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祖师 :唐代得道高僧

更新时间:2024-09-20 19:34

惭愧祖师乃唐朝沙县区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得道高僧,惭愧祖师成佛后,神通广大,有求必应,行仁赐福,兴神助战,功勋卓著。英名远播,四海人民皆敬奉,倍受人间崇拜。灵光寺 唐代李漼咸通年间,各方信士感恩于祖师之惠泽,纷纷前来朝拜祈福,遂香火旺盛绵延,同时香火也分灵各地,扬名海外,惠泽佑护天下苍生。历经沧桑,香火供养,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流传至今。

人物概述

惭愧祖师乃唐代福建沙县人,俗姓潘,名了拳,佛教高僧,出生于唐元和十二年三月二十五日(817年4月15日),一个男婴在沙县一个小山村贫苦农民的家庭潘姓人家诞生,这个男婴一生下来就左手握拳,不能伸开,其母认为是不详征兆,便取名为“拳”。三年后,一个衣衫褴褛的托钵和尚来到门前,其父母慷慨布施,和尚说:“接引佛,听说贵宅小孩生而曲拳,你带出来我看看”。其父母赶快带出小孩,这小孩见了和尚就笑起来了,和尚在小孩左拳上写一个“了”字,真怪,这拳头就慢慢张开伸直了,其父母连声道谢。和尚抚着小孩的头说:“这小孩就叫了拳吧,你与我佛有缘,17年后再与你相见。”说完,飘然而去,遂更名“了拳”。沙县淘金山上的千古名刹锭光禅院和佛教圣地佛光洞,是唐朝高僧惭愧祖师潘了拳出家、悟道的地方,这里至今还留传着穿山浮木、救舟显灵等神奇故事。惭愧祖师在台湾 福建 多地方的形象与阴那山祖庙的形象迥异。阴那山祖庙的惭愧祖师像只有一尊,是僧人打扮,而其他地方寺庙(包括广东梅州)大地方都是头戴王冠,着文武装,足,手持龙泉宝剑

咸通七年九月二十五日(866年10月3日),潘了拳在灵光寺(今灵光寺)圆寂,终年49岁。少时出家为僧,云游四方,其17岁长途跋涉徒步来到广东大埔县,来到“万福寺”。后在粤东梅州地阴那山(荫林可能为“阴那”在闽南语中音近所造成的音误)建斋醮科仪;广教弟子,在阴那山一带共修持32年,成为一代名僧祖师。将圆寂时,认为一世未能广度众生,心觉惭愧,故令弟子在自身的灵骨塔写上“惭愧”两字,因称“惭愧祖师,为大陆佛教和台湾道教或台湾民间信仰的神明之一,又称荫林山祖师。

生平事迹

潘了拳从小喜欢到佛寺看拜佛念经,平日只吃斋素,不吃荤腥,12岁时,父母相继辞世。孤苦伶仃的潘了拳,只好依靠叔父过日子,谁知婶娘是个自私狭隘的人,潘了拳备受虐待,砍柴割草落秧莳田放牛割草,每天起早摸黑地干活,但他却把这种磨难看做是修炼的好机会,每天仍坚持戒荤坐禅。

过了十七岁那年,潘了拳云游四方,爬山涉水来到了广东梅州市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村里有个姓游的寡妇招待了他,潘了拳认她为义母,就在游家住下来,二人相依为命。潘了拳在田中耕作、山上牧牛,闲暇时坐参禅。村中有个赤蕨岭,潘了拳与小伙伴常常在岭上一边放牛,一边玩耍,潘了拳拿竹子在牛羊吃草的地方划一个圈子,牛羊就无法跑出这个圈子,小伙伴便安心玩耍捉迷藏。潘了拳常在赤蕨岭一块大石上打坐参禅,有一次他在石上静坐入定后,忽觉心明眼亮,浑身是劲,就用指甲在石头上写下“大生石头”四字,宛如刻刀所凿,至今笔画清晰。这是潘了拳留下的第一个灵迹。清朝饶希镇《大生石赞》诗,诗云:“生生太极浑无极,大大无生衍大生。亦生亦大空涵大,非大非生色映生。广大资生藏卷石,始生元大炯禅心。即心即石头应点,何石何心画自横。”诗中蕴含禅机。后人在此建一“灵觉寺”以纪念潘了拳。

不久,游母去世,潘了拳在游氏继母逝世后,安葬了义母。决定离开赤蕨岭继续云游四方,于是来到神泉市(即今大埔县茶阳镇)岗上,因城北伏虎山有清泉涌出,疑为神赐,相传潘了拳曾在此卓锡取泉。今天,千年古镇茶阳仍保留有“神泉街”(即大平路神前街)和“清泉寺”,寺门楹联:清爱旃檀荫;泉留卓锡名。记述了潘了拳为民取泉的故事。

潘了拳离开神泉市后,渡过汀江来到今大埔县青溪镇柟树坑,结草为庵,并认该村袁氏四婆太为姐姐,施善行德,苦行修练,住了三年之久。后人在潘了拳修练的地方,柟树坑坑尾山上兴建“高源寺”,明朝扩建为“高磜寺”,至今已有千年历史,相传寺中惭愧祖师佛像的肚中藏有潘了拳的指骨(此佛像在文革已被破毁)。该寺原来远近闻名,香火鼎盛。潘了拳施展本领,站在芦苇上渡过汀江,进入了坪沙的楠木坑,这座山坑树木茂密,溪涧回环,鸟鸣鱼跃,真是洞天福地。发现了山背梅州市境内的景色也一样迷人,也是兴建寺院的好地方,于是又在那结茅为庵,用“惭愧”之说广种福田,布道传法。村中袁姓人家诚心向佛,安排一个净室让潘了拳居住,让其静心修行。有一日,潘了拳看见主人桌上有一盘煎鱼,便倒入溪中,鱼全部复活,至今山溪中生活着尾巴红色的鱼,当地人称这种鱼为“尾上焦”。

