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脚楼 :中国干栏式建筑景观

更新时间:2024-09-20 14:23

吊脚楼,又称干栏、阁栏、麻栏、吊楼等,是中国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中国西南地区潮湿的山区和水域,集中在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水族土家族等民族聚居地,特别是鄂西、湘西、贵州、四川等地。吊脚楼建筑是一种颇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吊脚楼以架空的一侧为虚,接地一侧为实,多顺应地势,因地制宜地用多根细木柱将楼房架空,其形态如被木柱吊在半空,因此称为“吊脚楼”。吊脚楼建筑由“巢居”形式衍变而来,河姆渡遗址时期的房屋建筑是“吊脚楼”民居的始祖。之后随着各民族融合,吊脚楼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后逐步改善,形成独具特色的民居。其木质材料结构体系的合理性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良好结合构成了吊脚楼的主要特色,有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使吊脚楼、人、自然相互交融。 同时吊脚楼融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于一体,是民族建筑艺术的代表,是对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艺术的集中反映。

吊脚楼按照民族特色进行分类,主要包括苗族吊脚楼、侗族吊脚楼、土家族吊脚楼等。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底层一般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第二层是用来进餐、休息和睡觉的区域,第三层呈半封闭或完全封闭,主要用来储存粮食。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沿革

起源

吊脚楼建筑由“巢居”形式衍变而来,用竹、木搭建,建筑下部呈镂空形态,被称为“半干栏式”木结构建筑,该建筑类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河姆渡文化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建筑形式主要是栽桩架板高于地面的干栏式建筑。干栏式建筑是中国长江以南新石器时代以来的重要建筑形式之一,以河姆渡遗址发现最早。河姆渡时期的房屋建筑布局合理、设计科学,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使之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居住,这是“吊脚楼”民居的始祖。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刀耕火种,来维持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为了解决基本的住宿问题,想了很多办法,开始用树枝在树腰的部位搭建生活用房,屋顶可以利用树叶遮风挡雨,从而屋脚可以脱离地面,同时可以避开野兽攻击,雨水的侵蚀等,这种“房屋”悬在半空,没有支撑,可以提供基本住宿。但后面人们发现,在没有任何物体支撑的情况下,只能在树上搭建一间较小的房子,不够使用,人们想要多间房间,开始利用木头在屋脚下支撑,搭建的房间慢慢变多,从而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逐渐形成吊脚楼。吊脚楼建筑主要位于南方地区比较多,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鄂西、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等地区,以前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的吊脚楼也叫“吊楼”,是中国西南地区土家族苗族、壮壮、侗族等传统民居的符号。

发展

吊脚楼自古流行于百越族群地域,自山西汉中到西南夷邛都、笮都,都有吊脚楼建筑的存在,而且种类甚多,散居早山谷之间, 没有较大的民族差别。”春秋战国后期, 楚人大量迁入川蜀地区,受楚文化影响,其建筑形态出现了“层台累”风格,屋顶覆盖物也有了变化,不光有草料,也出现了用泥坯烧制的板瓦筒瓦盖房项。用板瓦或筒瓦来覆盖房顶,改变了自远古以来长期用草料覆盖房顶的历史。兴盛时期,吊脚楼可能流行于全国,并随着傣族民族之播迁,也流传到东南亚、日本朝鲜。之后氐、羌群相继南侵, 到后来的“五胡乱华”之际。干栏逐渐退出中原,隋唐以后,吊脚楼建筑逐渐退回到最早的发祥地——中原地区中国西南地区。之后,吊脚楼吸收了部分汉文化后逐步改善,到民国时期政治和生产力上有所发展,平民建成的木瓦结构房屋,屋脊用瓦片堆砌,两头提成翘角,中间大多垒成“品”字形,富有家庭的房屋建筑细部结构造型丰富,室内结构梁柱、屋檐、门窗等装饰精美。

现状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自然与和谐难免遭受新事物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新型城市化,交通越来越便捷,传统村落受到外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空心村造成了很多年代久远的建筑无人居住,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楼房在村中拔地而起,打断了吊脚楼原有的生长脉络。吊脚楼建造匠人数量的减少,传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村民更倾向选择砖混住宅。 住宅舍弃了传统与地域特征,通过技术与设备的改善大大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迅速推广,传统吊脚楼一度大量拆除。近年随着传统村落保护意识的增强,部分吊脚楼暂时得以保留,但因为长期闲置缺乏基础的维护,形成了“拆之不舍,存之不易”的尴尬局面。

