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 :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更新时间:2023-11-12 22:13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汉族,籍贯辽宁省盘锦市大洼区东风镇,国民革命军将领,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中国近代著名爱国将领。

1920年,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先于奉系军中担任要职,1928年6月,“皇姑屯事件”之后,张学良拒绝日本人的拉拢,毅然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被任命为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1929年7月,张学良开始着手收回,同年8月中东路事件爆发,张学良领导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败给苏联红军,张学良被迫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1930年,蒋阎冯大战爆发,张学良令东北军入关,武装调停,避免了新的军阀混战,由此登上了政治生涯的巅峰。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执行蒋介石不抵抗命令,受到全国舆论谴责。12月任中国国民党北平绥靖主任。1935年10月,任西北“剿总”副总司令,代行总司令职务。面对全国人民要求抗日的呼声日益高涨,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影响下,曾多次劝谏蒋介石停止国共内战、联共抗日,但都遭到拒绝。

1936年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坚决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变,并派周恩来等为代表到西安市帮助张学良、杨虎城正确解决事变。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变的枢纽。它粉碎了亲日派和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促进了中共中央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为在抗日前提下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创造了条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送蒋介石返回南京市,即被扣留、判刑,先后被囚禁于浙、赣、湘、黔等地,1946年被押送台湾继续监禁,1994年移居美国夏威夷,2001年逝世,享年101岁。此外,张学良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有关西安事变的一次次纪念活动,一次次重要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于西安事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肯定性评价,对于张学良所起的历史作用的高度赞赏。中共评价张学良为“千古功臣”“民族英雄”。自由之后的张学良,不管是在个人的采访中,还是在后来的口述史中,反复强调自己以发动西安事变为豪,这一切都来源于他的民族大义,他在自述中说道:为实现国家的统一,把中国建成一个不受外界欺辱的强国,这是他一生的追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张学良1901年6月3日生于沈阳市(今属辽宁省台安县。他的父亲是著名的“东北王”军阀张作霖。张作霖娶妻六房,张学良是张作霖原配夫人所生。

张学良三岁时,父亲请人为他算命,算命的说他命硬,必须换一个名字。按照当时村内的风俗,去祭拜的路上,有人叫的第一个名字就是修改之后的名字,于是,张学良的乳名由“双喜”改为“小六子”。幼年时的张学良一直跟随母亲居住在新民市。随着父亲张作霖的兵力不断扩充,1907年张学良开始从师学习。

教育经历

张学良七八岁时,张作霖新民市,他在家中设馆,请早年教过他的杨庆辅为张学良开蒙;1915年,张作霖沈阳市,请具备资产阶级思想的名儒白永贞作为张学良的启蒙老师;1916年,张作霖又请沈阳交涉署英文科科长徐启东教张学良英文,此后,张学良每天去青年会学英语,也学一些国际知识和西方习俗,这是他接触欧美文化的开端。1917年在其父张作霖军中服役。1919年在东三省陆军讲武堂炮科学习,在校内结识战术教官郭松龄,两人成为忘年之交。1920年后以炮兵科第一名毕业,初任东北军第三混成旅第二团团长,负责保卫张作霖人身安全,以及沈阳市维持治安,他将郭松龄一同带至奉军

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

1922年4月28日,奉系军阀张作霖自任总司令,率领12万名奉系军官与直系交战,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经过霸县战斗山海关区阻击战,成为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当中,奉军唯一取胜的部队。战争结果是直系取得胜利,奉系撤回东北地区

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为响应浙卢反直,奉张向直系宣战,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组成联军指挥部,率领部队与直系在奉山海关激战,直捣北平市,由于张学良在自己部队中军改彻底,直系全面溃败,全军覆没,吴佩孚成为张作霖手下,直系从此走入历史。奉系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奉系军事实力此时达到顶点。战后,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东北易帜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关东军炸死,同年7月3日张学良就任东北地区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7月19日,张学良又出任“合议东北各省区内政、外交问题”的东北临时保安委员会委员长,至此军政合一,正式接替父亲的地位,成为新的东北领袖。在接班东北的通电中,张学良特别提出“停止一切军事活动”,表示东北愿意服从国民政府。张学良先后向蒋介石承诺在7月19日、22日、24日率东三省易帜,但是日本政府主张保持东北的相对独立来确保日本利益,日本驻沈阳市总领事林久治郎在拜访张学良时曾赤裸裸地表示,“如果君与南方(指国民政府)合作就是与大日本帝国为敌,国民政府革命外交,损害了我方在中国的利益”,威胁道,“如果东北当局不愿意维持现状保境安民,逆其道而行迎合南方,使东北地区受到外来干扰,日本将从我方利益出发,采取非常手段”。因此对张学良推动“易帜”的举动多加阻挠,“易帜”被迫延迟三个月。1928年10月,蒋介石提出希望张学良在“双十节”宣布易帜,但张学良仍表示为难。妥协的结果是,张学良同意出任国民政府委员,在沈阳市与南京没有建立正式关系之前,先使自己成为了两者之间的枢纽。以此为开端,易帜工作进一步加速。

