄胸鹀集体栖息在低山丘陵至平原有稀疏树木的灌丛草甸,和开阔平原地带的溪流、湖泊及沼泽附近的灌丛、草地中。

一般情况下,黄胸鹀繁殖期栖息于草甸、植被、灌丛和次生灌丛中;越冬期栖息于耕地、稻田、草地和芦苇荡中。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黄胸鹀的食物种类分为以下四大类:第一,农作物。主要有麦粒、水稻、粟、高粱等。第二,禾本科杂草种子。主要是田间杂草和荒草地野草的种子,还有少量的植物碎片及植物纤维等。第三,昆虫。包括剑角蝗科蝽科蚜科、萤科、叩头虫科、蚁科蝇科蚊科等的成虫及美国白灯蛾。第四,其它动物性食物,有蜘蛛蜗牛和另外一些软体动物门,还有少量卵壳。

繁殖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中又以昆虫为主。非繁殖期则以农作物为主。

黄胸鹀早成雏捕食的食物在类别上与成鸟相同,但较少食用植物性食物。雏鸟的主要食物是昆虫。

飞行行为

黄胸鹀经常在谷物田面与周围的旱地作物之间平平地来去低飞,且在某些地段飞过的次数更多一些。在田面取食时,进行轻轻驱赶,它会在距穗不高的地方低飞,不久就又会下降,并不会成群地猛然起飞。在梯田里,它在上下坡处总是距坡很低地滑冲而下或斜冲而上,速度较在平地飞行时更快。当其从田面起飞后,如果有福特猛禽平掠而过,它会因为受惊而向低处仓惶乱撞。当天气阴沉将要下雨时,黄胸鹀会在田面较低且较急的来回平掠,距穗端的高度约2~3尺。

节律行为

黄胸鹀的睾丸体积、蜕皮、体重和增肥具有季节性的周期,这些周期遵循每年的太阳周期,这表明黄胸鹀能较好地分辨光周期信息,并利用日长的年度变化作为环境因素来确定其季节响应时间。

黄胸鹀一年内有春秋两次迁徙,春季约4月前后由越冬地向繁殖地迁徙。繁殖结束后,又逐渐集群南迁。迁徙时会在一个停栖地停留几天,啄食谷物。春季迁徙比秋季迁徙更加集中且快速。

社群行为

繁殖期喜单独或者成对活动,非繁殖期则常集成大群,尤其是迁徙期间和冬季,常集成数百只至数千只的大群,群体成员最多可达3500~7000只。

发声行为

黄胸鹀的叫声为低弱的“嘀、嘀”声,繁殖期善鸣唱。其发声包括鸣叫和鸣啭,鸣啭是由脑内鸣啭控制核团所支配。黄胸鹀雄性发声相关核团体积大于雌性,这种雌雄差异导致了雌雄鸣啭能力不同。雄鸟与雌鸟的脑重及核团体积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春季明显大于秋季。黄胸鹀单个个体之间的鸣声差异无法用人耳识别,但是可以借助仪器进行物理分析观察到。

生长繁殖

营巢交配

黄胸鹀的交配通常发生在6月和7月。构成配种行为序列的姿势和动作有:举翅、扇尾行走、普通接近、拱身(雌性)、爬上、交配、头朝上平躺(雄性)、解脱(雄性)、携带物质等。各种交配行为的序列分为两类。一种是简单型,通常以三个阶段进行:聚集、向雌性移动、交配行为。另一个是更复杂的顺序:雄性的翅膀在雌性降落前升起、倒转进行、携带材料。这两类行为的主要区别在于雄性在交配后是否会做出抬头平躺的姿势(反过来),这种特殊行为的出现似乎与雄性在交配前是否会扇动尾巴走向雌性有关。这种在进行交配之前的尾部扇形行走可能包含几种倾向:一种是站在雌鸟前面,一种是避开雌鸟,另一种是诱发抬头平躺的行为;这可能会减少雌性逃跑的倾向。

黄胸鹀每年4~7月开始繁殖,巢的位置选定后,雌鸟立即开始筑巢,雄鸟守护着巢域(巢域是繁殖时期固定的活动场地,面积一般为10平方千米左右)。其会清除掉地上的腐叶,然后将巢置于小坑穴中;也有在陈旧的草层上筑巢的现象。雌鸟会先做巢壁,后铺巢底。筑巢活动集中在上午7~10时,经3~4天即可完成。巢的材料为草根、茎、叶等,巢底衬垫少量动物毛。巢的形状为碗状;

筑巢期的黄胸鹀领域性很强,保护范围一般为距巢大约10~20米的一小块地段,种内对巢域的竞争强烈。黄胸鹀种群繁殖的时间比较集中,早期的巢域保护行为可以防止密度过大,因此巢的安置呈现为松散的聚集型,一个巢群一般为3~5巢,巢群间距约在100米左右或着更远。当两巢距离较近时,巢域各偏一侧,互不干扰。偶然入侵的黄胸鹀在受追击后会马上逃走,很少打斗。