此外,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相应的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吊脚楼功能划分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部分吊脚楼底层空间转变为经商店铺,空间形态向完全开放或完全封闭的转变。保留原有穿斗式结构的同时,积极建设发展吊脚楼新居所,用现代新型建筑材料,精选木材、 钢材、水泥等代替了以前的杉木王茅根土坯,大大加强了吊脚楼的牢固安全性,更加具有艺术欣赏性。

建筑特色

外观

吊脚楼给人的印象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空悬飞檐的一幕幕场景,在整个外观设计中给人一种非常别致和特色的视觉享受,具有非常明显的中国特色,成了古村落文化的标志之一。不同类型的吊脚楼也会给人带来不同意义上的感受,比如单吊式看上去空阁孤悬,双吊式看上去层层叠叠, 四合水式看上去稳重固定,有的像钥匙头,有的像簸萁口,有点像神。吊脚楼的翘角飞檐,外形上借鉴了汉民族地区的古代建筑风格,即有排水的功能,又有装饰美观的功能,让整个吊脚楼的外观看上去非常大气、古朴。吊脚楼大体上都会选择自西向东的方位走向,每个建筑又不会苟同,每个建筑自成一派、自成体系,外观看上去,从规模上有大有小,构成了一定的立体层次,能够让人感到错落有致,形成一个个组团。有的组团成四围方块式,有的组团成“L”状,或者有的组团成一字排。

结构

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但是又略有不同,干栏式建筑底层全部起吊,而吊脚楼仅局部起吊,所以吊脚楼又称“半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的吊脚部分用杉木柱撑起,房屋使用穿斗式结构形式,阁楼一般不设围护墙体。吊脚楼的最外层不落地的房柱上端与上层外伸的楼板持平,下端则形成悬空吊脚,起到拉结楼梯的作用。居住层与基础之间的空间为吊脚楼的底层,垂花柱外挑有两个功能,一是为底层增设了一个挑檐,二是完成了挑出楼梯的功能,也可根据需要增设三层或者更高,增设层的主要功能一般是仓储之用。吊脚楼回廊也是吊脚楼的特点之一,一般设置于二层或三层。悬空的走廊,也为进入宽廊或退堂的通道。走廊上也会做出类似飘窗的靠椅,其具有一定弯曲角度和造型,故称之为“美人靠”。

在吊脚楼的建筑设计中,两幢房屋之间通常会建造一道封火墙,它的高度超出屋顶几米,具有极强的防火性能,以防止火灾蔓延到邻近的房屋。吊脚楼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就是根据家庭具体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在原有的吊脚楼基础之上进行扩建,正符合现代建筑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省去了另辟新地的复杂过程,同时有利于保持家族内部的向心力和团结稳定。

空间布局

吊脚楼建筑布局的特点是依山而建,多采取岩体较多的地带,能够有效的利用岩体结构进行吊脚。其风水布局特点,多尊崇左青龙、 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吊脚楼多背山占崖,有着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形成了一种建筑群雄踞一域、彼此起伏的布局特点,完全是顺应自然,顺应地形,没有破坏、没有改变。

吊脚楼一般分两层或三层,一面背靠斜坡,另外三面用木柱支撑形成楼面。吊脚楼的底层一般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底层不住人,可以防止野生动物骚扰侵袭,同时可以防潮。二楼是吃饭、睡觉的场所,通常是三大间一厢房龛子,正中间的一间叫堂屋,是主人用来祭祀祭祖、请神降吉、办理婚丧大事的场所,堂屋后面有一间小房间,用板壁隔开,叫做“抱儿房”,可做卧室和储物间。两侧房间以房子的中柱为界,用实木板分割为前后两间,前面分别用作“火堂”(指客厅)和“灶间”(指厨房),“火堂”一般在屋中设火炕,用来烧火取暖、炕腊肉、烧水等,也是日常待客场所。后面则是作为卧室,吊脚楼的厢房一般是家里女儿的闺房,位于正屋的转角,并在转角子处作一圈转廊(宣恩县地区称之为“龛子”),就如现代建筑里的阳台,悬吊半空。第三层呈半封闭或完全封闭,主要用来储存粮食,均设有门或窗,满足内部通风要求;除了用作居住外,还可以划分出一些小间,用于储存粮食和物品。

构造与装饰

吊脚楼装饰分为门窗装饰、室内装饰和室外装饰,装饰材料以木头、 石材为主,装饰题材主要有土家族民族图腾一一白虎纹样、几何纹样、动植物形象、 神话故事等。几何图案门窗朴素大方,砖雕门窗寓意美好,描绘着一幅幅生动画面,有的还配以吉祥文字。从室外装饰看,主要是屋檐、边角、立柱的装饰,有很多的特点, 尤其是对屋檐飞檐上的鸽子装饰,房脊上的坐兽装饰,有龙凤呈祥的喻意;也有采用燕子作为装饰物的情况。栏杆造型各异,竖直的杆件或复杂组合,与檐柱巧妙组合,柱下有吊瓜;马头墙层层收进,灰墙勾白边,端面绘图案;屋脊两端上翘,中部叠瓦,脊饰考究。室内装饰是体现家族实力和家庭能力的重要方面,讲究的会在室内装饰中融入彩瓷琉璃,家居上会辅以高山峡谷、山水花鸟等图案。