1928年12月29日,距离新的一年还有3天,东三省各大城市却进入了节日状态。这天早上7时,奉天市内各机关、各学校挂起了旗。8时许,临街商铺也纷纷挂旗,街上还有士兵列队掌旗游行,吉林省哈尔滨市等省会城市也出现同样情况。只是,这一次飘扬起来的旗帜,不再是悬挂了16年的北洋政府“红黄蓝白黑”五色国旗,而是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国旗,各大报刊纷纷以“一时大街旗色,尽皆青白,民众欢腾,气象一新”形容当时景象。午前,张学良发出通电声称:已于即日起宣布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自此“自成一派”十余年的东北地区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之下,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

杨常事件

1929年的沈阳市,已经由张学良“领头”。1929年1月10日,东三省兵工厂督办杨宇霆,黑龙江省省长常荫槐被张学良以“反对易帜,阻挠统一”的罪名枪杀。这一事件震惊中外,举世瞩目,被称为杨常事件。

1929年1月10日下午5点左右,杨、常二人一起来见张学良,要求成立东北铁路督办公署,以常荫槐为督办。并从兜中取出已经拟好的便条,要求张学良签字批淮。张推拖说现在已经到晚饭时间,容待饭后再作决定,并留杨、常晚餐。杨表示回去用饭,饭后再来。杨常走后,张学良即召警务处长高纪毅进人帅府。张向高说“杨宇霆、常荫槐二人欺我太甚,”“现在他们正在回去吃饭,少刻就会回来。我给你们命令,立刻将他们二人处死,你率领卫士执行好了。”高纪毅请示在何处执行张说就在老虎厅会客室内执行。于是高纪毅、谭海等便奉命把杨常处死了。

杨常事件是张学良政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对东北地区的政局和奉张的命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杨常事件后,张学良进一步巩固了政权,确立了自己的威权统治。但另一方面,奉系军阀的内部矛盾并没有随着杨常事件而得以平息,只是暂时性的潜藏。在杨常事件后,奉军元老与张学良进一步离心,并在后面应对突发状况时更为明显和公开化。不可否认,杨常二人皆具才干,是张学良值得倚重的股肱之臣。但是因为性格及行事方法的差别使得双方积怨颇深,矛盾重重。加之杨常二人权欲过重,飞扬跋扈,又互通声气,极大地损害了张学良的个人威信,成为张学良东北地区新政权中的危险因素。张学良与杨常的根本分歧在于对奉军乃至东北的政局有着不同的规划。张学良具有一定的民族和国家意识,而杨常二人则是旧式军人,缺乏明确的政治理念。正是由于双方在政见上的巨大分歧,所以才使得张学良痛下决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将事件解决。

中东路事件

中东铁路是沙俄在我国东北地区修建的铁路,是帝国主义侵华的产物。十月革命后,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力图改善对华关系,在第一个对华宣言中承诺将中东铁路“归还中国,毫不索偿”,但不久在第二个宣言中要求实行中苏共管。名为共管,实际仍是苏方一手掌控中东铁路的管理权,于是中东铁路就成为中苏关系中的“顽疾”。

1929年3月,张学良再次就中东铁路问题向苏联提出交涉,苏联作出让步,将铁路原由苏联人担任的商务、车务、总务、机务、会计、进款等六处处长让中国人担任。后来张命人收回中东铁路哈尔滨气象观测站,苏联予以默认,这更加坚定了张学良认为苏联外强中干的态度。5月张学良授命张景惠以宣传“赤化”为由搜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苏联对此仅提出严重抗议并未有进一步的报复行为,张学良更加确信苏联实在是不堪一击,从而对苏联更加处处紧逼。1929年7月,张学良执行蒋介石的“革命外交”政策,意图废除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各项权益,“强硬对抗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并切断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开始驱逐中东铁路苏联职员,查封哈尔滨苏联商业机构,开始着手收回中东铁路。8月14日,斯大林命令苏联军队沿中东路一线向中国进攻,1929年10月12日战争全面爆发,历时一个半月,分为东、中、西三线,东北军很快被击败。同年12月,张学良被迫在伯力签订议定书,恢复苏联在中东铁路的特权,苏军撤出东北地区中东路事件是张学良遇到的第一次重大军事失败,中东路事件中东北军的迅速溃败,暴露了东北军外强中干的实际情况,也直接鼓励了关东军在东北采取行动的决心。

