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虬庄遗址 :中国古代文化遗址

更新时间:2023-10-24 17:05

龙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龙虬镇北首,是江淮东部地区现存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处新石器的遗址,也是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一处具有代表性的村落遗址。遗址平面近似方形,四面环水,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距今7000-5000年。

龙虬庄遗址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90年代曾先后进行过四次科学发掘,发掘面积1335平方米,清理墓葬402座,出土陶器、骨角器、玉石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原始艺术品。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喜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对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中原地区文字的产生均具有重要意义。

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5000年之间,位于江淮东部地区的龙虬庄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征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龙虬庄文化。龙虬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中国江淮平原新石器时代早期考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华族古文化的摇篮。

1993年,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5年,龙虬庄遗址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龙虬庄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龙虬庄遗址博物馆建成并对外开放。2011年,龙虬庄遗址被纳入首批“江苏大遗址”名录。2016年,龙虬庄遗址入选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2017年,龙虬庄遗址被列入国家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并于2018年9月启动了核心区保护与展示提升工程。

文化活动

中国之最

中原地区最早的文化

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起源

中国最早的筷子

在《筷子春秋》和《中国箸文化史》中,都明确记载了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骨箸是中国最早的筷子,都将我国使用筷子的历史追溯到龙虬庄文化,即龙虬庄遗址为中国箸文化之源。

介绍

龙虬庄遗址真高2.4米,地势低洼,呈圆角长方形,四周环水,东西长240米,南北宽180米,总面积4.3万平方米。龙虬庄遗址发现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

代表江淮平原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邮市境内便有人灯的璀璨文明。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使“甲骨文中原地区最早的文字”这一说法受到冲击。在中国考古50周年展及其后出版的专著中,有这样的文字说明: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片与其他实物一起反映了中国文明的曙光即将到来。据专家考证,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还要早1000年左右。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碳化喜米和古文字陶片,它对于研究稻作农业的起源和我国文字的产生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7000—5000年前,龙虬庄所属的江淮平原江苏省坳陷带的组成部分,河湖相连,是一个水网发达、树林繁茂、物产丰富的沼泽湿地。在那时,龙虬的先民不仅会采集、狩猎、捕捞,而且还懂得如何栽培水稻。在龙虬庄遗址文物精品陈列室里,挖掘出土的千年以前的稻种保存完好。在遗址里,龙虬先人劳作、饮食、起居情况全部复原,感觉非常新鲜和奇特。

这座才挖掘了十分之一的村庄,占地面积43000平方米,有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址4处,灰坑34个,墓葬402座,工艺精美的陶器、玉石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

历史沿革

龙虬庄大事记

上世纪60年代,村民在此开挖鱼塘时,挖出了大量陶器残片以及少量完整陶器、石器和仙人洞、吊桶环遗址

上世纪70年代,经下放此地的南京博物院的张正祥、纪仲庆先生调查,确认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93年春至1995年冬,有关方面先后对该遗址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科学发掘。

1993年,该遗址发掘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在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有两个扬州市的考古项目一同入选,分别为高邮市龙虬庄遗址和江苏扬州唐城遗址)。

1995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实施龙虬庄遗址博物馆一期(部落村)工程,并于2004年正式对外开放。

2007年5月18日,笔者陪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在龙虬庄遗址实地考察,李老欣然题字:“高邮龙虬,焕彩流辉”。这次考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高邮两个认定的信心:“高邮是古代史中有关帝尧传说的重要地点,高邮是研究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地点。”

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大遗址”。

2016年,龙虬庄遗址入选全国优选旅游项目名录。

2016年,被列为国家大遗址保护重点工程,成功入选“十三五”国家大遗址专项保护规划

出土陶文

甲骨文还早上千年,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左行四字,以直线为主,横平竖直,结构有序,近似甲骨文;右行四字,类似动物侧视图形,第一个似兽,第二个像鱼或鳖,第三个如蛇,第四个若鸟。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其重要性也不言而喻。两行刻于内壁的文字符号,笔画纤细,技法娴熟。

李鹏飞教授认为,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韶、良渚文化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原地区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龙虬庄这层遗址被划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200年”,这正是帝尧时代遗物。

考古新发现

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人们普遍认为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然而,南京博物院馆藏的国宝龙虬庄遗址陶博吾却让人产生暇想。南京博物院副所长庄天明表示,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研究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淮之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刻文为两行,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划纤细,技法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次发掘的情况于1993年9月5日在《中国文物报》作了报导之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评为“九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4年2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公布评选结果时,对龙虬庄遗址的刻划陶博吾作了如下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为题,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了介绍,称之为中国尚未公开的至宝。中原地区古文字学周晓陆著文说:“这肯定是文字,且为一段完整文句”。

