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元殿 :位于中国西安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更新时间:2024-09-20 15:06

含元殿是西安曲江大明宫的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利用龙首山做殿基,现在残存遗址还高出地面十米余。含元殿初建于唐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竣工于龙朔三年四月,毁于李儇光启二年(886年)。

含元殿殿基面阔十一间,近76米,进深四间,40余米。含元殿为一建筑群体,包括殿堂、两阁、飞廊、大台、殿前广场和龙尾道。含元殿主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有副阶,坐落于三层大台之上。殿前方左右两侧稍前处,建有翔鸾阁和栖凤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含元殿东西两侧宫墙为大明宫三大殿范围内第一道宫墙。殿两侧为钟鼓二楼,殿下有倚靠台壁盘旋而上的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阁、楼之间有飞廊相连,整个建筑群呈巨大的“凹”字形。含元殿表现出了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雄浑的建筑风格,将自秦以来宫殿建筑形式发展到了极致,并影响了后代宫阙建筑格局,乃至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

含元殿是举行国家仪式、大典的地方。元日、冬至日的大朝会,外国使节团见以及改元、即位、受贺、大赦、阅兵的各种仪式、大典都在这里举行。唐诗中的“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等诗句,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所以,含元殿是唐朝建筑的杰出代表,同时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著名宫殿建筑。

2003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合作实施的含元殿遗址保护工程实现全面竣工;2004年,日本政府无偿文化援助的文物陈列馆和砖窑址保护厅相继建成,陈列馆展出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出土的文物标本。2014年6月,含元殿和大明宫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21年3月15日,含元殿迎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开园以来最大的遗址保护工程,该次修缮工程涉及内容广泛,施工体量大。

建筑特色

建筑格局

含元殿的建筑格局,打破了以往皇宫建笛形制,以新颖的凹字形特色,彰显皇权将江山双手合围之势极大突出了皇权的尊贵。含元殿的壮阔巍峨,让当时很多前来朝拜的外族,惊叹不已。开阔的视野,威严壮观的场面,俯视整个皇城的高地,让含元殿成为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的长安一景。同时,这种宫殿建筑形式,将自秦以来宫殿建筑形式发展到了极致,并影响了后代宫殿建筑格局,乃至明清紫禁城的午门形制。

大明宫建成之后,李治开始在大明宫执政,自此,大明宫开始了其唐朝政治中枢的地位。大明宫建筑规模可谓空前绝后,在当时建造过程中,李世民曾动用11个省的赋税和京城百官一个月俸禄来建造这座无与伦比的巨大建筑工程项目。建成之后的大明宫,相当于四个半故宫大小,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宫殿翊坤宫。这一纪录将永远无人打破。

千官望长安,万国拜含元”、“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新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已探知长度为400余米。从部分试掘区看,渠道在唐朝时南北宽约4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砌砖护岸现象。在渠道遗址上,考古人员还清理出3座唐代木桥遗存,其中中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东西两桥则与百官上朝前暂时休息的东、西朝堂南北相对,其作用犹如后世皇帝宫殿建筑中的“金水桥”。右图为建筑考古学家杨鸿勋先生复原的含元殿。

遗憾的是,如此壮丽的宫殿,于886年毁于战火。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为配合大明宫含元殿御道项目保护工程建设,对拆迁范围内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在含元殿遗址南部新发现了一处水渠道、三座桥梁、两处道路等重要的唐朝考古遗址。

遗址介绍

含元殿遗址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的南沿上,距丹凤门四百余步,是长安最宏伟的建筑。平面呈“凹”字形,现存殿址台基东西长75.9、南北宽41.3,高出地面15米,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间广5.3米。殿东西山墙和北面的后墙皆为版筑夯土墙,墙内外壁涂白灰,内侧底部并绘有朱红色边线。殿外四周有宽5米的副阶。台基下周砌散水砖。殿前有长达78米,当时称为“龙尾道”的3条平行阶梯和斜坡相同的砖石道路通向地面,中间道宽25.5、两侧各宽4.5米。并以曲尺形廊庑沟通殿左右两侧稍前处的翔鸾、栖凤两阁。两阁均高出地面15米。含元殿址中出有大量表面呈黑色光亮的陶瓦,当是殿顶的屋面用瓦,还出有一些琉璃瓦片,估计此殿的檐口使用了琉璃剪边的作法。在台基四周出土残石柱和首石刻残块多件。翔鸾阁北廊道的西侧出土许多铁甲片及矛头10个,推测是在兵火战乱中被遗弃的。唐朝许多重大庆典和朝会多在含元殿举行,其建筑形制极为威严壮观。

