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 :中国湖北省宜昌市辖区

更新时间:2023-08-19 11:32

夷陵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宜昌市辖区。位于湖北省西部,东邻远安县当阳市,南连枝江市西陵区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接秭归县兴山县,北抵保康县。截止2022年末,夷陵区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辖下1个街道、9个镇、2个乡,常住人口55.9余万,区政府驻地位于夷陵区发展大道111号。

夷陵区地貌属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区境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境内有黄柏河、柏临河、乐天溪等河流。夷陵地区周初,为国地。楚灭夔,归于楚并。秦属巫县,西汉设立夷陵县,属南郡,三国改为西陵县,晋朝南北朝境属宜都郡南梁时改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宜昌市陕州区隋唐改为夷陵郡,宋元改宜昌市,清属宜昌府,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同年7月28日,宜昌市夷陵区正式成立。

夷陵交通区位优越,是重要的区域枢纽。国家南北向铁路焦柳铁路和鸦宜铁路在鸦鹊岭交汇,宜昌高速、武汉—大理公路等数十条公路干线在境内交织成网。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绿色矿业三个为主导产业,新技术产品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个潜力发展型产业。柑橘、茶叶、白酒综合实力均居全省前列,享有“橘都茶乡、桃源酒城”美誉。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42.0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96.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1.7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3.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0;40.7;46.3。

夷陵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话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遗址、传统手工艺等。其中,著名的有黄陵庙、三游洞摩崖、杨家湾老屋、南边民居,分别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技艺方面,夷陵区有着独特的宜昌丝竹、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婷草锣鼓被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1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9个 。是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湖北省旅游强区。

名称由来

夷陵区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夷”指水流平缓,“陵”指山峰低矮,“区”指城市型三级行政区域。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楚成王三十八年楚灭夔,夷陵地区归于西楚且西疆边防要地。”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故名”夷陵”。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白起”攻楚、拔郢、烧宜昌市”,夷陵之名始见于史。

秦汉至南北朝

秦始皇二十六年实行郡县制,在夷陵地区设置巫山县西汉设立夷陵县,地属南郡

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魏政权把南郡枝江以西地区新设为临江郡所,夷陵区属于临江郡;建安十五年,蜀汉将临江郡所地区改为宜都郡

三国时期,吴黄武元年(222年),将夷陵县改为西陵县。夷陵之战,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孙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曹袁之官渡、魏吴之赤壁)的最后一场。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也即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以替关羽报仇为由,挥兵东征孙权,气势强劲。孙权求和不成,决定一面向曹魏求和、避免两线作战,一面派陆逊率军应战。陆逊用以逸待劳的方法,阻挡了蜀汉军的攻势,更在章武二年(222年)八月宜昌市一带用火攻破蜀军,刘备逃往白帝城(今重庆奉节东北),次年病故。

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再次将西陵县改为夷陵县,属宜都郡

南北朝时期,宋、齐都设夷陵县,属宜都郡。上述郡所都在夷陵县;南梁时改宜州,西魏改为拓州,后周宜昌市改陕州。

隋唐至宋元

隋朝,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夷陵县,并且陕州改为夷陵郡

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夷陵县属由夷陵郡所改之陕州,州、郡治所都设在夷陵县。

宋朝赵顼元丰年间(1078年—1085年),夷陵县属由陕州所改为峡州。

元朝,至元十七年(1280年)由峡州所升为峡州路,州、路治所均设在夷陵。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攻取夷陵,撤销夷陵县,改峡州路为峡州府;随后又将峡州府改为峡州,隶属于湖广行省。

明清时期

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

清代顺治帝五年(1648年),改”宜昌市”为”彝陵”。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并将原来的夷陵县境设立东湖县。

中华民国时期

1912年国民政府废宜昌府,改东湖县为宜昌县,先后隶属于荆宜道、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湖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3年5月30日,是中国军队对日本军队以弱胜强、并最终以较小的代价取得较大胜利的一次战役。石牌保卫战是抗战的重大军事转折点,它挫败了日军入峡西进的白日梦,粉碎了日军攻打重庆的部署,遏制住了日军肆意践踏的铁蹄,守住了“最后的国门”。

1949年3月,宜昌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当阳专署,5月,隶属湖北省宜昌专署。同年7月,县城解放,县城及近郊划出设宜昌市,县直机关仍设宜昌市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70年7月,因兴建葛洲坝水电站,县直机关从市内北迁小溪塔。

1975年,宜昌专区改称宜昌地区,隶属关系不变。

1992年3月,宜昌县隶属宜昌地、市合并后的宜昌市。

2001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宜昌市夷陵区,原宜昌县的土城乡桥边镇艾家镇划归宜昌市点军区管辖。同年7月28日,宜昌市夷陵区正式成立。

2020年7月,将西陵区的“三村一社区”(南津关村、前坪村、龙泉山村、南津关社区)划给夷陵,归小溪塔街道管辖。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夷陵区位于湖北省西部,鄂西山地向江汉平原过渡地带,长江清西陵峡两岸,东邻远安县当阳市,南连枝江市西陵区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接秭归县兴山县,北抵保康县。位于东经110°51'07.70”~111°39'40.84"、北纬30°32'37.44"~31°27'45.53",东西最大横距71千米,南北最大纵距78千米,总面积3439平方千米。

气候

夷陵区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全年平均气温16.9℃,1月最冷,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8℃,7月最热,极端最高气温41.4℃。年平均日照市1669.2小时,日照百分率37.7%;夏季多,冬季少,春秋两季居中。年平均降水量1177.34毫米,多年平均降雨量在977~1370毫米之间。7月为降雨高峰期,占全年降雨量的35%。多南风,次为东北风,西风最少。年平均无霜期271.9天。

地质

地质构造

夷陵区境内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有五个体系。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展布于黄陵背斜结晶基底,构成淮阳山字型构造西翼反射弧的砥柱。黄陵背斜为南北向褶皱,核部由前震旦系结晶基底组成。新华夏系构造体系是境内较发育的构造体系,基本特征为主体构造线方向呈北北东向褶皱与压扭性断裂和北北西向、北东向两组次级扭裂组成。沉降带构造体系县境东南侧发育有江汉平原沉降带的次级构造。南北分别与长阳背斜和当阳市向斜呈断裂接触,西侧与黄陵背斜呈沉积不整合接触。其它构造体系前震旦系基底隆起或凹陷带古老构造。零星断层构造印支运动使黄陵县背斜北缘形成一东西向隆起。背斜南部,东从枝城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到巴东县一带,形成近东西箱型褶皱带,产生一些层问错动和逆掩断层。燕山运动,形成构造线为北东向,由于各类断裂构造的复合和改造,以致演化成为今天的菱形格状构造。县境主要零星断层分布在,樟村坪断层位于樟村坪北部,从樟村坪至兴山县的梨树坪,全长18千米,为近东西向正断层,坦荡河断层北西向,是由4条小断层组成,从背斜西北向东南切割境内,从坦荡河至交战垭,全长35千米。

