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层寺 :五层寺

更新时间:2024-09-20 20:38

五层寺,起源于我国历史时期,记载于《尚书·洪范》之中。

三国文化遗址五层寺探秘

那么,五层寺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五”,是天造地设,还是人力为之?何时成“五”?为何相争相融?为何长期共存?等等,这一切成了一个个谜团,本文试就五层寺“五字”之谜作一些探解。

翻开中国文化典籍,走进社会生活,“五”的气息扑面而来。《黄帝内经》:天有五行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腑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阴阳应象大论篇》);《论语》:“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音有五律,人有五官,色有五彩,粮有五谷,金属有五金,动物有五毒,味有五味,人有五伦,刑有五刑,经有五经,社稷坛中有黄、红、黑、白、灰五色土,百姓堂上有天、地、君、亲、师五尊位等等,就连猜拳行令都是“五魁首”,可见“五”在中国文化和现实生活中很普遍,其地位也很高。五行是中国古人哲学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并认为这五种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基本元素。五行相生相克,从而衍生万物。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中“五”很普遍,有很高的地位。行文至此,我们得出了“五”的普遍性答案,但它还不能解释五层寺何以形成“五”的问题。

在解答五层寺何以形成“五”之前,让我们先关注五层寺何时成五。五层寺何时形成“五”?没有资料可考,我们只能顺着下面这样一些脉络作一个大致的推断。在众多“五”中,有自然,有人为。自然是天成,乃大自然造山运动时形成。其山、泉当属。泉围以石,则是人为的加固、修饰而已。从本质上说它仍是自然。树、殿及殿内供奉则纯属人为。人为因素,谁先孰后?当然是先有寺,后有树,先有寺,后有五家。以树龄推断,树有千年,寺当有千年(当然,寺的历史还有更为确凿的佐证),有寺便有供奉。白云殿前、十殿中的柏树要小一些,大致有二三百年的树龄。换句话说,该寺至少在二三百年前才有“五”的认识,“五”的行。可见“五”走上山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为何经历了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把目光放在“三教”上,“三教”的产生是比较早的。佛教是舶来品,公元67年(东刘庄永平10年)开始有汉译本佛经。与当时流传的神仙方士宗教迷信思想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与玄学相结合。隋唐时形成若干宗派,自成体系,形成了本土佛教。道教,最早的是五斗米道和太平道,它们都是原始道教。五斗米道首创于后刘保(公元126年-144年)时的张道陵。儒教创始人孔子,创于春秋时期。佛、道、儒并称“三教”。佛教、道教上了山,儒教堂而皇之走进统治者的书斋,走进了典章制度。但是“三教”有矛盾斗争。佛、道在许多问题上不同。在生死问题上,佛教主张“无生”,主张涅盘清寂、超脱轮回;道教主张“无死”,主张修炼养生,“无死入圣”,超脱尘世。形神上,佛教认为万物无常,主张精神解脱;道教希求长生不死。所以用各种道术求仙,主张“练形”,但都是违反生死自然规律的迷信和妄想。他们中间又经常互相吸收,互相摹仿。如道教经典《太平经钞》甲部叙述老君诞生的奇迹,有九龙吐神水的说法,这本是释迦牟尼降生的瑞应之一。但道教吸收作为道教教主自身的故事。同样,在佛教思想中,也吸收了道教的长生神仙思想。如慧思,佛教天台宗所谓第二代祖师,在《誓愿文》中说“我今入山修习苦行……为护法故,求长寿命,不愿生天及余诸趣。原诸贤圣佐助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疗治众病除饥渴……愿借外丹力修内丹……这是佛教思想受道教炼丹求长生的思想影响。佛道也是斗争的。如两教为了争夺正统地位而斗争。道教为了贬抑佛教,不承认它的正统地位,制造了《老子化胡经》和《西升经》。如《西升经》说:“老子西升,开道竺乾”。就是说老子西入流沙,到天竺国传道开化。佛经说,释迦“或为圣帝,或作儒林之宗,国师道士”,《太子瑞应本起经》。这样看来,佛、道是很难相融的。儒的理论核心是“仁”。孔子的“仁”,主要在于提出一种伦理原则,用来调和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他对劳动者采取恩赐的态度。孟子的“仁政”学说仍然是这样。“仁政”学说是行王道,也十分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关心生产,爱惜劳动力,重视劳动者的作用,缓和阶级矛盾。汉初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家,把代表奴隶制的孔孟学说加以改造,并重新解释,使它成为为地主阶级服务的儒家。正因为如此,刘彻制定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儒家登上了统治阶级的思想宝座。比较佛、道、儒,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佛讲出世,道讲出世,亦讲入世,儒讲入世。佛把人带入虚幻,道把人带入半虚半实,儒把人带入现实。“三教”处于矛盾斗争之中。我国有许多名山大川,有不少寺庙、道观,所以,一般山上要么为佛,要么是道,也有佛道并存一山的,如峨眉山。佛、道、儒“三教合一”处于一处,并不多见。

