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 :中国台湾知名画家、诗人和作家

更新时间:2023-10-16 09:10

蒋勋(1947年-),出生于西安市,祖籍福建福州长乐,成长于台湾。中国台湾知名画家、诗人和作家。蒋勋毕业于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和艺术研究所,后前往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深造。曾任《雄狮美术》月刊主编、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现任《联合文学》社长。

蒋勋1947年出生于西安市,1949年随父母赴台湾。 1960年小学毕业,考入师大附中,开始广泛阅读世界文学名著译本,随师学习国画山水花卉。初中毕业开始自由诗、小说创作,陆续发表于《自由青年》及《蕉风》,并入广播剧团,主编校刊。还以小说《洛洛的故事》获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1965年考入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后转入史学系。1969年大学毕业入艺术研究所,1972年10月赴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留学,1976年底返回台湾。1979年起任教台湾文化大学国剧组、建筑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美学、艺术史;1983年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系主任。1999年起担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至今。2020年初,蒋勋曾旅居伦敦,同年3月回到台湾,后驻居于台东池上龙仔尾。

蒋勋的作品涵盖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孤独六讲》《生活十讲》《美的沉思》《多情应笑我》《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其艺术美学作品用轻描淡写的运笔化繁为简,却充满耐人寻味的哲思;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著称,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诗作善于以生活细节入诗,以意境的建构代替意象的经营。蒋勋荣获过吴鲁芹散文奖、金鼎奖等多个奖项。2008年入围第43届台湾电视金钟奖。2010年获得第13届台北文化奖。2014年应“台湾好基金会”的邀请,担任台东池上驻村艺术家。2018年首次大陆个人艺术展在上海举办。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蒋勋1947年出生于西安市,1950年随父母赴台湾。蒋勋小的时候父亲对他的教育很严厉,不但要求他读古书,还要习字。每天日课包括大字三篇、小字一篇。他为免于一顿痛打,总在父亲下班之前,挑几个笔画简单的字蒙混过关,写书法对他来说是童年的苦差事。蒋勋四五岁时,母亲经常给他讲《三国》《红楼梦》《封神演义》《白蛇传》的故事,激发了他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求学经历

蒋勋1960年小学毕业,考入台湾师大附中,经常去位于台北重庆南路上的东方出版社阅读书籍,在那里念了三年的世界名著小说,大半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学时的蒋勋也喜欢画画,经常在数学课本上画很多“小人头”。还跟着岭南画派陈瑞康老师画设色的公鸡和牡丹,在他的教导下,蒋勋逐渐掌握了绘画的技巧和精髓。初中毕业后蒋勋进入私立强恕中学,开始自由诗和小说创作,陆续发表于《自由青年》及《蕉风》,并入广播剧团,主编校刊。还以小说《洛洛的故事》获全省小说比赛第一名。他的英文老师是台湾左派作家陈映真(本名陈永善),在陈映真的鼓励下,他主编校刊,创作诗歌和小说。他的新诗被诗人痖弦推介,登上了《新青年》等刊物。

1965年蒋勋考入中国文化学院戏剧系,曾发起组织“大地诗社”。因为当时戏剧研究的环境使他的美学理念无法实现,他原本想转入美术系或哲学系,但因家人反对转入史学系,得以广泛接触大量经史原典。1969年大学毕业入艺术研究所,保留学籍,服役一年,对军中生活及老士官们的深刻印象,促使他重新思考中国近代史问题。一年后回所,习中国美术史、佛教艺术、书画品鉴等,并开始学法文,读法国现代派诗人夏尔·波德莱尔、兰波的原著。1972年完成毕业论文,同年10月赴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留学,研究十九世纪法国自新古典主义至印象派阶段的绘画,在巴黎第四大学修法国音乐史、戏剧史、文学史及社会史课程。法国艺术史学者泰纳(H.Taine)的“还原法”对他日后的艺术分析产生很大影响。

创作经历

蒋勋在大学前读了加缪的《鼠疫》《误会》《正义》,有感于加缪的孤独和叛逆,创作了一幅《加缪素描》。1976年,蒋勋去往欧洲旅行,并在那里做艺术札记。同年底返回台湾后担任了《雄狮美术丛刊》和《雄狮美术》月刊的主编,并出版了《徐悲鸿研究》和《齐白石研究》等著作。1979年起分别在台湾文化大学国剧组、建筑系;台湾辅仁大学教授美学、艺术史任教。1983年担任东海大学美术系之创系系主任,主持的人体绘画课程在学校引人侧目。他的油画细密如丝如水,而各色花卉画充满清新自得的文人范。第一本诗集《少年中国》由远景出版社于1980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母亲》1982年由远流出版公司出版,获中国时报特别推荐奖。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由尔雅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此后 又出版了《大度·山》(尔雅出版社)、《多情应笑我》(尔雅出版社)。他还在1989年获得了文化教育节目主持人台湾电视金钟奖。蒋勋在做了七年美术系主任的某日,经过学校草坪,因见阳光下一个年轻男孩穿着破牛仔裤躺在草地上读诗,蒋勋有感而下决心辞职,之后每年7、8两月,他会到巴黎作画。也会每天黎明即起,打坐、抄经,9点钟开始一天事务性的工作,夜里则用来写小说。1999年起担任《联合文学》杂志社社长。著有论著《艺术手记》(雄狮出版社)、《美的沉思》(雄狮出版社)、《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等书。代表作品《孤独六讲》《生活十讲》《天地有大美》《美的沉思》《多情应笑我》《今宵酒醒何处》《写给大家的中国美术史》《汉字书法之美》《蒋勋说红楼梦》等。

