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战争

更新时间:2024-09-20 14:35

第五次中东战争,又称黎巴嫩战争,是以色列为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黎巴嫩发动的侵略战争。于1982年6月6日爆发,9月29日以色列军队撤离停火。

1948年起至1973年,中东地区先后经历了四次战争。第四次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全部领土。巴勒斯坦难民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涌入黎巴嫩,使之成为巴解组织袭击以色列的基地。以色列决定发动军事行动,解决黎巴嫩的巴解组织。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的大使受到巴勒斯坦人枪击而重伤。以色列以此为借口,向黎巴嫩发动了大规模入侵,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

6月6日到6月14日为战争的第一阶段,以色列军队分三路进攻黎巴嫩境内,同时对贝卡谷地的叙利亚武装部队发动进攻,到6月14日,以色列军队包围了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6月14日到8月12日为战争的第二阶段,以色列军队围攻贝鲁特西区,逼迫巴解组织于8月12日撤出贝鲁特西区。随后以色列军和叙利亚军也在联合国派遣的多国部队监护下撤出。9月14日,以色列扶植的黎巴嫩新总统遇刺,以色列军队重新攻占贝鲁特,在其默许下,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武装对贝鲁特的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进行屠杀,造成2300多名民众死亡。这一行为引发了国内外舆论的谴责,9月29日,以军撤离,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第五次中东战争实现停火。

第五次中东战争,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叙利亚武装部队伤亡1000余人,以色列军队伤亡2000余人。以色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国内也爆发了反对战争的和平运动。巴解组织的实力则大为减弱,不得不承认以色列的存在。第五次中东战争导致黎巴嫩政局继续动荡不定,阿以关系进一步恶化。

战争背景

1948年起至1973年,中东地区先后经历了四次战争。第四次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占领了巴勒斯坦全部领土。巴勒斯坦难民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武装力量涌入黎巴嫩,使之成为巴解组织袭击以色列的基地。对此,黎巴嫩穆斯林表示支持,基督徒则反对,后来又直接介入黎巴嫩国内斗争,扶植和武装伊斯兰教势力,打击亲以的基督教势力,逐步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成为“国中之国”,并构筑军事设施。尤其是在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巴解游击队协助埃及、叙利亚部队,展开游击战,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站等军事设施。巴解和叙利亚在黎巴嫩的活动使以色列深感不安,决心采取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劳永逸地解除巴解对以色列北部安全的威胁。负责策划行动的国防部长沙龙在《80年代以色列的战略问题》研究报告中提出,此次军事行动有两个目标:一是尽可能消灭巴解组织的军事和政治结构,以便保护以色列免遭来自黎南部的一切袭击;二是摧毁部署在黎巴嫩领土上的叙利亚导弹。以色列希望在占领了黎巴嫩大部分地区后,把它交给亲以的基督教马龙派,并与之签署和平条约。

1982年,以色列觉得时机已到:首先,马尔维纳斯群岛战争爆发,成为国际上关注的焦点;其次,两伊战争继续进行,两国无暇他顾,支持伊朗和支持伊拉克阿拉伯国家存在矛盾,阿拉伯世界内部已四分五裂;第三,战争中可能支持和配合巴解的叙利亚国内形势不稳定,且巴、叙间也有矛盾;第四,可以利用黎巴嫩境内的亲以势力——基督教武装;第五,归还西奈半岛后,埃、以已达成和解,埃及不会介入战争。1982年6月3日,以色列驻英国大使受到巴勒斯坦人枪击,虽然巴解组织声称与这一暗杀行动无关,但以色列还是派战机轰炸贝特及其周边的巴解组织目标,巴解组织则以炮击以色列在加利利的定居点作为回应。1982年6月5日,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召集内阁,批准了第676号决议,以色列国防军得到了入侵黎巴嫩的许可。

兵力对比

战争过程

第一阶段(6月6日-6月14日)

地面进攻

6月6日凌晨,以色列空军和炮兵对黎巴嫩境内进行了持续5小时的攻击,上午11时,以色列陆军出动4个旅约2万余人,分西、中、东三路向巴解游击队发动突然进攻,第五次中东战争爆发。随后以色列的后续部队8万人及坦克、火炮也陆续投入战斗。

以军的主攻方向是西路,先后投入了5个多旅的兵力,分三个梯队进行攻击。第一梯队为两个装甲旅,从纳哈里亚、鲁什哈尼克拉地区出发,在纳库腊、宾特朱拜勒通过哈达德民兵和联合国部队控制区,当夜遭遇巴解游击队,双方进行巷战。第二梯队的两个旅于18时进入战斗,其中一个旅向东开进,配合中路行动;一个旅向北开进,围剿利塔尼河以南的巴解游击队。8日,以军第三梯队进入战斗,继续向北进攻,包围达穆尔。

