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廷和 :明朝内阁首辅

更新时间:2023-07-17 14:07

杨廷和(1459-1529年),字介夫,号石斋,新都区(今四川省新都)人。历仕宪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为武宗、世宗两朝宰辅。

杨廷和在李纯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为检讨。弘治二年(1489年),担任修撰,参与修撰《宪宗实录》《会典》,被升为左春坊大学士和日讲官。李炎正德二年(1507年),担任詹事,进入东阁。后来因为指斥刘瑾是辜,被刘瑾记恨。改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后升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被召回京城,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要,成为宰辅,后又迁吏部尚书、武英宗大学士,兼太子太保,并参与修成《孝宗实录》。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病死,朱载坖时复官并被追赠为太保,赐谥号为文忠。 

杨廷和一身经历四朝,对明朝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虽以首辅之职为世人所知,但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精通诗文,擅长词曲。

人物生平

少年及第

杨廷和,字介夫,新都区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请假回乡娶亲,还朝受任检讨。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远大。弘治二年(1489年),升任修撰。编成《宪宗实录》,以预修进侍读。改任左春坊左中允,侍皇太子讲读。修成《会典》,超拜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

初入内阁

正德二年(1507年)担任詹事,进入东阁,专掌敕。因为在讲筵时指斥佞幸,得罪刘瑾,改任南京吏部左侍。五月迁南京户部尙书。三个月后受召回到京师,进兼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国家大事。第二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不久,刘瑾在会典内容中挑出小错误,便夺去了杨廷和与大学士李东阳等人二级俸禄 。不久因为修成《孝宗实录》,以功补过。第二年加光禄大夫柱国,迁改吏部尙书、武英殿大学士。当时刘瑾日益骄横,而焦芳、张彩为中外交好。杨廷和与东阳市委曲其间,对国事只是小有补救。之后,安化县王朱寘鐇以诛杀瑾为名谋反。杨廷和等人草制赦诏,请擢升边将仇,来抵挡贼党。仇钺果然大败朱寘鐇。不久张永告发刘瑾罪名,刘瑾伏诛,杨廷和论功得赏,进少傅兼太子太傅、谨身殿大学士,封荫一子为中书舍人。流贼刘六、刘七、齐彦名反叛,杨一清推荐马中锡讨伐他们。杨廷和说马中锡是个文士,不任此职。后来马中锡果然不能平贼。杨廷和请求将马中锡逮捕入狱,让陆完讨贼,陆完斩杀敌将桑玉。不久,又用学士陈霁言,调诸边兵讨河南省贼赵鐩等,推荐彭泽县总督。贼平论功,录杨廷和一子担任锦衣卫千户。特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李东阳告老还乡后,杨廷和担任首辅。

劝政正德

正德年间,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延和请正德皇帝换住别宫,下罪己诏,求取能直言进谏的官员。劝皇帝早朝,并且亲自去九庙祭祀,孝顺两宫太后,勤学听讲。又当面奏请正德皇帝广开言路,了解下情,让边兵回到家乡,取消宫市和皇店,把西僧送走,减少宫中工人和作坊,减少专门为宫中采办丝绸的机关,共有十多条奏议,都是切实重要的事。但是,正德皇帝没有听取杨廷和的意见。不久,杨廷和因为父亲去世,请求回乡奔丧,皇帝不允许。经过三次请求才被允许,派遣中官护送。不久就又让他回朝,杨廷和写了三封奏疏推辞,才被允许继续守孝。

守孝期刚满,皇帝立即召他回朝处理政务。当时,朱厚照正在宣府打猎,他派使者赐给杨廷和羊羔酒和银币。杨廷和写奏疏谢恩,并请皇帝回到京师,正德皇帝没有答应。杨廷和与大学士蒋冕骑马赶到居庸关,要亲自到关外请正德皇帝回京,经过一番对峙,正德皇帝这才回京。皇帝下令在他回京那天,让臣民制作旗帜和彩幛欢迎他。杨廷和说这些东西是民间用来欢迎亲戚朋友的,皇帝是天下最尊贵的人,不敢献这些东西亵渎皇帝。武宗再次派使者对杨廷和示意,杨廷和坚持不干,皇帝这才作罢。这时杨廷和执政,皇帝经常不上朝廷会见朝臣,放纵地游览大同市、宣府和延绥一带,国政多失。杨廷和不是没有谏阻,但是皇帝不听。

