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横跨多省市的重大水利工程

更新时间:2023-08-15 17:3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The central route of the South-to-North H₂O Diversion Project)是从位于中国河南省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流经河南、河北省,最终抵达北京和天津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任务为京、津、华北地区的生活、工农业及环境提供用水。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同意了总体规划,并批复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2013年12月25日,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 2014年12月12日下午,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天津输水支干渠长154千米。年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总干渠以明渠输水方式为主,局部采用管涵过水。渠首设计流量350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420立方米每秒。

截至2023年11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持续向北方输水3258天,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构建“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国家水网体系,也是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重点区域。

项目历程

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的基本水情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

1952年10月30日,毛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

规划

1958年9月,水电部在批准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步设计任手动阀手动阀务书时,明确了引汉灌溉唐白河流域和引汉济黄济淮的任务。 

1959年《长江流域利用规划要点报告》中,提出南水北调总的布局是从长江上、中、下游分别调水。中线工程从丹江口水库引水,远景从长江干流调水。

1983年,国家计委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列为国家“六五”前期工作重点项目。

1987年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提出实施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引汉工程方案,引汉总干渠主要任务为输水供水,并可通航,初期引水规模年均96亿立方米,后期年均230亿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调水线路基本得到确定。

1990年10月,水利部发文要求“抓紧完成丹江口水力发电厂后期完建工程及调水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和设计任务书工作”。  

1991年11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了《南水北调中线规划报告(1990年9月修订)》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初步可行性研究报告》,明确了中线工程以城市生活及工业供水为主,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不再要求通航,供水范围应包括天津市,并推荐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调水方案。水利部对上述两个报告组织了审查,原则同意,也指出下阶段工作中需要补充研究的问题。  

1992年年底,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水利部和国际咨询公司分别组织对重大问题如可调水量、调蓄措施、总干渠、穿黄工程、投资估算等专题是大方方法评审后,水利部于1994年初审查通过了可研报告,同意加高丹江口水力发电厂,年均调水147亿立方米的调水方案。此方案也得到国家计委和北京、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及湖北五省市赞同。

199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水利部的审查。

1995年国家环保局也正式批准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

1995至1998年,水利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分别组织专家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了论证和审查。

2000年,根据朱基总理的指示,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工作。

2001年,长江水利委员会编制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报告》,此报告作为《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附件之一。

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同意了总体规划,并批复根据前期工作的深度,先期实施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

建设

2003年12月30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启动。

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标志性工程,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工程正式动工,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2008年9月28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建成通水。

2008年11月25日,湖北省在武汉召开丹江口市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动员会议,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试点工作全面启动。

2009年2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兴隆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标志着南水北调东、中线七省市全部开工。

2010年3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引江济汉工程正式破土动工。

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大坝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着中线源头——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2012年9月,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库区移民搬迁全面完成。

2013年11月15日,东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运行。

2013年12月25日,中线干线主体工程基本完工,为全线通水奠定了基础。 

2014年9月29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全线通水验收。

2014年10月8日至16日,国务院南水北调建委会专家委员会专家质量评估,评估结论为优良工程,已具备通水条件。

2014年12月12日下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正式通水,长江水正式进京。通水后,每年可向北方输送95亿立方米的水量,相当于1/6条黄河,基本缓解北方严重缺水局面。

发展

截至2018年4月19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向河北省供水20亿立方米,在保障生活用水、修复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截至2018年6月17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从陶岔渠首调水入渠水量达150亿立方米,工程惠及北京市天津市石家庄市郑州市等沿线19座大中城市,5310多万居民喝上了南水北调水。其中,北京1100万人,天津900万人,河北省1510万人,河南省1800万人。

