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北方战争 :俄罗斯与瑞典发生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3-08-15 17:43

大北方战争(Great Northern War),发生于1700至1721年,是俄罗斯帝国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及与瑞典王国争霸的战争,史称“第三次北方战争”。

在“大北方战争”中,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CharlesXII)率军侵入波兰,废黜奥古斯特二世,扶持斯坦尼斯瓦夫一世(StanisławILeszczyński)为波兰国王。1709年,沙皇彼得大帝(PeterI)率军在波尔塔瓦(Połtawa)彻底打败瑞典军队。“波尔塔瓦会战”成为欧洲历史的转折点。自此,瑞典从欧洲列强的名单中消失,俄罗斯则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同年,奥古斯特二世在俄国的帮助下夺回王位。尽管如此,波兰已元气大伤,逐渐成为俄国的附庸。1721年,俄国取得北方战争的胜利,成为波罗的海最高主宰者。同年,俄国和瑞典芬兰签订《尼斯塔德条约》(PokójwNystad),波兰虽为战胜国,却被拒之门外。由于长期战乱导致波兰全国人口减少近30%,经济凋敝,万业萧条。

战争背景

在1560至1658年间,瑞典形成了一个以芬兰湾为中心的波罗的海帝国,包括卡列利阿,因格里亚,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在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在德意志也得到了大片领地,包括西波美拉尼亚,维斯马,不来梅公国和费尔登。同时瑞典还征服了丹麦挪威在松德海峡以北的领地。

这些胜利可能要归因于训练有素的军队,尽管其规模相对较小,但是比大多数欧陆军队专业化程度高得多。尤其是其专业军事训练使得其可以维持高比例的小型火枪队。但是由于战争费用不能由占领区提供,瑞典最终证明不能在旷日持久的战争中维持其军队。

大动乱期间外国对俄罗斯的干涉使瑞典在《斯托尔博沃条约》(1617)大有斩获。该条约剥夺了俄国通往波罗的海的直接出海口,意味着俄国从此不再有挑战瑞典地区霸权的实力。

俄罗斯的命运在17世纪后半叶得到了逆转,尤其是在彼得大帝即位后,他一直寻求夺回之前的损失并重建在波罗的海的地位。

17世纪90年代末,探险家约翰·帕特库尔通过《普列奥布拉任斯科耶条约》成功将俄罗斯,丹麦萨克森公国结成联盟,三国于是于1700年发动了俄国北部战役

军事力量

瑞典

14岁的卡尔十二世于1697年继承了瑞典王位。从先王手中,他成为了瑞典帝国的专制君主。查理十二世试图使帝国远离战争,专注于诸如裁减军队和国家改革,加强了君主的地位和帝国的军事力量。查理十二自视为中世纪骑士,以其强烈的公正感和对巴洛克式生活,包括饮酒,奢侈品和使用法语的厌恶闻名。他致力于废黜他认为由于背弃信义而不值得成为国王的对手,多次拒绝议和的机会。

这种态度有人尊敬,也有人认为疯狂,而且直到这时,1718年杀死他的那颗子弹是从什么方向射来的仍不清楚。战争期间,除查理十二世外,最重要的瑞典指挥官就是他的密友卡尔·古斯塔夫·雷恩斯克雷德,还有马格努斯·斯坦博克和亚当·路德维希·列文霍普。

卡尔十二世的表兄,荷尔斯坦因-戈托普公爵弗雷德里克四世于1698年迎娶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一的女儿海德薇格·索菲亚。他的儿子,自1702年成为继承人的查理·弗里德里克在查理十二死后对瑞典王位提出要求,但是被迫屈服于乌尔里克·埃莱奥诺拉的要求。他娶了彼得大帝的女儿,安娜·彼得罗芙娜。

伊万·马泽帕原是站在彼得大帝一方的哥萨克骑兵首领,但是于1708年投靠查理十二世。他于1710年死于奥斯曼帝国

反瑞联盟

彼得一世于1696年继承费奥多尔·罗曼诺夫成为沙皇,在对西欧的考察归来后,继续推进先王已经开展的改革,将俄罗斯转变为一个拥有之前三倍领土的近代化帝国,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黑海里海的通道。俄罗斯方面最重要的指挥官,除彼得外还有亚历山大·缅什科夫和鲍里斯·施兰梅特夫。