建造过程

准备

选址

吊脚楼多依山靠河就势而建,方位向阳、顺坡、对山坳的位置最好。一方面可以空出耕地,另一方面底部架空也可以防御毒蛇、食肉目的侵袭。一般家庭富裕的家庭会建造较大的房屋,普通家庭大多不太讲究。

材料

吊脚楼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木、竹、石、灰、泥瓦、 油料等,其中以木为主,均就地、就近取材,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当地盛产林木,而且木材力学性能较好,方便加工、拆卸和重复使用,又具有冬暖夏凉、居住舒适等优点。吊脚楼支撑结构和墙体围护结构大都选用木材,竹料一般用来编制夹壁墙,石料用于基础及台阶。灰料涂于墙体外层,以白色为主,简洁朴素。泥瓦料最为常见的是白沙泥和墨黑色的小青瓦, 都是由土家人自己烧制而成。油料即是利用天然漆或 用柴火熬制的桐油涂覆于表面,既朴实无华,又起到防 潮、防腐、防蛀等保护作用。

工匠

一般建造吊脚楼的人家喜欢名望高、跟从名师学艺的木匠做掌墨师傅,且掌墨师傅要多子多福,因为当地居民认为匠人是有神性的,神性好的师傅建筑的房屋可给居住者带来健康、财富。

建造

地基

吊脚楼多将天然地形中坚实平整的部分作为地面,同时需要因地制宜,有的地方需要填平,有的地方需要挖开,有的地方需要整理,这都是根据所选择的吊脚地址来确定和决定的。吊脚楼地基的处理主要就是筑台,为基础起到巩固作用,防止滑坡,在坡地开挖层基,地基用石头砌好,用泥土和碎沙石铺平,夯实,筑台多砌上立排的石块。另外筑台也是为了规避一些地面径流、劈开山石树根的重要方式,根据筑台的情况灵活进行吊脚树立。

屋架和构件

掌墨师傅的工作是选构件和画墨线,包括卯眼的位置、形状和大小,标注好记号和文字。接下来凿榫卯的工作由徒弟们完成。木构件制作完成后,开始进行木构架的搭接和竖立,主要是进行上排柱、立屋架、上宝梁、上子、钉子等,新房框架基本立成。

吊脚楼屋架主体是以中国传统穿斗式构架为基础或原型,大多采用上下串通的整体框架体系,即将干栏式建筑的下部支撑结构和上部庇护结构上下串通形成整体结构形式,再在局部施用“将军柱”。整个构架,均以榫卯相衔,无钉无栓,无论梁、柱、枋、板、椽、檩、榫,均是木材加工而成,结构非常严密,浑为一体,十分牢固。

上瓦

一般在整个框架立起来之后,都会选择现修建屋顶,这样能够避免因为下雨等缘故造成木架受潮,保护筑台的安全。屋顶多采用石头瓦片,以青色为主,层层覆盖,不仅仅美观,更能够防雨防漏。吊脚楼的所使用的小青瓦一般为稻田的泥巴烧制,稻田的泥巴较为细腻,在施以人工或者采用牲畜的踩踏,让黄泥更加的细腻柔软。上瓦由屋檐向屋脊递进,屋脊正中通常摆成元宝形,不仅美观而且是受力的需要。檐口的瓦片要用椽子钳好,防止瓦片的掉落,一般匠人们会在此处选择双龙戏珠的造型,在每个檐口上形成翘角,塑造鸽子的形象,象征着龙凤呈祥。

安装楼板和墙壁

楼板和墙壁的材料是枋子和实木板。装楼板时,将木板推刨平整,两边有槽口,企口嵌缝铺装,木板相互衔接,钉在斗枋和枕木上。装墙板时要先安装枋子,构成方框,然后再填木板。一般是先楼板后墙壁,楼板是由木板衔接,钉在枋子上。

吊脚楼的墙体和地面基本采用木板拼装而成,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防水及防潮性能。墙体外涂刷自制的白灰,利于放射太阳光线,降低墙体表面温度,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室内温度升高过快。 吊脚楼的屋顶通常主要由盖瓦及其下的垫瓦构成,垫瓦与盖瓦之间有一空气夹层也加强了保温隔热的性能。在满足采光和通风的要求下,吊脚楼的门窗比例尽可能较小,也是为了防止阳光辐射。一般堂屋的窗口高约80厘米,宽约90厘米,并辅以各种几何图案,或者方形或成寿字、菱形等,现在有些吊脚楼也安置铝合金门窗或者玻璃等。