主要作品

音频

文学作品

散文

艺术

小说(部分)

诗作

画作

创作风格

蒋勋的艺术美学作品融入其对历史的思考和对文化的探寻,用轻描淡写的运笔化繁为简,却充满耐人寻味的哲思。如他描述唐诗的打磨:“诗像一粒珍珠,需要琢磨。经口腔、牙齿、舌头、嘴唇互动,慢慢磨,磨出一粒珍珠。语言和文字可以成为华美的诗,是因为经过了长期的琢磨。”蒋勋的诗作立足于现实生活与人间情感,善于以生活细节入诗,以意境的建构代替意象的经营。如《不眠的夜》:“既是泪,就让它奔流;既是发,就让它披散;既是一种声音,就让它嚎哮高歌。”他的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视角著称,擅长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将之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的散文中。他以审美的眼光注视生活的某一个点,通过思绪的展开、扩充、收缩和铺陈,让读者跟随他的情感起伏,感受生活的韵味。如《红楼梦》,从一块“线条的流走牵连如惊涛骇浪”的顽石,参悟人生和大千世界。在结尾处常用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经过匠心独运的句子作为结语,使读者在阅读完文章后能够有所思考和感悟。如《萤火》的结尾:“天上的星辰,或是人间的灯光,都曾是人类在旷古悠长黑暗里希望的记忆,即使微弱如萤火,也似乎暂时解脱了我们‘无明’的恐惧。”

荣誉成就

人物关系

祖辈

外曾祖父按他自己的说法是西安市最后一任知府,家境阔绰,上朝的补服(官服前襟的刺绣)都多达几箱。在辛亥革命时,家里的东西抄了三个月才抄光。母亲小时候,整家居住在西安二府街,而单是祖母一家就占据了整条街道,其家庭旧日之沉淀可见一斑。如今这条街居住了一百多户人家,蒋勋也决定不再通过法律途径收回房产。

父亲

蒋勋的父亲蒋枢1909年出生于长乐区三溪(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江田镇),后离乡考进黄埔军校,仕途很顺利,曾任中国国民党军队的上校团长,兼蒋介石西安行营副官处处长,赴台后任粮食厅处长。蒋勋小的时候父亲对他的教育很严厉,父亲那时下班之后一定要检查六个小孩的三篇大楷、一篇小楷,蒋勋小时候很顽皮,线条写不工整,父亲就手把手教他写字。

母亲

母亲是满族正白旗人,喜欢琴棋书画和戏剧,是影响蒋勋走向艺术和文学世界最重要的人。幼时的母亲住在西安二府街,每晚都要穿过长长的家宅去往祠堂奉香。逃亡到台湾后,母亲不愿对别人讲起这段往事,因为当时的晚清在教科书里是腐朽的标志。蒋勋带母亲游览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珍品中有清朝薄胎瓷器,瓷胎薄得仿佛半透明的蛋壳。学艺术史的儿子不无得意地向母亲介绍,母亲很平淡地说:“以前,你外婆家,有好几柜子这样的东西,每次她发脾气就摔几个。”

伴侣

林怀民,台湾知名编舞家,1947年出生于台湾嘉义,同时是享誉全台的作家。蒋勋曾与林怀民同游吴哥窟,在《欲爱书,写给Ly’s m》中,蒋勋这样写道:“我决定在道德与法律之外爱你,那是人类长久的历史不曾经验过的,我的爱,Ly’s m,将独自流传成新的血缘。”文中提到的名字就是林怀民。

恩师

陈映真是蒋勋在私立强恕中学时的英文老师,他给了少年的蒋勋很多心理层面的滋养,也促使蒋勋大学进入戏剧系进修。诗人弦则是蒋勋文学路上的引路人,他把蒋勋的诗作推荐给报刊,从而为蒋勋指明了一条创作的道路。蒋勋的一生中曾遇见过很多良师,如萧一苇,庄严等,每次和良师的相遇都为蒋勋提供了通向善与美的集团路径。

人物评价

林青霞说:“蒋老师是我唯一的偶像。他的声音是我的半颗安眠药,能给予内心安定的力量。”

席慕蓉说:“蒋勋是我们这个时代踏入艺术门槛的最佳引路人。他为我们开启的,不只是心中的一扇窗,更是文化与历史长河上所有的悲喜真相。时光终将流逝,然而美的集团记忆会长存。”

张晓风说:“蒋勋善于把低眉垂睫的美唤醒,让我们看见精灿灼人的明眸,善于把沉哑喑灭的美唤醒,让我们听到恍如莺啼翠柳的华丽歌声。”

浙江大学教授江若水说:“蒋勋的演讲和写作中存在表述错误,尤其是在讲述中国历史和诗人的时候,往往不够准确,甚至于出现偏离历史史实的情况——在讲到陶渊明时,蒋勋说‘陶渊明从来不自己种地’,这种武断是很荒谬的。”

参演作品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