卡尔十二世的一个表兄,萨克森公国选帝侯强人奥古斯特在1696年扬·苏比 斯基去世后得到了波兰王冠。他的生活是巴洛克式的,将首都德累斯顿建设为世界闻名的巴洛克城市,而且他有上百个孩子。但是他将波兰立陶宛联邦改组为绝对君主国的努力失败了。他1698年9月在计划进攻瑞典时与彼得大帝在帕拉瓦的会面。以浮华堕落闻名,他的绰号来自于他体魄强健。

查理十二世的另一个表兄,丹麦-挪威王国国王弗里德里克四世于1699年继承克里斯蒂安五世,继续推行其反瑞政策。在1700年的挫折后,他专注于将国家改组为绝对君主国,正如瑞典的查理十一已经完成的那样。他没能实现收复在17世纪割让给瑞典的丹麦东部省份,也没能在1715-1720年间保住瑞属波美拉尼亚北部和丹麦。但是他结束了瑞典对丹麦南方的威胁和瑞典海峡通行税的豁免权。

弗里德里克·威廉一世作为勃兰登堡侯爵选帝侯和普鲁士国王参加了战争——他于1701年取得了王位。他致力于勃兰登堡州的一贯目标:夺取奥德河口以为勃兰登堡核心区域获得波罗的海入海口。布伦瑞克-吕内堡选帝侯,1714年后的大不列颠岛爱尔兰国王,汉诺威王国王朝的乔治一世也抓住这个机会使他内陆的德意志领地与北海相连。

军队规模

1700年,卡尔十二世以常年训练为基础维持着一支77000人的常备军,但是1707年之前,尽管有损失,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至少12万。

俄罗斯有能力动员一支庞大的军队,但是无法同时将其投入行动。俄罗斯的动员体系效率也很低下,而且这个急剧扩张的国家必须四处设防——卫戍部队需要维持,而战争也开支巨大。覆盖俄国全境的总动员是不现实的。彼得大帝尽力将军队的士气提升到瑞典军队的水平。

丹麦在入侵荷尔斯坦因-戈托普时动用了2万人,在其他战区还有其他部队。波兰萨克森公国共动员了至少10万人。

战争过程

里加和纳尔瓦

丹麦-挪威国王弗里德里克四世率先向丹麦以南的瑞典同盟荷尔斯坦因-戈托普发动进攻。

1697年,丹麦军队已经摧毁了戈托普的几座要塞。

1700年3月,一支丹麦军队再一次侵入并围攻特宁。与此同时,强人奥古斯特的军队也向瑞属立窝尼亚进军,夺取了杜纳明德并围攻。之前对里加的围攻早在1699年12月已经开始。

瑞典国王查理十二最初关注丹麦的进攻。瑞典海军突破了丹麦在海峡的封锁,并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附近部署了一支军队。这次奇袭和海上的压力迫使丹麦-挪威于1700年8月签署《特兰文达尔条约》退出战争。

卡尔十二世得以迅速在波罗的海东岸部署军队,对付剩下的敌人:除了在立窝尼亚的强人奥古斯特,还有正在途中的俄罗斯沙皇彼得大帝入侵因格里亚的军队,后者于10月开始围攻纳尔瓦。11月,俄军与瑞军相遇,俄国在第一次纳尔瓦战役中惨败。

瑞典签订《特兰文达尔和约》并在纳尔瓦取得胜利后,第一次反瑞同盟破裂,瑞典首相本尼迪克特·奥克森斯蒂热纳将法国和海上强国,在西班牙继承战争爆发前夕对瑞典的广泛支持,视为结束战争的最好时机,查理也成为欧洲的仲裁者。

波兰与立陶宛

查理十二随后转向南方对抗最后一个未被击败的对手——萨克森公国选帝侯,波兰国王和立陶宛公爵强人奥古斯特。

查理进入波兰立陶宛联邦英国后,于1702年在科里佐战役中,决定性的打败了萨克森-波兰联军,使他得以迫使奥古斯特退位,让他最欣赏的候选人斯坦尼斯瓦夫·拉斯琴斯基于1704年即位。