为缅怀祖师的功德,元朝时将此庵扩建为“灵光寺”,明朝时改为“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潘了拳当年种植的两棵柏树,名为阴阳树一生一死、一枯一荣。生者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一千多年了,至今一生一死,蔚为奇观,成为广东四大名寺之一。沙县 淘金山相传从前有人在此淘金而得其名,又云昔曾屯军,故又名“屯军山”。另外,因其貌似华山华山,亦有“华山”之称。淘金山山体由浅层酸性侵入岩类的花岗斑岩所组成,为海拔450米左右的丘陵。山多奇石,兀立在丛林之中,其中三迭岩、金龟石、将军坡、岩尾等颇具特色。淘金山位于城关西郊约3公里处,海拔501米,总面积6平方公里。景点始建于宋代,元、明两代形成规模,因此,这里的人文景观非常丰富,宋朝宰相李纲大理白族自治州学家罗从彦、农民起义军首领邓茂七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共有摩崖石刻30多处。景区林木茂盛,有千年铁树群、宋桂花树、梅花六角丹、紫竹等200多种树种,呈现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结构。长38米、宽10米、高11米的定光卧佛为目前全国最大的石雕卧佛,卧佛后面的山群有一尊约4公里长的山体绿色大卧佛,山与佛浑然一体。千古名刹定光禅院位于景区东边,佛光洞是惭愧祖师悟道之地,古刹名山,奇石珍树,是您休闲、朝圣的绝佳选择。千年铁树和以天然巨石雕造而成的38米定光佛卧像。淘金山的巨型精雕卧佛和野生铁树群,并称“双绝各方信士感恩于惭愧祖师公之惠泽,纷纷前来朝拜祈福,遂香火旺盛绵延,同时香火也分灵各地,惠泽佑护天下苍生。

惭愧典故

潘了拳从闽入粤,是想找一个山水胜地建立斋醮科仪,但总是机缘不合。一天,他登上山顶四面眺望,只见阴那山五指峰烟云缥缈,山峰像五个手指伸向虚空,与自己张拳伸指时的模样相似。从此与心相契,他决定一步步向这个目的地走去。他首先从坪沙来到与阴那山一河之隔的浒梓树村,在一个姓黄的人家做工。这家的主人一心向善,他带潘了拳去拜见一位神僧,神僧问主人:“施主远道而来,有何见教?”主人说:“我想找个儿子继承家业。”神僧说:“接引佛,佛在你家,何劳远求。”主人会意,不觉喜形于色。潘了拳见神僧似曾相识,正想动问,神僧却缓步而来,手捂其头顶,念偈语云:“子若渴时逢梅熟。”潘了拳似有领悟。

潘了拳来到江边,江中有几块石头,排列状似莲花,他跳上石头,莲花石就载他渡过河去。清朝广东省学使徐花农有联云:“灵迹此间存,石上莲花江山苇;禅机何处是,天边明月岭边云。”“石渡莲花”成了当地一景。

五指峰东面的阴那坑,潘了拳寄住在一户刘姓的穷人家里,这家有母亲、姐姐和弟弟、弟媳四人。潘了拳恰与做弟弟的同龄,便称做母亲的为“庚母”。原来,这家人的父亲因为饮水困难在屋边挖了一口井,被财主以“损坏全村龙脉”之罪捉入牢房,折磨至死。潘了拳听庚母提起这事,十分气惯,立即把禅杖在庚父开井处一顿,井顷刻即成,泉水喷涌而出。财主听见,又来干涉,但井已成,泉又大,知道潘了拳和尚“卓锡成泉”的灵异,便不敢声张了,反而叩拜潘了拳为“神僧”。

明朝时,村人在此建了一座“宝玄寺”以纪念潘了拳仙迹。“宝玄寺”寺中有井,井中有黄喉拟水龟,寺前有潘了拳当年种植的柏树。寺中还有清朝范玉联,曰:“闽峤打包来,想当年牛能画,鲫能苏,望五峰胜景非遥,石渡莲花经此地;井泉随锡涌,至今日驴亦空,龟亦杳,惟十笏精庐依旧,门前柏树问何年。”

潘了拳一有空闲,即登山涉水,踏看山川的来龙去脉,发现五指峰后有一高麓,翠峦环绕,清溪奔流,中央盆地平坦,正是建斋醮科仪的好地方。

寺院择了一个吉日开工,潘了拳亲自主持,做工的都是秆人(稻草人),它们烧灰伐木,运石清基,砌砖垒墙,无绳墨之差,有匠师之巧。潘了拳要求义姐每天送来两箩米饭,义姐送饭,总是带着一条狗,狗比人快,潘了拳见狗来了,知道义姐就要来送饭了,事先把秆人藏起来,义姐来到,看见工地空无一人,奇怪地问:“工人哪里去了?”潘了拳骗她说:“他们做累了,都休息去了。”过了几天,庚母叫怀孕的媳妇去送饭,媳妇不带狗,悄悄走来,潘了拳猝不及防,被破法,全部“泥水师傅”变成稻草从墙上纷纷坠下来。“接引佛。!”潘了拳长叹一声,“机缘不就,奈何。”

潘了拳想起了神僧念过的偈语:“子若渴时逢梅熟。”便问当地人山上有无梅林,乡人说:“此山的西面“梅子洞”,山上有一大片梅林。”又问:“梅果何时成熟?”乡人说:“盛夏时节。”潘了拳有所悟,目前已近盛夏,他决定暂不告知任何人,悄悄前往。

庚母听说义子潘了拳已经启程,心里着急,赶快拿起一壶布惊茶追赶前来,一路高喊着“儿啊,你慢点走,喝足茶水再走吧!”潘了拳已下到谷底,听见庚母的呼喊,抬头看见庚母头上银发飘洒,心中十分感动,便高声应道:“母亲啊,儿行甚急,请恕我不告而别之罪,你把茶水倒进溪水,儿照样可以喝到。”庚母听了把茶倒进山溪,溪水顿时变成茶褐色,形成“茶泉”。

潘了拳翻过几座山岭,来到蓬辣坑,已一身汗水,便在一口小塘边洗脚洗净草鞋,塘水本来是混浊的,经他一番搅动,立即清澈,游鱼历历可数。后人将这口塘称为“仙人洗脚塘”。潘了拳来到南福村,村里正在进行“安龙县转火”的祭祖典礼,八音齐奏,三牲罗列,潘了拳向他们讨水喝,一个调皮的后生把一个小锅端来,里面有渗和着肉汤的开水,看和尚怎么喝,和尚折了一根芦苇,放在锅中,这口锅中肉汤和水顿时分成两份。潘了拳把水喝完就走。大家方知潘了拳是不凡之人,纷纷叩首谢罪。后人在此建一座“灵山寺”,寺是有碑记载“隔鼎烹茗”的故事,寺门有联云:“灵踪留隔鼎,山静永安禅”。

