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猫科豹属的一种哺乳动物

更新时间:2024-09-20 19:21

虎(学名:Panthera tigris),别名老虎、大虫等,是猫科豹属大型食肉动物,为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现存于亚洲地区如孟加拉国、中国、印度等地。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其栖息地范围较广泛,常以当地是否有足够的大型有蹄类猎物可供捕猎作为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素

虎体重100千克-200千克,体高约1.1米,体长1.2米-2米,寿命约10年-20年。全身呈淡黄或黄色,并布满黑色横条纹,在野外条件下,黄黑相间的皮毛掩映在日光与森林中可以破坏虎的身体轮廓,达到隐蔽的目的;眼上方各具一白色区,故有“白额虎”之称;额部有三四条较明显的黑色横纹,这几条横纹即大众所认为的“王”字。

一般认为虎是独居、独行的动物。它们身体轻盈、脊椎灵活、后肢肌肉发达,嗅觉、听觉敏锐,机警而慎重。虎不善于爬树,但行走能力和跳跃力很强,它们和其他猫科一样用脚趾行走,在大小便后,会用土进行“掩埋”。虎常作短距离捕猎,很少追逐超过150米的猎物。

虎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虽有时会对人畜造成危害,但其在自然生境中不仅可协调其栖息地的生物圈和食物网的稳定性,还是生态质量的指标物种。同时,虎在众多亚洲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常被看作是美丽、力量及勇猛的象征。人们对虎的力量的崇拜与敬畏,使得其出现在不同文明中被大量描绘。

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分类

1758年时瑞典生物学家林奈(Carl von Linné)对虎进行命名,将其纳入豹属中,学名为Panthera tigris,1956年对虎的研究中,使用的学名为Felis tigris,当时将虎作为猫属(Felis)下的一个分类单位,1957年时有关于虎的研究再次使用学名Panthera tigris,2023年,Felies tigris作为虎的异名。

演化历史

在距今700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上新世,大型食肉目出现并逐渐发展。古食肉类中的猫形类演化为为数个分支,其中一支是古猎豹,贯穿各个地质时期而演化为现今的猎豹;一支是犬齿高度特化的古剑齿虎类;一支是与古剑齿虎类相似的伪剑齿虎类;还有一支是古猫类。古剑齿虎类和伪剑齿虎类在第三纪晚期时都已灭绝,而古猫类继续存在并发展分化为恐猫、真剑齿虎类和真猫,其中恐猫和真剑齿虎类在第四纪冰河期灭绝,真猫类分化为猫族和豹族两个分支。现在的虎就是从真猫类中的猫族演化而来。

大约一两百万年前,虎起源于亚洲中南部,祖先是一种叫做“古中国虎”或“中国古猫”的古食肉类,其颅骨结构与虎的亚种中的华南虎最为接近,后来逐渐从发源地向外扩散,向东达太平洋海岸,曾在日本列岛发现虎的化石;向南至马来半岛,经苏门答腊岛到达爪哇岛巴厘岛;向西经印度次大陆一直扩散到里海沿岸,并经图兰平原向北向东扩散,达到塔里木河;向北经华北大平原一直扩散到内外兴安岭。先后演化为8个亚种。可是在扩散的过程中,虎没能穿过阿拉伯沙漠进人非洲,也没能越过高加索山脉闯入欧洲,所以虎自起源之后就一直只分布在亚洲,成为亚洲的特有种类。

形态特征

虎是世界上现存体形最大的猫科动物之一,体重100千克-200千克,最重达320千克,体高约1.1米,体长1.2米-2米,尾长约1米。世界偏南部地区,即热带地区的虎较世界偏北部的虎体型小,虎全身呈淡黄或黄色,并布满黑色横条纹,苏门答腊岛和其它印尼岛上的虎较世界北部地区的虎色泽更深,毛发更短。在野外条件下,黄黑相间的皮毛掩映在日光与森林中可以破坏虎的身体轮廓,达到隐蔽的目的。