地层

夷陵区境为新华夏系一级构造第三隆起带南段与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复合部位。地层以黄陵背斜为核心,由里向外,形成多层弧形带状。前震旦纪分布于莲沱以西,太平溪镇、邓村、下堡坪、雾渡河一带,震旦纪分布于莲沱东部,三斗坪镇西南,下堡坪东部、南部以及九山、牛坪、青江坪、交战垭一带,寒武纪分布于南起三斗坪、莲沱,北至小峰、雾渡河、樟村坪。

奥陶纪分布于莲沱、雾渡河东部、分乡西部;志留纪分布于分乡的界岭、王家湾、罗惹坪及黄花一带;泥盆纪分布于大王岩、大岩口、马羊山、高场、别家大山、背马山、风洞河一带;石炭纪分布于大石沟、消水冲、桥子沟、龚家冲局部。

二叠纪分布于天马、消水冲、马羊山以东及大天坑、百里荒、柏家坪的吃水沟等地。

三叠纪分布于东北部与当阳市远安县交界处;侏罗纪分布于三斗坪暮阳的茶庄、美座等地;白垩纪分布于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地;第三纪分布于鸦鹊岭的三合、童、段家嘴一带;第四纪覆盖于各地层之上,是现代土壤的母体和骨架,其全新统组成长江西陵峡及其支流两岸的I级阶地和河漫滩地带,其晚更新统组成长江及其支流两岸的I、Ⅱ级阶地。西陵峡东部由莲沱、石牌绵延约5千米长的寒武纪、震旦纪地层剖面,是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发现并命名的全国寒武纪地层三大典型剖面之一;黄花、两河口、分乡、王家湾、彭家院等地的奥陶纪志留纪地层分界线的地质考察点,亦为李四光于20世纪20年代所发现,为世界3个标准点之一。

水文水利

水文

夷陵区境内流长51千米,年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其一级支流承雨面积大于30平方千米、河流长度5千米以上的有8条,二级支流17 条,三级支流5条,河流总长890.1千米,河网密度 0.22千米/平方千米。主要河流有:黄柏河、柏临河、乐天溪、下牢溪、百岁溪、横溪河。

黄柏河

黄柏河位于长江北岸,以沿岸生长黄柏树得名。其主流源于殷家坪乡黑良山的仓屋垭,海拔1792米,流经杨家湾、沙岩屋、天福庙、西北口、尚家河、分乡、两河口镇。于两河口与主流汇成一体,再经汤渡河、小溪塔,至宜昌市前坪注入长江。全长160.9千米,流域面积1931.5平方千米,有支流和溪沟255条,为1216.4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0.04亿立方米,平均流量30.6立方米/秒,最大流量6900立方米/秒(1935年7月6日),最小流量1.86立方米/秒(1972年6月19日)。黄柏河东支主流河流长129.4千米,流域面积1161.4平方千米,黄柏河西支为雾渡河,长78.6千米,流域面积590.8平方千米。

柏临河

柏临河发源于分乡红岩头,流经张家场、罗家畈、土门,至宜昌市临江溪注入长江,全长55.7千米,流向自北而南,流域面积480.1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径流量2.4亿立方米。其主要支流有新院寺河、后河、土门河。

下牢溪

下牢溪发源于晓峰牛坪垭的陈家湾,流经下牛垭、白马岭、小溪塔镇姜家庙,于宜昌市三游洞注入长江,流向自北而南,全长26.7千米,流域面积为137.3平方千米,年径流量6.8万立方米。其主要支流为杜家河,发源于柏木坪的陈家湾,流经柳家寨、肖家湾,于两河口与下牢溪汇流,全长15千米,流域面积63.1平方千米。

地下水

夷陵区地下水总量为6.231亿立方米,以碳酸盐岩地下水为主,其次是裂隙含水层、孔隙裂隙含水层为溶滤型淡水。断层带地区,主要有樟村坪、盐池河等断层。丁家河的泉水排泄量,占磷矿区地下水总排泄量的45.2%。黄陵背斜东翼,均有丰富的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在40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河漫滩地区主要是长江黄柏河等流域两岸的河漫滩、有较多的孔隙水。东部丘陵岗地地下水径流模数一般在7.2~15万立方米/年·平方千米。断层富水带,主要由压碎岩、角砾岩组成的断层带,特别板仓河断层、天阳坪断层等,裂隙发育,透水性强,其流量0.2~2升/秒。东部的万家畈龙堰、龙井、海云的东西泉,承压水溢出地表,泉水流量均在20~100升/秒,水温都在18~19℃,矿化度为0.3克/升。

水利

夷陵区有中型水库1座(沙坪)、小(1)型水库11座,小(2)型水库48座,总库容8809.3万立方米,有效库容7286.2万立方米。

沙坪水库

沙坪水库与三峡大坝比邻而居,于1977年3月动工,历时九年半,建成了这座坝。高70.5米,坝长247 米,水库承雨面积365平方千米,总库容0.4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沙坪一、二级电站装机共8600kW,年均发电量3170万kwh。1983年8月全面竣工。沙坪水库作为全区唯一一座具有防洪、发电、灌溉综合功能的中型水库。

地形地貌

夷陵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东三面群山环抱,东南一面临向平原,呈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下降。最高点邓村乡天柱山海拔2004.8米,最低点龙泉镇魏家畈海拔49.3米。形成山地、丘陵、河谷等多种地貌。西北部山地的地形切割较剧,山巅密布,沟溪纵横,主要由樟村坪、雾渡河、下堡坪、邓村、三斗坪镇等山地组成,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 52.1%。其中,海拔1200米以上的中高山地123.7平方千米,海拔800米~1200米的中山地922.1平方千米。东南部丘陵区处于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主要由鸦鹊岭、龙泉、小溪塔等丘陵岗地组成,海拔500米以下。

土壤

夷陵区土壤大致分为7个大类,19个亚类,69个土属,167个土种。

黄壤分布于西陵峡谷两岸和西北山区海拔1000米以下的低中山和丘陵,为湿润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页岩、紫色砂岩第四纪黄色黏土的风化物。土体表层黄色,心土层蜡黄色,土层厚37.7厘米。

黄棕壤分布于海拔800~1500米以上的山地,为北亚热带的地带性土壤。土壤母质为泥质页岩、石灰岩、白云岩、红黄沙页岩和第四纪粘土的风化物。土体呈黄棕色或红棕色,土层厚37.7厘米,质地较粘重,易形成粘重紧实的心土层和粘盘层。

