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文集 :199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更新时间:2024-09-20 23:21

《毛泽东文集》是199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本书主要是一部综合性的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

出版信息

内容简介

《毛泽东文集》是继《毛泽东选集》第一至四卷之后的又一部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综合性的多卷本毛泽东著作集,弥补了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没有文集这个空缺。这部《文集》的编辑工作从1992年开始,至1999年全部完成,历时8年。《文集》共八卷,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分3次陆续出齐。《文集》只选内容正确或基本正确的文稿。对手稿和已经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编辑工作主要是作史实的核查考订和文字、标点的校订。对没有公开发表过的讲话、谈话记录稿,还要花较大的工夫进行文字上的技术性整理。

1993年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时出版第一、二卷,1996年毛泽东逝世20周年时出版第三、四、五卷,1999年7月1日出版第六、七、八卷。第一至五卷为民主革命时期的著作,第六至八卷为社会主义时期的著作。全部选稿803篇,其中民主革命时期504篇,社会主义时期299篇。本书是对《毛泽东选集》的重要补充。凡已收入《毛泽东选集》的著作,一般不再收入。只有一篇例外,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全文共八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已收入《毛泽东选集》,题为《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本书按精选原则选编。其中有少量文稿,带有个别不正确的论断,因内容重要也酌情编入。

书中著作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发表,有些是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共党史的重要文献,如抗日战争时期的《反投降提纲》(1939年6月)、《目前时局与党的政策》(1940年7月)、《关于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1943年12月)、《关于路线学习、工作作风和时局问题》(1944年3月)、《时局问题及其他》(1945年2月)、在中共七大的多次报告(1945年4、5月间),解放战争时期的《在杨家沟中共中央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7年12月)、《在西北野战军前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48年1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报告和结论》(1948年9月)、《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1949年3月),等等。本书还第一次公开发表了许多讲话和谈话记录稿,有着丰富的内容。特别是第六至八卷,共有几十篇。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7月29日)、《同一切愿意和平的国家团结合作》(1954年7月7日)、《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12月19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总结讲话》(1956年4月28日)、《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的谈话》(1956年12月7日)、《在成都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3月)、《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问题》(1958年11月9日、10日)、《在武昌会议上的讲话》(1958年11月23日)、《西藏平叛后的有关方针政策》(1959年5月7日)、《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1月13日)、《总结经验,教育干部》(1961年6月12日)、《关于人的认识问题》(1964年8月24日),等等。

本书第一卷收入1921年1月至1937年6月的著作67篇,涵盖了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主要内容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关于革命的领导权、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调查研究、军事问题、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战略转变等方面;

第二卷和第三卷收入抗日战争时期的著作188篇,主要内容包括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问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问题、党的建设和整风运动、关于发展生产力、关于党的七大等方面;

第四卷和第五卷收入解放战争时期的著作249篇,主要内容包括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战术、筹建新中国、政策和策略问题等方面;

第六至八卷,收入1949年10月至1975年5月的著作299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党的思想路线等方面。

本书比较全面和充分地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形成发展的过程,展示了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对学习和研究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作者简介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湘潭市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1936年-1976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1945年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1976年任中央委员会主席,1949年-1954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54年-1959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作品目录

内容概要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题解

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军团从江西省、福建根据地向陕北地区进军,经过了11个省,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一万八千余里,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终于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合。这一首七律便是这一伟大事件的艺术概括。

注释

(1)等闲:犹言一般、寻常、随便。

(2)乌蒙:山名。

(3)走泥丸:像滚动的泥丸子。

(4)云崖:形容金沙江两岸山崖陡峭。

赏析

长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伟大的意义,这首诗,正是这一大进军的光辉的写照和热情的歌颂。它集中的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英雄豪迈的气概,同时也生动地描写了长征壮阔艰险的场面。它是一篇不朽的革命史诗,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杰出典范。

五律一首

一九一五年五月

共泛朱张渡,攀险呼俦侣,

层冰涨橘汀。盘空识健。

鸟啼枫径寂,赫曦联韵在,

木落翠微冥。千载德犹馨。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浴血东瓜守,

将军赋采薇。驱倭棠吉归。

师称机械化,沙场竟殒命,

勇夺虎威。壮志也无违。

题解

1942年2月,日军为了切断援华抗战物资的重要运输线--滇缅公路,向英国殖民地缅甸大举进攻。应女王陛下政府请求,中国国民党政府派遣中国远征军3个军约10万人赴缅参战。3、4月份,远征军多次重创日军,国民党第五军戴安澜将军所率200师表现最为突出;5月份因作战失利而总退却,撤退途中,戴安澜师长遭日军伏击,身负重伤,不幸殉国。这是毛泽东为其撰写的挽诗。

注释

(1)赋采薇:指赴国难。

(2)机械化:200师是机械化部队。

(3)东瓜、棠吉:缅甸地名。

(4)无违:没有背离。

赏析

首联二句,直书事始;颔联、颈联写将军所率部队奋勇战斗,实是烘托将军;尾联二句,收笔回写将军本身,哀悼其志以终,显示挽诗主题

送纵宇一郎东行

约一九一六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

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

洞庭湖湘江涨连天,

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

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米。

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从君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

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

平浪宫前友谊多,

崇明区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

我返自崖君去矣。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题解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中国国民党反动派盘踞了22年的南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在人民的“薄海欢腾”声中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

(1)风雨:指战争形势。

(2)苍黄:变化翻覆。

(3)今胜昔:如今胜过以往。

(4)情:指情感用事而沽名钓誉。

(5)老:朽。

(6)沧桑:引申为革命。

赏析

这首诗不仅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揭示了它的重大意义,表现了它的激动人心,不只是穷尽了理、事、情;而且还显示了诗人的高瞻远瞩、破格创新、挥洒自如、神旺气足,还表现了诗人的才、胆、识、力。正是“以在我之四衡,在物之三合,而为作者之文章。”