头圆。耳短,耳壳的正面毛为白色,有些毛较硬而长,可将耳孔掩遮,耳背黑色,在其上半部有一白色或淡黄色的块斑,下半部内侧边缘为黄色,耳背面呈黑色,中央有一显著白斑。两眼的上方和中间布有许多零碎黑斑,额部有三四条较明显的黑色横纹,纹的中部较粗,几乎相连,两端细。这几条横纹即大众所认为的“王”字。眼上方各具一白色区,故有“白额虎”之称。眼的虹膜为绿褐色,在光照较强时,瞳孔可以缩成小圆状,夜晚光亮照耀下可以看到眼中有绿色的磷光闪射,眼上缘黑色,下缘白色间黄,眼内侧角旁各有一块黑斑。吻部较短,鼻端裸露,呈乳白色或肉色,其边缘为黑色,鼻上毛发极短,呈黄色,无斑纹。嘴下的毛发为白色,嘴旁长有白色夹杂有黑色的硬须。舌的上表面长有许多角质倒刺,舌的底部大而软,端部尖而硬,舌尖和舌缘的刺软而小似肉突。颈粗短,几与肩宽。

肩、胸、腹和臀部均较窄,呈侧扁状。肩部有一长形横纹,由背部直到臀部布满10余条横纹,每2条纹靠拢在一起,胸部条纹稍宽而疏。腹下有3对乳头。腹部、臀部的条纹窄而密。

四肢中等长,健壮有力。前肢较后肢粗大,前足5趾、后足4趾,前足亦较后足宽大。趾、掌下为较柔软的足垫,垫的表面无毛。趾前具镰刀形角质硬爪,爪为灰白色的半透明状,平时,爪收缩在爪壳内。趾间和趾、掌间具毛。前肢外侧棕黄色,一般多无条纹,有的隐约可见2条细黑纹。内侧乳白色。后肢内外侧均具细而窄且不规则的黑纹。

尾粗长,尾上黄色,尾下白色。尾部具10余条黑色环纹,近基部的3条环为斜形,背观似呈纵条,尾端的4个环为平行的横环,且宽,尾端黑色。

东北虎的体型最大,其全长可达4米,体重可达300千克,毛发颜色较浅,长度更长;孟加拉虎,毛稀短,黑色条纹较窄而色深;印度支那虎体型较小,毛亦短,底色呈深棕色,条纹多、短而稀窄,经腹下似环绕;印支虎和苏门答腊虎具有较深的红褐色毛发,和颜色较深的黑色条纹。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虎现存于亚洲地区的孟加拉国不丹中原地区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尼泊尔、俄罗斯联邦、泰国。虎曾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及东南亚岛屿,但截至2022年,虎已从中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格鲁吉亚)、南亚(巴基斯坦)、东南亚岛屿(巴厘省、爪哇)、东北亚(朝鲜)及新加坡等地灭绝。

中国分布

中国的虎见于西藏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云南省西部(高黎贡山和盈江铜壁关),但在云南已难觅踪迹;印支虎在中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在云南还见于云南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绿春黄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数量极为稀少。中国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存2头-3头。还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

栖息环境

虎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因此其栖息地范围较广泛,会根据当地是否有足够的大型有蹄动物猎物可供捕猎作为选择的主要因素。

虎能在较大的温度范围、类别相差很大的栖息地、海拔差距较大的不同栖息地中生存。例如它们能生活在印度拉贾斯坦邦(Rajasthan)炎热且干燥的荆棘林中、印度孙德尔本斯(Sundarbans)潮湿的潮汐红树林沼泽中,那里的温度可达40℃以上;也可以生活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热带的松树林、橡树林和桦树林地中;还可以生活在俄罗斯西伯利亚,那里的夜间温度可达-40℃;中国海拔约4500米的喜马拉雅山脉落叶和常绿森林,以及俄罗斯东北部和中国的温带森林都曾有过虎的踪迹。在世界范围内,灭绝的虎主要分布在南亚和东南亚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森林以及俄罗斯和中国古北界的温带常绿森林中。