同样的政治文化背景,连“三教合一”都少见,为何五层寺以“五”行天下呢?一是五层寺独特的地理景观。如前所述,其山重岗叠垒,下大上小,山有五面,呈五个台阶状,状若一个巨大的擎天地塔。山皆天然形成,绝非人工斧造。围绕五层山四周。有四山如龙,一龙前瞻,一龙后顾,左右两龙回首仰望,将五层山紧紧护卫。护卫之中,五层山下有一山,形如巨印,名印合山。印合山下有一钻山凤,凤托巨印,钻山凤与西护卫龙之间有一圆包山,状若宝珠,呈自然的龙凤戏珠图。五股清泉清甜甘洌。苍穹下,山水间,云蒸霞蔚,苍松古柏,拥绿叠翠。奇花异草,飞醇流香,鸟儿鸣唱,蝶儿翩跹,“天下好山僧侣占”,这般奇山妙水岂有无人占之理。“五层寺”以佛为主,佛得了先机。二是佛的包容。五层寺以寺行的宗教道场,寺内供奉五家,日常管理都是寺庙僧人。僧人的手、信佛的手点燃了道、儒台前的香烛。这不能说是僧人为了从道兄、儒友那里获得几个子儿。三是中国五字文化的影响、渗透。中国文化对“三教”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四是独特的政治背景。五五相聚、五五相融的背后透射出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深层的原因,即为聚五、融五的内核。五重殿阁有一个“三义殿”,它代表“皇”。三义殿供奉刘备关羽张飞。书籍、戏曲这些古代文化主要的传播方式,最大限度地传播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在民间形成了尊刘贬曹的风尚。尊刘贬曹由来已久。它形成了民族文化鲜明的爱憎性格。刘备成了汉文化正统统治的代表、皇权的象征。五层寺“三义殿”因为刘循、刘备“水淹涪城区,兵屯五层”的史实(见《三国志》),人们塑像而留下纪念。关羽没有在此活动过,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一连,还是说得过去的。刘备是仁德的象征,关羽是忠义的象征,张飞是勇猛的象征。从古至今,人们尊重、仰慕刘、关、张。民族文化的亲疏情结在这里自然得以体现。但这里如果再供个智慧忠诚的诸葛亮,则未免太牵强,故而有此“三义殿”。三义殿所在,对于其它几家而言,就是一个政治所在。刘备是政治中心,是一面旗帜,是一个“庇护”所在。这面旗帜可以穿越历史。五层寺有一副古联,联曰“一印高悬,一切峰峦皆处下;五泉上涌,五层楼阁独居尊。”联文对仗工整,写景贴切,构思巧妙,气势雄伟。其“独居尊”就是对“三义殿”极好的注脚。卡尔·马克思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宗教存在于一定社会中,它与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构成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这种体系是构成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层建筑中,政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观之,这个共同的东西就是政治,为政治服务,为统治服务。正因为有了刘备这面旗帜,各家虽有纷争,但都有进入和存在的理由。佛、道之争不过是宗教形式的分歧。佛、道都在配合封建伦理学说,巩固封建程序,维护纲常名教,这是一致的。至于儒,本身就是堂而皇之登上了统治思想的宝座。皇临而儒随,这是很自然的事。至于冥,无非是十殿里上刀山、下油锅、五马分尸、开肠剖肚、抽筋扒皮一类血淋淋、阴森森的恐怖所在。而得到这些享受与待遇的,无非是一些世间恶人。它表达的是惩恶扬善、劝恶从善的思想。善恶有时代的内容,也有超时代的内容。它甚至可以不表现内容,只表现结果。这样,在哪个社会的统治者眼里看来都是符合他们的需要的,他们都喜欢。每个社会都需善、爱善,这也是符合统治阶级利益的。至于佛、道、儒与冥虽有不同,但却都有相同之处,如“善”,都有那层意思。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五五相聚,五成五行,五五相争,五五相融。矛盾的几方构成运动的整体。它以自然为基础、为土壤,“五”的哲学思想为根基,“五”字文化为种子,五家为中心,皇为核心,佛、道、儒、冥都为统治阶级服务。佛、道、儒虽有纷争,但大目标一致,故相聚相融。

