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夫子庙 :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兼祭祀孔子的庙宇

更新时间:2022-10-26 20:05

南京孔子庙全名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庙”,简称文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河北岸贡院街,与吉林文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并称“中国四大文庙”。南京夫子庙起初是承担文教功能的古建筑群,民国时期作为市政府办公区域和戏曲文化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改革开放后逐渐成为中国著名旅游景区。

夫子庙始建于宋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由东晋学宫扩建而成,在南宋建炎时期,南京夫子庙受战火摧毁,直至绍兴年间才陆续修复,并新建了贡院,形成由孔庙、学宫和贡院组成的古建筑群。明清时期,由于乡试会试的举办,南京夫子庙越发繁荣。在清朝咸丰年间、抗日战争时期和文革时期,南京孔子庙主体建筑被损毁,直至198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聘请专家进行研究规划,并拨款进行重建,历经20余年的修缮,先后恢复建设了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江南贡院、乌衣巷等20余处建筑。南京夫子庙占地面积26300平方米,其中轴线由文庙和学宫两大部分组成,左右对称分布,由南向北依次矗立着南京夫子庙大照壁、泮池、乌头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敬一亭等建筑,是一座既有明清风格,又有庙市街景特色的古建筑群。

南京夫子庙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中国儒家文化的代表性建筑之一。1991年12月,南京夫子庙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2001年1月,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被国家旅游局列入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名单,2010年,晋升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2022年,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景区入选“非遗旅游景区”。

历史沿革

始建

晋朝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公元337),丞相王导为培养人才,在建康城内兴建太学,为东晋学宫,承担办学的职责,文化风气渐盛。北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将学宫移至秦淮河北岸,并在东晋旧学宫的基础上建夫子庙,即在学宫的前方修建了孔庙,用于祭祀孔子。形成了前庙后学的形制。

南宋建炎年间,夫子庙内大部分建筑被战火摧毁,直至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朝廷重建夫子庙,名为“建康府学”。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建贡院,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夫子庙新增了考场用途。元朝时期将”建康府学“改名为“集庆路学”。

兴盛

明清时期,乡试会试接连举行。明永乐19年(公元1421年),在夫子庙东侧新建了江南贡院,作为明清两代乡试、会试的考场,各地的商人和能人志士聚集,同时,周边的商业例如酒楼、茶馆、小吃等服务行业也逐渐繁荣。因此,夫子庙由最初的文教建筑群——孔庙、学宫和贡院,很快发展成为夫子庙传统商业中心,繁荣一时。明朝初期,“建康府学”改名为“国子学”,并将上元和江宁两地的县学纳入其中。清代初期,又将夫子庙迁至南京城北的原国子监旧址处。

衰落

1905年,随着科举制度取消,江南贡院闲置荒废,汇聚南京的文人大大减少,夫子庙繁荣盛况不再。1918年,夫子庙内除了明远楼。成为了政府办公区域外外,其余均被拆除变卖。1937年,受抗日战争的影响,夫子庙中的主体建筑均受到了严重损坏。

民国后期,首都大戏院中华大戏院和秦淮剧院三大文化设施在南京夫子庙街区建立。1953年,为了适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建设夫子庙娱乐场,并收留流散艺人,开设学习班,制作筛选优良曲剧进行化演出。夫子庙街区逐渐成为当时的曲艺商业中心。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夫子庙中的聚星亭被作为“四旧”的产物被拆除,尊经阁被改为文化馆,明德堂只有主体结构和屋面保留着原本样式,其余内部另做他用,两侧的配房由于年久失修而损坏,大成殿被改建为商店临时用房和农村返城居民的棚户区。夫子庙被改造的面目全非,其原有建筑所剩无几。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由文教、商业中心沦为城市中的危旧住宅区。

