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盛戎 :京剧裘派艺术创始人

更新时间:2023-10-19 11:21

裘盛戎(1915年8月25日-1971年10月5日),原名裘振芳,男,出生在中国北京市宣武门外的一处大杂院,擅铜锤花脸,京剧净角表演艺术家,裘派艺术创始人,北京京剧院奠基人之一。

裘盛戎出生于1915年,父亲裘桂仙是一代名净,身后曾有“桂仙一死无铜锤之说。裘盛戎八岁开始从父学戏,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学习铜锤花脸,为其后来的艺术发展打下基础。1927年,裘盛戎进入富连成科班学戏。经过七年的科班学习,年满18岁的裘盛戎出科,随后不久声音便倒仓,但因家境原因,仍坚持演出。同年,裘盛戎与金少山首次合作,演唱戏曲《白良关》。1944年,裘盛戎应邀与金少山录制唱片《真假李逵》,饰演李逵,后续多次合作《刺王僚》《草桥关》等戏曲,学习金派艺术。1947年,裘盛戎受周信芳邀约演出,在《盗御马·连环套》中饰演于大轴,学习接触麒派表演艺术,同年开始挑班演出,成立“戎社”。“戎社”首场演出时把《草桥关》的剧名改为《姚期》,并借此名声大噪。两年后,裘盛戎的“戎社”与谭富英的“同庆社”合并组建为“太平京剧社”,并排演新戏《将相和》,裘盛戎饰演廉颇。1953年-1964年期间,裘盛戎先后随团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朝鲜等地进行演出,并于1956年成立了由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为主演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1966年,裘盛戎遭“文革”迫害,五年后因病去世。

裘盛戎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唱腔、生活化的表演,跨越了金、郝、侯三大流派,结合多位大家的表演方法,博采众长,在唱腔方面,先后受到净行及京剧老生谭富英、马连良的影响,钻研出适合自己的、满足大众要求的声腔系统。裘盛戎唱腔字正腔圆,韵味浓厚,沉着端凝,在行腔中“转换共鸣点”制造装饰音和“变音调气”。另外,他忽略行当之间的差距,将主唱工的铜锤花脸与主做工的架子花脸进行融合,形成全新的、裘派特有的净行。裘盛戎代表作品有《群英会》《铡美案》《姚期》《刺王僚》《白良关》《姚期》《连环套》等剧目。1952年,裘盛戎凭借戏剧《将相和》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裘盛戎的声腔艺术在京剧界和观众中影响最为广泛且深远,使得当今形成“十净九裘”的局面。

人物生平

幼承庭训

1915年8月25日,裘盛戎出生在中国北京市宣武门外的一处大杂院,他是裘桂仙的第四个儿子,乳名为“大群”。父亲裘桂仙的祖上是浙江人,后定居北京,裘家本来是在药铺干活,后因裘桂仙沉迷于学戏,最终成为与金秀山等齐名的脸谱名角,并有意将唱戏的本事传给裘盛戎。裘盛戎从小便跟着父亲到戏园子中去看父亲演出,感受戏曲的气氛。在八岁的时候,裘盛戎开始练习对着墙喊嗓子,念《姚期》里的大引子和《白良关》的白口,跟随父亲学习铜锤花脸,为以后的戏曲生涯扎下瓷实的基本功。1927年,裘盛戎十二岁时,被父亲送进科班富连成学习戏曲。

科班生活

裘盛戎进富连成科班时候,本应为第五科“世”字辈,但由于带艺入科,进科就能唱戏,与刚进科的不一样,所以在排名上就按照入科较早的“盛”字排,取名盛戎。从此,裘盛戎这个名字出现在大众视野。在富连成,裘盛戎除了能得到父亲的教导之外,还师从文戏孙盛文、武戏王连平以及萧长华等人,经过七年的科班学习,裘盛戎练就了一身过硬的基本功,艺事更加精进。虽然旧式科班以学戏为主,但演出仍是科班生活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入科不久,裘盛戎就开始天天和同学门到前门外的广和楼戏院唱戏了,富连成名气不小,裘盛戎也得以几乎天天上场。裘盛戎在科班专攻铜锤,兼学架子、武花脸等。当时科班上戏规矩,大轴是武戏,倒第二是生旦戏,他的戏如《探阴山》等则常破例放在压轴。1932年,裘盛戎在《刺王僚》中饰演的姬僚头一句念“大引子”:“大地山河,图霸业,一统吴国”就先声夺人,获得观众一致喝彩。