奥古斯特积极反抗,但是于1706年再一次在弗罗施塔特战役中惨败,迫使他于同年签订了《阿尔特兰施塔特条约》。

波罗的海之争

俄罗斯与波罗的海诸省

纳尔瓦战役彼得大帝的一次重大挫折,但是查理十二军队转移向萨克森公国波兰-立陶宛使他有机会恢复力量并占据波罗的海诸省。

俄国1703年在伊萨斯特法和诺特贝格(什利斯谢尔堡)的胜利打通了至因格里亚的通道,在那里彼得建造了新首都圣彼得堡。他开始建设海军和以训练使用火器的步兵为基础的近代化陆军。

1707年,彼得一世提出归还除圣彼得堡和涅瓦河沿线的所有占领区,但是查理十二拒绝了。他从萨克森移军俄罗斯。虽然他的目标是莫斯科,他的军队力量被寒冷的天气和彼得的焦土政策大大损耗。正当主力向南前往乌克兰修养时,他们的一支携带大量给养的增援部队在莱斯纳雅被拦截消灭,瑞典的盟友伊万· 马泽帕在巴图扬也遇到了同样的命运。查理在波尔塔瓦会战中被彼得率领的人数占优的军队击溃,本人流亡奥斯曼帝国,败军在佩罗沃洛查投降。

这次惨败并没有结束战争,尽管此役之后瑞典败局已定。丹麦萨克森公国重新加入战争,强人奥古斯特通过鲍里斯·库拉金的政治活动重登波兰王位。彼得继续在波罗的海征伐,最终还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

1710年,俄军占领了里加和塔林。波罗的海诸省在爱沙尼亚和立窝尼亚投降后并入俄罗斯帝国

同盟的建立

新反瑞同盟的建立

波尔塔瓦战役之后,彼得大帝与强人奥古斯特在签订《索恩条约》(1709),丹麦-挪威的弗里德里克四世与强人奥古斯特在《德累斯顿条约》(1709),俄罗斯与丹麦-挪威在后来的《哥本哈根条约》后分别结成同盟。在《汉诺威条约》(1710)中,布伦瑞克-吕讷堡与俄国结成同盟,选帝侯后来成为乔治一世。1713年,勃兰登堡-普鲁士与俄国在《施威德特条约》结成同盟。

同时,大不列颠岛国王,汉诺威王国的乔治一世于1715年达成了三项同盟:《1728年柏林条约》与丹麦-挪威,《斯德丁条约》与勃兰登堡-普鲁士,还有《格赖夫瓦尔德条约》与俄国。

奥斯曼帝国

在军队投降后,瑞典国王查理十二世和一些士 兵逃往奥斯曼帝国,在班德尔附近建立了殖民地

彼得大帝要求驱逐卡尔十二世,在苏丹艾哈迈德三世拒绝后,就决定入侵奥斯曼帝国强迫其同意。但是俄军被优势土军堵截在普鲁特河。彼得大帝成功撤退,割让了几块领土并承诺从神圣罗马撤军,允许查理十二世回到瑞典。这些条款载于《亚得里亚堡条约》(1713)中。

但是查理十二世似乎没有兴趣回国,相反,在殖民地建立了朝廷并试图说服苏丹联合瑞典进攻俄罗斯。苏丹拒绝了,撤销了之前对查理慷慨的招待,于1713年在卡拉布里克逮捕了他。

查理十二世后来被囚禁在帖木儿塔什和德莫提卡,之后他放弃了在奥斯曼帝国的领地,花了14天回到瑞典

1710~1716

1710年,在波兰的瑞典军队在联军的追赶下撤退到瑞属波美拉尼亚。

1711年,斯特拉尔松遭到围攻。但是瑞典的援军拯救了该城,保住了波美拉尼亚口袋,之后向西在加德布施战役中击败了联军。在联军追赶下,瑞军被困住并在托宁围城战中投降。

1714年,查理自奥斯曼帝国回国,于11月到达斯特拉尔松。在附近已 经被瑞典的格赖夫斯瓦尔德彼得大帝与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刚刚在10月结成同盟。之前作为中立势力参加波美拉尼亚战役的勃兰登堡-普鲁士于1715年夏天向瑞典宣战,正式加入联盟。