中原大战

1928年6月,北伐军和平接收京津地区后,中国国民党内部矛盾尖锐,蒋介石不得不以裁军为手段来削弱地方实力派军阀的权力。1930年5月11日,蒋介石下达对冯、阎、李的总攻击令,正式爆发。

中原大战时,张学良拥有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30万人,其海军、空军实力在全国首屈一指。随着双方战争形势的发展,张学良的态度由中立倾向了蒋介石。6月,张学良对蒋介石的争取给予积极回应,6月21日、22日张学良发出通电:建议双方撤军停战,设立缓冲区。7月,张学良疏远反蒋派,连续拒见反蒋派代表,同时亲近蒋介石。7月18日,张学良邀请张群吴铁城等到葫芦岛市商讨出兵问题;7月28日,同意中央军青岛市登陆,沿胶济路西进收复济南市。8月,张学良向蒋介石的代表正式表达出兵意愿,8月23日,张学良召集张群、方本仁、吴铁城谈话,表示将出兵平津。张学良认为,无论是从中原地区全局还是从的利益看,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府。9月10日,张学良在沈阳别墅召开东北军政会议,密商应对蒋阎冯大战的方针。会议连开5天,在9月15日的会议上,张学良详细陈述出兵华北地区的原因和意义,成员统一了认识,一致通过“出兵关内,调停”的决议。1930年9月17日,张学良发布了进军关内的动员令,先行编组两个军,总共10万人。1930年9月18日,张学良发出“巧电”,明确表示支持,出兵华北,武装调停。张学良此举轰动了整个世界,在中国政界掀起一场轩然大波。在张学良和蒋介石的联合夹击下,反蒋联盟军迅速土崩瓦解。

武装调停蒋阎冯大战后,权力和荣誉使得张学良的政治生涯达到巅峰。张学良助蒋有功,蒋介石委以中华民国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从此以后,张学良的部属口中的“少帅”变为“副司令”,1930年11月,张学良应邀赴,受到极其隆重的礼遇和接待。张学良就任陆海空军副司令后,负责节制奉、吉、黑、晋、察、热、绥、冀八省军队之权,北平市青岛市三市及河北省两省划归管辖,一批东北地区人物也被委以重任,东北在全国的政治、军事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九一八事变

张学良助蒋介石稳定中原地区与中央政权后,关外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主力大部分进驻、天津地区,东北边防呈现空虚,这给造成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在世界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在南满拥有铁路特权的和长期处于状态的中国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升高了。张学良认为东北军的实力不足以对日作战,贸然对日作战必然失败。1931年7月6日,张学良致电文中还说:“此时如与日本开战,我方必败。败则日方将对我要求割地偿款,东北地区将万劫不复。“7月10日,致外交部次长王家电言:“若有冲突,将重蹈旅顺口区、之覆辙,致使满蒙为日本人所占领则是明显的,所以我方应该避免冲突。”

1931年9月18日,在关东军司令部的策划和部署之下,日军一小分队于当晚10点左右在沈阳市北面的处安放炸药,炸毁了一小段当时归属日本管辖的,并将事先准备的3具身穿士兵制服的中国人尸体放在现场,诬陷铁路被炸是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分三路向当时东北军第7旅驻地沈阳“北大营”发起进攻。第7旅官兵多次向时在北平市的东北军司令长官张学良报告遭到日军袭击,张学良此前已收到南京“不予抵抗”的命令,当晚向国民政府报告,没有收到回复,故下令不予抵抗。驻守北大营的东北军将士毫无防备,且无法全力抵抗,双方激战到凌晨5点,东北军第7旅官兵被迫撤退,日军占领北大营。与此同时,日军派兵向(时称)发起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中国军队的有效抵抗,9月19日凌晨6时,沈阳沦陷。张学良于9月19日在北平协和医院对《》记者表示:“吾早已令我部士兵,对日兵挑衅不得抵抗,故北大营我军早令收缴军械,存于库房,昨晚日军三百人攻入我军营地,开枪相击,我军本无武装,自无抵抗。”随后,日军先后占领凤凰城站、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地区的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自发反击,但长春仍在9月20日沦陷;9月21日,城也沦陷。