潘了拳肩挎布袋和尚,手持禅杖,来到阴那洞(阴那坑的古称)。山中飞出许多五色缤纷的雀,含着梅果,来迎接潘了拳和尚,这雀就是此山特产“五色雀”。这里古树参天,飞泉匝地,瑶草厅花,珍禽异兽,真是洞天福地,灵仙山。左有北京香山公园香炉峰,右有白虎峰,两峰拥抱,气势雄伟,后面是五峰如指,排列俨如翠屏。潘了拳和尚历尽艰苦,终于找到理想的地方来结庐弘法。这阴那山粤东名山,景致清幽,有宋朝蔡蒙吉诗云:“宫阙天悬绝胜奇,况临泉石画中窥。五峰青翠冠攒玉,两水周回练拂漪。鱼鸟若能明正听,猿猴一似发菩提。沉沉钟鼓僧闲寂,客亦忘言自得之。”还有明朝翁万达诗云:“结顾峰头云雾稠,三生檀越旧同流。空巢独吊存乌鹊,露地何人守白牛。声断边难纳,光回殿阁月窥楼。五更归梦青巅上,强执金吾初拜侯。”

潘了拳先在其地搭起木屋,安顿下来,一边打坐参禅,一边了解本地风土人情。他开荒种粮,砍柴伐薪,自食其力。阴那洞得村民,听说从远方来了一个高僧,都来看望,并带来旱藕杂粮,山茶属食用野菜

在此期间,潘了拳和尚曾到潮州市开元寺挂单,与韩愈之侄子韩湘子结识,韩湘子在潮州架设桥梁(即广济桥),尚缺三块大石料,潘了拳答应回阴那山削下三块大石,于次日五更前送到潮州架桥。当夜,潘了拳和尚念动真言,把三块大石变成三只大羊,请来十八罗汉协助,预计五更前可赶到潮州,他们赶着岩羊经过雁洋大坪村口时,罗汉口渴了,潘了拳挖土为池,清泉涌出,遗址就是现在的“仙水塘”。不料赶石的声响惊动了山神土地,马上报告嘉应州(今梅州市)城隍爷,这城隍爷是个独霸一方的地头蛇,他恼羞成怒地大骂:“小小和尚,不把本神放在眼里,前时开山筑寺不呈报,大斋佛事又不向本神纳贡。阴那山一木一石,皆是本神辖下之物,便是玉皇大帝如来佛祖要也不得擅自动用,他韩湘子潮州市造桥关我屁事,臭和尚不敬本城隍,却去巴结别人,真是岂有此理!”众山神土地见潘了拳寺院香火鼎盛,而土坛社庙却被人冷落,早就怀恨在心,今见顶头上司发怒,便火上加油,说:“我们要出面制止这个荒唐事,休得让他小看了我们。”

当夜,潘了拳和十八罗汉饮水后赶着岩羊,到雁洋水石蔡下的时候,忽然一声鸡啼,接着四面的鸡也跟着啼叫起来。天好像快要亮了。潘了拳眼看岩羊赶不到潮州,于是辞退阿罗汉,丢下石羊。至今雁洋高涧下转弯处,尚可看到三块石叠在一起,叫做“三坎石”。潘了拳懊丧地回到山寺,方听漏钟才报四更,欲待重来,却是时间已过,只好就此作罢。

松口(今梅县区松口镇)码头上,有许多木排,准备运往潮州市,木材商马老板带着7岁的儿子坐着小艇船往来监工,其子贪看江中鲤鱼,不慎跌落水。马老板手足无措,大呼救命,这时,岸边有一个和尚跳下江中,潜入江底把他的儿子救出水来。马老板走上岸来向和尚道谢。“师傅是何方圣僧”?和尚说:“贫僧是阴那山寺了拳和尚。”马老板说:“我自愿布施80根大杉木给贵寺,我派人送去。”潘了拳说:“承蒙布施,不必搬运,你把木排从河里放下去,我自有道理。”翌日,当木排放流而下,到达塔下潭时,木排突然散开,80根杉木王全部沉下潭底。阴那山上,潘了拳正吩咐手下门徒到一个井中搬运木材,只见井口中突然冒出一根杉木,小和尚赶快拖起,每拖起一根,又冒出一根,全部拖起一算,共计80根木材,一根也不少,每根木材都盖有“松口司”官税印。

有了木材,山寺重建成较好的寺院。“但其教不续于传灯,派不系于诸祖”,潘了拳在山中住了30年,每当讲经说法,大家都听不明白,潘了拳叹了一口气,吟诗道:“行脚腰包载游,一天花坠雨成秋。指禅未觉羞拳了,顽石因何不点头。”他想到从前乔答摩悉达多都能弘扬法经,自度而且度人,我无法度人,心中实为惭愧。一天,他召集徒众,说:“我圆寂归西后,你们要恪守清规戒律,七日后,将吾骸骨葬于塔中,并号为‘惭愧’。”接着念偈语云:“49年,无系无牵。而今撒手归空去,万里云开月在天。”说完端坐而逝,此时是李漼咸通七年(866年)九月二十五日。明朝程乡县(今梅州市梅县区人)熊端蒙在灵光寺题了一副楹联,这楹联总结了惭愧祖师潘了拳一生的功绩,元朝皇庆一年(1312年),僧无济将庵改建为“灵光寺”。明朝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巡视梅江区,在蓬辣滩舟船遇险,在即将倾覆之际,见云中飞下黄袍神人相救。梅香询问乡人,此地附近有何神灵?乡人说距此十里阴那山有圣寿寺,其中供奉着开山惭愧祖师。梅进寺参拜,见惭愧祖师塑像与云中黄袍神人相同,遂拜谢祖师救命之恩,立即就捐金命寺僧德坚重修,并改名“灵光寺”。后经几次重修,规模越来越大,寺中古建筑藻井(俗称:菠萝顶)精巧华丽,寺门耸立惭愧祖师种下的三株柏树,两生一死,死树不朽,与生树齐高,蔚为奇观,门联云:“阴那开山第一祖,灵光古刹湖南不二门国家森林公园。”大殿有许多历代名人题联,其中一联云:“化身如月在天,光被十方,前缘结想三生石;望道若梅止渴,香敬一瓣,妙悟参五指峰。”

如今,阴那山已成梅州市的综合性旅游区,一条公路直上五指峰,每天都有闽粤赣等等全国各地人前来观光,还有各方佛教徒前来朝拜,灵光寺成为广东省四大名寺之一。

传奇故事

灵光寺原名灵光寺,始建于李漼咸通年间(公元867年),到明代修建后更名灵光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是广东四大名寺之一。它位于梅州市梅县区东南方,雁洋阴那山五指峰西麓,离梅州城约50公里。