含元殿前的唐代水渠道

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且基本与含元殿南沿平行。经探察试掘而明确的渠道长度有400余米,东西贯穿整个御道拆迁范围。另外,从勘探得知,在御道拆迁范围的东西两侧,该水渠道还有延伸部分。从发掘的几处段落来看,该渠道两壁较直,底部较平,两壁局部还发现有砌砖现象。水渠道南北宽3.65米—4.0米,深1.6米左右。东段略浅,西段略深,推测渠道内水的流向为由东向西。另外,在渠道内还出土有大量的唐朝砖瓦、石块、螺壳、陶瓷器、铜钱、铁钉、铁剑等遗物。从地层剖面来看,该渠道在唐以后还沿用,明清时期还曾一度疏浚过。

唐代水渠道上有三座桥

发现的三座桥梁,皆位于上述含元殿南部唐代水渠道之上。相对位置分别在含元殿正南、含元殿西朝堂正南、含元殿东朝堂正南。暂命名为中央桥梁基础、西侧桥梁基础、东侧桥梁基础。

中央桥梁基础位于含元殿遗址中央正南130米处的唐代水渠道上。叠压于渠道淤土和唐末五代十国文化层下。该桥梁基础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

西侧桥梁基础位于西朝堂南侧的渠道上,东距中央桥梁基础约128米。桥梁基础南北长4.65、东西宽6.85米。成排的木桩洞遗迹依南北两岸而设,均为单排木桩洞。

东侧桥梁基础位于东朝堂南侧的渠道上,西距中央桥梁基础约129米。位置基本与西侧桥梁基础东西对称。该桥梁未进行全面发掘,桥梁基础的形制、大小等推测与西侧桥梁基础相仿。

发现两条步行道

水渠道西侧桥梁基础的南北两侧,构成了去往含元殿西朝堂通道。从试掘情况来看,该道路可分早、晚两期路面。晚期砖道,仅在渠道以北保留一段,叠压于晚唐五代十国文化堆积之下,残长28.5、宽约1.2米。路面砌砖大部分已被毁,仅余路两边的侧立砖和顶缝砖以及路基垫底砖。早期砖道,叠压于晚期砖道正下方0.5米。被水渠隔为南北两段,南段保存完整,北段因受晚期铺砖路覆压,所以只是局部解剖了一段。该道路呈正南北方向,发掘长度5.6米,路宽1.1米左右。路面铺设打磨光滑、表面渗炭处理过的青扌昆方砖,中间杂以莲花纹方砖,两侧再以长方砖侧立砌成,方砖边长约32-35厘米,长方形砖长35-36厘米。

第一正殿

含元殿是大明宫的前朝第一正殿,也是唐长安城的标志建筑,建成于龙朔三年(663年),毁于李儇光启二年(886年),存在了220余年,其间每逢元旦冬至,皇帝大多在这里举行大朝贺活动。

含元殿修建在龙首原上,殿基高四丈多。殿前东西两侧建有向外延伸的阁楼,东名翔鸾阁,西名栖凤阁。殿阁之间以回廊相互连接。唐李华含元殿赋》描写说:“左翔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象龙行之曲直。”

含元殿的作用和太极宫的承天门相似,它与丹凤门配合是举行“外朝”的地方,每至元正、冬至,皇帝则临此殿听政和举行朝会。所谓“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就是描写当时含元殿大朝会的盛况。

