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艺术 :2008年陈聿东所著书籍

更新时间:2024-09-21 03:11

《国画艺术》对中国画的历史渊源、产生条件、画家生平、表现方法、创作特点以及绘画工具、材料和技法进行介绍和分析,力图使青年读者对中国绘画的审美追求和完美的意境表达有所感知。书中还注重对“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等富有民族艺术特征的创作思想和理念进行详论细述,重点介绍中国画善于将诗、书、画、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丰富画面、调动想象等高超的手法。在万紫千红的艺苑之中,中国画是一枝独秀的奇葩。在世界艺术之林中,中国绘画形成博大精深的体系,具有光辉灿烂的崇高地位。《国画艺术/艺术丛书》以促膝谈心、娓娓道来的笔触,引领读者在形式独特、风格鲜明、审美内涵深厚、艺术魅力永存的中国画艺术的殿堂里浏览、徜徉,充分领略和享受中国画的艺术美。中国画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从已知独幅的战国帛画算起,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中国绘画艺术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世界上独树一帜的风格,并对周围的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甚至西方的绘画也从中汲取良多。这一特色的形成,与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民族欣赏习惯以及传统学术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绘画有着深厚的审美内涵,人们欣赏中国绘画,不但可以了解许多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知识,而且在潜移默化之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获得美的享受。

基本介绍

内容简介

《国画艺术》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遴选从古至今近100位中国画画家的代表作品近300幅,并就画家和作品的艺术造诣、审美价值和杰出贡献一一详加评述、剖析。

作者简介

陈聿东,祖籍江苏靖江,1957年生于天津市。自幼从师王学仲教授研习诗词书画。1977年在英才美术学校学习。1983年毕业于天津外国语大学。198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86年7月到南开大学任教。1994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哈佛大学研修两年。现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教授、硕士学位研究生导师,加拿大国际东方学会会长。长期从事美术史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进行中国书画创作。讲授课程主要有“中国美术史”、“东西方艺术交流”等。1996年至1997年应邀赴美国长岛大学、堪萨斯大学讲学交流。 1997年参加国家“七五”规划重点学术科研项目《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的撰写工作。1987年应国家文物局邀请,参加龙门石窟佛教艺术遗迹的鉴定著录工作。近年出版的著作有:《印度艺术简史》(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外国美术通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中国美术通识》(合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名画鉴赏》(编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佛教文化百科》(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佛教与雕塑艺术》(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美术卷》(印度美术部分,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年版)等。发表的论文有:《贵霜时期的佛教雕塑》,《山东隋代石窟艺术探析》,《夜泊画集简述》,《范曾的历史人物画》,《希文忧乐关天下,屈子襟怀寄楚骚》,《拉吉普特的宫廷绘画》,《非洲艺术的语言》,《印度的断臂女神》等。

