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卫新河 :海河支流漳卫南运河分洪河道

更新时间:2023-08-04 13:07

漳卫新河(古文记载的禹疏九河之一),原名鬲津河、四女寺减河,位于鲁西北,西、北两侧至冀鲁省界,西南与河南省接壤,南至黄河南大堤及黄河三角洲南缘,东至渤海。全长257公里,流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上起四女寺镇枢纽,下至无棣县海河口入渤海,途径山东省武城县德州市宁津县乐陵市庆云县、无棣县,河北省吴桥县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海兴县渤海等地。形成跃马河、宁津河、跃半河、四女寺减河、岔河、六五河等多条支流。

漳卫新河流域地处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季节分明,春干风多,夏多雨,秋晴朗,冬寒少雪。地形导致降水差异大,春易干旱,夏暴雨频繁,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地势倾斜,呈西南高东北低,两种主要地貌:太行山山脉和平原。山前洪积平原坡度1‰~3‰,冲积平原复杂微地形,坡度0.1‰~0.3‰,排水不畅。漳卫新河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包括普通潮土、祸化潮土和积盐化潮土三个亚类。漳卫新河口多为泥质粉沙滩涂,具有丰富的盐田资源。河道附近还有黄酸枣、天门冬沙参等多种药用植物。植物主要有灌丛、草丛、滨海盐生植被、沼水与水生植被等类型,还有浮游植物、鱼类等大量的海洋生物。

在漳卫新河上,建有七里庄和吴桥蓄水闸,老减河上建有袁桥蓄水闸,合流后的漳卫新河上建有王营盘、前罗寨、庆云蓄水闸和辛集挡潮蓄水闸。开发有水沟码头、滨州港鲁北港区、黄骅港等码头。2022年大运河山东段各市级规划中共列入遗产点 152 处,漳卫新河,凭借着明正统年间,始引漳入卫的悠久历史位列其中。

命名

漳卫新河,原名鬲津河,根据清《宁津县县志》的记载:在西汉,鬲候的古城位于今天的德平县东南方向,距离宁津不远。鬲津河因流经鬲城和临津(现在的宁津县)地区的河流而命名。弘治二年(1489年),定名为四女寺减河。1973年竣工,更名为漳卫新河。

历史沿革

地质形成

漳卫新河是一条经历多次治理的人工河道。最早基本沿鬲津河故道于1411-1412年开挖而成。1490年,在四女寺设闸并疏浚后,始称四女寺减河。1705年,重建四女寺减河闸,并于1730年将其改建为滚水坝。在乾隆、光绪年间均曾进行过疏浚并扩建四女寺滚水坝。然而,1901年漕运停止后,未再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1976年间,漳卫新河进行过4次较大治理。1955年春,自四女寺减河铁路桥下疏浚河道11.2公里,德州专区出工3.85万人,完成土方152万立方米。同时整修减河进洪口门,加固黄河涯铁路桥基,建桥梁7座。1955-1956年冬,由河北省山东省两省分别施工,山东省出工3.7万人,疏浚河道结合筑堤31公里,同时改建四女寺镇临时分洪口门,并建部分桥涵。完成土方979万立方米,投资799万元。

1957-1958年,进行四女寺减河扩大治理。1957年9月由水利部与冀、鲁两省水利部门联合成立卫河、四女寺减河办事处,并编报《四女寺减河扩大工程初步设计》,按承泄卫运河洪水850立方米每秒扩挖河道,在四女寺村北兴建枢纽工程。上游137公里以挖河为主,局部培堤,下游以培堤为主,局部开卡整治河槽,四女寺以下2公里弯曲河段取直。土方工程河北省山东省两省分两期施工,共出工28.8万人,完成土方4121万立方米,工日1689万个。同时建成四女寺枢纽,沿河建木结构公路桥7座,接长加固生产桥22座。

