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令 :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更新时间:2023-11-03 13:56

节令,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在各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也会因为民族差异把不同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星象与自然节律的变化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

引证解释

1、节气时令;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吴仁卿《斗鹌鹑》套曲:“寒来暑往,兔走乌飞,节令相催。”

清昭梿《啸亭续录·大戏节戏》:“乾隆初,爱新觉罗·弘历以海内升平,命张文敏制诸院本进呈,以备乐部演习,凡各节令皆奏演。”

杜鹏程保卫延安》《保卫延安》第五章:“按节令说,现在刚立秋,可是长城边的夜里,风沙滚滚,天气冷得怕人。”

2、蝉的别称。蝉的别名节令”,鲁东南一般叫节令。美国白灯蛾又叫“节令龟”。

节气

• 正月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万物复苏的春天又开始了,天气将回暖,万物将更新,是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立春是公历的2月4日或5日。

• 二月惊蛰:春雷开始轰鸣,惊醒了蛰伏在泥土里冬眠的昆虫和小动物,过冬的虫卵快要孵化了,这个节气表示春意渐浓,气温升高。惊蛰是公历的3月6日或7日。

• 三月清明节:这个节气表示气温已变暖,草木萌动,自然界出现一片清秀明朗的景象。清明是公历的4月5日或6日。

• 四月立夏:这个节气表示夏季开始,炎热的天气将要来临,农事活动已进入夏季繁忙季节了。立夏是公历的5月6日或7日。

• 五月芒种:"芒"是指壳实尖端的细毛,在北方是割麦种稻的时候,也是耕种最忙的时节,芒种是公历的6月6日或7日。

• 六月小暑:这个节气表示已进入暑天,炎热逼人,小暑是公历的7月7日或8日。

• 七月立秋:这个节气表示炎热的夏季将过,天高气爽的秋天开始。立秋是公历的8月8日或9日。

• 八月白露:这个节气表示天气更凉,空气中的水气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结成白色的露珠,白露是公历的9月8日或9日。

• 九月寒露:这个节气表示冬季的开始,预示气候的寒凉程度将逐渐加剧,寒露是公历的10月8日或9日。

• 十月立冬:这个节气表示清爽的秋天将过,寒冷的冬天开始,立冬是公历的11月7日或8日。

• 十一月大雪:这个节气表示降雪来得较大,大雪是公历的12月7日到8日。

• 十二月小寒:这个节气表示开始进入冬季最寒冷的季节,会有霜冻,小寒是公历的1月5日或6日。

冬至,又称日南至、冬节、亚岁、拜冬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原地区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古代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在中国南方地区,有冬至祭祖、宴饮的习俗。在中国北方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节令与中气

二十四节气依立春起算,奇数称节令,偶数称中气。

节令

•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清明节: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立夏:夏季的开始。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立秋:秋季的开始。

•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中气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谷雨:雨生百谷。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 秋分:昼夜平分。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按节令说,现在刚立秋,可是长城边的夜里,风沙滚滚,天气冷得怕人。”

古诗

元宵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七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重阳节

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春节

爆竹声中一除夕,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清明节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口诀

古人将24个节气用音韵组成4句口诀,以便记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民族节令

• 苗年苗族人民于10月2日过苗年,又称“饱冬至”。此节始于清嘉庆十一年(1806),为纪念“乾嘉”起义中被朝廷杀害的英雄吴八月等人,定这一天为纪念日。这一天,杀猪宰羊,打糯米粑等,举行祭祀,热闹非凡,如同春节。在麻阳苗族自治县最为讲究,尤以隆家堡、江口墟、郭公坪、绿溪口、石羊哨、大桥江、岩门等乡为最。

• 过冬(侗年):侗族每年十月二十六至十一月初八,各个姓氏分别“过冬”,互相宴请,此日设家祭,祭时用一担箩筐装衣服鼎锅之类,放于祭桌前,表示不忘祖宗迁徙之劳,开山造田之艰辛。大部分侗族(含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都集中在这段时间过节,而远离侗乡的同胞则无统一聚会节日。1984年11月,在贵阳举行的侗史讨论会上议定,每年农历十一月初一为侗族统一节日,称侗年。

• 土地会:二月二日,为土地菩萨生日,侗族人民有邀“土地会”之俗。由许多人凑钱作本,推一人为首,买办香烛火钱,酒肉、豆腐等,在土地庙前祭奉,祭毕大家团坐畅饮。

上巳节侗族对歌,侗语称“元歌节”或“赶坳节”,又叫“玩山节”,北侗地区在这天,举族欢度,男女老少,打扮一新,聚集歌场。村寨之间,互相走访双方鸣炮、互赠礼品;老人访亲会友,传古颂今;青年男女结伴相携,彼此对歌,寻觅伴侣。

•六月六:为曝晒衣物、谱书、书画之日,有些地方,在这天要对未入家谱的小孩或娶入的媳妇等进行登记入谱。

• 做禾花会:农历七月,稻穗扬花,做父母的要凑钱米为幼小儿女祈福消灾,解关煞,故名禾花会。

• 十月头:农历寒衣节,瑶民叫“十月头”节,是瑶族同胞祭高坡大王的日子,这天,家家户户,打糍粑敬奉,高坡大王是惩恶从善、打富济贫的英雄,又是神枪手,凡打猎或打土匪,事先都要向高坡大王问吉凶,求高坡大王发阴兵助战。

•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这天是瑶族先民被逼南迁、过洞庭湖遇上大风大浪的日子。这一天,人们备酒肉、香钱等,祭奠盘王。聚居在辰、、怀三县的瑶民,往往举行盛大活动。

渊源

节令,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我国的星象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与天干地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北斗七星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的重要星象,斗转星移时北半球相应地域的自然节律亦在渐变,因此成为上古人们判断时节变化的依据。

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廿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廿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诸如立春(岁节)、清明节秋分中秋节)、冬至等一些节气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对人们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节令民俗系统。

民俗

二十四节气成为华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准确地表述时序特点,古人根据气候和物候,将节气分为“分、至、启、闭”四组。“分”即春分秋分,古称“二分”;“至”即夏至和冬至,古称“二至”;“启”是立春立夏,“闭”则是立秋立冬。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这些加起来共为“八节”。民间称为“四时八节”或“时年八节”。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为指导农事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