截至2018年9月,中线一期工程已不间断安全供水1371天,共调水169.29亿立方米,累计向京津冀豫4省市供水超158亿立方米。分别向北京供水38.75亿立方米、天津供水31.57亿m³、河南供水58.97亿m³、河北供水29.26亿m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丹江口水库的水质一直保持或优于Ⅱ类。中线工程连续两年利用汛期弃水向受水区实施生态补水,已累计补水11.6亿m³,生态效益显著。3年来,北京市天津市等6省市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逾8亿立方米,地下水位得到不同程度回升。其中,2016年和2017年底北京平原区地下水位分别较同期回升0.52米、0.23米。海河水生态得到明显改善,地下水位保持稳定或小幅回升。

2020年6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正式完成“体检”,全面恢复通水,首都供水保障率进一步得到提高。

截至2021年11月1日零点,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2020至2021年度调水任务结束,向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天津四省市调水超90亿立方米,为水利部下达年度调水计划74.23亿立方米的121%,创历史新高。

2021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7周年。数据显示,7年来,工程累计调水494亿立方米,1.4亿人的生活得到改变、40多座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格局得到优化。

截至2022年4月,廊坊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地表水厂供水工程(一期一阶段)投产运行已满5年。主城区供水能力从原来的8万立方米/日,提升至23万立方米/日。江水使用量已累计使用19673万立方米。源源不断的江水,结束了廊坊长期单一使用地下水的局面,实现了“一供一备”双水源的“量”变和从水源短缺到水源充足、水质提高的“质”变,形成了廊坊供水新格局。

截至2022年5月13日,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工程累计调水量达到531亿立方米。

2022年12月1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启动2022至2023年度冰期输水工作。

2023年2月,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河南省供水超180亿立方米,覆盖面涉及12个省辖市,惠及人口2800万,供水水质始终保持在地表水Ⅱ类及以上标准。

截至2023年7月15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向北方调水超570亿立方米,惠及受水沿线24个大(中)城市和130多个县(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8500万。

截至2023年7月20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输水90.67亿立方米,水质始终稳定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以上,北京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500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京津冀豫四省份调水575亿立方米,中线工程正式通水以来已惠及沿线24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直接受益人口超8500万人。

2024年1月12日,南水北调集团2024年工作会议发布,“2023年度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调水74.1亿立方米,完成年度计划112%。”

截至2024年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进京水量达100亿立方米,其中70亿立方米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超1600万人口直接受益。

地理环境

水源区地理环境

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分布于湖北省十堰丹江口市、武当山特区、郧阳区和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水域横跨鄂、豫两省,由汉江库区和丹江库区组成。水源区涉总面积7815平方千米。主要汇水支流有丹江、老灌河、淇河和淅河。丹江口水库坝顶高程海拔176.6米。汇水区域处于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年均降雨量在700~1000毫米之间,地形上属于中浅山区和丘陵区。

总干渠地理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穿行于山地与华北平原之间的丘陵、岗地与山前平原。西侧由南至北分布有伏牛山嵩山太行山高程1000~2000米,东侧有唐白河平原和华北平原,高程大多在150米以下。渠线经过的地貌单元有丘陵、岗地和平原。

工程结构

整体布局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从加坝扩容后的丹江口水库陶岔渠首闸引水,沿线开挖渠道,经唐白河流域西部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沿黄准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李村附近穿过黄河,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北京、天津。输水干线全长1432公里(其中天津输水干线156公里)。规划分两期实施,先期实施中线一期工程,多年平均年调水量95亿立方米,向华北平原北京、天津市在内的19个大中城市及100多个县(县级市)提供生活、工业用水,兼顾农业用水。

各段情况

丹江口库区

丹江口水力发电厂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汉江干流上、是一座具有防洪、供水、发电、航运和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引汉工程的水源地。初期规模正常蓄水位157米,坝顶高程162米。由拦河大坝、水电站和升船机组成。大坝总长2494米,其中混凝土坝长1141米;左岸土石坝长1223米;右岸土石坝长130米。混凝土坝由右岸联接坝段、深孔坝段、溢流坝段、厂房坝段和左岸联接坝段组成。坝后式厂房,装机6台,总容量90万千瓦。升船机由垂直升船机、下游斜面升船机及中间航道组成,可通过150吨级驳船

