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 :斯多亚派哲学家马可·奥勒留的哲学著作

更新时间:2023-11-07 23:45

《沉思录》(希腊语:Τὰ εἰς ἑαυτόν,英语:Meditations)是公元2世纪斯多亚派著名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被誉为“帝王哲学家"的马可·奥勒留所著的哲学著作。该书主要内容是马可·奥勒留同自己的对话,马可·奥勒留利用在军旅劳顿中的休息时间以希腊文完成了这部著作。

《沉思录》一共12卷,主要叙述了马可·奥勒留本人关于人生哲学、实践哲学和精神哲学的思考。《沉思录》一共12卷,奥勒留在书中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主张舍弃物质世界而沉湎于主观的内省。他以自然哲学为基础,指出要尊重自然、尊崇他人,依人的本性行事,公正、友善待人,平凡而平静地生活;要经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摒弃一切无用的思想正直地思考;要思考善与光明磊落的事情,而且还要付诸行动。书中还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对宇宙、自然及人之本质的沉思,描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马可·奥勒留认为,宇宙是一个有序的整体,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人本质上是为了他人而存在的,许多事物的进程都是人类无法抗拒或更改的,人们应该学会坦然面对和接纳现实。

《沉思录》不仅是西方历史上最打动人心的巨著,还被世界名人视为必读之书,是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哲学名著之一。自出版以来,《沉思录》已被译成世界上几十种语言,成为思想、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19世纪的法国学者雷朗认为:“《沉思录》绝不会变老,科学会摧毁上帝与灵魂,但《沉思录》将因其携带的生命与真理而保持年轻。”法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欧内斯特·勒南认为:“《沉思录》是最为纯粹的人的书,是部知天命人生的指导手册,是属于不信仰超自然力量的人的福音书。”

作者介绍

马可·奥勒留(英文:Marcus Aurelius,拉丁文: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121年4月26日一180年3月17日),全名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奥古斯都(Marcus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原名马可·阿尼厄斯·维勒斯。他是斯多亚派著名利奥六世、古罗马帝国皇帝,被誉为“帝王哲学家"。

奥勒留于出生在罗马的一个政治世家。其父亲一族曾是西班牙人,但早已定居罗马多年,并从维斯佩申皇帝(公元69年—79年在位)那里获得了贵族身份。马可·奥勒留幼年丧父,是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长大的。公元138年,他被安排由姨父收为养子,改名奥勒留。随后他任财务官、执政官等职。145年与表妹、安敦尼努斯·庇乌斯之女结婚。161年3月7日,奥勒留与韦鲁斯共登帝位。169年后者死后,独自统治。经年对外战争,力图保持帝国边界。162一165年与东邻安息作战,得胜,使亚美尼亚重新成为罗马的保护国,占领美索不达米亚。继而转战多瑙河一带,打败日耳曼人中的马科曼尼人和夸德人,175年订约,但北方威胁并未解除。后巡视埃及叙利亚,176年回罗马。179年再次出征马科曼尼人。180年3月17日,马可·奥勒留因病逝于文多博纳(今维也纳)。

奥勒留不但是一位很有智慧的皇帝,同时也是一个很有成就的思想家、利奥六世。他利用劳顿当中的片暇,用希腊文写成了传世之作《沉思录》一本自己与自己的12卷对话。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主张舍弃物质世界而沉湎于主观的内省,使斯多亚哲学更具宗教色彩。虽然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罗马帝国,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哲学名著。

成书背景

历史背景

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这是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可曼尼人在多瑙河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得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古罗马帝国的颓势不可阻挡。