在中国,虎主要栖息在森林山地,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南方的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北方的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是典型的山地林栖动物。在中国东北地区,虎一般栖息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起伏的山林、灌木与野草丛生的地方,以果子松(Pinus koraiensis)、(Tilia tuan)、兴安鱼鳞云杉(Picea microsperma)等针阔混交林中为多,林下有毛榛(榛属 mandshurica)、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 incanus)等灌木丛,也常出没于山脊、矮林灌丛和岩石较多的区域或砾石塘等。在中国华北、西北地区的虎虽然栖息于海拔2000米左右的常绿林中,但其生活环境一般地势较平缓。云南省的虎常年生活在茂密、潮湿的热带雨林的山地中。南方的虎还经常在村旁活动,偶然也到城市郊区游窜。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虎是大型食肉动物,在野外时,虎偏爱于捕食大型和中型有蹄动物动物,对其猎物种群的数量没有或仅有少量不利影响。

捕猎行为

虎身体轻盈、脊椎灵活、后肢肌肉发达,使得其行动快速敏捷且力量强大。虎和其他猫科一样,是趾行性动物,即用脚趾行走,虎具有的柔软的趾垫使得其行走时流畅而安静,不易惊动猎物。虎很少追逐超过150米的猎物,当遇到猎物时,往往采用隐蔽追踪方式,即在远远地发现到猎物时,就静立不动,小心观察猎物的警惕性与位置,并借此调整自身的姿势与位置,然后借着树荫、草丛、乱石、黑暗作为隐蔽,悄悄地潜至猎物的附近,有时还要匍匐接近,当距离猎物约15米-30米时,依靠爆发性的加速度,突然窜越过去,用其前掌将猎物扑倒在地,对于体型远小于自身的猎物,虎以锐利的牙齿咬其后颈部,对于体型较自身大、较危险的猎物,虎会咬其喉咙。虎很少在杀死猎物的地点开始进食,常常在进食前将猎物拖入具有较密集掩盖物如密林这样的地方,而对于太重而不能拖动的猎物,虎则在猎物死亡的地方进食,进食期间,虎常常躺在猎物尸体附近以保护自己的猎物不被其它捕食者如秃鹫(Aegypius monachus)这样的食腐动物抢走,且常断断续续地进食和休息。在进食时,虎通常从猎物的臀部开始进食,逐步打开其体腔,取出胃,吃其内脏,再吃肉皮,将剩下的肉体又衔到安全合适的地方再继续进食,然后到溪边去饮水、休息。结束进食后,虎常用泥土、树叶、草,甚至石块掩盖猎物尸体。虎在饱食以后可以数日不食。在食物缺乏时,虎可作较长距离的游移。

母虎对幼仔的捕食训练对于幼仔未来的捕食熟练度有重要影响,人工饲养的虎在放归野外后不能很好地生存。

猎物类型

虎的主要猎物是各种野猪和鹿,一般来说,虎每年需要杀死50只-60只这样的大型猎物,然而,当大型猎物种群枯竭时,它们会机会主义地捕食次优猎物,如鸟类、鱼类、啮齿动物、昆虫、两栖动物爬行纲和其他如灵长目豪猪这样的哺乳动物。虎也可以捕食比自己大得多的有蹄类猎物,包括大型牛如印度野牛(Bos gaurus)、爪哇野牛(Bos javanicus),偶尔甚至会捕食亚洲象(Elephas maximus)和某种犀牛。有时也会抢夺狮(Panthera leo)和豹(Panthera pardus)的猎物,偶尔食腐。但是,与许多大型食肉动物一样,其首选猎物是与其体重大致相同的物种。有时到村舍附近盗食猪(Sus scrofa)、羊等家畜,偶然也去攻击黄牛,一般是挑选其抵抗力弱的犊牛或老牛。虎一般不主动攻击人。