五层寺“五”字文化,表现出开放性、多元性的特点,放射出闪亮耀眼、异彩纷呈的光芒。这一奇特的五字文化景观值得人们关注。其意义十分重大。它对于我们今天改革开放,加入世贸后,面对多元的外来文化,以本土的、传统的文化为根基,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有益的、多元的文化不无启迪。

五层寺的钟声

“当……当……当……”

雄浑、悦耳的钟声从五层寺历史的尘封中传来,这声音,驱鬼神、镇妖孽,声声入耳,敲人心肺。

五层寺,坐落在五层山上。这里地势高峻,有“一切峦峰皆处下”之感。五层山,山有五方,呈五个台阶状,形如一挚天地塔。山有东西南北中五股清泉,有五重殿宇。五重殿宇中坐落佛、皇、仙、道、冥。五五相聚、五五相融,千古名山,它的奇,它的特,天下罕见,世间无双。

五层寺五重殿宇背依主峰,坐北朝南,依山而建,由上而下是玉皇殿、观音殿、大佛殿、三义殿和戏楼。戏楼半边悬空,下面是数十丈高的陡峭山崖。一口大钟就挂在三义殿和戏楼之间的钟亭里。粗实、坚硬的青杠木架子将它稳稳吊起。撞钟的杆也是青杠木的。我们常见到的钟杆是自由的吊着。奇怪的是,这口钟的钟杆时常都被拉起来,用锁锁住了。俗话说,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看样子,这口钟是摆设。如此说来,这里的和尚不是失职了吗?其实,这些和尚并没有失职,天天都在撞钟。原来寺里有大、中、小三口钟。小的筛筛大,不大不小的秧盆大,大的黄桶大。小钟僧人早晚佛课用,不大不小的钟节日、庙会和扫荡用,大钟有不得安生的事情时才用。

这口大钟,有一人多高,以金、银、铁铸成,足有千斤重。面上是密密麻麻的捐资、捐物人的名字,钟口边和顶沿有一些纹饰,钟身有竖书的“威镇四方”四个碗大的颜体楷书。在一层古铁灰色中,有一个银白色和一个金黄色的亮点特别引人注目。那银白色和金黄色亮点在钟腰,距离不到三寸,成斜角呼应。那银白色是个拇指大的方形,上有一朵梅花。方形露出钟面一筷头子,看上去像是一只妇女戴的银子。它比人们常戴的和见到的银箍子要大得多。当地老百姓称这种银箍子为桶箍子。那金黄色亮点露出半圆,横插在钟上,圆形中有一个小孔缝,看得出是一个铜钱大小的毛毛钱。古今的钟用铁或铜铸成,这口钟镶金嵌银,你说奇不奇、怪不怪。