含元殿南去丹凤门四百余步(约588米),东西广五百步(约'735米),殿庭极为宽阔。由于它高高地屹立于龙首原南沿之上,殿基高出地面四十余尺,为了百官朝见的方便,于是在殿前修建了二条平行的斜坡砖石阶道,共长70余米,每遇朝会,群臣即由此两道而上。这两条阶道由丹凤门北望,宛如龙生而垂其尾,极为壮观,故称为龙尾道。

龙尾道

龙尾道的修筑更加映衬出了含元殿的高大雄伟,但也因这条道坡长阶高,成为年迈大臣朝见之畏途。大中十二年(858年)正月,李忱在含元殿卜尊号为“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当时太子少师柳公权年一八十,从坡下步行至殿前,力已委顿,误听封号为“光武和孝”,结果被御史弹劾,罚了一季俸。总之,含元殿的高大宏伟历来为人所称颂,统治者为建此宫也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李华在其《含元殿赋》中有着详细的描述,其中建筑木材是由江南山林中精选运来的所谓“择一干于千木”的荆杨之材。为了砍伐这些木料,“操斧斤者万人”,然后“朝泛江汉区,夕出河渭”,运至长安,“拥栋为山”。建筑工人都是能工巧匠,所以殿屋修得非常壮丽,站在含元殿前,终南山清晰可见,长安街道尽收眼底。如今建筑物已荡然无存,但在宫殿遗址上仍可体会到当日登高望远,视野开阔的情景。

外观

近代考古研究显示,含元殿建在高出南面地面10米以上的高岗上,前面用砖砌成高大的墩台,设三条坡、平相间的道路登上,称龙尾道。台顶又建二层殿基,下称“陛”,上称“阶”。墩台、龙尾道、陛、阶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栏杆环绕。殿即建在最上层台基上,为重檐庑殿顶建筑,总宽近58米。殿身面阔十一间,进深四间,四周加一圈深一间的廊,形成面阔十三间、深六间的下檐。含元殿东西侧各有廊十一间,至角矩折向南通市向翔鸾、栖凤二阁。二阁作三重子母阙的形式,下有高大的砖砌墩台。二阙下左右外侧有各长十五间的东朝堂和西朝堂。

含元殿居高临下,两翼开张,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弘大。大朝会时数万人列于殿下广场,是最能反映唐朝气魄的宫殿。其殿基高于坡下15米,面阔11间,进深4间,殿外四周有宽约5米的“玉阶”三级,殿前有长达70余米的龙尾道至殿阶。殿前方左右分峙翔鸾、栖凤二阁,殿阁之间有回廊相连,成“凹”形,午门。

新近发现的唐代殿前渠道位于含元殿遗址土台以南130米处,东西走向,从部分试掘区看,渠道在唐代时南北宽约4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直,局部有砌砖护岸现象。在渠道遗址上,考古人员还清理出3座唐代木桥遗存,其中中央一桥正与含元殿中心相对,从桥桩柱洞的遗迹可知,桥东西长约17米、南北宽约4.3米。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宫殿。是举行重要典礼仪式如册封、改元、受贡等重要活动的场所。因经常举行各种国家仪典而屡屡出现于历史典籍中。据记载:“龙朔二年造蓬莱宫含元殿”(《长安志》卷六),高宗于龙朔三年四月“幸蓬莱宫新起含元殿”(《旧唐书·高宗记》),可知含元殿建造工期最多不过一年。史书记载公元663年含元殿建成。每有外使朝会,皇帝端坐殿上,显示出大唐王朝的威严。

外朝

含元殿是丹凤门内正殿,称“外朝”,位于丹凤门正北龙首原南沿,也就是《六典》原注所谓“即龙首山之东趾”。距丹凤门四百余步,是长安最宏伟的建筑。也是最能反映唐朝气魄的宫殿。