装修和装饰

吊脚楼朴实简单,只在重点部位加以修饰。吊脚楼门窗花格、柱基石、门头饰、吊脚下的“瓜子垂”、柱头、屋梁、挑枋、檐板、走廊栏杆等,均雕饰有各种精美图案,如象征吉祥的花卉、动物或几何纹理,不仅丰富了艺术造型,表现出建筑的审美与个性, 同时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僵直、单调之感。反之,在房屋中大面积使用的木构件则体现了不饰雕琢的粗犷性格,基本以原色为主,板材的边角处多简单结束。吊脚楼较少采用漆饰,用不加工的桐油涂在洁净的楼板和壁板上,目的是为了防止木材腐烂,同时又使吊脚楼显得格外古朴。

主要分类

吊脚形式

单吊式

单吊式也被成为“一头吊”或“钥匙头”,是吊脚楼里最为普遍的一种形式,分布最广,在鄂西的彭家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皆有。特点是仅正屋一侧的厢房起吊,正屋是悬空的,建筑沿山坡走向分布,正屋一侧厢房用木柱支撑伸出架空,两端立木柱,结构简单。一般依靠风水测定方位,多选择依山傍水,坐北朝南的高坡之地,以青山绿水之间,视野开阔之地为佳。单吊式吊脚楼的门,正屋的大门为“六合门”六扇能开合的门扇组成三对大门。

双吊式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式”或“撮箕口”,由单吊式吊脚楼发展而来。 双吊式吊脚楼吊出的是两个厢房,就是在堂屋的两端,厢房独立于堂屋出现,用立柱支撑悬空出来。双吊式和单吊的区别体现在当地的经济情况和生活需要,不需要则建一个吊出的厢房,需要则建一边的厢房,再建另一边的厢房。双吊式吊脚楼在鄂西的彭家寨以及贵州省的千户苗寨均有分布,大多采用传统穿斗式结构。

四合水式

四合水吊脚楼形式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有称之为三吊式,但是它是通过将正屋进行围合,也就是俗称四合院式。一般厢房的楼下是正屋大门,一般处于平地上还有台阶。双吊式和四合水式是类似的,它们二者的区别是将正屋前或后的空地围成院落,形成一个封闭的私人空间。四合水式这一样式明显受到汉式建筑如北京四合院的影响,但是这种类型的吊脚楼对地形有一定的要求。四合水房屋的特色是在“U”形的基础上,将正屋两头厢房的前端相连,形成四方围合的形式,称为“四合水”。在吊脚楼里,每一间屋子的底部都有一扇门,从门进去,再往上走一段路,就是主宅,进入这种四合院需要经过一段石阶的路程。整体建筑对称,体量感较大,造型雄伟。它的主要结构形式有穿斗架,抬梁架,硬山搁架和砖石承重体系。建材以木材为主,加上石、竹、石灰、泥、瓦等。

二屋吊式

二屋吊式是单吊式和双吊式吊脚楼的延伸, 即单吊式双层起。二屋吊式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对民居规模的扩展,它的主要特征是在建造单吊式或双吊式的一层上,在厢房或正屋之上再加建一层或多层空间。体量较大,占地较多,内部功能较齐全。二屋吊式吊脚楼对单吊双吊均适用,这种吊脚楼在功能上也更为完善,充分发挥了吊脚楼的很多有利功能,地面架空层堆放柴草杂物、圈养家畜等,解决了山区通风干燥、防毒蛇与野兽的功能要求。

平地起吊式

平地起吊式的空间与功能和其他形式基本相仿,平地顾名思义是建造在平地上的,是不需要吊脚部分。但依然用木柱悬空,这些木柱落在与正屋地面平齐的高度,使得厢房在正屋之上,逐层加高,这种形式非常少见。它是对单吊式的衍生,是在地形特征不错地方发展的,比如恩施彭家寨、凤凰古镇以及贵州西江苗寨等地也有出现。

平面形式

“一”型吊脚楼

“一”型吊脚楼即平面形状像“一”字的吊脚楼,是吊脚楼最基本的形制,其他形制都是由“一”型演变而来。属于单吊式吊脚楼的一种。

“L”型吊脚楼

“L”型吊脚楼即平面形状像“L”字的吊脚楼,由一个正房和一个厢房组成,正房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支柱支撑,“钥匙头”吊脚楼也可以称之为“L”型吊脚楼。