发动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战火蔓延,等重要城市也相继沦陷,日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不到半年时间,东北地区全境沦陷,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日军占领。此后,日本在建立了傀儡政权,肆意掠夺东北地区资源,并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和奴役。作为东北的最高军政长官,张学良遭到全国人民特别是东北人民的责难。12月5日,张学良致函各学校,仍称“服从中央,忍辱负重,不求见谅于人,只求无愧于心”,继续遵行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12月15日,蒋介石迫于全国军民的舆论压力,辞去主席兼行政院长的职务;同日,张学良也辞去陆海空军副司令之职。张学良虽然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采取了基本执行的态度,但在日本攻占东北地区期间,张学良先后主持建立了东三省抗战政权,支持领导的,并为东北各抗日团体提供财力、物力上的帮助。到1932年2月,日军主力部队攻占哈尔滨市。自九一八事变柳条湖爆炸起,前后历时四个月零十八天,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西安事变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以来,日军妄图吞并整个华北地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的广大官兵,备尝国破家亡、流离失所之苦,迫切要求抗日,打回东北老家,收复失地。1932年2月29日,张学良在北平市会晤章太炎,告之蒋介石不抵抗密令。4月9日,与国联调查团团长维克多·李顿谈话,谴责日本侵略行为。同年8月20日,张学良任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代理委员长。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1月3日,山海关区失守。同年2月21日,热河战役爆发;3月4日,承德市失守,热河抗战失败。3月9日,张学良在保定车站会晤蒋介石,蒋暗示张辞职下野,3月11日,张学良通电下野,并表示自己是“以巩固中央,统一中国为职志”。同年4月,张学良由上海市携家眷乘船出国考察。1934年1月,张学良由欧洲考察返回上海。2月就任豫鄂皖三省“剿匪”副总司令代总司令,1935年3月,张学良就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武昌行营主任。同年4月2日,张学良晋升为国民党陆军一级上将。10月2日,就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代总司令职,总部设西安市。11月2日,当选中国国民党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

1935年10月,工农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胜利结束长征,到达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十七路军即被蒋介石调至陕甘一带进攻中国工农红军,多次被红军击败,伤亡很大,而蒋介石却不予补充兵力。在张学良、杨虎城感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没有出路的时候,中共中央于12月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得到了全国各阶层抗日民众的拥护。此时,中国共产党加紧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1936年1月25日,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等以红军将领的名义,发出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诚恳地表示红军愿与东北军实行停止,联合抗日。4月9日,中共中央全权代表周恩来应邀到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驻地,与张学良举行会谈,双方商定了中国工农红军与东北军互不侵犯、通商、互派常驻代表等事宜。

从1936年春开始,张学良、杨虎城的部队,实际上已与红军实行了局部停战。10月5日,毛泽东和周恩来致书张学良,请他将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转告蒋介石,希望互派代表谈判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具体条件。中国共产党的重大决策,更坚定了张学良、杨虎城联共抗日的决心。可蒋介石置华族危亡于不顾,顽固坚持不抵抗政策,不听张、杨多次劝谏,继续进行“剿共”内战。11月7日,张学良到会见蒋介石,声泪俱下地再一次要求停止、联共抗日,遭到蒋介石的严厉拒绝。12月12日凌晨,张学良的卫队营在营长的率领下,包围,扣留了蒋介石;与此同时,十七路军控制了全城,囚禁了从来的几十名中国国民党军政要员。当天,张学良、杨虎城等18位高级将领署名发表《对时局通电》,提出“改组”,“停止一切内战”等八项抗日主张。震惊中外的爆发了。

西安事变爆发后,12月1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联名发表《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电》,指出西安事变是国民党抗日爱国将士不满蒋介石内外政策的必然结果,表示支持张学良、杨虎城提出的八项主张。18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进一步提出了停止国共内战、一致抗日、和平解决的五项条件。与此同时,应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的邀请,中共中央派出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组成的代表团赶赴。17日周恩来到达西安,于当晚和第二天同张学良、杨虎城分别会商。张学良、杨虎城完全接受中国共产党所提出的关于和平解决事变的正确方针和条件及军事部署。

方面在弄清了张、杨和共产党希望和平解决事变的态度后,于12月22日正式派出宋美龄到西安谈判。23、24日,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张学良代表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杨虎城代表十七路军,同蒋介石的代表宋子文、宋美龄进行了谈判。双方于24日达成“改组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停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24日晚,周恩来前去会见蒋介石,晓以民族大义,敦促其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停止国共内战,一致抗日。蒋介石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条件。