山地棕壤分布于西部海拔1600~1800米的山中,为一种在多湿强烈风化淋溶条件下的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混合岩。土体表层灰白色,心土层鲜棕色或浅褐色,土层厚30~60厘米。

紫色土分布于东南海拔600米以下的丘陵,土壤母质为紫色岩的风化物。土体呈紫红、紫红棕、紫棕或紫暗棕,土层厚42.3厘米。

石灰岩土零星分布于山丘地带,为一种在亚热带和北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受风化和崩解碎片的矿质土壤。土壤母质为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砾岩等。土体呈暗灰棕或黄灰棕,土层厚42.6厘米。

潮土零星分布于长江和黄柏河等大小溪谷两侧的冲积台阶地,土壤母质为近代河流冲积物。土层厚1~2米,有的厚达10米以上,而且多夹层,保水保肥性能好。

水稻土零星分布于山丘、岗背和坡上,是人为的水耕熟化影响和培育的“人工土壤”。土壤母质为花岗片麻岩、石灰岩、白云质灰岩、泥灰岩、砂岩黏土等。土体呈白色、粉红色、青色或蓝色,土层厚27.4厘米,耕作层厚10~15厘米。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截至2020年,夷陵区主要有石墨、金、钼矿、磁铁矿石榴石橄榄岩蛇纹岩铬铁矿花岗石等,其两翼的矿产主要有磷矿石灰岩白云岩、含钾砂页岩、石英砂岩(硅石)、陶粒页岩、煤矿、赤铁矿等。至2020年末,夷陵区已探明资源储量的矿产有6类46种267处,其中大型矿床38处、中型矿床24处、小型矿床205处。已开发利用的矿产有6类21种165处,其中大型矿床18处、中型矿床37处、小型矿床110处。

磷矿集中分布在樟村坪镇,有樟村坪、店子坪、丁家河、殷家坪、栗西、杉树垭等30个矿区,矿床类型为沉积型胶磷矿。至2020年末,磷矿保有资源量25.55亿吨。

金矿分布在邓村、下堡坪、太平溪镇、雾渡河等乡镇的黄陵背斜核部变质岩岩浆岩体中,主要为变质热液型矿床,工业类型为含金脉石英型,具有规模小、点多、面广、成群成带分布、埋藏浅、易采选的特点。。

石墨矿为区域变质型石墨矿床,以品位高(固定碳含量高达13.0%)鳞片大居亚洲前列。主要分布在樟村坪镇三岔垭、二郎庙、谭家河、谭家沟、后山寺、周家湾一带。探明石墨矿资源量(晶质石墨)159.36万吨。至2020年末,保有石墨矿资源量(晶质墨)128.08万吨。

页岩广泛分布于黄花镇、分乡镇,潜在资源约3亿立方米。

橄榄岩蛇纹岩矿主要分布在太平溪镇古村坪一梅子厂一大坪一天花寺一带。至2020年末,保有橄榄石蛇纹石资源量1.114亿吨。

建筑石材资源主要分布在下保坪乡、雾渡河镇、黄花镇和邓村乡,已投入勘查的有晓峰小寨坡“三峡绿”花岗石矿、邓村新寨坡“西陵红”花岗石矿、下堡坪葡萄树“三峡青”花岗石矿、雾渡河马卧泥花岗石矿、雾渡河核桃园“宜昌青”花岗岩矿。至2020年末,探明花岗石资源量0.34亿立方米;花岗岩建筑石料保有资源量2150万立方米。

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黄花镇、分乡镇、小溪塔街道、龙泉镇,已探明资源量约1.2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至2020年末,夷陵区土地总面积343902.07公顷。其中:耕地36300.81公顷,园地37916.60公顷,林地233123.99公顷,草地1791.6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11913.09公顷;交通运输用地4155.92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2916.42公顷;其它土地3838.55公顷。

森林资源

截至2020年末,夷陵区森林覆盖率79.9%,林地246737.98公顷,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积95.73公顷,森林抚育面积3333.33公顷,四旁零星植树4.5万株。乔木林地241098.8公顷,竹林地64.38公顷,灌木林地97.73公顷。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油松、华山桦、湿地松、雪松、柏木等。

水资源

夷陵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20.4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总量6.231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总量14.169亿立方米,年产水模数54.52万立方米/平方千米。水能资源蕴藏量18.9万千瓦,可开发利用的有10.36万千瓦。尚家河1500千瓦,宜昌市东山寺电站1.5万千瓦,县属21354.5千瓦。

生物多样性

动物

截至2022年,夷陵区有野生动物4纲29目82科297种,鸟纲有16目38科183种,两栖纲有2目8科22种,爬行纲有2目10科29种,兽类主要有花面狸、野猪、豹猫小麂等。鸟类主要有鸳鸯、灰雁环颈雉、白冠白冠长尾雉、红腹角稚等。两栖类主要有大鲵属巫山巴鲵蟾蜍中国林蛙花姬蛙等。爬行类主要有龟、鳖、草绿龙蜥蟒蛇等138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豹、鳞甲目、白冠白冠长尾雉金雕中华鲟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猕猴亚洲黑熊、水濑、红腹角稚、大等。

植物

截至2022年,夷陵区有植物2500余种,其中种子植物120科450属1200种。按所含种数排列的前15个优势科分别为蔷薇科、菊科百合科豆科禾本科虎耳草科忍冬科壳斗科毛茛科蓼科等,境内还保存着一批古老的孑遗植物金钱槭连香树珙桐水青树领春木香果树属、化香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有红豆杉、桐2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连香树、香樟木楠木、水青树、香果树鹅掌楸红椿木榉树等8种。

自然保护区

三峡大老岭自然保护区

大老岭地处西部高山向东部平原过渡,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与兴山县秭归县交界处,紧邻三峡工程坝头库首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0°51′08"~111°00′26",北纬30°52′35"~31°07′24",保护区总面积14225公顷。国有林地面积5887公顷,森林覆盖率98%,森林蓄积量88万立方米。大老岭于1956年成立国营林场,1992年设立国家森林公园, 2017年7月获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自然环境独特,地貌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已查明高等植物246科1010属2469种,其中野生维管植物178科861属2202种,栖息林间的陆生脊椎动物92科266属418种,是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是三峡大坝的绿色卫士。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国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中国最美林场”“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全国野生动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十佳林场”“省级文明单位”“市级最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自然灾害