续建工程按原规划将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到170米,混凝土坝顶由162米加高至176.6米。两岸土石坝顶加高至177.6米并延伸达两岸高地。升船机在大坝加高时,结合设备更新,由现150t级改建成300t级。

总干渠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渠首位于丹江口水库库区边缘河南省境内的陶岔村,已建成五孔宽6米、高6.7米涵洞式进水闸,随着丹江口水库设计水位提高需相应延长洞身加高土石坝顶。总干渠自渠首起沿伏牛山南麓山前岗与平原相间的地带,向东北进行,经南阳市北跨白河后抵江淮分水岭方城垭口进入淮河,绕嵩山东麓往北经郑州市西北过黄河,然后沿太行山东麓山前平原、京广铁路西侧北上,顺应地形地势直达北京和北京用水系统衔接。全长1241.2千米。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跨四大流域,需穿过黄河干流及其他大小河流,集流面积10km²以上的河流共219条,跨越铁路44条,需建公路桥571座。此外还有节制、分水、退水建筑以及代替明渠的隧洞、暗渠等建筑,各类大小建筑物共936座(未计入跨集水面积10km²以下沟渠的小建筑物)。

支线

天津市干渠自徐水西黑山村北、总千渠黄河北616+400桩号处分水,往东穿京广铁路大清河,沿龙江渠向东至天津和天津用水系统衔接。长141.6千米,天津市干渠上建筑物共119座。

设计参数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供水范围主要是唐白河平原和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供水区总面积约15.5万平方千米。南水北调中线输水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天津市输水支干渠长154千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多年平均可调出水量141.4亿立方米,一般枯水年(保证率75),可调出水量约110亿立方米。

资源利用

水量分配

2014年10月长江水利委员会公布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的受水方案:“一期工程全长1432公里,惠及河南省河北省天津市、北京四地,分配给河南省37.69亿立方米;河北省34.7亿立方米;北京市12.4亿立方米;天津市10.2亿立方米。”

水价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运行初期供水价格实行成本水价,并按规定计征营业税及其附加。其中河南、河北两省暂实行运行还贷水价,以后分步到位。全线将分6个区段定价。

功能价值

经济价值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工程投资平均每年拉动中国GDP增长率提高约0.12个百分点。工程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乘数效应进一步扩大,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这也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群众收入的增长,刺激了消费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期间,南水北调直接拉动中国生产总值增长,带动了土建施工、信息自动化、污水处理等多个重要的产业领域发展,增加了工程机械、园林苗木等产品的需求,进一步刺激了相关上游产业和关联产品的生产发展。例如河南淅川县在南水北调丹江沿线建成32个精品生态观光示范园,6.5万渠首农民端上“生态碗”,带动1.2万名贫困户年增收近2万元。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参建单位超过1000家,建设高峰期每天有近10万名建设者在现场施工,每年增加了数十万个就业岗位。

社会民生

截至2023年11月13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持续向北方输水3258天,累计调水量突破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为沿线26座大中城市200多个县市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水资源支撑和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2月12日全线通水以来,通过实施科学调度,受水区范围不断扩大,受益人口逐年增长,为沿线城乡供水提供有力保障。2023年以来,河南省郑州市南片区50万人喝上了南水北调水,郑州市高新区81万市民、8.7万家经营主体用上了南水北调水。宝坻区实现引江引双水源保障,北京市城区7成以上供水为南水北调水,天津市主城区供水全部为南水北调水。陶岔电厂累计上网电量突破10亿千瓦时,实现了安全足量高效供水和优质稳定绿色发电“双效”提升。

截至2024年6月12日15时20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进京水量将达100亿立方米,有七成直接用于城市生活用水,已成为北京的主力供水水源,直接受益人口超1600万。