含元殿利用龙首原高地为殿基。其大台基是因就南坡铲削并夯筑增补而成。含元殿就是建立在这高大的台基上。可以由此俯视长安城。含元殿平面呈“凹”字形,殿面阔11间,进深4间,各间广5.3米。四周加一圈深1间的廊,形成面阔十三间、深六间的下檐。含元殿东西两侧前方有翔鸾、栖凤两阁,以曲尺形廊庑与含元殿相连。两阁前侧各有一处朝堂遗址。殿即建在最上层台基上,为重檐庑殿顶建筑,总宽近58米。含元殿居高临下,两翼开张,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弘大,大朝会时数万人列于殿下广场,李华在《含元殿赋》云:“左翔弯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足见其壮观。

殿前有长78米的“龙尾道”,砖石砌筑,阶梯与漫坡相间,三条并列,中间御道宽25.5米,两侧道各宽4.5米。道面平段铺素面方砖,坡面铺莲花方砖,两边为有石柱和螭首的青石勾阑。墩台、龙尾道、陛、阶四周都有雕刻精致的石栏杆环绕。

殿前百余米有门址遗迹,可能为牌坊式建筑。门左右有横贯宫城的隔墙。门前面是一大广场。这组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体现了唐代建筑的雄浑风格,成为后世宫殿的范例。

建设背景

湮灭

含元殿一直使用到唐朝末年,自兴建至唐末被毁的二百余年当中,历经了德宗贞元四年(788年)的地震和几次大风、大雨的自然损害,不断有所维修,但始终未见有重大拆改或重建的记录。含元殿毁于晚唐兵火。

现残存殿址台基东西长75.9、南北宽41.3,高出南面地坪10余米。殿东、北、西三面为夯筑土墙,白灰抹面。殿址上现存方形柱础一座,下面方形部分长宽各1.4米,高0.52米,上凸覆盆子高10厘米,上径84厘米。仅从这一构件的尺寸,可见含元殿的尺度规模。

修复重建

修复设想

含元殿的栏杆参考太液池环湖长廊的发掘,雕龙透空的石栏杆,唐朝并不使用汉白玉!含元殿遗址发掘时,遗址已经破坏的很严重了,其中宋代至20世纪40年代之间的扰土层可以分析出来,其中发现宋代土层以及现代中国国民党士兵帽徽、石碑级弹壳等。最为破坏性的是含元殿遗址大台南部1947年挖掘的战壕,严重影响了含元殿的复原,第一层大台的分界线以及高度至今无法搞清,所以只能进行一个粗略的估量。但已确定含元殿主殿为双檐,根据永定柱来测量出含元殿主殿的真实开间以及进深:

含元殿11开间,加上副阶为13间,进深4间,加上副阶为6间。(副阶:双檐建筑的下檐,如同一圈回廊绕在主殿周围,形成双檐结构,唐朝双檐与明代建筑双檐结构上有差异,所以唐代实现的是早期双檐,也就是一根通柱直接支撑上檐重量,周围副阶的柱子从地板下直接支持下檐。)

其他遗迹

在含元殿遗址还发现早于含元殿建筑的遗址:唐代瓦窑、隋朝观德殿。

程大昌所著《雍录》记载:“大明宫地本太极宫之后苑东北面射殿也。地在龙首山上,李世民初于其地营永和宫龙朔二年李治就修大明宫,改名蓬莱宫。”

观德殿不计副阶进深3间,开间9间(有早期永定柱遗迹,可知观德殿有副阶)

含元殿翔鸾阁的飞廊与大殿飞廊想交接地,夯土层明显加厚,面积加大,说明两飞廊交界处有角楼等附属建筑。通过敦煌壁画可以发现,唐朝大型建筑以及重要门址,都为应天门形制。含元殿是由门演化为殿,所以阙变成了阁,观变成的殿,所以角楼可能就是曾经历史记载的含元殿钟鼓楼(因为这个角楼的面积很大,据不完全准确数字为东西22米,南北17米)。含元殿的建筑形制为五凤楼,即:主殿、飞廊、大台、东西两阁、钟鼓楼、龙尾道组成,南部有广场、龙首渠金水桥,左右有东西朝堂,北部是宣政门和宣政殿。南端就是丹凤门(丹凤门:大明宫的正门,相当于故宫天安门