“凹”型吊脚楼

“凹”型吊脚楼即平面形状像“凹”字的吊脚楼,由“L”型吊脚楼的另一边再添加一个厢房组成,即一个正房两个厢房的形制,左右两个厢房悬挑出来,用支柱支撑,双吊式吊脚楼也可以称之为“凹”型吊脚楼。

“山”型吊脚楼

“山”型吊脚楼即平面形状像“山”字的吊脚楼,由“凹”型吊脚楼在中间添加纵向的厢房而成,即一个正房两个厢房的形制,此形制较为少见。

“口”型吊脚楼

“口”型吊脚楼即平面形式像“口”字的吊脚楼,由“凹”型吊脚楼在开口侧将屋顶连在一起而成,四合水式吊脚楼又可以称之为“口”型吊脚楼。

民族特色

苗族吊脚楼

苗族吊脚楼是苗族的传统建筑,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其特征是上层住人,底层悬空,被近代建筑界视为一种较为理想的生态型建筑。吊脚楼是苗族乡村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它们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层层叠叠地向上延伸。

木制吊脚楼是苗族主要的家居建筑形式,通常为二至三层。最底层是家禽和家畜的养殖区,而第二层是居住区,第一层则是通往大门的悬空走廊,也是进入屋内的主要通道。苗族吊脚楼最大的特点就是将地削成 一个“厂”字形的土台,另一个特点是苗族人相信在吊脚楼中放置祖先的灵位,可以保护全家人平安,固在苗族吊脚楼中往往设有神龛,位置常设在二楼的中柱脚处。

侗族吊脚楼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云贵高原向湘桂丘陵盆地的斜坡过渡地带,侗族人择险而居,依山建寨,建造了独特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这些吊脚楼多为三层或更高的干阑式木结构建筑。底层用于养猪、养牛等牲畜活动的空间,而楼上则供人居住。木楼通常都有突出的走廊,并装饰有栏杆。栏杆旁边设有固定的长凳,供人们休息使用。这种木楼有些甚至高达五六层,结构严谨,通过卯榫嵌合的方式进行连接,而没有使用一颗钉子。

为了使房子更加美丽,栏杆都经过雕琢,柱头也被装饰过,通常雕成竹子形。此外,侗族吊脚楼的室内二层常设有火塘,火塘是一个重要的场所,主要用来做饭和款待客人。

瑶族吊脚楼

瑶家吊脚楼“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瑶族人民根据实用性和环境特性,强化建筑性格,自由选址柴水方便、风光优美的地势,采用数十棵杉木撑起为基脚,建起被称为“千脚落地”的木楼。

瑶族的吊脚楼整座木楼都是由杉木构成,包括柱子、梁、壁面、门窗以及地板,而杉皮则用来盖顶。木楼没有进行任何油漆或涂饰,它们保持着原本的本色,自然朴素,没有矫揉造作的痕迹。这种设计和建筑方式符合自然原则,一切都顺其自然而来。瑶族的吊脚楼在保持自然原貌的同时,也具备了理想的居住条件。它在冬天保持温暖,在夏天带来凉爽的氛围,室内不会过于干燥或潮湿。而且由于木材的特性,木楼内的空气总是清新宜人。

土家族吊脚楼

土家族吊脚楼是鄂渝黔边界地区独特的建筑风格,通常依山就势而建。根据地形的不同,吊脚楼又可以分为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和跨峡过洞吊等类型。吊脚楼的前半边由木柱支撑,后半边靠岩石着地,借助当地盛产的木材进行建造。楼基分为上下两级,下级用较长的柱子支撑,上级用较短的柱子支撑,使得前半部分的楼板与后半部分的地面平行,形成了半边楼的特点。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最大的不同 是以东西朝向为贵,所以土家族民居的轴线为东西方向。

土家吊脚楼总体的布局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它以木质结构为主,通常根据山势和环境特点而建构。吊脚楼的布局分为上下两层。楼上是住宅区,一般有三间房屋,中间是堂屋,用于招待客人、休息和用餐;两侧对称的房间被称为饶间,用作卧室或厨房。有些饶间还会通过中柱将前后两部分分开,前面是火炕区,后面是卧室,外人一般不会入内。楼下是支撑整座房屋的木柱,通常是三面或四面开放的空间,用来存放物品。富足的家庭会在吊脚楼中使用雕梁画栋、檐角高翘和石级盘绕等装饰,有宛如空中楼阁的诗意和画意。

代表建筑

西江千户苗寨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雷山县东北部雷公山麓,是目前中国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而成,吊脚楼建筑层叠排列,连绵起伏,颇为壮观。西江千户苗寨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木结构吊脚楼,千余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成为全世界典型的苗族吊脚楼村寨,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西江千户苗寨建筑在群体布局设计中巧妙利用地域环境,使建筑群体有序地紧密相连。西江千户苗寨建筑以点成线,以线成面,呈现出整体的建筑空间体系。