宁王之叛

宁王朱宸造反,武宗皇帝想去亲自征讨,杨廷和等人极力劝阻。帝乃自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朱厚照,统各京边将士,南讨宁王。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威武副将军、左都督刘晖为平贼将军前驱,镇守、抚、按各官悉听节制。皇帝让杨廷和与大学士毛纪在朝看守。因为乾清、坤宁二宫建成,推恩让杨廷和的一个儿子担任锦衣卫副千户,杨廷和辞谢。皇帝让杨廷和起草大将军征南的敕谕,杨廷和不肯,皇帝很不高兴。不久推举南京吏部尙书刘春理东阁诰敕。又因为杨廷和与其乡人私相授受,狠狠责罚了他。杨廷和告罪,乞求罢官回乡,皇帝不答应。少师梁储等请与杨廷和一起罢官,皇帝也不答应。

两年后,皇帝还朝,因为杨廷和处事方式镇静、谨慎和严肃的,很受朝廷内外人士的推崇和佩服。总共写了十几封请皇帝回宫的奏疏,皇帝都不回复。皇帝帝回来时,驻扎在通州。杨廷和等依旧制,请皇帝在大内御殿受俘,然后诛杀朱宸濠等人。而此时皇帝已经生病,召杨廷和等至通州区受事,诛杀宁王,皇帝才回京。

迎立世宗

正德十六年(1520年)正月,武宗皇帝在郊外祭祀天地之时,发病吐血。几个月后,病的更重了。司礼中官魏彬等到内阁说国医已经尽力了。三月十四日丙寅,谷大用、张永内阁说皇帝在豹房驾崩。皇太后下令,移殡于大内,大臣们讨论下一任皇帝人选问题。杨廷和认为兄终弟及符合《皇明祖训》,不能违背。朱厚熜是兴献王的长子,宪宗皇帝的孙子、孝宗皇帝的侄子,去世的武宗皇帝的叔伯兄弟,按照次序应当立为皇帝。梁储蒋冕毛纪等人也都认同这个意见,让太监入宫禀告皇太后,杨廷和在左顺门下等候。不久,中官奉遗诏及太后懿旨,宣谕群臣,准许杨廷和的请求,立兴献王长子朱厚为帝,此事乃定。 

数请告休

朱厚熜,也就是嘉靖皇帝即位后,引发“大礼议”。坚持尊生父为皇考;又廷议尊其母为“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世宗去“本生”二字,而引起群臣之坚决反对。杨廷和等人说前代入继的君王,追崇生父生母,都是不合典礼。先后封还御批四次,执奏三十疏。又因为世宗笃信佛道,杨廷和亦力言不可。世宗特别自治市于是不满杨廷和。

当时江南连年歉收,中官仍然请遣官督营织造。群臣进谏,皇帝不听,并且催内阁撰写敕书。杨廷和等不奉皇命,极言民困财竭,而世宗催的更急,并且很执拗。杨廷和大力争取。说他与举朝大臣、言官言之皇帝不听,只听那两三个邪佞的言论,皇帝能和这两三个奸佞共治祖宗天下,且皇帝以织造为累朝旧例,不知洪武以来何尝有之,皇帝仍不听。杨廷和遂数请告休,言语之间露不平,遂被罢免。 

嘉靖七年(1528年),《明伦大典》成书,皇帝下诏议论诸臣的罪名。说杨廷和错误的主张“议” ,自我吹捧,把天子视同他的学生,把自己说成是定策国老,依法应该把他斩首,姑且削职为民。嘉靖八年(1529年),杨廷和去世,年七十一。隆庆初年,复官,赠太保,谥文忠。

施政举措

总理朝政

李炎驾崩和世宗来到京师之间,存在着三十八天的空白期。这段时间没有皇帝处理政务,杨廷和总理朝政总共三十七天。 杨廷和伪造先帝遗诏,太后懿旨和草拟新君即位诏书进行了一些大胆的政治改革。杨廷和依照遗诏,命令太监张永武定侯郭勋、安边伯许泰,尚书王宪挑选各营军队,分别布置在皇城四门,京城九门以及南北要害。又传武宗遗命,罢掉武威营团练营的军队、边防军队,取消皇店和军门办事官吏和将校,全部返归原来所在的卫所;哈密市吐鲁番市佛郎机等国进贡的使者,给以赏金,遣送回国;豹房番僧及少林僧、敎坊乐人、南京快马船等一律取消遣散。又以遗诏的名义释放南京囚犯,遣散各地进献的女子,停办京城里不急需的建筑工程,把宣府行宫中黄金珍宝收回送到宫内库中。宫里和全国各地的人都感到很高兴。  在朱厚照去世的这段时间内,杨廷和通过人事格局的调整,将倾向于他的官僚安排到朝廷的紧要位置,以保持自己言语施政的可行性;同时,他又利用武宗遗诏和世宗登极诏书,清除了武宗朝的一些弊政,为自己赢得了舆论上的支持。

