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纬国 :蒋介石次子,原国民党军二级上将

更新时间:2023-07-24 23:36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1997年9月23日),幼名建镐,号念堂,蒋介石次子,蒋经国之弟,原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晚年自述实为国民党元老戴季陶之子,生母为重松金子。

蒋纬国幼年由蒋介石的侧室姚冶诚抚养,1936年起先后在德国美国学习军事。1940年,蒋纬国学成归国,于次年被分配至胡宗南部下任少尉排长,驻守潼关县,三年后升任中校营长。1944年,蒋介石成立“青年军”,蒋纬国同哥哥蒋经国同时进入“青年军”任职。次年,蒋纬国被蒋介石调入装甲兵任职,蒋介石败退台湾时,蒋纬国负责将装甲兵从上海市撤离,并在台湾重新组建。蒋纬国于1958年接替徐庭瑶出任“装甲兵总司令”,此后开始致力于装甲兵的现代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1964年,蒋纬国因“湖口兵变”受到牵连,开始遭受冷遇,并一直停留在中将军衔上十余年。1975年,蒋纬国得以正式晋升上将,并出任三军大学校长,后又兼任“联勤总司令”,但军衔未再晋升,1993年,蒋纬国任期届满。晚年,蒋纬国深受病痛困扰,于1997年9月23日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1岁,与夫人石静宜合葬于台北五指山公墓将军墓园。

蒋纬国逝世后,香港特别行政区《新报》当时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蒋纬国之死看台湾同胞中国心》的文章,悼念蒋纬国先生,指出“蒋纬国的一生充满挫折,但其中国心令人尊敬。”。他被台湾军方奉为“军事战略学家”。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蒋纬国出生于1916年,后由蒋介石带到上海市的侧室姚冶诚身边抚养,纬国是由蒋介石为其所起谱名,另有幼名建镐。

1922年,蒋纬国跟随蒋介石和姚冶诚回到浙江奉化的老家,不到一年又迁往宁波。次年,蒋纬国跟随哥哥蒋经国一起进入上海万竹小学读书,并由蒋介石的新夫人陈洁如照顾生活。1926年,国民军誓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蒋介石将蒋纬国带在身边。次年,陈洁如与蒋介石仳离,蒋介石遂将蒋纬国交给吴忠信夫妇托养,蒋纬国就此拜吴忠信夫妇为“干爹”“干娘”。

1927年,蒋介石正式与宋美龄结婚,蒋纬国也随之定居苏州南城。定居苏州后,蒋纬国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1934年,蒋纬国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期,但因扁桃体摘除手术错过了入伍时间。病愈后,蒋纬国进入苏州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就读,主修物理,副修数学。

两年后,蒋纬国修读完物理学的全部课程,因其始终有从军的愿望,于是在修习完物理学的课程后,蒋纬国向蒋介石提出了进入军校就读的想法。但蒋介石认为军官必须懂得从政,于是蒋纬国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再次进入东吴大学文学院就读,主修政治,副修经济、社会科学。学习期间,德国将军莱谢劳(General Von Reichenau)访华,蒋介石决定让蒋纬国到德国受训。

海外经历

1936年,蒋纬国离开东吴大学,只身前往德国。在抵达德国柏林后,蒋纬国受到了谭伯羽(原南京国民政府主席谭延闿长子)的照顾。在谭伯羽的帮助下,蒋纬国得以进入柏林洪堡大学的语言先修班学习德语。4个月后,蒋纬国加入德国第98山岳步兵团参加入伍训练,期间曾行军95公里,一天内穿过阿尔卑斯山脉

入伍训练完成后,蒋纬国被分配至慕尼黑军校,接受一年的军官训练。1939年夏,蒋纬国从慕尼黑军校毕业,被分配至靠近波兰前方的奥德河畔的步兵第八师。因当时希特勒下令波兰战役蒋介石遂急令蒋纬国返回中国。

1939年9月,蒋纬国起身返回中国,因欧洲爆发战争,蒋纬国只得经由比利时荷兰前往美国,再经美国回国。从美国回国时,蒋纬国得到了进入美国陆军航空队空战战术训练班受训的命令。训练完成后,蒋纬国又进入美国陆军装甲兵训练中心受训。期间,蒋纬国曾在美国装甲师的演习中负责策划后勤,为美国装甲师建立后勤体制出谋划策。

1940年冬,蒋纬国自美国学成返回中国。

初入军旅

1941年,蒋纬国到西安市胡宗南部报到,后被胡宗南分配至第一师任少尉排长,驻守陕西潼关,三年后升为中校营长。期间,蒋纬国曾跟随至西安的印度访问团前往印度,在印度加尔各答兰姆迦训练中心接受训练。

1944年,蒋介石发起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并成立“青年军”,蒋纬国和哥哥蒋经国一同被调任至青年军中任职,哥哥蒋经国任教育总监部训练主任,蒋纬国任206师616团营长,后升任副团长。