初出茅庐

1933年,年满18岁的裘盛戎出科。在即将出科之际,裘盛戎父亲因病去世,得知这个消息时,裘盛戎正随科班在山东省演出,待演出完毕回京奔丧时,父亲已经安葬。裘盛戎受情绪波动的影响,出科不久,嗓子倒仓了,声音变得低哑枯涩,而铜锤花脸以唱功为主,这一变化对裘盛戎打击极大。而此时裘盛戎家境不允许他暂时离开舞台保养嗓子,只能通过扮演一些配角以勉强维持生活。

1933年,日本军队侵略中国,裘盛戎随京剧舞台各色人等纷纷“下海”,在上海,裘盛戎几乎与当时京剧界的名角都同台演出过,如梅兰芳程砚秋等前辈艺术家。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裘盛戎进入了由金少山挑梁的戏班,此时他的嗓子已经恢复了些,但仍然少了股透亮,便在追求韵味上下功夫。裘盛戎首次与金少山合作戏曲《白良关》,金少山扮演主角尉迟恭,裘盛戎扮演尉迟宝林,观众席中,连着两个满堂好。1944年,裘盛戎应邀与金少山录制唱片《真假李逵》,饰演李逵。同年,裘盛戎受金少山邀请到上海皇后戏院演出,合作了《刺王僚》《草桥关》《白良关》等剧目,尤其在《白良关》剧目中,裘盛戎充满裘派风格的唱腔一下子就抓住了听众的心。1947年,裘盛戎受周信芳邀约赴上海黄金戏院演出,在《盗御马·连环套》中饰演于大轴,从麒派表演中汲取艺术营养充实自己的花脸表演技艺,这使他在全面学习金派艺术的基础上更加充分地领略了麒派艺术注重做表、追求人物内心刻画的神髓。

姚期初唱

1947年,裘盛戎在妻子的兄弟李世琦和李志民的帮助下,挑班演出,并邀请一些当时颇有名气的演员与其合作演出,确立主演地位。待时机成熟后,为了突出班社中裘盛戎的地位,裘盛戎和决定成立班社,并取名为“戎社”。

同年,“戎社”成立以后,裘盛戎以《草桥关》一剧在北京三庆戏院举行首场演出,演出时把《草桥关》的剧名改为《姚期》。裘盛戎通过身形、韵味等表演技巧,在最后高潮处的“刀餐”二字上连续使用放射性的“炸音”,最终完成了姚期的人物塑造,演出取得圆满成功。“戎社”打响了成立的第一炮。从此,裘盛戎的艺术生涯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姚期》也成为其代表剧目。

开宗立派

戎社成立之后,裘盛戎常年在京津等地演出,陆续出现了像《姚期》《铡美案》等经典剧目。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裘盛戎的“戎社”与谭富英的“同庆社”合并组建为“太平京剧社”,并排演新戏《将相和》,饰演廉颇,在上海连续演出40多场,轰动一时。1952年,根据《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太平京剧社改名为北京京剧二团,裘盛戎担任副团长。同年,裘盛戎随北京市代表团前往北京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与谭富英、高宝贤李世琦、姚玉刚、杨盛春共同演出《将相和》,改编版上演后大获成功,裘盛戎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而《将相和》的改编者王颉竹翁偶虹先生则获得唯一的最佳剧本奖。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1953年,裘盛戎随赴朝慰问团奔赴前线慰问志愿军,演出《铡美案》等传统戏,并与谭富英再次联合主演新编剧目《将相和》。同年,裘盛戎随团赴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随后又率团奔赴中国西北兰州、银川市西宁市等地慰问演出和艺术交流,到长春市参加电影《秦香莲》的拍摄。1955年,裘盛戎与谭富英、马连良合作成立北京京剧团,担任第二副团长,次年,该剧团与北京市京剧三团合并,裘盛戎担任第三副团长。为了强强联合,裘盛戎奔走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赵燕侠等各位艺术家之间,1956年,促成了由裘盛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为主演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首次合作演出在北京长安戏院举行,剧目为《龙凤呈祥》。

