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马修道院 :1839年司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

更新时间:2024-09-20 23:29

《帕尔马修道院》是法国作家斯汤达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839年。

小说《帕尔马修道院》主要描述的是一对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故事中的男主人公是法布里奇奥,他从年幼时就赢得了姑母的宠爱,长大之后更是因为长相英俊而成为很多女人关注的焦点。在从滑铁卢战场回到帕尔马之后,当上了修道院副主教,与一个女伶邂逅,一时冲动误杀了这个女伶的情夫,走投无路之下,落难至博洛尼亚,过着百无聊赖的生活,而此时女歌唱家玛丽埃塔又出现在他的生活中,进而与其上演了一系列的闹剧式风流韵事。直至法布里奇奥入狱之后,遇到了要塞司令的女儿,才彻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从此开始了与女主人公之间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

《帕尔马修道院》塑造了一个生不逢时的意大利青年法布里奇奥,法布里奇奥同于连一样,也是拿破仑·波拿巴的狂热信徒,却在正可以开展一番事业的时候遭遇了拿破仑的滑铁卢之战,原本充满热情与价值的人生忽然变为一场虚空。而帕尔马则是欧洲封建阶级与政治阴谋的缩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强烈的意志力成为故事主要人物独立与勇气的思想来源。斯汤达在对意大利的自我认同中完成了对法国社会的批判。

作品简介

19世纪初,法布里奇奥在他父亲德尔·东哥侯爵的科莫湖畔格里安塔的豪华别墅里长大成人。法布里奇奥的父亲是一个爱钱如命的人,他恨拿破仑·波拿巴和法国人。法布里奇奥的母亲完全匍匐于专横的丈夫脚下,长期以来忍气吞声地过日子。能离开格里安塔去孀居的姑母吉娜·皮埃特兰涅拉在米兰的家中玩,常令孩提时代的法布里奇奥兴奋万分。吉娜则把自己这位漂亮的侄儿当作亲生儿子一样。

快满17岁时,法布里奇奥决定参加拿破仑的军队。母亲和姑母都很震惊,但法布里奇奥执意要走。吝啬的父亲不让女眷们拿钱给儿子作旅费。但吉娜却在法布里奇奥的外衣里缝进了一些小钻石。带上假护照,法布里奇奥靠兜售占星术用的小玩意去了巴黎

在巴黎城外,法布里奇奥随着拿破仑·波拿巴的军队走了一程,因此被当作间谍抓起来,铛入狱。他对拿破仑的近乎狂热的景仰和他蹩脚的法语使他大吃苦头。监狱看守的好心的妻子放走了他。法布里奇奥继续赶路,渴望着在战场上厮杀。他从一位善良的随军人员那里买了一匹马。他跨着座骑无意中闯入了法军元帅米歇尔·内伊麾下的骠骑兵群中。这正值滑铁卢大战方酣之时。法军一个将军的战马被击中,骠骑兵们把法布里奇奥拉下马来,没收了他的座骑。现在无马可骑了,他就加入到一伙法国步兵中。从滑铁卢撤退时,他打死了一个普鲁士王国军官。他为变成一个真正的战士而兴奋万分,他扔下枪就离去了。

此时,他在意大利姑母吉娜已完全为帕尔马公国首相莫斯卡伯爵的求爱所征服。他们做了一个巧妙的安排。老公爵桑塞维里纳急于获得一个外交官的职位。莫斯卡伯爵答应给他一个职位。老公爵投桃报李,答应娶吉娜为妻,并把她立为桑塞维里纳公爵夫人,然后老公爵离开了这个国家,一去不返。莫斯卡伯爵成了吉娜被公众认可的情人。法布里奇奥对于自己姨母有了一些影响颇为高兴。当他回到故乡格里安塔时,宪兵以携带假护照为由逮捕了他。他被解往米兰,坐的是姑母的马车。在路上,他们一行人遇到了一位老人和他的小女儿。父女俩也被捕并解往米兰,但被罚步行,不得坐车。吉娜和法布里奇奥慷慨地让安东尼奥·孔蒂将军和他女儿克勒里亚上车同行。在米兰,法布里奇奥的案子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吉娜愈加喜爱长成了英俊少年的法布里奇奥。她带上他回到了帕尔马,为的是促进他的前程。莫斯卡伯爵建议送法布里奇奥去那不勒斯神学院学习三年。事情就这么决定了。毕业回来后,他就可以在宫廷得到一个职位。

学业临近结束时,法布里奇奥成了一个温和、世故的青年教士。尽管他已被委派为候补主教,但他实际上尚未担任什么教职。一天晚上,法布里奇奥去戏院看戏,一位风度优雅的女演员玛丽埃塔·瓦尔塞拉引起了他的注意。这很使一个叫吉列蒂的恶棍气愤,因为这位吉列蒂是玛丽埃塔的保护人。