屋檐探讨

含元殿的柱网要想建重檐建筑有两种可能,其一,在前后檐内各十二架和两山各四架四橡袱与四架45°角袱的跨度中点各立蜀柱,形成一圈跨空的上檐柱,同时把两列内柱也升高到与这些上檐柱同高处,形成上檐屋顶构架,如图四:1所示。这做法曾见于北宋所建太原晋祠圣母殿,但只用在前檐,不是前后檐都用。从图四:1可以看到,前后檐都这样做时,在梁袱受力、构架整体性、稳定性及殿内空间形式上都有严重问题,极不合理。唐初建筑已达很高水平,应不会出此下策。其二,以现柱网为殿身上檐部分,为单檐庑殿顶大殿,假设在台基四周边缘或台基以外散水处另立一圈下檐柱,可构成副阶和下檐,形成重檐建筑。但窒碍难通之处一是现在殿址四周全无此类柱之痕迹。二是殿台四面不等宽,东、西、北三面宽4.08米,较窄,南面宽达10米左右(檐柱中至台基包壁外皮),不能构成四面同宽的下檐。三是台基高出散水3.43米,使副阶柱过于瘦长。由此可以推知,在现在确认的殿址的平面柱网上不适合建重檐建筑,它是一座单檐建筑的柱网。

文化活动

诗赋

含元殿赋并序

唐李华

《全唐文/卷0314》

宫殿之赋,论者以《灵光》为宗,然诸侯之遗事,盖务恢张飞动而已。自兹已降,代有词杰,播于声颂,则无闻焉。夫先王建都营室,必相地形,询卜,考以农隙,工以子来,虞人献山林之干,太史姓占日月之吉。虽班、张、左思,角立前代,未能备也。而之文士赋《长笛》、《洞箫》怀握之细,则广言山川之阻、采伐之勤,至于都邑宫室、宏模廓度,则略而不云,其体病矣。至若阴阳惨舒之变,宜于壮丽;栋宇绳墨之间,邻于政教。岂前修不逮,将俟圣德而启?臣心辄极思虑,作《含元殿赋》,陋百王之制度,出群子之胸臆。非敢厚自夸耀,以希名誉,欲使后之观者,知圣代有颂德之臣焉。其辞曰:

维皇高祖,穆端命于元穹;万有千载,钟景于鸿裔。逮(dǎi)北宫之尊严,上取法于天帝;乃图正殿之居,规崇山而定制。信神明幽赞,而人谋袭契,不然,何前王旷此之雄丽也?先是司空帅其属,执度而相之曰:“美哉!川原!骛乎其大。亘(gèn)坤灵兮配乾刚,坤顺干而为龙;舒广衍兮走群山,纷却面而朝宗。陵正阳之奕奕,郁佳气之葱葱。盖昊天之作,而皇授元圣获以造新宫也。”乃审于龟筮,龟筮叶从;太卜以告,神人咸同。皇曰:“钦哉!,是将宜于朕躬。”因以鸿物,

“含元”建名。《易·乾坤》之说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特巍巍乎上京。则命征般石之匠,下荆扬之材。操斧执斤者万人,涉砾而登崔嵬;择一干于千木,规大壮于乔枚。声坎坎于青云,若神而颠摧;势动连崖,拉风碎雷;倒劲梢于穷谷,斩巨于昭回。时也山祗(zhī)效灵,波神作气;为为伐,羽叠鳞萃;朝泛江汉区,夕出河渭;云奔山横,交积于作宫之地。于是农事既收,灵台勿亟(jí),子来而就役者,周邦而薄四海,咸忘劳而献力。乃张为广度,考正极星;邦伯是经,国工研精。刬(chǎn)盘冈以为址,太阶积而三重;因博厚而顺高明,筑陵天之四。四墉既列,太阶如截,下土相,愕(è)视沈沈。其始也,星锤电交于万堵,霜锯冰解于千寻;拥材为山,攒(zǎn)杵如林。乃占日月之吉,以成帝室。虹梁劲于中极,以密;析姑繇(yáo)以为楹(yíng),乔山以为。飞重檐以切霞,炯素壁以留日;神标峻樀(dí),鬼叠层楣。高卑迭拒,寻尺相持;木从绳而后正,操宇而不危。阶莹冰级,瓦敷(fū)鳞差;荡晶景而升降,以交辉。耸大厦之奇杰,势将顿而复飞。爰(yuán)诏有司,练日推时;征考室于《周颂》,会公卿(qīng)以落之。