囚禁生活

张学良发动兵谏的本意与动因仅仅是逼蒋抗日,并非对蒋介石不忠不义,更非要加害于蒋。所以,张学良在达成共同对外、联合抗日的目标后,很快让“西安事变”和平落幕。为表和平解决问题的诚意,也为了蒋介石的安全,张学良义气般地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到南京市。不过,张学良没有充分估计到蒋介石的计略与多变,回到南京的当天,张学良就遭到蒋介石的软禁。随后不久,张学良受到高等军事法庭的审判,最后法庭宣布由军事委员会对他实施十年的“严加管束”。自从被“管束”之后,张学良将军先住溪口,随着形势变化,移往黄山,再迁江西萍乡。1938年武汉失守后,张学良被送到沅陵县,先住苏仙岭,再移凤凰山。1939年移住贵阳修文县阳明洞。此后几年,在贵阳市附近数次转移。1945年抗战胜利后,十年“管束”期满,他本该恢复自由,结果1946年11月2日,却被秘密遣送台湾,软禁在台北阳明山国家公园。直到1990年6月1日,老友张群为张学良公开做寿,台北市高层军政大员孙运璇、陈立夫梁肃戎、郝柏村、李国鼎倪文亚张继正等人均齐聚于张将军住处,他才公开露面,结束了长达54年的幽禁岁月。

恢复自由

张学良因“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而遭受了没有法律依据却长逾半个世纪的囚禁,直到1990年6月1日,在台北以半官半民形式举行了他的90寿辰庆典后,才算全面恢复人身自由。同年6月17日、8月3日,张学良幽禁以来首次接受新闻界——日本NHK综合频道记者公开采访。12月31日,为东北大学校友会刊题词:“不怕死,不爱钱,丈夫绝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光明磊落度余年。”1991年3月10日,91岁高龄的张学良将军携夫人赵一荻赴美国探亲访友。这是张学良从大陆到台湾45年来第一次被允许离开台湾。

1991年5月23日,吕正操一行5人搭乘中国民航班机,飞向大洋彼岸。5月29日上午,一行人在纽约张学良住地见到了张学良。当86岁的吕正操刚走出电梯,便见90岁的张将军站在公寓门口等候,张学良一眼就认出了吕正操,老远便伸出手。半个多世纪没有见面了,两人双手紧握,四目相对,沉思片刻,互致问候。之后,张闾蘅频繁来往于海峡两岸,为张学良和吕正操传递信息。由此,他们诗作唱和,往来不断。

1991年6月初,张学良返回台北市。1992年7月12日,张学良闻知邓颖超逝世,委托张闾衡敬献花篮。花蓝缎带上题“邓大姐颖超千古。张学良赵一荻敬挽。”同年9月11日,张学良在台北北投寓所首次接受由人民日报社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成的大陆记者采访。他说:“只要时机成熟,国家一定能统一,希望国共两党第三次谈判早日实现。”同年11月13日,张捷迁教授为东北大学复校奔波于海峡两岸。张欣然同意同任刚复校的东北大学名誉校长和名誉董事长。1993年3月,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大学复校,校名由张学良题写。同年5月,张学良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名誉理事长。1994年4月,张学良夫妇决定离台,侨居夏威夷火奴鲁鲁安度晚年。

逝世

2001年10月14日晚间8时30分(北京时间10月15日下午2时50分),张学良在夏威夷逝世,享年101岁。张学良于9月28日因呼吸急促、发烧而被送至夏威夷的史特劳布医院,经诊断,患有肺炎。由于年事已高,进院治疗17天后,仍回天乏术,平静辞世。

政治态度

爱国的合作分治思想

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张学良的思想虽已超越了“封建割据思想”,但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国统一”思想。他的爱国统一是“有条件的”,他只赞成“政治空间上的统一”,他的思考方式是“爱国主义”+“地方主义”的模式,虽然最终是为“爱国”服务,但本质上是一种“爱国的合作分治”思想。

爱国的抗日统一思想

九一八事变之后,张学良清楚自己已经丧失独立挽回东北地区的能力,这时的他迫切希望有一个和平统一的环境可以积蓄全中国的力量战胜并打退日本侵略者。但是随着战争形势的日益严峻,国家民族的命运日益危亡,张学良明白了要救东北必须先救全中国,此时他的思想转变为“救国”和“救亡”并重的“爱国的抗日统一思想”,正是有这一社会主义的支撑,才有之后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促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重要争议