复兴

改革开放后,1980年,南京市规划局提出想要重建修复夫子庙古建筑群及人文景观的议案,并于次年成立“夫子庙文史小组”,1990年,夫子庙修复工程竣工,根据中国传统形制修复了文庙、学宫和贡院等古建筑群。1994年,南京夫子庙实行步行街管理方案,规划夫子庙的旅游产业。1998年,晚晴楼、夫子庙展览馆、秦淮人家宾馆、夫子庙人民游乐场、秦淮区国有资产经营中心共同出资发起的夫子庙旅游实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共同推动夫子庙沿线一带的旅游经济。次年9月,南京夫子庙西广场及瞻园路拓宽改造工程正式竣工,同年10月,南京夫子庙古建筑群被评为南京市十大城建标志性工程第一名。2022年1月,南京夫子庙步行街入选首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

地理环境

南京夫子庙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秦淮河是南京的母亲河,南京夫子庙也依托于秦淮河,得以建立和发展。

从六朝起,秦淮河便是望族聚居之地,自孙吴以来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商贾云集,文人荟萃,儒学鼎盛,素有“六朝金粉”之誉。历史上的秦淮河河道较宽,但自从五代在长干桥一带筑了石头城以后,河道就开始变窄,并被分隔成了内秦淮和外秦淮。内秦淮河由东水关入城,经过夫子庙,再由西水关出城与外秦淮河汇合,河流全长约10里,素有“十里秦淮”之称。这便是“六朝金粉地,十里秦淮河”的来源。

南京古城三面环山,四面临江。六朝时期,朝廷依托于玄武湖和覆舟山等钟山余脉,在山脉南麓平坦土地上建设宫城。而市民则以两条秦淮河之间的楔形岛屿作为自发的居民点,沿海岸线建设城市,街道与河道平行,故而秦淮河水系形态极大地影响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

秦淮河沿岸商贸繁荣源于东吴,孙权从各地召集工匠和富商来此,以秦淮河沿线码头为中心建造了多座酒楼商铺,成为当时南京的一个标志性区域,到明初时期,南京加大开发力度,由此秦淮河沿岸更加繁荣。秦淮河沿岸的繁荣为南京夫子庙带来了人气和名气,极大推动南京夫子庙的发展。

秦淮河为南京夫子庙地区留下了灵气。夫子庙的古建筑群临水而立,刚柔相济,产生了浑然一体、庄重又灵动的效果。夫子庙内的文庙大成殿,借助于秦淮河水,使得临门的泮池得自天然,南京夫子庙也成为中国孔子庙中唯一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

秦淮河孕育了南京厚重的历史文化,承载并见证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众多重要场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在此割据;后汉三国时期,孙吴于秦淮河划江而治,雄踞东南。两晋时期,晋室的迁移将中原文化带到秦淮河及以南,促进了文化交流。明朝于南京统一,在当地建都,促进当地文化发展。清代繁华依旧。到了民国时期更是加大文化建设,以至南京成为了中国“民国文化”的缩影。南京夫子庙凭借南京独特的历史价值、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统街市的商业模式,得以发展成为受游客推崇的传统商业中心和旅游街区。

景区布局

南京夫子庙为前庙后学的大体布局,由北京孔庙、学宫和贡院三大古建筑群组成,其占地面积为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过44万平方米。南京夫子庙具体布局上以大成殿为主体,南北为中轴线,左右的建筑对称分布,从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南京夫子庙大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明德堂、敬一亭等景点,具有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呈现了庙、市、街、景合一的建筑景观。

建筑特色

清朝末期之前,孔庙祭祀大多都是国家祀典中的中祀级别。按照中祀的规定,庙宇内的主要建筑可以使用绿色琉璃的屋瓦、正殿面阔7间、采用重檐歇山顶式结构、共有七踩斗拱。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孔庙祭祀升级为大祀,采用最高祭祀制度。按照礼制规定,孔庙建筑规模为正殿面阔9间,进深五间、殿前的露台设有三层围栏,正面设置三座台阶,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台阶,每座台阶各有三层,每层九级踏步、建筑采用重檐庆殿顶结构。

