蟳埔村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下辖村

更新时间:2023-08-15 17:31

埔村是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中心市区东南部,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为丰泽区东海街道的下辖村,蟳埔村总面积约2.3平方千米。截至2007年,蟳埔村有居民1687户共6155人,姓氏以黄姓为主,又有翁、郭、蔡、庄、谢、吴、杨、陈、施、洪、张、郑等姓氏,是丰泽区东海街道最大的行政村落。

蟳埔村背依鸪山,三面环海,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唐宋时期就有繁荣的海上贸易。古时属三十六都临海铺,民国时期为法石乡临海保,解放后分别为东海乡(镇)前埔、蟳埔村,现为蟳埔社区。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以传统捕捞业和滩涂养殖业为主的古渔村,以盛产红蟳、蚵虾而闻名。

蟳埔女为“福建省三大渔女”之一,蟳埔女民俗是闽中沿海一大民俗奇观。蟳埔村拥有顺济宫、宁海庙、牡壳等历史古迹及妈祖巡香日等民俗。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2008年6月7日,蟳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11月,蟳埔顺济宫被福建省列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蟳埔村日均游客人数破万(节假日超4万),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抖音话题量破20亿次,实现从爆红走向长红,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协会联系点,蟳埔文旅项目获福建省文化产业专项评选第一名。2024年,元旦假期日均客流达6万人次。春节期间,蟳埔村接待游客量36.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7000万元人民币,均创下历史新高。

名称由来

蟳埔村,以前取名前埔。因座落于后埔的前面,故称前埔。因背山面海、靠捕捞渔虾、红蟳为主业,且盛产红蟳,故称蟳埔。

历史沿革

蟳埔原是一面背小山丘,三面临晋江下游二平方公里左右的海边地带,位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港的北岸,唐宋时期就有繁荣的海上贸易。约于元末明初,一姓氏为候的富者身后墓葬于蟳埔,墓主人立一墓牌长1.8米,宽约1.2米,上书明朝候氏之墓,墓身何处至今不明,同时两根文笔,两对石马倒下埋于海边的泥沙里,为管理此墓顾一翁姓为之守护。

翁氏定居后,先后有庄、陈、吴、蔡、张等相继从外地迁入居住,起先仅是垦地造田,从事农耕,直到明朝永乐年间,紫云蟳埔始祖黄驾山,从惠安下村逃荒到蟳埔,定居在现厝仔海边,搭竹棚为厝,开始从事渔业生产,经过几年发展,生产规模逐步扩大,人口数量逐渐增多,当时外海作业以扫坂业为主,内海以捕红蟳为主,当时的扫坂船从现在枪城至坎下海边排列,已有数百条渔船,由于历史的世袭,从事渔业生产的村民,绝大多数是贡氏后代。

民国时期,蟳埔曾设三保、三十甲。解放初期设若干个互助组,公社化时期设渔农两个大队,分为十四个生产小队,同时设两个渔业队(分内、外海)和一个海上运输队。解放初期,蟳埔第一任村长为黄泉明,文革至九十年代村长先后为郭瑞国、黄文灶、黄荣和、黄允俊担任。临海党支部书记为黄金该。1958年大跃进期间渔业公社曾与乌屿、金崎合并,书记由陈德才担任,社长由杨厚衍担任。截至2023年12月,蟳埔村(蟳埔社区)党支部书记为黄向东、副书记为庄群。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蟳埔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心市区东南部,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背依鹧鸪山,三面环海。蟳埔村总面积约2.3平方千米。

气候

蟳埔村所在的泉州市市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这里气温高、光热丰富,冬短而无严寒,一年四季的平均气温都在18℃以上,无霜期310天以上。降水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匀,春季暖和湿润多雨,夏季炎热,多受台风等灾害天气影响,秋冬季干旱少雨,沿海风大。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干燥少雨。