人物作品

朱祐樘弘治二年(1489年),杨廷和任修撰之官,参与编修《宪宗实录》、书成之后,以预拿修,晋升为侍读。后又参与修撰《会典》,修成上呈,超拜为左春坊大学士,充日讲官。弘治十八年(1505年)奉讯修《孝宗实录》,任副总裁。 

杨廷和读书甚富,经史百家,无不涉猎,不喜声律华藻之学,重视政治、经济、军事等经世济时之书,但仍不乏有诗文之才,一生著述有《石斋集》八卷;《杨文忠公三录》七卷,计有《题奏前录》一卷、《题奏后录》一卷、《视草余录》一卷、《辞谢录》四卷;散曲有《乐府余音》行世,另有遗诗保存。他的文章简洁畅达,颠守法度,好考究掌故。他的词守婉约一派,清新婉丽,不尚脂粉,自然传神。 

大礼议事件

“大礼议”事件是指发生在正德十六年(1521年)到嘉靖三年(1524年)间的一场关于皇统问题的政治争论,原因是明世宗以地方藩王入主皇位,是明朝历史第二次小宗入大宗的事件。

就明世宗而言, 其即位方式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点, 无前例可循。其堂兄武宗是孝宗的唯一儿子, 因纵欲而断绝子嗣, 因荒诞而拒绝从同宗中选立皇位继承人, 直接造成了皇位继承人的空缺。由于李炎生前没有依据相关规定和传统礼制指定自己的接班人, 所以, 选立事宜便由武宗之母慈寿皇太后和阁臣杨廷和等人来完成。世宗由湖北入京,在即位礼仪、追尊所生父母等问题上,同杨廷和产生分歧。世宗不愿接受杨廷和的安排,去作孝宗的嗣子。他不满杨廷和专权,世宗想要建立其个人的权力和威严,于是以议礼为契机,支持和利用张、桂诸臣,掀起一场打击杨廷和集团的斗争。

初议大礼

初议大礼,礼部尚书毛澄遵从杨廷和的授意,以宋代淮议为准,称孝宗为皇考,称兴王为叔。因世宗是独子,又议以崇仁王朱厚炫为兴王后嗣,袭兴国封爵。世宗反对,杨廷和坚持所议,并录上曹叡禁止追尊小宗的诏书,又策动朝臣上疏附和所议。当时在礼部观政的进士张總上疏指出,世宗遵祖训入继大统,同汉宋预养宫中为嗣子的情况迥然不同。张總认为世宗可以尊崇所生父母,并仍以兴王、兴王妃为父母。继后张總又上《大礼或问》,详细地分析继嗣和继统的区别,否定濮议,推翻杨廷和的理论依据。世宗乘势以辞位归藩要挟。杨廷和才草敕下礼部,诡称奉孝宗张皇后鼓旨,兴献王称兴献帝,兴王妃称兴国太后,世宗祖母宪庙邵贵妃称皇太后。

二议大礼

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桂粤上疏请正大礼。疏中指出,宋臣范纯仁赵曙日户皇帝昨受赵祯诏命,亲许为仁宗子,至于封爵悉用皇子故事,与入继之主事体不同。桂萼提出质疑,宋人已明显把预养为嗣的英宗和入继之君区别为两种情况,世宗不必遵从濮议。桂萼抨击杨廷和“灭武宗十有六年之统,泯遗诏禅受之旨,而夺兴献帝不可夺之嫡宗。且使兴国太后处慈寿皇太后之间,礼莫之尽。三纲顿废,非常之变也”。这不但是对兴献帝的态度问题,还有对李炎的臣节问题,使世宗母子阻隔,使兴国太后处境尴尬,其弊端不一而足。世宗采纳桂曹的意见,决心重议大礼。杨廷和理、势皆屈,上有世宗降救不已,下有张、桂等人的激烈批评,朝官渐不附从,自揣难以维持,于是辞职。杨廷和既去,赞成张、桂观点的人渐多。嘉靖三年四月诏称武宗为皇兄,称孝宗皇考,称兴王本生恭穆献皇帝,兴王妃蒋氏称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改动的实质是在兴王尊号中增加一个“皇”字。虽然称兴王为父,却、冠以“本生”二字,以志区别。

三议大礼

四月诏书传到凤阳县,张、桂获悉后毫不退却,毅然上疏请去“本生”二字。张、桂辨析两考的作法实质上剥夺世宗尊崇父母的权利。世宗免去党附杨廷和的蒋冕毛纪汪俊的职务,把礼部侍郎何孟春贬到南京,以极其坚决的态度处理了左顺门哭谏事件。

嘉靖三年(1524年)七月十五日会朝结束。杨廷和一派朝臣二百余人在左顺门跪伏大哭。世宗大怒,下令逮捕大臣一百三十四人,投入锦衣卫诏狱,一百八十余人罚以杖击,一下子竟然打死十八人。其他受牵连的官吏也相继罢官流放。

