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二十四节气之一

更新时间:2023-01-30 08:41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打春等。立春作节气,始于春秋时期。自秦朝起,中国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当天更是干支历中一年的开端、寅月的开始,中国的黄历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从立春开始,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增多,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温差巨大,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立春开始,从时序上说进入春季了。但从气候学上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中国的大部分陆地还处于寒冷的冬天,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部分南方地区,而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则要等到四月方才迎来春天。

中国古人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鱼陟负冰。春分的花信风分为:一候海棠花,二候梨花,三候木兰。对农户来说,立春是一年繁忙农事的开端,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立春时备耕春耕陆续开始。但农业生产仍要防范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

立春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如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

节气由来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周代和春秋时代天文学家就用“土圭”测日影法来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根据一年内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和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将全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史记》卷二十七:“立春日,四时之(卒)始也。”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又名立春节、正月节、岁节、岁旦打春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作为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始于春秋时期。《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名称。自秦朝起,中原地区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在此日都要举行立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立春当天更是干支历中一年的开端、寅月的开始。中国的黄历民俗学,均以“立春”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

物候现象

中国古人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向水面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背负着浮在水面。

“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事”。立春花信为:一候迎春花,二候樱桃,三候望春。迎春,百花之中开花最早,迎来春天;樱桃,又称含桃,春初开白花,繁英如雪;望春,又名紫玉兰,花蕾还有一个中药名字“辛夷”。

气候特点

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2月3-5日交节。立春,寓意着春天的开始。从立春开始,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增多,但这一切对中原地区大多数地方尤其是北方地区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而并非春天的开始。中国地域辽阔,地形与气候多样,东西南北温差巨大,气象、物候特征各有差异。立春时节,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已开始减弱,但北支西风急流强度和位置基本没有变化,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仍然比较强大,但在强冷空气影响的间隙期,偏南风频数增加,并伴有明显的气温回升过程。黄河中下游地区从立春开始,气温、日照、降雨,趋于上升或增多,从时序上说进入春季了。但从气候学上来说,立春只是春天的前奏,中原地区93%的陆地上还处于寒冷的冬天。从气象上看,如果按连续5天平均气温超过10℃作为春季的开始,二月份真正进入春季的只有部分南方地区,而在其他大部分地方唱主角的仍是冬季。一个月之后黄河以南地区才能进入春季,而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则要等到四月方才迎来春天。

农事活动

“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对农户来说,立春是一年繁忙农事的开端,要垦多少田地、备多少种子、施多少肥料,都已经盘算好,立春就要着手干起来。对全中原地区也是一个道理,全年早稻、春小麦、春播玉米等春播粮食产量占全年六成左右;冬小麦等春管粮食产量占主要口粮的近四成。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时节,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土地逐渐化冻,耙保就提上重要日程,备耕春耕陆续开始。北方地区顶凌耙地、送粪积肥、兴修水利,开始春耕准备。在温润的南方多地,人们紧抓“冷尾暖头”及时下种。这一时节天气过暖并不利于冬小麦的生长。因为气候过暖,小麦草会提前返青。但“乍暖还寒”“倒春寒”的天气会让返青的幼苗遭遇冻害,停止生长或者死亡,农业生产仍要防范寒潮低温和雨雪天气的不利影响。

节气习俗

立春之日举行纪念活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周代迎接“立春”的仪式大致为:立春前三日,天子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迎春,祈求丰收。宋代的《梦粱录》中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到了清代,迎春仪式更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立春之日是一年四季时之始。在古代,立春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如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在立春的民俗中,流传着打春仗、挂春幡、贴宜春、剪春胜等的方式。

迎春

“迎春”在立春日的民俗活动中,是最重要也是影响最广的。从先秦时期起,在立春日举行迎春活动便成为一种重要习俗。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一种国家祀典,发展为民间庶民活动的迎春活动,民间的迎春活动要简单并有趣得多,比如报春,过去,不少地方在立春前一日和当日,装扮成春官的人敲着小锣鼓,一路高喊“春来了”,挨家挨户报春,唱着赞词送春牛图和历书。主人家听了吉利话,通常都会送上一些钱米。”迎春还有贴迎春、挂春幡等活动,表达迎春庆春之意。

打春

除了“迎春”,各地在立春日还有“打春”的习俗。“打春”就是打春牛,在立春这天把泥塑或纸糊的春牛打碎。打春所用的“牛”,多数是用竹木条制成骨架糊,再在骨架上糊上泥巴土或纸张。在过去,立春前糊制春牛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很多地方都是由县衙出面聘请这方面的能工巧匠,在立春日到来前把“牛”制作好,再在“牛”身上贴一些红黄色的纸,寓意五谷丰收。

戴春

立春时节,年轻女孩儿们用五彩丝帛做出花朵、春燕、春柳的样子,戴在头上装饰自己的发髻,或者挂在庭院的花枝、树枝下面。在河南省铜川市流行给小孩“戴春鸡”,鸡与“吉”谐音,“戴春鸡”有祈求新春吉祥的意思。陕西省流行“戴春燕”。燕子是报春的使者,也有着吉祥如意的意思。澄城县流行“吊春穗”。

咬春

通过吃,来迎接和咬住春天、不让春天溜走的“咬春”同样是立春日的重要民俗活动。咬春的食俗和食物,主要有古代的五辛盘和流传至今的春卷(春饼)。

春社(祭祀)

春社是古时春天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周代为甲日,后多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举行。《礼·明堂位》中记载:“是故夏、秋尝、冬丞、春社、秋省,而遂大蜡,天子之祭也。”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增加了秋社,春社约在春分前后举行。春社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也兼并着附近乡邻聚会。南梁梁宗《荆楚岁时记》中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其昨。”古人对春社祭神十分重视,意为大地繁衍万物,祷告祭祀,以祈求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节气食俗

