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泥螺 :浙江乐清市特产

更新时间:2024-09-20 22:03

乐清泥螺是野生的天然泥螺,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涂,尤以江、浙沿海产量最高,泥螺贝壳圆形,薄而脆,壳口大,表面平滑,幼时白色透明,大时呈青色或黄色,不透明,一般作为食材,除盐渍、酒渍等传统食用方法外,还可新鲜蒸煮、炒、烧汤等。

历史文化

乐清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远在四千年前,温州市先民即在此繁衍生息,流下了许多石斧、石、石矛、石犁、石坠等石器。乐清历史上曾有过王十朋翁卷李孝光赵士祯章纶高友玑等名人。王十朋为南宋开科状元,翁卷为南宋“永嘉四灵”诗派的杰出代表,李孝光为元朝一代文豪,《元史》称他“以文章负名于世”,赵士为明代杰出兵器专家,其火器发明列为当时世界先进。铸于宋元祐七年的能仁大,属亚洲第一大镬,它折射出了乐清市悠久而璀璨的历史文化之光。

特产简介

泥螺(Buiiactaexarata(Philippi)),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潮间带滩涂,尤以江、浙沿海产量最高,品质最好,是我国沿海重要的小型经济贝类,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据分析,泥螺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灰分及微量元素等,其足部和肝部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含量,占氨基酸总量的54.17%和46.78%,两者氨基酸配比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共同制定的最优蛋白质最高标准,含有除色氨酸外的人体所需其余各种必需氨基酸,并具有较高含量的谷氨酸,因此其风味鲜美、可口。我国沿海人民很早就开始食用泥螺,作为海味珍品,除盐渍、酒渍等传统食用方法外,还可新鲜蒸煮、炒、烧汤等,别具风味。除食用外,还可入药,旧称“吐铁”,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润肺、明目、生津等功效,经盐、酒渍之泥螺能治疗慢性咽炎肺结核等症。

我国50年代开展的围海造田和60~70年代的围塘养虾的大力发展,使泥螺赖以栖息生存的沿海大片潮间带滩涂丧失尽,泥螺产量锐减(70~80年代),市场售价急剧上升。80年代末期浙江省率先开始泥螺的养殖及品质改良工作,目前泥螺养殖已在全国沿海滩涂大面积推广,泥螺产量日益异常增高,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菜篮子。

乐清泥螺是野生的天然泥螺,温州市地区有很多人喜欢吃腌醉的泥螺。上酒馆点冷菜时,也总会上一盘泥螺。泥螺也称“吐铁”,贝壳圆形,薄而脆,壳口大,表面平滑,幼时白色透明,大时呈青色或黄色,不透明。生活于浅海滩涂上,分布于我国沿海一带,尤以东海为多。温州乐清湾一带盛产泥螺。

【出处】: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介二·蓼螺》:“今宁波市出泥螺,状如蚕豆,可代充海错。”《说续》卷四二引明·屠本畯《海味索隐·土铁歌》:“土铁,一名泥螺,出南田者佳。”

形态特征

泥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后鳃类头楯目、阿地螺科。体呈长方形,拖鞋状。身体柔软,极肥大,不能完全缩入壳内。腹足肥大,约占身体全长的3/4,贝壳卵圆形,全长开口。

生态习性

泥螺广泛分布于西太平洋沿岸半咸水域的潮间带滩涂,属广温、广盐性种类,对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较强。

产品分布

水平分布

广泛分布于朝鲜日本和我国厦门市以北沿海。浙江省沿海至各海岛均很习见,以杭州湾两岸滩涂分布最多,舟山市的顺母涂、马目黄金涂、长白及宁波梅山、慈溪龙山、乐清湾等地出产的泥螺以质优而享誉海内外。

垂直分布

浙江沿海各地的泥螺一般分布于中低潮带,以中潮带中、下区至低潮带上区为最多。潮下带数米深处也曾发现泥螺,但很少见。随季节变化及环境条件改变,泥螺有上、下迁移现象,冬季分布潮区较低,多在低潮线附近及以下,春、夏季则分布潮区较高,可上移至高潮带下层。

栖息环境

栖息底质

泥螺生活的底质属泥沙底和软泥底,对底质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沙泥、沙质底质中亦能生存。在较硬底质中生活的泥螺,肉质较硬,囊内常含有沙粒,俗称之“泥精”,食之品质欠佳。而软泥滩中所产之泥螺,肉质柔软鲜嫩,品质较好。

栖息习性

营底栖匍匐爬行,退潮后在滩涂表面匍匐爬行摄食;雨天或天气较冷时多以头盘挖掘泥沙而潜于泥沙表层,不易发现。春、秋季节晴天阳光照射涂温上升,则爬出泥层在涂面上摄食,夏季烈日暴晒下极少爬出滩涂表面,而晚上则出现大量泥螺

生物群落

泥螺生活环境中的生物组成较为简单,主要有(1)底上生活种类,如珠带拟蟹守螺(俗称海螺蛳)、微黄镰玉螺(俗称中国圆田螺)、半褶织纹螺(俗称割香螺)、婆罗囊螺(俗称哑巴泥螺)、虎鱼类、弹涂鱼(俗称跳跳鱼)等。(2)底内生活种类,如泥蚶、四角丽文蛤缢蛏彩虹明樱蛤(俗称梅蛤、黄蛤寻氏肌蛤)、鸭嘴蛤(俗称鸭饭)、大眼蟹(俗称沙蟹)、招潮属蟹(俗称招潮、红钳蟹)、沙蚕(俗称海蜈蚣、海蚂蝗)等。

生存水温

泥螺成贝和幼螺的生存温度为-1.5~33℃其中以0~30℃较适宜生存和生长。

生存盐度

不同地产(海区盐度不同)的泥螺对盐度的适应能力不同,随着泥螺发育阶段的不同,从浮游幼虫、匍匐幼虫,到幼螺、成体,对低盐度的适应能力增强,而对高盐度的耐受力下降,幼螺的生存盐度为3.87~41.50,成体泥螺可以从半咸水(盐度1.84)至盐度28.80范围内生存。

海水酸碱度在pH4.97至9.57可生存,在pH低于7.13和高于8.10中,泥螺均在2小时内分泌大量粘液,个体翻转扭曲,约7小时后此现象消失,个体可行缓慢爬行。未发现海水中pH对不同个体大小有明显差别。

干露生存时间

泥螺的露空能力,随季节变化而不同,春季(气温10~17℃、湿度54%~94%),干露两天未见死亡,4天后存活率为60%;夏季(气温23~28℃、湿度61%~92%),干露两天存活率仅为20%,不管夏季还是春季,死亡时的体重消耗率均为69%左右。幼螺经7小时干露(室温13.5~14℃、湿度77%~84%)死亡率为8.5%,13小时后死亡率为50%,死亡时的平均体重消耗率为74.6%。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