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鲁嘉 :葛鲁嘉

更新时间:2024-09-21 05:30

葛鲁嘉,男,1956年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祖籍山东省海阳市,博士,现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特殊津贴专家。研究方向:理论心理学、本土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个人经历

主要学历

1982年于中国吉林大学学士

1985年于中国吉林大学获硕士学位

1992年于英国WARWICK大学获硕士学位1996年于中国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

工作简历

1975年参加工作,地区电业局(管辖2个市和6个县的电力部门)工人,局宣传科干事,局团委书记;

1985年吉林大学心理学助教;1987年晋升讲师;1992年晋升副教授;1996年破格晋升教授;

1993年吉林大学哲学系副主任

1995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首任副院长

1995年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首任系主任

1992年起任硕士生导师

1999年起任博士生导师

社会兼职

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中国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两届副会长;吉林省心理学会多届副理事长;中国心理学会学术期刊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科学进展》审稿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心理学学科评审专家;吉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学科专家。

研究建树

葛鲁嘉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是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并且在这些方向上的研究已经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已经引领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全新研究走向。葛鲁嘉教授的心理学研究主要涉及了以下的十个方面。一是关于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前提的反思,涉及对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前提假设的反思,以及对心理学研究中关于心理学研究方式的前提假设的反思。研究强调了这种自我反思是心理学学科走向成熟的重要体现。二是关于心理学科学观的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首次提出了要通过对心理学科学观的研究,来确定心理学的科学性问题,来定位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基本立足点。早期提出了心理学应从小科学观转换到大科学观,后期提出了心理学应从封闭的科学观转换到开放的科学观。三是对心理学的方法论问题给出了全新的探索和理解。将心理学的方法论从仅仅考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为探索心理学的理论预设、研究方法和技术应用,等三个重要的方面。从而,大大拓展了心理学方法论的研究思路和范围。四是关于中国本土理论心理学的全新的研究和思考。将本土理论心理学的研究建立在中国本土文化的基本理论预设的基础之上,从而全新地构筑和确立了理论心理学的理论内涵与理论功能。五是关于应用心理学的研究,对心理学的生活和社会的应用的基本问题,包括心理学的应用基础、应用理论、应用技术和应用手段,等等进行了系统地考察。六是关于心理学本土化的研究,提出了对心理学本土化问题和本土化研究的独特的理解、主张和观点,推动了中国心理学的本土化进程。七是系统和深入挖掘了中国本土文化中的心性心理学传统,将心性心理学看成是重要的心理学文化、历史和传统的资源,并试图在此基础之上去构建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理论、方法和技术。八是致力于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推动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原始性理论创新,创立了中国本土的心理学理论。新心性心理学的原创性的理论构想与核心性的理论建构,包含着六个部分基本的、系统的和重要的内容:“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这六个理论专论分别对心理学研究的学术资源、文化基础、研究对象、环境影响、心理成长、心理科学,等等,进行了全面的考察、深入的探讨和创新的建构。九是对心理学资源的系统考察和深入探究,全面和详尽涉及了六种不同的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这包括了“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十是建构了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其中包括了六个系列的研究:第一个系列是本土心理学的研究;第二个系列是新心性心理学的研究;第三个系列是心理学形态的研究;第四个系列是理论心理学的研究;第五个系列是心理学新探的研究;第六个系列是心理学分支系列的研究。葛鲁嘉教授的专业研究方向是本土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并且在这些方向上的研究建树已经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研究领域

理论心理学、本土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

学术观点:

心理学研究应走本土化的道路

中国本土的传统心理学研究

中西心理文化比较研究。

西方科学心理学与中国本土心理学的比较研究

心理文化与文化心理的研究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社会心理研究

心理学的大科学观或开放的科学观:心理学应破除狭隘的科学观或封闭的科学观的局限。

心理学研究和发展的文化学转向。

心理学的中国化:应涉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式的本土化。

心理学哲学研究:考察关于人类心理和心理科学的理论预设。

新心性心理学学说的创建。内容包括:心理资源论析、心理文化论要、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环境论说、心理成长论本、心理科学论总。