有关张学良老家地处何方的问题,长期以来就有三种说法,一为海城市说,一为台安县说,一为大洼区说。一些张学良的敬仰者慕名前往海城寻踪时,在海城却找不到张学良的老家,只有一座张学良当年出资兴建的“同泽中学”。后通过一些专家和有关人士陆续在大洼县东风镇发现一些遗迹、遗存和张将军的族人亲属及相关史料,包括张学良家族祖坟墓园和张氏祖居遗址及张作霖祭母哀文,证实了张学良老家准确地点位于大洼县东风镇。

影响评价

中国近代史大家唐徳刚先生评价张学良:他那带有浓厚传奇性和高度戏剧化的一生,在民国史上老中青三代的领袖中,真没有第二人可与其相比。尤其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后一记杀手锏‘西安事变’,简直扭转了中国历史,也改写了世界历史。只此一项,已足千古,其他各项就不必多提了。

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在延安对美国进步女作家和女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的一次谈话中说:“西安事变中,国内一部分人极力挑动国共内战,内战的危险是很严重的。如果没有12月15日张汉卿先生送蒋介石先生回南京市一举,如果不依照蒋先生处理西安事变的善后办法,则和平解决就不可能,兵连祸结不知要闹到何种地步,这必然会给日本一个绝好的侵略机会,中国也许因此亡国,至少也要受到极大损害。”

1956年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纪念西安事变二十周年座谈会上,周恩来发表谈话,他指出:“西安事变是值得纪念的,由于西安事变,张、杨两将军是千古功臣,这点是肯定的。即使当时一枪打死蒋介石,也是千古功臣。张汉卿在被扣后,还给过我两封信,多年来表现很好,始终如一,是值得使人怀念和尊敬的。张汉卿将来能援救出来最好,但无论如何,他是千古不朽的人物了,他是名垂千古的了。”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曾评价张学良:“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毅然发动西安事变,联共抗日,为结束10年国共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堪称华族的千古功臣。此后,张学良先生虽长期遭受不公正待遇,却始终淡泊荣利,晚年仍心系海峡两岸和平统一大业,企盼民族振兴和国家强盛。张学良先生的卓越功勋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

人物关系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发妻于凤至

民国四年(1915年),在张作霖的撮合下,张学良与于凤至结婚。张学良与于凤至的婚姻属于父母包办,于凤至比张学良年长三岁,二人始终相敬如宾。1916年,张学良与于凤至住进了大帅府,于凤至孝顺公婆,包容丈夫,先后生下了长女张闾瑛、长子张闾珣、次子张闾玗、三子张闾琪。婚后于凤至既是贤妻慈母,又是孝顺儿媳。张作霖对她十分满意,曾主张她去东北大学文法科进修。张学良南征北战,于凤至留守帅府处理家政事务,博得上下一致好评。张学良主政后,每遇到重大事项时都与自己这位最信赖的大姐商量。在东北易帜等重大历史事件中,于凤至赞同统一、反对分裂,在协助张学良处理杨常事件中发挥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与续弦赵一荻

1927年,张学良在天津市结识赵四小姐,两人互相倾心。不久后,赵四小姐自行离家,赴沈阳市陪侍张学良。张学良与原配夫人于凤至因赵一荻的去留问题闹得不愉快,最终于凤至与张学良约法三章,赵一荻可以留下来,但不能有正式的名份,赵一荻就以秘书的身份留在了张学良身边。但是并未住进少帅府,而是住在府后一栋小楼和张学良安排的清昭陵别墅里。1930年12月,赵一荻生下儿子张闾琳于凤至在少帅府大院的东墙外建了一栋楼(后被称为“赵一荻故居”),将赵一荻母子接进了少帅府。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背上了“不抵抗将军”的恶名,赵一荻也遭到国人的嘲讽和谩骂,被诬为“红颜祸水”。1933年,赵一荻随张学良由上海市意大利邮轮启程赴欧洲考察,期间她以秘书和翻译的身份,与张学良出现在各个场合。1937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被蒋介石软禁,只有于凤至相陪,赵一荻则与张学良失去了联系,她带着儿子在上海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直到与张学良关系密切的莫德惠来访,带来张学良的信件。于是赵一荻按张学良的意思,从上海搬到了香港特别行政区。1940年,于凤至病重,赴美就医,赵一荻将儿子张闾琳托付给一个美国的朋友,她自己则从香港前往幽禁张学良的贵州修文阳明洞,接替于凤至照料张学良的生活。多年后,于凤至与张学良平和分手,张学良才续娶赵四小姐为妻。此后一生中,赵四小姐长伴张学良身边,即使是张学良在幽居软禁的数十年间,她也从不离身。后张学良恢复自由,两人定居美国夏威夷,过着宁静恬淡的晚年生活。