圣寿寺的开山祖师潘了拳,出生于沙县区贫苦农民的家庭。十七岁时出家为僧,离开福建省,外出云游,来到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黄沙乡车上村,见一姓游的老妇,孤苦零丁,了拳心发慈悲认游妇为母,悉心奉养,相依为命。过后不久,义母去世,了拳在悲痛之余,为之造墓安葬。并下决心,再度出游访胜。他见梅州市大埔县北面山川秀丽。了拳历尽艰辛,爬山越岭,走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来到坪沙楠树村,只见这里古木参天,蝉鸣鸟唱,羊肠小道,峰回路转,是个洞天福地,了拳住到一位袁某家中,一面修行,一面为楠树坑群众办事,与袁家一个长他两岁的女孩结为姐弟,不知不觉已过三年。了拳脑际又复发了以往的念头,还得寻访名山,结庐修行。一日,他登到芒洲山顶,西望梅州阴那山五指峰,有如他当年拳伸五指,加之耸峙天外,森林茂密,千峰环绕,碧水萦回,便决心到五指峰下,结庐修行。姐姐见其修行心切,与之一道攀藤附葛,斩棘披荆,来到五指峰东麓结庵。不料天机泄露,结庵未成。于是便转到五指峰西麓,左有香炉峰,右有白虎山的桃源洞口,即现在的灵光寺所在地,开设斋醮科仪,起名“灵光寺”。当时的阴那山,又称阴那峒,山高谷深,荒无人烟,座上猿猴作伴,出入麋鹿为侣。潘了拳姐弟两人来到这里开山结庐,艰苦创业。仙人见他诚心修行,显灵相助,化作村妇,助其解决各种困难。

潘了拳劈山结庵,姐姐在家做饭,送到工地给他吃。每日不管做多少饭,了拳尽数吃完。姐姐怜弟弟劳动辛苦,天天增加饭食,有一日竟增至一斗米干饭,了拳照样吃得精光。姐姐觉得其中必有蹊跷。第二天送饭时,将每天随行走在前面的黄犬关在家里,自己直来到结庵的工地,众多帮助结庵的仙人,立即化身遁去,有两个来不及遁去的,化作稻草人。据说这两个稻草人经受了长年日月精华的薰陶,几百年后仍然屹立墙头不变。

又一日,了拳上山伐木,姐姐为他送茶,但是,山高林密,只听得斧锯之声,却看不到人影。了拳从远处传声叫姐姐将茶倾入山谷之中,他便可以喝到,姐姐果将茶倾入山坑之中,遂成茶坑。至今该坑仍流出茶色的清泉。茶坑的地名就由此而来,地点在梅州阴那管理地区的茶山赖屋附近。

潘了拳在阴那山结庵的消息传出之后,远近的善男信女都来拜佛,香火日趋旺盛。了拳遂在雁洋村请来一位姓李的农民来庵内帮工,李某随后在阴那坑定居下来,繁衍后代,绵延至今。为了生活需要,了拳和尚又造了一条独木船,驾船往返于今梅州市梅县区雁洋、丙村镇、松口之间,出入买卖。而今那条船已成化石,保存在阴那山水帘石溪中,船上还留下潘了拳的脚印,和当年插过船篙的孔眼。

了拳和尚诚心拜佛,长年吃素。一天庵内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了拳和尚偶进厨房看见,连忙将锅中的鱼铲起,仍旧放入溪中,并且对工人说,出家人不要杀生,今后我们不要再煎鱼吃了。这些被煎过的鱼放回溪中,居然起死回生,繁殖后代。而今阴那山溪中仍有一种半边赤半边白的小鱼,后人称它“火烧鲫”。

过了不久,做工的人欲在厨下煮石螺吃,螺已去笃,准备下锅,又被了拳和尚撞见,亦被制止,照样将石螺放回溪中。现在阴那山小溪中,仍有一种无笃石螺,不少远方游客,特到溪中捡看无笃螺,无不咄咄称奇。

灵光寺左侧溪边,有一巨石,露出地面约30平方米左右,叫“大歇石”,据说当年了拳和尚常坐石上,看泉悟道。后来李二何刻一大歇石诗于石上,诗云:

古木荫中说涅,点头尔亦解参禅。

山僧发尽无巾网,兀坐苔矶看石泉。

光阴荏苒,寒署催人。时间久了,了拳和尚在阴那山修行的事,传回原乡。乡人每年冬天,都要结伴前来参见了拳和尚,而且世代相传,绵延久远。

每年冬春之间,还有一种鸟叫“五色雀”,成群结队飞到灵光寺附近的林木中,大小如燕,体态轻盈,颜色分为蓝、绿、红、黄、紫五种,特别喜欢在古柏上飞鸣雀跃,啄食昆虫,人们称之为“灵鸟”。传说这种鸟是潘了拳从家乡带来的,了拳和尚圆寂之后,直到如今,灵鸟照样每年来灵光寺一趟,拜惭愧祖师。

潘了拳在灵光寺修行20多年,为当地人民祈福灾,香火甚旺。了拳为人谦虚,认为自己不能弘扬佛法,自度度人,心中实为内疚,自号“惭愧”。四十九岁坐化之后,人们尊他为“惭愧祖师”,遗下一偈云:

四十九年,无系无牵。

今朝撤手归空去,

万里云开月在天。

潘了拳传到下一代时,将茅庵改为砖瓦建筑,他的门徒欲刻

师傅的像,承受香火。但其生平未留下有画相,虽然聘得高手匠人,亦无从下手。据说一天中午,匠人在似睡非睡之中,见一老僧来到面前,对他说,你欲刻祖师的像,看看我就可以了。匠人正欲多看老僧几眼,忽起一阵清风,老僧不见了。匠人惊醒过来,随即拿起刻刀,回忆梦中所见老僧相貌,一刀一刀地刻了下来,寺中老和尚见了,说果然活像祖师。此后,惭愧祖师便在灵光寺登殿,受善男信女膜拜,承受人间香火。

相传到了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6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来到松口(今梅州市梅县区松口镇),于梅江区的蓬辣滩中遇上大风浪,舟将翻覆,幸得惭愧祖师显灵搭救,梅鼎御史感祖师救命之恩,遂捐金扩寺,命官督造,殿盖菠萝顶。扩建告成,易名为“灵光寺”,现在寺门门楣上石匾所刻“灵光寺”三个字,乃是当年梅鼎御史亲笔所书。原“灵光寺”石刻寺名牌,移在离灵光寺一箭之地的“祖殿”大门上。惭愧祖师灵感显赫、救济驱邪、有求必应,医好不计其数的神奇怪病,万民信仰,平日香火不断,每年农历的十一月初六例祭时,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马来西亚等世界各地信徒莫不虔诚礼拜。

