苎麻 :荨麻科苎麻属植物

更新时间:2023-02-01 13:22

苎麻(学名:苎麻属 nivea (L.) Gaudich.),荨麻科(Urticaceae)苎麻属(Boehmeria)亚灌木或灌木,别名银苎、苎根、山麻、天青地白草等。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非洲中部等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台湾、浙江省、湖北、四川省,以及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的南部。生于山谷林边或草坡,海拔200-1700米。

苎麻高0.5-1.5米;茎上部与叶柄均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叶互生;叶片草质,通常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卵形,侧脉约3对;托叶分生,钻状披针形复总状花序腋生;雄花花被狭椭圆形;退化雌蕊狭倒卵球形,顶端有短柱头。雌花花被椭圆形,顶端有2-3小齿,果期菱状倒披针形;柱头丝形。瘦果近球形,光滑,内有种子1颗,种子极小,扁椭圆形,深褐色,有油质胚乳。

苎麻用途多样,可作为原料制作天然纤维产品,也可作为饲料草、生态草等利用;根、叶、花均可入药,具有清热利尿,止血解毒等功效。

苎麻起源于中原地区的中、西部地区,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5-80%,世界各地的苎麻均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故苎麻在国际上被称为“中国草”。

历史记载

中国早在公元前14-12世纪,殷墟出土的《卜辞》中就有丝麻的象形文字。苎麻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春秋时期的《诗经》,其《陈风·东门之池》中有“东门之池,可以沤紵(同苎)”的诗句。《礼记》也有“紵麻之有”(牵牛的缰绳)的记述。《周礼·天官冢宰下》记有“典掌布、、缕、紵之麻草之物”。表明周代设置了专司紵麻等的生产及征收麻、紵、茧等的纺织品的官员,名叫“典枲”(枲为大麻雄株)。公元前5世纪《春秋·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载有“子产献紵衣”。公元前1世纪《淮南子》中载有“冬日被裘,夏日服烯紵”,烯紵指苎麻织物中最精细的织品。苎麻在先秦以前被称为“紵”,直至西汉的《上林赋》及《僮约》才开始称“苎”,此后很长时期内的古书中“苎”“紵”并用。

三国吴人陆玑所著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对苎麻的形态特征、种植分布、剥制加工及用途均作了描述。南宋陈敷农书》、元朝《农桑辑要》、明朝《农政全书》等书籍都记述了关于苎麻栽培管理的内容。《王祯农书》对苎麻收割工具图样、文字说明和操作方法作了介绍;清代黄厚裕所著的《种苎麻法》则对苎麻的栽培技术作了系统的介绍。

本草考证

苎麻根始见于《别录》,《本草经集注》云:“苎麻,即今之绩苎尔,又有山苎亦相似,可入用也。”《本草图经》云:“苎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闽、蜀、江、浙多有之。其皮可以绩布。苗高七、八尺;叶如叶,面青背白,有短毛。夏秋间著细穗、青花,其根黄白而轻虚。二月、八月采。又一种山苎亦相似。”《纲目》云:“苎,家苎也;又有山苎,野苎也;有紫苎,叶面紫;白苎,叶面青;其背皆白。”《纲目拾遗》云:“野苎麻,生山上河堑旁。立春后生苗,长一、二尺,叶圆而尖,面青背白,有麻纹,结子细碎,根捣之,有滑涎。”以上记述,与本品原植物相符。

起源和传播

苎麻起源于中原地区,自古就是中国人民重要的天然纺织原料。1988年,湖南省县彭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层壕沟中出土了6000多年前的粗麻编织物。1975年,在余姚市河姆渡发掘了一处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苎麻绳索和完整的苎麻叶片。1958年,浙江省吴兴县钱三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苎麻织物残片,表明中国在4700多年前就有了苎麻织物。1970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距今2700多年的素纱婵衣,其领、袖部分均为苎麻织物,其精细程度可与今日府绸相媲美。这些出土文物证明,中原地区苎麻栽培历史悠久,加工技术在古代发展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世界其他国家的苎麻均为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引种栽培。中国苎麻最初东传至朝鲜日本,被日本称为“南京草”。1733年,苎麻作为观赏植物被引入荷兰;1737年,植物分类学家卡尔?冯?林奈从中国得到苎麻植株标本并描述其植物学特征;1844年,法国胜利军号军舰从中国带回麻兜而引入法国;1851年,英国康宁享到中国游历带去种子而传入英国;后于1857年传入美国苏联苎麻可能由中国或朝鲜引入,栽培利用历史也较长;拉丁美洲的巴西、乌拉圭古巴哥伦比亚等国家的苎麻,大多由日本或美国引入。