五层寺大钟的传说

原来,很多年以前,五层山一带并不太平。山东省有一座山,由于大自然的造山运动,它陷下去很多坑,又突起一些山峰来,人们叫它“凹底山”。这凹底山怪石狰狞。不知从什么年代起,一年四季阴气沉沉,黑烟飘绕,形如锅底,人们便叫它“锅底山”。锅底山下有一个小村庄,住着四五十户村民。山上鸡不鸣,狗不叫,住着一条修道的唇足纲。却说它修了1197年,已经喝了二个小男孩的血,三年后就可炼成人形了。它炼到1191年时,巳炼成了人头蜈蚣身,再吸入人的阳气和鲜血,十年后就可以大功告成。一天深夜,村子里鸡不啼、狗不叫的,它趁人们熟睡之机,偷偷爬进村子里。将一名小男孩拖到荒郊野外,咬断颈动脉,喝了血,弃尸于荒野。不见了小孩,把小孩的父母急得团团转。村子里的人帮忙到处找,在外面找到了那个失踪的小男孩。惨状目不忍睹。大家不知道夜里发生的事,只说是天命,掩埋了孩子,一阵悲伤也就过去了。直到第二个小男孩遭到同样的命运后,才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觉得有异物在他们身边,究竟是什么异物,却说不出一个名目来。总觉得村子里还会发生事情,感到很恐慌。在这样的日子里生活,村民自然提高了警惕。晚上派人在四方守护。后来,人们终于看清了它的真面目,原来是一条大蜈蚣。惊慌中,大家持棍舞锄,齐拿吼喊。唇足纲见势不妙就飞快的逃窜了。不久,山那边村子有个小男孩却也遭到同样的命运。这件事,惊动了两个村子的村民。他们组织最好的猎手,上锅底山对付蜈蚣。一连好多天,也不见蜈蚣的影子。有一天午时,它从怪石逢中爬出来,拖着一丈多长大碗口粗的黑红色的身躯,在山间游走。猎手看准了,扣动扳机,“ ”的一声,一阵硝烟过后,上前探看,那见什么蜈蚣。他们找遍附近,连半点血迹也没有。这事使猎手们感到很奇怪。后来这件事被人们越说越凶,越传越大,越传越神。村民们觉得很棘手,想来想去,决定找官府。两个村的代表进了县衙,敲响法鼓,口述其事,求县太爷为民除害。县太爷派人前去调查,果有其事。他觉得太玄妙,可又是真的。他决定想办法对付唇足纲。左思右想都想不出一个办法来。一天,师爷对县太爷说,何不找五层寺的长老想想办法。师爷的一句话把县太爷提醒了。他早闻五层寺有位大德高僧,早就想前去拜访,只是忙于政务才当未去。带着这件事,县太爷上了五层寺,一阵清喧后,他向长老表明了心迹。长老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深谐佛学,这庙上供奉五家,也算开明高僧了。长老说,蜈蚣经过一千多年的修炼,巳成精怪,危害苍生,要消灭它,巳非人力可为。老衲早闻施主德政为民,今逢难事,感念苍生,愿意效力。不过还要随缘啊!阿弥陀佛。县太爷相信长老,把这件事托付给了他。长老虽然包经沧桑,可这样的事从来没有遇到过,成天冥思苦想。有一天,朦胧中,一个白胡子老头飘然而至,对他说:“三十六厢烂铁,一十八只雄鸡血;当当 一响鸣正气,威镇四方驱百邪”。长老眼睛一睁,眼前那有白胡子老头。他明白是仙道相助,指点迷津,心里便有数了。