丕(pī)赫(hè)哉!如俯如跂(qí),若合若离;森修以窅(yǎo)徼(jiǎo),恍业而岩巍。谓冲飙激海兮,漩(xuán)渊沦以无底;奔雷触山兮,掉巘(yǎn)而倾τ。石鲛拖首于堂庑(wǔ),状出云而撑。崇高之制,灵邱上盘;邻斗极之光耀,迩(ěr)天汉之波澜。察凿枘(ruì)之吞吐,吸山丛而水攒(zǎn);建升龙之大,邈不至于阶端。峥嵘孱(chán)颜,下视南山;照烛无间,七耀迥环。咸?以突兀,闶(kāng)宏以萧摋(sà);捧帝座于三辰,衔天街之九达。

进而仰之,骞龙首而张凤翼;退而瞻之,岌树颠而崒(cuì)云末。嶷(yí)兮峨峨,巨戴仙山而出沧波;划兮煌煌,烛龙折穹穴而临北方。排层城而廓(kuò)帝居,豁阊(chāng)阖(hé)而面苍苍。左翔鸾而右栖凤,翘两阙而为翼;环阿阁以周墀(chí),象龙行之曲直。夹双壶之鸿洞,启重闺之呀;趋堂涂而未半,望宸居而累息。惟上圣之钦明,爰(yuán)听政而布德;去雕几与金玉,绌(chù)汉京之文饰。炽丹于崚(líng)嶒(céng),抗重霄而竞色。若乃紫微晨,彤(tóng)夜明;云薄万,风交四荣。冬止其阳,则释裘而;夏休其阴,则捐以清。旗猎风而振响,叶坠露而成声。悬栌骈(pián)凑,竦(sǒng)柱奔列;复槛缀(zhuì),高窗景。日而连,霍天开而中绝;形持神而欲离,足偻(lóu)步而将跌。

昭训之崇崇,磷光范之揭揭。其南则丹凤启涂,遐瞩(zhǔ)荆吴;十扇开闭,阴阳睢(suī)盱(xū)。容鼎九扃(jiōng),方驾五车,示王者之无外,不树屏于清都。望仙辟于维,建福敞于坤隅;偃(yǎn)朱旗而元甲,屯仡(yì)仡(yì)之骁(xiāo)夫。其后则深闱秘殿,曼宇疏楹;灯台树交阴,元墀(chí)砥(dǐ)平;鲜风历庑,凌飘英;荫蔼(ǎi)武,增华穆清。玉烛内融,则嘉盛丰备;太阳临照,而天下文明。古有六寝,御兹一人;今也三朝,繇(yáo)古是因。

布大命于宣政,澹(dàn)元心于紫宸。太阳神弭(mǐ)节于通干,望舒停景于观象。密勿旒(liú),臣人是仰;左黄阁而右紫微,命伊皋(gāo)以为长。其下则鹖(hé)冠鱼服,良家茂族,厉禁非宜,金吾领之。其前则置两石以恤(xù)刑,张三侯以兴武。告善之旌(经姓),登闻之鼓;节漏于钟律,架危楼之笋;以辨内外之差,以正东西之序。天光流于紫庭,倒景入于朱户。腾祥云之郁霭,映旭日之葱茏。清渠导于元气,玉树生于景风;夷坦数里,徘徊无穷。罗千乘与万骑,曾不得半乎其中。厥初经营,天下既乂(ài),文物未周,孤其壮丽。盖重于施劳,非不怀也。乃眷睿孙,睿孙开元;万物晏清而太和,掩书契之所论。既克广于崇构,声明备而益尊;盖圣皇之孝也,挥绰(chāo)变化兮动摇乾坤。