莫斯卡担心法布里奇奥行为不检点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就把他暂时打发到乡村里去监督考古发掘的进行情况。一天在发掘现场,他借了一杆枪,顺着大道去打野兔。这时,一辆马车载着玛丽埃塔和吉列蒂急驶而过。吉列蒂以为法布里奇奥拿着枪是想劫走玛丽埃塔,他跳下马车,手持匕首直奔法布里奇奥。打斗中,法布里奇奥杀死了恶棍吉列蒂。受惊的玛丽埃塔带了法布里奇奥上波罗格纳。在博洛尼亚,吉娜的密使给了法布里奇奥很多钱,他住下来尽情享受美丽的玛丽埃塔。

他俩的风流韵事传到了帕尔马。莫斯卡伯爵的政敌找到了通过吉娜打击伯爵的良机。他们怂国王以杀人罪审判法布里奇奥。法庭缺席判处法布里奇奥死刑,或者以奴隶的身分在船上服苦役。

法布里奇奥很快厌倦了玛丽埃塔,他现在又钟情于一个叫福斯塔的歌唱家,跟着她到了帕尔马。有人认出了他,他被抓了起来。尽管莫斯卡颇有影响,但在这种事上,他也爱莫能助。法布里奇奥在狱里倒是挺开心,因为他的看守就是克勒里亚的父亲。几年前去米兰的路上,他曾邀克勒里亚父女同车前往。法布里奇奥和克勒里亚经常通过字母卡进行长谈。

在监外,吉娜策划救法布里奇奥出狱。靠诗人费尔兰特的帮助,吉娜安排看守的女儿把绳子偷带进法布里奇奥的囚室。法布里奇奥终于逃出樊笼到了皮埃蒙特。在帕尔马,费尔兰特受吉娜指使,毒死了将法布里奇奥下狱的国王。混乱之中,法布里奇奥和吉娜又回到了帕尔马。此时这个公国已由一位新国王统治。法布里奇奥得到了赦免。他被主教委派为副主教。后来他成了主教,他的布道吸引了大批的教徒。在此时期,克勒里亚嫁给了一个富有的侯爵。一天,克勒里亚出于好奇心,来听法布里奇奥布道。他俩就这样成了一对恋人。每晚,两人都在克勒里亚家幽会。他俩有了一个孩子。法布里奇奥把孩子抱回自己那里,克勒里亚常来看自己的儿子。哪知法布里奇奥好景不长。孩子不久死去,克勒里亚也去世了。她的死令法布里奇奥悲痛欲绝,他放弃了主教职位,遁入波河上的帕尔马修道院,靠着冥思静想打发岁月。

创作背景

1838年8月16日,他在其中一个手抄本的边上写了一个注:“利用这个梗概写一篇微型小说。”这说明,他己选中了这个名叫《法尔耐斯望族创业史》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15世纪末叶,罗马教皇亚历山大六世统治时期。当时罗马有一个贵妇人伐诺莎·法尔耐斯,她是枢机罗德历克·伦佐里的情妇。伦佐里出生于波尔奇亚家族,又是当时教里的亲信,所以,伐诺莎就像权势赫赫的罗马皇后那样不可一世。也正是由于她的聪明和势力,她年轻的侄儿亚历山德罗·法尔耐斯升迁到了教会中最高的地位。但是小法尔耐斯年轻时沉溺于声色,贪恋一个罗马女郎,并杀死了她的一个仆人,并把她金屋藏娇了一个月,这次闯祸使他被囚禁到了罗马的圣安班洛城堡里。她的姑母权势再大也没有办法包庇他了,于是就想办法让他从监狱中逃了出来。后来在伐诺莎的努力下小法尔耐斯终于得到了赦免,甚至年纪轻轻就被选为主教,而他的行为也比以前有所收敛,也许是因为他又爱上了另一位即虔诚又美貌,因而芳名四播的罗马贵族小姐克莱里娅。他们同居了多年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却始终没有将这种暖味关系泄露出去。当他的情妇香消玉殒时,法尔耐斯己届中年,此时他声明大振,成了一名教会领袖。到了六十七岁那一年,他被选为教皇,也就是保罗三世

司汤达在这些历史材料上又添加了有关其他统治意大利的家族的某些传说,于是《帕尔马修道院》的主要轮廓就出来了。法尔耐斯家族的故事引起了司汤达的注意,它是旧时意大利生活艺术的一个完备的例证。那时的意大利人充满了生命力,充满了力量,就像是欣欣向荣的美丽花草那样生活着。1838年11月4日开始,他怀着欢欣愉快的心情以馆人的速度去写这部小说,仅仅用了五十二天,就完成了这部六百页的长篇著作。

