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鳞鱚 :鲈形目鱚科的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9:54

多鳞鱚(学名:Sillago sihama)是鱚科、鱚属的一种鱼类。体呈长圆柱形,略侧扁,由第一背鳍向前有长而尖之头部,向后有逐渐纤小之尾部。口小,开于吻端,上下颌和锄骨上有带状细齿,但口盖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主鳃盖骨小,有一短棘;前鳃盖骨后缘垂直,平滑或略有锯齿,下缘水平。鳃膜在头侧与另一侧会合。体被小形栉鳞,鳞片易脱落;颊部具鳞2列,皆为圆鳞;侧线完全,呈单一列,略形弯曲,侧线鳞数67-72,侧线上至背鳍起点鳞列数5-6。具两枚背鳍,第一背鳍具XI硬棘;第二背鳍I硬棘,20-23软条。臀鳍有II弱棘𩽾𩾌,21-23软条,与第二背鳍相对;腹鳍正常,其外缘硬棘不鼓起;尾鳍后缘截平或浅凹。鳔发达,前端有一向前延伸物,并各有一条管状延伸物向鳔两侧延伸至后部,其上布满血管;后端分叉为二。脊椎骨数:腹椎14,血道弓门2-8,尾椎12-18,共34。头部至体背侧土褐色至淡黄褐色,腹侧灰黄色,腹部近于白色。各鳍透明;背鳍软条部具不显黑色小污点;胸部基部无黑斑。

多鳞鱚为沿岸的小型鱼类,主要栖息于泥沙底质的沿岸沙滩、河口红树林区或内湾水域,甚至淡水域。当遇到危险时会将自己埋藏在沙中。主要摄食多毛纲长尾𫛭类、端足目、糠虾类等。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红海南非,东至新几内亚岛,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亚。在中国分布于渤海河北省天津市沿海从北到南均有)、黄海东海南海,在台湾分布于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沿海。

形态特征

成鱼

背鳍Ⅺ,Ⅰ-21~22;臀鳍Ⅱ-22;胸鳍16;腹鳍Ⅰ-5;尾鳍17。侧线鳞。体长为体高6.3~6.7倍,为头长3.6~3.7倍。头长为吻长2.3~2.6倍,为眼径5.1~5.7倍,为眼间距4.1~4.5倍。

一般体长为135~165毫米,体重25~45克,大者可达250毫米。体略呈圆柱形,稍侧扁;背腹面皆圆钝;尾柄短而侧扁。头中等大,两侧及腹面均宽平。吻长等于或长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距鳃盖后上角较距吻端为近。眼间隔小于或等于眼径。鼻孔2个,紧相邻,位于眶前缘。口小,上颌骨完全被于眶前骨下。下颌较上颌稍短。两颌牙细尖呈带状,犁骨具绒毛牙,腭骨及舌上均无牙。前鳃盖骨边缘平滑,鳃盖骨有一扁棘。鳃耙短小3~4+6~10枚,排列疏松。

体被薄栉鳞,极易脱落,颊部具鳞3行,鳃盖部头部被小鳞。侧线与第一背鳍间鳞片有5行。侧线完全而较平直。

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具11根鳍棘,其起点位于胸鳍基后上方,鳍棘柔软,向后逐渐减短;第二背鳍具1根鳍棘,22根鳍条,其基底长约为第背鳍基底的2倍。臀鳍具2根鳍棘,22根鳍条与第二背鳍同形。胸鳍位低。腹鳍位于胸鳍下方,与胸鳍约等大。尾鳍浅凹形。生活时体背部呈浅黄色,腹部色浅。

幼鱼

初孵仔鱼,全长1.56~1.64毫米,肌节16+18=34对,卵黄表面龟裂不规则,油球在卵黄囊后端下缘,消化道形成,前端开始膨大,直肠尚未开口于体外。孵化后31小时的仔鱼全长2.45毫米,口窝明显,胸鳍芽出现,尾部鳍膜弹性丝为12条,消化道下壁出现一排小星状黑色素细胞。孵化后98小时仔鱼全长2.65毫米,卵黄和油球全部被吸收。

生活习性

多鳞鱚为为近海小型鱼类。喜栖息在水质澄清浅水沙质海底屮下层,也可进入淡水。长江口较常见。东、黄海鱼群索佴期为7~10月,10月中旬前后逐渐移向深水,12月中旬前后进入越冬场越冬场在济州岛西南80~100米海域,越冬期1~3月,3月下旬向西南移至舟山群岛附近产卵,产卵后分散索饵并随水温降低而渐移向越冬场。

当遇到危险时会将自己埋藏在沙中。主要摄食底栖动物,如长尾𫛭类、歪尾类、多毛纲瓣鳃纲、短尾类、端足目糠虾类和樱虾类等。其摄食强度季节变化不大。

年龄结构较简单,以1、2龄鱼为主,分别占3.8%和221%,3龄和4龄鱼分别为3.4%和0.7%。当年生幼鱼9月下旬体长为42~80毫米,平均为68毫米,平均体重3.2克,至型年5月体长为76~137毫米,平均为121毫米,体重为6.5~32克,平均为19克,满1龄后生长趋缓慢。

分布范围

海域范围:分布于印度洋至西太平洋,西起红海南非,东至新几内亚岛,北至日本,南至新加勒多尼亚。在中国分布于渤海河北省天津市沿海从北到南均有)、黄海东海南海,在台湾分布于南部、西部、北部及澎湖沿海。

国家地区: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文莱柬埔寨、中国、吉布提埃及厄立特里亚法国南部领土(莫桑比克海峡群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以色列、日本、约旦肯尼亚、韩国、朝鲜、科威特马达加斯加马来西亚、莫桑比克、缅甸、新喀里多尼亚、阿曼、巴基斯坦巴布亚新几内亚菲律宾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舌尔新加坡所罗门群岛索马里南非斯里兰卡坦桑尼亚泰国东帝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越南也门

繁殖方式

1龄大量成熟,2龄全部达成熟。初始成熟最小体长,雌鱼为97毫米、雄鱼为86毫米。体长102~180毫米个体,绝对生殖力波动于2900~35300千粒。渤海产卵期为6~8月,盛期为8月,卵子分布区表层水温为26.5~29.0℃、盐度为30.00~32.50‰。受精卵在水温20.8~20.5℃、盐度为29.80‰条件下,经37小时仔鱼全部孵化。卵为分离球形浮性,卵径0.59~0.68毫米,油球1个、球径0.17~0.19毫米,受精后25小时胚体绕卵黄3/4。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5年ver3.1)——无危(LC)。

主要价值

高级食用鱼,具有经济价值,常为底拖网、流刺网捕获,也是滩钓的重要对象之一。肉白味美,主要作鲜销,少量制成咸干品。一般都沾粉油炸而食,味道鲜美。肉性平、味甘,功能健脾、利水消肿,富含脂肪酸,可作提制FPA和DHA的较好原料。

参考资料

Silver Sillago.IUCN Red List.2024-07-24

物种详细信息-Sillago sihama (Forsskål, 1775).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7-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