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导论 :民间文学导论

更新时间:2024-09-20 18:05

在艺术领域里,由于经济、文化、历史、地域等多方面的原因,各民族、各地区的民间戏曲的特色与风格呈现出万紫千红;也由于广大人民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习惯的不同,因而,不同特色和风格的民间戏曲各自具有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各自拥有相当的观众,很难也没有必要去评品它们的高低优劣,而应确切地掌握它们各自的特点和风格,重视它们各自的艺术传统、革新创造以及艺术个性。

正文

作者:刘守华巫瑞书

ISBN:10位[7535414613]13位[9787535414618]

出版社: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7年

定价:¥18.00元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进展,民间文学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呈现出百花竞艳、百家争鸣的喜人景象。为了适应新的形势,把民间文学领域的新成果尽可能地吸收到教学中来,扩大研究视野,特编撰此部民间文学概论新教材,定名为《民间文学导论》。

从这样的角度说,湖南花鼓戏《刘海砍栈》作为神奇优美、幻想性强的生活喜剧与黄梅戏打猪草》作为欢快炽热、现实性强的生活喜剧,两者并无太大区别。前面的比较,主要是识别它们各自独特的色彩和格调;同时,也表明民间戏曲的丰富多彩及其喜剧风格的绚丽多样。民间文学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概论"是高等学校中文系专业基础理论课之一。自本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一些高校文科便开始设置这门课程,80年代以来更为普遍。在此基础上,民间文艺学专业不仅招收和培养硕士,而且已经培养出几批博士,成为现代人文科学概论的一个重要分支了。

作者简介

刘守华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巫瑞书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目录

上编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定义与范围

第二节 中国民间文学的历史与现状

第三节 民间文艺学的性质与任务

第四节 学习目的与要求

第二章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和社会价值

第一节 民间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民间文学的社会价值

附 录憨子寻女婿

第三章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

第一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

第四章 中国各族民间文学的交流与整合

第一节 民间文学对作家文学的影响

第二节 作家文学对民间文学的影响

第三节 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相互影响的一般特点的发展

第五章 民间文学的采录

第六章 民间文学的研究

第七章 中国明间文艺学史略

下编

第八章 民间文学鉴赏概论

第九章 神话

第十章 传说

第十一章 民间故事

第十二章 史诗

第十三章 民间叙事长诗

第十四章 民间抒情长诗

第十五章 民俗音乐

第十六章 民间谚语、民间谜语

第十七章 民间说唱

第十八章 民间小戏

后记

……

书摘

二、民间文学的范围

人民大众所创造和流传的这类口头文学,主要体裁有神话、民间史诗、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长诗、民间谚语、民间谜语、俗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这些体裁,我们在后面将分别加以介绍,并有具体作品鉴赏。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的范围界限,有时常常混淆不清。最常见的一种情况,是将民间流传的通俗文学统统看成是民间文学。郑振铎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俗文学史》中曾说:“俗文学就是通俗的文学,就是民间的文学,也就是大众的文学。”郑先生的意见发表于半个世纪之前,今天,随着学术研究的日益深入,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的界限一般已不难划分。二者主要差别有三个方面:一是创作者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集体创作,通俗文学则是个人的创作;二是创作流传形式不同,民间文学是口头创作和流传的,通俗文学则是书面创作和流传的;三是内容与思想倾向不同,民间文学是人民大众的自发创作,是其思想情趣的自然流露,通俗文学的创作一般是有意识、有目的进行的,反映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其中既有作家书面创作的通俗作品,也有统治阶级蓄意制造的毒品。二者共同之处只是形式上的通俗易懂。

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相混淆的另一种情况,是将个人取材于民间文学的创作成果,简单地看作是民间文学。如将壮族作家韦其麟取材于民间故事《百鸟衣》而创作的长诗《百鸟衣》,看作是民间叙事诗。个人对民间文学素材的处理,如果只是在忠实于原作的前提下,进行出土文物式的科学整理,再发表出来,仍属于民间文学。如果是吸取民间文学素材,重新改编和再创作,那就属于作家文学了。