夷陵区自然灾害主要水灾、旱灾、风灾、雹灾、地震、崩山、滑坡、病虫害等。

2020年3月27-30日,受冷空气和暖湿气流共同影响,全区出现雷雨大风、短时强降水及雨雪天气,气温显著偏低,半高山以上地区有明显降雪,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相比显著偏低。邓村、樟村坪、下堡坪、雾渡河、太平溪镇、分乡、黄花7个乡镇22590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4533公顷(其中茶叶受灾面积4267公顷,油菜受灾面积216公顷,蔬菜受灾面积50公顷),成灾面积264公顷。受灾地区主要集中在高山地区、山区洼地及河谷地带。

2020年6月15—18日,乐天溪、三斗坪镇、分乡发生短时强降雨,最大降雨量为乐天溪唐家坝站83.5 毫米。17日17时至18日8时,发生大范围强降雨,最大累计雨量为鸦鹊岭长湖站88.9毫米,另鸦鹊岭镇牧童站82.5毫米,小溪塔仓屋榜站72.5毫米,龙泉镇李家台站60.0毫米。据统计,两次暴雨累计造成三斗坪、乐天溪等11个乡镇9935人受灾,紧急转移分散安置57人。因灾倒塌房屋9户20间,严重损坏房屋20户42间,一般损坏房屋34户43间。农作物受灾面积691公顷,成灾面积347公顷,绝收面积72公顷。农村道路40多处出现塌方,塌方量约2600立方米,电线杆倒塌2根。灾害直接经济损失789万元。其中:农业损失401万元,基础设施损失263万元,家庭财产损失125万元。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夷陵区辖9个镇、2个乡、1个街道,区政府驻地位于夷陵区发展大道111号。

政治

人口

人口数量

截止2022年末,夷陵区常住人口为55.9万人。其中,城镇化率达到33%,乡村化率达到67%,男性人口占比51.18%,女性人口占比48.82%,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2.33%,15-59岁占比64.42%,60岁以上占比23.25%,65岁以上占比16.37%。截至2020年末,全年出生3453人,出生率为5.8‰,死亡3697人,死亡率为6.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

民族

2010年人口普查,夷陵区共有少数民族27个,常住人口中520186人,汉族516922人,占99.37%;少数民族3264人,占0.63%。土家族2917人,苗族83人,回族56人,满族49人,壮族42人,蒙古族33人,彝族20人,瑶族11人,布依族10人。藏、维吾尔、侗、白、哈尼族哈萨克族、傣、黎、傈僳族、、土、仫佬族仡佬族、京等4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均在10人以下。主要分布在小溪塔街道、三斗坪镇樟村坪镇

语言

宜昌县方言属北方方言西南次方言,与普通话大体一致。但由于受邻县方言的影响,在语音和词语方面,保留和掺杂了一些各自的方言特点。宜昌方言的主要特点是:口语中声母n和1大多不分,读成n;zh、cn、sh 大多读为z,c,s;韵母en和eng大多读为en和in。

宗教

夷陵区有基督教天主教、佛教、伊斯兰教等,基督教协会1个,共有宗教活动场所4处,另有登记管理的基督教家庭聚会点12个。截至2018年备案宗教教职人员6人,信教群众1200多人,其中,基督教信众500多人,天主教信众200多人,佛教信众500多人。

佛教在汉时传入,清末民初,宜昌乡火最盛,民国21年统计,全县共有寺庙庵阁189处。民国25年,三斗坪镇一陈姓从藏习密乘归来,为居士林林友讲缘,后故于此。现尚存黄陵庙一处。截至2018年,佛教信众500多人。

基督教新教、旧教两派。旧教又称加特力教,华人统称“天主教”。清康熙四十年,有法国教士聂若翰来宜传教,是为邑有基督教之始。民国22年,因信徒日增,重建扩修。宜昌天主教会兼办公益事业有学校4处,医院及诊所4处,孤儿所1处,有教徒1872人。新教,华人统称“耶苏教”,最初由内地会和苏格兰教会传入宜昌市。据民国21年统计,当时境内有耶苏教会5个,教堂12座,教徒近3000人,兼办的公益事业有学校10所,医院2处,孤儿院1处。截至2018年基督教信众500多人,天主教信众200多人。

伊斯兰教在清朝时传入,伊斯兰教据《东湖县志》载,清真寺在尔雅台侧,回族集资修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信徒男212人,女198人。民国初年,设有回民初级小学校,以抽收鲜牛皮捐为经费,后因捐款提归官有停办,抗战胜利后复办,到1949年解放属宜昌市管。

经济

综述

夷陵区围绕智能装备制造、大健康、现代文旅、现代农业,建立了“2+1+1”产业结构。夷陵区是原国家农业部划定的长江上中游柑橘属优势生产区域、全国优质宽皮柑桔出口基地、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绿色矿业三个为主导产业,坚持做大体量、产业升级,新技术产品主要涉及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现代物流、文化旅游五个潜力发展型产业。

2022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742.08亿元(不含水力发电增加值126.09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01.78亿元(不含水力发电增加值126.0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43.5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3.0;40.7;46.3。

第一产业

夷陵区第一产业主要是以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为主,其中农业以柑橘属、茶叶、畜牧、中药材、粮油五大特色产业,夷陵是全国优质宽皮柑桔出口基地、长江中上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先后荣获“中国柑桔之乡”“中国早熟蜜柑之乡”“中国茶叶行业发展示范县”,其中柑桔产量81.45万吨,茶叶总产量3.58万吨,截至2023年,夷陵区市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83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24家,稻花香集团、萧氏为龙头企业,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402家,其中,五级示范社221家,含国家级12家、省级14家,晓曦红等16家合作社上榜全国500强。

夷陵区2022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7.93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03.30亿元。油料总产量2.93万吨,蔬菜及食用菌总产量90.26万吨,水果总产量85.94万吨,其中柑橘属产量81.45万吨,茶叶总产量3.58万吨。

第二产业

夷陵区第二产业以食品饮料、装备制造、绿色矿业为重点产业,大力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大数据、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食品饮料产业33家,分布于白酒制造、精制茶加工、饮料制造、乳制品制造、罐头食品、粮油加工等多个细分领域,2021年工业总产值达130.2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29.8%。2022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55.09亿元。现有A股上市公司1家(湖北均瑶大健康饮品股份有限公司),恒安芙林、宏裕新型包材、昌耀新材等3家上市种子。

夷陵区2022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55.09亿元。全区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82家,全年完成总产值219.52亿元,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39.1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9.20万平方米。集体企业工业产值9.76亿元,采矿业产值137.28亿元,制造业产值413.59亿元其中轻工业242.24亿元,重工业312.86亿元。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主要是以服务业,旅游业、批发和零售业等产业组成。夷陵区推广柑橘采摘户外游等6条精品旅游线路,带动发展知音畔岛、南垭花田等乡村旅游点30多处,开发出了捉泥鳅、采樱桃、打板栗、割稻谷等一大批乡村游体验活动。同时,完成“厕所革命”建设6969座,新建旅游停车场8个、旅游商廊8个、观景平台15个。以农田变观光园、鱼塘变垂钓园,庭院变花园、民房变民宿,形成城乡互融的大景区。同时将过去的门票经济转向综合经济,形成“多业融合、区景一体”格局,区域内交通和智慧旅游平台等配套设施完善。