马可·奥勒留幼年丧父,由他的母亲和祖父抚养成人,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甚至绘画方面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从他的老师那里熟悉和亲近了斯多亚派的哲学,并在其生活中身体力行。马可·奥勒留在位近二十年,战乱不断、灾难频繁,洪水、地震、瘟疫,加上与东方的安息人的战争、来自北方的马可曼尼人在多瑙河流域的进逼以及内部的叛乱,使得罗马人口锐减,贫困加深,经济日益衰落,即使马可·奥勒留夙兴夜寐地工作,也不能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行省的军营里度过。马可·奥勒留认为,人和别的事物有三种联系。一种是与环绕着他的物体的联系,一种是与所有事物所有产生的神圣原因的联系,一种是与那些和他生活在一起的人的联系。相应地,人也就有三重责任、三重义务,要处理好对自己的身体和外物、对神或者说普遍的理性、对自己的邻人这三种关系。奥勒留所治理的国家状况和他的理想状态存在差距。所以他利用劳顿当中的片暇,用希腊文写成了传世之作《沉思录》,宣扬禁欲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主张舍弃物质世界而沉湎于主观的内省,使斯多葛哲学更具宗教色彩。

思想背景

斯多亚派哲学的发展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是公元前古希腊的理论体系构建时期。二是公元后古罗马的伦理思考与实践时期。《沉思录》写作时期,是斯多亚派哲学发展的晚期。当时的斯多亚派哲学,主要就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善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于一个目的。在斯多亚派利奥六世的眼里,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的宇宙,世界是一个浑然和谐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上,低等的东西是为了高等的东西而存在的,无生命的存在是为了有生命的存在而存在的,有生命的存在又是为了有理性的存在而存在的。此时的斯多亚派哲人,其世界观本体论、认识论围绕着伦理学展开了,考虑的中心问题都是伦理学的问题,主要是自我的心灵如何安顿、个人的行为如何展开的问题。罗马共和国时期的马库斯·西塞罗有不少篇幅考虑制度和政治问题,而后来帝国时期的重臣塞涅卡、被释奴隶爱比克泰德都是主要思考个人伦理学的问题,尤其爱比克泰德对马可·奥勒留的影响最大。而且,他们都很重视言行合一,重视道德的自我实践与训练。

斯多亚派对人们的要求是遵从自然而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斯多亚利奥六世认为人对普遍理性的态度要尊重、顺从和虔诚。认为身体只是我们需要暂时忍受的一副皮囊罢了,要紧的是不要让它妨碍灵魂,不要让它的欲望或痛苦使灵魂纷扰不安。对于我们和邻人的关系,人们的社会生活和交往,则给予了集中的注意。斯多亚派哲学家都是重视整体、重视义务的。他们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他们对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看得比社会的道德改造更为重要。他们所追求的生活是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和达观的生活。他们把对他们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而这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

主要内容

卷一

这一卷的主题是追溯自己的由来,是马可·奥勒留谈他从自己的亲人、老师、朋友那里学到或观察到的东西。一共17小节。这一卷虽然作为第一卷放在前面,但却是在奥勒留生命较晚,甚至是最后的岁月写的,估计写于176年一180年之间。此卷所提到的人都已先他去世,包括他的妻子,皇后福斯蒂娜也在176年就已去世。这一卷有一个统一的主题,即追念逝者的德行及对自己的有益影响,并感谢神灵。奥勒留开卷伊始就历数他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种种好处,尤其是美德方面的好处。他集中注意的是别人身上那些美的东西和善的方面,传达了与人为善的态度,推崇温和的中道精神。奥勒留在感激和描述习得别人的优点时,也描绘了他自己的一幅画像,

卷二

卷二的主题是人性及其自我反省。一共17小节。这一卷可能写于奥勒留在五十岁以后。奥勒留在本卷中主要是反省自己,强调要及时行德,甚至连读书也常被视作分心。他强调要专注地思考包括了部分的整体本性,以及实际地按照这本性旅行实践自己的德行。表达对时光飞速流逝,时不我待,必须紧紧抓住现在来思考和实行最重要的事情的感叹。马可·奥勒留把人性分为本性与偶性。人性的本性是良善的,它与宇宙的本性是相连接的。人类的本性与宇宙的本性都是整体的本性,而这也是神性。所有的一切都是来自神意。人应当按照本性生活,使自我的本性与人类的、宇宙的本性合一,与神性合一。但是,人也有偶性,有肉体带来的性质。人与人之间还有各种各样的差别性、偶然性。他还提出人有三部分,支配部分、肉体和呼吸。“支配部分”即内在的灵魂或灵魂中的理性、智慧。“呼吸”则是贯通内外的空气。马可·奥勒留强调,人是千差万别的,要准备遇到各种各样的心存不良者、庸人或浑浑噩噩者,不要恨他们,要善待他们。反省自身,要通过认识自我来认识现实中的人性,认识人性中的个性,认识人性中的偶性,又同时也认识人性中的神性,人性中的共性。