各地建成庙宇的时间不同,各地的工匠水平和建筑做法均不一致,所以孔庙建筑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结构,例如大成殿,在面阔规格方面有3间、5间、7间、9间、11间等规格;在屋顶样式有单檐和重檐,在建筑形式有宫殿式和楼阁式;在屋顶结构方面有底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等不同设计;在斗拱方面有一斗二升、三踩、五踩、七踩、九踩的不同。

南京夫子庙入口的门斗为三开间,两进深,两侧有两座石狮,门扇表面覆盖着门钉,屋脊带有鸱吻。大影壁上雕刻着金龙飞舞的图案,底色为土红色,龙呈金色,在秦淮河水的衬托下显得更为壮观;大成门后侧为碑廊,地面的甬道两侧建有12座孔子的学生雕像,每个雕像的神情均文良谦让。大成殿为五开间,重檐式结构檐下有两层斗拱,正脊和殿前丹均刻有二龙戏珠的雕刻,边脊呈现出龙的形状曲线,造型优美;棂星门、牌坊、聚星亭、魁星楼等建筑均为明清时期的中式建筑,设计较为典雅、工艺考究,充分体现出儒学思想中的“不过不及”“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

主要景点

大照壁

南京孔子庙南京夫子庙大照壁位于泮池南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公元1575年),大照壁长约110米,高约10米,是中国照壁之最。在风水方面,照壁有装饰和遮蔽的作用,同时,照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制度。

泮池

泮池是孔庙前的半圆形的水池。在古代社会,天子兴办的学校是四周环水,而诸侯兴办的学校为表示尊重,便会降低规格,变成一半环水,“半”同“泮”,故诸侯兴办的学校称为“泮宫”,泮宫前面兴建的水池称为“泮池”。南京夫子庙泮池的水是来自秦淮河的天然池水,南京夫子庙也是中国孔庙中唯一的一座用天然活水作泮池的庙宇。

棂星门

棂星门位于夫子庙前,由三座单间石牌坊组成,石牌坊之间雕刻着牡丹图案的浮雕,中间的石牌坊上方刻有“星门”三个篆字。“棂星”原名为“灵星”,又称为“天田星”,共计有两座,掌管着天上、地下所有的田地。在封建社会时期,中间的门只有皇帝和新科状元可以经过,两侧的门仅供文武百官行走,禁止普通百姓靠近这三座门。

大成门

大成门位于大成殿前方,又称“戟门”。明清时期的大成门面宽五间,两侧设有耳房,执事人等可以在此休息,中间的三道门,中间的门内放置戟,东侧的门放置鼓,西侧的门放置。每次的朔望朝圣和春秋祭典时,府县官员可以从中间的门进入,士子执事人走两侧的旁门。在抗日战争时期,大成门与大成殿均被战火摧毁,直至1986年重建,重建后的大成门面宽三间,门内正中央立有汉白玉中式屏风,上方镌刻着“重修夫子庙记”,两侧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所作的楹联“先觉先知,为万古伦常之极;至诚至圣,与两间功化同流,三扇大门均带有“竖九排,横五排”的金色门钉,体现了孔庙建筑仅次于皇宫的建筑规格。

大成殿

大成殿是南京夫子庙的主体建筑,也是祭祀孔子的圣殿。在唐朝时期,大成殿名为“文宣王殿”,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皇帝将其改名为“大成殿。大成殿的建筑规模沿用了古时皇帝特批“九五之尊”的建筑规格,面阔五间,其东西两庑面阔九间,屋顶为重檐歇山顶,屋面为青色瓦片,中央悬挂着清雍正皇帝题写的“大成殿”匾额,殿前露台中央立有孔子的青铜像,高约4.18米,重约2.5吨,是中原地区最大的孔子青铜像。大成殿殿内中央供奉着孔子牌位牌,两侧则供奉着“四亚圣”,东侧为颜回曾子,西侧为孔伋孟子,在殿内的祭祀区域还摆放着祭孔大典中会用到的古乐器,如编钟、编磬琴瑟等。