截至2022年,夷陵区服务业总额215.77亿元,同比增长 4.2%,外贸进出口总额13.14亿元,增长48.2%。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04.69亿元,邮政业务收入21293万元,增长38.2%,电信业务收入(电信、移动、联通)39812万元。2022年,接待中外游客2545.1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5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

经济开发区

夷陵经济开发区

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的前身为宜昌家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6年8月经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2001年撤县设区时更名为宜昌夷陵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3月,更名为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同年4月成为省级开发区。湖北夷陵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550公顷,2006年底,开发区内企业达到249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9家,形成了85亿元的年生产能力。2006年,完成生产总值13.8亿元,实现财政收入1.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1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7亿元,在全省县市区开发区中分别排第9名和第13名。重点企业有娃哈哈宜昌饮料有限公司、湖北峰江氨基酸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企业、北京汇源果汁饮料集团宜昌有限责任公司、中外合资湖北恒安药业有限公司稻花香集团等企业。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止2022年末,夷陵区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9所,其中,普通高中4所,普通初中15所,小学30所。各类学校在校学生41982人,其中,普通高中7100人,普通初中11058人,小学23824人。全区小学入学率100%,适龄少年初中阶段入学率100%,小学巩固率100%,初中三年巩固率100%。全区共有幼儿园74所,在园儿童14271人。全区在册教职工3388人。各类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64.1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82.21万平方米。全区高考文理科上本科线1486人,上线率77.4%。

东湖高级中学

宜昌市夷陵区东湖高级中学是1999年在原宜昌县高中的基础上成立的一所全日制普通高中,2002年1月被认定为“宜昌市示范学校”,2021年8月经夷陵区委区政府批准,原东湖高中与原夷陵区小溪塔高中两校合并组建新东湖高中,实行一校两址办学模式。学校现有教职工420人,64个教学班级,3267名学生。2021年,学校党委被夷陵区委表彰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020年高考成绩突出,获评“宜昌市高中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二等奖”、“宜昌市高中教学质量提高奖”荣誉。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宜昌市区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17个,其中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文物管理机构1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0.76万册,全年共借阅图书14.22万册次。

夷陵博物馆

夷陵楼位于宜昌市夷陵区长江市场锦江大道31号, 夷陵博物馆(夷陵楼) 是夷陵区文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工程,于2007年7月开始动工兴建,总投资5000多万元,占地面积7878.65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848平方米。5000多平方米的展区,展示了宜昌丝竹、夷陵版画、夷陵地花鼓和分乡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成果,充分反映三峡地区及夷陵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3500多件藏品,为市民呈现了一道道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艺术视觉“盛宴”。“夷陵楼”民间艺术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  2017年夷陵区博物馆全年累计接待观众45.5万人次,其中未成年人观众近12万人次,省外游客21.7万人次,外宾3500人次,政府团体221批次,全年完成义务讲解874场次,游客留言143篇。2020年夷陵区博物馆被评为国家三级博物馆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底,夷陵区建有标准体育场地1138个,全民健身路径258套,总面积114万平方米,城乡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4平方米。完成2个省级、7个区级新全民健身示范工程建设。全区经常参加锻炼的人数比例为46%,城乡居民《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率在90%以上。

2020年1月4日,黄柏河冬泳邀请赛在黄柏河丁家坝大桥与集锦桥之间水域举行,来自全国32支代表队、近1000名冬泳爱好者参加比赛,近300名裁判、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参加比赛服务工作。比赛由区文旅局、区水利湖泊局主办,区体育管理与指导中心、区冬泳协会承办。比赛分3个大项、10个小项,各单项分别录取前八名。

2020年12月22日至2021年1月7日,由区总工会、区文旅局主办,区体育管理与指导中心承办的夷陵区第三届职工篮球赛暨第三届篮球联赛在区体育馆进行。比赛分区直组和企业组,来自全区 32 支代表队、400 名运动员、50名裁判及工作人员参加比赛。区卫健局和湖北第七地质大队分获区直组、企业组第一名。

科学事业

截至2022年,夷陵区共获奖励科技成果5项,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285件。争取上级科技项目资金678.99万元,区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达到13005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单位13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104.83亿元,增长16.1%。

医疗卫生

截止2022年末,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21个,其中医院10个,乡镇卫生院11个,门诊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8个,诊所(个体)101个,村卫生室18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全区卫生技术人员3652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588人,注册护士1975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2729张,其中医院1621张,乡镇卫生院828张,保健院280张。

宜昌市夷陵医院

宜昌市夷陵医院创立于1951年,是集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是三峡大学附属医院、武汉科技大学医学院教学医院、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夷陵技术协作医院,是湖北省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基地,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全国百家优秀爱婴医院”。有两个院区(主院区、中医院区)和鸦鹊岭分院、雾渡河分院,望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医共体单位,总院占地面积100亩,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总院在职职工1163人,定编床位1000张,有职能科室24个,临床科室26个,医技科室9个,年门诊量近50万人次,年出院4万人次,年手术量逾1万台次。目前拥有博士4人、硕士92人,副高以上职称158人;宜昌市优秀专家1人,区管专家人才3人、拔尖人才4人、局管学科带头人和技术骨干69名。医院完成科研成果38项,其中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区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在国内外各类各级公开出版的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篇;主编及参编专著56部。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夷陵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4.85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24.28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7.71万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97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5.23万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落实城镇居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1661人,农村居民低保12288人。截至2020年,夷陵区养老机构16个农村照料活动中心108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8个,共有养老床位4268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35.5张。

人居环境

截至2022年,夷陵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29天,优良率84.6%。年末城镇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4.6万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97.3%。全区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2%。

交通

夷陵交通条件得天独厚,公、水、铁、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便捷高效,有6条高速、3条国道、6条省道在此交汇,三峡翻坝江北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将大大提升三峡枢纽综合通过能力。

公路

夷陵区2022年,实际通车里程达5273千米,等级公路达到5148千米。夷陵区公路通车总里程4237.186千米(实际通车里程约5000千米)、路网密度123.75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高速公路144.975千米(含在建)、一级公路67.832千米、二级公路433.074千米、三级公路23.569千米、四级公路3155.831千米、等外公路556.88千米。全区行政村通公路比重100%,行政村客运班车开通率100%。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18494万人千米,公路货物周转量282020万吨千米。

