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雅 :中国第一部按照义项编排的综合性辞书

更新时间:2023-05-17 21:37

《尔雅》最早收录于《汉书·艺文志》,编撰时间与编撰人均未记载。《尔雅》是现存最早的一部按义项编排的综合性辞书,被称为是“辞书之祖”,从编内容上来说,《尔雅》又是一部详备的训工具书。《尔雅》共十九篇,集中解释先秦古籍词语,内容丰富,词语涉及范围广。南宋时《尔雅》被列入十三经,是历代儒家学者推崇的经典之作。《尔雅》所包括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涉及训诂学词汇学、词典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作为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完备的汉语词典,《尔雅》在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中都有着极高的价值。同时,其编撰内容和体例影响了中原地区历朝历代的辞书编撰及训诂学研究工作,之后《尔雅》还逐渐传入到了日本朝鲜等地,对东亚地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成书考

《尔雅》的作者和成书年代,并无确切文献记载,历朝历代学者们的说法均不相同。目前有以下七种主流观点:第一,为西周周公所作。即《尔雅》成书于西周时期,是周公或其门人所作。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以三国时期的张揖晋朝郭璞唐朝陆德明等为主,他们认为周公德才兼备,政治勤勉,编撰《尔雅》一书,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字词意义,以此规范礼制,引导百姓,传于后嗣。第二,为孔子所作,即《尔雅》成书于春秋末年。持这种观点的以清代陈玉澍为主,这一观点支持者少,可信度也较低。第三,为孔子门人所作,即《尔雅》成书于战国初期,这一观点最先由汉代郑玄提出,刘勰扬雄等也持赞同意见,近代语文学大家黄侃也认为《尔雅》“成书自孔徒”。

第四,为战国末年齐鲁儒生所作,即《尔雅》成书于战国末年。提出这种观点的主要是近代学者赵振铎何九盈,他们认为《尔雅》在战国末期就已经基本成型了,而且是齐鲁地区的儒生们共同编撰而成,到汉代时可能会有增补。第五,为秦汉间儒生所作,即《尔雅》成书于秦汉之间,这一说法说由欧阳修首先提出。第六,为西汉时期儒生所作,即《尔雅》成书于西汉时期,宋代的叶梦得郑樵朱熹等持此观点。到近代康有为提出《尔雅》是西汉刘歆伪造,梁启超则完全否定了周公说和刘伪造说,认为是汉代叔孙通所作,近代学者周祖谟则认为《尔雅》成书于刘彻之后,刘欣之前。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虽然都将《尔雅》的成书时间聚焦在西汉时期,但具体的编撰者和编撰时间却又各有不同。第七,《尔雅》非一人所作,而是经多人增删修改后成书,这种观点亦多是近代学者持赞成态度。

除此之外,《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还有数种说法,此七种说法最为主流,支持者也较多。宋以前周公说和孔子门人说影响比较广泛,宋以后战国末年说和秦汉儒生说的支持者较多。目前学术界多赞同《尔雅》成书于战国末期,首先,根据新出土的湖北战国墓葬增乙侯墓中的出土文献,和对比《尸子》中的类似内容,可以发现《尔雅》的成书要晚于《尸子》,《尸子》的作者是战国中期人,那么《尔雅》应该是成书于战国中期之后了。其次,刘彻时期犍为文学就已经为《尔雅》作注,司马迁在作《史记》时就根据《尔雅》的训释改写了《尚书》词语,到西汉文帝时期也已经设置了尔雅博士的官职,因此《尔雅》在武帝之前就应该已经成书了。但只是从具体内容、社会背景及语言学的发展上认为这一说法可信度较高,并没有确凿的证据支持,因此不可下确切结论。目前,碍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尔雅》的作者及成书年代并不能最终定案,还有赖于之后进一步的文献搜集和考证工作。

书名

《尔雅》的书名含义,后人依然是各抒己见,各执一词。最早是汉代刘熙释名》中提出的近正说,即“尔,近也。雅,正也。”“雅言”就是“正言”,即规范、正确之言,“近”有接近之义,“近正”就是接近规范之言的意思。近正说是现在普遍赞同和使用的《尔雅》书名解释。首先,刘熙生活的时代最早,越接近成书年代,词义的差距也就越小。其次,从含义上解释,《尔雅》的撰写就是为了规范、统一语言,便于人们的交流,因此,从时代和词语的解释上看,近正说都是最合适的说法。

