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阳镇 :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下辖镇

更新时间:2024-09-20 15:12

云阳镇,隶属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地处南召县东部,东邻方城县柳河镇,南接太山庙乡,西南邻小店乡,西邻小店乡,西北与小店乡相邻,北靠鲁山县团城乡,东北皇后乡,区域总面积134.86平方千米。

历史沿革

夏商时,属河南省

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设县衙。

1955年8月,改为云阳中心乡。

1958年,改为云阳公社。

1961年,分置云阳镇和云阳公社,同年复并为云阳公社。

1974年,划离南召县,成立河南省云阳工区街道办事处。

1977年,撤街道办事处,复归南召县,仍设置为云阳公社。

1978年,由云阳公社改为云阳镇。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云阳镇地处豫西南中低山区,西北部为伏牛山脉环绕、中间敞开,与南阳盆地相连,境内大部分为浅山丘陵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最高山峰望花楼,海拔788.5米。

气候特征

云阳镇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冬季严寒,夏季酷热,冬夏长,春秋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裕,雨量适中。

水文

云阳镇境内河道均属汉江水系;鸭河流域面积73平方千米,占76%;鸡河流域面积23平方千米,占24%;境内总长34.65千米,径流总量1.4亿立方米,年排涝量0.5亿立方米,年最大排涝量0.3亿立方米。

自然灾害

云阳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干旱、雨涝、冰冻等。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丰富,农业资源更为突出,紫玉兰、玉兰、天麻杜仲等中药材产量极大,是中原地区辛夷之乡主产地。境内探明矿藏36种291处,金属矿藏有银、铜、铁、铅、锌、锰等,等储量丰富,品位较高。

尤其是金红石矿藏总储量达5000万吨以上,是目前世界最大的金红石矿床;非金属矿藏主要有石英石,碳酸钙大理石等;境内有220KV、110KV、35KV、150KV变电站各一座。

行政区划

云阳镇位于河南省南召县东部32里,是民国时期南召县政府所在地、南召县火车站所在地、也是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所在地。

云阳镇总面积152平方公里,辖6个社区、19个村委会:南召店社区、小关社区、大关社区、老城社区、西关社区、云钢厂社区、西花园村、东花园村、杨西村、李楼村、西坪村、官山村、陈沟村、狮子坟村、下扁村、白行庄村、大袁村、山头村、铁佛寺村、当中庄村、朱坪村、杨岗村、老庙村、唐庄村、鹿鸣山村,辖区社会人口近16万人。

人口民族

人口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总人口有7.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65万人,城镇化率46.8%;另有流动人口744人。总人口中,男性40812人,占52.3%;女性37188人,占47.7%;14岁以下11133人,占14.3%;15—64岁57611人,占73.9%;65岁以上9256人,占11.8%;以汉族为主,达7.48万人,占比95.9%。

2017年末,云阳镇常住人口为65081人。

截至2018年末,云阳镇户籍人口为58770人。

民族

有回、满、蒙古、壮、土家、藏6个少数民族,共3199人,占4.1%;超过千人的少数民族有回1个民族,达2892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0%,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13人。

经济

农业

2011年,云阳镇农业总产值1.98亿元。云阳镇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2011年,云阳镇生产粮食16580吨,人均213千克,其中小麦69250吨,玉米9595吨。云阳镇主要经济作物有花生、蔬菜、瓜果等。云阳镇畜牧业以饲养生猪为主。2011年,云阳镇生猪饲养量2.9万头,年末存栏1.5万头。

工业

2007年,云阳镇工业增加值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15%。

云阳镇是汽配、铸造工业生产基地;初步形成了以汽配、铸造、电机、服装、土工材料、地毯、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11年,云阳镇工业总产值为6.2亿元,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61%。2011年,云阳镇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家,职工0.4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3.4亿元;销售收入达到亿元的3家,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

商业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商业网点1600个,职工4800人;已成为省级花卉苗木专业交易市场。2011年,云阳镇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7亿元,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1.3亿元。2011年,云阳镇出口总额0.8亿元,主要产品为服装,销往法国沙特阿拉伯美国等地。

文化

地名由来

云阳镇因境内南部古有汉云阳关而得名。

文物古迹

云阳镇域内有“杏花山猿人”遗址、楚王行宫、孔庙圣人碑遗址、明代护城河遗址、周口关帝庙、韩信寨、鹿鸣山风景区、楚长城遗址、兴阳观等古迹;境内中原人类发祥地杏花山猿人遗址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兴阳观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现存的古迹包括南天门、朝天阁、灵霄宝殿、仙人桥、老母洞、地府世界、无极宫、太清宫、阎罗宝殿、大岳太和宫、关公殿、八仙过海、肇庆包公祠、文公堂、二十四寺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阳镇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云彩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交通

云阳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焦柳铁路、S231线、S331线重叠十字交叉穿镇而过,镇区内设有县级火车站、汽车站各一个,距南阳姜营机场90公里是宛北重要的交通枢纽。

社会

教育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幼儿园(所)33所,在园幼儿3840人,专任教师156人;小学35所,在校生7957人,专任教师398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9所,在校生2477人,专任教师257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90%,小升初升学、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705人,专任教师101人;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及教育机构3所。

科技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独立科研与技术开发机构1个。

文化事业

1990年10月,云阳镇建有电视差转台,发射(转播)塔高60米,覆盖半径20千米;1994年8月,开通云阳有线电视台。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36个电视频道在该地落户,有线电视用户数为0.51万户,电视综合覆盖率80%。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文化艺术团体1个,有文化站1个。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7个,其中有卫生院2家,村级卫生服务站25个;病床13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1.67张;有专业卫生人员189人,其中执业医师46人,执业助理医师27人,注册护士50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1人。2011年,云阳镇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14万人次,住院手术530人次,出院病人0.45万人。

社会保障

2011年,云阳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为517户,人数613人,月人均168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168户人均2375人,月人均72元;农村五保集中供养362人,农村五保分散供养211人;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农村医疗保险77人次;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86人。2011年,云阳镇新增就业人员321人。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0.08万人,参加企业基本养老保险0.0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0.11万人。

基础设施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邮政网点3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50千米,乡村通邮率100%;有电信企业3家,服务网点40个,固定电话用户0.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4.5万户;光缆线路总长250千米,主干电缆达20对千米,互联网端口总数0.6万个,宽带接入用户0.31万户。

水利工程

2007年,云阳镇投资650余万元,修建长1000米、宽30米的东滨河路及防护堤,建成宽170米、高2.5米的“人”字型拦水坝一座;投资240万元。

桥梁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桥梁3座,总长度0.64千米。

排水管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自来水厂1座,铺设干线水管50千米,生产能力5000吨/日,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

供电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3座,有主变压器7台,总容量466500千伏安,有高压输电线路43条,总长度479千米,用电负荷2100千瓦,年售电累计完成0.5亿千瓦时。

园林绿化

截至2011年末,云阳镇有城区公园2个,公园面积1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3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5公顷,绿化覆盖率30%。

建设发展

数字说话

云阳镇围绕建设“工业强镇、商贸重镇、生态大镇”的发展定位,集中精力抓大事,聚精会神谋发展,全力以赴求突破,实现了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创新机制,优化环境,强力实施工业立镇战略,对外开放、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以机械、铸造、矿产、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导的工业企业和以商场、超市为龙头的物流商贸业日益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份额达到90%以上。

据统计,2007年全镇生产总值完成8.2亿元,同比增长13%;镇本级财政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完成1028万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359元,同比增长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亿元,同比增长25%;工业增加值完成4.9亿元,同比增长15%。其它经济指标都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和县定任务。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全镇各项社会事业也取得了全面进步和长足发展。

城镇建设

一是加大建设资金投入。2007年共计投入资金7490万元,创历史新高。二是加大建设步伐。

在人民路安装高档果皮箱200余个,并对镇政府至向东口总长2000米的路段进行绿化、亮化,栽植香樟树700余棵,安装高杆路灯70盏;投资300余万元,正在实施人民路的边沟建设工程;投资50万元,硬化三五五、大关、鹿鸣山风景区、西关等居民道路4000米;投资200万元,修建李楼、铁佛寺、陈沟等9个村“村村通”道路17公里;投资300万元,贯通、硬化杨西至东花园乡村道路7公里,

并在黑龙台建成89米长大桥一座;投资50万元,建成东、西花园村部600余平方米;投资210万元,建成镇计划生育宣技中心服务大楼和中心法庭大楼1800平方米;投资240万元,建成一小、铁小教学大楼2200平方米;投资5000余万元,建设住宅小区21处10万余平方米;

投资200余万元,完成镇区安全饮水管网安装入户工程,使镇区5000余人受益;积极筹措资金50万元,完成980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

项目建设扎实推进。2007年全镇工业招商引资总额完成1.015亿元,到位资金9850万元,新上、扩建项目28个,其中1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500万元以上项目9个,100万元以上项目17个。形成了恒雪面粉、杰达特材、微特电机、天马铸造、兴云商贸等多家龙头企业。

铸造、汽配、微型电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五大工业特色产业已经成为镇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与此同时,总投资3.85亿元的云铸公司450立方米高炉技改项目已动工上马。它的建成,对支撑一方财政、富裕一方百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强。以文明新村、特色经济专业村建设为重点,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总计投入资金120万元,新建东花园、西花园村部2个,完善提高文明新村3个,新建大元文明新村1个。围绕生态大镇建设目标,持续推进园区、基地、专业村建设工程,以西花园辛夷专业合作社、朱坪花卉苗木协会为依托,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特色农业的市场化发展方式,走公司(合作社、协会)+基地+农户的发展道路,致力于发展特色经济。截止目前,全镇紫玉兰总量已达5.5万亩,以油桃为主的林果业达到8000亩,花卉苗木总量达到1.5万亩,“北部辛夷、南部花卉、东部油桃”三足鼎立,辐射发展的特色农业经济格局不断得以提升和巩固。

民生问题得到改善。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50万元,资助中小学生6850人次;报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象307人,农村低保对象1641人,调查核实五保对象479人,低保、五保供养款物足额发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2%,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逐步展开;

积极推行“依法管理、村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新型工作机制,严格落实生育、节育、奖优、惩处四大政策,人口计划正常运行,圆满完成了县委、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强化土地集约利用,矿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安全生产常抓不懈,信访工作不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旅游

风景景点

云阳镇地处南阳市北大门,南召县东大门,素有宛北名镇、河南省重镇之称,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五星级城镇”之一。

旅游资源丰富,镇区九里山,古称韩信山,因韩信曾屯兵于山巅而得名;杏花山因“南召猿人”而闻名,猿人遗址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鹿鸣山区景区,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是古南召八大景之一,素有“鹿鸣耸翠”之誉;兴阳观闻名河南。

兴阳观:在河南省西南部,北靠伏牛山,南临宛襄平原,有一历史悠久之处--南召县。此地古有“北扼洛阳市、南控荆襄咽喉”之称,是中原人类的发祥地之一。

并有兴阳观、孔子庙、商鹊庙、华阳宫、樊梨花寨、张三丰故里等许多古文化遗址,其中较为完整地揭示了当地历史文化古朴遗韵的就是兴阳观。兴阳观原名南石庙,位于南召县云阳镇西南一华里处。庙观三面环山,一方临水,碧瓦红墙,森严威整,是宛洛大道上的著名道观

兴阳观始建于宋,兴盛于明、清。现存的八大古迹、十大胜景,包括南天门、朝天阁、灵霄宝殿仙人桥、老母洞、地府世界、无极宫、太清宫、阎罗宝殿、大岳太和宫、关公殿、八仙过海、肇庆包公祠、文公堂、二十四寺等经过南召道教协会孟兴坤会长及前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已建成规模,现正在成为香客游人避暑疗养、游览观光之胜地。

兴阳观于1989年6月由政府宗教部门开放。兴阳观为弘扬道教文化,传播道教精髓,发展道教事业,在政府宗教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次举办了道教文化学习班、道教音乐学习班、道教政策学习班,已成为周边地区及豫北地区道教的发源地,并培养了大量的道教人才。

早在1990年就开始先后被省市县各级政府授予“先进集体”“模范宫观”等光荣称号。1993年就被中国道教协会评为“全国先进集体”。兴阳观所收藏的奖牌、证书等不胜枚举。

兴阳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的祈福宗教活动及每年十月初八的庙会,经过多年的培育已经发展成为当地的一个经贸盛会,受到政府的一致好评。

获得荣誉

南召县云阳镇:河南省著名的历史古镇、人口大镇、交通要镇和经济重镇。

中原人类的发祥地

楚长城之源

楚王行宫地

中原地区玉兰之乡

中国望春花之乡

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

河南省首批重点示范镇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镇

河南省特别试点镇

河南省卫生城镇

河南省绿化工作模范乡镇

河南省农村科普示范乡镇

南阳市50强乡镇

南阳市“五星级”城镇

南阳市小城镇建设示范镇

河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十一五成就”双十佳名镇

参考资料

2020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国家统计局.2021-06-1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