1971-1976年,进行第四次扩大治理。根据水电部海河设计院编制的《卫河防洪规划(修订本)》,漳卫新河扩大治理标准:行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强迫行洪下泄5000立方米每秒;排涝按“三年一遇”标准,漳卫新河分泄1000立方米每秒,加支流排入量,最大排涝流量为1250立方米每秒(庆云县孟官庄)。整个工程以挖河为主,适当调整堤距。因原四女寺减河上段受地形限制,自四女寺至大王铺,除原减河加挖子槽外,另在老减河左侧自增建的进洪闸循原金钩盘河开挖岔河44公里。分泄洪水2000立方米每秒、涝水780立方米每秒,至大王铺以下仍归减河。尾闾埕口至海丰县段长10.66公里,由马颊河疏浚工程局机械化施工,先期于1969年3月至1971年6月完成。其他河段挖河由山东省河北省两省分期施工,建筑物由两省各负责本省一侧。山东的任务由聊城市德州市、惠民、泰安市、昌潍5地(市)出工,分别于1971年冬、1972年冬和1973年春完成。两省总计完成挖方1.06亿立方米,填方5473万立方米,工日7832万个,投资1.683亿元。其中山东完成挖方6112万立方米,填方2547万立方米,工日4643万个,投资1.059亿元。同期山东完成涵闸132座、桥梁54座、扬水站及涵管各123座。1976年6月,水电部组织工程验收,并确定对山东省遗留工程包括兴建前罗寨拦河闸等13项继续投资,至1985年先后完成。

历史记载

漳卫新河,原名鬲津河,是古代传说中禹疏九河之一。清《一统志》记载,鬲津河即是废黄河的故道。现在,河源头位于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村北卫河的东岸,全长206公里。

秦时,徐福由漳卫新河乘船东渡日本。唐宋时,漳卫新河成为宋辽、宋金边界。然黄河南移,逐渐湮没为废黄河,成时之患。明永乐年间,工部尚书宋礼建议开挖减河,治理水患。后人将漳河卫河汇入鬲津河,初挖减河。至弘治三年(1490年),减河上口移至四女寺,设置闸门。

明永乐元年(1403年),建都北京后,为满足京城及辽东军队需求,重视漕运,但海运风险大,明朝将重点转移到运河。然卫运河洪水频发,工部尚书宋礼建议开减河以分减洪水。永乐十年(1412年),再次建议开挖减河,遂调民佚3000人,在德州西北开河13里。弘治二年(1489年),黄河决口,减河淤积,疏凌并置闸控制泄洪

位置境域

漳卫新河位于鲁西北,西、北两侧至冀鲁省界,西南与河南省接壤,南至黄河南大堤及黄河三角洲南缘,东至渤海。全长257公里,上起四女寺镇枢纽,下至无棣县海河口入渤海。流域面积3144平方公里。

流域水系及特点

水系组成

在1971年至1976年的扩大治理后,漳卫新河分为两个分支。一支是岔河镇,长43.5公里,从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至吴桥县大王铺,设计行洪流量为2000立方米每秒。另一支是老减河,长53公里,从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至大王铺,设计行洪流量为1500立方米每秒。两支在大王铺汇合后形成合流河道,长160.5公里,主槽底宽70~80米,主槽纵坡1∶8000~1∶9000,堤距400~1000米,设计行洪流量为3500立方米每秒。河道堤防断面顶宽为8米,个别段为16米,临河坡1:4,背河坡1:3,堤顶超出设计洪水位2米,堤身高度为4~7米,超过5米的段落加有戗台。在漳卫新河上,建有七里庄和吴桥蓄水闸,老减河上建有袁桥蓄水闸,合流后的漳卫新河上建有王营盘、前罗寨、庆云蓄水闸和辛集挡潮蓄水闸。

干流流段

漳卫新河河道分为左堤长206.87公里和右堤长243.83公里。右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宁津县乐陵市关锋滨州市无棣等县(市),左岸流经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和沧州市吴桥、东光县南皮县盐山县海兴县等县。

主要支流

跃马河

漳卫新河的下游支流,位于山东省东部边界。它发源于乐陵市北部的杨盘附近,汇入主河前接引了跃丰河的水。与马颜河平行向西流动,经过乐陵市中部,最终在庆云具后张附近汇入主干。全长约45公里,流域地势平坦,比降较小,水流缓缓。上、下游右岸均设有排灌渠道,连接至马颊河干流。这条河是典型的平原地区常年性河道。