1960年,裘盛戎联袂马连良出演吴晗编剧的剧目《海瑞罢官》在北京首演,裘盛戎饰演徐阶

1963年4月初,裘盛戎随北京京剧团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演出了《姚期》《盗马》等剧目,在普庆大戏院连续演出两个月,香港没提每天连篇累进行报道,并刊登演员大幅照片和任务介绍,成为港九轰动一时的文化大事,随后京剧团赴澳门演出五日。

人生落幕

1964年,裘盛戎开始将目光转向现代戏的编排,改写演出京剧现代戏《杜鹃山》,在剧中饰演主人公乌豆。由于这部戏为现代京剧,在舞台风格方面,裘盛戎进行了大胆的创新,裘派的唱腔和做功也表现出更多的新意,这是在裘盛戎以前的戏中所没有的。因此,《杜鹃山》这出戏也成为裘盛戎舞台生涯的最后一部重要作品。

1966年,文革期间,裘盛戎被关押批斗,过两个月之后,才被解除审查。在现代京剧《海港》中,裘盛戎只能演出高志扬的B角。1969年,裘盛戎随北京京剧团《杜鹃山》创作组一行到湘、鄂、赣一带的革命根据地体验生活。两年后,裘盛戎因肺癌去世,家人于市工人俱乐部设立追悼会

主要作品

新编剧目

参演电影

艺术特点

唱腔特色

裘盛戎的唱,在发声方面的特色之一是善用鼻音,在长期演出中探索出一种兼用口腔、鼻腔、胸腔、颅腔共鸣的发声方法,让花脸进入更加细腻、讲究韵味的境界,不但好听,而且更能刻画人物形象。裘盛戎在唱腔的处理上会根据剧情、人物和内容运用很多不同的装饰音和技巧,使唱腔更加优美动听,起伏突出。比如《赵氏孤儿》中“反落得晋国上下留骂名”里“晋国上下”的唱腔旋律就很低,但是运用了共鸣后,声音虽然低沉,却更加的嘹亮。单论嗓音,裘盛戎不能和金少山相比,但他却以深厚的功力和多彩的技法,创出了自己独特的唱腔,非但韵味醇厚,而且气势雄浑,天然大方。

唱法技巧

“唱”是裘派艺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裘盛戎的韵味表现在其唱法技巧上,传统唱曲要求注重发声、吐字、用嗓、行腔、气口、尺寸,现代歌唱注重音色、共鸣。裘盛戎把声音表情作为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姚期》里,为了表现“伴君如伴虎”的主题,他抓住了几个关键唱句,运用充满感情的旋律,把姚期调京时惴惴不安的心情细致地刻画出来。裘盛戎的嗓音高亮醇厚,演唱技巧高超绝妙,唱腔挂味儿好听。他一改旧时脸谱直腔直调的唱法,进行大量板式的创新,极大丰富了花脸的声腔表现力,对京剧的贡献有口皆碑。

表演特色

裘盛戎在表演上紧紧抓住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中心,他在台上每一个舞蹈化的形体动作不仅透着美,而且突出了人,体现了人的内在的质素、习性、心理和情绪。他在《铡美案》中一踢排、一跨步都赢得哄堂彩。裘盛戎在表演塑造人物形象时,能把不同行当、不同方面的演技冶于一炉,从而使表演异常精彩,使角色形象丰满可信。

裘盛戎的表演能够扬长避短,不拘成法,他的腿不太好,踢得不高,他就把《连环套》的踢腿改成了大跨步,台下一片掌声。

裘派艺术

裘派艺术的形成是博采众家之长的过程,裘盛戎曾为金少山配演过架子花脸、二路花脸,也做过底包,还经常偷看周信芳的麒派老生戏,他从麒派的风格中领悟到演唱需要力度,动作设计需要棱角,要刻画人物的心理、揣摩剧情。他还吸收金派的演唱技巧,学习郝、侯派的表演方法,并发挥自身的特点,靠唱腔去变更脸谱的表演风格,打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界限,其精髓在于勇于和善于突破传统的规范,形成特有的艺术流派——裘派。

裘派的演唱方法突破了以往花脸演唱时以胸腔共鸣为主的传统方法和以宽、亮、洪、直为主的声乐特点,而是结合本身的特殊条件,创造出以头、咽腔共鸣为主的演唱方法,以深、厚、圆、润、刚柔相兼为声乐特点,和以唱腔迂回婉转、声情并茂为特色的“裘派”艺术风格。其演唱技巧分为提、挑、弹、绷、滑、颠、颤、扛、扬、扔、粘、揉、煞、沉、送,另外有龙、虎、炸、擞儿等装饰音,以上技巧在实际演唱中,在字与字、腔与腔之间根据剧情、人物、环境、情绪适当安排使用从而产生了韵味和劲头,达到字儿、劲儿、味儿俱佳。