铁路

夷陵区,铁路路线有沿江高速铁路焦柳铁路、保当铁路樟村坪支线、沪汉蓉铁路,江北翻坝铁路,江南翻坝铁路,鸦宜铁路,郑万高铁宜昌联络线等。铁路里程达到538千米。。

宜昌火车站

宜昌火车站,位于湖北省夷陵区夷陵大道238号,始建1970年9月,于1971年12月1日营运,是鸦宜铁路的终点,隶属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宜昌车务段管辖,现为一等站。管辖鸦宜(鸦雀岭--宜昌市)支线上的红土、新昌、花艳站和晓溪塔货场,担负着宜昌市及周边县市、渝东、鄂西南地区的客货运输任务。地处渝东鄂西,位于长江中上游分界处的西陵峡口。宜昌车站旅客日流量七千余人。铁路年客运量突破1千万人次,行车设备为6502型大站电气集中联锁设备,接发列车实现了自动化。客运安装了电子设备导向系统,极大地方便了旅客购票、候车、乘车。

航空

宜昌三峡机场

宜昌航空机场位于宜昌市猇亭区、夷陵区和枝江市交界处,距市中心和三峡大坝分别为26千米和55千米。自1996年通航以来已连续安全运行26年,如今已发展为国内中型机场。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持续增长,包括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和突破5万人次国际旅客吞吐量。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的情况下,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分别为2020年184万、2021年220.15万人次和2022年125.25万人次。随着宜昌三峡机场T2航站楼正式启用,机场将升级扩容,可保障年旅客吞吐量500至800万人次,停机坪面积和硬件设施也得到提升,为开通远程洲际航线提供支持。宜昌三峡机场的安全管理和服务质量也获得了多项荣誉,被视为国内中小机场的标杆机场。

航运

夷陵区辖区内,河航道总里程78.92千米,其中长江干线56.8千米,支流航道里程22.12千米。现有有船乡(镇、开发区)8个,客(汽)渡口15处(长江沿线10处,支流水库5处),水运企业9家(其中客运企业5家,货运企业4家),客运港口5家,环保应急港口1家,持证船舶57艘,其中:客渡船21艘、驳船1艘、拖轮1艘、客船21艘、货船13艘。

太平溪港

太平溪镇客运码头位于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太平溪港隶属宜昌交运集团,主要承担宜昌至重庆江段旅客以及高峡平湖旅游运输。建成于2004年,拥有3000吨级客运泊位1个,1000吨级客运泊位1个,1000吨级货运泊位1个,设计客运吞吐量为100万人次/年,年货物吞吐量15万吨,主要承担三峡区域旅客集散、中转和应急翻坝等任务。受到周边高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影响,川江普通旅客列车市场全面停运,太平溪港由普通客船及高速船经营向旅游综合服务转型。为助力太平溪镇经济发展将服务旅游文化产业、服务旅客和货物的翻坝运输和多式联运体系。同时,太平溪客运码头正在大力推进港口改扩建和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作:一是改建320客位豪华旅游船泊位和350客位普通客轮泊位各1个,旅游翻坝通过能力54.6万人次/年,普通客运通过能力14.4万人次/年。二是对港口岸电服务、供水项目进行改造,引进1000千瓦供电专线为大型游船提供岸电供应。

公共交通

截至2022年,夷陵区拥有客运企业22家(其中,旅游企业9家,班线客运企业11家,出租车企业2家),客运线路97条(其中,跨省线路1条,市际0条、县际6条、县内90条),拥有客运车辆291辆10290座、出租车180辆;危险货物运输企业12家,危险货物运输车辆220辆,二级客运站2个,公交线路18条。

人文

综述

夷陵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楚文化话的发源地,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古建筑、古遗址、传统手工艺等。其中,著名的有黄陵庙、三游洞摩崖、杨家湾老屋、南边民居,分别被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传统技艺方面,夷陵区有着独特的宜昌丝竹、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婷草锣鼓被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饮食

宜昌市菜肴的味道偏辣,而兼有酸、甜、苦、辛诸味,咸淡适中,制作上擅长熏、烫、蒸、炸、炒、凉、生。日常餐中以素菜为主,荤菜为辅 。早点以馒头、包子、油条、油饼油香京果条、蒸饺、豆浆、稀饭、醪糟为主。特色小吃有萝卜饺子、夷陵春卷、金条、宜昌香菇、雾渡河猕猴桃等。

夷陵春卷

夷陵春卷是湖北省宜昌市传统小吃,外酥内嫩、香软可口,一般在春节期间家庭自行制作,深受宜昌市民喜爱。夷陵春卷的做法是用鸡蛋、面粉制成薄皮,然后卷入煸炒的韭菜、腊肉、豆腐干、香菌(或冬菇)等馅料,包好之后放入到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可。

萝卜饺子

宜昌市著名的风味小吃。主要原料是大米、黄豆和青萝卜。其做法是:用90%的大米和10%的黄豆,浸泡4至5小时磨成浆。萝卜切成丝拌上辣椒面、花椒粉、蒜(葱)苗、精盐等调料、油炸时,先在特制的弯月状铁勺中放入底浆,再放上拌好的萝卜丝作馅,再盖上浆,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色即成。食之外酥内软、辣而不刺,味鲜可口。

金箍条

金箍条是宜昌人喜爱的一道小吃,其外酥里软的口感令人十分称赞。制作金箍条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粉白糖。金箍条的制作虽然简单,但需要技巧。糯米粉的选择、水的添加和炸制的火候都需要参考经验,才能制作出金箍条外酥里软的绝佳口感。制作金箍条时,需要注意掌握好油温,以免过火导致金箍条炸焦。金箍条不仅是宜昌人喜爱的小吃,也逐渐走出了湖北省,成为了一道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知名度的甜点。

地方特产

夷陵区特产主要有茶叶、柑橘、天麻、白酒、猕猴桃、香菇、木耳等优质特产。

柑桔

宜昌市自古出柑橘属,早在两千多年前,爱国诗人屈原就写下了《桔颂》。全区现柑桔年产量45万吨之多,其产量、面积均居湖北省第一位,被评为“中国早熟蜜桔之乡”、“中国柑橘之乡”。其中“晓曦红”“小溪塔”两个品牌通过国家无公害产品认证和基地认证,“晓曦红”牌柑橘荣获“湖北省名牌产品”和“湖北省著名商标”称号,“晓曦红”牌宜昌蜜桔荣获“湖北三大名果”称号。