心理学的历史、现实、未来的形态研究:包括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宗教形态的心理学、类同形态的心理学、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资源形态的心理学

教学情况

开设过《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西方现代心理学流派》、《应用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本科生课程。

开设过《理论心理学》、《西方心理学流派研究》、《应用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理论与应用》、《心理学研究方法》、《认知心理学》、《现代心理学的发展与趋势》、《文化心理学》等硕士生课程。

开设过《心理学哲学研究》、《心理学史研究》、《心理学前沿问题研究》、《认知科学研究》、《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等博士生课程。

讲授的总门次超过了150门次。

科研成果

葛鲁嘉教授在理论心理学研究、本土心理学研究、文化心理学研究、社会心理学研究方面为国内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中年学者。共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30余部。创建了中国本土独特的新心性心理学理论和学说,力图突破中国心理学对西方心理学的跟随和模仿。推动了中国本土心理学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心理学学者的交流。

主要著作

资源形态的心理学——心理资源的基本性质与核心内涵.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常识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生活形态和日常存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宗教形态的心理学——宗教传统和研究的心理学智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

科学形态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科学追求与科学身份.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心理科学论总——心理学命运与前途的全景考察.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哲学形态的心理学——哲学心理学与心理学哲学.上海市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心理学本土化——中国本土心理学的选择与突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心性心理学探索.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台湾省猫头鹰出版社,2000.

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卡伦·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发表论文

1986年:

葛鲁嘉.美国辩证法心理学形成背景的分析[J].心理学探新,1986(1).

葛鲁嘉.对微观社会关系的科学认识[J].科学·辩证法现代化,1986(1).

车文博、葛鲁嘉.历史的总结、革新的构想─—评潘菽教授的《心理学简札》[J].心理学探新,1986(2).

1987年:

葛鲁嘉.评美国辩证法心理学的代表性理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7(1).

葛鲁嘉、刘翔平.女性心理学[M].长春市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7.(承担第1章、第4章、第5章,承担全书的统稿)

葛鲁嘉.一本有特色的哲学专业心理学教材──评《心理学原理》[J].心理学探新,1987(1).

1988年:

刘翔平、葛鲁嘉.男女差异心理学[M].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88.(承担序言、第1章、第6章、第7章,翻译附录1、附录2,承担全书的统稿。)

葛鲁嘉(参编).社会心理学简史[M].南京市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承担第12章社会认知论)

葛鲁嘉(参编).弗洛伊德主义著作选辑(上卷)[M].沈阳市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1989年:

葛鲁嘉(参编).弗洛伊德主义著作选辑(下卷)[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葛鲁嘉.弗洛伊德主义在中国的兴衰及命运[J].心理学探新,1989(3).

葛鲁嘉(参编).实用教育辞典(梁忠义等主编)[M].长春市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991年:

葛鲁嘉(参编).心理咨询百科全书(车文博主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

葛鲁嘉(参编).现代社会心理学(周晓虹主编)[M].南京市: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承担第6章、第9章)

1992年:

葛鲁嘉(参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车文博主编)[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承担第8章、第11章1.2.3节、第17章、第19章)

1993年:

葛鲁嘉.本土的经验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分野[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3年第10期全文转载.

1994年:

葛鲁嘉.本土的传统心理学与实证的科学心理学的关联[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4(2).《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4年第4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4年第3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中国本土的传统形态心理学与本土化的科学形态心理学[J].社会科学战线,1994(2).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4年第5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中西心理学的文化蕴涵[J].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论丛,1994(2).

葛鲁嘉.人工智能与人类心理[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7).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自然辩证法》1994年第9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联结主义:认知过程的新解释与认知科学的新发展[J].心理科学,1994(4).

葛鲁嘉.开办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几点思考[J].高教研究与实践,1994(4).

葛鲁嘉(参译).心理学导论(上卷)[M].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

葛鲁嘉(参译).心理学导论(下卷)[M].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

1995年:

葛鲁嘉.心理文化论要──中西心理学传统跨文化解析[M].大连市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葛鲁嘉(参编).自然辩证法辞典[M].天津市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

葛鲁嘉.认知科学的性质与未来[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3期摘文.

