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街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辖街道

更新时间:2024-09-21 03:23

正阳街位于方城(沈阳市古城)内,北起小北门与小北街相连,南至小南门与小南街相接,位于沈阳故宫西墙外,是盛京城内“井字路”之一。正阳街建于清代初年,原来分称小北门街和小南门街,后统一为正阳街。

文化

老字号一条街

昔日的正阳街两旁老字号甚为繁多,大舞台衍生出的附属产物除了铜锣、胭脂外,还有包括门口的那一溜小吃,那一个个令人垂涎欲滴的名字——“马烧卖”、“李连贵熏肉大饼”的背后隐含着各自的故事。

虽不能算作地道的商业街,正阳街却因与沈阳中街纵横交错占据了地理优势,因此多多少少沾染了商业的味道。而那些镌刻在老沈阳市人记忆深处的商号名称,一旦被发掘出来,便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魅力。这股魅力在空中弥散蔓延,伴随着故宫皇城的昔日往事,记录着沈阳老城的历史更迭。

大舞台麻花一触即碎

如今大舞台还在,只是更名为“刘老根”,可那曾以大舞台命名的汝阳麻花油炸糕却再也难觅其踪。从寥寥可数的资料记载中显示,“大舞台麻花”也叫“张麻花”,由台安县黄沙坨子村张兴德于1926年始创。1941年,张兴德举家来到沈阳,先在小东门里开了麻花作坊;张兴德儿子张含余主持经营后,于1948年将麻花作坊迁到了“大舞台”剧场附近,于是,“大舞台麻花”便叫响开来。

在老人们的记忆中,酥脆的大舞台麻花是如今的美食无可匹敌的。最初,大舞台汝阳麻花的售卖点摆在大舞台西侧的胡同口,后来随着生意的红火,大舞台麻花开始有了自己的店铺,不再摆摊售卖。附近的老人回忆说:“那会儿大家都是排队买麻花,这麻花酥脆到什么程度?说出来你可能不信,一根麻花拿起来不到半米的高度,再这么掉在桌子上,麻花全部碎成小块儿,一点儿都不夸张。”

左宝贵马烧卖

如今的正阳街上并不见马烧卖的踪影,但据传,这一至今闻名的小吃当年确实发迹在此。

早在清代爱新觉罗·颙琰元年,一位名为马春生的生意人在奉天府烧麦生意。他手推独轮车到小西门里粮食市场等热闹场所,随车携带原料炊具,边包边卖。由于马春生的烧卖选料精细、配方独特,吸引了不少顾客。爱新觉罗·旻宁八年,马春生之子广元市在小西门拦马墙外设立门市,正式挂起“马烧卖”的牌匾。从此,马烧卖生意日渐红火,终日食客盈门。

光绪年间,崇实将军的部下高桥总镇记名提督左宝贵奉命修小西门城楼时,马烧卖的生意自然受到了影响,而此刻马烧卖已经有了不少顾客,所以这些人对此颇为不满,并希望此次施工不要剥夺他们的口福。听闻此声,左宝贵有些好奇,他在想究竟什么样的烧麦能让人如此执著地追逐,于是他便亲自尝了尝,顿觉妙不可言,同时也觉得百姓的呼声不无道理,于是左宝贵便特许马烧卖另易一地,在小西门附近另外盖两间房子,重开马烧卖馆,并亲自为其题写牌匾,历经几代相传,致使这一小吃流传至今。

到了1915年,马烧卖又由马长永传给了后代马鸿芳和马鸣卿兄弟俩经营,一直到1948年,兄弟二人因年事已高,经营无力,时开时停。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发扬民族风味特色,马烧卖又被请了出来,马家第五代传人马继亭继承祖业。

几经变迁李连贵熏肉大饼传百年

至今仍旧存留于正阳街上的,仅剩下李连贵熏肉大饼一家老店。

资料记载,李连贵熏肉大饼为河北省县柳庄人李连贵1908年在四平梨树县首创,至今已近百年历史。

据传,1908年春,李连贵逃荒到梨树县城后,开了一个经营吊炉大饼和熏肉的小饭馆。在一次变故中,老中医高品之把祖传的用十几味名贵中草药熏肉的秘方告诉李连贵,在老人家的指导下,李连贵对配制药料、选肉、切肉、养汤、和面、火候等工序进行了潜心研究和实验,终于制作出了风味独特的李连贵熏肉大饼