其东于是宏文教而开馆,对日华之清阈(yù);盖左学之遗制,协前王之讲德。其西于是延载笔之良史,俯月华之峻扉;集贤人于别殿,朝命妇于中闱(wéi)。王风阐(chǎn)而成化,阴教备而不亏。加以咏周诗而展亲,睦鲁卫而敦叙;因合族之来宴,置更衣之丰宇。

至于殿内诸曹,则在右有局,通轩并庑;物有恒司,供无废举。又有银珰(dāng)、珥貂,寺人、巷伯;奉宣出纳之令,更践宫中之役。熊罴(pí)之旅,董以龙武。矛戟森森,材官羽林;声破邱山,气飞沈。爪抉千钧,跟腾百寻;克壮皇威,协比其心。其外则校人掌马,天驷(sì)在闲;以备顺游,放牧其间;望我銮(luán)和,陟(zhì)彼高山。犹虑宪章或遗,国容未备。乃立掌之司,馆通事之吏;职在达下情于上天,儆(jǐng)王言于有位。通大极,指龙池,重门内注,复道潜移;幽峻肃以相属,光彤融以嬉嬉。元象着明,帝座维三;皇居设位,俯察仰参。

翼室正中,游宫次南;北起含元,其容眈。总而言之,如山之寿,则曰蓬莱;如日之升,则曰大明。自兹而北,燕游所经,达于苑,不可殚(dān)名。周庐更,匝以环卫;南端百仞,上极霄际。却视\u003c甚?\u003e,经涂广深;缭以层城,[QNXI]为重阴。至若时雨膏田,九农畅;云归山穴,倏(shū)以昭旷;白日丽于宫隅(yú),混晶光而益壮。于是风师敛威,纤盖不升;颖绝摇芒,叶无翻棱。自中外,镜洗川澄(chéng);弦直闾(lǘ)阎(yán),井画沟。靡(mí)迤(yǐ)秦山,陂(pō)陀(tuó)汉陵;知稼(jià)穑(sè)之艰难,见皇王之废兴。

及乎元冥戒寒,海神飞雪;瑶城粉野,琪树森列。玉宇璇(xuán)阶,云门露阙;天华爽霁,朗日朝彻。赤旗隆庭,朱柱艳月;仰白帝而金精开,据河宫而银烛发。其或蛮夷不至,帝用兴戎(戎姓);降元帅于天上,发神谋于禁中。皇灵震耀,殄(tiǎn)厥渠凶;矫(jiǎo)矫(jiǎo)武臣,此焉献功;操俘虏而陈器械,恢莫大之威容。

尔乃时殷仲冬,日正南至;上公奉斝(jiǎ),群后在位。一人寿昌,万国承赐;式燕以乐,欣欣且醉;乃撞宫悬,冰碣(jié)天地。及乎献岁元辰,东风发春;恳法象魏,与人惟新;俨文物于王庭,兼九伐而宿陈。威仪之严,岳岳振振,若太一披絪(yīn)缊(wēn)而俯百神。既而咸造勿亵(xiè),会朝清明节;璇柄指寅(yín),寝闱(wéi)发扃(jiōng)。皇帝御衮(gǔn)龙之法服,佩苍璧之纯精;执镇圭,导朱;降登阶,微闻玉声。

于是典礼之官,赞王就位,南面穆然。至若甸侯采卫,要荒闽;输其方,罔不来格。统以千官,六卿二伯;司仪叙进,象胥(xū)重译;肃肃委皮,乾乾奠璧。设以庭燎,天烘地赫;雷鼓殷殷,朱干玉戚。神虡(jù)如生,熊罴(pí)敌;危昂歇向,烂射。金根玉辂(lù),太常少伯;火列门旗,霜交陆戟。乃进元元以观礼,从亿兆之增增。金吾南首,麾(huī)之以肱(gōng);递攀援而耸仰,齐屦(jù)企而冠腾。太史姓来告,卿云勃兴,洒丰泽于生人,答上元之休征。申命司寇缓刑,冢卿降德;秩山川而问耆(qí)老,周雨露而均邦国。华戎竭欢,喜气塞;揭金鸡于太清,炫晨光于正色。庆之声,不逾(yú)辰而雷四域。当斯时也,驱周骤汉,于廓焕烂。王临于朝,天地贞观;灵宫岩岩,上下交赞。盖所以法乾道而遵帝度,岂惟安体而明威者哉?夫瑶台之美,不可以刑万国;土阶之陋,不可以仪天下。奢不逊(xùn)而俭固,允执中于位。