当然,这些区别都是相对的,在民间文学与非民间文学之间,很难划出一条截然清楚的分界线,无论在民间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还是在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都存在着少量彼此交叉的“模糊地带”。有的作品虽然是个人书面创作,如一些当代新故事,但它们脱离了文献记载,在人民口头不胫而走,故事的作者和出处早已被人遗忘,变成了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就可以说既是通俗文学,也是民间文学。另一方面,作家吸取民间文学素材而创作的作品,回到民间又变成新的民间文学,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像《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三言二拍》和《耳中人》这些古典名著中的许多故事情节和艺术形象,最初都是产生于民间,后来经过文人提炼加工,成为雅俗共赏的作品。这些书面文学被民众所接受之后,他们又在此基础上编讲新的关于三国、水浒、聊斋等等的口头故事传说。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当然,绝大多数民间文学作品是可以明显地与通俗文学、作家文学相区别开来的,“模糊地带”毕竟只是少数情。

一、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保存和再创作

民间文学作品传承于世,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和书面记载两种渠道。近年来发现的创世史诗、英雄史诗、叙事长诗、抒情长诗等篇幅较长的作品,一般都经过文人的记录并以书面的形式保存下来。各民族的民间艺人和宗教神职人员,如彝族的毕摩,壮族的师公,北方民族的萨满,都直接参与了民间文学的保存和流传,他们对保存民间文学起到了重要作用。古代文人、作家在自己的作品,或者在他们搜集、编撰的书籍中,也保存了许多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材料,为这些民间文学作品传承至今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文人、作家对民间文学的影响,有各种各样的途径,有的在接受民间文学影响,利用民间文学素材进行创作的同时,就把民间文学的某些人物形象、故事情节融合到自己的作品中,保存了民间文学;有的在借鉴民间文学的基础上,加以充实、丰富,提高了民间文学的思想和艺术水平;有的对零散的民间文学作品加以汇集,编撰成册,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例如屈原一方面受到民间文学的深刻影响,另一方面又在《天问》、《九歌》、《离骚》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因子,为后人研究楚人的巫文化和神话,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材料。《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作者罗贯中施耐庵吴承恩等人,吸收了民间艺人讲唱故事的成果,运用自己卓越的艺术才能,对民间艺人的话本加以提炼、充实、丰富、完善,扩大了篇幅,丰富了内容,使情节更为曲折,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等方面,使原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三国演义》较之三国传说与《三国志平话》、《水浒传》较之水浒故事与《大宋宜和遗事》,《西游记》较之取经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无论就典型形象、思想内容、艺术成就、或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来比较,作家创作都远远超过了民间口头创作。

在唐宋话本、词曲、讲唱文学及其他表演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形成了杂剧。民间文学给元杂剧输入了丰富的养料,而以关汉卿为代表的一批剧作家则将杂剧艺术推上了文学发展史的高峰。《窦娥冤》就是杂剧作家通过吸取民间故事素材进行再创作,使民间故事的思想内容发生质的变化的典型例证。《窦娥冤》的故事原型是“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郡妇女周青,丈夫死后,仍很孝顺地侍奉婆婆,婆婆以为自己年老体衰,不愿连累儿媳,自缢身亡。周青被诬告,说她害死家婆,被判死刑,蒙受了不白之冤,临刑时,周青发誓“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周青被杀后,“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极标,又缘幡而下”。故事的主题主要是为周青鸣冤,歌颂清官于公。关汉卿则在此基础上,借用“东海孝妇故事”的梗概,注入新的内容,把原作提到更高的层次,具有更为重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首先,关汉卿增加张驴儿父子两个市井无赖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逼嫁、杀人、栽赃陷害等情节,揭露了高利贷剥削的残酷、社会的黑暗和封建官僚的昏庸无能,展示了“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合理现实。其次,关汉卿的再创作,丰富了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了窦娥从一个逆来顺受的童养媳、寡妇、孝妇,到敢于指天斥地、发出震撼人心的控诉的抗争性格发展过程,使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生动鲜明,呼之欲出。再比如《西游记》同取经故事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相比较,吴承恩冲淡了原有的浓厚的宗教色彩,把宣扬佛教精神,歌颂唐三藏圣僧玄奘为主的故事,改为以孙悟空为中心,歌颂他敢于反抗、英勇顽强的优良品质,让唐僧退居次要地位,并性他的迂腐予以辛辣的讽刺,体现了进步的思想倾向。

