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喉红臀鹎 :雀形目鹎科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7:43

黑喉红臀(学名:Pycnonotus cafer):体长19-23厘米,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偏褐色鹎。额至头顶、眼先、眼周、嘴基和颏、喉全为黑色,具羽冠,耳羽红褐色。背暗褐到黑褐色。尾下覆羽绯红,尾上覆羽近白,虹膜深褐色;嘴黑色;脚暗角质色至黑色。

多栖息于海拔约1900米以下开阔的山坡或平坝的次生阔叶林、灌木草丛、村寨庭园或村落附近的杂木林缘以及也见于季雨林、雨林或沟谷林缘。是典型的群栖性嘈杂鹎类。3-5只或10余只为群,多在果树上觅食昆虫。一般5月上旬筑碗形巢,6月下旬产卵。每窝3枚,呈卵圆形,玫红或粉红色,缀暗玫红或紫红斑。孵化期约14天。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锡金王国不丹、孟加拉、中南半岛、爪哇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广东省等地,印度、缅甸至中国西南。引种至斐济等地。被列入世界上100种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形态特征

黑喉红臀鹎额至头顶黑色而富有金属光泽,头顶具短的黑色羽冠。后颈至背、肩暗褐色至黑暗褐色、具宽的灰色羽缘,在上体形成的鳞片状,腰暗褐或灰褐色。尾上覆羽白色或近白色,尾黑色具白色端斑。翅上覆羽与背同色,飞羽暗褐色,除外侧飞羽外,大都具灰色羽缘。眼先、眼周、嘴基、颏、喉黑色,胸暗褐至栗褐色、具灰白色羽缘,腹白色,尾下覆羽血红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黑色或黑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35-54g,♀34-50g;体长♂192-236mm,♀195-228mm;嘴峰♂15-21mm,♀成都地铁17号线20mm;翅♂97-105mm,♀91-100mm;尾♂92-107mm,♀90-102mm;跗♂23-26mm,♀22-26mm。(注:♂雄性;♀雌性

红耳鹎和黑喉红臀鹎外形非常相似,但红耳鹎体型稍小,耳区有红、白二色斑,颏、喉白色;黑喉红臀鹎仅颏和上喉黑色,其余下体白色或淡灰色,耳羽白色,野外明显可与之区别。

分类和系统学

红臀鹎的分类和系统学历史悠久。在1760年,法国动物学马修兰·雅克·布里松根据一份他错误地认为是从南非好望角收集到的标本,描述了红臀鹎。1766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在《自然系统》中创造了二名法Turdus cafer,并引用了布里松的作品。模式产地后被更改为斯里兰卡,然后在1952年由德国博物学家埃尔温·斯特雷斯曼指定为印度的本地治里。种加名cafer是新拉丁文,意为南非。这种鸟现在被归类到了Pycnonotus属,这是由德国动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博伊在1826年引入的。曾经被指定的两个种群,南缅甸的P. c. nigropileus和北缅甸的P. c. burmanicus,现在被认为是杂种。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平原,偶尔也上到1000-1500米的低山地区,常在灌丛、竹林、和常绿阔叶林林缘地带活动,也出没于村庄和农田地区的灌丛、水渠和道具边树上,有时甚至进入城镇公园、城郊公园和菜园等人类居住环境。在其原产地,它很少出现在成熟的森林中。一项基于印度54个地点的研究得出结论,植被是决定该物种分布的最重要因素。

生活习性

留鸟,不迁徙。常成对或成小群活动,在食物丰富的地方或觅食的时候也集成松散的大群。晚上亦成群栖息在一起。

主要以植物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杂食性,夏季以昆虫为主,其他季节多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冬季除吃植物果实与种子外,也吃部分嫩芽、嫩叶。觅食主要在灌木上或草地上,有时也在空中飞行捕食昆虫。

叫声:欢快的叫声有时似be-care-ful,重音在尾音上。示警时发出响而尖的peep声。苦楚的叽喳叫声peep-a-peep-a-lo。也有甜美的低音小调。性活泼,善鸣叫,常在树头和灌丛高声歌唱,重音在尾音上,显得很欢快。是典型的群栖性吵嚷鹎类,多3-5只或10多只结群活动,有时与红耳鹎黄臀鹎混群。晚上亦成群栖息在一起。

分布范围

原产地: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越南

引进:巴林斐济、法属波利尼西亚、科威特、新喀里多尼亚、阿曼卡塔尔萨摩亚汤加、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美国。红臀鹎已经被引入到世界许多其他地方,并在新西兰阿根廷、汤加和斐济以及萨摩亚、澳大利亚、美国和库克群岛等地建立了自己的栖息地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通常营巢于灌丛、竹林和小树上,距地高多在3米以下。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草根、草叶等构成,外面还常网有一些蛛网。每窝产卵2-4枚。卵淡粉红白色、被有暗红色和淡紫褐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0-24mm×15-17mm。雌雄轮流孵卵,孵化期14天。雏鸟晚成性,雌雄亲鸟共同育雏。

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6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已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The Red List Partnership.REDLIST.2024-02-06

(2023年)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告 - 规范性文件 - 宁乡市政府门户网站.宁乡市人民政府.2024-02-06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