若干年后,李连贵病故,其继子李尧继承父业。1937年,李尧从梨树迁入四平市市内,建立了四平市李连贵熏肉大饼铺,李连贵熏肉大饼从此在四平扎根落户。

1950年,李尧之子李春生背着一锅老汤从四平来到沈阳市,并在沈阳最为繁华的中街西头鼓楼西南角的广生堂胡同开设了李连贵熏肉大饼店,店铺生意兴隆,受到了沈阳市民的认可。

然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李连贵熏肉大饼却遭到了意想不到的浩劫,店铺被砸,被迫改卖大米饭和大锅菜。李春生为了保住这一风味,不顾整日杂役的劳累,坚持每周熬老汤一次,如此持续了十个年头。直到1979年,李连贵熏肉大饼的牌匾才再次挂了起来。

旅游

侯城遗址

正阳街惊现“候城”,印证沈阳建城史

沈阳城究竟起源于何时?曾有人说,7200年前的新乐文化遗址足以证实其历史的久远,但原始部落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这里作为一个城市而存在;也有人说,明代的沈阳中卫是这座城市最早的雏形,作为一座城市而言,人类有规模的活动、生活并在此交易方能算做是城市的象征;还有人说,沈阳市城真正作为一座城市,是在努尔哈赤迁都沈阳、皇太极建立清朝以后。

然而,1993年东亚广场起建之际,在数十米的地基挖掘中,候城城墙的出土,印证了一种说法:早在战国时期,沈阳已具备了城市的雏形。遗址位于正阳街的东侧,当时还是东亚广场,如今已更名为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有限公司

资料记载,1993年3月,沈阳故宫北墙外修建东亚广场时,发现了一段古城墙。城墙东西走向,黄土夯筑,最高处残高2米以上,夯层每层厚13厘米左右,夯窝密集,清晰可见。从遗迹和出土文物可以确定,这段城墙经过3次修筑,始筑于战国时期,汉魏时期又经过两次修补。

在城墙的北侧,还发现了当年的护城河遗迹,可知这段城墙属于古城的北墙。在城墙内外,还发现了大量战国、汉代板瓦、筒瓦等建筑构建和瓮、釜、等陶器残片,还有半两、五铢等钱币以及铜箭镞、木箭杆等兵器,这说明当时城内有大量的军队驻守。

考古的第一手资料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沈阳城最早建于战国,通过考古学者们的调查,我们可以勾勒出“候城”的大致范围——以现在的兴隆大家庭购物中心有限公司为一侧,正阳街到朝阳街的区域。而且城的位置就在沈阳市的老城区,其规模大概在每边200米左右。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工程时间紧迫,没有允许考古工作者充分地发掘,只是抢救性地清理了古城的北墙西段和西北角拐弯部分约170余米。而且这段可以作为沈阳城历史见证的重要遗迹也没有保存下来,已经永久性地被压在了当时的东亚广场下面。

连奉堂

正阳街的南端曾有一处名为连奉堂的建筑,连奉堂是干吗的?老人们开玩笑说,就最后一个字能让你联想到它的用处,实际上它是一处在老沈阳城并不多见的洗澡堂。

资料记载,连奉堂建于1913年,由大连人职业足球俱乐部张省三等几人出资7000大洋合办。连奉堂的名字,也正是取大连市沈阳市两地名中的尾字跟头字联合而成。兴建以来,连奉堂与沈阳中街的金兰亭、北市的澄瀛泉、铁西区的奉大并称为奉天四大浴池。

当沈阳人将洗澡认可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后,公共浴池才开始不断发展起来。连奉堂初建之际,与诸多小规模浴池一样均为低矮的平房,布置也颇为简单。然而即便采用的也是打井水、大锅烧水的原始方式,但这在清末民初的中国,浴池能够达到这种程度也是相当不易了。随着经营方式的不断改进,1924年连奉堂开始扩建,建成一个二层高的小楼,浴池内部也开始划分为普通和雅间不同标准。扩建后的连奉堂相比小的浴池,内部设施要好上很多了,不但宽敞明亮,更重要的是卫生条件很好,储物箱颇为宽敞,而且还设有简易的休息床位,为客人提供印有“浴池”字样的毛巾。

因为地处正阳街上,连奉堂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颇具档次的服务,吸引了其南端中街一些大商号的老板、掌柜。而北端的帅府里面的上层人物也是频频光顾,据记载,张学良郭松龄等人都曾屡次光顾连奉堂。为此,连奉堂特在二楼设了官池子,以供这些人物洗浴、休息。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意颇为红火,上门洗浴的客人络绎不绝,浴池里面的修脚师傅甚至也被评为沈阳市的劳动模范。然而,这座老浴池也并未能逃脱历史淘汰的规则,它悄无声息地消失在正阳街与盛京路的那一处交汇口上。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