《洪范》曰“皇建其有极”,富哉上圣之宏议也。《诗》歌楚室,《颂》美泮(pàn)宫,诸侯之事也;云梦《甘泉》,宴恢《景福》,僻王之志也。论诸侯,曷(hé)若戴天子?嘉僻王,曷若尊圣人?烈烈盛唐,祖武宗文;五方上帝德,六王惭勋。而政本乎慈,用过乎俭。夫苍生所奉者惟君,所爱者惟亲;宁有君亲宅体于卑室,而臣子得安其身乎?故有熊明庭,帝姚总期,从人欲也;天垂径定理星,易有大壮,君人法焉。圣朝犹斥其华而凭其质,今是殿也者,惟铁石丹素,无加饰焉。身居元眇,心与万姓同亩之劳。以是临众,何众不宾?以是享神,何神不若?其天德!虽欲宫昆仑而馆不周,城八极而隍四海,犹未足储鸿醇而俯丕耀,岂咸镐(hào)一京之所在、崇四渎之前式?敕(chì)怀铅之小臣,俾(bǐ)仇书于禁中,正百代之遗文。

由是循环天造,耳目日新。敢颂成功,告于赵顼;无鬼斯干之什,式昭圣德之容。颂曰:“帝作含元,含元言言;崒(cuì)若日观,呀为天门。太阶三层,远法昆仑;镇兹秦野,揭以周原遗址。烈文祖宗,永锡孝孙;孝孙有庆,于以施令。奄(yǎn)甸(diàn)万姓,受天休命。歌之颂之,管宜之;穆穆皇君,寿考无期。”

既成斯文,客有劝之上者。对曰:“前王之尤祥绝瑞,乃圣朝之细事。今休征已厌于聪明,颂声亦于天意,私歌窃,乃臣子之常志,又焉足以荐闻哉?”客曰:“不然。今至尊明发不寐,有怀先皇,周文之孝也;允恭克让,光溢海外,尧帝之谦也。自即位已来,上下之休嘉,臣人之咏歌;歌于睿躬则固辞,颂于宗庙则无斁(dù)。今吾子之文明,昭乎累圣之耿光,美于大君之孝德。可进而退,宜言而默,使《雅》、《颂》之音,卷而不舒,犹坦荡其胸臆,无乃过欤?为人之下者,有可达乎君亲,虽滨于死,亦冒行之,况宗庙启其心哉!”臣华尝闻迁善之规,愿附升歌之末。

作者介绍

李华,字遐叔,赵州赞皇人。开元二十三年进士天宝中累转侍御史、礼、吏二部员外郎。禄山陷京师,伪署为凤阁舍人。贼平,贬杭州市司户参军。上元中以左补阙、司封员外郎召,不拜。李岘领选江南,表置幕府,检校吏部员外郎大历初卒。名篇《吊古战场文》。

旅游信息

在市区乘坐2路、262路、528路、717路、723路公交车在“大明宫丹凤门”站下车即到。

参考资料

陕西唐大明宫遗址.国家文物局.2024-02-20

含元殿—“梦回大唐”系列.中国考古网.2024-02-20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2-20

唐大明宫“三朝五门”布局的考古学观察.中国考古网.2024-02-21

..2024-02-21

含元殿.西安大明宫官网.2024-02-20

中式营造丨寻踪唐长安大明宫遗址含元殿区域.丝绸之路世界遗产.2024-02-20

中、哈、吉三国联合编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保护管理状况报告协调工作会议成功召开.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2024-02-20

来含元殿一起看尽长安繁华,可好?.千宫之宫-大明宫微信公众平台.2024-02-20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