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华 :昆曲女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更新时间:2023-10-30 18:43

沈世华(原名沈月华),1941年4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慈溪市。中国现代昆曲演员、中国戏曲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昆剧)代表性传承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953年,沈世华进入浙江国风苏昆剧团(后改为浙江昆剧团)学昆剧表演,工闺门旦。师承朱传茗周传瑛俞振飞周传铮等诸名家,并得到王传淞、包传铎言慧珠的指授。在艺术上功底坚实,戏路宽广。1958年,沈世华学成后即留团担任当家旦角演员,除经常演出传统折子戏外,还主演了许多粤剧。曾演出及教授过的剧目有:《十五贯》之苏戌娟、《牡丹亭》之杜丽娘柳梦梅、《桃花扇》之李香君等近百出传统与现代剧目。1979年,沈世华主演的《西园记》(饰王玉真)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1986年起正式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1996年,沈世华赴台湾讲学并举行了三次专场演出。之后于1997年、1999年两次赴台讲学。2001、2005、2008年三次赴香港特别行政区讲学授艺。2005年,沈世华受中央文化部聘请为昆曲旦角艺术传习班主教导师,首届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导师,并多次担任昆剧演员赛事的评委。2006年,沈世华受梅葆玖先生之邀,为梅兰芳的昆曲《刺虎》音配像。

沈世华从青年时期起,即开始兼任教学传艺工作,她教过学生中许多人获得了全国性和省市级奖励,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就有30余人。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大专院校和外地的艺术院团都邀请她作过专题讲座。为《中国戏剧》《戏曲艺术》《艺术教育》《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撰文多篇。与人合著有《中国昆曲艺术》《传统京剧人物造型荟萃•昆曲50折》等书出版。

沈世华对传统昆曲艺术的传承是整体意义上的传承:既学习了闺门旦等看家本领,也可“三小一脚踢”;既能演戏,也能教戏,还能排戏;既有舞台实践

沈世华于1984年,以《游园惊梦》一剧,获得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最高嘉奖“特别奖”。2007年,沈世华被北京市高等教育丛书列入“德艺双馨的艺术院校名师”。2011年,沈世华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昆曲)代表性传承人。2013年,沈世华获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沈世华,1941年4月20日出生于上海市。她就读的夜校旁边是中国大戏院,常有京剧名角演出。为了名正言顺看戏,她在后台做起了小生意,一边摆摊卖烟卷,一边看舞台上“角儿”。沈世华想拜师学戏但没能如愿。

之后在杭州市,沈世华偶遇“国风苏昆剧团”的朱国梁先生,在机缘巧合下开启了一段与昆曲的不解之缘。在“国风”考试之时,她唱了一段歌剧白毛女》,刚开口唱了句:“北风那个吹”,面试的老先生们就说:“嗓子还可以嘛,不用唱了。”而王传淞老先生则说:“这个小姑娘虽然不懂得什么叫表演,但是她这双眼睛会说话。”

艺术经历

进入昆剧团

1953年,沈世华进入浙江国风苏昆曲团(后改为浙江昆剧团)学昆剧表演。刚进剧团后,因她个子太小,只能戴个红毡帽演青袍,她常羡慕其他师姐妹能演宫女。后来,剧团艺委会成员、拉二胡的舒相骏老先生言辞激励了她,只有勤学苦练才有出路。沈世华便暗下决心,开始了更为努力的学艺生活。

学闺门旦

在学艺初期,沈世华一开始是想学武旦,开蒙之时,先学的武生戏《探庄》,后来授课先生便要求她学闺门旦。1953年,周传瑛先生自掏腰包,从上海市请来他的师兄,昆曲“传”字辈旦角表演艺术家朱传茗先生,以《孽海记·思凡》一剧传授于沈世华。1954年,周先生再次邀请朱传茗先生,以《牡丹亭·游园惊梦》一折相授。虽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但沈世华却把它当成一种练嗓练功的乐趣,丝毫不觉会累,最喜欢的戏反而就是它,第一次正式演出的就是唱功极为繁复的《思凡》。

沈世华异常珍惜学习的机会,白天勤奋刻苦,晚上休息还在唱念作功。昆曲文辞典雅,要求演员在学识上有底蕴,才能体会瑞安鼓词的深意,因此她特向时任浙江图书馆馆长张宗祥先生请教,研学古典剧词。无论是学文化还是练功,她都异常勤奋刻苦,得到了朱传茗周传瑛周传铮方传芸沈传芷张传芳姚传芗刘传蘅包传铎、王传淞等十三位“传”字辈名家的悉心教诲,以及俞振飞言慧珠先生的指授,进步很快,功底日见坚实,戏路宽广。沈世华先后学了七十多出折子戏,积累和汲取众多的昆曲艺术精粹于一身。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全团在上海市拍摄昆曲艺术影片《十五贯》,拍摄间隙,沈世华向正在上海戏校任教的朱传茗先生学习了《刺虎》一剧。

担任当家旦角

1958年,沈世华学成后即留团担任当家闺门旦角演员。除经常演出传统折子戏外,沈世华还主演了许多大戏,在浙江省省内外博得称许。1961年参加浙江省青年演员会演,以演《琴挑》《百花赠剑》二剧,沈世华被评为浙江省五名青年尖子演员之一。1962年,沈世华参加苏浙沪三省市昆剧观摩演出,其所演《琴挑》一剧,在青年演出评奖中名列榜首。1984年,沈世华在北方昆曲剧院任职时,以《游园惊梦》一剧参加北京市首届中青年演员调演,获最高奖项“特别奖”。

任教中国戏曲学院

1979年,沈世华主演的《西园记》(饰王玉真)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之后,沈世华决定淡出舞台,转做生活相对安定的教学工作。1982年,她正式调往北京。1986年,沈世华由北方昆曲剧院调入中国戏曲学院任教。1992年,台湾《申报》专文誉她为“剧坛师表”。1996年,沈世华赴台湾讲学并举行了三次专场演出。之后,沈世华于1997年、1999年两次赴台讲学。2001、2005、2008年,沈世华三次赴香港特别行政区讲学授艺。2005年,沈世华受中央文化部聘请为昆曲旦角艺术传习班主教导师,首届京剧专业中青年教师高级进修班导师,并多次担任昆剧演员赛事的评委。

2006年,沈世华受梅葆玖先生之邀,参加“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的录制,为梅兰芳的昆曲《刺虎》音配像。2007年8月,沈世华被北京市高等教育丛书列入“德双馨的艺术院校名师”。2011年,沈世华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昆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5月3日,沈世华收徒仪式在北京举行,刘亚新、史红梅王晓燕等10名旦行学生集体拜师。

2013年3月,沈世华获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2月13日,第二届当代昆剧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在中国评剧院启动,邵峥于雪娇施夏明等青年昆曲演员正式向马玉森、沈世华、石小梅等13位昆曲名家拜师。2016年3月30日,北京出版社出版沈世华口述自传《昆坛求艺六十年——沈世华昆剧生涯》(张一帆编撰)在北京湖广会馆首发,新书首发式后,举行了沈世华收徒仪式,中央戏剧学院京剧系的青年教师孙尚琪正式拜沈世华为师。

2018年8月,《昆剧年华——沈世华》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戏曲频道播出。2021年,沈世华应网络平台邀请,摄制中原地区昆曲艺术鉴赏系列片22集,在海内外播放。2023年10月28日,“国戏风华”中国戏曲学院2023年展演季——昆曲表演艺术家沈世华教授从艺七十周年教学成果展演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上演。沈世华携众弟子演绎《孽海记·思凡》《牡丹亭·惊梦》等昆曲经典剧目。

主要作品

戏曲

著作

讲座

艺术特点

静中有动

沈世华的《思凡》最早由朱传茗传授,她的表演继承了朱传茗偏于闺门旦的《思凡》演法,表演上静中有动,非常细腻地刻画了色空的心理活动。沈世华塑造了一个文静腼腆、天真可爱的小尼姑。她的《思凡》胜在如工笔画般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整体的表演效果偏于平稳,舞台效果偏于“静”。

细腻入微

在沈世华的表演中,运用“两眼明亮”、“急忙避开”、“双手在肩前反复搓动四番”、“身子随着目光而微微转动”这些细腻的动作与眼神将色空情窦初开的娇羞刻画地细致动人。在《思凡》中表演“他把眼儿瞧着咱,咱把眼儿觑着他”时,沈世华的表演更加细致入微,在第一个“他把眼儿瞧着咱”时,色空第一次发现少年在看她,当色空与少年眼神对上之后,马上做了小幅度的娇羞躲避的动作。第二个“咱把眼儿觑着他”,是色空主动去看少年,在她看到少年后,立刻做了一个大幅度的娇羞躲避动作。这两次娇羞躲避都是配合着鼓点的滴答声迅速干脆地扭头,并且一次幅度较小一次较大,表演层次很丰富,贴切传神地表现了色空此时的腼腆娇羞。

层次丰富

在《思凡》“采茶歌”这段表演中,沈世华通过噘嘴、蹙眉、摇头叹气、敲经时敲到了桌上、边敲经边四处张望等多种神情与细节刻画色空此时烦躁不堪的心境。在具体的人物刻画上,一开始色空只是面露烦躁,但还是闭上眼睛慢慢敲经。色空敲着经想到了媒婆,此时她的心思已经不在念经上了,于是敲着敲着竟然敲到了桌上。当她反应过来,因为害怕又四处张望,担心自己的不专心被别人发现。紧接着,色空又重新开始敲经,此时不耐烦的心情已经到了极点,她将木鱼槌甩开,将经卷推开,再也不愿念经。可以看到,沈世华的表演是有层次,有节奏的。渲染情绪层层递进,把握节奏慌而不乱。

主要成就

20世纪80年代以来,沈世华向日本美国德国法国比利时墨西哥丹麦瑞典西班牙新加坡韩国等国的留学生教授了昆曲表演。北京的国家大剧院、大专院校和外地的艺术院团都邀请她作过专题讲座,备受欢迎。为《中国戏剧》《戏曲艺术》《艺术教育》《中国教育报》《人民政协报》等报刊撰文多篇,与人合著有《中国昆曲艺术》、《传统京剧人物造型荟萃•昆曲50折》等书出版;有为梅兰芳大师的《贞娥刺虎》音配像和主演《思凡》、《絮阁》的影碟行世。沈世华是中国昆剧艺术教育史中的第一名女教授,其业绩介绍为北京教育领导部门收入《德艺双馨的艺术院校名师》一书中。还受邀为台北市故宫”排演了“新韵版”《牡丹亭》,为昆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人才培养

从艺以来,曾演出及教授过的剧目有:《十五贯》之苏戌娟、《牡丹亭》之杜丽娘柳梦梅、《桃花扇》之李香君、《长生殿》之杨贵妃、《西厢记》之崔莺莺红娘、《渔家乐》之马瑶草、邬飞霞、《风筝误》之詹淑娟、《烂柯山》之崔贵妃、《狮吼记》之柳姓、《连环记》之貂蝉、《雷峰塔•水斗、断桥》之白娘子、《孽海记•思凡、下山》之赵色空、《玉簪记•琴挑、问病、偷诗》之陈妙常、《琵琶记•盘夫》之牛小姐、《 铁冠图•刺虎 》之费贞娥、《蝴蝶梦•说亲回话》之田氏、《百花赠剑》之百花公主、《贩马记》之李桂枝及现代戏等近百出剧目。

沈世华教过的学生中,有著名演员,剧校教师,大学的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以及历届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学生,学生中许多人获得了全国性和省市级嘉奖,获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就有三十余人。桃李满天下的沈老师现虽高龄仍孜孜不倦地教诲学生,为她挚爱的昆曲艺术,践行着自己不变的初衷。得到过昆剧大师俞振飞周传瑛真传的她,还擅长巾生戏,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潇洒俊雅的书生气,不少京剧小生演员都受到过她的教诲。无论是演戏还是教学,她的一贯作风都是严谨、认真。

在教学时,沈世华不仅精心备课,口传心授,还屡屡妙语连珠,她经常教导学生说:“演好一部戏,演员首先把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做一番深入的分析、发掘,定出人物性格的基调,预想一下在舞台上要塑造个什么样的人物来,做到恰到好处。这应该是演戏最起码的要求,否则,到了台上,漫无边际,很可能无法约束,流于媚俗。”同时还要积极汲取其他表演艺术的营养,对各个剧种都要用心琢磨,提高综合素养,做到心中有戏。首先要规范,然后再琢磨表现人物。她还要求学生们文武双全,“演文戏要有武戏的底子,苦练各项硬功;演武戏要懂文戏的韵味,修炼各方素养。”

社会任职

社会活动

2018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与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传统文化推广月系列活动,讲座类活动特邀昆曲艺术家们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沈世华做了题为《传世芳华——昆曲之美》的讲座。

2019年7月13日,在2019“浙漾京城”浙江省戏曲北京周的活动中,浙江昆剧团将推出浙昆看家传承大戏《西园记》及五代同堂《牡丹亭》(上本)经典昆曲艺术专场演出。新中国昆剧第一团——浙江昆剧团五代十国杜丽娘走上台,浙昆五位杜丽娘分别是:吴心怡、胡娉张志红王奉梅、沈世华。

2024年2月,《人民画报》对沈世华进行了专访,沈世华结合自己70年艺术生涯,探讨了昆剧的传承发展、守正创新。

个人生活

沈世华在学艺之初得此艺名,成为“世”字辈一员,上一辈的昆曲艺人为“传”字辈,就是喻示要把这一剧种“传世”下去。沈世华深知自己肩上的重任,对于诸位恩师那诉说不尽的恩情和教诲,从演戏到做人,从生活到艺术造诣,无不得到真传,她一直都心怀感激。当沈世华自己走上讲台、拿起教鞭之时,对待学生也都当成儿女一样看待,“只要是来求学的,就是要尽可能多教他们一点东西;只要是我会的,一定毫无保留地教给学生。”

沈世华的先生钮骠,是著名京剧演艺家、戏曲研究家、教育家,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戏曲学会理事,曾任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1967年,两人在杭州市因戏结缘,相伴携手走过半个世纪。2011年,沈世华和钮骠分别被国家认定为昆曲艺术和京剧艺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作为昆曲艺术的舞台实践家,沈世华还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总结前人和自己艺术经验的理论家。教学生,既要教表演技艺,又要教他们怎样遵循戏曲的美学原则去理解剧本、塑造人物,高层次地完成舞台艺术的创造。

沈世华坚持着“戏大于天”的理念,哪怕年近古稀之年时,这一理念也深深地扎根于心中。在2014年,全国七个昆剧团合演“大师版”《牡丹亭》时,七十四岁的沈世华负责《闺塾》《游园》两折,在演出当天,她却遭遇流感,高烧不退。在这一状况之下,沈世华依旧带病前去化妆演出,平时穿三寸高的彩鞋,这回为了安全只得改成一寸半。出场的台步就像是踩在棉花上一样,嗓子也因为发烧而显得格外的局促,前后台的知情人都为此捏了一把汗。

荣誉奖项

人物评价

沈世华同志很讲究歌舞融合、动静协调,手、眼、身、法、步稳练准确,在严格的规范中求优美典雅,动静举止浑圆活泛,既有变化对比,又透着舒展流畅。她的一顾一盼都非常准确,一颦一笑尺寸恰当,且透着一股流畅,把人物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著名戏曲理论家、教育家朱文相先生 评

天京剧界特别需要像沈世华那样讲究真功夫的演员和教师,市场重要,但不是第一;文化知识更重要,也不是第一;我们自身唱念做打、技艺的苦练和积累才是第一。——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 评

世华同志师从众多昆剧前辈,潜心学艺,在舞台上全心献艺,在教坛上悉心传艺,为昆曲艺术事业的传承奋斗了大半生。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她毅然在自己演艺生涯的黄金期放弃舞台,转到中国戏曲学院任教后,甘当人梯,默默耕耘三十余年,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演员,除昆剧、京剧外,遍及十几个剧种。其中,获得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的演员就达三十多位。如今年过古稀的她,仍课徒授艺不辍,令人钦佩。——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 评

世人皆叹解语花,对沈世华老师而言,她解的、传的是传统文化的基因与编码,解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传的更是一颗赤子真心。——中国戏曲学院 评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