宁津河

漳卫新河的支流,位于山东省北部边界。源头位于陵城区东部的张习桥,引水自马颊河向东流,经过陵县东部和宁津县中部,最终在宁津县与河北省吴桥县交界处注入漳卫新河主干。全长约48公里,地处鲁西北平原,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在11~20米之间,水流平缓。这条河是典型的平原性排灌河道。

跃半河

是漳卫新河的支流,位于山东省北部边界。起源于商河县乐陵市之间,引水自德惠新河,顺乐陵市西北边界向东流,最终在乐陵市的水晶宫庄注入漳卫新河主干。全长约45公里。流域地势平坦,西南部较高,东北部较低,两岸为广阔平原。河道直线顺畅,沿途与马颊河、前进沟交汇。河道上游设有灌派渠道,向北通往宁津河。

四女寺减河

为漳卫新河的上游支流,流域跨越冀、鲁两省边界。起源于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西北,分水来自卫河,与岔河平行向东南流动,最终在山东省宁津县大曹镇河北省吴桥县城关镇之间与岔河汇合,形成漳卫新河。全长约60公里。流域地处黄河冲积平原,西北部相对较高,东南部较低,海拔高程介于16至21.5米之间。地势平坦,水流缓和。河宽约60至120米,两岸堤防顶部高出滩地1.8至3.0米。主要设计泄流能力为每秒1500立方米。这是冀鲁两省人工开挖的排水河道。经过1972年的大规模整治,从四女寺镇到吴桥大王铺新闸之间的河段,连同岔河一同更名为漳卫新河,尽管如此,在山东省境内仍称之为四女寺减河。河道上还设有进水闸、节制闸等辅助工程。

岔河

漳卫新河的上游支流,跨越冀、鲁两省边界。起源于山东省武城县四女寺镇西北,来水自卫运河,与四女寺减河平行向东南流动。途经武城县东部边界、德州市中部,最终在河北省吴桥县西部与四女寺减河在两省边界处汇合,形成漳卫新河。全长约44公里。流域地势平坦,自1955年至1972年间多次进行了疏浚和整治。河宽约160米,平均水深4.3米。在大王铺以上老河段,设计洪水流量为每秒2000立方米。两岸设置了防洪措施。

六五河

是漳卫新河的上游支流,位于山东省北部。起源于夏津县北部,引水自卫运河,向南流转并折向东南,穿越夏津县中部和武城县南部,最终在德州市的边界处汇入四女寺减河。总长度约为78公里。其中在武城县内的河段长度为25.2公里。流域地势平坦,河岸为黄河的河滩冲积平原。河道笔直且支流稀少。自1951年至1972年,先后对夏津县和武城县的中南部进行了排灌河道的开挖工程。

水文特征

径流

漳卫新河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5~14.0℃,最高值出现在7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河水一般于12月16日至翌年1月1日封冻,2月16~21日解冻开河。多年平均封冻天数约为60天,最大冰厚0.20~0.30米。地表水矿化度较高,一般为400~500毫克/升。区内河流侵蚀能力较弱,侵蚀模数较小。多年平均悬移质含沙量为0.3~1.2公斤/立方米,1970年后因灌溉尾水排入河内,含沙量显著增加到1.7~2.8公斤/立方米,引发不同程度的淤积。该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一般为550~600毫米,为山东省降水量最小的地区。多年平均年径流深为30~80毫米,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其中卫河一带年径流深甚至不到25毫米。年径流集中在7~10月份,占全年径流总量的85~90%,年际变化较大,最大年径流量与最小年径流量的倍比为75~151。河网密度为0.14公里/平方公里,是省内河网密度最小的地区。

在1971年至1976年,漳卫新河经过四次治理,最终行洪流量稳定在3500立方米/s,排涝流量为1250m³/s。治理工程包括河道疏浚、筑堤加固和水闸建设,使其具备更好的防洪排涝能力和水资源利用能力。但漳卫新河的实际流量完全由上游诸闸控制。其中,吴桥闸现状行洪能力2000m³/s,袁桥闸现状行洪能力1500m³/s,罗寨闸现状行洪能力3500m³/s,庆云闸现状行洪能力3500m³/s,辛集闸现状行洪能力3500m³/s,孟家庄现状行洪能力1500-1000m³/s。

漳卫新河入海的径流量较少,年均为1.32亿立方米。年际丰枯悬殊,枯水期主要接纳上游德州市的工业、生活废污水,汛期承接河南省河北省许多市县的工业、生活废污水,导致水质较差。

1996年8月2日至4日,漳河卫河流域发生大雨和特大暴雨。漳河流域平均降雨量为121毫米,最大降雨量为305毫米;卫河流域平均降雨量为244毫米,最大降雨量为544毫米。无棣县在8月5日至11日连续两次遭遇大暴雨,平均降雨量为264毫米。洪峰于8月9日到达漳卫新河,8月15日达到高峰,辛集闸洪峰水位为7.25米,实测流量为1390立方米每秒,形成了自1963年以来漳卫新河的最大洪水。

地理环境

气候

漳卫新河所属地区位于温带半干旱、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润多雨,秋季晴朗爽快,冬季寒冷但降雪较少。由于地形和气候的特点,降水在不同地带间有很大差异,而且在一年内和多年间的分布都非常不均匀。这造成了春季容易出现干旱,夏季则可能发生集中的暴雨洪水。因此,历史上该地区河流经常遭受水旱等灾害。漳卫新河区域河流多年平均水温为13.5~14.0℃。月平均水温最高值出现在7月,为27.0~28.2℃;月平均水温最低值出现在1月,为0.5~1.7℃。

地形地貌

漳卫新河流经区域地势西南高,东北地区低,平均比降2.63‰,主要有山地和平原两种地貌。太行山山脉在西部,南北和西南东北走向。主山脉上有海拔约600~2200米的山脊线,它阻隔了海洋水汽向内陆输送,划分为背风山区(西北)和迎风山区(东南)。平原地带高程一般在100米以下,自京广铁路向东或向南倾斜。山前洪积平原在京广铁路附近,地面坡度1‰~3‰,排水良好。东南是冲积平原,形成复杂的微地形,岗、坡、洼交替分布,地面坡度0.1‰~0.3‰,排水不畅。

土壤

漳卫新河的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包括普通潮土、祸化潮土和积盐化潮土三个亚类。其中又以潮盐土为多,盐化严重,农田多为低产田,草场面积大,少。

自然资源

漳卫新河口多为泥质粉沙滩涂,滩涂底质易于压实,透水性小,是盐田的主要分布区,因此具有丰富的盐田资源。此外漳卫新河还有天津厚蟹、光滑河蓝蛤、牡蛎科等水产资源。漳卫新河附近还有多种药用植物,如黄酸枣、天门冬沙参地丁草、夏枯等,但储量较少,主要果蔬植物有白刺盐地碱蓬等。

生物多样性

漳卫新河的植物主要有灌丛、草丛、滨海盐生植被、沼水与水生植被等类型,还有大量的海洋生物,如硅藻双鞭毛虫门等浮游植物,甲壳亚门软体动物门等底栖生物,及北梭鱼、鲈鱼等鱼类。

人类活动

水电开发

四女寺枢纽

四女寺枢纽是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船闸,建于1957年11月至1958年5月,位于武城县,连接卫运河和漳卫新河。闸室呈“U”型结构,长210米,净宽15米,可通过400~1000吨船队。闸首配备人字形钢闸门,上闸首规格为6.5×8.0米,下闸首规格为9.0×8.0米。此枢纽设有操纵室,深孔廊道,上闸首左右岸充水廊道断面2.5×4.0米,下闸首泄水廊道断面2.5×2.7米。船闸上游有钢筋混凝土铺盖长25米,下游有护坦长20米,下接浆砌石海漫长50米。同时,该枢纽设有半重力式钢筋混凝土翼墙和护坡。

漳卫新河扩大治理中修建的拦河蓄水设施,包括以下七个蓄水闸,这些蓄水闸在沿河两岸提供用水约9×108立方米,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七里庄蓄水闸

位于漳卫新河岔河段,距离四女寺镇枢纽北进洪闸16.4公里,共有14孔,每孔净宽3.9米,闸门高3.5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丝网混凝土闸门。建于1973年,最大蓄水量为3250000立方米。

袁桥蓄水闸

位于漳卫新河老减河段,距离四女寺枢纽南进洪闸25.5公里,共有5孔,每孔净宽10米,闸门高6.1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建于1973年,最大蓄水量为12×106立方米。

吴桥蓄水闸

位于吴桥县城关镇南0.75公里,距离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37公里,共有8孔,每孔净宽8.0米,闸门高5.1米及4.1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建于1972年,最大蓄水量约1×107立方米。

王营盘蓄水闸

位于东光县王营盘村附近,距离四女寺枢纽北进洪闸62.27公里,共有12孔,每孔净宽8米,中孔门高6.5米,边孔门高4.9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建于1973年,最大蓄水量为18×106立方米。

罗寨蓄水闸

位于南皮县前罗寨村南,乐陵市大孙乡吴官庄村北,共有9孔,每孔净宽10米,闸门高6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建于1979年,最大蓄水量为166×105立方米。

庆云蓄水闸

位于盐山县庆云镇西南,山东省庆云县西窑村北,共有13孔,每孔净宽8.0米,闸门高7.0米及4.0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建于1973年,最大蓄水量为22×106立方米。

辛集挡潮蓄水闸

位于距离挡潮堤约25公里,挡潮堤外为渤海海滩,共有12孔,每孔净宽10米,闸门高6.5米,为平板翻转平卧钢闸门。建于1973年,最大蓄水量为12×106立方米。

引水灌溉

漳卫新河灌区:牟庄灌区是位于中国山东省的一个灌溉区域。该灌区建于1980年6月,最初为牟庄扬水站,后于1984年扩建为10个机组,控制灌溉面积达41.6万亩,受益于此的有12个乡镇。总投资115万元。该灌区分为四个轮灌区:第一轮灌区位于北铺店闸下,包括新盛店、苏留庄和左王庄等三个乡镇;第二轮灌区位于北铺店闸上横河青年河流域,包括田庄、西李官屯和李楼等三个乡镇;第三轮灌区位于王庄闸上和六五河上游,包括夏津镇、栾庄、宋楼和双庙四个乡镇;第四轮灌区位于六马河沿岸,包括后屯和雷集两个乡。该灌区效益显著,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此外,还有其他几个灌区:范楼电灌区,建于1974年,包括南到七一河北岸,北至椅子张庄,共9个村庄,设计灌溉1.5万亩,由于水源不足,效益较差,1980年交由双庙公社管理。王庄二级扬水灌区,建于1982年,控制灌溉面积10万亩,将六五河水逆流上送,效益发挥较好。蒋寨灌区,建于1972年,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使用陶桥和牟庄灌区的运河水,后由栾庄乡管理。报效屯灌区,建于1983年,对苏留庄镇发展农业生产发挥了效益。北铺店灌区,建于1975年,后由牟庄灌区二级站,控制灌溉面积1.5万亩,水源条件好,灌溉效益显著。唐堤灌区,建于1981年,控制灌溉面积3万亩,可用卫河水和马颊河水,基本满足李楼乡农田用水。前籽粒屯灌区,建于1985年,控制灌溉面积2万亩,地理条件优越,水源充足,基本解决了郭寨乡用水问题。

航运开发

环境问题与保护

环境问题

水污染

近20年来,漳卫新河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直接危及8万居民健康,也对渤海湾造成污染,威胁自然保护区等。过去的10年中,该河的水质急剧恶化,曾经可供人畜直接饮用的水源变得不适宜灌溉,甚至毒害庄稼。污染导致河边居民身体出现问题,部分地区甚至丧失收入来源。渤海湾的贝壳堤也因污染受到损害,海洋生态受到威胁,鱼虾等生物大量死亡。多次协调治理未能奏效,主要原因是涉及几个省份的特殊情况,导致污染源超标排放,使污染问题愈发严重。