西江苗寨吊脚楼因地制宜,依山势而建之, 同时结合采光效果、防火能力、防虫蛀等因素综合考量,而建筑美观性则次之,吊脚楼位于山林之中,有利于调节“微气候”,间接改善人的生理及居住环境。西江苗寨吊脚属歇山穿斗挑梁木建筑,从下而上逐层渐出, 体量轻盈,间隙紧凑,每户吊脚楼沿山体等高线分布,平面近似正方形。 建筑正中为堂屋,房门开于山墙,屋内有通廊。杉木板制成的墙壁镶嵌在青瓦屋檐与卵石基础之间,呈现出外观造型与自然风光的和谐之美。西江苗寨吊脚楼建筑凝聚了苗族人长期积累下来的生活习俗和社会文化,如在堂屋中堆放祭祖牛角、设置火塘、门窗采用花格样式等,都体现出苗族独特的民俗文化和人文内涵。

重庆洪崖洞

洪崖洞原名洪崖门,是古重庆城门之一,位于渝中区解放碑沧白路,地处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是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等功能的旅游区。重庆洪崖洞片区拥有两千三百多年历史是古代巴国至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塞和发达的通商口岸。现在的重庆洪崖洞以具有重庆市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把餐饮、娱乐、休闲、保健、酒店和特色文化购物等六大业态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立体式空中步行街”,成为具有层次与质感的城市景区、商业中心。

在洪崖洞两侧的悬崖下建起的一排排吊脚楼,层层叠叠,错落有致,美不胜收。洪崖洞片区的吊脚楼倚山就势,因地制宜而建,选材来源自然木材或竹等质量轻便的材料,墙面由抹灰竹或木板做成以减轻自重。吊脚楼外立面利用建筑材料的自然肌理,没有多余装饰,内部结构通透,促进空气流通,也达成特有的美感。

凤凰古城吊脚楼

凤凰古城吊脚楼多以联排方式毗邻建于沱江两岸,起源于唐宋时期, 到元代以后渐成一定规模。 凤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在整体结构上属于“厂”形穿斗式的“半边楼”构造。坐落在凤凰古城虹桥下面的吊脚楼风情街是凤凰古城最具有浓郁苗族建筑特色的古建筑群之一, 旅游业发展较好。

凤凰古城吊脚楼建筑的整体造型风格比较灵巧、 考究,融合了苗族民俗与若干徽派建筑的特征,因而整体形态比较大气。其类型包括单吊式、双吊式、二屋吊式等。它的空间形态特征表现为:建筑一般分为3层,下层用 于饲养,中层用于居住,上层用于储藏;体量适中; 建筑空间平面的长、宽尺度数值相近,其空间形状基 本呈“方”形;从侧面看,建筑的前半部分多挑空于河道或河岸地面之上,而后半部分通常借助地势高差建于河岸平地之上;建筑面向街道的空间通常很开敞,与室外空间之间具有很强的交流性;其室内功能分区多以堂屋为中心,旁设火堂、厢房、厨房、走廊 等空间;其空间组合方式较为灵活,往往依据功能需要及地形情况,在水平或垂直空间中以正屋为中心较为自由地展开,空间较为开敞;在建筑朝向方面,凤 凰古城河岸吊脚楼多面向街道开门。面向河道开窗,既有利于开展商业活动,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居住环境及制造良好的观景效果。

文化内涵

哲学思想

吊脚楼蕴含深刻的“天人合一”、 “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吊脚楼作为中国木构传统建筑的延续,充分利用了木和土的结合,彰显了一种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无论从吊脚楼的选址、材料的运用还是功能的设计都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遵循了大自然的规律,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生态内涵

脚楼作为一种私密性很强的建筑内部空间,在满足居住功能的同时,还要体现建筑与人、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概念。吊脚楼主要是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修建,特别适用于耕地少、山地多、地势陡峭险峻的地区。这种建筑形式显示了人民群众的智慧,不仅能够满足居住的需求,还节省耕地、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吊脚楼居民居住其中能够接触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达到人与物质浑然一体、物质与物质相互交融的境界。吊脚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原始时代,被认为是最古老的民居形式之一。吊脚楼矗立在水边,依山而建,造型古朴,端庄而清秀,呈现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

风水文化

吊脚楼多选择依山傍水、背风朝阳的地方,背后都有一座树木茂盛的主峰“龙山”,周围重叠的山峦构成环绕的空间,能够“藏风聚气”。绵延而过的小河成为两岸吊脚楼群与“龙山”的主轴线,形成左右两岸楼群的非绝对对称的均衡格局。山泉汇成缓缓的流水又增加“气”的运动。