中路为助攻方向,分两个梯队进行攻击。6日上午,以军第一梯队一个旅从谢莫拉地区出发,越过哈尔达利,包围了沙吉夫堡,于7日拂晓攻克。第二梯队一个装甲旅在空降部队配合下围攻纳巴提亚,于7日9时攻入市内,与巴解游击队展开巷战,主力继续向北推进,当日前出至杰津地区。9日,以军在阿因达拉附近空降,配合地面部队攻占了阿因达拉,进而控制了贝鲁特-大马士革的公路。

东路为牵制方向,分两个梯队进行攻击。以军第一梯队为一个装甲旅,向谢巴发起进攻。第一梯队攻占谢巴后,第二梯队进入交战,向哈斯亚巴发起进攻,进攻得手后。以军在拉西亚、考卡巴等地向叙利亚防御阵地发起进攻。10日,以军同叙军在卡鲁恩湖以东地区激战,重创叙军一个装甲旅。

到6月10日,以军共6个旅,3.5万人,300余辆坦克,在基督教右派地方武装从北面配合下,对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实施包围,并轮番轰炸贝鲁特西区和南郊国际机场,以军的舰艇也从海上封锁了贝鲁特。

贝卡谷地空战

以色列在开始入侵时,为防止多线作战,诡称其目标是只打巴勒斯坦游击队,不打叙利亚武装部队。然而,随着大部分巴解组织的基地被摧毁,以军调整部署,对贝卡谷地的叙军施加压力。6月9日下午,以色列对贝卡谷地发动了袭击。以色列为夺取制空权,决定对叙利亚设在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袭击,以消灭其防空能力。下午2时左右,以军空军对贝卡谷地的导弹基地进行了猛烈轰炸。

叙军得知以军空袭后,紧急出动了60余架战机,同以军展开空战。由于以军实施了电子干扰,叙军飞机起飞后与地面失去联络,防空导弹发射后也失去控制,且以军飞行员素质和装备都比叙利亚空军好,很快便在空中取得了主动。第一天空战结束后,以军摧毁叙利亚防空导弹连阵地19个,击落叙机29架。10日,以军又出动92架各型飞机空袭叙军黎巴嫩指挥所及附近的防空导弹基地,叙军起飞52架飞机迎战,结果又被击落25架,7个防空导弹连被毁。贝卡谷地空战,叙利亚丧失了主要地空导弹防空网,以色列得以切断贝鲁特——大马士革公路,阻止叙军增援部队,顺利包围贝鲁特,从而成为整场战争的转折点。此外,在空中火力的支援下,以军对贝卡谷地的叙军展开坦克进攻战,叙利亚坦克半数被击毁。

短暂停火

由于贝卡谷地之战的失败,叙利亚在未与巴解组织协商的情况下,接受以色列的条件宣布停战,退出战争,当地时间6月11日12时,停火生效。以、叙停火后,以色列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巴解组织。12日,以军继续向贝鲁特南郊巴解阵地进攻,遭到巴解武装的顽强抵抗,同日19时,以、巴短暂停火,7个小时后,双方又开火。13日,以军进入贝鲁特东区,把巴解游击队约8000人包围在贝鲁特西区和南部。

第二阶段(6月14日—8月12日)

6月14日,以军开始实施代号为“大松树行动”的计划,以色列集中了3.5万人的部队,300多辆坦克和100多门大炮围攻巴解组织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同日,以军经过激战,控制了国际机场的跑道,16日,以军攻占了控制机场的重要据点——理学院大楼。17日,以军炮击国际机场和附近地区,控制了哈迪勒国际机场,进一步压缩了对巴解总部的包围。18日,以军宣布对被围巴解停火,但要求其放下武器,撤出贝鲁特,这一要求遭到巴解的拒绝。22日,以军又对叙军发起进攻,并占领了哈姆敦,迫使叙军后撤,从而严密地控制了贝鲁特西区。

6月2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要求以色列立即停火,并无条件从黎巴嫩撤军。28日,巴解组织向以色列提出了撤出黎巴嫩的三个条件:第一,以军从贝鲁特南部后撤5公里;第二,在黎巴嫩军队中保留一支象征性的巴勒斯坦军事单位;第三,在贝鲁特保留巴解组织的政治结构。以色列拒绝了这三个条件,要求巴解组织必须向黎军缴械,所有巴解成员撤出贝鲁特和黎巴嫩。8月1日,以军攻占了国际机场,5日,包围了巴解总部大楼。