图书目录

一 欣赏中国画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画的工具和材料

三 中国画的装裱与画幅形式

四 中国画的审美特征

1.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感悟与立意

2.形神兼备 不似之似

——形象与写意

3.书画同源 墨分五色

——笔墨与赋色

4.计白当黑 虚实相生

——构图与布势

5.画中有诗 气韵生动

——意境与气韵

6.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文人画境界

五 中国画主要专业术语和流派

1.中国画主要专业术语

2.中国画主要流派

六 中国画发展史及作品欣赏

中国人物画发展史及作品欣赏

1.中国人物画发展史

(1)先秦及秦汉时期的人物画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

(3)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人物画

(4)宋、辽、金时期的人物画

(5)元、明、清及近现代的人物画

2.中国人物画欣赏

(1)《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战国帛画

(2)马王堆汉墓帛画

(3)《洛神赋图》 晋朝顾恺之

(4)《步辇图》唐阎立本

(5)《吴道子<送子天王图>》唐吴道子

(6)《虢国夫人游春图》唐张萱

(7)《簪花仕女图》唐周昉

(8)《重屏会棋图》五代周文矩

(9)《韩熙载夜宴图》五代顾闳中

(10)《卓歇图五代十国

(11)《朝元仙仗图》宋武宗元

(12)《听琴图》宋宋徽宗

(13)《清明上河图》宋张择端

(14)《秋庭戏婴图》宋苏汉臣

(15)《货郎图》宋李嵩

(16)《采薇图》宋唐朝

(17)《太白行吟图》宋梁楷

(18)《杨竹西小像》元王绎

(19)《铁笛图》明吴伟

(20)《孟蜀宫伎图》明唐寅

(21)《王时敏小像》明曾鲸

(22)《屈子行吟图》明陈洪绶

(23)《钟馗图》清高其佩

(24)《醉眠图》清黄慎

(25)《乾隆大阅图》清郎世宁

(26)《元机诗意图》清改琦

(27)《女娲炼石图》清任伯年

(28)《泰戈尔像》现代徐悲鸿

(29)《裸体》现代 林风眠

(30)《流民图》现代蒋兆和

中国山水画发展史及作品欣赏

1.中国山水画发展史

(1)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

(2)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山水画

(3)宋辽金时期的山水画

(4)元代的山水画

(5)明清及近现代山水画

2.中国山水画欣赏

(1)《游春图》隋展子虔

(2)《江帆楼阁图》唐李思训

(3)《明皇幸蜀图》唐李昭道

(4)《匡庐图》五代荆浩

(5)《山溪待渡图》五代关仝

(6)《潇湘图》五代董源

(7)《秋山问道图》五代巨然

(8)《高士图》五代卫贤

(9)《江行初雪图》五代赵斡

(10)《读碑窠石图》宋李成王晓合作

(11)《雪霁江行图》宋郭忠恕

(12)《溪山行旅图》宋范宽

(13)《秋江渔艇图》宋许道宁

(14)《早春图》宋郭熙

(15)《湖庄清夏图》宋赵令穰

(16)《潇湘奇观图》宋米友仁

(17)《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

(18)《万壑松风图》宋唐朝

(19)《江山秋色图》宋赵伯驹

(20)《四景山水》宋刘松年

(21)《踏歌图》宋马远

(22)《溪山清远图》宋夏

(23)《云横秀岭图》元高克恭

(24)《鹊华秋色图》元 赵孟频

(25)《富春山居图》元黄公望

(26)《渔父图》元吴镇

(27)《渔庄秋霁图》元倪瓒

(28)《青卞隐居图》元王蒙

(29)《华山图》明王履

(30)《风雨归舟图》明戴进

(31)《庐山高图》明沈周

(32)《渔乐图》明吴伟

(33)《真赏斋图》明文徵明

(34)《桃源仙境图》明仇英

(35)《昼锦堂图》明董其昌

(36)《华岳高秋图》明蓝瑛

(37)《黄山天都峰图》清渐江

(38)《苍山结茅图》清髡残

(39)《夏山过雨图》清龚贤

(40)《溪山红树图》清 王■

(41)《湖天春色图》清吴历

(42)《山水清音图》清石涛

(43)《采菱图》清金农

(44)《海上三山图》清袁江

(45)《西小景》现代黄宾虹

(46)《黄岳雄姿》现代刘海粟

(47)《长江万里图》现代张大千

(48)《江山如此多娇》现代傅抱石关山月

(49)《山村飞瀑》现代李可染

中国花鸟画发展史及作品欣赏

1.中国花鸟画发展史

(1)先秦至隋唐的花乌画

(2)五代十国、宋、元时期的花鸟画

(3)明清及近现代的花乌画

2.中原地区花鸟画欣赏

(1)《照夜白图》唐韩干

(2)《《五牛图》》唐 韩混

(3)《写生珍禽图》五代黄筌

(4)《雪竹图》五代徐熙

(5)《山鹧棘雀图》宋 黄居案

(6)《写生蛱蝶图》宋赵昌

(7)《双喜图》宋崔白

(8)《枯木竹石图》宋苏轼

(9)《墨竹图》宋文同

(10)《宋李公麟五马图卷》宋李公麟

(11)《芙蓉锦鸡图》宋赵

(12)《四梅图宋扬无咎

(13)《出水芙蓉图》宋吴炳

(14)《墨兰图》宋郑思肖

(15)《元王冕墨梅图卷》元王冕

(16)《双鹤图》明边文进

(17)《鹰击八哥图》明林良

(18)《桂菊山禽图》明吕纪

(19)《墨葡萄图》明徐渭

(20)《孔雀图》清朱耷

(21)《出水芙蓉图》清恽寿平

(22)《双雀爱梅图》清华大学

(23)《兰竹图》清郑

(24)《松鹤延年图》清虚谷

(25)《古柏图》清赵之谦

(26)《桃实图》清吴昌硕

(27)《荷蛙图》现代齐白石

(28)《枫鹰图》现代高剑父

(29)《奔马》现代徐悲鸿

(30)《映日荷花图》现代潘天寿

文摘内容

一 欣赏中国画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作为一门民族艺术,它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它深深地扎根于华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之中,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融会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素养、审美意识、思维方式、美学思想和哲学观念的完整的艺术体系,创造了辉煌的民族绘画史,成为我们民族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最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

在历史的长河中,杰出的画家犹如璀璨群星,闪耀着夺目的光芒,留下的无数旷世杰作,像一座座高峰,巍然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中国艺术所独具的魅力,不仅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引以为豪,也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瞩目和喜爱。

从艺术的历史发展看,人类作为审美主体,不仅创造了重要的审美对象即艺术美,而且凭借艺术美反过来又促进了自身审美素质的提高。一件优秀的艺术品可以促成和引发了解艺术而且能够欣赏美的公众的凝聚,同时又由于欣赏者的参与,使艺术的精神内涵在原作的客观基础上得到不断丰富和发展。

欣赏,是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理解和评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赏者从对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出发,思维和情感产生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个过程既受到艺术品本身形象和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对艺术形象加以想象、补充和丰富,因而也就出现了欣赏上的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幅作品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结论。金陵八家之一的龚贤曾说:“作画难,而识画尤难,天下之作画者多矣,而识画者几人哉?”中国画之所以被称为“易学难懂”,就是因为它的学习可以从程式人手,有规则,有程序,并确有实效。但初学者往往对程式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因为缺乏鉴赏能力。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