调职装甲兵

1945年底,蒋介石根据蒋纬国的专长和国民党军发展的需要,将他调到了国民党军装甲兵部,担任第3处处长。1947年,蒋纬国升任装甲兵团战一团团长,次年再度升任上校参谋长。

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军的装甲部队与步兵主要是编成十个快速纵队投入战场。蒋纬国认为这样的编排在战场无法发挥战车的作战力量,同时也达不到快速配合的要求。蒋纬国与装甲兵团长徐庭瑶多次向指挥徐州市“剿总”指挥官薛岳建议,将第一快速纵队收回,放在徐州附近作为战略预备队,但薛岳却将快速纵队从徐州摆到碾庄。随后从沂蒙山地区发起攻势,快速纵队的补给线兰陵镇被切断,导致多辆战车损毁,炮兵在突围时几乎全部阵亡。

淮海战役期间,蒋纬国亲率坦克团开往前线,后因战场形势不利便将装甲兵撤往了上海市,随后又撤往台湾。

1950年,蒋纬国在台湾升任装甲旅少将旅长,次年由其主持在台湾地区成立了“装甲兵训练中心”。1952年,蒋纬国把装甲兵子弟中学改为“宜宁中学”,并兼任董事长。1953年被蒋介石派往美国陆军指挥参谋学院接受美国军事教育。1954年,蒋纬国返回台湾,奉调为“台湾地区防务事物主管部门”少将高级参谋,次年在“参谋本部”任第三厅副厅长。

任职总司令

蒋纬国于1958年接替徐庭瑶出任装甲兵总司令,在台湾地区的最初几年中,蒋纬国一直致力于改革装甲兵的作战思想和军队的机动化。

首先,蒋纬国改变了装甲兵的后勤观念。他认为过去的后勤都是从后方向前方追补,但装甲兵是机动部队,因此后方无法第一时间得知一线部队的位置,因此他将载重车编入了装甲兵,并接受装甲兵的管制。此外,蒋纬国认为,只有将装甲兵重新改组为装甲师或装甲旅两种部队,成为陆军的一部分,不再被视为特种机构,才能够带动陆军朝向机动化方向发展。

在对装甲兵军队的教育上,蒋纬国致力于改变指挥官过去骑兵的机动思想和炮兵的火力思想,让装甲兵真正实现机动化。他将过去中国国民党军队的失败案例集中起来,编成教案让装甲兵学校的学生进行学习。此外,他还在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立了装甲兵室作为师爷单位,并出任“室主任”。

1961年,蒋纬国升任中将。1963年,蒋纬国离任装甲兵总司令,担任陆军指参大学校长。

湖口兵变

1964年11月21日上午10时,“台湾地区防务事物主管部门”装甲兵副司令赵志华少将在湖口装甲基地召集装甲第一师军官训话,力斥台湾“政府”和军界官员贪污无能,生活腐化,并号召全体部队同他一起开到台北市,清除“蒋总统”身边的坏人。赵志华的号召未得到在场部下的响应,他随即掏出手枪,朝空连开两枪,并重复道“谁敢跟我一起去”。随后,赵志华便被身边的特工人员押入了司令部。

湖口兵变惊动了时任“台湾地区防务事物主管部门副部长”的蒋经国,他当即命令湖口以北的陆军、装甲兵、桃园、台中机场的空军机群进入战备状态。最终事件被蒋经国以“谋反案”处理,赵志华先是被判死刑,后又改为无期徒刑。

蒋纬国对此事的处置方式存有反对意见,但由于事件由蒋经国一人主导,蒋纬国只好同意。赵志华在狱期间,蒋纬国常去探望,并帮其照顾家人。蒋纬国对于赵志华做此行为的解释是“他患有精神分裂症,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而很不开朗,又因想向陆军总部借三万新台币买房子但公文被“装甲兵司令”郭东旸压下未往上呈报,才铤而走险”。1969年,蒋纬国创办并主持战争学院。

遭受冷落

由于赵志华是蒋纬国一手提携的将领,湖口兵变后蒋纬国的政治前途就此搁置,蒋介石认为他“不识人”不再信任他,蒋经国也对其有心生厌恶,未再让他带兵。此后,蒋纬国的中将职位迟迟未得晋升。

时任三军大学校长的余伯泉上将,知道蒋纬国的困境后,主动向蒋经国进言,提出晋升蒋纬国为上将,并主动力荐蒋纬国出任三军大学校长。1975年,蒋纬国得以正式晋升上将,并出任三军大学校长。

1980年,蒋纬国出任“联勤总司令”,在四年的任期中,蒋纬国进行了很多的改革举措,包括优化联勤行政体系、对武器进行技术改良等,此外他还对台湾地区的武器产销问题、联勤部队的战力支援等问题向“台湾地区防务事物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但未被采纳。1984年出任“参谋本部联合作战训练部主任”,但军衔没有再晋升,停留在二级上将的军阶上。

退出“竞选”