据江苏台报道,考古专家介绍,陶片图文并茂,左边的竖下来的4个字,看起来不成熟。甲骨文是已经成熟的文字,它可以组成词汇表达完整的意思,该陶片上的文字却不是很成熟,应该比甲骨文还要早很多年。另外甲骨文和该陶博吾均以直线条为主,所以,该陶文极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自该陶文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古文字专家都对该陶文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整释读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甲骨文被辨认出来的文字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难以辨认了。

这片从高邮龙虬庄遗址发掘出来的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只有4平方厘米大。残片上刻有八个类似文字的刻画符号,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考古学家从形体上推定高邮龙虬庄陶文为早于甲骨文的一个文字体系;从其文字组合来看,比较成熟,似成词语,并已脱离了早期发现的如仰韵、良渚文化等遗存的单个字节,更接近成熟的甲骨文,因而这些文字符号被有关古文字专家称为”对探究中原地区文字的起源十分重要"。

2003年,中国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着,被媒体在网上炒热。称:“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在全国展出时,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

有关著作

据悉,高邮市陶博吾拓片已收入《中国上古书法史》。有关高邮陶文的论文专著有:《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陶文》(饶宗颐江汉考古》1996年4期,又载《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龙虬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张敏发表于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997年8月)、《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周晓陆《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龙虬庄陶文破译》(刘志一《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

出土文物

龙虬庄遗址的出土文物主要分为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和装饰工艺品三大类。在一块4000年左右地层出土的黑陶片是遗址发掘的一重大收获,上刻有四个原始文字和一组动物图纹,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时获得了“预示着中国文明曙光即将到来”的高度评价。此外,还发现了大量的人工栽培的碳化喜米,这是我国首次发现的人工优化水稻品种的珍贵实物史料,并说明龙虬庄先民的稻作农业延续了1500年之久。这一发现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距今5500年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

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最具地方特色的文物是各类巧夺天工陶器,有猪形罐、葫芦瓶、小陶罐、罐形鼎、四乳黑陶罐、圈足壶、三足钵等,形状纹饰作用各异,有的憨态可掬,有的造型逼真,有的构思奇妙,不禁令人叹服古人的聪明灵巧。

经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派员组成的考古队于1993年至1995年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邮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斧、、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动物的骨角制成的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等生活用具;有管、环、、坠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复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只猪形陶罐,既酷似,又夸张,其制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令人折服。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发现了4000多粒7000-5000年之间的碳化喜米。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的(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

形成共识

1997年9月22-24日,由江苏省文化厅、南京博物院高邮市市政府联合举办的高邮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平原古文化研讨会(以下简称龙虬会议)在高邮召开。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收获是第一次提出了“龙虬文化”这个概念并取得共识。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及苏鲁豫皖沪浙等省市的考古学历史学的专家学者30多人,通过实地考察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邶墩遗址高邮商周古文化遗址和对龙虬庄遗址出土的文化遗物进行观摩讨论,一致确认在江淮东部地区距今7000-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征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类型,可命名为龙虬文化。

江淮东部的范围是东临南黄海,西止京杭大运河(古沟),南起长江以北,北抵废黄河淮河)南岸。淮安青莲岗遗址、阜宁陆庄遗址、海安青墩遗址、兴化南荡遗址和高邮龙虬庄遗址、唐王墩遗址、周墩遗址等遗址均在这一范围内。由于淮安区的青莲岗是江苏省发现的第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1951-1958年先后4次发掘,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1956年把它命名为青莲岗文化。青莲岗文化一度被当做长江下游江南江北同时期文化的代表。可是1980年代以来在该地区的考古调查发掘表明,当年把青莲岗文化扩大化不合适,而取消其命名也不合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龙虬文化横空出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认为是江淮东部同时期文化的典型。

笔者从有关方面获悉,龙虬会议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学术界认可。由中央文史研究馆总编,江苏省文史研究馆、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主编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江苏卷》已经完成,其中上篇《江苏文化发展历程》第一章《史前江苏》第二节《走向文明——江苏境内新石器文化遗存》就专门介绍了《龙虬(庄)文化》。而南荡、青墩等均被称为遗址。需要说明的是,龙虬文化与龙虬庄文化有什么区别?专家解释,没有什么区别。例如在龙虬会议上,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员高广仁先生和邵望平女士都说:“把江淮之间东部地区这一阶段上的原始文化称为‘龙虬庄文化’未尝不可”、“我认为,龙虬庄遗存……可以称之为龙虬庄文化”。可是他们的题词却是“龙虬文化大放异彩”,可见两种称呼都一样。如果硬要谈差别,笔者觉得龙虬文化比龙虬庄文化更简洁、更朗朗上口。