自然灾害

1604年,古城泉州以东海域发生8级地震,泉州及邻区破坏严重,房屋几乎全部倾倒。蟳埔村所在泉州市于2023年7月28日,遭遇台风“台风杜苏芮”,台风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5级(50米/秒),百年老树轰然倒地,红绿灯桩被刮飞,屋顶的铁皮被生生扯掉。因全市已于2023年7月27日实行“三停一休”,重点人群“应转尽转”等措施,台风“杜苏芮”对人民生命安全的威胁被降至最低,受灾情况并不严重。

政治

蟳埔村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中心市区东南部,古刺桐港畔,泉州湾晋江出海口北岸,属丰泽区东海街道辖区,面积2.3平方公里,是东海街道辐员最大的行政村落。蟳埔村现有国家批准设立的台湾同胞船舶停靠点,是泉台经济文化交往的重要窗口。截至2023年12月,蟳埔村(蟳埔社区)党支部书记为黄向东、副书记为庄群。

人口

截至2007年,蟳埔村居民1687户,6155人,村中黄姓占了70%的人口,其余有郭、蔡、庄、谢、郑、许、王、吴、杨、陈、翁、施、苏、洪等15个姓氏。 截至2004年12月,蟳埔村居住在台湾的台胞约1000多人。

经济

解放前,蟳埔村经济落后,居民生活困苦,蟳埔人以海为生,男性平时乘船出海捕渔,女性在近海捡拾牡蛎科、贝壳。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蟳埔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发展。蟳埔村是泉州市三大渔港之一(另两个是崇武镇深沪镇)依托区位优势成为一个以渔业经济为主,工农商并举的沿海渔村。全村90%以上的人口从事渔业有关的活动,包括海洋捕捞、养殖、水产加工,海产买卖生意等。妇女主要承担滩涂养蚵和市场经营,男性则大多从事海洋渔业。截至2004年12月,村里有外海捕捞渔船100艘(其中钢质渔轮15艘),渔业年产量36.98万担,产值1.58亿元,内海以流刺蚵株养殖为主,滩涂养殖面积达7000多亩。蟳埔的海产品辐射泉州市各个市场,同时兼种紫菜、海带等,为繁荣泉州城乡商品市场做出了贡献。渔业生产历来是蟳埔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总产值占全村工农业产值的47%。

为方便海边劳作,蟳埔村的女性一直保持着穿着大裾衫、宽筒裤,配以头饰“簪花围”和耳饰“丁香钩”的生活习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逐年增多,为游客簪花成为当地居民的一大收入来源,截至2023年10月,蟳埔村内簪花店约有140家左右,2023年1月至10月,蟳埔村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2023年4月,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与蟳埔社区成立合资公司,租赁蟳埔闲置、破旧房屋,盘活资产运营,打造蟳埔文化旅游村。2024年,蟳埔村日均游客人数破万(节假日超4万),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20%,抖音话题量破20亿次,实现从爆红走向长红,被确定为省乡村振兴协会联系点,蟳埔文旅项目获全省文化产业专项评选第一名。2024年元旦假期日均客流达6万人次。2024年春节期间,蟳埔民俗文化村接待游客量36.1万人次、旅游收入超7000万元人民币,均创下历史新高。

社会事业

解放前蟳埔村教育、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非常落后,解放后各项事业得到了大发展,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新气象。

教育

蟳埔村有一所临海小学,其前身为“普德学校”,正式创办临海小学是1930年,学校设在浔埔、金崎交界处,学生来自附近10多个村落,即蟳埔、金崎、后渚、北星、东梅、石壁、后、宝山、双坪等村。创办时学校有学生300多人,教师7人,经费来源小部分为学生学费,大部分为大普公(圣姑娘娘庙)香客的香资。截至2004年12月,村内有小学、幼儿园各一所。临海小学学生有600多人,教师20多人。幼儿园学龄前儿童有100多人,幼儿教师10多人。