修建房屋前要选择屋场,其标准是“左有青龙排两岸,右有白虎镇屋场:前有朱雀来照看,后有玄武做主张”,或是“前看二龙来抢珠,后有双凤来朝阳”,讲究厚实,左右不虚。如屋场对面是白色的岩石山,土家族人则认为会影响后人,导致后人生白发。吊脚楼以“左青龙,右白虎”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吊脚楼的下部架空成虚,上部围成实体,按古代风水美学理论,空为阴,实为阳,虚则柔,实则刚,这就使之形成虚实结合、阴阳一体、刚柔相济的建筑形式。

礼制文化

一般的吊脚楼正屋为五开间,中间堂屋开敞,是整个住宅的精神中心,屋内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是祭祀、迎宾、办理红白喜事的场所。在新媳妇娶进门或小孩出生时,也都要在家神下举行入谱仪式,告慰祖先,保佑人丁兴旺。堂屋两侧住人的房间称“人房”,遵循以左为尊的习惯,兄长住左,其弟居右。以中柱为界,分为前后两间,前间中部为三尺见方的火塘,后间为卧室。未婚的女儿或者儿子就住阁楼,直至出嫁或娶新媳妇时才住进新房。模式化的建筑空间营造方式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中等级观念的差异。

崇拜文化

吊脚楼的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古代居民认为万物有灵,对古建筑、古井、 古树等极为崇拜,至今仍然有将自己小孩拜祭给古树、古井等,以求得灵物的福气; 另一方面,图腾是大部分少数民族特定的原始崇拜物,土家族祖先认为白虎是先祖、 氏族的象征,因此将白虎视为民族图腾,一些吊脚楼建筑装饰中,也有使用图腾白虎形象作为装饰。而苗族人在建造吊脚楼使用的中柱一般是枫木,因为槭属苗族的生命图腾树,象征着祖先的灵魂。还有对蛇的崇拜,源自于对蛇的恐惧以及对生育能力的祈祷。吊脚楼中的火塘也是诸神的聚集之地,如祝融灶神、火塘神、家神等,伴随着各种崇拜和禁忌。

装饰文化

吊脚楼建筑装饰符号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在装饰时一般以各种花草纹样、戏文故事、博古瑞兽等具体事物为题材,运用比喻关联、寓意双关、谐音取意、中国神话等象征性手法装饰在民居建筑中,使之联想到各种美好的寓意,从而抒发求吉祥、消灾患的愿望,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平安吉祥的向往。

价值与影响

价值

文化价值

吊脚楼建筑常见于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是一种颇具民族特色的传统建筑,它不仅是一种建筑艺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载体,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吊脚楼作为传统的建筑,加上少数民族的原生态封闭式生活环境保留了大量传统文化的素。比如建造吊脚楼时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习俗,吊脚楼作为一个整体的艺术形式或者文化符号体现了深厚的文化价值。在吊脚楼中可以表达出某些特定的具有重要性的价值,比如表达居者的祈福纳吉的愿望,体现居者身份地位等。在生命中追求财、寿、子是主要的内容,这些精神上的追求可以通过 “宅”的形态、方向、位置、装饰图纹体现出来,住宅可以寄托主人的生活理想。

艺术价值

吊脚楼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形态、雕刻、图腾三个方面,依山傍水的吊脚楼本体上就非常具有美观性和实用性,具有非常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体现。从具体的艺术研究内容上看,主要体现在雕刻和图腾两个方面,雕刻艺术是吊脚楼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吊脚楼重视内在雕刻,比如窗花、“美人靠” 、屋脊上和屋檐上的两龙戏珠或者龙凤呈祥等,使一些艺术气息与原生态紧密结合。吊脚楼的图腾艺术主要就是少数民族自身的图腾崇拜,比如对蛇的崇拜、对虎的崇拜等,这些图腾或多或少的体现在整个吊脚楼的建筑当中。图腾不仅仅是一种符号,在某些层面上更是一种装饰艺术,在这些雕刻和图腾中充分展示 了其艺术价值和艺术魅力,也充分体现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艺术技巧和创造能力。

科学价值

吊脚楼在建造过程中很多技术手段至今已经绝迹,其中的一些力学技巧或者是构造技巧已经属于科学的层面,不仅仅是因为适合居住而合理,其中更体现了很多的科学的合理性,比如说卧室的吊脚要矮一点,储物的吊脚要高一点,吊脚的距离被限定,多一分可能会收到地震的影响,少一分可能会让毒虫攀爬。在整个吊脚楼的建造技巧上体现了很高的科学性, 比如采用的穿斗木结构,利用油桐作为粉饰,即保持了木材的原有色彩和纹理, 又达到了抗湿防腐的作用。特别是发明了"高杆"定位方法、采用"穿斗式"房屋构架和建造"冲天炮"立柱等技术,巧妙地解决了建筑中的线面、角度和承重等难题,充分运用了几何学和力学的原理。