产卵孵化

一年只繁殖一巢。窝卵数4~5枚,卵绿色,带有褐色斑点。产最后一卵时,亲鸟开始轮流孵卵,孵化期12~13天,雌鸟抱卵过夜,产5卵的鸟通常提前一天。白天雌鸟孵卵比雄鸟多,一整日两性交替一次,每次交替时很少空巢。

哺育生长

黄胸鹀刚孵化出来时卧躺在巢内,大部分时间呈现昏睡状态,没有睁开眼睛,仅能勉强抬头张口接食物。体背面被少量单排或双排束状胎绒毛,绒毛长约10毫米,出壳重约1.7克,体长32.7毫米。

雏鸟出生第3天时,眼睛微睁,求食时发出细微叫声。头、颈、背、翼、腿及脑部羽区形成,初级飞羽开始长出。第4天出现听觉,羽区扩大,次级飞羽已长出。第7天受惊时会惊叫或缩着头紧伏于巢内,羽鞘尖端开始破裂。第9天羽片展开可遮住大部分身躯,惊动下可离巢。离巢时,体重增长、跗与喙的生长已基本完成。为了摆脱对亲鸟的依赖,雏鸟对奔走与取食器官(肢体、喙等)的发育需要先于飞翔器官(翼、飞羽及尾羽),所以飞翔器官生长发育较晚,延续的时间较长,在离巢时尚未完达到成鸟标准。

雏鸟的食量随日龄而增加,两亲鸟交替采食喂育,两性每天喂食次数大致相同。为了保持幼雏正常体温,亲鸟常在每次喂食后入巢抱暖。前3天白日抱暖时间较多,达80%以上,而夜间皆为雌鸟抱暖,到第8天亲鸟已不抱暖。离巢后会分散到附近的草丛中由亲鸟继续投喂,只在亲鸟带领下才更换位置;离巢的第10天停止喂食,但亲鸟仍旧会对雏鸟的活动进行保护。离巢的第5天雏鸟已经能起飞,慢慢学会独立生活。

幼鸟的羽色与雌鸟相似,但头部和背部呈沙褐色,具有黑褐色纵纹,下体为黄绿色,胸部、两胁缀有黑褐色纵纹。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80~2013年,黄胸鹀的种群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在此期间下降了84.3%。2014年在欧洲,其繁殖种群估计6万~30万只个体。在国际鸟盟2015年的估计中,欧洲的成年黄胸鹀数量仅为120~600只。

在日本和韩国的迁徙停歇地,尽管2020年左右局部区域的黄胸鹀种群数量有上升迹象,但整体仍呈现出快速减少的趋势。

致危因素

第一,人类的大肆捕杀,该物种在尼泊尔柬埔寨、中国等国家被当做食用鸟类,人类为获利而对其进行猎杀;迁徙中的过度诱捕也导致其数量下降,特别是在越冬地。第二,黄胸鹀迁徙中途停歇地和越冬地的经济发展导致的自然环境变化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在东南亚的越冬地,农业集约化和农耕制度的改变导致冬季休耕稻田(不灌水的稻茬田)减少,使其觅食地面积缩减;水库大坝的建设、河道和水渠硬化等导致芦苇地减少,使适宜其停栖和夜宿的环境逐步丧失。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国的保护定级

2000年8月,中国国家林业局将黄胸鹀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21年,黄胸鹀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中国《广东省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明令禁止捕杀、收购、出售黄胸鹀,一经发现,要给予没收,并对违反者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捕杀、收购、出售黄胸鹀,个人经营额达到5万元,单位经营额达到50万元,也可依法追究非法经营罪

黄胸鹀被列入2014年非洲——欧亚迁徙陆鸟行动计划(AEMLAP)。

黄胸鹀被列入《保护野生动物移栖物种公约》(CMS)附录一。

主要价值

黄胸鹀颜色艳丽具有观赏价值,受到养鸟者的欢迎,是鸟市上常见的笼养鸟。但该鸟在中国受到法律保护,不可私自违规饲养。

黄胸鹀捕食的害虫多于益虫,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益处。

物种对比

黄胸鹀与中国常见的树麻雀普通亚种(Passer montanus saturatus)相似,但黄胸鹀在羽色、嘴色、嘴形、尾形方面与树麻雀普通亚种之间有区别。

相关文化

宋代杨万里曾写过《寒雀》,描写的就是黄胸鹀:“百千寒雀下空庭,小集梅梢语晚晴。特地作团喧杀我,忽然惊散寂无声。”

元代王恽在其诗作《疏梅寒雀图》中写道:“长记扁舟过武夷,仙家梅竹满清溪。山禽尽日怜幽致,争拣寒枝趁晚栖。”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