居住环境

张氏帅府

张氏帅府是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及其子张学良将军父子两代的官邸和私宅,位于沈河区朝阳街少帅府巷46号,始建于1914年,是东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名人故居。张氏帅府作为张氏父子两代的官邸和私宅,曾是东北的政治中心,期间历经两次直奉战争、武装调停蒋阎冯大战东北易帜杨常事件九一八事变等巨大变迁,饱经沧桑的张氏帅府已成为东北近代历史的见证与缩影。

张氏帅府博物馆现有展出面积8000平方米,展线长达2000米,对外展出文物七千余件,基本陈列“百年张学良”“张作霖与张氏家族”展览,张学良办公室、东北政务委员会、老虎厅、小青楼等一系列复原陈列展览,记录了张学良鲜活的生活片段和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生。1996年,国务院以“张学良旧居”称谓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个人轶事

学习西方文化

1916年,张学良来到沈阳市后,时常参加ymca举办的讲演会及其他种种活动。当时,基督教青年会成了张学良扩大视野的、学习社会知识、结交朋友的好地方。张学良在这里,开始接触欧美的生活方式和民主思想,受了西方文化的熏陶,学会了打网球、乒乓球和高尔夫球,并且学会了驾驶汽车和飞机,还能讲一口很流利的英语,这些在当时的中国看来实属摩登透顶了。张学良在这里结识了许多西方朋友,如他和澳大利亚籍的端纳结成了终生至交。张学良在基督教青年会,认识了该会总干事普赖德。普赖德是美国朋友会教会的教徒,热爱中国,主张积极的和平主义,张学良与他交往,受其影响很深。曾任东北大学秘书长的王卓然说:“张学良理想非常之高,他的济世救人的情怀,好似佛门弟子;他的牺牲自我、服务他人的心愿,又像是一个真诚的耶稣信徒;同时,他的谦退达观,看破世事人情,对一切名利毫不在意的态度,又像老庄之流。”张学良后来的思想和性格,可能在少年时学习西方文化的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张学良自己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受西方教师与朋友的影响超过本国的师友。”

凤凰山垂钓

张学良1938年春被秘密转移到湖南凤凰山。来到凤凰山后,张学良的心情与在黄山、郴州市相比较为开朗,他爱好钓鱼,在凤凰山居住的山脚下就是碧波荡漾的沅江,这是天然的垂钓场。在水上放钓的传统工具是划钩,就是用一个个竹筒,上面系着很长的麻线,再拴上一个个小钩子,钩子上放着鱼饵,张学良对这种钓鱼方式很感兴趣,每次放钓都先派人租用四五条木船,然后将木船定在江中放钓。每次钓的鱼约有六七斤重。有一天,张学良钓到了一条特大的鱼,几个人都拉不上来,最后只好让船夫跳到江里抱着那条鱼游,等到那条鱼挣扎得精疲力尽时,才把它拉到船上来。后张学良钓鱼的兴趣越来越浓,以前多是午饭后去钓鱼,后来天一亮便整装出发,中午饭也由厨师送到船上吃,几乎每天都满载而归。

在纽约的“女朋友”

1991年3月10日,张学良从台北桃园中正机场乘坐中华航空飞机去往美国探亲,他在私下对朋友说此去美国是去纽约看望女朋友,后下榻至纽约曼哈顿花园街贝夫人的豪宅,一住就是三个月。贝夫人名叫蒋士云,1927年与张学良相识于外交总长顾维钧的宴席上,互相都留下了美好印象。后因蒋士云力攻法文,心向欧陆,其发展方向不在国内,又因于凤至赵一荻的原因,两人分别。但在少帅晚年,已是之年的两位老人,有幸在万里之遥的异域重逢,重拾旧日情怀于生命的黄昏,给这场“柏拉图”式的绝版情爱,画上句号。贝夫人觉得,当日风云叱咤、活虎生龙般的少帅,在54载的软禁中,度过了难以想象的苦涩岁月,实在是太亏欠、太熬苦了,要在少帅有生之年作一次有效的补偿。为此,贝夫人便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各项活动,整个回程都排得满满的。张学良也予以主动的配合、高度的信任。对于一切求见者,他都是一句话:“贝太太就是我的秘书。你任何事情都通过她,由她替我安排好啦!”