裘派是在演出与创新中逐渐形成的,除了演唱技巧的创新以及演员表演风格的转换,对脸谱行当的服装都进行了改革。比如盔头、蟒袍,脸谱的配色和图案,在人物的造型上进行了全面改革,比如,裘派一个标志性的改动就是包拯的纱帽,纱帽又叫做“相貂”,它不只是包拯专用的,曹操、李良,都是戴“相貂”,一专多用。

荣誉成就

荣誉奖项

1952年,裘盛戎凭借戏剧《将相和》获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演员一等奖

主要成就

1956年,裘盛戎促成了由其与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为主演的艺术团体——“北京京剧团”。后北京京剧团发展为现在的北京京剧院,裘盛戎作为奠基人之一,为北京京剧院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裘盛戎在《将相和》《群英会》中创造了不少新腔。在《赵氏孤儿》里吸收了汉调,低回婉转、声情并茂,为花脸唱腔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裘盛戎是京剧史上净行的代表人物之一,是铜锤花脸声腔风格流变中承上启下的艺术家。他博采众长,广泛吸取金少山“金派”、郝寿臣“郝派”、侯喜瑞“侯派”之所长,又借鉴了老生谭鑫培“谭派”、马连良“马派”、余叔岩“余派”,还有青衣唱腔,打破铜锤与架子、文与武的界限,融为一体,自成一家。裘盛戎打破了铜锤花脸与架子花脸的界限,形成特有的艺术流派——裘派。

人物关系

家庭成员

裘派传人

裘盛戎对京剧艺术尤其是对净角艺术的贡献,有口皆碑。人生有涯艺海无涯,裘盛戎桃李满天下,方荣翔夏韵龙王正屏钳韵宏、吴钰璋、李欣、邓沐玮康万生杨燕毅宋昌林、孟广禄等裘门弟子及再传弟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不同程度地传播和推广了裘派艺术使得裘派艺术风行大江南北直至港台,形成如今“十净九裘”的局面。

人物评价

梅兰芳突破了青衣和花旦的表演程式,创造了花衫,大大丰富了旦行的表演方法。裘盛戎也是突破了铜锤花脸重唱不重做、架子花脸重做不重唱的局限,唱做并重,才使他扮演的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京剧“麒派”艺术创始人周信芳评)。

裘盛戎在天赋的方面,瑜不掩瑕,在创造的方面,因多于创。那就是他的表演艺术特色之一,韵味浓郁,超越前人(戏曲作家翁偶虹评)。

裘盛戎先生既继承了传统,又勇于创新,在40多年舞台实践中,不断丰富提高改造自己的表演艺术,博采众长,扬长避短,敢于突破,结合自身的条件,紧扣时代的脉搏,把京剧花脸行当的艺术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峰和新阶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评)。

就像王瑶卿梅兰芳在旦行中创造了“花衫”一样,裘盛戎也在净行中创造了“做工铜锤”这一行当(著名戏剧评论家吴同宾评)。

裘盛戎同志既尊重传统,又很重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著名京胡艺术家李慕良评)。

演铜锤戏,却像做工老生一样来设计表演把唱与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吴同宾《裘派与流派》评)

后世纪念

1981年12月,中国戏剧出版社委托“裘派”传人、著名京剧演员方荣翔同志主持收集、记录、选编《裘盛戎唱腔选集》。选集的内容包括裘盛戎生前演出的28个剧目中的唱段共83段。

1985年,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同志创意策划《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工程,在音配像工程的335部作品中,裘盛戎出演的一共有50部。

1991年11月21日至26日,为纪念裘盛戎逝世二十周年,由中国戏剧家协会、《武汉晚报》、武汉市演出公司、武汉京剧院在武汉江夏剧院联合举办了规模盛大的裘派艺术演唱会,演出了裘派艺术代表《姚期》《将相和》等剧目。

2015年,为纪念裘盛戎百年诞辰编创了京剧《裘盛戎》,由孟广禄饰演裘盛戎,全剧以裘盛戎晚年生活为基础,截取其艺术生涯的最后片段,展现一代宗师“为戏而生、为戏而死”的人生境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