战争结束

8月12日,巴解宣布愿意撤出贝鲁特西区,从8月21日-9月1日,巴解总部和游击队12000余人,先后由贝鲁特西区撤至约旦伊拉克突尼斯苏丹叙利亚阿尔及利亚、南也门和北也门8个阿拉伯国家;驻贝鲁特西区的25000名叙军士兵也于8月30日和9月1日撤往贝卡谷地。21日-25日,多国部队的法、美、意士兵分批抵达贝鲁特,执行监护巴解和叙军撤出贝鲁特西区的任务。9月10日-13日,多国部队也相继撤离了黎巴嫩

贝鲁特难民营屠杀事件

1982年9月14日,黎巴嫩基督教长枪党总部发生爆炸,该党地方武装司令、新当选的黎巴嫩总统杰马耶勒遇难。以色列以阻止黎巴嫩局势进一步恶化为名,当晚派兵攻占黎首都贝鲁特西区,装甲部队开到位于西区的夏蒂纳、萨布拉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附近切断了难民营与外界的联系。9月16-18日,在以军的默许和配合下,黎基督教长枪党武装开进两个巴勒斯坦难民营,对2300多名无辜平民进行了血腥屠杀,受害者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这一事件很快被西方媒体披露,在国际社会引起震惊,遭到各国的普遍谴责。贝鲁特难民营屠杀事件在以色列国内也激起了强烈反应。人们对贝京政府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舆论的矛头主要指向沙龙等人,反战情绪达到高潮。在国内外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后,黎以签定了撤军协议。

战争结果

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以色列军队368人死亡,2383人受伤,损失坦克140台,武装车辆135辆,飞机10余架。

历史影响

以色列方面

在第五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两千多人,耗资50亿美元。战争加剧了国内矛盾,引起空前高涨的和平运动。以色列民众掀起了“现在就和平”运动,并组织了多次示威活动。1982年9月25日,在贝鲁特难民营屠杀事件发生后,“现在就和平”运动领导了以色列爆发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示威活动。40万以色列人聚集在前首都特拉维夫,抗议黎巴嫩战争,要求政府组织一个司法委员会,调查以色列在贝鲁特难民营屠杀事件中的责任。最终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辞职下台,国防部长沙龙被解职。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人对战争的态度发生转变。以色列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这种情况:战争还在进行的时候,军队就已经不再团结了。以色列人不仅批评战争,还采取了拒绝去黎巴嫩作战的立场。以色列在黎巴嫩损失的不仅是人员,还有军队的热情和理想主义。

巴解组织方面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解组织的实力大为减弱,而阿拉伯诸国对巴解组织的支持也只停留在形式上。在此情况下,巴解组织不得不谋求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支持。1988年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做出了无奈的决定,宣布接受联合国1947年分割巴以的181号决议,成立巴勒斯坦国,承认以色列的存在。

中东局势方面

第五次中东战争后,巴勒斯坦武装力量遭到严重打击,完全丧失了前进基地;贝鲁特西区遭到破坏,黎巴嫩南部许多城镇、村庄夷为平地,数以千计的人死伤,70万人失去家园。以色列占领黎巴嫩领土达3年之久。虽然在国内外的巨大压力下,以色列于1985年上半年撤军,但一直通过亲以色列的黎巴嫩基督教地方武装,变相占领黎巴嫩南部一条10-15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面积约为1100平方公里,占黎巴嫩国土的十分之一。以色列的入侵,导致黎巴嫩政局继续动荡不定,阿以关系进一步恶化。

相关影视

参考资料

背景资料:第五次中东战争.央广网.2023-10-10

黎巴嫩:“中东明珠”是如何滑向内战深渊的?.澎湃新闻.2024-07-25

第五次中东战争.凤凰网.2023-07-25

累次战败 让阿拉伯国家走向谈判桌.凤凰网.2023-07-27

第五次中东战争.凤凰网.2023-07-25

Israel’s Army Reports 368 Soldiers Were Killed and 2,383 Were Wounded in Lebanon War.ARCHIVE.2024-05-15

五十年战争:以色列和阿拉伯人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07-10

探索发现: 中东战争 (2013).豆瓣电影.2023-07-10

中东战火 (2011).豆瓣电影.2023-07-10

黎巴嫩 לבנון (2009).豆瓣电影.2024-05-15

豆瓣.豆瓣电影.2024-05-15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