古时用途

中原地区人民最初用苎麻纤维做纺织,后有食用、药用的拓展。起初,人们采集野生苎麻韧皮用作捆草木的绳索和建房屋之用。随着需求量的增加,便开始了苎麻的栽培。中国苎麻栽培时间最晚开始于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代,此后苎麻纤维逐渐成为中国人民的主要衣着用料。随着纺织工艺的改进和提高,从汉代苎麻纺织的压光整理,到宋、元时期,各地逐渐形成不同的织物品种,如诸暨市的“皱布”,桂林市的“苎布”,广东省的“鱼综布”和苎麻与棉纱交织的“假罗”,湖南、江西两省的“夏布”等,均享誉国际,其中以夏布最为有名。

形态特征

苎麻高0.5-1.5米;根由青萝卜根、支根和各级细根组成。根表面光滑,褐色。

茎直立,圆柱形,茎上部密被开展的长硬毛和近开展和贴伏的短糙毛。地下茎样子与根相似,幼嫩时呈黄白色,逐渐老化后呈褐色,有节,节上有鳞片状的退化叶,退化叶的腋内有腋芽。

叶互生;叶片草质,通常圆卵形或宽卵形,少数卵形,长6-15厘米,宽4-11厘米,顶端骤尖,基部近截形或宽楔形,边缘在基部之上有牙齿,上面稍粗糙,疏被短伏毛,下面密被雪白色毡毛,侧脉约3对;叶柄长2.5-9.5厘米;托叶分生,钻状披针形,长7-11毫米,背面被毛。

复总状花序腋生,或植株上部的为雌性,其下的为雄性,或同一植株的全为雌性,长2-9厘米;雄团伞花序直径1-3毫米,有少数雄花;雌团伞花序直径0.5-2毫米,有多数密集的雌花。雄花无花梗,黄白色,花被片4,狭椭圆形,长约1.5毫米,合生至中部,顶端急尖,外面有疏柔毛;雄蕊4,长约2毫米,花药长约0.6毫米;退化雌蕊狭倒卵球形,长约0.7毫米,顶端有短柱头。雌花花被椭圆形,淡白色,长0.6-1毫米,顶端有2-3小齿,外面有短柔毛,果期菱状倒披针形,长0.8-1.2毫米;柱头丝形,长0.5-0.6毫米。

果实与种子

瘦果近球形,长约0.6毫米,光滑,基部突缩成细柄;内有种子1颗,种子极小,扁椭圆形,深褐色,有油质胚乳。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苎麻主要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及东南亚、非洲中部等地区。

中国分布

在中国分布于云南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福建省江西省、台湾、浙江省、湖北、四川省,以及甘肃省陕西省河南省的南部。

生长习性

苎麻生于山谷林边或草坡,海拔200-1700米,为短日照植物,喜光照,喜温暖湿润气候,发芽适宜温度22°C-25°C,生长最适温度23°C-30°C,气温8°C以下幼苗停止生长,0°C以下苗易冻死。喜肥,怕风,忌积水,有一定的耐旱能力,年降雨量800毫米-1000毫米为宜。对土壤的适应性强,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pH值5.5-6.5的砂质壤土或黏壤土为宜。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苎麻是雌雄同株,异花异位的异花授粉植物。雄花开放时,花萼徐徐裂开,花丝向外急剧伸展,花药破裂,花粉喷散。花粉粒很轻,随风传播。

人工繁殖

种子繁殖

苎麻可在春季3月上、中旬或秋季8月上、中旬播种,种子与细土或草木灰拌匀后撒播于苗床,覆盖细土,以不见种子为度,盖草,浇水,保持湿度。

分根繁殖

又称分繁殖,将苎麻种根挖出,分切成数块,选健壮,无病虫害,带有节及芽的种块,随即栽种。或将细根切成小段,苗床育苗一段时间后再移栽。

扦插繁殖

选取粗壮的苎麻茎,剪成小段斜插在苗床上,覆土压实,保持土壤湿度,生根后出苗移栽。也可使用嫩枝茎梢作为插材料,摘除下部大叶,留小叶带叶扦插。

分株繁殖

将苎麻摘除叶片,剪去梢部,于秋末、冬初或早春栽种,穴栽。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排灌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砂壤土或壤土。丘陵山区应选择缓坡地、坡脚和山窝冲地,坡向以东北坡和东南坡为好,西坡光照过强,易受旱害。栽前深耕细整,使苗床土粒较细且平整,并开厢作。