惭愧祖师为人谦虚,他一尘不染,万念皆空,后人有联赞他:生闽地,化粤地,金身从万劫中,离色色空,入慧慧定,惭愧实不惭愧;溯唐朝,迄明朝,佛法经千载后,禳灾灾息,祈福福临,祖师真是祖师。

这些传说,千百年来,历久不衰,流传至今,值得人们品味欣赏与研究。

南靖县“罗山寺”座落于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大坪顶“罗山”之上,海拨高约500米,占地面积将近3000平方米。罗山寺距县城车程约23公里。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名录中之半月楼就在罗山脚下;名录中之翠林楼在新罗村境内。南靖罗山寺重建于2006年,寺内供奉着惭愧祖师公、广应圣王和伽蓝大王。

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香火起源于广东省梅州市梅县区阴那山灵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进香一次。相传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俗名“潘觉”,大约出生于公元827年,是广东梅州阴那山祖师爷潘了拳之养子。

据传潘觉得养父潘了拳出生时,左手抱拳不张,其父潘德彰取名为拳,后有僧抚之,且书“了”字于掌中,五指遂一伸张,便取名“了拳”,小名阿了。12岁时父母相继去世,跟叔父过日子,16岁到崇圣惭愧庵出家,17岁离开家乡,云游四方。路过广东省潮州府大埔县(今属梅州市大埔县)黄河乡车上村,认村里游姓寡妇为义母,过后不久,游氏病逝,了拳决定于农历二月初六再度出游。刚出家门,见一个小孩双手攥拳,坐在地上啼哭不已,因天生怪疾,双手攥拳不张,被父母抛弃,十分可怜。了拳心发慈悲,连声念:“接引佛”,小孩双手手指竟然慢慢舒展,顿悟幼时圣僧启迪“了拳”之兆意,便收其为养子,取名为“觉”。故把农历二月初六定为潘觉的生日。

潘觉从此随养父了拳云游四方,修行悟道,同时参悟佛学、天文地理及医学。后来云游经过神泉市(今大埔县茶阳镇)坪沙楠树村,村中一户姓袁人家诚心向佛,便安排一个清闲之处,让他们父子静心修行。潘觉一边跟养父修行,一边随袁家习武,父子两人为当地百姓祈福禳灾,功德无量。袁家见潘觉小小年纪,颇富佛性,殊为聪慧,长大后必定有所作为,便求了拳大师让他们收潘觉为袁家义子。三年后,了拳决定前往梅州阴那山结茅修行,恐潘觉跟在身边受苦,便留其居住袁家,一人独自前往梅州市阴那山结茅修行。

自从潘了拳离开袁家,潘觉更加刻苦修行悟道,尊从养父潘了拳的教诲,竭力奉行“以三皈依克己修身,以五戒十善净化心灵,广修四摄六度以利人度生”之禅则。如有不解之处,便前往梅州阴那山请教养父潘了拳。

潘觉七岁那年,村中出现瘟疫,一天潘觉在灶旁细读医书,寻求破解瘟疫之方。义母过来做饭,见没柴可烧,要潘觉上山捡柴,此时潘觉刚对瘟疫的治疗研究出一点头绪,心想村里很多人危在旦夕,情急之中他不愿半途停下。义母只好自己前去捡柴,出门前随口留下一言:“你若不愿去,把自己脚放进灶中当柴烧”。不料潘觉真按义母所言,把自己的脚放进灶里,等义母从山上回来,潘觉的脚已烧掉少许。此时他已顿悟破解瘟疫之方,为了百姓的安危,他不顾脚伤仍出家门为百姓破解瘟疫,由于延误治疗脚伤时机,不幸导致残疾。

随后潘觉离开袁家,开始举着养父法号“惭愧祖师”,云游四方,为百姓祈福禳灾。由于佛法灵验,有求必应,自此“惭愧祖师”的名号在百姓中口口相传,越来越被人们信奉敬拜。为了得到惭愧祖师公的佑护,人们迁居到哪里,就把“惭愧祖师公”的香火带到那里。因此“惭愧祖师公”的香火传遍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故全国各地(包括台湾地区)“惭愧祖师公”的进香之地为:漳州市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潘觉);或为广东梅州阴那山灵光寺惭愧祖师爷(潘觉的养父潘了拳)。

潘觉离开袁家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潘觉路过广东大溪时,天普降大雨,山洪爆发,百姓房屋瞬间被冲毁。潘觉在大水中救出几个伙伴,最后因体力不支被卷入滔滔洪水之中;此时突然祥云盖顶,他的身体在汹涌澎湃的洪水中变成一道金光升腾直上,冲上云霄,顿时寂化成一尊金身法像。这年潘觉年方七岁,当地百姓都说潘觉是乔答摩悉达多降世,祖师化身。为缅怀他的功德及恩泽,当地百姓便用黄檀雕成一尊高一尺八、头戎王冠、身穿战袍、双手抱拳、光着脚的金身法像,并尊称为“惭愧祖师公”,置于村中庙里来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香火起源于广东省梅州市阴那山灵光寺,一般每隔三年或五年进香一次。相传南靖罗山寺惭愧祖师公俗名“潘觉”,大约出生于公元827年,是广东阴梅州那山惭愧祖师爷潘了拳之养子。

潘觉从此随养父游四方,置于村中庙里来供奉参拜。每逢农历二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日,村中百姓便会举行大型庆典进行祭拜祈福。供奉参拜。每逢农历二月初六和十一月初六日,村中百姓便会举行大型庆典进行祭拜祈福。

公元899年广东省大溪李氏出门经商,为保平安带着惭愧祖师公金身法像出门。路过今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坑镇新罗村境内之宰牛湾石盘坑时,因天降暴雨,李姓在过河时,不慎将装有惭愧祖师公金身法像的包袱掉落水中。惭愧祖师公金身法像随后漂流到今南坑镇新罗村大磜,被一村民捡起在家中供奉参拜。后来惭愧祖师公金身法像到新罗村参加“作醮(jiao)”,因佛缘玄机,不再回大磜,自此在新罗上洋(今新罗下浏社)安座居下,受百姓敬拜,之后又迁至新罗大坪顶受百姓朝拜。由此可推断这是南靖县“惭愧祖师公”来自广东梅州市阴那山最早的香火,之后又分香南靖各地、邻县平和、永定区及其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更替,同时因为佛缘的玄机以及时机的成熟,人们即在此建造惭愧祖师公庙来供奉参拜,平整庙基时殿内呈现状似禅台的“天然灵光宝石”台座一处,现在仍然立于寺庙殿内,应验之前“从平地上浮出一座寺庙的传说”。后来,庙宇重修时,惭愧祖师公上轿以轿角授书命名为“罗山寺”。