角色介绍

法布里奇奥

法布里奇奥和克勒里亚之问的爱情早在他让12岁的克勒里亚和她的父亲上车同去米兰时即已埋下伏笔。当法布里奇奥掩护改头换面的孔蒂伯爵使其免于被警察认出时。小姑娘克勒里亚并不能完全理解发生了什么事,但她觉得这年轻人有高贵的品质。她站得远远的,羞答答地倾慕着他。几年以后,已成人的他们又重逢了,两人之间的爱情之花经历了斯丹达尔所谓的“纯洁化”过程的几个阶段后慢慢地开放了。对于法布里奇奥来说,这感情之强烈和欢愉是以前完全未感受过的。他的爱有时异常狂热,宁可去死,宁可拒绝逃走,也不愿失去它。而克勒里亚对爱的反应却要复杂一些。她对爱愈见热烈而且苛求,但也更为纯洁,因为她将全部心灵都倾注于爱,又将她的爱全部倾注到法布里奇奥身上。她将其全部身心倾注于对法布里奇奥的爱,因此能理解和同情吉娜。然而同时她的怜悯同情中也含有嫉妒,甚至嫉恨更多一些。爱情使已婚的克勒里亚肯于和已成为主教的法布里奇奥同床共枕。然而迷信又驱使她只和法布里奇奥在黑暗里幽会,而且绝不看他的脸。这对恋人深沉的爱也体现在他们的孩子身上。当他们的儿子桑德里诺死后,克勒里亚不久便撒手人间,作为父亲的法布里奇奥也进入修道院打发余生,而小说则以这一修道院为其书名。

吉娜

吉娜妩媚动人,顽固任性,精明狡,勇于奉献,性感风骚,智慧聪颖,她的丰富多样的性格和特点通过其与莫斯卡伯爵的关系,更关键地,是通过她对法布里奇奥的爱表现出来。开初那种母辈对小男孩的爱,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无可名状的感情。吉娜的感情在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常极易跳到性爱的范畴,因此,它必须被升华。她常极力控制自己无穷的精力,将其纳入母辈慈爱的轨道,也极力自欺欺人地对自己隐瞒其真实的感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法布里奇奥和吉娜实际上并无血缘关系。法布里奇奥的父亲是一个法国士兵而不是吉娜的哥哥。但考虑到他们的背景和法布里奇奥对其姑母抱有孩子似的钦佩态度,他们之间的任何两性关系都是心理上的乱伦。

莫斯卡

莫斯卡伯爵第一流外交官和理想的骑士的品质并存于其身,他很有魅力——智力过人,精于外交事务,雄心勃勃,热情、忠诚、仁慈,也能像常人一样吃醋和发怒。把他和吉娜结合在一起的是两人共有的带有怀疑主义色彩的智慧,是从根本上对人类的热爱,及他们对统治人民的猥琐小人似的暴君的憎恨。司汤达以各种方式将自己的人格写入了法布里奇奥,也注进了英豪慷慨的莫斯卡伯爵。据说在莫斯卡身上,司汤达以艺术家的好奇心,倾注了自己的真知和失望,这是对一个好高鹜远的人的莫大讽刺。值得一提的是,小说末尾,只有莫斯卡坚强地挺住了人生的失落与困苦。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法兰西第一帝国失败以后,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虽然任职于复辟的政府,但是他厌恶甚至痛恨封建王朝的愚昧、腐败、黑暗和淫乱。于是,斯汤达虚构出的艾尔奈斯特四世和五世的帕尔马小宫廷成为欧洲封建政权的代表,故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政治阴谋成为现实政府的其实写照。所以,司扬达的讽刺矛头毫不妥协的指向神圣同盟时代欧洲各封建王国的专制统治和教会的那些陈腐而正统的观念。而这部小说中的主要正面人物都富于独立性、勇气以及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人特征的强烈意志力。他们的气质决定他们一定合成为与当时的法律和宗法相悖的“叛逆者”。