五辛盘

晋代兴起在立春日吃五辛盘。“五辛”指的是葱、蒜、韭菜、油菜、香菜这五种味道刺激的蔬菜,因为在春日食用,所以也叫“春盘”。随着历史变迁,春盘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到了唐宋,萝卜、生菜以及其他各地时蔬都加入了。宋代之后,春盘的地位不断提升。《岁时广记》《立春日赐百官春饼》记载,立春日前后,皇帝要向文武百官赏赐春盘。炸春卷是由春盘、春卷演变而来的美味小吃。炸春卷是用干面皮包馅料,用微火煎、炸到外表呈现金黄色,又称为“炸春”。现代民众用青萝卜芹菜装盘,互相赠送,还有以菜制春饼装盆互馈,又叫做送春盘。

春饼

魏晋南梁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从东汉时出现春日食生菜之俗。据《尔雅·释草》记载:立春日,食萝卜之俗为后世传承。宋代有饮春酒,食春饼、生吃萝卜。沿袭到清代。从明代起北京人习惯把南北朝以来立春生吃萝卜或春饼称“咬春”。柴桑《燕京杂记》曰:立春日都人多买萝蔔(即萝卜)生食之,谓之“咬春”。之后吃萝卜,食春卷,都是“咬春”。现代北方的人们主要通过食春饼来“咬春”。用温水烫面烙制或蒸制成春饼,再加入炒好的粉丝豆芽鸡蛋、韭菜等“馅料”。吃法上,老北京最讲究,春饼一定要卷成筒状,从头吃到尾,白话文叫“有头有尾”。

春卷

立春吃春卷,流行于北宋的京都汴梁,大约是南宋偏安杭州市时,把这一风俗带到了杭州,一直沿袭至今。在南方,比如福建省、台湾、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等地,人们主要食用春卷。春卷馅料十分丰富,有豆沙、花生、白菜肉馅及海鲜等,做法上和北方也有较大区别,是用干面皮包上馅料,经煎、炸而成。

节气养生

立春后,还有倒春寒,桃花雪。谚语云:“春不减衣,秋不戴帽”,说的是早春季节不要急忙把棉衣脱掉。立春天气乍暖还寒,不宜过早减少棉衣物,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谨慎,不可骤减。春天适当捂一捂,可减少疾病,尤其是常见的呼吸系统传染病的发生。“春捂”要得法,“下厚上薄,暖两头“。

黄帝内经》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医家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酸入肝,能补肝。在饮食上可增吃大蒜、洋葱等“味冲”食物,对预防伤寒感冒等大有益处。春天物气调达,肝气旺盛,要适当吃点儿甜的东西,甘味入脾,考再结合春季属于阳气开始升发的特点,适合多吃一些具有辛甘发散性质的食物。如油菜、香菜、韭菜、洋葱、芥菜白萝卜茼蒿、大头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等具有辛甘发散的特点。

在作息时间上,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早睡早起。在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保持心境愉悦。

春日,也正是运动养生的最佳时机,适这时比较适合进行节奏和缓的运动,如春游、放风筝、散步、慢跑、打太极以及并不剧烈的球类运动。晨练时应注意保暖,运动量要循序渐进,以微微出汗为宜。

相关文学

文学作品

立春是古代中国人的春节,是春季开始的标志,古人非常重视立春节,,往往寄托着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唐朝诗人刘方平诗作《月夜》写到:“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把春色与星月绘入一画。而唐朝丘为的诗作《题农父庐舍》“.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湖上春已早,田家日不闲。”则直观形象,无需多言。

农谚

1.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

2.雷打立春节,惊蛰雨不歇。

3.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立春之日雨淋淋,阴阴湿湿到清明节。立春打了霜,当春会烂秧。

4.年逢双春雨水多,年逢无春好种田。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一

5.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

6.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

盲春、两春与同春

阴历和阳历各自的计时依据不同所造成的。众所周知,中国的农历也叫做阴历,阴历是以月亮圆缺一次定为一个月的,一年12个月才有354天。而阳历不同,它是以地球太阳公转一周算是一年,共为365.25天。显而易见,阳历的一年时间要比阴历的一年时间多了11.25天。自中国于1912年同时采用阳历制后,为了克服阴历与阳历每年的差数,使二者配合得上,于是天文学家就采取了三年一闰和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方法,由于时间的循环轮流的结果,便出现了有些年(如1998年)年初已有一个立春节气,年底又有一个立春节气的所谓两春年;另有些年(如2000年),全年连一个立春节气都没有,再有些年(如1992年),如果立春日正好与农历的春节同日。

盲春

又称无春年,是指农历全年都没有立春的年份,如2000年。

两春

又称双春年,也是指农历年初一个立春、年尾一个立春的情况,如1998年。民间俗称两头春不吉利,无春年不宜结婚,不宜生子,这些全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说法,因为无春年、双春年,都是历法的计算出现的情况,都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同春

有些年(如1992年),如果立春日正好与农历的春节同日。

民间俗称两头春不吉利,无春年不宜结婚,不宜生子,这些全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迷信说法,因为无春年、双春年,都是历法的计算出现的情况,都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古代以农为本,立春为一年农事之始。专家认为,过去不少说法都是因为农耕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与祭神有关。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即使是祭神如今也更多的增加了娱乐成分。至于“双春吉祥”“无春不利嫁娶”的传统说法,既无科学根据,也没有统计学的意义,大可不必当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