生态保护

中线工程沿线受水区通过水资源置换,压采地下水,有效遏制了地下水水位下降的趋势,地下水水位逐步回升。河北省深层地下水水位由每年下降0.45m转为每年上升0.52m,补水后河道沿线5km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上升0.49m。通过对华北地区实施生态补水,中线工程沿线七里河、滹沱河瀑河北拒马河等16条河流得到生态补水,天然河道得以阶段性恢复。

生态补水为华北地区河湖增加了大量清洁的环境用水,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增加了水环境容量,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湖水质。自生态补水实施以来,中线工程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绝迹多年的鱼虾重现河流,消失已久的白鹭飞回湖畔。曾经一度成为石家庄市北部主要沙尘污染源的沱河,如今已是碧波荡漾、鸟语花香。

以南水北调到北京为契机,北京水资源严重紧缺的形势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城市供水安全进一步提高,河湖水系总体全面还清,水生态健康状况持续向好,水生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

北京水务部门通过引水工程连通密云水库怀柔水库等,通过永定河潮白河等主要河道向地下水源地补水,增加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2021年密云水库开闸向下游潮白河进行生态补水,将存续在水库的一部分“南水”通过潮白河回补密怀顺水源地,潮白河时隔22年后首次实现全线通水。从2015年到2024年,地下水水位已连续8年回升,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从2015年的25.75米回升到了2023年的14.74米,累计回升了11.01米,地下水储量增加了56.4亿立方米。”北京的五大河流时隔26年后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三年贯通入海,有水河长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

南水北调帮助北京水生态修复,截至2023年底,密云水库共发现、记录鸟类235种,从2019年到2024年就增加鸟类45种,包括丹顶鹤东方白鹳等14种国家一级和37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主要影响

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汉江中下游径流量将减少约16%,水环境的容量将有所降低,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工作的难度将加大。由于襄阳市以下江段流量减少,水流变缓,水位稳定,使汉江中下游沿岸城镇与工业排放污染物的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浮游藻类可能发生爆发性生长繁衍形成“水华”,对渔业和水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给生产部门造成损失。与调水前相比,调水使汉江中下游河道多年平均水位下降0.29 —0.51m,加大生产生活用水成本。由于库区水位大幅提高,下泄水的水温将降低,对汉江中下游水生植物和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如果水质得不到有效改善,水生生物种群将会大大减少。

文物古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长江、黄河两个古代文明的核心地区,所经湖北、河南、河北等地不仅地下文物埋藏丰富,而且地面历史古迹不胜枚举。以南水北调干渠唐户遗址为例,这座目前国内已知的最大规模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内,发现了9000年前古人类最大规模的聚居群,从房屋可推断出当时先人已有相互联系的生产组织。在这座当时的“豪宅”中,首次发现了“一室一厅”的房子。他们还利用自然地势建了绕房排水沟,并发现石器作坊、排水系统、安全壕沟等。这一新石器时代早期聚落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裴李岗文化时期的聚落形态、家庭组织结构和农业文明的起源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矗立在海拔165米处的遇真宫,同样在文明与水的碰撞中经受着洗礼。作为武当山的“九宫”之一,位于南水北调丹江口水库边缘的遇真宫,面临被库水淹没的危险。

经过抢救性勘探、发掘,湖北丹江口市库区共出土15万余件重要文物。这些文物及文化遗存对于研究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以及中华文明的进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河南是南水北调文物抢救保护的主战场,需要考古发掘和搬迁的文物点369个,占中线工程文物保护工作总量的60%以上。出土的10万余件文物,展现了从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到明清时期的重要发现。

移民安置

丹江口水力发电厂的移民安置分为初期工程和大坝加高工程两个阶段。

初期工程先后动迁移民38.2万人,淹没十堰市2座县城、20个集镇、淹没农田29.7万亩,拆迁房屋16万余间,淹没水利设施5900余处。由于历史原因,初期工程并未进行系统的移民安置规划。2005年丹江口市大坝加高工程开工,根据实物调查成果,移民34.5万人,水库淹没涉及河南、湖北6县(市、区)40个乡镇、441个村及15座城集镇、585家单位、161家工业企业,淹没影响土地面积307.7k㎡、房屋624万m2,涉及22万余人,淹没公路、码头、电力、电信、水电站、供水管道、等大量专项设施。

2019年12月,水利部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总体验收(终验)工作,评定丹江口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任务已完成。

工程组织

管理体制

按照2002年《关于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务院同意成立南水北调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国务院总理任组长,副总理任副组长,计委、财政、建设、国土资源、水利等有关直属部委为其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调水工程建设和运行的方针政策,下设办公室管理日常工作。工程建设和管理按照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水源公司、干线有限责任公司,依法自主经营。

设计单位

长江水利委员会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牵头协调工作,配合水利部专家组进行了专题报告论证;组织沿线省市有关部门对总干渠线路和天律干渠查脚、线路复核;多次召开总干渠沿线与省市工作协调会,组织三省二市设计部门进行有关专题论证;布置大专院校开展科研工作,拟定总体计划、经费计划;编制总干渠总体工程设计大纲和各专业工作大纲;开展可行性专题报告的修改和补充;进行了可行性阶段计算成果的复核,完成了丹江口市大坝加高初设的规划工作;开展了总干渠陶岔村至南阳段总干渠部分初设工作,研究了供水区水资源调度,工程管理,汉江中下游补偿工程方案,完成了坝区征地移民调查和丹江口加高工程库区移民安置规划的审查和概算修编工作,完成了穿黄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勘察与研究的单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长,跨越长江、淮河黄河海河4大流域,工程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参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地质勘察与研究的单位主要有长江水利委员会、沿线各省(市)地矿 厅(局)、沿线各省(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西北水科所、长江科学院、武汉 水利水电大学、郑州工学院等。

运营公司

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线公司)是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全资子公司,主要负责中线干线工程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履行工程项目法人职责,依法自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经营范围主要包括: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的建设、供水及经营管理;相关的技术咨询、设备采购;进出口业务;水力发电;电力供应;水资源管理;技术服务;工程管理服务;规划设计管理;采选非金属矿;开采土砂石;开采石灰石、石膏;开采建筑装饰用石;开采耐火土石;开采粘土、土砂石;工程勘察;工程设计等。

中线公司本部设11个部门和5个直属机构,下设渠首分公司、河南分公司、河北分公司、天津分公司和北京分公司共5个分公司,以及南水北调工程服务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中线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南水北调中线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3个子公司。

重点工程

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位于河南省郑州市黄河上游约30千米处,是南水北调中线上标志性、控制性工程。“穿黄”顾名思义就是“穿越黄河”,来自丹江口水库的长江水自渠首出,一路自流向北,而黄河成为阻碍南水北去的天然屏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郑州花园口西黄河河床底部40米深处,开凿两条4250米长的隧道,北上的长江水通过两条穿黄隧洞与黄河立体交叉,形成“江水不犯河水”之势俯冲而下,穿越万古黄河。

穿黄工程总长19.3千米,由南岸明渠、穿黄隧洞及北岸明渠组成,其中黄河南岸明渠长4.6千米,穿黄纯隧洞全长4250米,其中邙山段隧洞长800米,过河段隧洞长3450米,北岸明渠长9.3千米,建筑物沿途穿越黄河、新蟒河、老蟒河等3条河流,与14条等级公路交叉。

漕河渡槽

漕河渡槽是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应急段的控制性工程。工程位于保定市满城县境内,2005年6月10日正式开工,计划2008年4月向北京供水,直接服务于奥运会。渡槽主体工程包括槽身段和出口段检修闸,渡槽为三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共41跨,总长1256米,主要项目有钻孔嵌岩桩、墩身与槽身三大部分,其中槽身最大截面尺寸为22×7.9米,单跨槽身混凝土重3400吨。渡槽设计跨度30米、垂直落差27米,是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开工建设的最大渡槽,也是中国目前在建的最大输水渡槽,工程施工技术含量高,难度大。