卫生健康

解放前医疗卫生事业极差,村里没有医疗所,寻医治病非常难。有病一定要到泉州市市内看病,截至2004年12月,村里有卫生所一处。

体育

过去蟳埔男人捕鱼、摇船,而女人织网破蚵,少有体育活动和竞赛。现在村里有健身房。春节有排球赛。村里还涌现出现任教于甘肃兰州大学的长跑健将黄腾达,任教于养正中学的体育教师黄钟瑜(已故),他教授的学生郑宝珠(河市镇残疾人)曾两次在世界残疾人运动会上荣获了铅球、铁饼世界冠军。

交通

解放前,蟳埔村里的街道又脏又臭,行人走路都难受,原街道很狭窄,长不足百米,宽仅三块石砖。截至2004年12月,村里小街长400米,宽10多米,街上还有路灯。截至2017年,从泉州市区出发前往蟳埔村,仅有一路公交车沿丰海路途径蟳埔村,停靠点只有蟳埔菜市场。游客大多通过出租车或自驾到蟳埔村。同时,在蟳埔村村内,因小贩摆摊占道,道路相对比较拥挤。

文化

饮食习惯

蚵仔煎”是闽南地区著名的风味小吃。一提起“蟳埔阿姨”及“蟳埔蚵”,人们便联想到种牡蛎科。蟳埔人把山上的条石,杂石抬到海滩上,二条、三条架成一株,过了一段时间,石上会附生出牡蛎科来。(如洛阳桥就是利用海蛎固基法造桥的,至今仍可看见桥南渔民到那里削蚵)。由于蟳埔村处于山海交汇的泉州湾入海口,水中微生物丰富,所以出产的海蛎特别肥美,著名的闽南风味小吃——“蚵仔煎”,就是以蟳埔蚵作为最佳原料的。蟳埔人做“蚵仔煎”时,要把刚剥的海蚵,拌上鸭蛋鸡蛋)、蒜叶、姜末、葱头、韭菜、甘薯淀粉,用花生油煎,“蚵仔煎”已成为当地的招牌美食。

非物质文化遗产

蟳埔女习俗是闽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传统生活习俗,主要流传在泉州市丰泽区东海街道的蟳埔、金崎、后埔、东梅等社区。蟳埔女习俗于2008年6月被收录至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蟳埔女的服饰俗称“大裾衫”(半高领、斜襟、掩胸、前片由不同色布和面料拼接,下摆呈圆弧形)、“阔脚裤”(黑、蓝色为主,裤筒宽一尺左右),头饰俗称“簪花围”,耳佩“丁香钩”,这些蟳埔女特有的装束体现着海边生产劳作的特点,具有方便闽南渔女劳作的实用性。头饰中常用的素馨、含笑花、粗糠花据说是宋元时期阿拉伯人蒲寿晟带来移植于当地的,流露出异域文化的气息。蟳埔女每天行走在街头巷尾,这种特定的装扮已成了她们叫卖正宗海鲜的“标志”,蟳埔女挑卖的海鲜在当地被视为上乘的海产品,特别是蚝(牡蛎科)被称为”阿姨蚝”,已成为行货的标志。与惠安女“封建头、民主肚”相比.蟳埔女服饰恰是”封建肚、民主头,蟳埔女”的服装既不露脐也不露肚,延续了汉族传统服饰的立领布钮扣斜襟右衣,但其”簪花围”头饰却是五彩缤纷、花香四溢。“簪花围”是蟳埔女特有的头饰,她们从小留发盘发,先在脑后盘个圆髻,再用骨插在髻心上以固定发髻,之后拿三四个用时令小鲜花串成的花环绕圆髻戴上,最后围绕花环对称插上几支大红、桃红色的鲜花或绢花,整体颜色艳丽,因而也有“四季花园”的美誉。若适逢结婚、节日、妈祖巡香等重大活动,蟳埔女的头饰会更加隆重,不仅满头鲜花,更配以成圈的金饰。蟳埔女的耳饰也独具一格,未婚女孩佩戴丁香勾耳环不加耳坠;结了婚的女人则戴加耳坠的丁香勾耳环,称“丁香坠”;做奶奶后改戴老妈丁香坠”的耳环。蟳埔女佩戴的耳环成为区分其辈份的重要标志。2023年,“簪花围”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话题量获“关注”破亿,迅速成为“世遗泉州市”的游历标配。