卷三

本卷的要点是服从神意。一共16小节。这一卷从要及时思考最重要的事情开始,以要在自身中保持神性,从认识万事万物中的神性,服从万物流转中的神意结束。本卷中有一个比较罕见的题目,即谈到了自然令人愉悦的美。马可·奥勒留提出,从个别看不怎么美的集团东西,从整体的观点看是美的。他思考了什么东西是美好的,并给出人要达到最好或至善应当如何做。即人应当独立和正直。独立即不要受别人的影响,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意见,不要分心,不要游荡,只关注自己内在。正直即只需履行好义务,使生命完全正直,同时让自己的心灵准备好,坦然地辞世。奥勒留提出多少伟人、英雄、圣哲都已死去,更不必说芸芸众生了,没有什么值得不满和抱怨的。人应当达到纯粹、宁静,自愿地完全安心于他的命运。还在尘世时就履行好自己的义务,需要告别时就乐意地离去。这也是顺从神意。

卷四

卷四的要点是“退隐心灵”。共包含51小节。马可·奥勒留强调顺应万事万物,不以它们为意,要执着于自己的目标,按照本性生活。他看轻人们常常看重的东西,认为人们通常看重的东西都是转瞬即逝的。他认为每个人都有“欠缺”,奥勒留隐退乡村最大的限制是作为皇帝的地位,一个皇帝可能不缺权力与财富,但容易追求人的身体长存或者死后的名声不朽,但是名声其实也都是过眼烟云。奥勒留认为,要做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即在有生之年训练和完善自己的德行。对于力量范围之外的事情,则坦然地接受。所以,重要的是退隐自身,使自己的心灵宁静,依靠德行本身而得到自足的幸福。使自己生活的原则简单、基本,即只考虑按照自然或理智的本性生活,只做很少的必要的事情,不把自己的生活搞得太复杂,不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太支离。不需要任何确定的、有限的手段,而是可以无所不用,在任何环境里都要安之若素,按照本性生活本身。

卷五

本卷的要点是尽职尽责。共36小节。本卷第1节和卷二的第1节相互参照。卷二第1节是讲一日之始你就要考虑今天要见到不少你不愿意见到的人,品行有亏的人,你不喜欢的人。本卷第1节说的是一日之始就自我告诫,我这一天可能要做许多我不愿做的事,要承受沉重的劳作,但正像我们要坦然处之、与人为善一样,我们也要欣然劳作,积极尽分。马可·奥勒留告诫自己,自己的皇帝身份只是一个角色,既然演了这个角色,就要尽量把它演好,全力以赴,废寝忘食。人既是理性的动物,又是社会的动物,人必须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与政治职责。其中社会义务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或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承担的,而政治职责则是担任职务的人要承担的。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还有一种自然义务则是作为人的义务,包括对自然界的义务。在第4节中,马可·奥勒留对我们祖祖辈辈生息于其上的大地表达感恩。履行这些义务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追求名声或回报,而只是做正当的事,或使自己的行为配得上社会、大地或神灵的思赐。在第22节中,马可·奥勒留从整体优先的观点提出那不损害国家的事情,也不会损害公民。

卷六

本卷的要点是认识本性。共59小节。本卷一开始就说理性支配着宇宙。所有事物都是根据这一理性而创造、完善的。在本卷结束部分,奥勒留又提出:“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而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字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认识本性需要不受事物现象的遮掩,努力达到事物本身的底蕴。不受个人主观印象的束缚,也不受多数意见的干扰,努力洞察事物的本质,用自身的理性去认识宇宙的理性,从而做到与社会保持和谐,与神灵保持一致。不要害怕这种认识,因为任何人都不会受到真理的伤害。这一卷中,马可·奥勒留还提到对自己的认识和期许。在第33节,奥勒留又一次描述了养父安东尼皇帝的崇高德行,希望自己能仿效他,在死亡来临时能拥有一颗“和他一样好的良心”。在第26节中,他又提出“卡梅隆·安东尼”这一名字,叮嘱自己的义务。在第44节中,奥勒留用“就我是马克·安东尼来说,我的城市与国家是罗马。但就我是一个人来说,我的国家就是这个世界。”这句话,表明比作为某一政治社会的公民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人的世界主义情怀。

卷七

这一卷的要点是忍受诸恶。共75小节。这里的“恶”是指所有不好的事,从自然灾害、身体痛苦,到别人对你犯下的恶行,以至最后的死亡。马可·奥勒留主张不要对“恶”感到惊奇,它们是必然要发生的。是我们出于我们的意见,把它们视为“恶”或给它们增加“恶"。我们是可以改变这种意见的,只是要谨防自己的恶行。奥勒留在第17节中,谈到了“幸福”,但他并不渴求幸福。他认为,一个人不必自求多福,心灵在自己的德行中宁静自足,其实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本卷中还包括了柏拉图欧里庇得斯的一些引语。作者在第21节还有一段自语。他说:“你忘记所有东西的时刻已经临近,你被所有人忘记的时刻也已经临近。”

卷八

本卷的要点是内在堡垒,或者说心灵的堡垒。共61小节。奥勒留在第48小节中提出摆脱激情的心灵就是一座堡垒,再没有什么比这更安全的地方可以使他得到庇护。构建这一内在的堡垒是在每一个人的力量范围之内的。马可·奥勒留反复谈到什么是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什么是不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事情。让心灵摆脱欲望、激情与错误的意见或判断是在我们的力量范围之内的。外在的任何堡垒都能够被攻破,而奠基于心灵的这一堡垒却是不可摧毁的。本卷第5小节、第25小节、第31小节、第37小节中反复谈到死亡。凡人死,伟人亦死。侍姬死,主人亦死。被悼念者死,悼念者亦死。个人亡,家族亦亡。不死乃至推迟死亡,这些都不在我们的力量范围之内,但凭自己的良心好好地度过今生今世,是在我们的力量范围之内的。

卷九

本卷的要点是理解存在。共42小节。奥勒留在这卷中提出,存在是一个由低而高的系列。从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从植物到动物,从感性动物到理性存在的人,最后到神灵。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分享着存在。感性、理性和神性,它们都各自产生着自己的“果实”,处在一种活动或变化之中。宇宙的变化或者是原子的偶然,或者是神思的必然。过一种有德行的生活,是在我们的力量范围之内。理解人在宇宙中的存在、个人在整体中的存在,意味着要接受这一存在的系列,接受这一命运的安排,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恰如其分地对待其他事物,对这整个世界感到满意。要使自己的所有意见或判断都以这种理解为基础。既然事物易朽,万物如烟,就不必太看重这些事情。

卷十

本卷的要点是凝思生命。共38小节。第1节是一段朴素感人的自我倾听,强调要使生命和完善的生命相通,要对上天赐予你的一切感到欣喜。马可·奥勒留提出人既是一个理性动物,也是一个政治动物。这是斯多亚派利奥六世对人的本性的基本理解。以一种宿命甚至使命的态度来对待痛苦,就可以使痛苦变得完全可以忍受,乃至使这种忍受变成一种享受。忍受不仅是人的义务,也符合人们的利益。人因其理性而接受世界,因其政治属性而履行职责。所有对人发生的事情都不会损坏人的本性。奥勒留提出,这种凝思并不是用眼睛观看,而是用心灵凝视。生命是奇妙的。一个孩子诞生、成长、求职、交往、成家、立业,最后又都死去,而这时新的一代又出现了。不必为这一生命悲叹,因为这种生生不息和死死相续就是事物的自然之理。叶子最后落下来了,你还是要为此感谢树木与大地。

卷十一

本卷的要点是与人为善。共39小节。在第1、2节中,马可·奥勒留谈到了理性灵魂的自给自足,它关注自己、反省自己、享受自己。它自我完善、自我完满,无论在什么时候被打断,比如说被死亡打断,也不影响它已经达到的东西的完整性。换言之,它在任何时候都是自足的。这是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和知识不同。知识会不断积累和更新,生命的智慧却能跨越无数的时代。奥勒留强调理性的灵魂除了自足的一面,自在自为的一面,还有社会性的一面。要热爱邻人,履行自己对社会的义务和职责,使“正确的理性”和“正义的理性”趋于一致。这一卷用了相当的篇幅讨论如何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尤其是第18节,是全卷,也是全书最长的一节。奥勒留在这一节提出了如何对待冒犯自己的人的十条原则。马可·奥勒留也谈到诚实和正直,要让善念立刻通过行动来显示。他认为,一个人若是同另一个人分离,他也是同整个社会分离。所以,不应憎恨或不理睬任何一个你的邻人。与人为善并不是要放弃原则,而是在坚持正确和劝止他人时要温和与友善。奥勒留在第21节中说到了有关如何在社会建立共识的问题。本卷从第22节以后多为引语。自我的沉思也常常需要一些前人的嘉言作为思想的养料。

卷十二

本卷的要点是“优雅退场”,是说在尽职尽责之后,不论何时告别人世,都满意地谢幕退场。共36小节。马可·奥勒留提出人们常常用复杂的方式解决简单的问题,循迂回的道路达到有直路通行的目的地。在奥勒留看来,这种直路就是紧紧地抓住现在,使之符合虔诚和正义。虔诚即服从命运的安排,正义即真诚、恰当地做与法一致的事情,让消极的部分即肉体来应对物质的东西,心灵则始终专注过合乎本性的生活。生命的长短不是很重要,生命的质量才最重要。这质量不是用功名利禄来衡量,而是用德行来衡量。

书籍特色

语言特色

《沉思录》是奥勒留写给自己的,而不是供出版的,是自己在同自己对话,字里行间常常出现的不是“我……",而是“你……”,并常常用破折号隔出不同的意见。既然是自己与自己的对话,自己说服自己,所以没有过分讲究辞藻、注意效果和安排结构,而是注意一种思想的深人和行进。有时话没说完又想到别处,并经常出现“但是”这样的转折。美国教授费迪曼认为《沉思录》甜美、忧郁而又高贵。高贵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己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甜美是由于作者心灵的安宁和静谧。忧郁来自于《沉思录》中人从人生的舞台上的退场。

思想特色

《沉思录》主要是一种伦理学或者说道德哲学的思考。在当时社会,伦理学和人生哲学、精神信仰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沉思录》也可以说是一种人生哲学、实践哲学和精神哲学。《沉思录》并不是一种精心构制的哲学体系,甚至不是连贯的论著,而是一种始终联系于自己生命和道德实践的片段思考。其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方面,即社会伦理、个人伦理与精神信仰三个方面。

社会伦理

马可·奥勒留并不想在社会政治的层面普遍地实现自己的哲学理想,在马可·奥勒留看来,政治归政治,哲学归哲学。尽管是罗马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但奥勒留从未考虑过使用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权力来推行他的哲学。他认为,精神的力量必须自我唤醒,自我培育和自我训练。而且,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够,甚至愿意达到的。奥勒留不仅把自己视为一个罗马公民,同时也是一个世界公民。他有一种世界主义的情怀,超越了国家主义的狭隘眼界,他不仅从一个特定政治社会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义务,也从一个普遍的人类大家庭的一员考虑自己的义务,从人既是理性的存在又是社会的存在这一人的本性的角度考虑自己的义务。他认为自己也是一个伟大国家(人类世界)里的一个公民。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提出尊崇人的理性和责任。他认为,一个人在辞别人世的时候,应该感谢哺育了他的树林(社会)和大地(自然)。他认为人比动物是更高的存在,人作为更优越的存在自然更应当自觉地按照理智和社会的本性生活和行动。他更强调整体而非部分,更强调国家而非公民个人。他也同样强调国家受法的支配,这种法也就是自然法,它贯穿于自然、社会与个人,它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理性或本性。这种自然法也是一种道德法,它规定了国家与公民的各自权利和义务。它高于任何特殊国家的实存法,所以,那不会损害到个人的国家已经先定地具有一种道德的规定性。马可·奥勒留还在《沉思录》中提出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享有言论自由和权利平等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伦理思想。