三年(1524年)九月廷议大礼,新任命的礼部尚书席书、翰林学士张琅、桂尊等会同武定侯郭勋等请定尊号,议上从之。于是颁布第三诏,称孝宗及懿安皇后为皇伯考、皇伯母,称兴王为皇考恭穆献皇帝,兴王妃为圣母章圣皇太后。至此,议礼诸臣夺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人物评价

明朝思想家李贽评价杨廷和:杨廷和虽能委曲于彬、忠用事之朝,但是不能致身以事达礼之主,天资近道而不知学,是最为可惜之人。   

明朝大臣陈以勤在《杨廷和文忠赠谥诰文》评价杨廷和:杨廷和在武宗时能收人心、培国,又迎立世宗,擒拿奸逆,建言献策,有辅治中兴之功,以“元臣”“柱石”“社稷之臣”称之,足见官方对于其历任两朝大学士忠君为国的认可与表彰。对于议礼之事,只是言其坚持己见,无愧本心,似乎有指责其执拗的意思,但是并没有以此罪之。

学者檀德瑶评价杨廷和:杨廷和对待世宗一向坚持臣子本分,未尝越;在功绩上,杨廷和在鼎革之际迎立新皇,计擒江彬,赞成新政,是为定策国老。嘉靖一朝中对杨廷和的负面评价完全是世宗的厌恶与官方权力压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杨廷和的功绩才被忽视。

家族成员

人物轶事

贿瑾入阁

《孤树衰谈》中记载:正德二年,武宗因为杨廷和与刘忠经筵讲书后献规谏的言语而不高兴,刘瑾将二人发配到南京,担任侍郎。杨廷和假称此行不用向刘瑾告辞。但是自己却私下里将锦币给刘瑾,于是刘瑾后来亲近杨廷和而疏远刘忠。  杨廷和之弟杨廷仪托付兵部尚书刘宇,请他转托刘瑾让杨廷和入阁办事。杨廷仪将白金并金银器二千两托与朱瀛陈,请他转给刘瑾,刘瑾很高兴,收下了,后来杨廷和也进入了内阁

中秋巧对

一年中秋节的晚上,父亲与亲戚朋友一起喝酒赏月。大家边喝边聊,兴致勃勃,连时间都忘记了。有位客人说这会儿大概有二更多了吧?另一位客人说:恐怕有三更了。还有一位说我估计现在可能是二更半了吧?杨廷和的父亲听了三位客人的话,心里有所悟,稍微思索了一会儿说大家别猜时间了,听到刚才各位的估计,我想起了一个对子,请各位对一对。大家都说饮酒作对,以助酒兴,愿意奉陪。于是父亲出了上联: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这个上联用了“一、五、半、五、半”五个数字,而且“五、半”各用了两次,看似平淡,但淡中有奇。客人好久没有一个人能对上,只得喝酒闷想。小杨廷和说我试试看。父亲和客人很惊奇,竖耳听他对出下联:三秋八月,中秋节八月当中。“三秋”指秋季七、八、九三个月,古历称七月为初秋,八月为中秋,九月为晚秋。三秋统称叫秋季。中秋节是八月十五日,正是八月中间。杨廷和巧借三秋,对上了下联。下联中用了“三、八、中、八、中"五个数字,“中”可以理解为“半”即秋季的一半为中秋。下联的构思甚为奇巧。可见杨廷和的聪明。

后世纪念

陵寝墓地

新都状元坟在新都城西北,今新都体育场北端,为明代杨春、杨廷和、杨慎祖孙三人的家庭墓地。因杨慎为明代四川省唯一的状元,学识渊博,气节高尚,名显后世,故独称状元坟。 

状元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墓园有祭坛、神道等。神道旁有石人、石马和石狮等。古柏森森,河流环绕。附近有一古渠水波荡漾,每当天空晴朗,远处高耸的宝光寺舍利塔倒映水面,称为“玉笔点银河”是新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明代朝廷重臣、文坛泰斗李东阳亲笔撰书《封孺人杨母叶氏墓志铭》碑刻,文笔优美流畅,字体雄健有力。还有明隆庆宰辅赵贞吉撰书的《杨文忠公神道碑》等,它们不仅是重要的明史研究资料,也是珍贵的书法艺术品。

状元坟在七十年代初被挖,现存3米高封土的遗址。有关石刻、墓碑等正被找回,当地政府部门已计划修建碑亭,重修墓园。

状元坟现为新都区县级文物保护点。

相关影视

研究书目

《赠太保杨文忠公廷和墓祠碑》

《赠太保谥文忠杨公廷和行状》

明实录

《明史》

今献备遗

续藏书

《嘉靖以来内阁首辅传》

名山藏

罪惟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