葛鲁嘉.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两种存在水平[J].长白学刊,1995(1).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3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大心理学观──心理学发展的新契机与新视野[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5(9).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10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王丽.天命与中国民众的心理生活[J].长白论丛,1995(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11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认知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演变[J].国外社会科学,1995(10).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认知科学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C].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集),南昌市:江西科技出版社,1995.

葛鲁嘉.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应用与社会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2).

葛鲁嘉.心理生活的质量与价值追求[N].吉林日报理论版,1995年7月18日.

1996年:

葛鲁嘉、陈若莉.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人类心灵的洞察者[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

葛鲁嘉、周宁.从文化与人格到文化与自我[J].求是学刊,1996(1).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6年第2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超个人心理学对西方文化的超越[J].长白学刊,1996(2).

葛鲁嘉.掌握和驾驭当代西方社会思潮[J].社会科学战线,1996(3).

葛鲁嘉.心理学的科学观与统一观[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高校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第5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6年第8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对心理学科学观的反思[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12).

1997年:

葛鲁嘉.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内省方式及其现代启示[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8年第1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长春市应有良好的‘人文环境’[N].长春日报,1997年3月13日第6版.

葛鲁嘉.现代人的心理健康[A].当代学人跨世纪的思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葛鲁嘉.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的立足点[J].本土心理学研究(台湾),总第8期,1997年12月.

1998年:

葛鲁嘉(副主编、编委、参译).弗洛伊德文集(共5卷)[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8.

葛鲁嘉.转换心理状态 迎接生活挑战:谈下岗者的心态及其调整[J].时代论评,1998(2).

陈若莉、葛鲁嘉.社会转型期的文化盲区与边际人[J].世纪论评,1998(4).《新华文摘》1998年第12期论点摘编。《政工研究动态》1999年第2期摘文。

葛鲁嘉.西方心理学的历史进程与未来趋势[J].心理科学,1998(5).

葛鲁嘉(参编).西方心理学名著提要[M].南昌市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

1999年:

葛鲁嘉.人的能力:智商、情商与其他[J].学问,1999(1).

葛鲁嘉、陈若莉.当代心理学发展的文化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5).《高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1期摘文。

葛鲁嘉、陈若莉.论心理学哲学的探索──心理科学走向成熟的标志[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8).

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卡伦·霍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M].武汉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葛鲁嘉(助理主编、编委).20世纪西方心理学大师述评丛书(共15部),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000年:

葛鲁嘉、陈若莉.文化困境与内心挣扎──荷妮的文化心理病理学[M].台湾:猫头鹰出版社,2000.

葛鲁嘉(译).精神分析纲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A].弗洛伊德文集(7)-精神分析新论,台湾:知书房出版社,2000.

2001年:

葛鲁嘉(分卷主编、参编).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M].杭州市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葛鲁嘉(参编).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2002年:

葛鲁嘉.中国心理学的科学化和本土化──中国心理学发展的跨世纪主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2年6月4日论点摘编.《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4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03年:

葛鲁嘉.身体健康要与心理健康相结合[N].吉林日报,2003年5月19日第3版.

葛鲁嘉.论心理学哲学的研究对象[J].学习与探索,2003(4).

葛鲁嘉、陈若莉.中国的文化心理与组织的管理心理[J].农金纵横,2003(4).

周宁、葛鲁嘉.心理学的常识心理学水平[J].心理科学,2003(6).

2004年:

葛鲁嘉.追踪现代科学心理学发展的十个线索[J].心理科学,2004(1).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4期全文转载。

周宁、葛鲁嘉.常识话语形态的心理学[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葛鲁嘉.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及其考评[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孔德生、葛鲁嘉.关于心理学哲学的思考[J].理论探讨,2004(3).

葛鲁嘉(副主编、编委、参译).弗洛伊德文集(1、2、3、4、5、6、7、8卷)[M].长春市长春出版社,2004.

葛鲁嘉.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术语的新解释和新用途[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4年第9期全文转载.