活动行为

虎机警而慎重,其嗅觉、听觉都较敏锐。虎不善于爬树,在行路时,常在林间小路、小溪、冰上或山嵴的旧迹上走,虎的行走能力很强,在觅食时能在昼夜间行进40千米-45千米。在较厚的雪层上正常的步行步距为55厘米-75厘米,后脚能踩在前脚的足迹上。在大步行进时步距达80厘米-110厘米。跳跃力很强,一跳可达7米左右,在厚雪的情况下也能跳到5米。还可以窜越2米高的障碍物。在大小便后,必用土进行“掩埋”。

社群行为

一般认为虎是独居、独行的动物。虎通常独立活动,但是有时也陪同其配偶产仔、哺乳、休息、洗浴,甚至于到不同族群中游荡,或者进行合作捕食。

领域行为

成年虎拥有其独立的领域,虎的领域大小与虎生活的地理位置、季节、虎的性别、猎物的数量和分布,该地区其他虎的存在相关。虎在食物充足和人为干扰少的情况下,其活动领域较固定。不同的虎其领域的边缘部分可以重叠,北方的虎一般都在数十公里范围内游荡,且由于北方的虎猎食范围较广,其领域较南方的虎要大,中国南方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云南虎因其食物丰富,故分布密度较高,所占领域较小。虎冬季的领域比夏季的领域大。雄虎的领域比雌虎的领域大,雌虎一旦建立自己的领域,几乎终身都不离开,且其核心领域的位置和大小很少发生重叠,育幼的雌虎总领域面积随幼仔的年龄、数目发生一定的波动;雄虎则会尽可能地占有一切领域,以便与更多雌虎交配,雄虎的领域通常与1只-3只雌虎重叠,这是独居猫科的典型社会组织模式。虎一般没有固定的巢窝,当游荡时常在草丛中卧伏。

其发声、足迹、爪痕、粪便、尿溺、腺体的分泌物等是划定它们自己的领域、寻找伴侣、识别途径的一种标志。

节律行为

虎是喜水,善游泳夜行性动物。因为虎对热量的耐受性极差,虎通常会在白天的大部分时间里半淹没在阴凉的水池或溪流中,以应对季节性的高温,或者潜伏在草丛中休息,很少出来,日落之后到日出之前虎的活动较频繁。虎多在夜晚吼叫,吼声嘹阔,远至2公里外的地方也能听到。

刻板行为

野生虎在圈养情况下易出现刻板行为。将虎圈养在动物园等地方进行保护是扩大其种群数目的一个方法,但是,在圈养情况下,虎可能出现一系列与在野外生活时所不同的行为,这对于圈养虎的野外放归以及圈养虎个体的“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由于虎的领域和活动区域大,其刻板行为也十分严重,主要表现为重复运动,如反复来回行走、不停游泳、绕圈。减少刻板行为的方式主要是对圈养地进行丰容。

生长繁殖

发情与交配

野生状态下,雌虎在3岁时可达性成熟,但此时还不能十分成功地养育后代,雌虎的繁殖能力可以保持7年-10年。虎整年都可以交配,没有固定的繁殖季节,但从11月到次年4月的交配较常见。雌性的发情期约6天,每4周发情一次,在发情期间雌虎频繁交配。在虎的发情交配期,虎常相互寻找,通过发声和气味寻找配偶。雌兽每次发情二三天至十余天不等,这时雄雌在一起,每日交配十余次,每次交配时间很短,数秒或十余秒钟。交配期间虎的食欲减退,对于周围环境的变化缺乏警戒。交配期过后就又分散到各自领域。

妊娠与育幼

虎的孕期约为15周-16周,每窝产约3仔-4仔,春末产仔。不同年份、不同地区,虎的胎仔数有很大变化。产仔哺育时,一般将窝设置在避风、遮雨的倒木或石崖下。窝不大,仅能盘卧下自己的躯体,构造也极简单,在干燥的凹陷处,有时铺些干草和树叶。