1986年,蒋纬国在哥哥蒋经国的安排下离开了军队系统,担任了“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1988年1月13日,蒋经国离世,由“副总统”李登辉出任“代理总统”。李登辉宣扬“台独”思想,引起蒋纬国的反感,蒋纬国决定竞选“总统”,成为“总统”候选人,“副总统”的候选人则是李登辉。后由于李登辉公开提出“反共、反台独、求统一”的声明,蒋纬国遂退出“总统”竞选,李登辉成功当选。

晚年逝世

蒋纬国晚年心系大陆,1988年11月云南地震以及华东水灾,蒋纬国都曾向大陆捐款捐物。郑成功收复台湾300周年纪念日时,蒋纬国在台湾地区发起纪念活动,并在台中铁砧山上建的郑成功铜像之所以面对大陆,表示自己”一心想回大陆“。蒋介石与蒋经国都曾留有遗言,希望能归葬浙江奉化溪口祖坟,但由于当时台湾地区的“政局”动荡,蒋纬国一直未能完成父兄意愿,成为其心中一大遗憾。

1993年,蒋纬国任期届满。不久,蒋纬国因为脑中风造成下肢瘫痪,经历了两次大手术,1995年又被确诊尿毒症,长期靠洗肾维持生命。因得知自己时日无多,蒋纬国开始委托《联合报》著名记者汪士淳代笔为他写一部《回忆录》 。1996年7月,汪士淳根据这百万字的谈话记录,写出了一部30万字的《回忆录》,蒋纬国将其命名为《千山独行——蒋纬国自述人生之旅》。

1997年9月23日,蒋纬国因严重败血症引发多器官衰竭,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享年81岁。蒋纬国身后与夫人石静宜合葬于台北五指山公墓将军墓园。

身后风波

1997年9月23日,蒋纬国在台北市辞世不久,一家名叫《商业周刊》的杂志,刊登了一条有关蒋纬国的秘密,即蒋纬国在去世前,秘密接受了一位名叫范光陵的大学教授的采访。在范光陵所保存的盒式录音磁带上,蒋纬国亲口对其说出自己家族的秘密,其中最令人震惊的一条便是“蒋经国并非蒋介石所生”。杂志引用录音,称蒋介石因年少受伤,丧失了生育能力,还举证“蒋介石前后共有4位夫人,却唯有蒋经国一子,实属异常”。关于蒋经国的真实身份,蒋纬国称他是蒋介石第一任夫人毛氏同村的一名男子。

商业周刊》的发文引得台湾各地一片哗然,同时也招来了各方的质疑声。著名新闻记者苏登基、历史学家为文和汪荣祖、台湾地区的作家李敖、著名近代史专家陈在俊等人先后发表看法,否认了《商业周刊》的发文以及录音的真实性,并为蒋经国蒋介石亲生进行了多方举证。

人物作品

蒋纬国先后著有《军制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说》《国防体制概论》《台湾在当局中的战略价值》《领袖军事思想》《蒋委员长如何战胜日本》《弘中道》《柔性攻势》《永保心理的壮年》《战争与战略》《论中国之统一》《现代军事观念之思潮》《创造这个时代的Z》《蒋委员长十八年抗日战争指导》《业务三联管制法》等多种著作。

身份之迷

台湾地区《联合报》于1989年1月12日发文称蒋纬国在1月11日的演讲中谈及自己的身世,称自己实际为戴季陶的儿子,生母是日本人重松金子。蒋纬国称他是1930年时在美国作家约翰·根室所作《亚洲内幕》上看到的,事后蒋纬国先后找到戴季陶、宋美龄,甚至是蒋介石本人询问具体情况,但未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1946年,蒋纬国看到蒋介石指示编修《武岭蒋氏宗谱》中,未对自己与哥哥蒋经国的母亲是谁进行说明,蒋纬国再次心生疑虑。

80年代中期,蒋纬国打算在职业生涯结束之前出版一本《蒋纬国报道》,以披露自己的身世,以及论述自己的战略思想,后因蒋经国的阻挠而流产。后虽有媒体披露,但都被蒋经国一一封禁。

人物评价

研究蒋介石家族的专家、台湾著名作家李敖认为“蒋纬国是一个悲剧人物”。

蒋纬国逝世后,香港《新报》当时发表了一篇题为《从蒋纬国之死看台湾同胞中国心》的文章,悼念蒋纬国先生,指出“蒋纬国的一生充满挫折,但其中国心令人尊敬。”。

蒋纬国去世时,路透社从台北市发出了一条简短的新闻,向全世界宣布了蒋纬国去世的消息,同时称:蒋纬国的去世表明“统治”了台湾三十多年的蒋氏家族彻底结束。

家族成员

人物故居

位于苏州蔡贞坊七号的丽夕阁是幼年时蒋纬国与其养母姚冶诚的住址。丽夕阁占地约10余亩,主体建筑是一幢三层楼三开间的青砖洋房,建筑面积1442平方米。姚冶诚居住在蒋公馆期间,蒋介石已与其解除了名义上的婚姻关系,因此仅有蒋纬国一人陪同她居住在此。在丽夕阁的西南二十来米处,有一座“善庆禅院”,姚冶诚常年在内进行修行。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