田间管理

苎麻苗前期个体纤细,根系不发达,应用薄膜覆盖以遮风挡雨,后期光照不强时可揭膜炼苗。苗期保持土壤湿润,及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科学施肥,追肥不可过早,以免烧苗。加强冬季管理,可采用麻蔸(苎麻地下部分的统称,包括根和地下茎)培土、空地间种绿肥等措施以防冻抗寒,改良土壤,增强麻蔸活力。

病虫害防治

苎麻的主要病害有炭疽病,根腐线虫病,花叶病,疫霉病,立枯病,猝倒病及白纹羽病等。可通过克菌丹、炭福美、硫酸铜甲醛水溶液等药剂防治。

苎麻的主要虫害有苎麻赤蝶、苎麻天牛、银纹夜蛾、苎麻金虫等。可通过敌百虫、喃丹、米乐尔等药剂防治。

功用价值

药用价值

苎麻根味甘,性寒,归肝、心、膀胱经。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安胎,利尿,解毒的功效。主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咯血、吐血,血淋便血,崩漏,紫癜,胎动不安,胎漏下血,虫蛇咬伤。

苎麻花味甘,性寒。具有清心除烦,凉血透疹的功效。主治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麻疹透发不畅,风疹瘙痒。

苎麻叶味甘,性凉,具有止血,解毒的功效。外用治创伤出血,虫蛇叮咬。

经济价值

苎麻纤维的比重大,质地好,强度高,吸湿散热快,具有防腐、防菌、防霉等功能,可编织加工成各种凉爽细麻布、夏布,也可与棉、毛、丝、化纤等进行混纺。苎麻制品具有透气性好,轻、薄、滑等优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此外,苎麻叶富含蛋白,可制作基质种植菌菇;苎麻骨可部分代替木材制作餐具、造纸等。

食用价值

中原地区部分地区一直有食用苎麻叶的传统。苎麻叶可加工成苎麻茶,还含有丰富的天然色素—叶绿素,可用于食品着色。苎麻嫩叶脱湿后,揉入米粉中制成糕点,清香可口;苎麻根淀粉含量丰富,也可食用。苎麻麻骨可用于酿酒和制糖。

饲用价值

苎麻干叶含有粗蛋白、维生素必需氨基酸,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苎麻鲜、干叶可饲喂家兔、鸡、猪,均有较好的增重作用;苎麻叶可作为畜禽的青饲料,制成干粉配合饲料更有利于提高畜禽的消化利用率,与饲喂稻谷相比,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优点。

生态价值

苎麻根系发达,固土力强,可种植在山坡林地,有水土保持、防尘固沙的作用。此外,苎麻还具有多重金属污染高耐受能力,对重金属污染土壤有明显的富集与净化作用。可见苎麻有利于荒山、荒坡、垃圾填埋场的开发与城市污泥等的综合利用

主要变种

贴毛苎麻

贴毛苎麻(Boehmeria nivea var. nipononivea (Koidz.) W. T. Wang),分布于中国和日本;在中国分布于福建省广东省江西省、台湾、浙江省、安徽。用途与苎麻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贴毛苎麻的茎和叶柄只被贴伏的短糙毛,无开展的长硬毛;叶片多为卵形,稀圆卵形,基部突收狭呈楔形;托叶基部合生。

青叶苎麻

青叶苎麻(Boehmeria nivea var. tenacissima (Gaudich.) Miq.),分布于中国、越南老挝印度尼西亚;在中国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台湾、浙江、安徽南部。用途与苎麻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青叶苎麻的茎和叶柄密或疏被短伏毛;叶片多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顶端长渐尖,基部多为圆形(有时宽楔形),常较小,下面疏被短伏毛,绿色,或有薄层白色毡毛;托叶基部合生。

微绿苎麻

微绿苎麻(Boehmeria nivea var. viridula Yamam.)在中国分布于台湾、云南省东南部、广西西南部。生于林中或灌丛中。与苎麻的区别:茎和叶柄被贴伏或近贴伏的短糙毛;叶幼时密被柔毛,老时毛变稀疏,无雪白色毡毛;托叶基部合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