个人伦理

马可·奥勒留在《沉思录》中体现了个人伦理学思想。奥勒留极其重视对社会义务的承担,把这种承担强调到了一种绝对义务论的程度。奥勒留强调要毫不懈怠地去努力做好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公民和一个皇帝所必须做的事情。而在待人方面,奥勒留强调不能逃离自己的同胞,要与人为善,乃至善待品行不良的人们。他还为如何宽容地对待冒犯自己的人确立了十条原则。马可·奥勒留注意痛苦的消除,而非快乐的希求。他强调德行的自我坚持。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多次地谈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倡导及时行德。他认为一个人过一种有德的一生,而非纵欲的一生,才是真正体现了一个人与自然本性相合的本性。

精神信仰

《沉思录》由死亡的问题引向了信仰的问题。马可·奥勒留也谈到神灵,但谈得不多,并没有一个统摄一切、至高无上、全知、全能、全善的人格上帝的概念。他基本上还是使自己留在哲学的而非宗教信仰的领域。这一哲学甚至可以说是那些对世界与人生有一种超越的思考,却还是不能或不愿信仰一个唯一的人格神并达到一种确定的宗教信仰的人们所能达到的最佳思想,或最高精神境界。在“神”的这一意义上,它或者可以说是一种不信“神”的精神,或者说,是一种非入“神”的近神而居。《沉思录》不肯定任何教义。

版本信息

早期译本

《沉思录》最早的印刷版本于1559年(一说1558年)出现在苏黎世。这个版本是根据一个现在已经遗失的希腊文手抄本出版的,这个版本还包含了由克叙兰德翻译的拉丁语译文。除了这个版本以外,梵蒂冈图书馆现还藏有一个14世纪的完整的手抄本。其中最完整的一个版本是托马斯·盖特克于1652年出版的。盖特克做了许多重要的订正,并出了一个新的拉丁文版本。他在每段的空白处加上了附注,指明其他与之类似的段落,并写了一个评注,是古代学者的评注中最为全面的,包括了编者对某些较为困难的章节的说明,还引用了所有的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学者对这些文本的说明。17世纪之后,《沉思录》被译成了英、德、法、意、俄、西班牙语等。1802年,舒尔兹在德国莱比锡市出版希腊语版本的《沉思录》。1816年,科雷在法国巴黎出版希腊版本《沉思录》。《沉思录》第一个英译本出现在1636年,随后又出现6个版本的英译本。这7个版本中,卡索邦的译本是首次英译本,其译文有些地方类似编译,分段也非通行的做法。1701年,杰里米·柯里尔的译本出现,这个译本流畅易读,流行了相当长时间,但后来被批评为不够准确且“粗糙鄙俗”,被其后1862年乔治·朗的英译本所取代。乔治·朗的译本在出版后数十年间几乎被视为唯一的“标准译本”,现在也还是经常被作为主要的译本反复印行。他的译文主要特征是准确地表达了希腊原文的意思乃至风格,并力求典雅,但在通达方面或有所不足。

中译本

1959年,梁实秋先生出版的《沉思录》全书译本是第一个中译本。这个译本因为作者名字翻译问题遭尘封多年,直到2003年才出版。梁实秋译本是根据1916年海恩斯英译本翻译的,文风畅美。第二个中译本是何怀宏独立翻译,并于198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转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中华书局等多家出版机构。此译本是根据乔治·朗的英译本翻译的。此版本的翻译风格采取比较直译的方式,比较忠实于原文和原意,但由于原作是作者自己写给自己的哲学沉思,存在不够通达的问题。第三个中译本是由朱汝庆翻译的,并于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个译本是根据杰里米·柯里尔英译本翻译的。第四个中译本是2010年,王焕生先生翻译,并由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它是国内第一本直接根据希腊文原版翻译的《沉思录》,弥补了以前一直都是转译的不足。