甲午2014年良辰吉日,惭愧祖师公上轿书写要求:在罗山寺后山的最高峰处----蝴蝶峰尖顶,塑造一尊“惭愧祖师公”之金身法像。

南靖罗山寺自落成以来,因为惭愧祖师公有“上轿写字”这一特殊神迹(各地信士只要心诚,心中默念想问之事,“祖师金身法像”便会以写字方式为您指点迷津,包括看风水、为疑难病者上山采药;亲眼所见之人都感到十分神奇),又由于惭愧祖师公之灵验及有求必应,霎时声播四方。各方信士感恩于惭愧祖师公之惠泽,纷纷前来朝拜祈福,遂香火旺盛绵延,同时香火也分灵

据《新罗曾氏家谱》记载:南靖新罗曾氏第一世祖万八郎公,其胸怀大志,高瞻远瞩,不安土而重迁,毅然训子----即我们新罗的二世祖百五郎公(永兴公),于元末明初自永定区半径(今永定区湖坑镇六联村曾屋寨)徙居南靖葛山,之后又分居到我们新罗、高港这里。

据《新罗曾氏家谱》载道:较早之前,新罗住有罗姓曾姓刘姓邱姓四姓族群,后来罗姓、邱姓均迁往他乡。清嘉庆,爱新觉罗·旻宁咸丰年间,新罗村曾氏先民有一部分人迁徙台湾。如:“六十九派十四世“(yu)”字辈,世椿公:学濂公之六子,名六副(往台湾),葬在台湾南投牛食水田中;妣张姓,葬在台湾南投内辘庄后枫坑。传下二房”。这些曾姓村民带去惭愧祖师公的香火,在台湾南投县开基立业,并修建寺庙供奉惭愧祖师公。有学者据民间调查统计,台湾供奉惭愧祖师公的地方公庙、部分的民宅公神及私人神坛,初步估计约85处左右,其中南投县一地占约67座。每逢祖师公的浴佛节,都举行隆重庆典仪式,来祈求惭愧祖师公的保佑。

2008年农历十一月初六日,南靖罗山寺举行首届新罗惭愧祖师公民俗文化节,以弘扬惭愧祖师公文化。成千上万的信士、香客前来朝拜惭愧祖师公,祈求平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台湾惭愧祖师公庙宇就有委托漳州市南靖县有关部门寻找惭愧祖师公庙宇。2010年,南投县庆福寺宗亲曾俊雄(照片中右二)已同南靖罗山寺取得联系,并于2012年组团来到罗山寺朝拜惭愧祖师公。至此,两岸宗亲通过“惭愧祖师公文化”这一纽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这一纽带,使台湾宗亲寻根问祖、敬宗、亲宗、睦族的心境达到一个新高度;使惭愧祖师公的香火及佑护,遍及宝岛台湾更广的区域,同时促进两岸惭愧祖师公民俗文化的交流。

禅宗思想萧衍时,南印度达摩传授禅法及僧衣慧可而创立的。临济、曹洞、仰、云门、法眼等禅宗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五家七宗”。禅宗在唐朝有鼎新精神,主张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导化山区。逐成为中唐以来禅宗主流,迄今犹盛。希运十一传义玄禅师创临济宗,惭愧祖师公养父潘了拳曾拜希运为师,故惭愧祖师公潘觉深悟禅宗之道。

惭愧祖师公心善缘深、祈福禳灾、功德无量,被人们千古传颂,他还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呢?为什么取“惭愧祖师”之法号呢?显而易见,正是因为“上不辜于佛恩、下不负于己灵”是其学佛出发点和立脚点。而“古人垂训之至意、弘道辑录之深心皆可大畅本怀、不至徒设,而世道人心之转回于兹可以预断”,这是惭愧祖师公努力躬行的重要内容。同时据传,惭愧祖师公认为自己一世所度众生还不够广,所救之人还不够多,所修之行还不够深,心觉惭愧,故谦称自己为“惭愧祖师”。惭愧祖师功德虽无量,但他还是惭愧自己的禅机太重;惭愧自己有时的慈悲与心软;惭愧自己未能早一点接触到博大精深之佛法;惭愧自己的法力太过于渺小。如此宽广的胸襟,如此大度谦虚之情怀,着实令世人钦佩。

可见,惭愧祖师公已悟到禅宗思想之精华所在:“学「禅」,首先要学惭愧,自知惭愧才有禅心;修「净」,必需修恭敬,对人恭敬才有净土”。多么博大谦虚之情怀啊!这是值得各位信士谨记于心、躬行于身之人生信条

相传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由潮安区乘船到梅州市,经过松口蓬辣滩时,忽遇狂风暴雨,船将覆没。这时,船上的梅御史和随从们胆战心惊,挤成一团。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一声巨响,随即风停雨止。这时只见一位和尚登船而来。他手挥佛尘,合掌闭目,盘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词。霎时,船中的水尽退,风平浪静,化险为夷。

一天,梅御史来到阴那山灵光寺进香,见佛殿中供着一尊木雕佛像,与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样,十分惊异,向寺僧一打听,才知他是灵光寺的开山祖潘了拳,生平轶事极多,49岁坐化成佛,称为渐愧祖师。梅御史听后,即拨出白银千两,扩建修寺。五年后,工程竣工。梅御史念惭愧祖师威灵广大,便将“圣寿寺”改名为“灵光寺”。灵光寺有“三绝”。其一绝是:寺前草坪有两棵柏树一生一死。生者高30多米,枝繁叶茂,傲然挺立;死者高度相当,干大枝壮,枯死而不腐不朽。这就是称为“广东宝树”的“生死柏”。此柏树是建“圣寿寺”之前潘了拳亲手种的,树龄达一千六百年以上,那株枯树也死了近四百年,却与生的那株几乎同样高大,前几年,珠江电影制片厂曾拍过一部电影《生死树》,就是以这两株树为背景。其二绝是,寺里最壮观的主殿大雄宝殿,经常香烟鼎盛,但不管任何情况下,都没有香烟薰人,是什么原因呢?传说是因为殿顶的藻井所起的作用,把烟味“吃”掉了。这个藻井,是用1000多块精制的长建筑木方构成的螺旋形藻井,俗称为菠萝顶,结构巧妙奇特,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在我国,这样的菠萝顶仅有两处,另一个是天坛公园的方形藻井。这个菠罗顶妙就妙在它会把大殿内的香烟及时吸到殿顶迅速排出,而不会使殿内游人被烟呛着。其三绝是大雄宝殿后面山上绿树繁荫,但大殿屋顶上却没有一片树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至今仍是个谜。