文物古迹

鲟埔村历史人文资源非常丰富,存有众多的古建筑、寺庙、具有闽南泉州风格的“蚵壳厝”等。全村共有14座民间信仰寺庙,包括妈祖宫、土地公宫、王爷宫、城隍公、阴公等。王爷宫数量最多共有8个,其中“圣公圣妈”为全村共同祭拜,其他王爷为大巡伯、王爷伯、宋公伯、蔡公伯、红面将军、肖王爷、应灵公和三爷公。

蟳埔顺济宫

蟳埔顺济宫于1573至1620年明万历年间修建,1661年清代顺治扩建,1931年民国时期重修,2014年因出现蚁蛀问题整体维修,于2016年6月重新落成。顺济宫坐北向南,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现存两进间,中间有拜亭,外围有拜埕及旗杆夹石,还有几棵百年古榕树。顺济宫主祀海神妈祖,大殿硬山式构造,门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祀有大妈、二妈、三妈,配祀观音。传说康熙将军施琅平台时,曾经来到顺济宫求签问卦,平台后还愿时,敬送一块匾额“靖海清光”,现木匾为近年重立。山门内东墙镶嵌有两块花岗石石碑,一块是1661年《钦依泉郡水师都司刘公功德碑记》,另一块是1911年《公禁碑文》。石埕的围墙上镶嵌有黄贻果(清探花黄贻楫的亲兄弟)撰写:“湄云普荫”石碑二方,墙内壁的一方尚完好,墙外壁一方断裂,为原刻。蟳埔顺济宫分别于1998年3月、2009年11月成为泉州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和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蟳埔村的顺济宫是福建省信众较多的妈祖文化地。每年正月二十九村民进行妈祖进香、巡香等特大祭奠,每年农历的三月二十三妈祖娘娘的诞辰,也是蟳埔村一年中最盛大的祭祀活动,两岸三地海外同胞,汇聚在此朝拜,场面相当壮观。

蚵壳厝

蚵壳厝形成时间最早可追溯至元末明初,并从明清一直演变至20世纪中期。泉州蟳埔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重要港口之一,“蚵壳厝”的形成离不开当地地理、经济、社会、风俗等因素的影响。渔民将本地产的茶叶、香料运往海外销售,船只回港时为了海上航行的重力平衡确保航行安全,就地捡拾大量的牡蛎科壳,装载船只运回泉州港,从东南亚或南海北部沿海运回来的大量牡蛎壳被丢弃在岸边。元末明初,正值倭寇频繁侵扰,当地渔民就地取材利用蚵壳厝建造房子,成为了蟳埔村特色文化建筑一蚵壳厝。“蚵壳厝”以废弃牡蛎壳砌筑而成,历经几百乃至近干年风雨仍岿然屹立,是取法自然的典范。蚵壳隔音效果好,冬暖夏凉,还不怕虫子的蚀蛀,而且呵壳比较坚硬,混泥而建,不怕炮弹的袭击,因此在沿海流传着“千年砖,万年钢壳厝”的俗语。