自然条件下,雌虎每2年-3年产一胎,一生中约繁殖5胎,大约有10只幼仔可以活到成年。饲养条件下,若将幼仔提前断奶隔离,雌虎可以每年产一胎,且偶尔有一年产两胎。刚生下的幼仔重约1千克,雄性幼仔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雌性幼仔。在哺乳期间幼仔视力弱,此期内幼仔的死亡率也很高,幼仔每天体重增60克-150克,一个月后体重可达4千克-6千克。初生的幼仔不睁眼,第3天-12天睁眼,睁眼的早晚与幼虎的体质有关,体质壮的睁眼较早,弱的则迟。睁眼后的最初几天视力和听力弱,一般在15天后听觉、视觉有所好转。幼仔在20天后开始长牙,先长中间的两个上门齿,再生中间的两个下门齿,两个月内门、犬齿全部长出。此刻牙齿虽没有出齐,但已能练习吃肉,一般先接母兽咀嚼过的碎肉,逐渐抢夺母兽的食物。90天-100天后完全断奶,此后幼仔可以进食猎物,小虎与母虎在一起生活4.5个月-6个月即可分开。半年后幼仔体重可达35千克。幼虎在10月龄时恒齿在乳齿的后面逐渐生长。11月龄时可以自己捕食。一岁龄的幼虎重可达50千克。12月-14月龄时恒齿完全长好,乳齿脱落。雄性幼仔的生长速度显著大于雌性幼仔。11月龄时幼仔可以自己捕食,幼仔随母虎生活约18个月-20个月,18个月-30个月逐渐离开母亲的领域,单独活动。此间母虎一般不发情。

2年-3年后幼虎营独立生活,3年-5年性成熟。雌虎不带领幼虎后,即有发情现象,翌年又可交配繁殖。在自然环境中,虎可活10年-20年。饲养的虎寿命一般要长,估计虎最长的寿命可在40年左右。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种群持续呈下降趋势,2021年时,共有成年虎个体约2500只-4000只。在20世纪初,全世界的野生虎约有10万只,但数量已急剧减少,有3个亚种先后灭绝。自1997年以来,虎的数量减少了约一半,自2005年以来,虎的数量减少了约五分之一。1998年,世界上的东北虎约300只-400只,其中大部分种群分布在俄罗斯中原地区的东北虎有约12只-16只;华南虎只分布在中国,有约30只-40只;印度支那虎有1200只-1800只,中国有约十分之一的种群;孟加拉虎有约3100只-4600只,虎的各个亚种中,孟加拉虎数量较多,约占虎种群数量的一半;苏门答腊虎有400只-500只。

威胁因素

导致虎数量下降的因素有狩猎、栖息地的丧失与破碎化、人类的报复性杀害、传染病等。

在狩猎方面,自1991年至2021年间,对虎的狩猎以获取黄红眼鹦鹉、虎骨、虎肉等虎产品进行非法贸易是虎数目减少的主要因素,如在俄罗斯老挝和东南亚,人类对虎的诱捕和下毒导致虎及其猎物数量的减少,中国有牟取虎骨作药材,而对虎进行乱捕滥猎的现象。

在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方面,亚洲是一个人口稠密、发展迅速的地区,这也给虎生存所需的大片栖息地带来了压力,如林地向农业和造林的转变、商业伐木、人类定居和线性基础设施发展,这些都导致了虎栖息地的丧失与破碎化,由栖息地破碎化带来的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大大降低,又大大提高了虎小种群的灭绝风险。而且,由于虎对于饮食的需求大,需要进食较多的大型有蹄动物猎物,但这些物种也面临着沉重的人类狩猎压力和来自家畜的竞争压力。

在人类对虎的报复性杀害方面,虎对牲畜和人的袭击可能招致人们的厌恶,从而对有关部门对虎的保护造成不利影响。

在传染病方面,在俄罗斯有虎因犬瘟热病毒感染而死。传染病也会影响虎的猎物,例如,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非洲猪瘟,可能在虎的整个栖息地范围内传播,导致虎的食物质量下降和数量减少。