茶叶

夷陵处亚热带,光能充足,热量丰富,为出产名优茶提供了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陆羽的《茶经》将夷陵列为全国八大产茶区之一,称“山南”茶区。茶叶总面积达17.8万亩,产量10000吨,综合实力排名居湖北省第二位。名优茶辈出,有“萧氏茗茶”“邓村绿茶”、“天麻秀芽”、“萧氏绿茶” 、“秀水天香”、“清溪沟贡茶”等等。

天麻

天麻为药中上品,其性平,味甘,具有增强记忆、降压降脂、镇痛止晕、祛风湿、强筋骨等多种功效。夷陵区将以乌红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作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其西北山区的下堡坪乡邓村乡以盛产天麻出名。其中下堡坪乡被誉为“天麻状元乡”,其年产量位居湖北省之首,也是鄂西地区最大的天麻产地和天麻销售集散地,年产鲜天麻6000多吨。产品远销韩国、东南亚等国家。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夷陵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有12处。

黄陵庙

夷陵区黄陵庙,古称黄陵庙,位于三斗坪镇黄陵庙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用以祭祀黄牛助禹开江治水的千古功德。黄陵庙主体建筑禹王殿建于明万历46年,是目前国内规模宏大,保存最为完好的禹王纪念建筑物。殿内两根金丝楠木柱上,遗留有公元1870年长江特大洪水痕迹,为长江葛洲坝和三峡大坝兴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禹王殿右侧武侯祠内长有一株铁树,据说是诸葛亮入蜀时亲手所栽,距今已有1700多岁。

三游洞摩崖

夷陵区三游洞摩崖,2006年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宜昌市西北约10千米处西陵峡口北岸下牢溪与长江交汇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0°34'至30°49',东经111°08'-111°28',海拔高度48米。现存宋、明、清、民国等各时期的摩崖石刻47通,历史上的大文豪唐朝白居易、白行简元稹,宋代苏轼苏洵、苏澈、欧阳修陆游黄庭坚清代刘大櫆,民国高级将领冯玉祥严立三等,都曾亲临三游洞,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和碑刻,是长江三峡地区极其珍贵的摩崖石刻群,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

杨家湾老屋

杨家湾老屋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东岳庙村坝区红线内,2013年3月5日,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三峡工程坝区唯一保存规模大,最完整的一处清代民居,始建于清乾隆丁末年(1787年),为曾留日的当地航运商黎大镜所建,爱新觉罗·旻宁年扩建,老屋为背靠高山,面临长江,硬木结构,呈长方形,占地面积916平方米,建筑面积1585平方米,通面阔46.24米,通进深19.8米,纵深两进,横连十一屋,屋面盖小青瓦,有封火墙,屋内木构件饰有各类图案,杨家湾老屋是三峡地区清代居民建筑艺术的代表作,建筑选址完全体现了我国古代风水学说背山面水的“负阴抱阳”形式,杨家湾老屋是三峡大坝工程红线范围内唯一没有迁移,原址保存的一处民俗文物古迹,杨家湾老屋同时也是一处抗战纪念建筑,是当时中国国民党30军军部所在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

夷陵区历史文化丰富,截至2022年,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8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4项、省级非遗保护名录6项、市级非遗保护名录10项、区级非遗保护名录28项。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91人,其中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8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1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20人。

下堡坪民间故事

夷陵区下堡坪民间故事,2006年5月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夷陵区下堡坪乡位于长江西陵峡北岸的崇山峻岭间,自古以来,这里比较富庶而稳定,教育文化相对兴旺,交通十分不便。特殊的地理、经济、文化和历史条件,构成了极适宜民俗民间文化生长和承传的特殊环境,因而这里的民间文化积淀十分丰厚。 据调查,下堡坪乡及周边流传的民间故事有2000多个。这里能讲50个故事以上的有100多人、其中能讲100个故事以上的有20多人、能讲200个故事以上有4人。谭家坪村67岁的农民刘德方能讲400多个故事,且能传唱100多万字的山民歌、薅草锣鼓歌、丧鼓歌、花鼓戏、皮影戏剧本。2005年6月8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把他命名为“中国民间故事家”。传承人是陈代金、刘德方

薅草锣鼓

2008年6月7日,薅草锣鼓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薅草锣鼓又称薅草号子,俗称“打闹歌”。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民歌艺术形式。是土家人在薅草季节,聚集数十乃至数百人在进行集体劳动时,请两名歌手一个击鼓,一个敲锣面对薅草的众人,随着锣鼓声的起起落落而吼唱的一种土家族民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古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薅草锣鼓它由田间生产、薅草劳动、山歌艺术等表现形式组成。主要以二人敲锣打鼓给薅草人提劲,以此提高劳动效率而世代相传的、表现劳动生产与音乐相结合的独有山歌歌种。演唱时用高亢的唱腔,并加之锣鼓穿插、帮衬,人声与器乐交相辉映,诙谐幽默,场面十分薅草锣鼓壮观。

长江峡江号子

西陵峡俗称峡江,长江三峡以西陵峡最险,而其中流经归境内的长江段更是险峻无比,从庙河至泄滩,崆岭滩、青滩、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江面狭窄,水势陡急,暗礁险滩比比皆是,在旧社会,船工航行与峡江之间,犹如创过一道道鬼门关。船工闷为了战胜急流险滩,在这种特殊的环境创造出了具有峡江特色的船工号子。这些船工号子内容丰富,风格独特,表现了过去船工们坚强的意志和改造自然战胜自然的决心,更是千百年来屈乡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长江重庆市武汉市,就有峡江船工号子、川江船工号子、嘉陵江号子、酉水号子、楚帮船夫号子、清江船工号子、天河口船工号子、堵江船工号子、荆江号子、汉江船工号子。然而这众多河段、江段的船工号子中,尤以峡江船工号子、川江号子最有特色,大自然造就了大三峡,大三峡的争流险滩,造就了三峡人,造成就了三峡船工,孕育了特色浓郁的三峡船工号子。传承人是董长华、胡占豪、王祖湘、间顺章。

民俗

宜昌柑橘节

宜昌(夷陵)柑橘节作为夷陵区为促进柑橘产业发展、拓展柑橘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增收举办的地方物产类节庆活动,目前已举办了九届。2023年10月14日上午,第九届宜昌市(夷陵)柑橘节在翠林农业(宜昌)国家现代柑橘产业园开幕。本届柑橘节以“橘文旅融合、产业链示范”为主题,柑橘营销洽谈会、柑橘主播带货、橘农趣味运动会、柑橘啤酒音乐晚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次第举办,以“橘”为媒,聚海内外客商;同庆丰收,助力橘农增收。夷陵区的翠林农业国家现代农业(柑桔)产业园举行的柑橘节开幕式上,2022年度全市柑橘销售先进单位及优秀客商代表受到表彰,其中突出贡献客商10个、特别贡献单位5个、特别贡献客商1个。12家本地企业与外地客商现场进行了柑橘产销对接签约,签约数量达15.3万吨,金额达 8.35亿元。