影响

《沉思录》中提出的强调整体而非部分、强调国家而非公民个人、强调国家受法的支配、法统治着一切、平等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思想和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观念,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制度伦理思想的雏形。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享有言论自由和权利平,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思想的基础。《沉思录》中提出的死亡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无论什么人最后都会走向死亡,迅速地被人们忘记的思想,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对死亡的恐惧和无穷无尽的烦恼,也有助于人们看淡世间的功名利禄。

《沉思录》中的思想,可以使人恰如其分地看待自己以及自己所掌握的权力,使人们知道无论这种权力以及由它带来的名声有多大,本质上都仍然是过眼烟云,引导人们不滥用权力;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可以使人们更为关心自己的精神,使人们知道,对人的评价不应当主要看财富的多寡或者物质的成就,而是应当看他的德性、品格和精神。物质财富上的成功,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的,甚至不是多数人能达到的。而心灵德性上的成就,则是任何身份、任何处境里的人们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也同时能让自己的身心更愉悦。

评价

19世纪的法国学者雷朗评价:“作为一种真正永久的福音书,《沉思录》绝不会变老,因为它不肯定任何教义。现在的福音书的某些部分要变得陈旧,因为科学不再允许构成其基础的对超自然的天真观念。而在《沉思录》中,超自然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斑点,不影响背景的令人惊叹的美。科学会摧毁上帝与灵魂,但《沉思录》将因其携带的生命与真理而保持年轻。马可·奥勒留的宗教是绝对的宗教,就像耶稣的宗教过去常常是的那样,它产生于一颗高贵的、面对宇宙的道德良心这一事实。这一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任何国家、任何革命、任何进步、任何发现都不可能改变的。”

哲学博士何怀宏在《品读沉思录》一书中评价:“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法国著名利奥六世、历史学家和宗教学家欧内斯特·勒南评价:“它是最为纯粹的人的书……这部无可匹敌的书,……这部知天命人生的指导手册,这部属于不信仰超自然力量的人的福音书…科学能破坏上帝与灵魂,然而思想之书依然年轻,并成为活的真理。”

英国作家麦克林恩评价:“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和东方思想及哲学有着明显的密切关系。”

名言

1.我为我有好的祖辈,好的父母,好的姐妹,好的教师、好的同伴、好的亲朋和几乎好的一切而感谢神明。

2.从克特勒斯,我懂得了当一个朋友抱怨,即使是无理地抱怨时也不能漠然置之,而是要试图使他恢复冷静;懂得了要随时准备以好言相劝,正像人们所说的多米蒂厄斯和雅特洛多图斯一样。从他,我也懂得了真诚地爱我的孩子。

3.每时每刻都要坚定地思考,就像一个罗马人,像一个赋有完整而朴实的尊严,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的人那样。

4.身体、灵魂、理智,感觉属于身体;爱好属于灵魂;原则属于理智。

5.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

6.尊重那宇宙中最好的东西,这就是利用和指引所有事物的东西。同样,也要尊重你自身中最好的东西,它具有跟上面所说的同样的性质。

7.没有任何人能阻止你按照你自己的理智本性生活;没有任何违反宇宙理智本性的事情对你发生。

8.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颂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9.你没有闲空或能力阅读,但是你有闲空或能力防止傲慢,你有闲空超越快乐和痛苦,你有闲空超越对虚名的热爱,不要烦恼于愚蠢和忘恩负义的人们,甚至不要理会他们。

10.驱散想象,克制欲望,消除嗜好,把支配能力保持在它自己的力量范围之内。

11.如果一个人错了,那么就和善地指引他,说明他的错误。但如果你不能够,那么就责备你自己,甚或连自己也不责备。

12.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13.没有任何人能夺走我们的自由意志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