大坝加高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是在1973年建设的丹江口水力发电厂基础上贴坡加高而成的,总投资为24.25亿元。工程完成后,坝体高程将从原来的162米加高至176.6米,表孔坝段溢流堰顶高程由原来的138米加高至152米,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可相应增加库容116亿立方米,通过优化调度,多年平均可为中线一期工程供水95亿立方米,对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紧张局面、促进中国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巨大作用,并可为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调水奠定基础。

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自2005年9月26日开工建设,2009年6月20日,混凝土坝坝顶全线贯通。2010年3月31日,丹江口市大坝加高工程混凝土坝段最后一个坝段加高到176.6米设计高程,至此,丹江口大坝需要加高的54个坝段全部加高到顶,标志着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工程,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取得重大阶段性胜利。

输水隧洞

2014年10月10日北京南水北调东干渠工程的地下输水隧洞全线贯通。截至10月13日,所有浇筑混凝土全部达到设计强度,意味着东干渠沿北京北京五环路、东五环修建的地下输水隧洞已全部成形。北京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2012年7月开工,全线长44.7公里。该工程建成后,将与南水北调中线干线工程北京段、南干渠工程、团城湖至第九水厂输水工程一起,构成一条沿北五环、东五环、南五环及西四环形成的输水环路,为北京中心城、通州新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区域的主要水厂提供双水源供水保障。

北京南水北调配套东干渠工程周边环境复杂,输水隧洞共需穿越4条铁路、9条轨道交通、25条公路、77座单体桥、18条河流沟渠及600多条地下管线,其中特级和一级风险源达37处。

引江补汉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标志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正式拉开序幕。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沿线由南向北依次穿越夷陵区襄阳市保康县、谷城县和十堰市丹江口市

引江补汉是全面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工程静态总投资582.35亿元,设计施工总工期108个月,工程设计引水流量170立方米每秒。建成后沿着这条长约194.3公里的输水隧洞,每年将有39亿立方米的长江水从三峡水库汇入汉江丹江口大坝下游。将增加中线一期工程北调水量同时向汉江中下游引汉济渭工程及沿线补水。

获得荣誉

文旅信息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

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实景型展示调水文化和水利移民精神的纪念园,总占地面积1046.83亩,其中一期纪念园占地546.83亩,二期移民文化体验中心占地500亩。对中线工程11大水利技术节点和15座城市文化地标实现全景展示。许昌市的三国胜迹、南阳市医圣祠、焦作的云台山、天津市大沽口炮台遗址等,纪念园模拟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线路,将沿线城市景点微缩复制,让游客“一园游遍十五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纪念园自2021年10月开园至2022年10月,累计接待游客逾20万人次。

相关事件

2021年8月21日17时,南水北调支线工程第二标段(大兴区黄村镇新凤河和念坛引渠交汇处东300米)工地分水管检修井内发生一起有限空间作业中毒窒息事故,造成两人死亡。工程建设单位为南水北调建管中心,施工单位为北京清河水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21年7月20日,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温县段发生大面积滑坡。面对险情,温县人武部235名基干民兵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展开抢险工作。背运沙袋、边坡覆盖、加固主坝、地表排水,经过10多个小时的紧张奋战,20余处滑坡地段得到加固。

2021年7月21日6时,南水北调大沙河倒虹吸堤坡发生塌,雨水夹杂着泥沙倒灌进总干渠。焦作军分区200余名地方武装紧急赶赴现场。搬运石块、疏通积水、加固堤坝,抗洪抢险。4个多小时后,险情得到有效控制。

2007年8月13日,南水北调施工致京广铁路发生塌坑事故。因南水北调施工导致塌坑的铁路经8个半小时修复。出事铁路属京广线,肇事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总干渠下穿铁路立交工程。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