蟳埔先民在搭建住所时先处理好大量建筑拆解后的废旧材料,横砌碎砖,竖砌杂石;当砌至一定高度后,砖、石互调位置,左右前后砖石对搭,使墙体受力状态平衡:使用牡蛎壳灰浆黏合,辅以糯米、红糖水等:石材通常要比碎砖略凹,形成“出砖入石”的做法;而牡蛎壳则被较粗放地嵌饰于外墙外侧的不同位置,一方面起到防水固墙的作用,另一方面使“蚵壳厝”显得坚硬牢固,面对倭寇侵扰表现出强大的对外防御性。因为砌筑方式的原因,墙身表现得较为粗犷,在墙基以上部分,内墙一般是以杂碎土石通过“干打垒”方式砌筑,外墙上的牡蛎壳从表面看似乎没有经过大小甄选,表现得毫无章法,但实际遵循大者顺砌、小者丁彻的规律。在砌筑位置上,明清期间牡蛎壳多用于入口的左右外墙、宅院后墙外侧,而近代则多用于屋檐、地基标高处以及外墙中间或外窗两侧。截至2017年4月,在蟳埔村,蚵壳厝建筑有上百年的历史,因为岁月的侵蚀现存仅有63处,且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仅剩一堵坷壳墙,蚵壳盾的居住者已不足50户,主要原因是许多村民把蚵壳厝推倒重建,住进了成水泥房;早前的蚵壳厝主要利用来自东南亚等地硕大的牡蛎壳进行建造,当我国沿海地区牡蛎壳都相对较小,原材料难觅,给蚵壳厝的修缮带来困难。

传统习俗

每年正月29日是蟳埔村的妈祖巡香日。蟳埔人靠海吃海,妈祖是人们心中的“航海女神”,人们用盛大的踩街游行活动来表达自己对大海和海神的敬仰,祖辈都祈求海神的保佑。为此,在这一天,从四面八方闻讯赶来观赏的的客人会把蟳埔村挤得水泄不通。这一天顺济宫前人潮涌动,香烟袅绕,观众挨肩接踵,热闹非凡。正月29日这一天,在村子里处处可以看到头上插满鲜花的蟳埔女,除了在外上学和工作回来探亲的蟳埔女没有这个习惯外,村中的女孩和妇女几乎都在头上带着插满鲜花的花围,年纪越大,越“老来俏”,花色越发鲜艳。正值妈祖绕境日,上午9时许,庄重的妈祖祭拜仪式过后,蟳埔村青壮男子抬着妈祖轿全村境巡游,蟳埔女们手执香跟游。妈祖轿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摆上供品,一家大小点香跪拜感恩妈祖赐福,祈求妈祖恩泽广施,护佑全境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种风俗代代相传。

著名人物

古代

刘志盛,清顺治泉镇水师都司驻军鲟埔,此人为政清廉,驭下严格,不许士兵违纪扰民,保护民众种田,为民造福,还献地重建顺济宫,深受乡人爱戴,树功德碑纪念。刘志盛的德政带来渔村生产和商贸的大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超过1000多村民,到台湾经商及从事木工、铁匠、缝纫等职业。鲟埔村当年曾为做好事的刘志盛立碑,时隔数百年的1991年3月,自发在蟳埔顺济宫中悬挂《刘公爱民乡人立碑》的记事牌,缅怀他“保护桑植县、渔佃、资助献地,支持重建顺济宫”的恩德。

现代

翁连福,解放前随蒋介石部队到台湾,军人出身。原是蒋介石之子蒋经国的私人秘书。已故。

黄丙丁,留日医学博士中国抗日战争前被日寇杀害,后追认为烈士。1933年在东北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35年参加建福建省立医院筹建工作,任筹建处主任。1936年曾为李叔同治愈疾病,1937年奉令往福州市负责筹建省立医院,并被任命为福建省立医院院长兼皮肤性病泌尿科主任。1938年被杀害,时年37岁。

陈敬聪,曾任泉州市鲤城区委书记、洛江区委书记,泉州市政协原副主席,泉州市摄影家协会顾问,退休后致力于摄影艺术,特别专注于表现泉州本土题材,曾出版大型摄影画册《蟳埔女》《见证泉州》等。

重要荣誉

2007年,蟳埔村被国务院列为“丰泽区蟳埔社区闽南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示范点”。

2008年6月7日,蟳埔村蟳埔女习俗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