历史研究

新石器时代早期:龙虬人是生活在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的江淮平原东部原始人,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邮市境内便有人灯的璀璨文明。

江苏省高邮市龙虬庄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哺乳纲(如家猪、家犬、麋鹿、獐、梅花鹿等)和水生动物(如龟、鳖、鲤鱼、青鱼、丽蚌、裂齿蚌、田螺等)的残骸、炭化稻米和文化堆积层中的水稻植物蛋白石的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果;该地区史前人类的生存环境为芦苇丛生、水草茂盛、水网发达的河湖沼泽湿地平原环境,气候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7℃左右;史前人类居住在河边湖滨的平地上,从事捕捞狩猎、家畜饲养和水稻种植,并且从早期到晚期,完成了水稻从野生型到栽培型的转化,稻种已从原始栽培稻突变为栽培稻,水稻的种类为粳稻。龙虬庄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中原地区江淮平原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其发掘成果对进一步探索江淮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这一地区的古生态环境、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最为珍贵的是在遗址所有文化层中均出土了碳化喜米,经鉴定为人工栽培稻,它的发现将中国史前的水稻栽培区从长江以南划到了淮河以南。

意义

龙虬庄遗址所揭示的独特文化风貌,填补了江淮东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在墓葬区发掘中,出土墓葬不仅数量多、排列整齐,而且人骨基本完整,对于研究比较人类学以及龙虬人的变迁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特性稳定,发展序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它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华族古文化的摇篮。龙虬庄遗址从7000年前带到后人的目光里。

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这也就是在“1997年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平原古文化研讨会”上被专家确认的“龙虬庄文化”。如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虬庄遗址生态博物苑正在兴建,它将再现龙虬部落的原始生活风貌。

规划设计

2013年3月15日上午,市水务、旅游、发改委、国土、规划、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等部门负责人齐聚龙虬镇政府会议室,讨论研究由中国建设科技有限公司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的《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初步方案,并就遗址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委副书记金春林,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秋红,副市长钱富强参加研讨会。龙虬庄遗址是全国保存最好的新石器时代部落遗址之一,是我市得天独厚的一大资源,该遗址被发掘至今已有20年。我市将以此为依托,打造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龙虬庄文化遗址公园,以进一步做好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方案已初步编制完成。此次研讨会对《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初步方案进行了进一步研讨和完善,为下一步通过国家评审做好准备。研讨会上,金春林对《龙虬庄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方案给予肯定。他认为,龙虬庄遗址历史价值高、文化影响力大,保护的水平越高,利用的潜质就越好。就如何做好龙虬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金春林要求,要准确定位,更深层次理解遗址的意义,了解其存在的价值,把握好开发、利用的规模和性质,着重保护、适度开发;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龙虬庄遗址的未来,开发、利用时必须尊重历史,在真实、可信的基础上做出特色、做出亮点;要做好“碳化稻”文章,可设立“碳化稻”展览专馆,将综合博物展览馆和“碳化稻”展览专馆有机结合,充分展示出龙虬庄遗址的文化和特色,使之成为江淮平原学习、研究、探索古人类生产生活的一个重要基地。同时,各相关部门要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义务,齐心协力,共同做好龙虬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会上,张秋红、钱富强分别就如何进一步做好龙虬庄遗址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旅游利用

据悉,高邮龙虬庄遗址将在保护的基础上,得到合理利用,欲将其打造成为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文化遗址公园。

90年代参与发掘龙虬庄遗址的部分考古专家座谈会上,专家们为高邮龙虬庄遗址保护利用提出了很多合理化的建议和意见,以最大程度地完善好遗址保护和开发工作。

“因为目前还是保护规划评审阶段,等保护规划确定后,才可以进行建设规划。”高邮市龙虬镇党委书记仇家春向记者透露,“下一步,继续完善公园内的绿化、桥梁、供配电、排水管、河道疏浚、安保消防、通讯、垃圾收集转运等基础设施,重点打造游客接待中心、文化研究中心、遗址现场展示区和中国稻米博物馆(省科技厅已立项)等项目。”

省文物局局长龚良表示,大遗址公园的建成开放,将让市民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给生活带来的改变,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文化遗产带来的魅力。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龙虬镇。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