祭母文

一九二三年

呜呼吾母,然而死。

寿五十三,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二女三男。

育吾兄弟,艰辛备历。

摧折作磨,因此疾。

中间万万,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一则恨偏。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不存欺心。

整饬成性,一丝不苟。

手泽所经,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传遍戚里。

不染一尘,身心表里。

五德荦,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有求不获。

精神痛苦,以此为鉴。

天乎人?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酸心结肠。

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

大小亲疏,均待报。

总兹所述,盛德所辉。

以秉忱,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精禽大海。

呜呼吾母,母终未死。

躯壳虽,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时则苦短。

惟挈大端,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句重庆市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

题解

柳亚子∶名弃疾,字安如,号亚子。第一次与毛泽东交往在一九二五年至二六年。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夜柳亚子作《感事呈毛主席一首》:“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雄。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怨冯灌。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

分湖为柳亚子家乡,意为他要回家隐居。毛泽东和的是另一首诗。

注释

(1)饮茶粤海未能忘∶柳亚子一九四一年诗寄毛泽东∶“云天倘许同忧国,粤海难忘共品茶。”

(2)索句重庆市叶正黄∶指致柳亚子的诗《沁园春·雪》。

(3)渝州∶重庆。

(4)昆明∶指颐和园昆明湖。

(5)富春江∶指东汉初年,严子陵不愿出来做官,隐居在浙江富春江边钓鱼。

赏析

祭黄帝陵

一九三六年十二月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雄立东方。

世变沧桑,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强邻蔑德。

琉台不守,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汉奸何多!

以地事敌,敌欲岂足?

我执笞绳,我为奴辱。

懿维我祖,命世之英。

涿鹿县奋战,区宇以宁。

岂其苗裔,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让其沦胥。

东等不才,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为国效命。

频年苦斗,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不分贫富。

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坚决抵抗。

民主共和,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战则必胜。

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永矢勿。

经武整军,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皇天后土。

尚飨!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题解

作者附注云: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区消灭了血丝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注释

(1)余江县:在江西。

(2)枉自多:杜甫《征夫》:“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

(3)遗矢:同遗屎。

(4)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5)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

(6)红雨:桃花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7)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忆重庆谈判

一九四二年秋

有田有地皆吾主,

无法无天是尔民。

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市无土不黄金。

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

遍地哀鸿遍地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题解

韶山市,毛泽东的故乡。1925年1月,毛泽东从上海市回到故乡,建立中共韶山支部,组织农会。1927年,毛泽东在湖南省考察农民运动时,又一度回到韶山。由于革命工作的繁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十年,才得重返故乡一次。一别32年,故乡的面貌全变了。欣今慨昔,感而赋诗。

注释

(1)别梦:指往事。

(2)逝川:比喻过去流失的岁月。

(3)黑手:指反动势力。

(4)霸主鞭:形容反动派对农民群众的镇压。

(5)为有:因为有。

(6)下夕烟:由暮霭中下工归来。

赏析

首以“别梦”开端,暗示回到故乡,而又荡开到“三十二年前”;末以“喜看”作结,正面形象歌颂;前咒后喜,自然对应。中间两联四句,一正一反,一反一正,正好把三十二年的历史发展按序表述出来,由咒而喜,合结尾。真情壮采,自然浑成;句句都是直抒胸臆,恰到好处。

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

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

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年仍到赫曦台。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

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茏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

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渊明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题解

毛泽东此次登庐山,是为了召开党的八届八中全会。登临纵目,有感于“江山如此多娇”,挥笔赋诗,遂成此律。

注释

(1)飞峙:飞来耸立。

(2)跃上:乘车飞驰而上。

(3)葱茏:草木青盛貌,指青山。

(4)九派:古书中的九条江。

(5)浮黄鹤:指引起浮黄鹤的意象。

(6)三吴:指长江下游江浙一带。

(7)陶令:晋朝大诗人陶潜。

赏析

全诗前后两联,起的突兀有气势,收的完固有神力。中间两联,南北东西,联类而及;远近上下,自然成对。首颈颔尾,层层相生;现实理想,丝丝入扣,表现出对新时代新社会的歌颂及充满信心。

五云山

一九五五年

五云山上五云飞,

远接群峰近拂堤。

若问杭州市何处好,

此中听得野莺啼。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七月二日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题解

民兵组织在中国革命史中具有光荣传统。我党一贯重视建立和发展民兵工作,这是由毛泽东关于人民战争的一系列理论和政策所决定的。

注释

(1)红装:女子盛装。

观潮

一九五七年九月

千里波涛滚滚来,

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

铁马从容杀敌回。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湖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题解

这首诗背景不详,但诗中所写均为湖南省故实。可能是写给一位多年不见面的住在长沙市的女友人。

注释

(1)翠微:谓青缥色的山气。

(2)斑竹:湘妃竹。

(3)长岛:指湘江中的水露洲或橘子洲

(4)芙蓉国:湖南的代称。

(5)尽朝晖:到处从满生气。

赏析

诗中使用古代中国神话,描写故国山水风光。以柔和的色调与舒缓的抒情,通过幻想创造了一幅优美的图像。全诗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通过描写友人的身世与遭遇,赞美友人的高贵品质。

七绝一首 改陆放翁诗一首

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人类而今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

愚公尽扫蚊日,

公祭毋忘告马翁。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题解

庐山仙人洞,在岭西,佛手岩下。李进的这张照片,曾在1964年1月11日的《文汇报》上发表过,李进另送他原照一张。

注释

(1)李进∶即江青。

参考资料

毛泽东文集-1-8卷 (豆瓣).豆瓣.2021-11-18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