明德堂

明德堂学宫的主体建筑,是古代学子上课的地方。明德堂坐南朝北,始建于东晋东晋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公元337年),每月的初一和十五,学宫都要举行朝圣典礼。其他地区的学宫将明德堂称为“明伦堂”,由于北宋丞相文天祥在南京不满丧权辱国人士的行为,从而写下“明德堂”警示后人,所以只有南京夫子庙称为“明德堂”。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位于夫子庙东侧,始建于南宁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刚开始这里只是建康府、县考试的地方,规模较小,直至明朝初期,江南的乡试和全国性的会试都会在这里举行,规模也逐渐增加,成为了第一考场。2014年,南京市政府建造了以明远楼为核心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

江南贡院主线上有三道门,分别是头门、仪门和龙门,隔绝了贡院的内院与外院。在古时,考生走进这三道门,便不允许再与外界沟通。飞虹桥是江南贡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南贡院帘门外。飞虹桥宽约6米,长约15米,用巨石搭建而成。在古时科举时,飞虹桥是考试区域与批阅试卷区域的分割线,起到了防止官员在考试时徇私舞弊的作用。江南贡院的核心建筑明远楼,外形为正方形,由三层的木质框架构造而成。明远楼作为科举考试时官员下发号令的场所,修建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但仍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

相关景点

瞻园

瞻园又称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瞻园路208号,是南京市历史较为悠久的一座园林,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前的吴王府,清代初期改为江宁布政使司衙门,乾隆皇帝南巡时,曾有两次到瞻园游览,并亲自题写了瞻园匾额。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瞻园先后被用于杨秀清杨秀清和夏官丞相赖汉英的王府花园,清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瞻园受战火摧毁,大部分建筑均被损坏,同治和光绪年间进行了两次重修,逐渐修缮了其大部分建筑。1960年,中国著名古建专家刘敦桢教授主持瞻园的修缮工作,不仅保留了原有的格局和特点,并且还充分地运用了苏州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将两者进行融合,修缮了瞻园的大部分建筑。

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大门在东半部分,对面有一面影壁,照壁前方是一块太平天国起义浮雕,大门上悬挂着一块匾额,上面是赵朴初题写的“金陵第一园”。进门后正中间是一尊洪秀全的半身铜像,院中两侧摆放着太平天国用过的20门火炮,第二进门大厅上方摆放着由郭沫若亲自题写的“太平天国历史陈列”匾额,厅内主要陈列着天父上帝玉玺、天王皇袍、忠王金冠、大旗、宝剑、石槽等300余件文物,总陈列面积为1200平方米。瞻园内共保存太平天国时期文物1600余件,其中有42件均为一级保护文物。

白鹭洲公园

白鹭洲公园,总面积229.41亩,湖水面积57.35亩,其水面面积约占全园总面积的25%,位于南京城的东南方向,是南京市南部地区最大的公园。园内主要有桥景、露天舞台、花圃和古峰寺等景点,是南京市秦淮风光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鹭洲公园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曾是明朝开国元勋徐达家族的别墅,所以又称徐太傅园或徐中山园。在明天顺年间(公元1457年-公元1464年),园内建有鹫峰寺,香火鼎盛。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年-公元1521年),徐达的后人徐天赐将其扩建为南京最大最雄伟的园林,使得白鹭洲公园成为王世贞吴承恩等许多文人的聚集场所。清代时期,白鹭洲公园大部分已经废弃或者易主。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南京发生重大洪涝灾害,园内大部分建筑均被摧毁,白鹭洲公园逐渐废弃。民国时期,白鹭洲公园又遭到了战争和日军的摧毁和侵占,其内部建筑进一步损坏,直至1951年,南京市政府对其进行了抢修,逐渐修缮被损坏的建筑,成为了中国自然山水园为主题的文化公园。