保护级别

2021年,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濒危(EN)。

2021年,虎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等级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2023年,虎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中。

保护措施

20世纪70年代,大量有虎生活的国家都禁止了虎相关产品如虎骨、黄红眼鹦鹉等的贸易;1973年,印度宣布虎为国家动物,并启动了与虎的保护相关的项目,在此项目中,强调对虎的保护区的保护;1993年5月,中国国务院发布《关于禁止犀牛角和虎骨贸易的通知》;2002年,拯救华南虎国际基金会与中国林业局签署中国虎野放计划协议,在此协议中,中国政府重视对野生东北虎的保护,正积极建设东北虎保护区、国家公园以及生态廊道以保护其栖息地;2010年俄罗斯圣彼得堡举行的虎峰会上提出了“全球虎恢复计划”(GTRP),虎已经成功被引入印度和俄罗斯的一些保护区。

主要价值

虎作为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通常是所在区域的旗舰物种,能通过捕猎控制其猎物种群数量和质量,因而,虎能协调其栖息地的生物圈食物网的稳定性,此外,虎还是生态质量的指标物种。在亚洲,虎有独特的象征意义,因而承担了一部分文化价值。

物种危害

在中国,虎有时到村舍盗食家畜,给农户造成经济损失。

在一些地区,有许多人因虎而死,例如,2000年-2010年,孟加拉国和印度的孙德尔本斯红树林至少有40人被虎杀死;2014年-2020年,印度有320人死亡。因此,处于虎对人和牲畜的袭击而报复性杀害虎的行为很常见,但相关数据却从未被系统地记录下来。

相关文化

虎在众多亚洲文化中都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虎被看作是美丽、力量及勇猛的象征。人们对虎的力量的崇拜与敬畏,使得其出现在不同文明中被大量描绘。

在中国,虎是十二生肖之一,中国有许多与虎相关的成语、故事和命名方式。与虎相关的成语有“猫为虎舅”、“照猫画虎”、“恶虎捕食”、“老虎学艺”、“狐假虎威”、“三人成虎”;与虎相关的历史故事有汉代李广射虎、宋朝武松、元代胡烈妇“虎口夺夫”、唐朝孙思邈“医虎”、清代顾沂养虎;与虎相关的命名有虎符、虎兵等。

巴基斯坦和印度,5000年前,在现今的巴基斯坦一带的哈拉巴及莫亨朱达罗地区(Harappaand Mohenjo·Daro)的印度河谷文化中,就已发现有虎的形象被雕刻在图章上;在记载雅利安人4000年前自西北进占印度的史诗中也曾多次提及虎;印度神话中,虎是杜尔加(Durga)女神的坐骑;虎还出现在古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上;印度的古普塔皇帝萨穆德拉(Samudra)铸造了描绘自己杀死虎的特殊金币;印度的蒂普苏丹(Tippu Sultan)曾订购一个充满了虎咬伤英国士兵的声音的真人大小的特殊玩具,以此来发泄他对无法击败英国人的愤懑。印度教猴神汉努曼(Hanuman)的壁画中绘制了汉努曼骑着虎准备出发的画面。

在韩国,虽然野生的虎已灭绝,但韩国人仍称自己的国度为“青龙白虎之邦”“青龙”和“白虎”分别是东西方的守护神;在1988年举办的汉城奥运会中,虎还被选为吉祥物。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8-22

中国动物志.中国生物志库.2023-05-24

..2024-08-09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国家公园管理局.2023-05-24

Appendices I, II and III.Checklist of CITES Species.2023-05-24

东北虎 Panthera tigris.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5-24

.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4

..2023-06-03

tiger.大不列颠百科全书.2023-05-24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2023-06-03

Tiger Panthera tigris.IUCN.2023-06-03

虎-保护措施.中国大百科全书.2023-05-24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
友情链接: