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渊县 :今河南濮阳市濮阳县古地名

更新时间:2023-08-15 16:44

澶渊县,是中原地区古代行政区名,始设于春秋襄公二十年(前553年),当时诸侯在澶渊举行盟会。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澶渊县划分为临河区内黄县清丰县三个县,由汲郡管辖。唐武德四年(621年),因李渊讳,将澶渊县改名为澶水县,并更属澶州管辖。唐贞观十七年(643年),澶水县被废除,并入临河县。澶渊县的名字来源于其地理位置,南临澶渊,因此得名。县治位于濮阳市城西的子岸镇故县村,辖境大致位于今河南省濮阳县一带。澶渊县建置时间较短,仅存在了25年。

建置沿革

春秋卫地。《左传》晋襄公二十年、二十六年、三十年(前543年),晋、齐等诸侯三次“盟于澶渊”,即此。

战国属卫。秦属东郡(治阳)。

两汉仍属东郡,为濮阳、顿丘县地。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割临河区内黄县清丰县三县,置澶渊县,属汲郡(治卫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李渊讳改名澶水县,并于县治置澶州

贞观十七年(643年),澶水县废入临河县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宋与辽朝订立的“澶渊之盟”,即在此。

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京分置四辅,北以澶州(今濮阳市)建为北辅。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澶州升开德府,隶河北东路,府治濮阳城。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罢辅郡,仍隶河北东路。

金皇统四年(1144年),改澶州为开州,属大名府路

明、清仍称开州区,属直隶大名府。

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濮阳县,隶属河南省

1983年9月,濮阳县撤销,濮阳市成 立,仍属河南省。

1987年6月,撤销濮阳市郊区,恢复濮阳县。

典籍记载

隋书

卷三十

豫州

汲郡东魏义县后周卫州。统县八,户十一万一千七百二十一。

卫县卫辉市、隋兴县、黎阳县、内黄县汤阴县临河县、澶水县*(开皇十六年置。)

*应为澶渊县,唐魏徵高祖李渊讳改。

资治通鉴注

唐纪四十

是时田承嗣据魏、博、相、卫、、贝、澶七州,〔澶州汉东郡顿丘县地。隋开皇十六年,分清丰县置澶渊县,唐改曰澶水,避高祖讳也。武德四年,分黎州之澶水、魏州之顿丘、观州置澶州,贞观元年,州废;大历七年,田承嗣表以魏州之顿丘、临黄,复置澶州。嗣,祥吏翻。相,息亮翻。洺,音名。澶,时连翻。〕

太平寰宇记

卷五十七

宋乐史撰

河北道

澶州

临河县

澶渊,在县东南十七里,在黎州东北八十里。《左传》:“公会诸侯于澶渊。”淇河,一名王莽河。《州图》云:“河水西从河内郡界入,至浚县而东北,至临河西十四里,而王莽河出焉,又东经澶渊东入武阳河,南即东郡界。”黄河,南去县五里。繁泉。《土地十三州志》云:“澶水在清丰县西南三十里,暗河至繁城西南。”庙,在县东九里,太和四年立,在颛顼城,至皇朝干德六年重修。旄丘,在县西南四十步。《卫诗》:“旄丘,责卫伯也。旄丘之葛兮,何诞之节兮。”永济渠,在县西北三十三里,自黎阳入界,东北入魏州内黄界。隋大业六年增修,今名玉河。废澶渊县,在县西十里。隋开皇十六年,割临河区内黄县、顿丘三县,置澶渊县,南临澶渊。《春秋》:“诸侯之卿会于澶渊。”杜注云:“澶,卫地,顿丘西,今名繁源。”唐武德四年,以国讳改名澶水。贞观十七年废,入临河县

春秋地名考略

卷七

高士奇

澶渊【襄二十年盟于澶渊杜注澶渊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污此卫地又近戚田 臣谨按襄二十六年盟于澶渊传曰疆戚田也又三十年盟于澶渊宋灾故皆此也水经注浮水故渎上承黄河于顿丘县而北出东繁阳故城南春秋盟于澶渊杜注曰在顿丘县南今名繁渊澶渊即繁渊也亦谓浮水杜本曰繁污而郦引之则曰繁渊知二名本一矣汉地里志魏郡有内黄县应曰在繁水之阳张晏曰其界为繁渊繁阳故城在今内黄县东北二十七里而清丰县西南二十五里有废顿丘在内黄之东乃元魏太和中所置之顿丘非古顿丘也古顿丘约在濬县之境内黄之西故繁水先经顿丘而后及繁阳也汉元光三年河水从顿丘东南流既而决瓠子瓠子故迹在今开州西南二十五里又水经注宿胥故渎受河于顿丘县遮害亭东黎山西北防淇水遮害亭即贾让所欲决者在今濬县西南五十里详卷首帝丘由此言之古澶渊地约当在今内黄之南开州之西北杜预又云近戚田今戚城遗址在开州北七里尤可证也其澶渊之名则随世而移隋开皇十六年割临河内黄顿丘三县地置澶渊县史家避李渊讳改为澶水其地在今开州西二十里贞观间废唐武四年置澶州于魏所移之顿丘其地当两河之驿路晋天福三年徙州治跨徳胜津徳胜津者五代十国梁贞明四年田虎存所筑之夹河寨也其地枉今开州城南五里时黄河经流于此河之南北各筑一城故谓之夹河寨胡姓曰时河流逺两城相距三十里梁将王彦章夺而守之石晋时瀛莫诸州皆入于辽朝河北无藩篱之限于是移澶州跨德胜津并顿丘县亦随州而移治郭下作浮桥以通东北谓之澶州河桥于是两城有南澶北澶之目宋仍曰澶州亦曰澶渊郡镇宁军节度使景德初契丹入犯寇凖劝帝亲征驾至南城众请驻准固请渡河御北城门楼士气百倍自后奉御客立原庙益为重镇自景徳至庆河屡决澶州熙宁十年州城于水因改筑州城以濮阳为州即今开州矣盖澶州三徙皆非春秋防盟之地而宋人但以濮阳为澶渊亦因于文人之习称耳再按后汉志沛郡抒秋县有澶渊聚刘昭亦引春秋在今徐州萧县界此误也】

读史方舆纪要

卷十六

北直七

大名府

开州区

德胜城州东南五里,古澶渊也。《春秋》襄二十年,晋及诸侯会于澶渊。二十六年,复会于澶渊。三十年,又会焉。杜预曰:澶渊在顿丘南。今谓之繁,近戚田,其后为德胜渡,黄河津要也。五代十国梁贞明四年,晋王存拔濮阳市,军德胜渡。寻遣符存审于德胜南北,夹河筑两城而守之。胡姓曰:时河津市阔远,两城相距,盖三十里。五年,梁贺瑰攻晋德胜南城,百道俱进,以竹笮连巨艘,横断河流,使晋救兵不得渡,为晋将李建及所破。既而梁将王据杨村,夹河筑垒,造浮桥,谋攻德胜。晋将李存进亦造浮桥于德胜。或曰:浮梁须竹笮、铁牛、石,我皆无之,何以能成?存进不听,以苇笮维巨舰,系于土山巨木,逾月而成,人服其智。晋王寻自魏州发徒数万,广德市胜北城。梁人来争,晋王拒之,大小百余战,城始就。龙德初,戴思远复自杨村袭晋德胜北城,为晋所败。明 年,复攻北城,重堑复垒,断其出入,昼夜急攻。晋将符存审悉力拒守,晋王自幽州驰救,思远引却。后唐同光初,梁王彦章自杨村径攻淮南西路,力战断其浮桥,南城遂陷。唐主命弃北城,撤屋为筏,东助杨刘守备。彦章围杨刘不克,退走杨村,唐军复屯德胜。石晋天福三年,时瀛、莫诸州入于辽朝河北省无藩篱之固,于是移澶州跨德胜津,并顿丘县随州市移治郭下。是时作浮桥于德胜口,谓之澶州河桥。于是两城有南澶、北澶之目,盖以防固河津市也。九年,契丹攻澶州,欲夺浮梁,不克。开运三年,契丹入汴,遣酋帅耶律郎五据澶州。贼帅王琼帅众袭据南城,北渡浮航,围郎五于牙城,契丹救却之。汉乾三年,郭威举兵邺城遗址,汉主遣侯益等将兵趣澶州。威至,澶州降,遂渡河,趣滑州。宋景德初,契丹入犯,寇凖劝帝亲征。驾至南城,众请驻跸,准固请渡河,御北城门楼,士气百倍。既而幸浮桥,登临河亭。盖是时,澶州犹治德胜城也。庆历中,尝增修之。熙宁九年,城圮于水,因改筑州城,以濮阳市为州治,非复石晋所移之旧矣。《九域志》:澶州距魏州百三十里。胡姓曰:此据故澶州北城言之,自南城度河并浮梁计之,则百五十里,故晋人每言澶州距魏百五十里也。盖澶州徙治不一,大约唐治故顿丘城,石晋时治淮南西路,宋始治濮阳。《一统志》云:今州南有故德胜寨。杨刘,见山东东阿县

澶水城,在州西二十里,本临河、内黄县清丰县三县地。隋开皇十六年,置澶水县,属卫州大业初,属汲郡。或曰隋本置澶渊县,唐讳渊,因改曰澶水县。初属黎州,寻属澶州贞观初,州废,还属黎州。十七年,废入临河县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