中华门

中华门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组成部分,位于南京市明城墙的最南端,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城门,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结构最为复杂的瓮城。中华门始建于五代十国的杨吴时期(公元902年—公元937年),曾是南唐首都江宁府和南宋陪都建康府的南门,明朝洪武二至八年(公元1369-公元1375年)扩建而成,称为聚宝门。1931年,改名为“中华门”。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华门遭到了日军的轰炸,使得城楼建筑严重损毁,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开始修缮。中华门东西宽约118.5米、南北长约128米,占地面积约为15168平方米,共计设有3道瓮城,由四道门融会贯通,首道城门高约为21.45米,瓮城上下共设有13个藏兵洞,左右马道设有藏兵洞14个,藏兵洞可以在战争时期储备物资和埋伏士兵,预估容量可以容纳3000人。1988年1月,中华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老门东

老门东是南京老城南地区的古地名,因地处中华门以东,故称“门东”,在历史上曾是南京商业和居住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三国时期,老门东便出现了民居聚落,到了明朝时期,中华门秦淮河沿线成为了南京城的经济中心,成为了重要的商贸和手工业的聚集地,呈现了比较繁华的景象,清朝末期后,门东和门西等地老城南地区逐渐成为了以居住为主的区域,展现了南京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

老门东牌坊高约17米,在梁柱和坊额上刻有精美的石雕图案,图案有琴棋书画、梅兰竹菊、玉如意等吉祥的团,在牌坊底座的抱鼓石上也刻有精美的石刻云纹,在牌坊两侧有一幅楹联,内容是:市井坊间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合书千古大文章,展现了南京历史的厚重感。

明城墙

明城墙始建于元朝至正六年(公元1366年),历时28年,于明朝洪武廿六年(公元1393年)正式竣工。整个工程共动员5个省,162个州县,共计有280000民工参与,使用了3.5亿块城砖,其中,95%以上的城砖均刻有铭文,多的可达96个字,少则1个字。明城墙主要包括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宫城、皇城、京城和外郭城四重城墙,是世界最长、规模最大、保存原真性最好的古代城垣。其中京城城墙长达35.267千米,相较于明北京城墙遗址更长,是世界上第一大城垣,其建筑风格对明中都(凤阳县)与北京城的城墙建造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国首都建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8年,南京城墙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和2012年,又先后两次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文化活动

科举文化

南京是中国科举制度和科举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见证了中国科举制度从产生、发展、繁荣和停止的全部历程。南京夫子庙中的江南贡院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共产生了800余位科举状元。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宁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到了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与顺天(北京)贡院并称为“南闱”和“北闱”,成为中国最大的科举考场,截止到清同治年间,提供给科举考试用的号舍已经达到20644间。2014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建造了以明远楼为核心的中国科举博物馆,并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科举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为6.63公顷,馆内关于科举文化的文物共计7000余件,包括历朝历代留下的科举考卷、状元进士的匾额、木雕、石刻以及反映科举考试制度的各类凭证、武举石等器具,充分展现了中国明清科举考场的盛况。

饮食文化

南京夫子庙附近供应的传统美食和风味小吃共计有200余种,其饮食文化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到六朝时期,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鼎盛,各个流派的菜系和小吃争奇斗艳,吸引了各地的食客前来品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南京市人民政府逐步开展了关于发掘民间风味小吃的整理归纳工作,在继承发扬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逐渐形成了以“秦淮区八绝”为代表的秦淮风味小吃。“秦淮八绝”包括魁光阁的茶叶蛋和五香豆、蒋有记的牛肉锅贴和牛肉汤、奇芳阁的鸭油酥烧饼和麻油干丝、永和园的蟹壳黄烧饼和开洋干丝、六凤居的葱油饼和豆腐脑儿、瞻园面馆的薄皮包饺和红汤爆鱼面、莲湖糕团店的五色小糕和桂花夹心小元宵、奇芳阁的什锦菜包和鸡丝面。

“秦淮人家”酒楼在餐饮之中加入了秦淮民间文化的元素,并搭配民间表演,游客可以在品味小吃的同时,观赏领略到秦淮文化的魅力。1997年,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根据“十里秦淮”的景点,与饮食公司一同商讨出“秦淮灯火”等十大景点菜和“虎踞龙蟠”等十大仿明菜,充分体现出美景与佳肴的结合。南京夫子庙还会在每年的9月中下旬举办“夫子庙美食节”,历时15天,截止到2019年已成功举办了21届,并且每年的主题均不相同。除此之外,美食节还突破了地域限制,邀请了国际美食和国内各大菜系代表和风味小吃参加展览。

民俗文化

秦淮灯会又称“金陵灯会”,是南京市一项重要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民俗活动,主要在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期间举行。秦淮灯会历史较为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南梁,自从明朝时期的洪武帝朱元璋倡导在南京举办灯会后,南京逐渐有了“秦淮灯火甲天下”的美誉。20世纪以后,秦淮灯会主要集中在南京夫子庙区域附近,并进一步扩展,逐渐发展至“十里秦淮”东侧五里地区,主要包括南京夫子庙、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鹭洲公园吴敬梓故居江南贡院等。

在举办秦淮灯会时,南京地区的人们为了实现风调雨顺和家庭美满的美好愿景,通常会通过扎灯、张灯、赏灯、玩灯、闹灯等多种形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其他的民间艺术类别,例如南京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兽舞等也得到飞速发展,并对其他地区的民俗活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秦淮灯会在历史、人文、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影响都是较为深远的,经过历史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秦淮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秦淮灯会还将南京本土艺术和外来文化艺术相结合应用到灯会中,组成了其丰富的艺术内涵。每一年的秦淮灯会都会吸引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游客在领略秦淮灯会,感悟秦淮文化的同时,也促进了秦淮地区的经济发展。秦淮灯会不仅展现了南京市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承着中华文化,同时,它也是南京市对外交流的名片和城市民俗文化品牌。

开发与保护

开发

1982年,秦淮区政府在金陵路周围筹建南京夫子庙青年商场,并于次年2月正式开业。同年,秦淮区政府向南京市人民政府上报了《关于加速夫子庙近期建设规划的报告》,详细规划了南京夫子庙的“三点一线”的商业街,即南京夫子庙泮池、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白鹭洲公园和夫子庙文明一条街,并提出重新布置调整商业聚集点,1983年,南京市政府批准了这一项提议。1990年,南京夫子庙地下商业街开业,成为了华东地区最大的地下街市。

2005年,秦淮区政府根据南京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总体规划,决定南京夫子庙将会利用地铁站建设,将地下空间连接起来,按照规划,在西部将会利用地铁一号线路,建设金沙井地下街;东部则会结合地铁三号线路,开发贡院西街和南京夫子庙广场等地下空间。开发后的空间将会与南京夫子庙地下商场相连接,用作商业活动和停车区域,打造完整的商业体系。2016年,该项工程正式实施。

2019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的文件,进一步促进了旅游行业的发展。而南京夫子庙作为南京市著名的景点之一,进一步发展出“夜间经济”,整合了夫子庙、秦淮河、大成殿、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等景点资源;深入挖掘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持续不定期的推出演出、灯光秀等民俗表演活动,进一步促进了南京夫子庙的旅游发展。

保护

1980年,南京市规划局开始逐渐修复南京夫子庙古建筑群,并于1983年提出《关于加速夫子庙近期建设规划的报告》商务议案,次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制定《南京历史名城保护规划》的方案,沿着十里秦淮的两岸建设秦淮风光带。1985年,秦淮区政府作出《加快夫子庙重点建设,逐步建成商业文化中心的决定》,先后修复了文庙、学宫和贡院等古建筑,并依照明清时期的建筑特点,修复了秦淮河两岸的河房,形成了历史文化气息浓厚的商业街。除此之外,秦淮区政府查阅历史资料,根据历史上形成的庙会的格局,由王文卿和丁沃沃担任设计师,重新建设了东市场和西市场。1993年,由雕塑家吴显林设计的孔子青铜像在南京夫子庙内的大成殿揭幕,该铜像高约4.18米,重约2.5吨,呈现出“问礼”的形象。1999年,南京夫子庙中心广场重铺青条石地面工程和西广场道路拓宽工程竣工。