陈若莉、葛鲁嘉.试析当前女性的违法心理与心理违法[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法制论丛,2004(5).

葛鲁嘉.常识形态的心理学论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本土心性心理学对人格心理的独特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当代认知心理学的两个理论基点[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05年1月18日论点摘编.《郑州日报求实版》2005年1月28日观点速递摘编.

葛鲁嘉.心理学应用的理论、方案和领域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2005年:

葛鲁嘉.对心理学方法论的扩展性探索[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2期摘文.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5年第6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心理生活论纲─—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另类考察[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葛鲁嘉、陈若莉.新时期女性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建设[J].长春市市委党校学报,2005(2).

葛鲁嘉.对中国本土传统心理学的不同学术理解[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4期摘文.

葛鲁嘉.类同形态的心理学总评[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光明日报》2005年7月11日论点摘编.

葛鲁嘉.心理生活的根据[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葛鲁嘉.浅论心理学技术研究的八个核心问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孟维杰、葛鲁嘉.从工具到价值:心理学研究方法重新考评[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4).

葛鲁嘉.哲学形态的心理学考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二[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葛鲁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功能[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论点摘编.

葛鲁嘉.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5).

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的理论建构──中国本土心理学理论创新的一种新世纪的选择[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年第6期摘文.

葛鲁嘉.对心理环境的考察与探索[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田浩、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启示意义及其发展趋势[J].心理科学,2005(5).

孟维杰、葛鲁嘉.文化品格:心理学概念重新考评[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葛鲁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议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五[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4).

葛鲁嘉.心理学研究划分的类别与优先的顺序[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性质、类别和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摘文.

葛鲁嘉.西方实证心理学与中国心性心理学概念范畴的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2005(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6年第3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发展期待着原始性的理论创新[Z].《独白的心理学与对话的心理学──心理学的两种话语形态》(周宁著)序言.昆明市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2006年:

葛鲁嘉.心理环境论说──关于心理学对象环境的重新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葛鲁嘉.对心理生活的经典探索的考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葛鲁嘉.体证和体验的方法对心理学研究的价值[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6期摘文.

葛鲁嘉.科学形态的心理学议评──心理学的五种历史形态考察之五[J].当代华人教育学报(香港特别行政区),2006(2).

葛鲁嘉.西方心理学不可忽略的一翼──对西方心理学的一种细化和深化的理解和探索[Z].《现代心理学的人文传统与精神》(伍麟著)序言.长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

葛鲁嘉(译).精神分析纲要(西格蒙德·弗洛伊德)[A],精神分析新论.台北市:Portico Publishing Ltd.2006.

2007年:

葛鲁嘉.宗教形态的心理学述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葛鲁嘉.心理学中国化的学术演进与目标[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葛鲁嘉.《心理学文化品性》(孟维杰著)序言[Z].哈尔滨市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07.

葛鲁嘉.对心理学研究中环境的理解[J].人文杂志,2007(5).《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摘文.

李敬阳、葛鲁嘉. 社交焦虑障碍流行病学特征与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被EM收录.

葛鲁嘉.当代社会人的心理生活的质量与提升[J].长白学刊,2007(6).

葛鲁嘉.心理学研究中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定位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2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参编).西方心理学思想史[M].长沙市湖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承担“第十六章 认知主义心理学思潮”)

车文博、葛鲁嘉.历史的总结、革新的构想──评潘菽教授的《心理学简札》[C].载《潘菽全集》(第十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008年:

葛鲁嘉.新心性心理学宣言──中国本土心理学原创性理论建构[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葛鲁嘉.心理学视野中人的心理生活的建构与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8(1).

孟维杰、葛鲁嘉.论心理学文化品性[J].心理科学,2008(1).

梅松丽、葛鲁嘉等.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生活事件及适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3).

葛鲁嘉.心理学技术应用的途径与方式[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8年第12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心理资源论──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6).

葛鲁嘉.中国本土心理学三十年的选择与突破[C].载王胜今、吴振武(主编).回顾与展望──吉林大学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学术论文集.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009年:

葛鲁嘉.心理学研究的生态学方法论[J].社会科学研究,2009(2).