后世纪念

张学良故居

张学良故居坐落在天津法租界32号路(今赤峰道78号),是一所西洋集仿式楼房。少帅张学良和赵四小姐在1924-1931年在这里度过了7年的美好时光。

张学良故居有前后两幢砖木结构楼房,前楼建于1921年,为三层带地下室;后楼为二层,建于1926年。两幢共有楼房42间,建筑面积1270.4平方米,总占地面积1.495亩。为西洋集仿式建筑,造型豪华、美观、大方。在大门前有神殿式遮雨门楼,进入大门须拾阶而上。虽然时光已经过去大半个世纪,这座略显斑驳的建筑依然保留着一丝贵族气派凝重而优雅,这里的音乐,装修,家具,服装各个方面都立体的展现了当时张家的原貌。

1956年,该故居进行私房改造后由国家经营;1960年,该故居改按公产掌管。

所获军衔及荣誉

旅长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战爆发,张学良与郭松龄指挥的东路军奉军第三混成旅,张学良任旅长。

卫戍总司令

1924年直奉战争爆发,张学良率领奉军第三军与姜登选的奉军第二军为国民革命军东北边防军入关的主力军,奉系由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夺取了中央政权,张作霖成为了北洋军阀领导人,张学良升为京榆地区卫戍总司令。

保安总司令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北地区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

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促使中原地区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张学良被国民政府任命为陆海空军副司令、东北边防司令长官。

陆军一级上将

1934年2月,张学良曾担任鄂豫皖三省“剿总”副司令。1935年时,国军授予蒋中正陆海空军特级上将,授予了8位陆军一级上将和一位海军一级上将,其中,陆军一级上将中就包括陆海空军副司令张学良。1935年10月,他出任西北“剿总”副司令代理总司令,率部进攻陕甘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

个人作品

文学作品

张学良日记

2010年起张氏帅府博物馆陆续收藏了从美国回归的近100万字的张学良史料。张氏帅府博物馆副馆长介绍:回归史料的原始资料都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自2008年到现在,相关学者带回的史料手抄本,包括张学良先生的日记、信件和口述材料等。在张学良先生的日记中,不仅记录了很多从西安事变之后他自己的内心感受,还有日常起居、天气状况等生活细节。已经回归的日记和书信史料,大部分是在张学良过世后才对外开放的,张氏帅府博物馆正在进一步研究整理,这些史料对于还原一个真实的张学良,了解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以及张学良囚居台湾等历史事件有重要意义。

张学良于1949年被紧急从新竹县清泉迁往高雄市,后1950年又被送回新竹清泉,此时海峡两岸进入对峙时期,张学良与外界音讯全断,大山里生活本就清苦孤寂,还要被迫书写《西安事变反省录》《杂忆随感漫录》等一系列不堪忍受的命题之作,在新竹清泉的这段日子,张学良身心俱疲。张学良在日记中写下当时的心境:“山居幽处境,旧雨引心寒。辗转眠不得,枕上泪难干。”

张学良读书笔记

张学良喜欢读书,而且善于做读书笔记。早在1936年4月30日,他就在一则读书笔记中写道:“我看了《饮冰室集》、《梁任公近著》内的散篇,我不敢说一句不好,但是总觉得它有点不大舒服处。”同一时期他在另一则读书笔记中写道:“任公硕见,实有高出于过去的中国士大夫处,但惜乎仍不能跳出孔老的巢臼,实相鲁迅所说的那样:旧日枷锁害人之深也。读梁启超的著作使我联想到谭嗣同,此公如不早死,一定也有珍贵遗产给后人。因此念———更使我痛恨摧残思想界的罪大恶极!”由此看来,张学良喜欢读的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书籍,而非古圣先贤之书。张学良还有一则读书笔记的名字就直接叫做《读“圣”“贤”书如吞砒霜》。

书法作品

张学良的书法很精彩,不失文人气质,尤其是他唯一所题的东北大学校名,不仅有着碑帖结合的新迹象,而且还呈现出柳骨欧法的态势。

相关作品

部分剧照

寇振海在《少帅传奇》中饰演张学良。

胡军在《西安事变》中饰演张学良。

2013年电视剧《毛泽东》:于滨饰演张学良。

2015年电视剧《少帅》,作为近几年电视荧屏上鲜见的人物传记片,48集历史大戏《少帅》以真实历史为蓝本,铆足了劲儿刻画一个充满争议的张学良。电视剧《少帅》中由演员文章饰演张学良。

2016年6月23日,电视剧《东方战场》播出,周航饰演张学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