环境保护

2021年,为改善漳卫新河的水资源状况,推动沿岸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保障水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水利部海委漳卫南运河管理局正在与沧州市生态环境局、河北省沧州市水务局、山东省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山东省德州市水利局合作,起草并拟定了漳卫新河生态河湖建设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各方将充分利用各自优势,共同承担责任,相互支持,为大局服务。协议的核心是着眼于漳卫新河的生态河湖建设,通过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水资源合作沟通机制,增强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响应和联防联控协作等方式展开合作。

风景名胜

综述

2022年大运河山东段各市级规划中共列入遗产点 152 处,其中德州12处、聊城市45 处、泰安市9处、济宁市63处、枣庄市 23处。《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管理总体规划(2011-2030)》和《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确定的遗产名单合并提炼为128 处,其中:水利水运工程(水工)遗产104处(正河10处,减河、月河5处,引河7处,支线运河1处,湖泊/水柜/泉 8处,水工设施 67 处,运河附属遗存6处),运河城镇6处,运河相关遗存18处。漳卫新河,凭借着明正统年间,始引漳入卫的悠久历史位列其中。

主要景点

临清清真寺

是位于山东省临清市的一座古老建筑,虽然创建年代不详,但在明嘉靖年间曾进行过重修。这座清真寺拥有钟鼓楼、望月楼、厅楼正殿和北讲堂等80多间建筑物,展现出中国传统技法的建筑风格。建筑的琉璃瓦顶和葫芦形尖顶为其独特之处。明嘉靖甲子年的重修石刻以及清代的“彝伦叙”匾额都是其历史价值的体现。

临清舍利塔

位于山东省临清市的北卫运河东岸,高61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古塔。塔身从下到上逐层递减,每层都装饰有“阿弥陀佛”陶质字样,塔身下部有陶质花纹斗拱。塔内设有通天柱和螺旋式转梯,是其独特设计的一部分。

鳌头矶

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大汶河分汉处,历史可追溯到明嘉靖年间。这个地方拥有多座建筑,如李公祠、吕祖堂、望河楼和观音阁。历史上,文人学士们常常在这里赋诗作文,寄托情感。

苏禄王墓

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北郊,是北魏时期贵族封氏的墓群。墓丘高达6米,周围环绕松树。墓群中出土的文物以及关于苏禄三王访华的历史背景,使这个地方成为了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源。

沧州铁狮子

位于河北省沧县东关村,是古代沧州城的标志之一。这尊铁狮子是由数百块铁块拼接而成,体现了古代铸造工艺的精湛技术。铁狮子背负仰莲园盆,昂首怒目,展现出强大的气势。

封氏墓群

位于河北省景县,是北魏时期的贵族封氏的族系墓群。墓群中出土的文物如青瓷莲花樽等,为研究北魏社会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碣石山

位于山东省无棣县北,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如禹疏九河秦始皇徐福的传说。这里曾是秦始皇谴徐福东渡的地方,也是朱棣的登石之地。周围还有其他古迹,如望子岛秦台和信阳城。

工程效益

泄洪排涝

漳卫新河是漳卫河泄洪的重要承载区,尤其是1973年四女寺枢纽工程竣工后,卫河大部分洪水分泄至漳卫新河,避免了洪水对津浦铁路天津市德州市南运河两岸的生命财产的威胁,同时对航运、灌溉和排泄恩县洼沥水产生良好影响。

蓄水灌溉

漳卫新河通过蓄水闸的修建,成功实现了漳卫河的蓄水灌溉,解决了过去灌溉不足的问题。这一蓄水灌溉工程使得灌区发展良好,农业生产稳定性增强,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同时,考虑了宣泄和洪水控制的设计原则,确保了安全性。蓄水闸的建设将河槽蓄水,节蓄汛末或冬季多余水量,形成“平原水库”,为沿河两岸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