有些民间文学作品,经过文人的再创作,变成通俗的说唱文学,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而且把群众的智慧同作家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法融为一体,克服了处在自然状态的民间文学的不完整与粗疏杂芜,创作出既符合人民群众审美趣味,又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也使民间文学发挥出更为广泛的审美功能。像用于宣传佛教教义的变文,就是将佛经的内容用通俗生动、又说又唱的方式加以宣讲,并借用了中国民间故事的传统形式,使民间故事以多种体裁、多种渠道广为流传,扩大了民间文学的影响。中国四大传说《孟姜女》、《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之所以盛传不衰,妇孺皆知,正是因为这四大传说有多种多样的传承途径,既在各民族民间口头文学中流传,也被文人、作家改编成话本、唱词、戏曲等多种形式在舞台演出。

现代作家借用民间文学进行再创作,更呈现出明显的理性意识。鲁迅创作《野草》不仅是为—了再现女娲大禹、羿等古代神话人物的现象,而是基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赋予新的现实意义。《白毛女》、《百鸟衣》、《刘三姐》等优秀作品,也是经过诗人、作家的再创作,才取得重大的艺术成就。《白毛女》的原故事主题是反迷信的,而歌剧《白毛女》的作者赋之以“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新内涵,大大深化了原故事的主题。有关刘三姐的传说,异文颇多,十分零散,而且情节简单,主题不明确,人物形象很模糊,正是由于歌剧《刘三姐》的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丰富了故事情节,突出了刘三姐勤劳、聪颖、敢于斗争的性格,使《刘三姐》成为“歌好”、“景好”、“人好”,风靡全国,饮誉海内外的著名歌剧。

一、传说及其与神话的关系

在故事类作品中,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宛如孪生的三姐妹,外貌酷似而内质实异。不大熟悉的人们时常容易弄错,而掌握了各自特质的行家则不难分辨。这里,先从什么是传说以及传说与神话的关系说起吧。

传说,是人民群众口头创作、传播,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地方古迹、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故事。民间传说,可以说是劳动大众的“口传历史”。当然,它是民间口头文学,并不等于历史,更非信史。

民间传说,是以人(历史人物或虚拟人物等)为中心并且较为接近人们现实生活的口头故事;它同以神为中心,弥漫着神的意志、神的活动迷雾,——距离现实生活较远的折光反映的神话,大相径庭。这是传说与神话的区别之一。传说大多是有意识的集体创作,这是传说与神话的又一个区别。还有,传说与神话虽然都有解释性的特点,但两者的具体表现却颇有差异。一般的说,神话解释自然物、社会物多属整体的部类、大的方面,如五谷,草木,动物,人等;传说解释的则是局部的东西、具体的事象,比如某种草或某种鸟的来历。而且,传说的解释要比神话的解释更富于社会性,往往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气息。这是传说与神话区别之三。

当然,传说与神话的区别也是相对的。远古时期的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曾是神话、传说以及某些民间故事的共同的社会基础。对此,卡尔·马克思指出过:“在野蛮时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奇和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业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山因而,远古时期晚出的神话和较早产生的传说,时常出现交叉的现象。故事里面人神、混杂或者半神半人,是神话还是传说不易辨别,也可作为“双栖”看待(具有传说因素的神话或神话色彩较浓的传说)。

……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