2020年12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在南京夫子庙内举行了一场主题为《南京市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条例》的现场新闻发布会,该条例在调整改变景区商业氛围、景区管控力度等方面均有明确指示,并新增了一系列的景区管理条例,如重新规划禁烟、禁钓区域的范围、进一步强调风景区禁止高亮度照明、禁止无人机、轮滑等设施进入景区等。2021年元旦,该项条例正式实行。

所获荣誉

*以上数据来源于

相关文化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郑板桥、秦大士、张謇等人都曾在江南贡院中举。吴承恩、陈独秀等人也在其中参加过乡试。南京夫子庙的江南贡院培养了800余名状元、10万名进士和上百万名举人。

唐伯虎

弘治十一年(1498),唐伯虎赴京赶考,在江南贡院高中南京解元,于是就有了“南京解元”“唐解元”“解元公”之称。他当时难掩喜悦之情,写下了《领解元后谢主司》一诗。

唐寅(1470——1523),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苏州人,享年仅五十四岁。她才华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他的画作更加著名,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又称为“明四家”。代表诗作有《桃花庵歌》《把酒对月歌》《叹世》等;代表画作有《落霞孤鹜图》《春山伴侣图》《虚阁晚凉图》《杏花茅屋图》等。

秦大士

南京夫子庙的学宫门楣匾额上的“东南第一学”五个金色大字,是由清朝第43位状元,南京本土状元—秦大士题写。

秦大士(1715-1777),汉族,字鲁一,又字鉴泉,号泉,又号秦大士,江宁(今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状元,官至侍读学士。名儒硕德,名重一时,诗、书、画称三绝。书法直逼欧、柳,又工篆、隶。晚年兼喜绘事,尤善写竹,间作写意花卉,士气盎然。有蓬莱山樵集。

张謇

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张謇(1853—1926)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兴办实业、发展教育,一生创办了370所学校。为南通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近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文学作品

乌衣巷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位于南京夫子庙秦淮河南岸。《乌衣巷》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是《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有唐朝刘禹锡所作。诗人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描写了明清时期秦淮河河泮南京夫子庙商业中心的盛况。“上昼时分,客已到齐,将河房窗子打开了。众客散坐,或凭栏看水,或啜茗闲谈,或据案观书,或箕踞自适,各随其便”,南京秦淮河畔的繁华跃然纸上。

泊秦淮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是唐朝文学家杜牧的诗作,选自《樊川文集》。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借陈叔宝(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深刻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玉雕作品

南京夫子庙彩玉镶嵌《孔子圣迹图》被誉为“世界孔庙中唯一的、价值最高的、工艺最精湛”的艺术品,也被称为中国孔庙杰作,是夫子庙的镇庙之宝。

1997年,南京市秦淮区区政府邀请全国儒家学派的专家学者集思广义,挖掘和整理了孔子一生中最具教育意义、最典范的生平故事,耗时近两年,设计和制作了这幅价值连城的彩玉镶嵌的《孔子圣迹图》。《孔子圣迹图》共38幅,共有人物408个,集中反映了孔子的生平、政治生涯、教育生涯,反映了孔子作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不平凡的经历和儒家思想博大精深的真谛。

影视作品

2022年11月25日,网剧《美食来敲门》在南京孔子庙正式开机,该剧以南京美食为线索、秦淮风光为纽带,讲述了“厨房恐惧症患者”与美食家之间发生的故事。该剧主要在南京市取景拍摄,剧内也将会融入南京历史和文化元素,例如秦淮河、夫子庙、明城墙等知名建筑,还将介绍南京特色美食,展现制作方法,如小笼包、蛋烧卖、凤尾虾等等。

重要事件

2012年底,南京科举博物馆举行了奠基仪式,这意味着位于南京夫子庙街区的秦淮剧场和解放电影院均将被拆除。据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报道,南京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南京老城南历史城区保护规划与城市设计》和《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两个文件,其中详细规划了南京夫子庙文化街区的整改方案。文保人士指出,秦淮剧场和解放电影院均位于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保护范围,而解放电影院是历史建筑,秦淮剧场为风貌建筑,但是作为历史文化街区的组成部分,应当按照南京市的相关规定进行修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