影响

吊脚楼充分利用当地地形,顺势而起,局部吊脚,既减少了土方量,又节省了劳动成本,且可以节约占地面积,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又有利于自然通风。在中国日益推行绿色建筑的今天,吊脚楼是绿色建筑的杰出典范,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吊脚楼的建造并不改变地形地貌,注重对水体、植被的保护,这种村寨和建筑的营建理念合乎科学的生态理念。生态建筑无论从那个角度都极其的遵循自然规律,信守自然条件下的建筑准则,比如防潮、防湿,比如利用材质的特性发挥房屋建材的功能,吊脚楼中这些建筑的观念和生态方面的设想都极大的推动了生态建筑观念的形成,逐渐实现建筑与人居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此外,当代建筑中有很多将屋顶设计为吊脚楼样式的飞檐模式,翘角飞檐非常具有传统特点,成为中国特色。

传承与保护

针对保护和传承吊脚楼的措施和方法可以归纳为两方面,其一是将吊脚楼非物质文化遗产化,其二是将吊脚楼建筑推向市场开发旅游,这是借市场的力量来引导和调控吊脚楼的保护和传承。2006年5月20日,“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1年5月23日,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第一批湖北省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收录湖北咸丰县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此外,针对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保护,湖北咸丰县还制定了第十二、十三个五年保护规划,并出台保护措施予以保护。2019年11月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中,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咸丰县文化馆、永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在吊脚楼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以改善民生作为终极目标,主要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的同时,利用生态资源丰富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品。 此外,开发过程中需要尊重生态民俗文化多样的特点,科学适当地开发旅游资源,将吊脚楼传统的建筑文化内涵,如家庭伦理文化、 与自然和谐共同处观念以及民间信仰等进行保护和保留。

参考资料

吊脚楼.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11

土家吊脚楼:干栏式建筑文化的明珠.中国民族宗教网.2023-07-30

苗族.中国政府网.2023-07-30

景区景点.重庆市政府网.2023-07-30

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中国人大网.2023-07-31

这一站,贵州|侗族吊脚楼的建造智慧也太令人惊叹了!.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07-31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中国网.2023-07-30

依山傍水的土家族吊脚楼.科普中国.2023-08-11

大溪酉水景区.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2023-07-30

古朴神童溪 世外小桃源.武陵传媒网.2023-07-30

“千楼千面”的土家族吊脚楼.今日头条.2023-07-3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09-13

非遗中国: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新浪网.2023-07-31

土家族吊脚楼:屹立险要处,融于山水间.新湘评论.2023-09-09

土家族民居——吊脚楼.荆楚网.2023-07-30

吊脚楼上的岁月边城.中国科学院离退休干部工作局.2023-07-30

湘西凤凰传统民居.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7-30

梦幻巴拉河 一水连七寨.澎湃新闻.2023-07-30

依山傍水 苗族吊脚楼的继承与发展.中国日报网.2023-07-30

吊脚楼.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3-07-30

蒋建军:瑶族林作文化研究.湖南省林业局.2023-07-30

房子还能这样?来看看中国各地的特色民居.新华网.2023-07-30

电视诗歌散文首页.央视网.2023-07-30

土家“掌墨师”辛志成.新华网.2023-07-30

“千楼千面”的土家族吊脚楼.贵州网络广播电视台.2023-07-30

西江千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官方网站.2023-09-27

中国版千与千寻—洪崖洞.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2023-04-13

重庆洪崖洞的建筑之美.搜狐旅游.2023-09-19

[视频]心灵的居所—苗族吊脚楼.央视网.2023-07-30

首页 > 科技频道 > 祖先的生活 > 正文.央视网.2023-07-30

解读湖南三大世遗"候选":800年彭氏王朝的背影.湖南在线.2023-07-30

侗情 程阳.柳州日报社官方网站 .2023-07-30

云南建筑大观:“文化”住在民居里.云南网.2023-07-30

文化 | 吊脚楼内感知苗族民俗的岁月故事.对应天眼新闻.2023-07-30

枫树与苗族的文化内涵探源.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23-07-30

期刊收录:浅议建筑中的文化现象.济南文博信息咨询有限公司.2023-07-30

土家族偷俗.中国华文教育网.2023-07-30

咸丰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8-11

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2023-08-11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