寺里决定铸一口大钟,收伏锅底山的唇足纲,以保四方安宁。于是,就派东、西厢弟子出去化缘。东厢弟子出东门,西厢弟子出西门。原来,这五层寺寺大僧多,长老下分东西二厢,大弟子管西厢,二弟子管东厢。有事分头办,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叫“承包”。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娘生九子,还九子九个样呢。这寺里的事也同世上一个理儿。大弟子二弟子就象一家人两兄弟,虽然同处于一个屋檐下,又同为寺里的管事,性情却大不一样。大弟子为人老实、憨厚,二弟子为人虚伪、狡诈。这两个脾气性格不一样的人处在一起,自然便有好看的戏。这样,就构成了青灯黄卷里的丰富多彩。大弟子二弟子分别率领众师弟下山。大家早出晚归,从远乡到近乡,一个乡一个乡地化缘。村民们听了这件事后说,世间的事,谁说得清,我们这地方看起来风平浪静,谁又敢保证这里就没有妖怪。因此,大家很理解,也很支持。有铁的捐铁,没铁的捐钱或其它物品,有的还往寺里送。要跑遍三十六乡,化那么多烂铧铁,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两厢弟子一个湾一个湾的跑,一个村一个村的跑。脚跑起了血泡,肩膀磨出了血。慢慢地,东厢有些吃不消了,。便由天天出门到两天一化,三天一化。西厢呢,照样天天出门。三个月后,就化得差不多了。有一天晚上,西厢大弟子化缘回来,走到五层山西门山脚下,迎面来了一个小脚矮老太婆。她说她就住在五层山下。寺里造钟,她捐个银箍子。大弟子接过银箍子,用红布包好,他一转身,那位老太婆一闪就不见了。回来后,大弟子将银箍子交给长老。长老用红布将它包起来,放在厢子里。又过了一些时候,东厢也化得差不多了。有一天晚上,二弟子化缘回来,走到五层山东门山脚下,迎面来了一个矮老头,他说他就住在五层山下,寺里造钟,他捐一个毛毛钱。二第子眉开眼笑,点头哈腰,忙接过钱,谢过那位老太爷,一转过身,那位老太爷一闪就不见了。二弟子将那枚毛毛钱掂了掂,咬了咬,然后放进贴身红布衣袋里,回寺后对谁都没有说。

材料备好了,寺里便考虑请人铸造。说来也巧,这时,一个西藏的造钟人来到寺里,说特地来为五层寺造钟。长老很慎重,那敢贸然相信。他对这人作了一番考察。结果未出门就物色定了一位造钟高手。这位师傅买来最好的焦碳,接着便是制模。制模那天,长老在大佛面前上了香,在天井里敬了天地。边制模边念经。念了七七四十九天经,四十九天后,钟模制好了。择日,三个化铁炉点火。第一炉化了七七四十九天。铁水化了,师徒们你一瓢我一瓢往模子里倒铁水,差不多时,往模子里倒了六只雄鸡血。第二炉也化了七七四十九天,却没有化成铁水,又炼了半天,还是没有化。造钟师傅一生走南闯北,这么多年,头一次遇到这等怪事。又烧香、又叩头,面糊都搞焦了,还是不化。造钟师傅着急中似有所悟,对长老说,这行有个规矩,打弯刀的不能打虎头,打虎头的不能打弯刀。贵寺是不是忘了什么没有拿出来。造钟师傅的话提醒了长老。他记起还有一个银箍子藏在箱子里忘记拿出来,就赶忙去找出来。造钟师傅将它投进炉中,一会儿,这炉铁水就化了。又浇了一圈,倒进六只雄鸡血。最后一炉也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又迟迟不见化。这次长老心中有数了,他把二弟子叫来,问他化缘中碰到什么没有。二弟子说什也没有碰到,边说边瞟自已的胸口。不知怎么搞的,那枚毛毛钱竟从二弟子的衣袋里跳了出来。二弟子见瞒不住了,只得向长老说了实情。造钟师傅将这枚毛毛钱小心翼翼地投进炉里,铁很快又化了。当最后一瓢铁水和雄鸡血倒进模子时,不多不少,刚好满模。揭模时,人们意外发现,那银箍子和毛毛钱竟跳出模子,在模面上半露半藏。这件事,人们都说太奇怪了,问造钟师傅,造钟师傅说,这是他一生中遇到的一件怪事。他说不清楚。寺里修了钟亭,择吉日挂钟、祀钟。钟一声未敲响,钟杆便被锁起来了。祀钟那天,县衙还来了人。