“外国看教堂,中原地区看寺庙”,来到美丽的世界客都中国梅州,就要参观游览下千年古刹灵光寺。在这里,富有很多的神奇故事和美妙的传说。

首先,要从它的名字开始讲起,灵光寺它座落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阴那山腰约海拔500米处。最初是一位唐朝高僧潘了拳来这里开山建茅,圆寂后于唐朝咸通二年(公元861年),由村人建立寺院,初名为“灵光寺”,至今已有1140多年的历史。而在明洪武18年(1385年),粤东监察御史梅鼎捐钱扩建,更名为灵光寺。那么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里有一段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三年七月,粤东监察御史梅鼎出巡视察,由潮安区乘船到梅州市,经过松口蓬辣滩时,忽遇狂风暴雨,河水迅猛上涨,木船随风漂荡,江水涌入船舱,船夫举篙失灵,船将覆没。这时,船上的梅御史和随从们,胆战心惊,挤成一团。就在这危急之时,忽然一声巨响,随即风停雨止。这时只见一位和尚,登船而来。他手挥拂尘,合掌闭目,盘腿坐在船中,口中念念有词。霎时,船中的水尽退,风平浪静,化险为夷。

一天,梅御史来到阴那山灵光寺进香,见佛殿中央供着一尊木雕佛像,与船中所遇救命恩人一模一样,十分惊异。向寺僧一打听,才知他是灵光寺的开山祖潘了拳,生平轶事极多,四十九岁坐化成佛,称为惭愧祖师。梅御史听后,即拨出白银千两,扩建修寺,五年后工程竣工。梅御史念惭愧祖师威灵光大,便将"圣寿寺"改名为"灵光寺

除了这个传说以外,还有“生死树”、“茶泉”、"五色雀"、"无笃石螺"、"片生熟鱼"等美妙传说。阴那山总面积682公顷,位于梅州市梅县区雁洋镇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及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内已知维管植物814种,其中用材植物67种、药用植物401种,动物100多种。其中列入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12种,如云豹蟒蛇穿山甲鬟羚白鹇大灵猫桫椤白桂木穗花杉巴戟秀丽锥等。阴那山是粤东第一名山,有众多旅游景点,如泰山观日出、五指峰观云海、五指峰、茶泉等。人称粤东群山之祖,阴那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海拨1297米,登高望日出,若云龙吐珠;纵目远眺,可望潮州市长汀古城梅州市,诗人有"五指峰巅极目舒,白云深处望三州"的咏叹。阴那四面皆山,山势雄迈,泉石清奇,石石有景,美不胜收 阴那山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300余里。阴阴那山位于广东省梅县雁洋镇那山风景区范围6.6平方公里。山顶五峰并列,海拔均超千米,故有"白云深处望三州(梅州、潮州、长汀县)之说。阴那山突起于梅江河谷平原之上,山势雄奇,峰峦叠翠,冬季山顶有积雪。具有"神山、群峰、奇石、翠瀑、浮云"的特色。从半山腰上的灵光寺沿山登6750级石阶可到海拔1297米的最高峰——泰山。历代名人墨客游览此处,留下许多诗词墨宝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平面宽14.52米、进深14.75米,呈四方形,是明显的唐代建筑平面结构。殿内供奉有:最前面供奉的就是灵光寺的开山祖师,也就是惭愧祖师——潘了拳师父;再往后是千手观音、地藏王菩萨、目莲菩萨和佛法僧三宝大佛。大佛后面供奉有送子观音;左侧山墙供奉有太子菩萨、惠能文殊菩萨;右侧山墙供奉有普贤菩萨和定光古佛;殿后立面供奉有伽蓝菩萨和达摩

供奉有18位罗汉,据佛教经典记载,十八罗汉原只有十六罗汉,都是乔答摩悉达多释迦牟尼的弟子。所谓“阿罗汉”,它是“阿罗汉”的略称。佛教教义认为,一个人因修行的功夫不同,故取得的成就也便有高低之分。所取得的每一种成就都叫做一个“果位”,而“阿罗汉果”便是南传佛教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但在大乘佛教中则低于佛、菩萨,是第三等。佛教认为获得这一果位,就可以清除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永远免除投胎转世(生死轮回)之苦。凡获得阿罗汉果位的人可称“阿罗汉”(简称“罗汉”),也都可以享受人间供奉。乔答摩悉达多释伽牟尼曾明示:十六阿罗汉,可不入涅(nie)盘,常住人间,弘扬佛法,享用人间供奉与祭祀。佛教经典上说是十六罗汉,为何又成了十八罗汉?后加上去的两位,一说是著《法住记》的庆友和尚与译经和尚唐僧,一说是摩诃迦叶布袋和尚。清朝皇帝爱新觉罗·弘历则定十七罗汉为降龙罗汉(即伽叶尊者),十八罗汉为伏虎罗汉(即弥勒尊者)。 「长眉罗汉」「喜庆罗汉」「举钵罗汉」「托塔罗汉」「静坐罗汉」「过江罗汉」「骑象罗汉」「笑狮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沉思罗汉」「挖耳罗汉」「布袋罗汉」「芭蕉罗汉」「坐鹿罗汉」「看门罗汉」摩诃迦叶——「降龙罗汉」弥勒菩萨——「伏虎罗汉」

二十四诸天是佛教的二十四位护法天神,这一说法来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教和古印度的中国神话。早期佛教虽然反对婆罗门教关于天神至上的说法,但佛教并不反对天神的存在,它把天神做为有情(众生)的一个组成部份,并逐渐演变为保护佛法和弘扬佛法的美好象征。其中有一份“诸天天神”吉祥天女”就是象征吉祥财富的天神。他们分别是:一梵天、二帝释天、三多闻天王、四持国天王、五增长天王、六广目天王、七金刚密迹、八大自在天或摩首罗、九散脂大将、十大辩才天、十一大功德天、十二韦驮天神、十三坚牢地神、十四菩提树神、十五鬼子母、十六摩利支天、十七日宫天子、十八月宫天子、十九娑竭龙王、二十阎摩罗王。

大鼓建于明朝,原鼓皮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损坏,是后来重新蒙制,但鼓架仍为明朝时所造。大鼓直径1.48米、通高1.67米。刻有一对联革鼓叩空空,空古空今,今古皆从空里去;木鱼敲觉觉,觉人觉世,世人都向觉中来”。

鼓楼隔壁间供奉“关帝庙”:关帝既是关羽关羽),中国佛教将关帝供奉为伽篮菩萨,与韦驮天菩萨并称为佛教寺院的两大护法神,伽篮菩萨为右护法,韦驮菩萨为左护法。

在鼓楼与罗汉殿之间的福寿阁供奉有原灵光寺住持“润海法师”的塑像:是现任住持释瑞基法师的师父,因为其德高望重,传灯有功,1992年由旅港乡贤杨光华捐资修建福寿阁作为纪念

大钟铸于明朝(1485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重约二千斤,口径约1.5米,高约1.8米。刻有一对联“一百八名钟声,唤醒人间春梦;九十三峰山色,显呈我佛禅机。

在灵光寺门前有两株古柏,一生一死,都有三人合抱那么大,高达七丈左右,已经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奇怪的是,生树与死树,经过千百年,仍保持同样高大。这里也有一段传说:

相传一年夏天,潘了拳百里外买回两株柏树苗,因为天气炎热,回到寺里,柏树苗已经晒死了一株。他不愿把枯树苗丢掉,同样栽下。栽树时,他念道:“树苗,树苗,快长快高,生死同种,生死同高。”说得也奇,死树苗果然长了起来,可就是有枝无叶,枯而不倒,和生的同样高大,挺立在寺前。

从灵光寺右侧进去约0.5公里的地方,山谷中有条小溪,长年流出清彻的溪水,清凉可爱。但是,每当春雨连绵,久雨之后,泉水变赤,类似茶色,人们称茶泉山谷叫茶坑。传说潘了拳当年来到阴那山,上山伐木结茅修炼。他姐姐同情弟弟孤身一人,寻找而来并住下,照顾潘了拳的起居生活。

潘了拳除了修行苦练外,还经常上山打柴。有一日,潘了拳在山谷里砍柴,姐姐看见天气炎热,便泡好了一大壶赤汤山茶,送到山上给弟弟解渴。当她来到山上,看见树木繁茂,荆棘遍山,只听得斧锯之声和相闻呼唤之声,,却看不到弟弟的身影,于是叫弟弟上来喝茶。可是在山谷深处,好不容易上来,就叫姐姐把茶水从山上倒下去。他合拳闭目,嘴里似乎叨念着什么,结果,一条茶泉流到他面前,随即弯下身去,两手捧起茶水痛饮起来,从此,茶流之处成了一条水沟,并长流不止,至今仍同茶水一样的颜色。又据传,清明节前后,雨水特别多,待茶坑流出茶泉时,天更将放晴了,故又有茶泉报晴之说。

冬春季节间,灵光寺门前的柏树上,常有成群结队飞来啄食虫的益鸟,大小如燕,体态轻盈,毛声分红、黄、青、白、紫五色,人们称此种鸟为"五色雀"。又称"灵鸟"。传说这种鸟生长在福建省潘了拳的家乡,潘了拳来到阴那山开山结茅修行以后,威望极高,很多人崇拜他,似有灵感的五色雀也从福建老家飞到这里为他作伴。每年冬天五色雀都会飞来拜谒惭愧祖师,当远方客人来到寺里进香时,它们就到客人上空飞翔,表示欢迎;冬春过后,又飞去无踪。这种现象一直沿到今天。又传说,灵鸟在古柏上,寺前寺后飞鸣时,次日天将下雨,故有灵鸟报雨之谓。1965年6月,全国人大党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偕夫人于立群旅梅,在为梅州地区成立的题诗中,曾写了这样的诗句:灵禽闻有五彩,文物由来第一流。这里说的灵禽,指五色雀。诗中引以赞美梅州市山灵钟毓,蔚为文物。

无笃石螺系生长在阴那山小溪中的一种石螺,形态和普通石螺一样,只是尾部少了一截,有如人们将螺敲去螺的尾部后下锅煮食的石螺相似。传说当年潘了拳在庵中修行,适有十方善信来寺进香,拾得溪中石螺作为佐菜。他们把螺敲去尾部后,正要下锅之际,被潘了拳发现,步前正言说"信佛人要戒杀生"。善信遵听奉劝,便将石螺放回溪中,繁衍至今。从此,无笃螺成阴那山的一种富有特色的水生物。(注:"无笃"是客家方言,意即没有尾巴。)

片生熟鱼是生长在阴那山的溪中,鱼身两面,一面呈白色,和普通的鱼一样;另一面则为红色,俨如经过锅里煮熟后的色泽一般。故人称此鱼为"片生熟鱼"。传说当年在庵做工的人,从溪中捕到鲜鱼,正在厨下煎煮,适为潘了拳发现,了拳和尚认为杀生有犯僧戒,即劝工人将锅里正在煮着的鱼铲起放回溪中,而已煎煮一面的鲜鱼居然起死回生,相传繁殖,可惜这种半边白半边赤的小鱼在阴那山小溪中很难见到了。(注:片生熟,是客家方言,意即"半生半熟"。)

灵光寺内,还现存着一张1000多年前的藤椅。据考研,此藤椅系由一条山藤自然造型而成。因历时长久,不断修补,椅身已布满了近千枚铁钉,样子十分苍古。据传说潘了拳49岁坐化时,就是坐在这张藤椅上。现在已用玻璃橱保护起来,存于灵光寺内,作为珍贵文物保存。

灵光寺祖师宝殿的殿顶四角,有四条雕刻木龙。相传很久以前,一个夏日的中午,寺里的和尚忽然发现四条木龙不见了,到了傍晚,木龙又回到原处。第二天又是如此。第三天中午,那和尚躲在房里,窥视殿顶,想看个究竟。果然那木龙慢慢地离开原位,偷偷地向西去。和尚随即跟踪而去,走到二里远的深潭处,只见四条木龙在那里乒乓乒乓地游泳。那和尚不声不响地回到寺里,想到了一个降龙之计:打制了四个铜铃,分别系在四条木龙的脖子上,第二天中午,木龙又要动身,铜铃便“铃铃”地发出响声,木龙顿时胆颤心惊,再也不敢偷去游泳了。几天后,木龙脖子下的铜铃又响了起来,那和尚以为木龙又想偷去游泳,便从房里出来看个究竟。只见左方角的木龙未动,只是铃声作响,其它三个铜铃哑然无声。接着,一群善男信女从左方走进寺来。客人一到,铜铃便不响了。右方的铜铃作响时,右方便有一群客人走进寺庙。

传说木龙被系上铜铃之后,改邪归正,将功补过,以铜铃作为迎客的信号,故有木龙迎客之说。

参考资料

..2023-12-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