在司汤达的作品中,监狱这个主题始终具有奇怪的模棱两可性。它是禁、专制的象征,《红与黑》中的围墙,《帕尔马修道院》中的围墙和法尔奈斯监狱都是如此;但也正是在监狱中,于连不愿逃走而与雷纳尔夫人真诚相爱,法布利斯情愿被人毒死,也要留在监狱之中。他们全然不愿把墙推倒,因为他们并无真正逃跑的企图。更惊异的是:法布利斯才获自由就开始向着远方的监牢叹息。他是个假囚犯,自愿的禁锢者。避无可避的社会大监牢里,他们宁肯选择危险丛生的监狱,爱人在监狱中才放弃了一切观念、身份的约束,雷纳尔夫人因于连入狱而两次探监,克莱利姬因法布利斯入狱而倾情相助。高耸人云的监狱比之险恶的社会环境倒成了清静之地。“无论如何,关在监狱里,却不得不说服自己来感到悲伤,这总是件天大的怪事!”因为法布利斯心有所系。“这种地方—离开就不能再回来啦!我一旦出了监狱,由于社交因子不同,我恐怕永远见不到克莱利娅了!其实监狱对我说来又有什么不好呢?”监狱之中倒是能常常见到心爱之人。法布利斯情愿选择危险却能见到爱人的监狱,放弃看似自由实则毫无意义的社会生活。

艺术特色

书中色彩鲜明的意大利风景和详尽生动的描写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意大利精神和土地的赞美。从另一种意义上说,这个关于四个人寻找幸福的故事,既长于心理活动的披露,又颇具对社会和历史的洞察。不管从什么角度来读,《帕尔马修道院》都以其清晰而富于魅力的特性以及那弥漫全书、充满淡淡的忧伤和渴求浪漫奇遇的快乐气氛强烈地感染着读者。

《帕尔马修道院》常被比作沃尔夫冈·莫扎特交响乐。该书开篇中法布里奇奥出走去参加拿破仑·波拿巴军队的那一段很容易被看成是音乐中的序曲,它包含着全篇的主旨和情节的种子。当法布里奇奥历尽艰辛赶到滑铁卢时,战事早在进行中了,司汤达并未精确地、有闻必录地记叙战斗的全过程,而是给读者一连串印象主义的细节。开头读者一下子被镇住了,继而又摸不着头脑。读者同书中的法布里奇奥一样地茫然若失。法布里奇奥用了一整天时间找寻失去了联系的团队,在硝烟弥漫、震耳欲聋的炮声中,他不断叫住士兵和军官,询问战斗在何处进行。但是一个个情节慢慢地,看起来像是漫不经意地在书中积蓄起来。逃跑的士兵;震耳欲聋的噪声;草丛中被践踏的尸体;不绝于耳的火炮轰鸣;火、硝烟、紧挤成一团而失去了方向和行动意识的步兵——所有这些形象融汇起来,在鲜明生动的现实主义描写中产生了战争恐怖的总体效果。同时,小说的这一部分作为序曲向读者展示了法布里奇奥性格中一些至关重要的方面,它是此后小说发展的焦点。严峻的战争背景衬托出法布里奇奥令人悦目赏心的形象:他青春年少,朝气蓬勃,天真无邪;他充满热情和好奇心;他永远意气昂扬,既勇敢又优雅。尽管他还很年轻,但他这些品质贯穿全书,使他成了一个通过爱情和奇遇不倦地寻找幸福的理想化的主人公。

作品评价

法国作家奥诺雷·德·巴尔扎克:“这个美丽的国家的精神、天赋、风俗、灵魂活在这部永远吸人的长戏里头,在这幅广大的壁画上,这幅壁画是画得这样好,颜色用得这样壮,深深打动人心,满足最难伺候,要求最高的心灵。”“白勒先生(司汤达)写了一本书,章章精彩。而这部作品只有真正卓越的心灵和人士才能够欣赏。”一般平庸的人是读不懂它的价值的,除非他们是;“外交家、部长、观察家、最高贵的社会仕女、最优秀的艺术家……”司汤达是一个超人的作家,因为“在我们这个凡人的世界里灵魂的狂喜一再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化为泡影,还没有一个艺术家把这种心态描述得如此尽善尽美”。然而他却能“以作品的虚构图释客观现实,让读者从普遍的现实客观中,来还原那最足以揭示现象本质的东西……,变化世界的人物与行动,以此展示出一种民族心灵,使读者看到封建社会日复一日的衰亡史,因而获得了现实与象征意义的一致,意向形式与理想追求结合的意义。”

美国学者哈罗德·布鲁姆:《修道院》其实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尽管它是要成为历史小说,如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在本质上不是一部历史剧。像《罗密欧与朱丽叶》一样,《修道院》是悲剧。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I.:这本书的戏剧中心就像是一出歌剧,而歌剧是热爱音乐的司汤达了解意大利的第一项媒介,可是《帕尔马修道院》中的气氛并非是悲剧歌剧的气氛,而是轻歌剧的气氛。暴君统治虽却迟疑且笨拙,而激情虽然有力,却是根据相当基本的机制在运作。

作者简介

司汤达(1783-1842),法国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小说和文艺评论在法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参考资料

司汤达.易文网.2015-01-29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