葛鲁嘉.管理心理学研究前沿的热点[J].长春市市委党校学报,2009(2).

刘将、葛鲁嘉.眼动脱敏与再建治疗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研究,2009(4).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09年12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人的心理与人的环境[J].阴山学刊,2009(4).

葛鲁嘉.心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探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

李兆良、葛鲁嘉.儒家“忠恕”思想与身心健康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9(12).

2010年:

李兆良、高燕、金庆英、荻、葛鲁嘉.宽恕与健康的关系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

刘将、葛鲁嘉.神经精神分析学的兴起与展望[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

刘将、葛鲁嘉.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J].心理教育,2010(3).

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心理学主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4期摘文.

葛鲁嘉.掌握和驾驭当代西方社会思潮[C].载《车文博文集(第六卷):弗洛伊德主义》,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葛鲁嘉.心理健康的追寻[Z].《变态心理学新论》(邵华、吕晓峰著)序言.哈尔滨市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葛鲁嘉.文化心理学的多重含义与多元取向[J].阴山学刊,2010(4).

刘将、葛鲁嘉.文化神经科学的进展与前瞻[J].心理研究,2010(6).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1年第3期全文转载.

葛鲁嘉.《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家庭生态系统研究》(王海英著)序言[Z].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熊韦锐、于璐、葛鲁嘉.心理学中的人性论问题[J].心理科学,2010(5).

张立迎、葛鲁嘉、张守臣.生态文明视角下的高等教育独立学院教师心理契约研究[J].华章,2010(12).

葛鲁嘉.心理资源论析──心理学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形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2011年:

葛鲁嘉.理论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内涵[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

葛鲁嘉.从心理环境的建构到生态共生原则的创立[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刘将、葛鲁嘉.扩展心灵境界:哲学心理咨询的两种形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5月17日.

刘将、葛鲁嘉.哲学心理咨询的兴起与展望[J].心理研究,2011(4).

刘将、葛鲁嘉.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

刘将、葛鲁嘉.文化对知觉及其神经机制的影响:来自文化神经科学的证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5).

邵华、葛鲁嘉.生态主义视域下的理论心理学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葛鲁嘉.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价值定位[Z].《性别差异心理学》(王佳宁主编)序言.哈尔滨市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1.

葛鲁嘉、陈若莉.人类心灵的洞察者:弗洛伊德[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012年:

邵华、葛鲁嘉、吕晓峰.应对研究中的生态学思想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

邵华、葛鲁嘉.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取向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葛鲁嘉.心理成长论本——超越心理发展的新心性心理学主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葛鲁嘉.心理学演进的当代思想潮流[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教育·心理学报,2012(2).全文转载.

邵华、葛鲁嘉.生态主义背景下的和谐社会与和谐心理探讨[J].系统科学学报,2012(3).

解庆福、葛鲁嘉.后现代语境下的心理治疗方法研究新进展[J].学术探索,2012(11).

葛鲁嘉.《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研究》(许志红著)序[Z].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2013年:

葛鲁嘉.心理学应用的技术基础、技术思想和技术手段[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3(1).

解庆福、葛鲁嘉.历史视域下的心理学本土化进程研究[J].学术探索,2013(3).

葛鲁嘉.从压力与应对视角透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心理学佳作[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3(4).

葛鲁嘉.心理生活论纲——心理生活质量的新心性心理学探索[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2014年:

理论心理学研究的核心性课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主要荣誉

国家特殊津贴专家(2016)

吉林大学师德标兵(2009)

吉林大学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1994)

科研项目

“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心理学形态研究系列”,上海市“十二五”重点图书出版规划;

“中国本土心理学核心理论建构”,吉林大学学术名家自由探索计划;

“中国本土心性心理学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科技部重大专项课题子课题;

“新心性心理学宣言”,吉林大学精品研究项目;

“中西心理文化比较研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项目;

“心理学本土化问题研究”,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心理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西方心理学涌入我国潜蕴的中西文化冲突”,教育部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参考资料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