婚嫁习俗

婚嫁是指男婚女嫁,都得服从“父母之命,媒之言”。婚礼有“行聘”、“诸期”、“过礼”、“迎亲”、“拜堂”、“合”、“回门”等程序。“行聘”为定亲,由男方托媒到女方说亲,获得女家应允,即通过媒人用财礼求女生庚生辰八字,带回男方合八字后,即算定亲。女婿为此得到女家拜谢,俗称“过门”或“过路”,女家也到婿家答拜。请期即男方请媒人执期帖到女家,通知完婚日期,并带相当财礼,俗称“过礼”。随即女方亦将为女儿准备嫁妆衣、被、箱、柜、盆、桶之类,抬送男家,陈设男家,各尽有无,不争财礼的多寡。“迎亲”之日,男方设鼓乐灯彩,新郎礼服乘轿,并带礼物、花轿随行至女家,拜女方父母毕,让新娘乘花轿偕归,至则拜堂成婚。入洞房后,并在红烛案前行“合卺礼”,俗称喝交杯酒,并大宴宾客与女方送亲人。次日,新郎新娘夫妇得拜宗祠祖宗与父、母、妻三方亲戚,俗称“见大小”。三日,婿偕新妇回娘家,名叫“回门”。

艺术

民间木版画

民间木版画是中国民间流传的木刻版画,堪为民俗文化奇葩,而夷陵版画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被誉为飘香山野的“黑牡丹”。这朵人见人爱的“黑牡丹”,以其古拙天真而自带“非遗密码”:1993年,夷陵区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版画)之乡”,2006年,夷陵版画被列入宜昌市级非遗名录,2013年,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今年刚入花甲之年的高新章,是夷陵版画第五代传承人,也是这一非遗项目唯一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夷陵版画的独特性主要体现在构图、造型、设色三个方面。夷陵版画的作者大多为乡村农民和社区居民,版画所反映的内容大多是百姓的生活日常。

皮影戏

夷陵区皮影戏,又称灯影子戏,源于唐朝,具有200多年历史。皮影艺人以兽皮雕刻人物、器物、场景等形象,涂染色彩,投影于幕布,配以唱腔、伴奏和打击乐,演绎传统故事。音乐风格独特,包括九腔十八板,以愿腔和走马腔为主,结合地方小调。皮影戏班由前台操作皮影、演唱,后台伴奏打击乐和对白帮腔组成。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活跃于民间习俗活动。曾一度兴盛,现存20个皮影戏班。夷陵区的皮影戏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风景名胜

综述

夷陵区因地理位置独特,自然风光迷人。有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工程、西陵峡、三峡人家、三峡大瀑布等自然景观,全区建成并对外开放景区(点)53个,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17个、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3个、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个、国家AAA级旅游景区9个 。2022年,接待中外游客2545.1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56亿元,旅游综合收入257亿元。

经济开发区

三峡大坝景区

2007年,三峡大坝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位于夷陵区三峡坝区13小区,三峡大坝旅游区,是集“中国水利智慧,世界山水经典”于一身的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首批中国十大科技旅游基地。2014年9月25日起,旅游区对国人免收门票,2019年10月1日起,旅游区对外国游客也免收门票,开启全员免收门票模式。三峡大坝旅游区是参观游览举世瞩目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主体——三峡大坝的绝佳所在。景区由坛子岭、185平台、截流纪念园三大观景园区组成,同时,还有船只过闸VR虚拟现实等体验型旅游项目。

三峡人家景区

三峡人家2011年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位于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之间的西陵峡段大拐弯——明月湾处,跨越秀丽的灯影峡两岸,“一肩挑两坝,一江携两溪”,面积达14平方千米。三峡大坝建成后,坝区水位升至海拔175米,两坝之间的灯影峡,仍保持了原汁原味的峡谷风光。三峡人家位于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中间,依托原汁原味的西陵峡百里画廊,融合地质文化、巴文化、楚文化、土家文化、峡江文化、抗战军事文化,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走进三峡人家您将经受一次烟雨迷蒙的文化梦幻洗礼。这里石、瀑、洞、泉多种景观元素巧妙组合,三峡人家融合三峡文化之精髓,巴风楚韵,峡江今昔,一览无余。壮伟的长江哺育了三峡文化,它是巴楚传统艺术的精华,巴楚文化在这里交融、繁衍、发展。当博大与神秘结缘,辉煌与厚重联姻,三峡人家就注定是新三峡旅游的古老传奇。白墙青瓦石板路,小桥流水吊脚楼,枯藤老树喜鹊窝,机枪堡旧战壕,奇石溶洞古城堡。

三峡大瀑布景区

2022年7月15日,经文化和旅游部组织综合审定为国家5A级旅游区。三峡大瀑布旅游区是神农架探秘的必经之地,距离宜昌市市区仅29.5千米,主要由三峡大瀑布、金狮洞情人泉等景点组成。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口,三峡大瀑布原名白果树瀑布,被誉为“中国十大名瀑”的第三大瀑布,是展示震旦纪、奥陶纪寒武纪等多个地质年代的天然地质博物馆。走进宜昌市夷陵区黄花镇,三峡大瀑布幽幽峡谷绵延10千米。从入口溯溪而上,桃花湖、鸳鸯水车、嬉水乐园、空中索桥等30多处景点次第迎客,滴水瀑、虎口瀑、子母石叠瀑群、珍珠瀑、响水瀑、双飞瀑等30余道大小瀑布,分布沿途,溪流全长5千米。三峡大瀑布主瀑高102米,宽80米。清泉从百余米高的陡峭山崖飞流直下,接天连地,水天雾海,蔚为壮观。近年来,对服务设施功能、设置、布局等进行全面升级,新增2.5千米生态红松木游步道、5座3A级旅游厕所、投入20台纯电动漫造型观光车等。此外,当地还建设8.2千米宜黄一级公路,直通景区,并在三峡江北翻坝高速公路设置“三峡大瀑布”出口。在高速、国省干道,设置有三峡大瀑布景区交通标识50余处,改造建成4个生态智慧停车场,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

著名人物

人名

重要荣誉

2020年3月,入选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县”创建推评名单。

2020年6月,夷陵区入选第二批“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名单。

2020年11月,入选“2020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名第88位。

2020年12月,入选“2020年全国百强青秀区”,排名第84位。

2021年1月14日,入选“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1月18日,入选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名单。

2021年4月12日,被湖北省人民政府表扬为2020年“与爱同行惠游湖北”活动先进县、市、区。

2022年3月11日,在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考核中稳居Ⅰ类县(市、区)前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