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苋 :苋科苋属植物、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

更新时间:2024-09-20 20:29

刺苋(学名:苋属 spinosus),又名竻苋菜、勒苋菜等,是苋科(Amaranthaceae)苋属(Amaranthus)植物。刺苋原产于北美洲南部及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广泛栽培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在中国,刺苋生长在东部的季风气候区。刺苋常见于荒地或园圃地中。

刺苋是一年生草本,高30-100cm;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复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穗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小苞片狭披针形;花被片绿色。胞果矩圆形,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种子近球形,黑色或带棕黑色。花果期7-11月。

刺苋的全草在中国民间多作为中草药,具有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的功效;此外,刺苋嫩茎叶可食用。

刺苋作为外来侵入物种,已经成为中国热带地区的常见杂草,对经济作物、粮食蔬菜、人体健康都产生了有害影响,刺苋在2010年1月7日被列入了中国环保部公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研究历史

命名历史

刺苋为苋科苋属草本植物,又名竻苋菜、勒苋菜、野苋、绿苋、野苋,与同属中其他植物最重要的区别即它的外表分布有刺,而同属其余种类几乎没有刺,种加词“spinosus”用来形容它所独具的特征,这也是它的中文名叫作刺苋的原因。苋属是由瑞典自然学者、现代生物学分类命名的奠基人卡尔?冯?林奈于1802年设立并命名的。属的学名苋属”来源于希腊文,是“不朽的花”的意思,用来形容该属植物的花经过长久时间仍然能保持原貌而不朽。

药用研究

刺苋中国为民间中草药,广泛应用于南部地区。刺苋最初收载于《滇南本草》,被称作野苋菜。其"味咸,性微温。白者祛肺中痰积,赤者破肠胃中血积,赤白同用"。并能"消虫积,杀寸白虫,下气消胀。洗皮肤瘙痒皮肤游走之风"。

此外,《广西中药志》和《福建药物志》中还有关于其毒性的记载:“本品有小毒,服量太多有眩晕、呕吐、恶心等副作用”。

物种分类

苋属的刺苋A.spinosus,反枝苋A.retroflexus,长芒苋A.palmeri属于杂草,种子细小,结实量极大,本种叶腋有刺,且部分苞片变形成刺,极易和本属其他种区别。

形态特征

主根呈长圆锥状,部分具有分枝,稍木质。

茎直立,圆柱形或钝棱形,多分枝,有纵条纹,绿色或带紫色,无毛或稍有柔毛。

叶片菱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12cm,宽1-5.5cm,顶端因钝,具微凸头,基部楔形,全缘,无毛或幼时沿叶脉稍有柔毛;叶柄长1-8cm,无毛,在其旁有2刺,刺长5-10mm。

复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长3-25cm,下部顶生花穗常全部为雄花苞片在腋生花簇及顶生花稼的基部者变成尖锐直刺,长5-15mm,在顶生花穗的上部者狭披针形,长1.5mm,顶端急尖,具凸尖,中脉绿色;小苞片狭披针形,长约1.5mm;花被片绿色,顶端急尖,具凸尖,边缘透明,中脉绿色或带紫色,在雄花者矩图形,长2-2.5mm,在雌花者矩圆状匙形,长1.5mm:椎蕊花丝略和花被片等长或较短;柱头3,有时2。

果实及种子

胞果矩圆状,长约1-1.2mm,在中部以下不规则横裂,包于宿存花的被片内。种子为近球状,直径约1mm,黑色或带棕黑色。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刺苋原产于北美洲南部及南美洲大部分地区,如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古巴墨西哥等地,广泛栽培于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及北美洲的部分地区,如阿富汗、伊朗意大利法国希腊柬埔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菲律宾、缅甸等地。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刺苋生长在东部的季风气候区,如陕西省河南省、安徽、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台湾等地。

生境

生长于海拔550~1700米的田边、河边、河滩、湖滨、路边、荒地或村庄附近。常见于旷地或园圃中的杂草丛中。

生长习性

刺苋是一年生的直立草本植物。花果期7~11月。

刺苋的种子散布在土壤中,在温带亚热带、北部春、夏、秋三季均可发芽出苗,在南亚热带以南一年四季均可发芽出苗。在温带其花果期一般从6月中旬到9月下旬,而在亚热带则从5月中旬至11月下旬;实际上,这是非同龄植株的同一物候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相互交替所造成的,并非是刺苋的实际生育期。据安徽省生物研究所草地生态组定位、定株观察,在北亚热带地区,其实际生育期为:3月底至4月初出苗,5月初至5月中旬分枝,5月下旬至6月中旬长出花序,6月下旬至7月下旬开花,8月上旬至8月下旬结实;9月上包种子成熟,其整个生育期为164天。

刺苋的生长发育特点是:在分枝期以前的植株,由于气温偏低,地上部的高增长极其缓慢,平均日增长0.3cm,此后,日均温逐渐升高,当超过20℃以上,便进入快速生长期,自平均增长1.5-2cm,开花后、高增长即告停止。

繁殖方式

刺苋通过种子繁殖,为雌雄同株的被子植株,具有两性花,花较小,不仅能进行自花传粉,还可依靠风力和昆虫传授花粉,种子产量较高,寿命长,有多种传播方式,可依靠自然界的风力、水力,以及人类或动物传播。

物种危害

主要危害

刺苋作为农田杂草,具有繁殖形式多、周期短、传播速度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已形成局部或大范围的分布和危害,属于入侵植物,已在2010年1月7日被列入了中国环保部公布的第二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刺苋的花粉也是人类主要的致敏原之一,花粉敏感患者可见于变态反应科、内科、耳鼻喉科、小儿科皮肤科、眼科,而且部分花粉敏感患者还因表现出各类神经症状而就诊于神经精神病科。由于空气中常年均有花粉飘散,其高峰期在每年7-8月份,故而病人在不同季节易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甚至会发生过敏性休克,危及病人的生命。

防治措施

加强检查检疫力度,对从刺苋发生严重地区调入的作物种子进行严格的检验检疫或者禁止调入;或在刺苋开花前拔除,减少刺苋种子的产生,降低刺苋发生数量;使用除草剂,如苯达松,对刺苋有良好的杀灭效果。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中华本草》记载刺苋味甘淡,性寒。全草多作民间药药用,能够凉血止血,清利湿热,解毒消痈。可用于痢疾肠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痔疮便血;外用治毒蛇咬伤,湿疹,肿脓疡。

食用价值

刺苋嫩茎叶可食用,刺苋中具有大量蛋白质、胡萝卜素、维生素B、维生素c多糖黄酮多酚等物质,是一种具有丰富营养的食用野菜

生态价值

研究结果表明,化感物质能够对植株的生长、发育产生负面影响,通过研究刺苋对中国本土生物的化感危害,由此来探讨刺苋侵害的作用特点、方法与机制,也可以为防范与管理入侵生物以及潜在化感物质的利用提供经验依据。

参考资料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8

Amaranthus spinosus.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信息系统.植物智.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2023-04-2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