除此之外,还有归正说、近夏说、近古说、今古说、明雅说等数种说法。归正说即认为“尔”应当解释为“归于”之义,归正就是让语言归于统一。近夏说是黄侃在近正说的基础上提出,古时候“雅”“夏”二字是互通的,“雅”是“夏”的假借字。近古说延续了刘熙提出的“尔,近也。雅,正也”,但是“正”是“谊古”之义,即尔雅为“近古”之义。今古说依然延续刘熙的说法,但认为“近”有“今”之义,“雅”有“古”之义,两个词分别指时间的近和远,尔雅即解释古今语言中的异同。明雅说是马文熙在《\u003c尔雅\u003e名义再研究》中提出的,“尔”有“明”的含义,尔雅即彰明雅言。

篇数

汉书·艺文志》最早收录《尔雅》,记载为三卷二十篇,但是目前的传本仅十九篇。这种流传的差异,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第一,《尔雅》有《序篇》一篇,加上现在流传的十九篇,刚好二十篇,这种说法没有文献支持,难以断定。第二,《尔雅》中的《释诂》一篇原本分为上下两篇,这一说法由北宋邢昺首先提出,但根据现存唐本和宋本,《释诂》篇并无上下两篇,均只作一篇,可见这种说法也缺乏文献佐证。第三,《尔雅》原本有《释礼》一篇,或在《释乐》篇之后,或和《释天》篇合并,说法众多,但是均无依据。以上三种说法,证据均缺乏,在没有新的文献资料情况下,还无法考证篇数在流传过程中的改变情况及改变原因。

内容

《尔雅》目前仅存十九篇,分别是《释故》《释言》《尔雅·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尔雅》作为一部先秦典籍,其训释容量是比较大的,全书共有字10791个,收录词语4300多个,训释条目2219个,几乎涵盖了当时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疑难词语与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词语。

《释故》《释言》《释训》三篇释方言、古语及疑难词语。《释故》篇多是一词解释多词,如“如、适、之、嫁、、逝,往也。”《释言》篇多是一词释一词或一词释两词,如“爽,差也。”“靡、罔,无也。”《尔雅·释训》篇多是解释双音连绵词,如“明明、斤斤,察也。”

《释亲》篇主要是解释亲属名词,如“父为考,母为妣。父之考为王父,父之妣为王母。王父之考为曾祖父王父,王父之妣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为高祖王母。”《释宫》篇主要解释宫室、建筑类名词,如“东西墙谓之序。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释器》篇主要解释农具、渔具、服饰、车马等日常用品,如“谓之罗。鱼罟谓之。”《释乐》篇主要解释乐器,如“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五篇主要是解释自然界中的天地、山川和草木和河流,如“暴雨谓之涷,小雨谓之,久雨谓之淫,淫谓之霖。”《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主要解释植物类及动物类名词,如“鱼枕谓之丁,鱼肠谓之乙,鱼尾谓之丙。”后十六篇内容涉及生活日常、仪礼制度、生物科学等方面,是一部收集了专科词语的综合性词典。

《尔雅》在词语训释上的分类是非常系统的,十九篇之间是由易到简的过程。黄侃提出:“上篇释《诂》《言》《训》《亲》,最易;中篇释《宫》《器》《乐》《天》《地》《丘》《山》《水》,较难;下篇释《草》《木》《虫》《鱼》《鸟》《兽》《畜》最难。”前三章为“一般词语”训释,后十六章为“专业词语”训释。“一般词语”的训释会把意义相同的字词放在一个词条之下,或者是并列排序。“专业词语”的训释则是按照礼仪制度、天文地理、植物动物来编排,这种编排顺序体现了先秦时期对“礼”文化的重视程度,血缘亲属为首,所居宫室及弹奏乐器次之。又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中天地自然的敬畏尊重,天地、气候时令为首,山水、动物和植物次之,在内容上很像现在的百科全书

训释方式

《尔雅》是一本专门的训诂学著作,其训释方式包含在训诂学科之中。传统训诂方式有形训、声训和义训三种,《尔雅》在训释时已经使用了两种,即义训和声训。《尔雅》大部分词条都是以义训为主的,即以义释义,如“寿星,角亢也。”(《释天》)义训中又有合训、互训、递训、分训等多种不同的形式:

合训即数个词用一个词训释,如“粤、于、爰,曰也。”(《释故》)

互训即两个词互相解释,如“亮,右也。右,亮也。”(《释诂》)

递训即词语递相训释,如“流,覃也。覃,延也。”(《释宫》)

分训即一个词语用数个词语训释,如“休,美也。休,息也。”(《释诂》)

声训即以声释词,这类情况在《尔雅》中较为罕见,如“鬼之为言归也。”(《尔雅·释训》)

历代注本

汉魏五家注本

汉魏五家注分别是犍为文学注、刘歆注、樊光注、李巡注和孙炎注,汉魏五家注本后世均已亡佚,无从见其全貌。最早为《尔雅》作注的是犍为文学,后世的文献记载中多有提及,相传作注者为刘彻时人,具体情况已无从考证。西汉时期刘歆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供书》收《尔雅刘氏注》一卷,黄爽《汉学堂丛书》收刘歆《尔雅注》一卷。东汉时期樊光注,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輯佚书》中有辑本《尔雅樊氏注》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中有辑本樊光《尔雅注》一卷,朱彝尊《经义考》辑有樊光注佚文。东汉末年李巡注,清马国翰《王函山房辑佚书》中有《尔雅李氏注》三卷,黄奭《汉学堂丛书》有李巡《尔雅》注一卷,王仁骏《十三经汉注》有《尔雅李氏注》一卷。三国时期孙炎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尔雅孙氏注》三卷,《尔雅孙氏音》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有《尔雅音注》一卷,王仁骏《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有《尔雅孙氏注》一卷。

郭璞《尔雅注》

晋朝时期郭璞所作《尔雅注》集汉魏西晋时期注本之大成,是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尔雅》注本,也是在清代之前各种注本中影响最大的。郭璞的《尔雅注》可以在历史长河中流传至今,其流传程度及重要性可见一斑。郭璞《尔雅注》更详细的解释了《尔雅》中的词义,注明了读音,校勘了文字,还阐释了《尔雅》体例。其注释极具特色,首先广泛征引文献,经传、诸子、史书、小学类书、当时律令全部都有涉猎;其次保留了很多晋代的口语词,用今语去释古语;最后,郭璞的注能够详细分析释义条目中字词间的复杂关系,用辩证的思维去重新解释训诂条例。郭璞的注本为后世的《尔雅》研究奠定了基础,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为《尔雅》保留了一个不错的版本,成为后世研究者校注《尔雅》的重要底本。

晋代郭璞的《尔雅注》是今存最完整的《尔雅》注本,后世学者也都以此为底本进行注疏校对,《尔雅郭注》是研究《尔雅》不可避免地重要参考。《尔雅郭注》现存最早的版本只有宋本,目前有四种,分别是影覆宋蜀大字本三卷,最早由日本京都高阶氏所藏,光绪十年黎庶昌出使日本时访得,收入其《古逸丛书》中。景宋小字本三卷,日本天保年间松岐羽泽石经山房复刻,卷首有郭序,此本校对精良,刊刻严谨,弥补了宋蜀大字本的不足。铁琴铜剑楼藏宋刻本三卷,又称宋刻十行本,此本没有郭序,与景宋小字本同出一源。《天禄琳琅丛书》影宋监本,此本是故宫博物院于1931年影刊,收入了《天禄琳琅丛书》。

《尔雅郭注》的元刊本现存不多,主要有元雪窗书院本三卷,元大德年间平水曹氏进德斋刻巾箱本三卷,此本《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和朱绪曾《开有益斋读书志》均有著录。明本数量众多,目前可知的就有二十多种。其中较为精良的有景泰七年(1456)马谅刻本三卷;吴元恭仿宋刻本三卷,前有吴元恭的序;嘉靖、隆庆年间毕效钦编刻《五雅》本等。清本数量就更加繁多了,且清本多是在前本基础上校勘翻刻,有乾隆二十九年曲阜孔继汾、张枢校刻本,爱新觉罗·颙琰二十二年清芬阁刻本,嘉庆二十二年听潮吟馆刻本,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刻本等等众多版本。

梁陈四家注本

梁陈四家注分别是南梁沈旋注——集合了前代的众家之注,沈书清人有辑本,分别是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有《集注尔雅》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中有《尔雅集注》一卷。南陈施乾注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尔雅施氏音》一卷,黄奭《逊敏堂从书》有施乾《尔雅音注》一卷。陈朝谢峤注,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尔雅谢氏音》一卷,黄奭《汉学堂丛书》辑有谢峤《尔雅音》一卷。陈朝顾野王注,在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尔雅顾氏音》一卷。四家注均已散佚,只能从这些辑本中见其残貌。梁陈四家注在注音方面有重要价值,保留了六朝时期的部分古音,对研究六朝语音有重大的文献价值,为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文献资料。

唐及五代注本

唐五代时期,有陆德明《尔雅音义》、孙炎《尔雅音义》、曹宪《尔雅音义》,毋昭裔《尔雅音略》、释智骞《尔雅音义》等注本,除陆德明《尔雅音义》外,其余的注本均已散佚或只是保留了一小部分辑佚内容。陆德明《尔雅音义》根据郭璞注本所作,是郭璞《尔雅注》后又一本完整保存下来的《尔雅》注本,因此其意义重大。《尔雅音义》最大的价值是广泛罗列了异音、异字、异义情况,但是也因此让注本缺少了对字义的辨析。

两宋注本

宋代注本中流传较广,得以保留至今的是邢昺《尔雅疏》、陆佃《尔雅新义》和郑樵尔雅注》。三本中影响最大的便是邢的《尔雅疏》,十三经注疏本便是郭璞注,邢昺疏。《尔雅疏》是北宋初年邢昺以郭璞的注本为底本而作的十卷本,后人对邢昺《尔雅疏》褒贬不一,尤其是清代学者更是贬大于褒。《尔雅疏》以郭璞本为底本,在《尔雅》的研究上又更进一步,且邢昺擅长援引古籍,以古籍来训释,因此还保留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但《尔雅疏》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释义错误、引文驳杂等问题成为后世批评的焦点。此外,陆佃《尔雅新义》和郑樵尔雅注》也很有价值。北宋陆佃撰《尔雅新义》二十卷,《尔雅新义》在辨析同义词方面显示出独有的特色,为后世的同义词辨析研究奠定了基础。郑樵的《尔雅注》是在郭璞邢昺注本基础上进行补充,其注疏内容重辞章、讲义理,结构上简洁清晰。

清代注本

元明时期,为《尔雅》作注者极少。直到清代,《尔雅》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高潮,注本数量繁多。具有代表性的是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和郝懿行尔雅义疏》。邵晋涵的《尔雅正义》在训诂学上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从校文、博义、补郭、证经、明声、辨物六个方面对邢疏的注本进行了全面的校对订正。他继承了前人注疏《尔雅》的各种方法,集众家之所长,补齐了郭注中缺漏之处,简化了邢昺《尔雅疏》中冗长的部分,是《尔雅》注疏中承上启下、查漏补缺的重要一环。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共20卷,从1808年开始编写,历时十四年之久。《尔雅义疏》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即解释一般语词和考释名物。郝懿行在解释一般语词时注重字词音形义之间的关系,考释名物时又以古证今,考据详实,《尔雅义疏》是目前最详实、最通行的注疏本之一。

近代注本

清末民国初的近代学者研究《尔雅》的依然众多,成果亦是丰富,其中当推戴震《尔雅文字考》、王念孙《尔雅郝氏刊误》、黄侃尔雅音训》、王闿运尔雅集解》、徐朝华《尔雅今注》、孙诒让《十三经注疏·尔雅》诸种。其中以王运《尔雅集解》和徐朝华《尔雅今注》较为突出。王闿运《尔雅集解》共十九卷,特点主要有驳斥了之前注本的错误,讲究声训,根据《尔雅》考证群经,新见颇多。徐朝华《尔雅今注》是第一次使用语文体为《尔雅》做住的今本,非常适合大学生阅读。注重对词义的溯源,是一本非常适合日常阅读的注本。

评价

正面评价

《尔雅》虽然是一部辞书,但是其涉及到了上古词语的训释,涉及到了先秦时期诸多名物词语,这些内容的价值不仅体现在词语的注疏本身,还影响到了词典学、训诂学、文化学和自然科学等领域,其内在价值是深远且广泛的。

词典学

从词典学的角度来看,《尔雅》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词典,其编撰体例为之后的词典编撰奠定了基础。《尔雅》最早的使用了合释和例证的方法,每一条目由词语、释义和例证三部分组成,这也是之后几乎大部分词典通用的编撰形式,即使到了现在我们的词典依然延用这种方式来撰写词条。《尔雅》收录了先秦时期的基本语词,后世《方言》《说文解字》等词书的条目就是在《尔雅》的基础上增删形成的,我们今天使用的词典也囊括了《尔雅》里所有的字词。

训诂学

从训诂学的角度来看,《尔雅》在词语的训释中,反映了很多的训诂原则和训诂方法,开创了训诂学中的“词义互释”和“义界释词”的方法。而且对后世的古籍注释产生了巨大影响,之后的上古词语注释,必然会引用《尔雅》的训释,可见其对古籍注释的价值是巨大的。《尔雅》和其他训诂学著作相比,有两个最大的特点,第一是它比所有训诂学著作成书都早,而且汇释了大量先秦古词,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条解释了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著作,是后世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训诂工具书。第二,在宋代以后,《尔雅》成为十三经之一,成为了儒家著作。因此,《尔雅》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化学和自然科学

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尔雅》后十六篇中百科名词的训释体现了先秦文化的面貌,展示了先秦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包括儒家的社会秩序观、礼乐思想、君尊思想和神尊思想。同时我们也可以对上古时期的社会形态,人们的衣食住行,日常劳作有一个全面的认知。

从自然科学角度来看,一般认为自然科学的出现要到近现代了,其实在《尔雅》中就已经出现,《尔雅》给上古时期的音乐、建筑、植物、动物自然科学类语词做了细致的分类,并且反映了上古时期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释宫》《释器》《释乐》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领域做了解释,《释山》《释水》《释草》《释木》涵盖了对天文地理的解释,这都对现在的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有重要意义。

不足之处

《尔雅》成书时间早,先秦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很低下,文化发展也很滞后,所以《尔雅》在训释过程中有很多的缺点在所难免。《尔雅》中存在词语注释的不确定性或错误,比如以名词解释形容词或者以形容词解释动词这种词性不对等的情况;词语的解释不到位,逻辑不通顺;义训有时太过宽泛,或者还有重复释义的情况;一些篇章收词混乱,或收词不妥当,导致了编写体例出现问题。总之,《尔雅》的错误主要集中在词义的解释上,这些错误经过了后世注本的订正、校对已经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影响

中国影响

《尔雅》产生之后影响广泛,于是仿《尔雅》的作品迭出,“雅学”也随之兴起,成为了一门专门的学问。早在秦汉就有《小尔雅》《方言》《释名》等仿《尔雅》体例的著作出现,其中《小尔雅》是目前已知的最早仿《尔雅》作品,它补充了《尔雅》中未收录的作品,共收录了374条释义条例。《释名》由汉代刘熙所作,在仿《尔雅》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开辟,即以声训为主要训释方式,目前可见《释名》收词1500条,数量还是较多的。《方言》为汉代杨雄模仿《尔雅》所作,共十三卷,专门解释方言口语词汇。魏晋以后,一直到清朝,仿《尔雅》的作品层出不穷,比如魏张揖编撰的《广雅》、明代朱谋玮的《骈雅》、清代史梦兰编撰的《叠雅》、清代洪亮吉的《比雅》等等,雅学不断演进,派系众多,已经形成了一支非常庞大的学术系统。可见《尔雅》无论在体例还是内容上都是具有开辟意义的集大成之作。

国际影响

历史上中原地区的古籍曾大量的传入日本、朝鲜等地。《尔雅》至迟在奈良时代就作为重要的文献典籍由遣唐使传入日本,起初是作为考试科目来进行官员选拔。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雅学就已经开始将《尔雅》尊为重要的经书,对《尔雅》进行研究校对、考释订正,并逐渐将其本土化。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学者开始打破传统经学思维,将《尔雅》摆脱了经学的范畴,纳入了语言学的领域,并结合西方语言学重新从不同角度研究《尔雅》,以内藤湖南的《尔雅新研究》为代表。目前我们能见到的很多《尔雅》珍贵版本均藏在日本,他们在文献的保存及整理方面为《尔雅》的研究提供了便捷。日本的雅学研究起到了和中国研究相辅相成的作用,很好的补充了当前中国研究上的空白,日本学者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式也在启发着中国的学者。可见《尔雅》在日本学界备受重视,研究成果丰硕。

《尔雅》早在新罗时期就已经传入了朝鲜,到了朝鲜时期,《尔雅》被奉为了儒生必读的启蒙之书。明清时期,朝鲜受中国的影响更深,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兴盛同样让朝鲜出现了考据风潮,此时朝鲜也有了专门讨论《尔雅》的书籍文献,如李祘的《经史讲义·尔雅》和李圭景的《读尔雅辨证说》,朝鲜实学大家丁若镛所著的《尔雅述》和《尔雅述意》。朝鲜后期,朝鲜的大家开始针对《尔雅》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系统也更加丰富和完备,角度越来越全面。《尔雅》在朝鲜一直被认为是研究经书必备的工具,是帮助阅读儒家经典的重要参考。这些都说明了《尔雅》广泛的国际影响力。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