查理当时是在与整个欧洲北部作战,斯特拉尔松在劫难逃。查理在这里待到1715年12月,在城破几天前逃离。

1716年维斯马投降后,瑞典所有的波罗的海和德意志领地都丧失了。

1716~1718

查理十二自奥斯曼帝国回国并重掌军事大权后,他于1716年2月发动了两次挪威战役,以迫使丹麦-挪威单独和。进一步他还试图阻止大不列颠岛——其国王乔治一世作为汉诺威王国公爵时就已经在与瑞典作战——获得通往波罗的海的通道。

查理十二还与英国的詹姆斯二世党人谈判以寻求盟友。这导致大不列颠于1717年向瑞典宣战。

在1718年11月30日查理十二在围攻挪威的弗雷德里克斯坦时被射杀后,挪威战役停止了,军队也撤回国内。他的妹妹乌尔里克·埃莱奥诺拉随后即位。

1713~1721

1714年,彼得的舰队在汉科半岛附近成功俘虏了瑞典海军的一支分遣队,这是俄国海军的第一次胜利。俄军在1713-1714年占领了芬兰大部,其中维堡早在1710年已经被占。芬兰军队的最后一次出场是在1714年初伊索库洛,奥斯托伯森纳的纳普尔战役中。

俄军1714~1721年对芬兰的占领被称作“大仇恨”时期。

战争结果

查理十二死前,反瑞典同盟在如何填补被击败的瑞典军队撤出后,留下的权力真空问题上的意见分歧,已经日益明显。乔治一世和弗里德里克四世都渴望在北德意志建立霸权,而强人奥古斯特则关心弗雷德里希·威廉一世对波罗的海东南海岸的野心。其军队遍及波罗的海沿岸的彼得大帝已经获得了中欧东部的霸权,并且寻求在西至梅克伦堡建立海军基地

1719年1月,乔治一世,强人奥古斯特和 皇帝弗朗西斯一世在维也纳达成条约,致力于将俄罗斯边境恢复到战前状况。

汉诺威王国大不列颠岛勃兰登堡-普鲁士随后在1719年和1720年初的《斯德哥尔摩条约》中与瑞典单独媾和,瓜分了瑞典在北德意志的领土。法国外交官在谈判过程中进行调停,以阻止瑞典在波罗的海南岸势力的彻底崩溃,并成功使瑞典保有维斯马和瑞属波美拉尼亚北部。汉诺威得到了瑞属的不来梅费尔登,勃兰登堡-普鲁士则合并了瑞属波美拉尼亚的南部。

除反瑞典同盟的对手外,瑞典内部也发生了荷尔斯坦因-戈托普公爵查理·弗里德里克和黑森-卡塞尔的弗里德里克一世对王位的争夺。戈托普派被压倒了,而乌尔里克·埃莱奥诺拉于1720年5月将权力交给她的丈夫弗里德里克一世。在与丹麦达成和议后,反瑞典同盟就已经土崩瓦解了,丹麦不再以军事地位要求收复海峡对面的东部省份。但是弗里德里克一世还是放弃了对荷尔斯坦因-戈托普的支持,该地归丹麦控制而北部成为附庸,还放弃了 瑞典海峡通行税的豁免权。

1720年6月在弗雷德里克堡达成了条约。

在与汉诺威大不列颠岛勃兰登堡-普鲁士丹麦-挪威分别达成和议后,瑞典希望维也纳派和法国的反俄情绪最终可以帮助它恢复俄占得东部省份。但是由于大不列颠和法国的内部矛盾,这没能实现。

战争最终在瑞典与俄罗斯于1721年8月30日签订《纳斯塔德条约》后正式结束。芬兰归还瑞典,而瑞属爱沙尼亚,立窝尼亚,因格里亚,凯克斯霍姆和卡累利阿大部割让给俄国。瑞典对该结果的不满导致在下一个世纪中它对俄国发动了多次收复失地的战争,包括1741~1743年的瑞俄战争和古斯塔夫三世的俄瑞战争

萨克森公国波兰立陶宛联邦和瑞典没能达成了正式的和平条约,他们恢复了1660年结束第二次北方战争的《奥利瓦条约》。

瑞典此次丧失了几乎全部在17世纪得到的海外领地,失去了大国地位。

俄罗斯得到了波罗的海周围的领地,成为了东欧最强大的国家。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