却说那年五月立夏后的一天,四乡八镇的小麦黄了。快黄雀不停的叫着“割麦收禾、割麦收禾”。毒辣辣的太阳把大地考得焦黄焦黄的,天空中没有一丝风。烈日下,村民正忙着收割麦子。有的在割,有的在捆,有的在担,有的在堆码。正当中午,天空突然阴云密布,锅底山上空乌云翻滚,刮起阵阵狂风。没有捆的麦子乱飞,树木左右摇荡,人们慌了手脚。长老在戏楼上观望,他知道唇足纲已经炼成道,出现了,又要作孽了。他忙到钟亭,化了纸,点了香,打开铁锁,拉动钟杆,念动咒语,将钟杆对准钟一抽一送,“当”的一声撞去,这声音如雷贯耳,钟声响过,风更大了。钟上突然射出两道寒光。一道白光,一道黄光。把半边钟亭都照亮了。长老刚要第二次撞钟,钟杆一个反弹,把长老重重地摔在地上。他明白,刚才那一敲,震怒了蜈蚣,蜈蚣在和他斗法。长老毫不惊慌,从容地从地上站起来,将钟杆三拉三送,蓄足力和势,使劲地撞去。这一撞,声更响,风更急,光更亮,乌云更浓。撞得人心惊肉跳,撞得树叶纷纷落。钟杆又一个反弹,差点又把长老摔在地上,几个踉沧才稳住。这唇足纲实在太厉害了。长老蓄足力和势,“当”,“当”,“当”又是三下。三个回合下来,长老内力已经耗去一大半。其实,蜈蚣也受了伤。它象一头受伤的狮子,正在喘息。稍一触动便会发怒。长老趁蜈蚣喘息的机会在想办法。突然,它想到了光亮。光亮是桶箍子和毛毛钱发出的,敲得越重,光越亮,莫非还要借助它们的法力。联想到它们的来历,长老心里一亮。他将钟转动,两个亮点对准锅底山方向。定了定神,运足气,又和蜈蚣大战了三个回合,三个回合过去,风小了,乌云减弱了。长老乘势又“当”、“当”、“当”敲了三下,风渐渐停了,乌云漫漫散开了,天空又是一片晴朗。事后,有胆大者上山去看,那唇足纲挂在怪石上,尸体散发出一股股恶臭。从此,这一带太平了。

再说那位县太爷,见寺里除妖镇邪有功,特地拨了官银五千两,对五层寺进行培修。他在任,兴水利,重农桑,惩凶顽,人民安居乐业。后因得罪上司,被贬到一个山区小县去了。接替这县太爷职位的,是一个叫巫贡的人。此人大字不识几箩筐,仗着家里有钱和上边的关系,却弄了一个县官当。他平时爱假装斯文,附会风雅,有收集名人字画的嗜好。在他的字画中,却不乏“文方尸比”之类的题赠。常关起门来“欣赏”字画,不理民事,专干些贪赃枉法的勾当。只要是他想做的事,不管用什么方法,什么手段,也要达到目的。有一次,巫贡的官轿在县城中晃荡,他撩开轿子窗口的吊帘,探头探脑中,发现了一位民间美女,那长相,那身段,那一 颦一笑,简直是西施再生,顿时,令他大惊失色。回去后,寝室难安,食不甘味。他叫师爷去打听。师爷很快便打听到那美女是城南一个姓赵名三的人的妻子,是有夫之妇。师爷将打听结果告诉巫贡,美人巳嫁他人为妻,令他十分恼火。那妇人的身影象勾了他的魂魄,他决计要把这个美人弄到手。便设计陷阱,诬陷赵三为杀人犯,将他打入大牢。赵三夫妻感情笃实深厚,妻子为救丈夫,免丈夫一死,不得不跟巫贡。把他人的妻子强占到手,名声臭了半个县。人们巴不得他早死,巴不得五层寺的钟把他也收了,私下叫他“唇足纲”。“蜈蚣”的外号传到巫贡的耳朵里,他气得暴跳如雷。想把钟砸了。师爷说,这钟没有合适的理由砸不得。砸了恐怕会祸及老爷。巫贡虽然为非作歹,什么都不怕,五层寺的钟那么神奇,还是有点害怕。才暂时没有砸。但一直耿耿于怀。第二年,恰逢天干数月无雨,庄稼干旱。他以五层寺大钟阳气太重,阴阳失调,造成干旱为名,差人上山砸钟,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跟着瞎起哄。那些差狗子气势汹汹上寺,将钟弄到地上,轮起大锤就打,还放火烧五层寺。众僧一边救火,一边拦人。拦都拦不住,钟被砸得咣当响,就是砸不烂,砸了很久,有人说从里面打。一锤,两锤,三锤,钟开了口。就这样,钟铁一块一块地往下掉。那锤和钟一砸一弹,这声音异常难听,象在呻吟。带银箍子、毛毛钱的铁块被砸下后,差狗子用小铁锤敲,居然完整地敲下了银箍子和毛毛钱。大家都去抢,那差官见了忙说:“莫慌!归公、归公”,边说边跑过来抢,脚被地上的铁块挂住,一个扑爬绊下去,牙齿碰到钟铁上,碰掉两颗门牙。银箍子和毛毛钱掉在地上,一闪就不见了。

几年后,巫县令得了怪病,周身无名的疼痛。巫妻把四州八县的名医都请过了,都找不到病因。去一个说没法治,去两个摇头。有一天,巫妻在街上碰到一个和尚,那和尚疯疯颠颠地象是对她说,又象是自言自语。说不该呀,不该呀,报应唷,报应。去菩萨面前忏悔吧。回到县衙,巫妻把街头所见所听告诉了老爷。到这份上,巫县令相信了,害怕了。第二天,他装扮成老百姓,带着银两、香和纸,悄悄上了五层寺。在钟亭里,在刺骨的寒风中跪了七天七夜。病还是未见好,最后他拖着怪病不治之躯,哀嚎而死。后来从县衙传出的消息说,县太爷的嚎叫声很恐怖、很可怕。

却说,当年巫贡派人上五层寺撞钟时,长老正在云游。五层寺那场劫难,他有感应,当晚便坐化了。不表。那名二弟子出了丑,觉得在寺里呆不下去了,便悄悄下了山。有的人说他还了俗,有的人说他在另外一座寺庙里当了和尚,也有的人说他疯了。多年以后,人们谈起这件事时,还是说东厢弟子怎么怎么了,一裢子捎带。后来东厢败,人们说与二弟子藏毛毛钱有很大的关系,东厢败了,人们便在东厢原址上修了森罗殿。用因果报应来警醒、教化世人。

五层寺在恢复中,那钟也算一大故物了,人们说那钟也应该恢复。那古老而悠扬的钟声还会响起吗?

当——当——当……

刘备与三台之昭烈帝扬兵五层寺

大佛头枕一张琴,十八罗汉镇涪城。

倒挂金钟属菩提寺,金镶玉印在五层。

——无名氏《涪城谣》

无名氏《涪城谣》“金镶玉印在五层"句所咏"五层",即刘备"屯兵"的"五层寺",在今三台县建设镇七村。其寺以所在的五层山得名。其山"有重冈叠垒,形势五层",异常险峻雄伟。在五层寺前,有泉眼五口,大早不枯,因而又称五泉寺。

相传,刘备移营五层山后,形势危急,幸亏有法正出面劝说,刘循才在涪水关撤兵。为了结好刘循刘备还特地设宴五层山寨,并命庞统与法正前往涪水关恭迎。刘循到寨那天,张飞奉命接风陪酒。张飞为了展示皇叔的威风,待酒过三巡之后,即腾地一声从席上跃起,将案上酒杯、酒壶,哗啦啦全部推在地上,起袍袖,自提酒缸,咕冬咕冬一饮而尽。然后,摇摇晃晃走到寨外的八角井边,抓起井畔一块干余斤重的大青石板,轰地一声盖住井口,坐于其上,叫军士继续为刘循斟酒,并说:“此井藏有金镶玉印一方,欲献将军,只不知将军动得此石否?”此时的刘循早为张飞的神力吓得魂不附体,慌忙推说天色已晚,领了随从,灰溜溜下山去了。据说,张飞走后,八角井上那块大石板一直没人能够搬动。就这样,"金镶玉印"便成了五层山的"镇山之宝"。

据记载,"金镶玉印"乃是历史上有名的秦汉传国玉玺。此宝采用卞和所献璞玉,由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令良工琢成。秦始皇驾崩,子婴献与汉高祖刘邦。至王莽篡汉,孝元皇后太后以此击打奸臣,崩其一角,其后乃以黄金镶之,故有此名。东汉刘秀得此宝于宜阳县,传至汉末,十常侍作乱,劫少帝出北邙,此宝从此下落不明。由于"金镶玉印"在当时是皇权的象征,因此,三国时,各地军阀为寻觅和争夺此宝,曾长期征战不休。"金镶玉印在五层"的传说虽不可信,却真实地反映了那段血雨腥风、刀光剑影的历史。

大雄殿前石柱上有幅古老的对联:“一印高悬,一切峰峦皆处下;五泉上涌,五层楼阁独居尊"。联文对仗工,状物切,立意高,气势雄,向来胎炙人口。尤其是把整座五层山想像成一枚高悬于万山之上的巨型金印,更为"金镶玉印在五层"的民俗音乐,作了绝妙的言传身诠释。八角井中"金镶玉印"虽难寻觅,但谁说五层山不是三国旅游线上一枚光芒四射的"金镶玉印"呢?

1999年,经三台县人民政府批准,五层寺已被开辟为佛教活动场所。

刘备与三台:水打涪城兵屯五层(五层寺)

先主英雄在,乾坤几劫灰。

残山前代垒,古色戍楼梅。

江上吴船去,天边汉月来。

蜀人犹牧马,风浪不须哀。

蜀汉兴亡系涪”。东汉末年刘备收川和蜀汉末年姜维降魏等重大历史事件,大多发生在以三台县郪江镇绵阳市市区为中心的郪、涪二县地区。因此,在郪、涪二县地区,涉及三国的历史遗迹和民间传说异常丰富。

东汉刘协建安十六年(211),曹操遣将征讨汉中市张鲁益州刺史刘璋震恐。张松法正力结好刘备,合兵抗曹。于是,刘璋自成都市涪县(今绵阳市区)恭迎,刘备则在法正陪同下,率庞统黄忠魏延等将士数万之众,从荆州溯长江入川,经垫江县(合川区)、溯涪江,经郪县平阳乡(今三台县城),向涪县挺进。

不一日,刘备一行已近涪县地界,忽然接到探马急报:刘璋之子刘循在涪水关摆下阵势,欲与皇叔决一死战。刘备大惊,急令黄忠扎营涪城坝(今三台花园镇)为前军,魏延结寨白岩坝(今三台灵兴镇)为后军,自己与军师庞统居中安营(今刘营镇)为中军,同时,一面求法正上涪水关交涉,一面差流星马去荆州搬兵。

这时,川中地区连降暴雨,涪水猛涨。涪城坝地势低洼,庞统急向刘奋献策,要前军火速移营山岗高地,以防不测。刘备即与军师冒雨向涪城坝疾进。刚抵营寨,滔滔洪水便铺天盖地般地卷来。涪城坝万余人马顿时成了落汤鸡。刘备急令:"尽抛重,移营琴山暂避!"事后,黄忠清点部下,仍然损折了十之二三,只带得六七千人马,由琴山经巫家沟高地随皇叔上五层山扎寨。后来,张飞驰援来到涪城坝,于巫家沟与黄忠会师。言及前事,黄忠羞愧不已,张飞却安慰说:“水打涪城倒,巫家沟还算好!”后来巫家沟一带蒜子特好,据说就是张飞安慰黄忠时“巫家沟算(蒜)好!”之话口封的。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刘备,便将刘备驻扎人马的地方叫做“刘营”或“刘家营”,并把刘备军师"庞统先生"庞统饮马垂钓的小溪叫着“凤溪”。其后,“凤溪”作为“涪城四镇”之一划入“梓州涪城”版图。昔人过“刘家营”多有题咏。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